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甲醚诱导的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蒿甲醚诱导的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一、蒿甲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刚[1](2019)在《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含脂质分子抗癌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之一。化疗治疗是癌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铂类抗癌药物和阿霉素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抗癌效果,但也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天然植物性的青蒿琥酯被发现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副作用最小。然而这些化疗药物都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将药物负载在纳米载体中,纳米粒可通过EPR效应积累在肿瘤细胞中,响应肿瘤微环境中的刺激,选择性地释放抗癌药物,最终实现癌症治疗。本文基于顺铂、阿霉素和青蒿琥酯三种抗癌药物,构建了三种不同的抗癌前药纳米载药体系,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估,实验结果均表明三个纳米递药体系能有效的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能有效逆转了肿瘤细胞耐药性,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抗癌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下列三方面:(1)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带正电荷的四价铂前药(C12-Pt-DFO),并通过与带负电的亲水性高分子mPEG-b-PGA进行组装,制备了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优异的纳米粒。这一纳米载药体系通过ATP依赖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有效的进入癌细胞,在还原条件下可将四价铂还原,并快速释放二价铂,使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S期,破坏DNA复制而引起凋亡,克服A549/DDP和7404/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2)合成了双长脂链的N,N’-二-十二烷基-L-谷氨酸二酰胺-阿霉素前药(DOX-LGC12),并使用双亲性高分子mPEG-DSPE与之共组装,制备了具有pH响应的阿霉素前药纳米粒。这一纳米载药体系能有效的进入癌细胞,在细胞内溶酶体中的酸性条件快速释放出能与细胞核中的DNA作用的DOX,将细胞阻滞在G2/M期,抑制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性,有效的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性。(3)合成了双长脂链的N,N’-二-十二烷基-L-谷氨酸二酰胺-青蒿琥酯(ART-LGC12),使用双亲性高分子mPEG-DSPE与之共组装,制备了具有线粒体靶向的纳米粒。这一纳米载药体系能有效的进入癌细胞,通过细胞内Fe2+离子破坏ART分子内过氧桥键,产生高毒性的ROS,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引起细胞凋亡,有效提高了ART的抗癌效力。

何慧[2](2019)在《Frataxin在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中的介导效应》文中认为目的:揭示frataxin在HepG2细胞中的功能;同时以铁死亡为关键点,探讨frataxin在酒精暴露HepG2细胞中的铁死亡介导效应。方法:1.蛋白质组学检测: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shRNA-FXN干扰及其空载对照转染的HepG2细胞(分别为shFXN和NC细胞),运用TMTTM定量标记shFXN/NC细胞,LC-MS/MS分析后下机数据对比Uniprot中人的数据库,得到可信蛋白后以差异变化倍数FC>1.25或FC<0.8,且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显着蛋白。随后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细胞实验处理与分组:(1)酒精对frataxin的作用: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与酒精组(100 mmol/l,72小时)。Western boltting检测frataxin蛋白表达水平。(2)Frataxin缺失对酒精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shFXN/NC细胞分为对照组、酒精组。检测LDH与CCK8释放水平,Western boltting检测GPX4、xCT蛋白表达水平。NC细胞别分为对照组、酒精组,对应shFXN细胞分为对照组、酒精组、酒精加Fer-1组、酒精加Erastin组、Fer-1对照组(1μmol/l)和Erastin对照组(2.5μmol/l)。检测LDH与CCK8释放水平,RPA荧光探针标记观察线粒体LIP-Fe水平,BODIPY C11检测脂质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3)Fratain降低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敏感性:shFXN细胞分为酒精组、酒精加Fer-1组、酒精加Erastin组、酒精加腺病毒空载组(Ad-control,12h)、酒精加腺病毒FXN组(Ad-FXN,12h)、酒精加腺病毒FXN加Fer-1组、酒精加腺病毒FXN加Erastin组。检测LDH、LIP-Fe、脂质ROS与MDA。结果:1.Frataxin缺失引起的生物过程改变与铁死亡发生机制相似。(1)蛋白质组学分析shFXN/NC细胞得到差异显着蛋白共计285个,其中110个蛋白表达上调,175个蛋白表达下调。(2)综合GO、KEGG生信分析结果及相关文献分析得出:Frataxin缺失引起胆固醇合成、谷胱甘肽代谢、NADPH产生、脂肪酸降解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等生物过程改变,而这些过程与铁死亡的发生机制——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及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相似。2.酒精抑制frataxin的表达。HepG2细胞酒精处理后frataxin蛋白表达降低60%(P<0.05)。3.Frataxin缺失加剧酒精诱导的铁死亡。(1)Frataxin缺失加剧酒精诱导HepG2细胞活力下降。(1)转染CYP2E1后,shFXN与NC酒精处理后LDH释放均增加(P<0.01),细胞存活率均降低,shFXN酒精组较shFXN对照组LDH释放增加且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CYP2E1转染的shFXN酒精组较其未转染CYP2E1对照组LDH释放水平提高35%(P<0.05),细胞存活率降低19%(P<0.05)。CYP2E1转染后细胞LDH水平与细胞存活率改变大于未转染细胞。以下实验结果均基于CYP2E1转染细胞。(2)酒精处理后,shFXN酒精组较其对照组,GPX4(P<0.01)和xCT(P<0.01)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2)Frataxin缺失加剧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发生。(1)酒精处理后,shFXN酒精组较shFXN对照组LDH释放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酒精联合Fer-1处理NC与shFXN细胞后,与各自酒精对照组相比,LDH释放分别降低14%与31%,细胞存活率均有所提高。相反,酒精联合Erastin处理NC与shFXN细胞,与各自酒精对照组相比,LDH水平显着升高,细胞存活率进一步降低。(2)shFXN对照组LIP-Fe高于NC对照组。酒精处理后,NC与shFXN细胞LIP-Fe和MDA水平均增加,且后者高于前者。酒精联合Fer-1处理shFXN细胞后,LIP-Fe与MDA水平较其酒精对照组降低,而酒精联合Erastin处理shFXN细胞后,LIP-Fe与MDA水平进一步升高。4.Frataxin降低酒精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敏感性。酒精处理模型下,Ad-FXN组较Ad-control对照组,LDH释放及LIP-Fe产生均显着降低,MDA与脂质ROS水平亦降低。酒精联合Fer-1及Erastin处理后,细胞LDH释放、LIP-Fe、MDA产生及脂质ROS水平均降低。结论:HepG2细胞frataxin沉默后影响下游胆固醇合成、谷胱甘肽代谢、NADPH产生、脂肪酸降解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等生物过程,提示frataxin影响铁死亡的发生。酒精抑制frataxin表达,诱导铁死亡,而frataxin缺失进一步加剧酒精对铁死亡的诱导作用,恢复frataxin蛋白水平则可降低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敏感性。

于泽权[3](2019)在《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现在医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针对癌症的治疗,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方式,其中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依托泊苷(Etoposide,ETO)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化疗药物,生物利用率较低及肿瘤细胞产生化疗耐药性是其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发ETO新剂型有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目前已报道的ETO新剂型包括混悬剂、脂质体、微乳、亚微乳、纳米乳、固体分散体、植入剂、微囊、微球等。联合化疗是指在一个化疗疗程中同时或者先后使用数种化疗药的一种用药方式,其通过利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进而提升抗肿瘤疗效;此外,联合化疗可以去除耐药因素,减少癌细胞产生耐药的可能性。由于联合化疗的优越性,目前单一用药方案已经被淘汰而成为历史。亚微乳(Submicron emulsion,SE)是一类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将油水两相进行融合,粒径在200nm以下的稳定分散体系,是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近年来已有地西泮、两性霉素B、卡马西平等药物的亚微乳制剂上市,使载药亚微乳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吐温80是一种常用表面活性剂类药用辅料,在亚微乳的制备过程中发挥着增溶,乳化等重要作用。但吐温80的广泛使用被报道可能引发过敏性及溶血性等不良反应,从而引发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槐糖脂(Sophorolipids,SLs)是一类目前报道的最具潜力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酸型槐糖脂(Acidic sophorolipid,ASL)与内酯型槐糖脂(Lactonic sophorolipid,LSL)两类,其中ASL具有更好的发泡与乳化能力,LSL具有更好的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综上,本研究首先探索和考察了ASL作为表面活性剂替代吐温80在制备新型ETO亚微乳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后考察了LSL与ETO的联合给药的抗肿瘤效果及安全性。通过开展上述研究,探索槐糖脂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类药用辅料及抗肿瘤活性物质方面的潜力,扩大槐糖脂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ETO亚微乳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确定。优化亚微乳制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酸型槐糖脂取代吐温80制备依托泊苷亚微乳,得到最优工艺如下:MCT:LCT=1:1为油相,1.8%卵磷脂,搅拌至溶解,然后与水相混合,800 bar,均质8次,酸型槐糖脂的添加量为0.8 g/L。建立了依托泊苷亚微乳中依托泊苷的含量检测方法,避免药用辅料对出峰时间及出峰形状的影响,同时优化亚微乳制剂的表征方法,最终确定了2.5%的甘油溶液稀释20倍作为表征条件,成功制备并表征了两种亚微乳:酸型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ASL-ESE)和吐温80-依托泊苷亚微乳(Tween-ESE)。2.ASL-ESE及Tween-ESE理化性质的比较。以酸型槐糖脂和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所得的两种依托泊苷亚微乳为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了两种亚微乳的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PDI)以及pH,载药量,包封率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ASL-ESE粒径为197.73nm,PDI为0.051,Zeta电位为-41.40mV,包封率为95.95%;Tween-ESE的粒径为195.8nm,PDI为0.167,Zeta电位为-43.47mV,包封率为93.01%,表明ASL-ESE在粒径分布和载药量方面均明显优于Tween-ESE,其中载药量提高了112.6%。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亚微乳的形态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特性。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两种ETO亚微乳的体外释放特性均优于传统ETO注射液,且ASL-ESE的体外释放特性优于Tween-ESE。3.ASL-ESE及Tween-ESE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两种亚微乳制剂的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亚微乳制剂中的辅料对于细胞的毒性较小;亚微乳剂型相对于传统ETO注射液,具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40μg/mL的ASL-ESE对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率为78%,而同等浓度下,Tween-ESE的抑制率仅为36.64%。ASL-ESE的IC50仅为12.77μg/mL,远低于ETO注射液的158.35μg/mL,也低于Tween-ESE的84.8μg/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不同亚微乳对卵巢癌A2780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亚微乳制剂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其中,对照组的卵巢癌A2780活细胞比例为94.04%,凋亡率为5.87%。与对照组相比,ETO注射液处理组的卵巢癌A2780活细胞为59.33%,凋亡率为37.8%;Tween-ESE组的卵巢癌A2780活细胞为46.47%,凋亡率为52.1%;而ASL-ESE组的卵巢癌A2780活细胞仅为1.29%,凋亡率达到95.58%。此外,对所得ETO亚微乳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亚微乳制剂的安全性良好,无血管刺激性和过敏现象出现,也未产生溶血现象。4.LSL与ETO联合用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首先考察了LSL对乳腺癌MCF-7,鼠源乳腺癌4T1,卵巢癌A2780,鼻咽癌CEN-28,黑色素瘤B-16,胃癌SGC-790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LSL对卵巢癌A2870的抑制效果最好,IC50仅为30.34μg/mL;对乳腺癌4T1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也较好,IC50为36.17μg/mL。因此后续研究主要以卵巢癌细胞A2780及乳腺癌细胞4T1为研究对象。MTT法测定联合给药抗肿瘤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卵巢癌A2780细胞,LSL的加入可以大幅降低药物的IC50。当LSL:ETO为1:1时,IC50仅为95.36μg/mL,相比于ETO单独给药,IC50降低了30.21%。对于乳腺癌4T1,LSL:ETO分别为0:4,1:3,2:2,3:1,4:0时,对应的IC50为93.36μg/mL,74.49μg/mL,53.65μg/mL,38.56μg/mL,36.17μg/mL。综合考虑后,选择LSL:ETO为1:1为后续试验中的最佳给药比例。利用DAPI染色观察两种癌细胞株给药后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发现两种癌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有明显的皱缩,甚至出现细胞核破碎现象。流式细胞术证实了针对于本研究所选的两种癌细胞株,联合给药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对卵巢癌A2780,依托泊苷单独使用时,细胞凋亡率仅为8.06%;LSL 40μg/mL的给药浓度单独给药时,细胞凋亡率为到15.01%;而联合给药时凋亡率达到了23.95%。对乳腺癌4T1,依托泊苷单独使用时,细胞存活率达到83.5%;LSL 40μg/mL的给药浓度单独给药时,细胞存活率为84.0%;而联合给药时细胞存活率降低至80.8%。联合给药组相对于单独给药可以提高依托泊苷的药效,并且是通过诱导凋亡的方式来抑制癌细胞。5.LSL与ETO联合用药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将鼠源乳腺癌细胞4T1细胞按每只小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1*106-1*107个活细胞,注射量0.1mL。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生理状态及腋下成瘤情况。取荷瘤小鼠36只,分为模型组,依托泊苷组,内酯型槐糖脂组,低剂量联合给药组,中剂量联合给药组,高剂量联合给药组6组。每组6只。在观察成瘤后进行分组给药,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给药量为0.2mL,连续给药7天。结果显示:无论是小鼠的平均体重还是小鼠的体重增长率,依托泊苷组均为最低,而内酯型槐糖脂给药组与联合给药组的小鼠的体重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依托泊苷组的抑制率最低为19.45%(p<0.001)。联合给药组的肿瘤抑制率均高于单独给药组,高剂量联合给药组抑制效果最好,抑瘤率达到75.38%(p<0.001)。

李曦雯[4](2018)在《青蒿琥酯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检测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人颌下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体外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侵袭迁移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1.CCK-8法检测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400μmol/L,800μmol/L,1600μmol/L和3200μmol/L AR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24 h、48 h和72 h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根据结果筛选后续实验的用药浓度。计算半数致死浓度(IC50),后续实验以1/4 IC05、1/2 IC50为体外实验干预浓度设定范围的参考值;2.平板克隆试验检测ART对SACC-83单个细胞增殖和形成克隆能力的影响;3.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RT处理SACC-83细胞后对细胞移动能力的抑制作用;4.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检测ART对SACC-83细胞侵袭及转移过程的影响;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RT干预48 h后细胞中E-cadherin、VEGFA蛋白的表达水平;6.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ART干预细胞48 h后,SACC-83细胞中E-cadherin、COX-2和VEGFA m 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RT能有效抑制SACC-83细胞增殖,其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经计算分析,药物作用48 h ART对SACC-83细胞的IC50为462.60±35.15μM,IC05为59.28±39.86μM。后续实验以1/4 IC05 15μM、1/2 IC50 240μM为体外实验干预浓度设定范围的参考值,后续侵袭迁移实验药物干预浓度均选用15、30、60、120μM。2.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提示:不同浓度ART对SACC-83细胞克隆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且各组间抑制率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的意义(P<0.05),呈药物剂量依赖性。3.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示:SACC-83细胞的迁移能力随ART浓度的增加而减弱,与对照组相比,ART对各实验组SACC-83细胞的愈合能力均有显着抑制的效果,各用药组间比较,细胞划痕愈合能力差异亦有显着性的意义(F=54.586,P<0.001)。4.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15μM ART即对SACC-8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的意义(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5.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示:SACC-83细胞中VEGFA抗体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随着ART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减(F=326.054,P<0.01),而E-cadherin抗体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则随着ART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F=1503.760,P<0.01)。6.RT-q PCR结果显示:各浓度ART干预后,E-cadherin基因表达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F=2513.935,P<0.01),而VEGFA、COX-2基因m RNA的表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调(F=319.580,P<0.01),(F=185.828,P<0.01)。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的意义(P<0.01)。结论:1.ART可抑制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的体外增殖及克隆形成。2.ART可抑制SACC-83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的生物学行为。3.ART可下调SACC-83细胞中VEGFA、COX-2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

王海英[5](2018)在《青蒿素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青蒿素(ART)调控NF-κB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AD)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D炎症反应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ART对BV2小胶质细胞的有效作用浓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蛋白(NF-κB p65,IKBα,p-NF-κB p65、p-IKBα)表达水平及炎症诱导酶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活化水平。实时PCR法检测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Aβ25-35浓度为10μmol/L时,对BV2细胞生存率无显着影响。ART浓度在0.110μmol/L时细胞活力无显着变化,不具有细胞毒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RT预处理组IKBα、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NF-kB p65和p-IKB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OX-2,iNOS的活化水平显着降低。实时PCR结果表明ART预处理组促炎因子IL-1β、TNF-α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青蒿素调控AD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下调炎症介质(iNOS,COX-2)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产生,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翁茜楠[6](2017)在《ACTH对断奶母猪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动物体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在动物应激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不仅能够调节生理平衡,也在缓解环境压力和适应性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环境应激与动物有机体氧化应激的关联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在体内外的各种应激往往能导致生物有机体组织、细胞中氧自由基升高,引起氧化应激;氧化损伤被认为是各种应激因素影响动物机能的共同途径之一。然而,人为采用HPA轴激素激活HPA轴,其对动物体氧化应激的影响缺少研究报道。课题组前期为了研究HPA轴对断奶母猪发情排卵的影响,在母猪断奶后连续七天注射ACTH,成功建立了母猪HPA轴激活模型。本研究以上述模型母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 ACTH处理对母猪氧化应激以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注射ACTH能够激活断奶母猪HPA轴在苏淮母猪断奶当天安装颈静脉瘘管,断奶后第二天开始注射ACTH,连续七天,每天注射3次(间隔8 h)。血浆中皮质醇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注射ACTH后断奶母猪皮质醇显着升高。这表明,注射ACTH后HPA轴激活。2.HPA轴激活引发断奶母猪氧化应激在ACTH处理七天后收集血液和卵巢样本,检测发现:外源注射ACTH能够引起血液中丙二醛(MDA)水平的增加。然而,血液中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总抗氧化能力(T-AOC)下降。进一步地,苏淮母猪血液和卵巢的抗氧化酶(包括SOD、GSH-Px、CAT)活性在ACTH处理后都显着下降;并且抗氧化酶基因(SOD,CAT和GPX)的mRNA表达水平在卵巢和血液中也是显着下调。这些结果表明HPA轴的激活能够引起苏淮母猪发生氧化应激。3.HPA轴激活上调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发现,ACTH激活HPA轴可以上调血液中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CXCR4,DUSP1,IL7R,TXNIP及Fkbp5)的mRNA表达。Fkbp5是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但同时又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下调其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研究发现,HPA轴激活能够使卵巢中Fkbp5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然而,在其他组织中,Fkbp5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卵巢和血液中Fkbp5的蛋白水平在ACTH处理后也是显着上调的。4.HPA轴激活能够使Fkbp5 GRE区域去甲基化试验分析了Fkbp5基因GRE周围G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观察到,不论是在血液还是卵巢中,第1内含子的第26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显着降低。而第第1内含子的第28个CpG位点只有在血液中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不论是在血液还是卵巢中,第2内含子的第13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显着降低。而在第1、4个CpG位点只有血液中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不论是在血液还是卵巢中,第6内含子中的第2、4个CpG位点在血液和卵巢中的甲基化水平均显着降低。在第8内含子中,第3、4个CpG位点血液中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这些结果提示HPA轴激活诱导了Fkbp 基因相关区域DNA去甲基化从而上调它的转录,并且上调的Fkbp5可能通过降低配体结合而改变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综上所述,ACTH激活HPA轴能够导致断奶母猪氧化应激水平的显着上升,并且HPA轴激活后血液中部分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进一步地,伴随血液和卵巢Fkbp5基因mRNA丰度的上升,其部分造成DNA甲基化水平出现显着降低。本研究明确了 ACTH对母猪氧化应激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避免断奶母猪发生氧化应激、提高断奶母猪的繁殖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钱磊[7](2018)在《青蒿素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青蒿素(artemisinin)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传至3-4代,分别以10m M、5 m M、1 m M、0.1 m M、0.01 m M青蒿素作用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24小时,以MTT和CCK8法检测分析细胞增殖情况以及确定最适干预浓度。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平滑肌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 RNA表达来进一步确认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计算Bax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的比率,从而检测青蒿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ependent kinase4(Cdk4)的蛋白表达,以检测青蒿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影响。使用膜联蛋白V和碘化丙锭(PI)双染色来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17.0,检验方法为Student’s t test(t检验),数据计量方法为平均值加减标准差,显着性差异设定为p<0.05。结果:分别用10m M、5 m M、1 m M、0.1 m M、0.01 m M青蒿素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24小时后,MTT试验及CCK8试验结果发现1m M青蒿素已经可以明显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随着青蒿素浓度增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抑制也随之加强,呈剂量依赖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分析发现1m M青蒿素组与媒介物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 RNA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发现青蒿素增加了BCL2-Associated X蛋白表达,降低了B-cell lymphoma-2蛋白的表达,使Bax/Bcl-2比率增加,Cyclin-dependent kinase4蛋白表达下降。流式细胞术发现与媒介物对照组相比较青蒿素显着增加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数量。结论:青蒿素能够有效的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并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说明青蒿素具有预防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潜在应用价值。

李向辉[8](2016)在《双氢青蒿素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Parkin等最新报道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统计报告,每年人口的发病率约有18/10万人,发病率由原来的第二位降到了第四位,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近年来全球新增患者约8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63万例。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非常明显地域性差异。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消化道肿瘤的首位。根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统计的资料显示,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序中胃癌仍占第3位。胃癌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年龄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发病人群中3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所增加。胃癌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胃癌的发病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和机体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直接接触一些致癌物质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合理、吸烟等),内部机体因素诸如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原癌基因的突变,使细胞生长调节失去控制,导致肿瘤形成。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并配合新辅助化疗及放疗,然而胃癌在早期难以发现,往往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甚至一些患者在治疗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癌症的远处转移使手术无法对胃癌组织彻底切除,因此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青蒿素是从我国传统中药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内提取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含有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以往常用于治疗疟疾发热,具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针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够有选择的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并能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特别是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又名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多种传统抗肿瘤药物联用具有增效作用。此外,双氢青蒿素还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等作用。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肿瘤内淋巴结组织能够诱导微淋巴管的生成,因此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要远高于正常组织,癌细胞能通过新生淋巴管管壁进入淋巴系统,从而形成癌症的转移,所以微淋巴管密度是衡量癌症淋巴转移的重要标准。VEGFR‐3是由人类白血病细胞系及人胎盘克隆而来的一种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位于细胞膜,其分子量为150k D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起到介导增殖、分化及移行的作用,是淋巴生成的重要因素。VEGFR‐3与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它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特异性受体,与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通过与VEGF‐C的结合诱导淋巴内皮细胞增生,促进淋巴管的延伸与淋巴窦的发育,加速癌症的转移。LYVE‐1是分布在淋巴管内外腔面的一种新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与CD44属于同系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结合细胞外基质成分中的溶解型透明质酸及与固定型透明质酸相结合,能把透明质酸盐从组织中转运至淋巴液。LYVE‐1能表达在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却不能表达在毛细血管及肿瘤细胞上,所以LYVE‐1是一种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它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研究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通过接种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5-Fu组(20mg/kg)、实验组(双氢青蒿素组100mg/kg),每日一次,连续灌胃给药15天,停药后48小时处死裸鼠,观察给药后肿瘤体积变化,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检测凋亡率及免疫组化检测瘤周VEGFR-3和LYVE-1表达,计数VEGFR-3、LYVE-1阳性淋巴管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结果双氢青蒿素(DHA)组及5-Fu组肿瘤体积为:(1521.3±346.8mm3)、(1638.7±398.6mm3);抑瘤率为:41.8%、42.3%;凋亡率为:(24.8±3.29)%、(26.8±3.75)%,5-Fu组、DHA组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标记的DHA组、5-Fu组淋巴管密度值分别为:(13.62±2.89、13.56±2.55)和(12.86±2.15、12.74±2.21),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DH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对淋巴管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的渠道。

曹慧[9](2016)在《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以人胃癌MGC-803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双氢青蒿素与紫杉醇对该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初步探讨两药联合是否能起到协同作用,从而为胃癌的化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体外培养MGC-803细胞,采用CCK-8法于24h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紫杉醇及两药联合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CHOU-Talalay法评估两药联合的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药物组对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用AO/EB染色剂处理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处理组作用MGC-803细胞后的凋亡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1、双氢青蒿素(191.082、955.410、4777.048、23885.240、119426.202ng/ml)、紫杉醇(2.4、12、60、300、1500ng/ml)及两药联合(191.082+2.4、955.410+12、4777.048+60、23885.240+300、119426.202+1500ng/ml)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p<0.05);联合用药组的增殖抑制作用优于单一用药组(p<0.05),其中两药小剂量联合用药时呈协同作用,大剂量联合用药时呈拮抗作用。2、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药物处理后细胞的周期检测,我们发现双氢青蒿素(955.410ng/ml)作用后出现G0/G1期、S期细胞阻滞(p<0.001),紫杉醇(12ng/ml)作用后出现G2/M期细胞阻滞(p<0.001),两药联合(DHA955.410ng/ml+PTX12ng/ml)表现出S期、G2/M期阻滞(p<0.001);联合用药组相比于紫杉醇用药组有G2/M期细胞阻滞减少(p<0.001)。3、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双氢青蒿素(955.410ng/ml)、紫杉醇(12ng/ml)处理MGC-803细胞24h后出现较多橙黄及橙红色细胞,相比于绿色细胞而言,体积缩小、胞质浓缩,具有凋亡细胞的明显特征。同样条件下,联合组的凋亡细胞数较单药组明显增多,且晚期凋亡细胞数目居多。4、双氢青蒿素(955.410ng/ml)及紫杉醇(12ng/ml)作用于人胃癌MGC-803细胞后均能促进Bax、Caspase-3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而两药联合(DHA955.410ng/ml+PTX12ng/ml)表现出更明显的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氢青蒿素、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2、两药联合对MGC-803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它们合用时小剂量是协同作用,而大剂量则为拮抗作用;3、两药均可通过增加Bax、Caspase-3的表达及减少Bcl-2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

杨晨[10](2014)在《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生理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姜黄是中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姜黄素是一种安全并且有效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药物。本研究建立姜黄的离体培养体系,并探讨在姜黄离体培养体系中,光质、诱导子、前体物质和NaCl胁迫对其生长特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理调控。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最适合姜黄组培苗增殖和生长的培养基为MS+6-BA2.0mg·L-1+NAA0.5mg·L-1+TDZ0.05mg·L-1,蔗糖浓度为35g·L-1,获得的姜黄组培苗增殖系数高,植株健壮,生长情况良好。2、姜黄组培苗叶片无法诱导出愈伤组织,基部比茎段更适合用于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合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组合为MS+2,4-D1.0mg·L-1+6-BA3.0mg·L-1,增殖的培养基为MS+2,4-D1.0mg·L-1+6-BA1.0mg·L-1+NAA0.2mg·L-1和MS+2,4-D1.0mg·L-1+6-BA4.0mg·L-1,继代培养3次后的愈伤组织增殖率高,结构疏松易分散,可作为细胞悬浮培养材料。3、不同光质中,绿光最有利于姜黄组培苗的增殖;红光、蓝光、红蓝3:1和红蓝7:1处理均有利于姜黄组培苗叶绿体色素的生成;黄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溶性糖的合成;除蓝光外,其它光质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蛋白质合成;红蓝7:3较利于姜黄植株的生长,其增殖系数较高,且植株健壮,4CL和C4H活性最高,对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合成有促进作用;蓝光能促进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合成;红蓝3:1时能促进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合成;红蓝1:1时对阿魏酸和肉桂酸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诱导子对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添加水杨酸和硝普钠后,姜黄植株的增殖系数、株高和基茎明显降低,说明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15.0mg·L-1水杨酸对叶绿体色素的生成有促进作用,也可促进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咖啡酸、阿魏酸和肉桂酸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和对香豆酸的合成;水杨酸浓度为0.5mg·L-1时,利于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浓度为0.10.5mg·L-1时,4CL和C4H活性增强。硝普钠浓度为0.011.0mmol·L-1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0.1mmol·L-1硝普钠对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肉桂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1.00mmol·L-1硝普钠时能促进姜黄素类的合成。5、前体物质对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添加0.11.0mmol·L-1咖啡酸时,姜黄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增大,去甲氧基含量减小,0.1mmol·L-1咖啡酸最利于姜黄素的生成。苯丙氨酸浓度为0.5mmol·L-1时,姜黄的4CL、C4H活性升高,2.0mmol·L-1时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达最大值,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含量降低。添加0.010.05mmol·L-1肉桂酸时,姜黄组培苗的4CL和C4H活性均升高,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含量逐渐增大,浓度为0.2mmol·L-1时,三种姜黄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添加阿魏酸后,姜黄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升高;0.05mmol·L-1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4CL和C4H活性显着升高,0.010.05mmol·L-1时最有利于姜黄素的合成。添加对香豆酸后姜黄的叶绿素含量升高;0.05mmol·L-1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升高;0.07mmol·L-1时,最有利于姜黄素的合成。6、NaCl胁迫对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NaCl胁迫下姜黄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下降;25~50mmol·L-1NaCl为姜黄组培苗的生长可耐受范围内,能够促进姜黄植株的生长;随着NaCl浓度增加,姜黄幼苗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C4H活性先升高后降低,75mmol·L-1NaCl时均达到最大值;NaCl浓度为50mmol·L-1时,4CL、PAL、C4H活性均高与对照组; NaCl胁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机酸含量的增大,抑制了姜黄素类的合成。7、姜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姜黄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0.5mg·L-1+TDZ2.0mg·L-1,添加果糖30g·L-1,获得的姜黄细胞生物量大,且细胞分散,生长情况良好,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含量高。姜黄细胞悬浮培养最佳周期为24d。

二、蒿甲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蒿甲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含脂质分子抗癌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顺铂概述
        1.2.1 顺铂的结构
        1.2.2 顺铂的作用机制
        1.2.3 顺铂的抗癌谱
        1.2.4 顺铂的副作用及应用瓶颈
    1.3 阿霉素概述
        1.3.1 阿霉素的结构
        1.3.2 阿霉素的作用机制
        1.3.3 阿霉素的抗癌谱
        1.3.4 阿霉素的副作用及应用瓶颈
    1.4 青蒿琥酯概述
        1.4.1 青蒿琥酯的结构
        1.4.2 青蒿琥酯的作用机制
        1.4.3 青蒿琥酯的抗癌应用
        1.4.4 青蒿琥酯的副作用及应用瓶颈
    1.5 纳米载药体系概述
        1.5.1 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
        1.5.2 纳米载药递送体系(NDDS)
        1.5.3 纳米载药递送体系的改进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一体化去铁胺四价铂键合药物纳米粒用于抗顺铂耐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四价铂前药C12-Pt-DFO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
        2.3.2 体外药物释放
        2.3.3 还原条件下粒径监测
        2.3.4 细胞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四价铂前药C12-Pt-DFO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结果分析
        2.4.2 纳米粒(NPs)的稳定性研究
        2.4.3 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及还原条件下粒径监测
        2.4.4 细胞毒性
        2.4.5 细胞内吞实验
        2.4.6 细胞内Pt-DNA加合
        2.4.7 细胞周期与凋亡分析
    2.5 本章结论
第3章 pH响应的含阿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逆转耐药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阿霉素前药DOX-LGC12 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
        3.3.2 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
        3.3.3 细胞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阿霉素前药DOX-LGC12 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结果分析
        3.4.2 纳米粒(NPs)体外药物释放
        3.4.3 细胞毒性评估
        3.4.4 细胞内吞
        3.4.5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铁介导产生活性氧的线粒体靶向青蒿琥酯前药纳米胶束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青蒿琥酯前药ART-LGC12 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
        4.3.2 细胞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青蒿琥酯前药ART-LGC12 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结果分析
        4.4.2 细胞毒性试验
        4.4.3 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内吞及ROS检测
        4.4.4 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内吞及ROS检测
        4.4.5 细胞凋亡和周期
        4.4.6 线粒体膜电位(MMP)测试
        4.4.7 线粒体靶向性验证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Frataxin在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中的介导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应用蛋白质组学分析Frataxin缺失对HepG2 的代谢通路影响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Frataxin介导酒精性HepG2 铁死亡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及其治疗方式
        1.1.1 .癌症及其发展趋势
        1.1.2 .癌症的治疗方式
    1.2 .依托泊苷的理化性质及特性
        1.2.1 .依托泊苷的简介
        1.2.2 .依托泊苷上市剂型的优缺点
        1.2.3 .依托泊苷的新剂型
    1.3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3.1 .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1.4 .槐糖脂的结构及性质
    1.5 .槐糖脂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5.1 .抗菌方面的应用
        1.5.2 .抗癌方面的应用
        1.5.3 .抗炎方面的应用
        1.5.4 .抗病毒及杀精活性
        1.5.5 .抗纤维化
        1.5.6 .药用辅料方向的应用
    1.6 .联合给药的研究进展
        1.6.1 .联合给药
        1.6.2 .依托泊苷的联合给药
    1.7 .立论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株、槐糖脂
        2.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依托泊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4 .亚微乳制备工艺的筛选与确定
        2.2.5 .亚微乳检测方法的优化
        2.2.6 .亚微乳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依托泊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2.3.2 .亚微乳制备工艺的筛选与确定
        2.3.3 .亚微乳的检测分析方法
        2.3.4 .亚微乳类型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理化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设备与试剂
        3.2.2 .Zeta电位的测定
        3.2.3 .包封率的测定
        3.2.4 .pH的测定
        3.2.5 .亚微乳形态的测定
        3.2.6 .依托泊苷的含量测定
        3.2.7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3.2.8 .稳定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亚微乳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
        3.3.2 .亚微乳的形态
        3.3.3 .载药量的对比
        3.3.4 .亚微乳的体外释放曲线
        3.3.5 .亚微乳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安全性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系及动物
        4.2.2 .药物
        4.2.3 .仪器设备与试剂
        4.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4.2.5 .细胞培养
        4.2.6 .MTT实验
        4.2.7 .细胞的凋亡检测
        4.2.8 .血管刺激性试验
        4.2.9 .过敏性试验
        4.2.10 .溶血性实验
        4.2.11 .统计学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亚微乳对卵巢癌A2780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4.3.2 .流式细胞仪对卵巢癌A2780 细胞的凋亡的检测
        4.3.3 .亚微乳的血管刺激性试验
        4.3.4 .亚微乳的过敏性试验
        4.3.5 .亚微乳的溶血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酯型槐糖脂与依托泊苷联合给药的体内外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细胞系
        5.2.2 .药物及动物
        5.2.3 .仪器设备与试剂
        5.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5.2.5 .细胞培养
        5.2.6 .细胞分组
        5.2.7.MTT实验
        5.2.8 .细胞核形态观察
        5.2.9 .细胞的凋亡检测
        5.2.10 .荷瘤小鼠的构建
        5.2.11 .荷瘤小鼠的分组与给药
        5.2.12 .抑瘤效果评价
        5.2.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肿瘤细胞的筛选与给药浓度的确定
        5.3.2 .内酯型槐糖脂与依托泊苷的不同给药比例对卵巢癌A2780 的增殖抑制作用
        5.3.3 .内酯型槐糖脂与依托泊苷的不同给药比例对乳腺癌4T1 的增殖抑制作用
        5.3.4 .DAPI染色法观察卵巢癌A2780 细胞的细胞核形态
        5.3.5 .DAPI染色法观察乳腺癌4T1 细胞的细胞核形态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卵巢癌A2780 细胞的凋亡情况
        5.3.7 .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4T1 细胞的凋亡情况
        5.3.8 .内酯型槐糖脂与依托泊苷的联合给药的体内抑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含及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1)期刊论文及专利
        (2)会议论文
        (3)已修回及正在投递的论文
    3 )获得的学术奖励

(4)青蒿琥酯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青蒿素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细胞系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ACTH对断奶母猪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HPA轴对应激应答的调控
        1.1 HPA轴概述
        1.2 HPA轴与应激
        1.3 糖皮质激素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2 氧化应激及其对雌性生殖的调控
        2.1 ROS的种类
        2.2 ROS的细胞来源
        2.3 ROS的生理作用
        2.4 抗氧化系统调控细胞ROS的产生
        2.5 氧化应激对雌性动物生殖的影响
    3 GR与Fkbp5基因在应激中的相互调控
        3.1 Fkbp5多态性与GR敏感性的研究
        3.2 Fkbp5在GR信号通路及应激应答中的作用
        3.3 应激介导Fkbp5的表观遗传调控
第二章 实验研究 ACTH对断奶母猪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断奶母猪应激模型的建立
        2.2 血液及组织样品的采集
        2.3 主要试剂
        2.4 仪器设备
        2.5 血浆皮质醇的测定
        2.6 组织及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2.7 组织及血液RNA提取
        2.8 qRT-PCR引物
        2.9 cDNA的合成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2.1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12 亚硫酸盐处理及焦磷酸测序
        2.13 利用MethylTarget进行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的测序
        2.14 血浆丙二醛测定
        2.15 血浆SOD测定
        2.16 血浆及组织CAT测定
        2.17 血浆及组织GSH-Px测定
        2.18 血浆GSH测定
        2.19 血浆T-AOC测定
        2.20 利用ELISA测定血浆及组织中Fkbp5含量
        2.21 相关生物学数据库及软件
    3 实验结果
        3.1 ACTH诱导皮质醇含量升高
        3.2 ACTH诱导母猪血浆氧化指标的改变
        3.3 ACTH诱导母猪卵巢氧化指标的改变
        3.4 ACTH引起血液中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改变
        3.5 ACTH对不同组织中Fkbp5表达的影响
        3.6 ACTH增加血浆及卵巢中Fkbp5蛋白含量
        3.7 ACTH对Fkbp5 GRE区域甲基化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青蒿素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仪器
        1.2 溶液配制
    2 大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制备
    3 MTT试验和CCK8增殖实验
    4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 PCNA mRNA
    5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质 Bax,Bcl-2和Cdk4的表达
    6 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MTT 试验和 CCK8 增殖实验结果
    2 RT-qPCR检测PCNAmRNA量
    3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8)双氢青蒿素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实验图片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Bax、Bcl-2 和Caspase-3 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生理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姜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1 化学成分
        1.1.2 药理作用
    1.2 姜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1.3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1.3.1 外植体类型
        1.3.2 诱导子
        1.3.3 前体物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姜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的处理及消毒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BA、KT 和 NAA 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2 TDZ 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3 蔗糖浓度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姜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3.2.4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光质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2.2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2.3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4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4.2.5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4.2.6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诱导子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5.2.2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5.2.3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2.4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5.2.5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5.2.6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前体物质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6.2.2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3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6.2.4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 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6.2.5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6.2.6 前体物质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NaCl 胁迫对姜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7.2.2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7.2.3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7.2.4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 PAL、C4H 和 4CL 活性的影响
        7.2.5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7.2.6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7.3 小结
第8章 姜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设计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激素组合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生长的影响
        8.2.2 不同碳源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生长的影响
        8.2.3 不同碳源对悬浮培养姜黄细胞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8.2.4 姜黄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8.3 小结
第9章 讨论
    9.1 姜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9.2 姜黄愈伤组织诱导
    9.3 光质对姜黄组培苗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9.4 诱导子对姜黄组培苗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9.5 前体物质对姜黄生长和姜黄素合成的影响
    9.6 NaCl 胁迫对姜黄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9.7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蒿甲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含脂质分子抗癌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 陈志刚. 深圳大学, 2019(01)
  • [2]Frataxin在酒精诱导HepG2铁死亡中的介导效应[D]. 何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槐糖脂-依托泊苷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D]. 于泽权.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青蒿琥酯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D]. 李曦雯.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5]青蒿素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研究[D]. 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6]ACTH对断奶母猪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糖皮质激素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D]. 翁茜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青蒿素干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D]. 钱磊. 青岛大学, 2018(12)
  • [8]双氢青蒿素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D]. 李向辉. 郑州大学, 2016(03)
  • [9]双氢青蒿素联合紫杉醇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曹慧. 南华大学, 2016(03)
  • [10]姜黄次生代谢产物生理调控研究[D]. 杨晨. 华侨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蒿甲醚诱导的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