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

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

一、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亮[1](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伊馨[2](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杨闽芳[3](2020)在《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通过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政策落地,建设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发挥“旅游+”或者“+旅游”效应,有利于促进地方扶贫工作,对于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发展机制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广大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推进旅游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不协同的问题,比如:产品同质且深度不足;高层次人才不足且农村老、弱、妇劳动力剩余;经营者各自为政;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环境保护缺位等等现象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呼唤供应链协同理论的指导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休闲、度假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对高质量旅游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梳理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理论体系研究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尽快转型升级,适应旅游新常态显得尤为紧迫。再者,旅游业的敏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旅游供应链断链的影响。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供应链协同合作思想的应用。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的研究课题。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包括:提出了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的概念、模型,对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路径进行分析;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和环保流五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的指导价值。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进行文献回顾;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进行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分析,包括乡村旅游供应链的要素构成、乡村旅游供应链的特征、流程介绍以及对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路径进行分析;第四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方法;第五章进行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实证研究;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赵凡[4](2020)在《电子商务在扶贫中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提出,将“美丽”作为全面现代化的一项基本目标,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决心,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是体现在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量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拥有着优良的自然资源,既然发展不能走老路,那么我们就要探索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绿色减贫之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信息社会的到来,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破解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难题,为贫困地区绿色减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我国在进入“十三五”脱贫攻坚阶段,正式将其列入重要的扶贫手段之一。论文整体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撰写基于社会矛盾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通过整理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论证本文的创新和价值;第二章主要是梳理了我国与西方国家早期的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以及新中国历届领导人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为论文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重点研究我国过去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一是“传统发展模式中金融资本与自然资本的矛盾冲突,我们重金融资本轻自然资本”,二是高速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由于重视经济牺牲环境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三是人、社会、自然的能量流动失衡的共生问题,对于解决这三个矛盾问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一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二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三把握“两个充分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四章引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代表电子商务,先分析我国电子商务扶贫的发展现状,对电子商务扶贫的全国整体现状和具体价值和作用体现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总结电子商务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存在“因地制宜实现自然资本保值增值”、“激发隐性优势自然资源的潜力”、“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共生发展”三个积极表现,进一步提出了“政府通过电子商务在绿色减贫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忽视电子商务在环境保护上的直接作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严重匮乏”四点不足;第五章对我国电子商务扶贫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强化政府关于电子商务对绿色减贫直接作用的认识和实践,三是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强劲活力,四是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引入资源技术。

王筱萍,刘文华[5](2020)在《农业循环经济分层绿色融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运作过程的现代化,也兼顾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景。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健康运行的资金问题,不能单纯依赖政府补助,需要创新突破路径。基于农业循环经济体运行机制视角,分析了循环经济体中不同层级参与主体适用的差异化绿色融资模式,并选取典型案例,验证了各融资模式运行原理及蕴含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分层绿色融资模式成功运用的对策建议。

王惠[6](2019)在《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 ——基于信用行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联结作为新的农贷模式逐渐演变成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农村融资战略。该模式将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联结起来,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扩大农户的贷款规模,有效缓解农户的融资问题。而农村金融联结机制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维系其系统稳定的信用关系。在农村金融联结过程中,农户作为农村金融联结的基础主体,由于组织松散、缺乏可抵押财产及违约机会成本低的特征,其信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农村金融联结主体间关联交易的增加,如果具有较大且复杂信用风险的参与者违约,信用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导至其他参与主体,演化为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进而直接影响农村金融联结系统的稳定性,甚至殃及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因此,研究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及其演化,预防和管控农户信用风险的发生,决定着农村金融联结的成败,对保证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稳定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分析现有农村金融联结模式及信用风险的基础上,以最普遍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正规金融机构+乡村中介+农户”(Leg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Rural Intermediaries+Farmers,简称LIF)为研究对象,从信用的本质出发,基于信用行为的视角,通过理论建模、动态模拟仿真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金融联结的信用风险演化及其机理,为推动农村金融联结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金融联结机制提供理论决策依据,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特征、信用风险及相互影响机理分析。本章就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特征和农村金融联结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及其形成和传递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建立了LIF模式的农村金融联结前后贷款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其参与主体的信用行为相互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的决策选择主要取决于抵押资产的金额和贷款所能获得的收益以及信用社的监管力度。(2)银行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农户选择“还款”策略的比率;(3)合作社使得银行以及农户之间的决策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4)通过提高农户归还贷款的初始概率,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来增加银行贷款的可得性,同时提高抵押资产数额,套现比率以及合作社的惩罚来提高农民的还款意愿。(2)基于改进型模糊聚类无权值原理对陕西省阎良区的955户农户信用风险进行微观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信用风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信用风险较低,有利于贷款的发放和农户的融资;但农户的家庭结构特征和经营情况评价结果较低,建议提高农户的教育水平,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土地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信用等级。(3)前景理论视角下,农户的偏好对农村金融联结机制下农户的信用风险影响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提高农户的收益率和对相对收益的预期,短期内会使得农户的履约意愿降低。但分别超过12%和23%的临界值时,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降低农户对相对收益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2)增加农户对相关农户履约比例的预期和对相关农户违约比例的重视程度,将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相关农户的履约比例超过约43%时,将使得农户的履约意愿加速上升。降低相关农户的违约比例将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当违约比例超过约52%时,农户的履约意愿将加速下降。(3)增加农户对监管和惩罚力度的预期,会使得农户的履约意愿上升,当监管达到一个最大值时,增加监管和惩罚力度的预期反而会使得农户的履约意愿下降;惩罚比例与农户的履约意愿呈近似正相关关系,当惩罚超过收益的8%时,农户的履约意愿将会加速上升。适当的监管将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监管过度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4)建立农户的信贷决策经验权重魅力值学习模型,探讨农村金融联结机制中农户的学习和模仿行为对其信贷决策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EWA学习模型能够促使农户做出履约决策,提高整体的信用等级,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农户的还款策略选择概率呈总体上升趋势;(2)随着合作社规模的逐渐增大,农户决策选择概率出现分化,组内差异较小,组间差异较大,农户履约策略选择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违约策略选择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研究中不存在风险控制的最佳合作社规模,应根据自身抗风险能力结合规模效应理论进行合作社规模的选择;(3)在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下,来自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内部的惩罚,可以提高履约策略选择比例,且随着惩罚力度的增加而增加,合作社内部惩罚相较金融机构的惩罚,效果更快且更显着。(5)构建农村金融联结小世界复杂系统网络与传染病模型,对其关联信用风险及传染机制进行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资产关联有助于分担农村金融联结参与主体之间的关联信用风险,且资产关联越紧密关联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越低;(2)及时救助能够降低信用风险爆发后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概率;(3)资产关联比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LIF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爆发后“非健康”主体的密度;(4)“非健康”主体的密度随着传染延迟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5)“非健康”主体的密度值始终小于1,不会使得所有LIF网络中的主体同时感染关联信用风险。(6)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防控优化设计。综合前文研究,建立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防控优化模型,提出了末位淘汰机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1)末位淘汰机制对LIF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下的农户整体信用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效果,但作用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其他措施辅助;(2)随着合作社规模的增加,农户整体信用水平增长速度也有所减缓,但稳定性提高;(3)农户整体信用水平随关联成员数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农户的关联人数K=6时,存在一个局部最优关联成员数。(4)利用陕西阎良区某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下的合作社中甜瓜种植农户的数据,求得最优信贷效益下农户的违约概率为pit≈0.34,最优信贷效益下甜瓜种植农户的规模为N≈59,最优信贷效益下政府的贴息率为r≈3%,最优信贷效益下违约农户的合作社内部惩罚为s≈4,最优信贷效益下银行对违约农户给与的惩罚为K≈8。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创新性的使用改进型模糊聚类无权值原理,建立农户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评价,无需依靠指标权重,且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地区和情况的不同进行调整,能够更灵活、全面的对农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第二,引入前景理论和学习模型对农村金融联结中农户的信念和偏好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增加农户对相关农户履约比例的预期和对相关农户违约比例的重视程度,将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降低相关农户的违约比例将会提高农户的履约意愿。第三,采用小世界网络与传染病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村金融联结各主体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得出,资产关联有助于分担农村金融联结参与主体之间的关联信用风险,对受传染的主体给与及时的救助能够降低信用风险进一步传染的概率,且在关联信用风险爆发后始终存在健康主体。

谢世江[7](2019)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全社会接受,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性产业,但当前流通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降低流通成本的任务依然存在,流通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差距较大等。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但在近年经济下行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本身出现了“脱实向虚”等问题,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金融业对实体企业输血造血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商贸流通业中也比较普遍,金融支持不足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现代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国家的现实选择,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比如“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分”等。特别是2019年2月,中央明确提出“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些最新的国家政策导向,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利用好金融资源实现快速变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目前学界对金融与商贸流通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量化分析非常稀少,对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开展研究。在系统梳理商贸流通业与金融关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程和金融支持状况进行了论述,结合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对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功能视角就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进行论述,对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以及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从产融结合模式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产融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商贸流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行业特征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轻资产模式、低利润增长、规模经济的竞争方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等四方面特点;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历了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阶段;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外资竞争还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均需要大量金融支持。这些情况决定了商贸流通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供给规模不足、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二、从金融深化的角度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方面。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以及信息揭示四个方面。不过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作用机理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以及信息揭示方面,而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以及激励约束方面。三、我国金融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不过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规模的作用较大,这说明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并不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金融业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对商贸流通业的资金供给规模;金融结构对商贸流通业也有显着正向冲击作用,但是作用程度小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作用相对最小。因此,改进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可以把重点放在扩大金融支持规模和提高直接金融占比上,而金融效率则可作为一个长期的方向。此外,国家财政支出也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启示我们合理利用政府财税收支政策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四、从金融支持方式的作用程度来看,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存在显着差异。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总市值系数为0.55,这意味着当总市值增加1%时,企业总资产将增加0.55%,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上市商贸企业发展产生较大推动效应。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应付利息系数为0.02,以信贷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支持程度明显小于直接金融。五、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方面,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子不一样,具体表现如下:(1)销售净利率对直接金融影响较大,影响系数达到2.69。但是销售净利率对间接金融的影响较小,且呈现负相关关系。(2)流动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成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支持为负相关关系。(3)存货周转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4)固定资产周转率对直接金融支持影响为负,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虽然提高,但是对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正向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固定资产周转率与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不过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4%。值得注意的是,间接金融与固定资产装备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17,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存在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倾向。(5)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正相关,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6)技术水平方面,无形资产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的相关系数为1.85,商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水平。不过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时较少考虑该类指标,因此技术水平指标与间接金融相关性并不显着。(7)国家政策扶持方面,税费返还对直接金融影响不显着,但税费返还与间接金融正相关性,类似研究也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价值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8)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技术进步、成长能力等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而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年度税收惠返还等则具有更多短期性质,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支持存在短视倾向。六、为提升金融业服务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力和水平,可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3)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4)建设流通行业信用体系,提升行业信用评级;(5)加强技术创新;(6)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7)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的作用效力。本文成果可为流通主管部门以及金融主管决策部门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也能为商贸流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程艳[8](2016)在《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自2014年上半年起,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进入2016年,政府陆续颁布专项配套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当前的宏观环境迫使煤炭企业重新思考黄金十年中依靠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提高产量的发展模式,转而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优势资源获得及利用从根本上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创新已有的发展路径,提升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目的,理论界提出以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取代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绩效的“三赢”目标。但是由于绿色创新绩效的显现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内外有效协同迅速转化外部资源为内部优势,形成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实现,摆脱目前的困境。作为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对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为了揭开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的黑箱,本文将系统解决以下问题: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是否对煤炭企业创新绩效有重要作用?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作用发挥又受什么要素影响?是什么机制驱动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是沿着怎样的发展路径进行的?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又是如何演化的?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促进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阐述将为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一完整、动态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解决煤炭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问题。首先,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建立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影响要素——构成维度——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力图解决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为何形成、如何构成、效果怎样的问题。首先使用SSIP过程聚焦法确定了市场导向、政策导向、战略导向、企业文化、技术水平5个影响要素,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企业调研实证检验了上述要素对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并在分析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两个构成维度——协同能力与绿色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上,验证其互动机制以及基于煤炭企业实际调研数据探索得出影响要素中市场导向与战略导向、政策导向与战略导向、市场导向与企业文化、政策导向与企业文化、市场导向与技术水平、政策导向与技术水平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使对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研究更符合煤炭企业所属行业实际。研究框架的搭建与实证检验,不仅证实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也为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关键要素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以及实证依据。其次,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能力本身的动态性特征,运用自组织、生物学等理论、方法对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实证分析框架以及相应的自组织理论,对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机理、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内生性、外生性路径各自的优点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阐述,并依据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当前特定的宏观环境以及绿色创新能力与协同能力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得出内外动力耦合路径对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适应性和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基于生物学进化理论对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过程进行了逻辑推演。由于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各个阶段提升的重点、方式方法迥异,是一个“秩序跃迁”的演化过程,因此对其内在基因、演化过程的阐述和分析可以揭示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依据能力提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在特定的能力管理原则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管理举措,使上述研究落实到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探索不仅仅构建了完整的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分析体系,深入探究煤炭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绿色创新能力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还在于将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更加符合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复杂性特征,避免其在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基于静态能力研究所形成的“能力刚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不但使用了传统关系研究所常用的结构方程方法,同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发展阶段、能力提升基础、提升路径进行分析,揭示其非线性运行机制,继而用生物学隐喻方法揭示对于能力提升最为重要的内生因素——惯例的变异、选择、保留过程,反映了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过程的本质特征,将对能力演化的动力、要素、路径的研究推向了更为本质、深入的领域。在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规制加强的客观条件,煤炭企业应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点来抓住机遇、规避威胁,尽快走出困境是煤炭企业经营者关注的重心,因此本文对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研究,对解决煤炭企业脱困的思路、方法、评价机制问题,为加快绿色创新的价值转化,以及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实施路径。

郑庆华[9](2011)在《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 ——以林纸供应链为例》文中认为在应用林业绿色供应链理论解决林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过程中,都必然会与物流产生联系。物流管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林业产业和生态复合系统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实现了经济活动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建立了连接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桥梁。因此,随着我国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林业物流管理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正是在林业绿色供应链环境下开展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由此确定研究工作的两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用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指导林业物流管理,在认清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现存物流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另一个目标是结合物流对林业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和生态链所起的基础支撑作用,以物流一体化为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系统。其次对比分析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般供应链物流和一般绿色供应链物流,对我国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突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的内涵和特点,明确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要求和重点,为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然后通过对物流一体化管理思想和模式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以物流管理集成和物流管理协同为核心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方法,建立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三维管理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动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设计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运行模式和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协调机制。并对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其系统框架和应用模式。最后结合WZ制纸的企业实际开展了实证研究,对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物流技术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对其初步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

杨敬辉,武春友[10](2004)在《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和输血管理概念的比较,将“绿色供应链”理念融入到了输血管理中,并类比绿色供应链模型,提出了输血管理物流、信息流模型,系统总结了输血管理的体系结构,并进一步对输血管理实施的途径和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二、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二、均衡理论
        三、需求理论
        四、技术创新理论
        五、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一、测度原理
        二、变量选取
        三、测算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二、测算方法选择
        三、数据说明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评价方法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权重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三、案例设计要素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第四节 案例启示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供应链协同
        1.3.2 旅游供应链
        1.3.3 供应链协同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供应链
        2.1.3 乡村旅游供应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
        2.2.2 协同学
        2.2.3 供应链协同
3 乡村旅游供应链的协同分析
    3.1 乡村旅游供应链的要素构成
    3.2 乡村旅游供应链的特征
    3.3 乡村旅游供应链的流程
    3.4 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路径分析
4 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方法
    4.1 评价指标构建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
    4.3 协同度计算方法
5 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基本情况介绍
    5.2 案例地乡村旅游供应链模式分析
    5.3 调研数据的基本情况介绍
    5.4 案例地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
        5.4.1 评价指标得分
        5.4.2 综合得分
    5.5 案例地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提升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 B 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乡村旅游经营者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电子商务在扶贫中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主要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主要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电子商务扶贫相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概述
    一、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
        (一)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
        (二)西方早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
    三、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导思想理论
        (一)毛泽东:尊重规律改造世界的思想
        (二)邓小平:环境保护法制思想
        (三)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第三章 扶贫开发过程中矛盾凸显及新时代背景下的重新审视
    一、我国扶贫开发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显
        (一)传统发展模式中金融资本与自然资本的矛盾冲突
        (二)大力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对立
        (三)人、社会、自然的能量流动失衡的共生问题
    二、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重新审视
        (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把握“两个充分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电子商务扶贫
    一、我国电子商务扶贫的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扶贫的全国整体现状
        (二)电子商务扶贫的具体价值和作用体现
    二、电子商务扶贫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积极表现
        (一)因地制宜实现自然资本保值增值
        (二)激发隐性优势自然资源的潜力
        (三)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共生发展
    三、电子商务扶贫作为生态扶贫新路径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政府通过电子商务在绿色减贫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二)政府忽视电子商务在环境保护上的直接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四)电子商务人才严重匮乏
第五章 完善电子商务扶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建议
    一、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强化政府关于电子商务对绿色减贫直接作用的认识和实践
    三、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强劲活力
    四、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引入资源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5)农业循环经济分层绿色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面临困境
    (二)支持农业发展的新的融资模式分析
    (三)绿色金融对接农业循环经济回顾
二、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主体
三、农业循环经济典型事例及运行机制
    (一)“金—海—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事例
    (二)农业循环经济四级运行机制
四、基于运行机制不同参与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分层融资模式
    (一)核心示范级绿色供应链融资模式
        1.融资模式运行原理
        2.实证检验
        (1)某民营银行“农金通之奶金快线”实践运作模式。
        (2)业务总体效益分析。
    (二)紧密合作级绿色结构授信融资模式
        1.绿色结构性授信融资模式运行原理
        2.实证检验
        (1)“金—海—绿”农业循环经济体“信用担保”融资模式。
        (2)融资模式适用性分析。
    (三)松散服务级“互联网+绿色金融”融资模式
        1.“互联网+绿色金融”融资模式运行原理
        2.实证检验
        (1)阿里巴巴“蚂蚁金服”。
        (2)“蚂蚁金服”风险控制分析。
    (四)辐射带动级“多元化”融资模式
        1.“多元化”融资模式并行的原理
        2.实证检验
        (1)“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
        (2)从被动接受“输血”到自主“造血”。
        (3)案例成功经验。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1.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N+N”绿色供应链金融顺畅运行
        2.促进事中履约增信,防范“羊群效应”带来的违约风险
        3.间接面向松散级农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4.齐聚多方力量,助力绿色金融惠及边缘地带农户
        (1)政府层面。
        (2)金融机构层面。
        (3)农业循环经济体层面。

(6)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 ——基于信用行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动态
        1.4.1 农村金融联结研究动态
        1.4.2 农户信用风险研究动态
        1.4.3 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研究动态
        1.4.4 文献评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演化机理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金融联结的相关概念
        2.1.2 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
    2.2 农村金融联结模式
        2.2.1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
        2.2.2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
        2.2.3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
    2.3 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2.3.1 复杂自适应系统
        2.3.2 有限理性假设
        2.3.3 前景理论
        2.3.4 EWA学习模型
        2.3.5 模拟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特征、信用风险及相互影响机理分析
    3.1 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运行特征
        3.1.1 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运行特征
        3.1.2 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运行特征
        3.1.3 农业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运行特征
    3.2 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分析
        3.2.1 农村金融联结的风险来源
        3.2.2 农村金融联结风险传递机理
    3.3 农村金融联结参与成员信用风险相互影响机理分析
        3.3.1 “正规金融机构+农户”模式的演化博弈模型
        3.3.2 “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演化博弈模型
        3.3.3 BF模式和BCF模式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下农户信用风险评价
    4.1 风险聚合模型选取
    4.2 数据来源和指标的选取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的选取
        4.2.3 评价指标标准化
    4.3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的经济学分析
        4.3.1 样本的统计学分析
        4.3.2 农户信用评价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4.4 农户信用评价模型的建立
        4.4.1 农户信用风险聚合模型的建立
        4.4.2 农户信用风险模糊控制评价方法
    4.5 农户信用评价的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偏好的农村金融联结农户信用风险演化研究
    5.1 偏好对农村金融联结农户信用风险演化的作用机理
    5.2 模型的建立
    5.3 动态模拟仿真
        5.3.1 农户的相对收益对农户履约意愿的影响
        5.3.2 相关农户履约比例对农户履约意愿的影响
        5.3.3 监管力度对农户履约意愿的影响
    5.4 农户信用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5.4.1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某BCF模式
        5.4.2 指标选取
        5.4.3 评价指标标准化
        5.4.4 实际验证
    5.5 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分析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信念的农村金融联结农户信用风险演化研究
    6.1 农户信贷决策EWA学习模型的构建
        6.1.1 信念对农村金融联结农户信用风险演化的作用机理
        6.1.2 农户决策情形的假设
        6.1.3 合作社内农户不同策略选择的预期收益
        6.1.4 合作社中农户策略选择学习机理
    6.2 基于MATLAB的动态仿真试验
        6.2.1 学习机制对合作社内农户履约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
        6.2.2 合作社规模对其农户履约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
        6.2.3 惩罚机制对其农户履约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
    6.3 农户信贷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指标选取
        6.3.3 评价指标标准化
        6.3.4 实际验证
    6.4 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联结参与成员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效应
    7.1 LIF模型构建
        7.1.1 小世界网络
        7.1.2 基于农村金融联结LIF关系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
    7.2 LIF关联信用风险的动态模拟仿真
        7.2.1 平均关联度对LIF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的影响
        7.2.2 资产关联比对LIF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的影响
        7.2.3 风险延迟时间对LIF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的影响
        7.2.4 风险传染概率比对LIF网络中“非健康”主体的影响
        7.2.5 资产关联比对LIF网络中“非健康”主体的影响
        7.2.6 风险传染延迟时间对LIF网络中“非健康”主体的影响
    7.3 关联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7.3.1 数据来源
        7.3.2 指标选取
        7.3.3 评价指标标准化
        7.3.4 实际验证
    7.4 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分析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防控优化设计
    8.1 农村金融联结中农户信用优选机制
        8.1.1 组织模式及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8.1.2 农户信用优选模型的构建
        8.1.3 农户信用优选动态仿真试验
        8.1.4 实际验证
        8.1.5 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分析讨论
    8.2 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防控优化
        8.2.1 农村金融联结“输血”功能的模型
        8.2.2 农村金融联结“造血”功能的模型
        8.2.3 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的优化模型
        8.2.4 实证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商贸流通业的界定
        1.2.2 金融支持相关概念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2.1.2 金融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
        2.1.3 金融支持与产业生命周期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
        2.2.2 国内文献
        2.2.3 文献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商贸流通业发展历程及金融支持概况
        3.1.1 现代流通起步阶段与金融支持
        3.1.2 现代流通快速发展阶段与金融支持
        3.1.3 现代流通转型升级阶段与金融支持
    3.2 商贸流通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3.2.1 商贸流通业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
        3.2.2 商贸流通业发展阶段与金融需求
        3.2.3 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金融需求
    3.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支持政策力度不足
        3.3.2 金融支持规模不足
        3.3.3 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4.1 分析金融作用机理的不同视角
        4.1.1 投入产出视角
        4.1.2 供需视角
        4.1.3 金融深化视角
        4.1.4 金融功能视角
    4.2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1 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2 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3 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作用机理比较
    4.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5.1 产融结合相关概念
    5.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5.3 产融结合模式及其分类
    5.4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
        5.4.1 类金融模式
        5.4.2 服务型模式
        5.4.3 股权型模式
        5.4.4 金控平台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的比较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
        7.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7.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7.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7.2.4 稳健性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1 研究设计
        8.1.1 研究方法
        8.1.2 变量选择
        8.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8.2 实证结果及分析
        8.2.1 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8.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8.2.4 稳健性检验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
        9.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
        9.2.3 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
        9.2.4 建设强大信用支撑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的信用评级
        9.2.5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流通企业融资水平
        9.2.6 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
        9.2.7 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作用的效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B 2008-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C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D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E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F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G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绿色创新研究综述
        1.3.2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1.3.3 煤炭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3.4 研究综述总体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工作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工作
        1.5.2 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基础及内涵
    2.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基础
        2.1.1 创新理论
        2.1.2 协同理论
        2.1.3 企业能力理论
        2.1.4 生物进化理论
    2.2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2.2.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
        2.2.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内涵
        2.2.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3.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影响要素分析
        3.2.1 影响要素确定依据
        3.2.2 影响要素确定过程
        3.2.3 影响要素构成维度
    3.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分析
        3.3.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划分依据
        3.3.2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
        3.3.3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构成维度间相互关系
    3.4 煤炭企业创新绩效分析
    3.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3.6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3.6.1 市场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3.6.2 政策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3.6.3 战略导向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3.6.4 企业文化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3.6.5 技术水平与协同绿色创新能力
        3.6.6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3.6.7 协同能力与绿色创新能力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4.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与方法
        4.1.2 问卷设计的基本程序
    4.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变量测量
        4.2.1 市场导向测量
        4.2.2 政策导向测量
        4.2.3 战略导向测量
        4.2.4 企业文化测量
        4.2.5 技术水平测量
        4.2.6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测量
        4.2.7 创新绩效测量
    4.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4.4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数据基本统计分析
        4.4.1 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4.4.2 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4.5.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模型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4.5.2 初始结构方程的拟合性分析
        4.5.3 修正结构方程的拟合性分析
    4.6 研究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分析
    5.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逻辑基础
    5.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机理
        5.2.1 关键外部协同主体
        5.2.2 关键外部协同主体间关联机理
        5.2.3 关键内部单元能力体
        5.2.4 关键内部单元能力体间关联机理
    5.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5.3.1 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三种可能路径
        5.3.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依据
        5.3.3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内外动力耦合提升路径分析
    5.4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分析
        5.4.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的基本单位
        5.4.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演化过程
    5.5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
        5.5.1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原则
        5.5.2 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管理举措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 ——以林纸供应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动态总结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特征和管理现状研究
    2.1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特征分析
        2.1.1 林业一般供应链的物流特征
        2.1.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特征
    2.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2.2.1 物流环节的管理现状分析
        2.2.2 物流系统的管理现状分析
    2.3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现状分析
        2.3.1 物流一体化策略的现状分析
        2.3.2 物流一体化层次的现状分析
        2.3.3 物流一体化手段的现状分析
3.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理论研究
    3.1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3.1.1 物流的概念演进和本质属性分析
        3.1.2 物流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和协同管理思想研究
        3.1.3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构建
    3.2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模式分类
        3.2.1 基于核心能力的物流一体化模式分类
        3.2.2 基于组织方式的物流一体化模式分类
    3.3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三维管理模型
        3.3.1 物流一体化三维管理模型的总体框架
        3.3.2 物流一体化三维管理模型的应用规划
        3.3.3 基于三维管理模型的林业供应链管理
        3.3.4 基于三维管理模型的林业第三方物流管理
4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动因和机理研究
    4.1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动因分析
        4.1.1 供应链竞合角度的物流一体化动因
        4.1.2 价值链增值角度的物流一体化动因
        4.1.3 资源链再生角度的物流一体化动因
    4.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机理分析
        4.2.1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经济协同
        4.2.2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生态协同
        4.2.3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管理协同
5.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对策研究
    5.1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组织结构研究
        5.1.1 基于权变理论的物流一体化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5.1.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组织结构设计
    5.2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
        5.2.1 基于SWOT方法的物流一体化运作主体分析
        5.2.2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物流一体化运行模式设计
    5.3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协调机制研究
        5.3.1 物流一体化协调机制的关键作用分析
        5.3.2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一体化协调机制设计
6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技术支撑研究
    6.1 物流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畴
        6.1.1 物流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比较分析
        6.1.2 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技术的概念辨析
    6.2 物流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模式
        6.2.1 物流一体化的技术问题分解
        6.2.2 物流一体化的技术方法组合
        6.2.3 物流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流程
7.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实证研究
    7.1 江苏WZ制纸公司的物流一体化背景与目标
        7.1.1 江苏WZ制纸公司物流一体化的背景
        7.1.2 江苏WZ制纸公司物流一体化的目标
    7.2 江苏WZ制纸公司实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探索
        7.2.1 江苏WZ制纸公司物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分析
        7.2.2 江苏WZ制纸公司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应用
        7.2.3 江苏WZ制纸公司物流一体化的初步成效总结
8. 研究总结
    8.1 本文所做的工作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详细摘要

四、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2]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乡村旅游供应链协同度测评研究[D]. 杨闽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电子商务在扶贫中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论分析[D]. 赵凡.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农业循环经济分层绿色融资模式研究[J]. 王筱萍,刘文华. 经济问题, 2020(02)
  • [6]农村金融联结信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 ——基于信用行为视角[D]. 王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世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8]煤炭企业协同绿色创新能力研究[D]. 程艳.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8)
  • [9]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 ——以林纸供应链为例[D]. 郑庆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10]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J]. 杨敬辉,武春友. 医学与哲学, 2004(01)

标签:;  ;  ;  ;  ;  

基于绿色供应链原理的输血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