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市农药使用调查及控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张莉[2](2021)在《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涵,南昌市青云谱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企业型与普通型两类亚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区,本研究拟探索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居民进行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干预服务的效果,总体上考察亚文化因素背景下,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服务干预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精准化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KISH表法,于2018年随机抽取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15~69岁社区居民482例,其中,普通型与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各241例,采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居民健康素养进行了基线调查。按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进行了为期2年的服务干预,于2020年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两类人群进行了干预后的健康素养问卷调查,两组人群各240例。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总体健康素养与各维度素养水平;利用t检验、?2检验比较两组居民干预前后健康素养的变化情况,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两类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前后抽取的社区居民均衡性比较发现:普通型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2)普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48.96%vs54.58%、传染病防治18.26%vs35.00%、慢性病防治21.16%vs30.00%、安全与急救51.87%vs64.58%、基本医疗12.86%vs20.00%、健康信息35.68%vs44.58%,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1.521,P=0.217),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1±2.65vs7.8±2.50、传染病防治4.1±1.61vs4.7±1.72、慢性病防治7.1±2.60vs7.7±2.93、安全与急救9.9±3.18vs10.8±3.12、基本医疗7.4±2.71vs8.1±2.80分,健康信息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666,P=0.09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38.17%vs42.9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11%vs27.92%、健康技能16.60%vs20.8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8.6±5.46vs19.8±5.1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3±4.69vs14.2±4.72、健康技能9.5±3.09vs10.0±3.10,健康技能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958,P=0.051),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25.00%显着高于干预前17.01%(?2=4.625,P=0.032)。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4.0±11.8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0.3±11.96分(t=3.378,P=0.001)。(3)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61.00%vs62.08%、传染病防治21.58%vs34.17%、慢性病防治28.63%vs40.83%、安全与急救62.24%vs72.50%、基本医疗20.33%vs29.17%、健康信息43.98%vs55.83%,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0.060,P=0.80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9±2.50vs8.0±2.50、传染病防治4.3±1.65vs4.7±1.77、慢性病防治7.6±2.67vs8.5±2.54、安全与急救10.5±2.83vs11.4±2.73、基本医疗7.9±2.86vs8.7±2.62、健康信息5.0±2.03vs5.6±1.98,科学健康观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0.637,P=0.524),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42.74%vs51.6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8.26%vs38.75%、健康技能31.95%vs38.75%,健康技能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2.433,P=0.11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9.8±4.74vs20.3±4.6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9±4.79vs15.2±4.66、健康技能10.4±3.24vs11.3±3.11,基本知识和理念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258,P=0.20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41.67%显着高于干预前24.07%(?2=16.887,P<0.001)。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6.8±11.3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3.1±11.27分(t=3.558,P<0.001)。(4)普通型亚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发现:(1)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模型:调整R2=0.708,P<0.001;DID:β=-7.617,P<0.001)、传染病防治(模型:调整R2=0.686,P<0.001;DID:β=-4.270,P<0.001)、慢性病防治(模型:调整R2=0.704,P<0.001;DID:β=-6.831,P<0.001)、安全与急救(模型:调整R2=0.725,P<0.001;DID:β=-9.906,P<0.001)、基本医疗(模型:调整R2=0.705,P<0.001;DID:β=-7.296,P<0.001)、健康信息(模型:调整R2=0.682,P<0.001;DID:β=-4.417,P<0.001),6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2)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模型:调整R2=0.727,P<0.001;DID:β=-19.259,P<0.00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型:调整R2=0.713,P<0.001;DID:β=-11.959,P<0.001)、健康技能(模型:调整R2=0.722,P<0.001;DID:β=-9.119,P<0.001);3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3)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双重差分结果发现: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模型:调整R2=0.733,P<0.001;DID:β=-40.337,P<0.001)。结论:采用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进行干预,干预后居民健康素养总体上有明显提升,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可行性较好。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提示有必要针对不同亚文化背景人群实行不同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差异化干预策略有利于快速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针对不同亚文化社区人群健康素养干预的具体方案,需要政府部门及研究者进行有益的探索。
黄小辉[3](2020)在《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家,而水稻是南方大多省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和维持水稻的产量,我们需要通过施用化肥来供给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施用农药抑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近年来,由于不科学的施肥和施药方式导致化肥和农药的滥用,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高投入的化肥量并没有得到更高的产出,反而需要更高的农药用量来维持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区2002-2016年间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选址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找到化肥和农药的协同平衡,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2年到2016年,江西省全省的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药使用量整体上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位于2011年和2010年,其中就全省的双季稻平均化肥施用量而言,2016年全省农田双季稻的两季总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分别为,氮:366 kg/hm2、磷:162 kg/hm2。2、一定剂量之下的除草剂有助于稻田土壤养分的矿化循环,当除草剂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标准用量的0.75倍)时,激发作用达到最大,此时双季稻稻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磷(SMBC、SMBN、SMBP)、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3、当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时的株防效与标准用量相比,无显着差异,表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基于此,可节约25%除草剂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保持不变,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N 137.50kg/hm2和183.75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当氮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P2O5 45.00 kg/hm2和52.50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这进一步证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4、研究结果表明基施N 137.50 kg/hm2、P2O5 45.00 kg/hm2、K2O 67.50 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早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8%的氮肥投入量、43%的磷肥投入量和14%的钾肥投入量。基施N148.75 kg/hm2、P2O5 52.50 kg/hm2、K2O 78.75 kg/hm2且在分蘖期追施N 35.00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晚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6%的氮肥投入量、42%的磷肥投入量和13%的钾肥投入量。推荐肥料施用量两季较2016年全省平均总用量而言,氮肥减少了12.6%,磷肥减少39.8%。
吴芝花[4](2019)在《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稻作为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关乎国家粮食稳定与安全。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风险系数最大的环节。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类农业生产主体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更缺乏病虫害防治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其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效果差。尤其是当前水稻品种、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其发生规律出现较大变化,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化、复杂化,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病虫害防治也就成了当前农业生产遭遇的一大难题。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一种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南方稻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南方稻作区的典型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71%的农户有采纳意愿;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年限、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9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有显着影响;男性、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水稻种植面积越大、水稻种植年限越长、对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了解程度越高、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也越强。其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38.7%的农户采纳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务农人数越多、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了解、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越会采纳专业化统防统治。再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在有采纳意愿的491户农户中,有45.4%的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存在差异;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务农人数越少、水稻种植面积越小、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不了解、没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小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越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1)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力度。(2)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健全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3)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4)加大对农民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培训力度。(5)密切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人员与农户的联系。(6)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出台水稻暴发性病虫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为机防人员购买人身意外等商业性保险,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资金扶持。
颜军[5](2019)在《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昌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园林绿化的发展。近些年,南昌市引进了多种园林绿化植物,迅速改变了以往的植物群落结构,导致市内生态小环境突然改变,病虫害发生率迅速上升。加上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缺位、气候变化大、栽培方式落后,病虫害问题愈加猖獗。为全面分析南昌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问题,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植物危害程度等,进而提出有利于提高病虫害防治力度的策略,间接优化市内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效益,本文主要在实地普查基础上结合取样调查法、重点调查法探究了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效防治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的技术及其对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较系统地调查了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类型,鉴定了病害30种、虫害56种,其中较严重的病害包括紫薇白粉病、碧桃流胶病、雪松针枯病、紫薇煤污病和大叶黄杨白粉病等5种;较严重的虫害有朝鲜球坚蚧、月季长管蚜、蛴螬、月季切叶蜂、紫薇绒蚧、红蜘蛛、栾多态毛蚜和光肩星天牛等8种。(2)对上述病虫害发生条件、主要规律、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城市环境污染较重、病虫害防治工作管理粗放、不合理的引种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3)对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养护方式、苗木引进、防治部门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队伍专业性不强、城市绿化工程苗木复检未引起重视、未能形成联防联治的机制、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等问题。(4)提出了强化园林绿化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管理,严控苗木引进时的检验检疫关,建立病虫害联防联治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测信息平台等相应对策。
张红伟[6](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武睿[7](2019)在《南昌市农户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昌市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流域亚热带地区,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江新区的核心区,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呈现出“二分山,三分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特点,其地形多以平原、山区、丘陵和湖滨为主。近些年来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扩大,2018年达到40793公顷,比2017年增长0.81%,产量129.8吨,同比增长0.38%。蔬菜生产基地有常年蔬菜种植区、设施蔬菜种植区和农业区域蔬菜种植区,另外还拥有区域品种的特色发展优势,但是受种植历史、栽培技术、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各地蔬菜生产效益不尽相同,差异较大。本研究基于“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性,在宏观层面上,从南昌市的农户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发展水平以及蔬菜种植的分布区域等进行详细介绍;同时从微观层面上构建了蔬菜生产的成本收益模型,对农户种植设施蔬菜的成本、收益以及特征等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探究了制约农户设施蔬菜收益水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南昌市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中存在问题主要有面积减少、总产下降,保障调控机制不健全,蔬菜加工、流通产业相对滞后等问题,对策建议是建设高质量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高设施蔬菜产出来的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强化市场的供应体系、完善调控保障机制、着力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的人才队伍、加强对设施蔬菜生产的组织领导等。通过构建样本农户设施蔬菜模型证明,各项要素投入是直接决定设施蔬菜生产收益的最显着因素,采用优质的高价种苗、先进的大棚生产设施、充足的施肥从而让菜农获得更高的蔬菜种植收益;从而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种植技术熟练程度以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等4个因素,对设施蔬菜种植的生产收益有着极为显着的影响;而外部市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菜农的种植收益,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有无政策保险、交通便利化程度与否、蔬菜价格波动幅度如何、蔬菜种苗的质量等对设施蔬菜种植的收益有极大的影响。外部政策条件方面,“政府重视程度”与“财政补贴的程度”是最重要的政策性影响因素。
孙聪康[8](2019)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健康时空测度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生命有机体和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剖析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系统性和外部性因素下的时空演变规律,制定差异化的精准管护体系,这是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的基本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重要的发展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度衰退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逐渐突出,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健康演变规律及特征,已成为协调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为此,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框架理论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文活动等方面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20个指标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模糊数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引入变权向量对指标权重进行修正,采用3km×3km网格为研究单元对研究区19952015年土地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和变异函数对土地生态健康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测度,同时揭示了土地生态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更好的剖析研究区土地生态健康的运行演变规律,为政府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精准化和差异化的生态管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研究期间,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水田面积下降率为3.13%;旱地面积下降率为4.11%;建设用地面积共增长934.90 km2,增长幅度达68.18%。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图谱为主,变化型图谱多集中于鄱阳湖腹地及湖滨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现象较为普遍,耕地保护、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不容忽视。(2)研究期间,研究区土地生态健康EHI指数均值分别为0.395、0.388、0.410,土地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为稳定,经历了“先退化后转良”的变化过程,2005年是土地生态健康水平的转折点。按照自然断点法的原则将生态健康指数值分为ⅠⅤ共5个等级。19952005年,Ⅰ等级面积增加幅度达60.33%,ⅡⅤ等级面积均呈不同幅度减少。研究区南部的丰城市、临川区等县(市、区)健康水平退化明显,中部和北部的武宁县柘林水库区域、庐山区和鄱阳湖腹地区域以内缩态势为主,湾里区由Ⅴ等级完全退化成Ⅳ等级。20052015年,Ⅰ等级和Ⅱ等级面积呈下降趋势,ⅢⅤ等级面积呈不同幅度增长。研究区南部的丰城市、临川区等县(市、区)健康水平有所好转,各县(市、区)中心城区的健康水平劣于非中心城区。(3)空间关联性方面,研究区EHI指数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19952015年,Moran’s I值分别为0.7080、0.7515、0.7475,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升高态势。各集聚类型呈现不同的扩散和回流特征。鄱阳湖腹地地区始终处于HH集聚区域,且呈外溢现象,南昌市由HH集聚逐步演替成为LL集聚。HH型面积分别为9954.71 km2、11507.61 km2、10295.78 km2,主要分布于鄱阳湖腹地、北部的武宁县、浮梁县。LL型的面积分别为12641.75 km2、13676.01 km2、12276.81km2,主要以集中组团状分布于南部的“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临川区—东乡县”一带。(4)空间变异性方面,1995年土地生态健康指数空间变异程度最大,2015年次之,2005年变异性最弱。EHI指数存在随机或短距离变异引起的正基底效应,函数模拟效果均以有基台值的球形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块金值C0分别为0.00062、0.00059、0.00059,基台值分别为0.00250、0.00189、0.00241,变程A分别为3.98 km、6.25 km、5.25 km,EHI指数的相关性范围在大幅度扩张后有所控制,呈现倒V式变化趋势。EHI指数空间各向异性呈现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方向递增的趋势,此与赣江的流向基本吻合。(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土地生态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生态整体性、粮食安全保障度、生态净化能力、灾害容纳度、经济发展、人口压力、土地荒漠化水平7个方面。其中:生态整体性、粮食安全保障度、生态净化能力和灾害容纳能力对土地生态健康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四者每提升1个单位,生态健康指数相应的增加0.031、0.013、0.005和0.003,经济发展、人口压力和土地荒漠化水平对土地生态健康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四者每提升1个单位,生态健康指数相应的降低0.014、0.007和0.003。从产业体系、环境体系、资源体系、文化体系和保障体系5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生态健康调控整体模式,各等级典型区域调控应该因类施策,拓展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罗悦[9](2019)在《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事业发展进一步加速,涉农企业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涉农企业如何获得持续投入、可利用的资金也日益成为牵绊涉农企业加快现代化转变脚步,阻碍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进程的主要限制因素,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涉农企业的融资方式中,信贷融资是多重因素下涉农企业选择最为广泛的融资途径。2018年10月至12月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南昌市行政区划内的部分涉农企业进行调研。本文以此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工具,分析研究南昌市涉农企业的信贷融资现状及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的经验做法,为我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改善寻求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政府多方合力的解决之道,对涉农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改善、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财政支农、金融支农探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余凤[10](2017)在《江西稻米重金属镉污染和农药残留抽样检测结果分析及防控对策》文中提出稻米是超过六成中国人的主要食物,其生产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稻米的要求正逐步从满足“数量”演变到追求“安全”。然而由于重金属镉、农药残留等使得我们的必需品存在安全隐患。本论文以江西省水稻种植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检测、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全省水稻主产区稻米的重金属镉及农药残留情况测定,分析了引起污染和残留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对策,为我省优质稻米的生产提供参考。研究的结果如下:1、通过对全省各个水稻主产区20132015年稻米重金属镉污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4年江西省稻米样品重金属镉的合格率基本稳定,早稻合格率普遍高于中、晚稻。20132015年部分地区出现较重镉污染的样品。2、通过对全省各个水稻主产区20132015年稻米农药残留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4年5种禁用农药残留均未检出。2015年其他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1.89%,晚稻的检出率和超标率较早、中稻高,个别地区的稻米检出批次和超标批次最多。3、引起稻米镉污染的成因分析:工业及其他废气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经自然沉降或雨水淋降进入稻田;利用不经处理的污水灌溉;肥料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偏高等。根据以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做好稻田重金属污染的普查工作;分别采用物理、化学、生态等方法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修复;调整作物结构,建立优良耕制等。4、引起稻米农药残留的成因分析:喷洒农药时形成大量的漂浮物从而污染大气;长期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民普遍缺乏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根据以上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加强农药监督管理等。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技术、加强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改良工作、建立标准化的优质水稻体系等措施,使我省人民吃上安全可靠的稻米。
二、南昌市农药使用调查及控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市农药使用调查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健康素养的内涵 |
1.2.2 健康素养的影响 |
1.2.3 健康素养水平现状 |
1.2.4 健康素养的相关干预 |
1.3 亚文化背景 |
1.3.1 亚文化背景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
1.3.2 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历史沿革与区域亚文化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居民健康素养基线与终末调查方案 |
2.2.1 样本量计算 |
2.2.2 抽样方法 |
2.2.3 调查内容与测量工具 |
2.2.4 调查方法 |
2.3 社区健康素养干预方法 |
2.3.1 健康素养教育内容 |
2.3.2 健康素养干预服务形式 |
2.4 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2.5.1 随机抽样与样本代表性 |
2.5.2 入户调查的过程 |
2.5.3 健康素养干预的过程 |
2.5.4 问卷复核与调查结果真实性评价 |
2.6 伦理学考虑 |
2.7 统计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调查的居民一般特征 |
3.2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各健康素养问题的答对率 |
3.2.1 科学健康观问题的答对率 |
3.2.2 传染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
3.2.3 慢性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
3.2.4 安全与急救问题的答对率 |
3.2.5 基本医疗问题的答对率 |
3.2.6 健康信息问题的答对率 |
3.3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具备率比较 |
3.3.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
3.3.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
3.4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评分比较 |
3.4.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评分比较 |
3.4.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评分比较 |
3.5 不同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对比基础 |
4.2 青云谱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
4.3 两种亚文化类型干预效果及原因分析 |
4.4 不同亚文化类型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启迪 |
4.4.1 基于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 |
4.4.2 基于科学健康观领域 |
4.4.3 基于传染病防治领域 |
4.4.4 基于慢性病防治领域 |
4.4.5 基于安全与急救领域 |
4.4.6 基于基本医疗领域 |
4.4.7 基于健康信息领域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
5.3 本次研究不足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居民健康素养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3)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农药使用现状及其影响 |
1.2.2 除草剂施用现状及其影响 |
1.2.3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介绍和残留降解 |
1.2.4 氮肥现状及其影响 |
1.2.5 磷肥现状及其影响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江西省各地区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2 农药使用量变化 |
2.5.3 有效灌溉面积变化 |
2.5.4 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5 每公顷耕地面积氮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6 每公顷耕地面积磷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7 每公顷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变化 |
2.5.8 江西省各地区的双季稻平均施肥量(折纯量)变化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除草剂施用对化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区概况 |
3.2.3 试验田处理 |
3.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3.3.1 土壤全氮和全磷 |
3.3.2 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 |
3.3.3 土壤养分矿化率 |
3.3.4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 |
3.3.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3.3.6 土壤酶活性 |
3.3.7 植物中的氮磷养分 |
3.3.8 氮磷肥利用率 |
3.3.9 测产与考种 |
3.3.10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
3.3.11 计算与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
3.4.2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影响 |
3.4.3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
3.4.4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
3.4.5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6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8 不同施药量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4.9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3.4.10 不同施药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对水稻生长和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项目 |
4.3.1 土壤中的氮磷养分 |
4.3.2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
4.3.3 根系形态指标 |
4.3.4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
4.3.5 测产与考种 |
4.3.6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
4.4.2 不同施肥量对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 |
4.4.3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
4.4.4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
4.4.5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4.6 不同施肥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4.4.7 不同施肥量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创新 |
1.5.2 可能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专业化统防统治 |
2.1.3 采纳意愿 |
2.1.4 采纳行为 |
2.1.5 意愿与行为偏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户农药施用状况的研究 |
2.3.2 农户IPM等农业新技术采纳研究 |
2.3.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机理与理论框架 |
3.1 农业服务社会化视域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两大关键特征 |
3.1.1 社会化特征:社会上的共存性与共生性 |
3.1.2 专业化特征:技术上的可分性与可外包性 |
3.2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
3.2.1 “发生学问题”的领悟:农户决策行为问题的再认知 |
3.2.2 研究视角:专业化分工理论视角 |
3.2.3 行为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
3.2.4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
3.3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
3.3.1 农户理性: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理性认知 |
3.3.2 心智模式: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农户意愿 |
3.3.3 决策行为: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策略性选择 |
3.3.4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4 调研设计与数据来源 |
4.1 调研过程 |
4.2 调研内容和调研农户的选择 |
4.2.1 调研内容 |
4.2.2 调研农户的选择 |
4.2.3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 |
4.3 样本地区介绍 |
4.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4.3.2 社会经济条件 |
4.3.3 农业发展概况 |
4.4 本章小结 |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
5.1 水稻种植情况 |
5.2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 |
5.3.1 分散的病虫防治 |
5.3.2 专业化统防统治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分析 |
6.1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
6.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 |
6.3 采纳意愿分析 |
6.3.1 总体情况分析 |
6.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
6.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
6.4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相关性分析 |
6.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分析 |
7.1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7.2.1 模型构建 |
7.2.2 变量选取 |
7.3 采纳行为分析 |
7.3.1 总体情况分析 |
7.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
7.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
7.4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1 相关性分析 |
7.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8.1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
8.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8.2.1 模型构建 |
8.2.2 变量选取 |
8.3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分析 |
8.3.1 总体情况分析 |
8.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
8.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
8.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
8.4.1 相关性分析 |
8.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8.4.3 稳健性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5)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绿化植物及其病虫害 |
1.1.2 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达国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2.2 国内先进省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2.3 江西省及南昌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时间 |
2.2.2 调查地点 |
2.2.3 调查内容 |
2.2.4 病害调查方法 |
2.2.5 虫害调查方法 |
2.2.6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鉴定 |
2.3 病虫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南昌市主要园林绿化植物分布 |
3.2 南昌市主要园林绿化植物的重要病虫害 |
3.2.1 病害种类调查 |
3.2.2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3.3 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3.3.1 虫害种类调查 |
3.3.2 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3.4 南昌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原因总体分析 |
3.4.1 园林植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
3.4.2 城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污染加重 |
3.4.3 管理粗放及防治工作滞后 |
3.4.4 不合理的引种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 |
3.5 本章小结 |
4 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问题及其对策 |
4.1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
4.1.1 养护方式 |
4.1.2 苗木引进 |
4.1.3 防治部门 |
4.1.4 信息系统 |
4.2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
4.2.1 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护效果不佳 |
4.2.2 城市绿化工程苗木复检未引起重视 |
4.2.3 未能形成联防联治的机制 |
4.2.4 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 |
4.3 南昌市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原因 |
4.3.1 养护方式不够科学 |
4.3.2 苗木检疫流程不健全 |
4.3.3 联防联治机制未形成 |
4.3.4 网络技术应用不足 |
4.4 南昌市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
4.4.1 强化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管理 |
4.4.2 严控苗木引进时的检疫检验关 |
4.4.3 建立病虫害联防联治机制 |
4.4.4 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测信息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
2.1.2 土地集约利用 |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人地关系理论 |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
2.2.5 生态文明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
3.2 研究区概况 |
3.2.1 区位条件 |
3.2.2 自然地理条件 |
3.2.3 自然资源概况 |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2 评价方法选择 |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
4.2.4 评价结果分析 |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
5.1 影响机制分析 |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南昌市农户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农业 |
2.1.2 农业产业化 |
2.1.3 设施农业 |
2.1.4 设施蔬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成本与收益理论 |
2.2.2 效益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南昌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南昌市设施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
3.2 南昌市设施蔬菜前景分析 |
3.3 南昌市设施蔬菜的成本效益分析 |
3.3.1 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的比较 |
3.3.2 南昌市设施西红柿收益与其他地区比较 |
3.3.3 设施蔬菜主要种植区的成本结构比较 |
4 南昌市设施蔬菜的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设施蔬菜农户的情况分析 |
4.2.1 调查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
4.2.2 设施蔬菜经营的市场环境特征分析 |
4.2.3 设施蔬菜经营的政策环境特征分析 |
4.3 农户设施蔬菜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户设施蔬菜生产效益的模型构建 |
4.3.2 生产效益影响因素模型的变量选取及定义 |
4.4 样本农户设施蔬菜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模型回归结果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健康时空测度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1.1.2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加快推进 |
1.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现势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关于土地生态健康研究进展 |
1.3.2 关于土地生态健康调控的研究 |
1.3.3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健康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生态经济概况 |
2.2 基础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评价单元划分 |
2.2.3 数据处理 |
2.3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 |
2.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2.3.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2.3.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基础权重的确定 |
3.2.2 变权确定 |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4 土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4 土地生态健康测度结果分析 |
4.1 土地生态健康指数评价结果 |
4.2 土地生态健康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4.3 土地生态健康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4.3.1 空间结构分异性 |
4.3.2 空间结构关联性 |
5 土地生态健康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 |
5.1 土地生态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5.2 土地生态健康调控目标 |
5.3 土地生态健康调控模式 |
5.3.1 整体调控模式 |
5.3.2 典型调控模式 |
6 结论与讨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9)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涉农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特点 |
1.2.2 关于涉农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成因 |
1.2.3 关于解决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对策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涉农企业界定 |
2.1.2 融资模式与信贷融资 |
2.2 相关理论 |
2.2.1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融资优序理论 |
第3章 南昌市涉农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
3.1 南昌市涉农企业发展概况 |
3.2 南昌市涉农企业融资概况 |
3.2.1 南昌市涉农企业的间接融资 |
3.2.2 南昌市涉农企业的直接融资 |
第4章 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基于南昌市涉农企业问卷调查 |
4.1 问卷调查范围及内容 |
4.2 问卷调查结果 |
4.2.1 被调查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 |
4.2.2 被调查涉农企业的信贷融资情况 |
4.2.3 被调查涉农企业的信贷认知水平 |
4.3 调查结果交叉分析 |
4.3.1 涉农企业自身因素与信贷融资成功率的关联性 |
4.3.2 涉农企业外部因素与信贷融资成功率的关联性 |
4.4 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特点 |
4.4.1 信贷融资需求旺盛 |
4.4.2 信贷融资供应匹配度低 |
4.4.3 信贷融资渠道实际利用率低 |
4.4.4 信贷融资配套支持不全面 |
4.4.5 民间借贷成为信贷融资的主要补充 |
4.5 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集中表现 |
4.5.1 涉农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不畅 |
4.5.2 涉农企业无法提供金融机构所需担保 |
4.5.3 涉农企业信贷融资产品少 |
4.5.4 信贷融资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5章 解决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建议 |
5.1 “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痛点 |
5.1.1 依托大数据弥补空缺 |
5.1.2 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5.2 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
5.2.1 健全农业担保体系 |
5.2.2 推进农业保险制度 |
5.3 构建产业链上闭环式融资链 |
5.4 发展国际贸易信贷融资 |
5.4.1 不断开拓涉外业务 |
5.4.2 活用贸易融资结算方式 |
5.4.3 巧用外汇汇率工具 |
5.5 培育“金融+农业”复合型人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涉农企业信贷融资现状调查问卷 |
(10)江西稻米重金属镉污染和农药残留抽样检测结果分析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稻米的供求安全现状 |
1.1.1 稻米生产现状 |
1.1.2 稻米消费现状 |
1.1.3 世界稻米供求现状及预测 |
1.2 稻米的质量安全现状 |
1.2.1 国外稻米质量安全现状 |
1.2.2 国内稻米质量安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江西稻米重金属镉污染情况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 |
2.1.2 设备及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评价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生产年份镉污染情况分析 |
2.2.2 不同生产季节镉污染情况分析 |
2.2.3 不同生产地区镉污染情况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西稻米农药残留情况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 |
3.1.2 设备及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评价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五种禁用农药残留情况分析 |
3.2.2 其他农药残留情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江西省稻米质量安全的成因和防控对策 |
4.1 影响稻米镉污染的成因和防控对策 |
4.1.1 影响稻米镉污染的成因 |
4.1.2 防控稻米镉污染的对策 |
4.2 影响稻米农药残留的成因和防控对策 |
4.2.1 影响稻米农药残留的成因 |
4.2.2 防控稻米农药残留的对策 |
4.3 综合防控措施 |
4.3.1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减少污染 |
4.3.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
4.3.3 提高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技术 |
4.3.4 加强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改良工作 |
4.3.5 建立标准化水稻体系、规模化生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南昌市农药使用调查及控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D]. 张莉. 南昌大学, 2021(01)
- [3]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D]. 黄小辉. 浙江大学, 2020(08)
- [4]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D]. 吴芝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5]南昌市部分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 颜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南昌市农户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武睿.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健康时空测度与调控研究[D]. 孙聪康.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南昌市涉农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 罗悦.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江西稻米重金属镉污染和农药残留抽样检测结果分析及防控对策[D]. 余凤.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