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序有功选线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过程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羽,左宝峰,谈震,权立,张志华,林圣[1](2022)在《配电网单相接地快速处置装置运行情况研究》文中指出为确保配电网单相接地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水平,需开展人工单相接地系统试验,对消弧线圈以及小电流选线装置的动作性能进行系统测试。以西安地区开展的真实环境下人工单相接地系统试验为基础,总结了消弧线圈运行中存在的各类故障及小电流选线装置自身故障、二次接线错误等问题。结合发现问题,进一步给出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快速处置改造施工和运行的相关建议,为提高单相接地处置装置正确动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蒋连钿,田君杨,李海勇,沈梓正[2](2021)在《基于稳态信息融合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文中指出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率占配电网故障的80%,传统的单一选线法无法稳定地提高准确率或需要加装监测设备,增加了投资和设备维护成本。针对这一特点,结合电网实际调度主站端数据,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了10 kV配电网仿真模型采集电流、无功功率等稳态信息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稳态信息融合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得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对仿真数据进行验证,该方法适用于不接地系统及谐振接地系统,在调度主站端处进行选线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温思成[3](2021)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系统中,依据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分为小电流接地和大电流接地。在我国,小电流接地方式应用于大多中低压配电网。其中,小电流接地系统可分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大电阻接地系统。我国主要采用上述的前两种方式。而单相接地故障在小电流接地系统总体故障中发生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因发生接地故障时,外界干扰因素较多,而故障电流的幅值又比较小,对故障选线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研究一种准确率高且适用性强的选线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只依据单独故障特征来判断线路是否发生故障已经不再适用和准确。因此本文从线路发生故障前后零序电流的暂、稳态,以及其他波形特征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联合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新方法。本文首先对我国主要采用的两种接地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两种系统中各自电气量的变化进行了解;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模拟多种常见故障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得到故障数据,为选线算法提供数据支持;接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利用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做为降噪质量评判指标,最终选取dB8小波作为小波基函数,分解层数为6层对带噪线路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对去噪后的信号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提取,最终确定4组表征能力最强的故障特征。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故障线路分类模型,利用改进的果蝇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受接地方式的影响,且故障选线正确率达到92%以上。为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在实验室搭建不接地系统故障模拟电路,通过采集模拟电路中故障数据对该算法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本文算法充分结合了稳态、暂态时期二者的特点,能够识别母线、馈线故障,且不受故障距离、接地角度、过渡电阻、噪声、接地方式的影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黄扬海[4](2021)在《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压配电网多以小电流接地方式运行,该方式可降低单相接地故障的跳闸率,有效提高配网的供电可靠性。单相接地故障后需要快速准确的进行故障选线并隔离故障,减小弧光过电压的危害,抑制相间故障的发生导致扩大停电范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进行快速、准确的故障选线技术研究对配网安全运行意义深远。配网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气特征微弱,导致准确故障选线存在较大困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威胁配网的安全运行。针对10k V谐振接地系统详细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后的暂态及稳态电气特征,建立了故障零序等值网络,探讨了故障电气特征,发现零序阻抗特征与消弧线圈的补偿状度有关:在工频下,欠补偿时,健全线路的零序阻抗呈容性,故障线路的零序阻抗呈感性;过补偿时,所有线路的零序阻抗均呈容性;全补偿时,系统处于谐振状态。利用上述特征,构建了一种基于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案。通过调节系统补偿度,同时提取零序电压及各线路零序电流的特征频段,计算各线路的零序阻抗角进行故障线路识别。计算结果表明,健全线路的零序阻抗角在不同补偿状态下均为90度;故障线路的零序阻抗角在过补偿时为90度,欠补偿时为-90度,根据补偿度变化前、后,零序阻抗角差值的计算结果可以有效识别故障线路。针对本文所构建选线方案,采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10k V配电网模型并设置不同故障条件全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显着增强了故障信号特征,在高阻接地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识别故障线路,大幅提高了故障选线的准确率,且易于实现,为该技术装置在工业现场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李焱[5](2021)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配电网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几率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配电网的运行安全,及时找到故障位置发现故障线路甚为重要。采用单一选线原理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准确率和可靠性都比较差,因此利用多源判据来进行综合选线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时线路中的故障电流分量不大,而且配电网系统还能继续带故障对称运行,持续供电不受影响。带故障运行危害电网安全,所以亟待解决选线问题,但是由于选线难度大,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准确性依然没有得到更为实际的提高。本文针对选线难度大的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运用多源判据融合实现选线。我国在配电网中对于中性点常用的是有两种接地方式,本文首先利用等效电路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的主要特征量,即稳态特征量和暂态特征量,建立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得到故障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公式推导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在全面分析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的变化后选择选线原理,如零序电流比幅比相法、能量法、零序电流五次谐波法、零序无功功率法,每种选线原理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本文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选线判断,在MATLAB仿真软件下进行模型搭建,仿真模拟判据在不同条件的实验,采用六种基本选线原理构成多源判据的基础。通过信息融合技术的使用,根据模糊理论的算法基础对每条线路建立故障隶属度函数以及对每种方法确定判据权系数函数。在故障隶属度函数和判据权系数函数的计算值后,融合决策后得到选线结果。最后通过大量仿真数据以及波形的分析,基于多源判据融合技术选线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验证,本文提出的选线方法均实现正确选线,为解决选线问题的难题提供方法选择。
林明毅[6](2021)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测距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中低压配电网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在该系统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允许带故障继续运行1-2小时。但长时间带故障运行可能会扩大事故范围。因此,快速准确的检测到故障所在的具体线路和位置,并及时切除故障,有利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鉴于此,本文针对配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测距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和暂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电压电流特性和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针对非线性、非平稳的暂态信号难以提取故障特征的问题,引入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进行故障特征提取,有效避免了经验模态分解(EMD)存在的模态混叠以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存在的噪声残留等问题。通过仿真验证了CEEMDAN比EMD和EEMD具有更好信号分解优势,为故障选线和测距提供信号分解工具。针对故障暂态分量的故障特征难以提取导致选线方法适应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EEMDNA-能量比重的故障选线方法。利用CEEMDAN分解各条线路的暂态零序电流得到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分量,并求出各IMF分量所对应的频带能量。同时,计算各IMF分量与原始零序电流的互相关系数,将互相关系数作为权重赋予到频带能量中。然后对各条线路的频带能量进行累加,分别得到各条线路的能量,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能量比重,并与预先设定好的选线阈值进行对比作为选线判据。针对故障行波信号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EEMDAN-Teager能量算子(TEO)的故障行波提取方法。对线路两端的电压行波信号进行CEEMAND分解得到有限个IMF分量,并利用相模变换对IMF1分量进行分解得到两端的零线模分量,最后利用TEO对两端的零线模分量求取时间-能量谱图以获得零线模分量到达两端的时刻。利用零线模分量向线路两端的传播过程结合双端行波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双端行波测距法,该方法仅需要获得零线模分量到达首末两端的时刻即可得出故障距离,无需再求取行波波速。针对混合线路中行波波速在缆线各区段上波速不一致的问题,利用零线模分量到达首端产生的时间差作为故障区段阈值判定,并结合零线模分量在各区段上不同的传输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不同区段的混合线路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利用CEEMDAN-TEO提取的零线模分量到达线路两端时刻代入所研究出的故障测距方法中即可得出故障距离。对本文所提出的故障选线和故障测距方法,通过改变影响暂态信号的不同因素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故障选线和故障测距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陈昕[7](2021)在《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煤矿电网供电负荷明显上升,供电系统更加复杂,极易发生电气故障。统计表明,矿井电网中发生故障的类型以单相接地故障为主,约占电气故障总量的80%。由于井下施工时的环境特殊,当某处发生单相接地事故时危害较大,可能损伤电气设备,甚至引发爆炸、火灾等事故。目前,对于煤矿井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将对煤矿电网接地选线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煤矿电网中性点不接地及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稳态和暂态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馈线零序电压、零序电流的分布规律和相关特性。通过Matlab搭建煤矿井下电网的仿真模型,分别对零序功率方向法、五次谐波法及首半波法进行了仿真,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同时,本文详尽分析了零序导纳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导纳法。改进导纳由基波导纳与五、七次谐波导纳构成,并将五个周波的改进导纳值进行累加相量求和,得到更加清晰的故障方向。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导纳法能够有效减小零序导纳复平面上的误动区域。本文使用ONLLY-A430继保仪模拟故障信号,设置零序电压与零序电流的不同相位差来模拟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数据表明,改进导纳法能够准确选出故障线。最后使用供电监控系统安全性能验证装置,设置矿井三级变电站不同位置发生接地,在不同测量点采集信号,验证改进导纳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导纳法适用于井下多级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
耿杰[8](2021)在《基于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中单相接地故障占故障总数的80-90%,虽然配电网在单相接地故障后仍然可以保持正常工作,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负荷大大增加,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配电网络的扩展,系统的电容性电流已大大增加,当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接地故障时,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长期过电压会破坏电力系统的绝缘,并且单相接地故障有可能导致故障扩展到其他接地点,同时故障电流很可能导致相间故障,这将致使断路器跳闸、电源中断并影响系统的供电的可靠性,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事故,应迅速识别故障线路和正常线路。本文在现有选线方法的基础上,将暂态故障特征和稳态故障特征相结合,并使用Re LU激活函数、交叉熵损失函数和改进学习率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对故障进行辨别的方法。首先,对目前的选线方法进行了简介,并分析了现有选线方法存在的问题和神经网络应用在此问题上的发展趋势。通过MATLAB搭建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模型,分析了五种故障特征,并计算故障特征值,为深度神经网络选线奠定数据基础。其次,介绍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设置深度神经网络中的超参数,对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分析传统深度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并在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中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Re LU激活函数和改进学习率对深度神经网络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度神经网络比未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有效的减少了迭代次数、提高了学习效率,解决了Logistic sigmoid函数在训练中存在梯度消失的问题。并且在测试样本中加入特征值模的±15‰作为干扰信号对故障进行判断,判断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深度神经网络比未优化的神经网络故障判断更精确,准确率更高,抗干扰性好。
刘海[9](2021)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大电阻工作特性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配电网大多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中70%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是配电网中最常见的故障,分界开关是实现单相接地故障隔离跳闸的有效装备,某进口分界开关具有良好的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功能,将其解体后发现其检测装置非常小巧简单,其关键在于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有一个大电阻。为了确保电流互感器的精度,常规应用中尽量降低其二次侧阻抗,而二次侧接大电阻的研究和报道很少。为了弄清外国产品的技术诀窍,本文开展了下列工作:为了掌握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大电阻时的传变特性,理论推导得出了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大电阻时的误差、励磁电流以及负载电压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了二次侧接大电阻时互感器各个参量的矢量关系。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电流互感器仿真模型,对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不同电阻下的二次侧电压和误差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了在不同电阻下负载电压与一次电流的关系,明确了影响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大电阻时的特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适当的大电阻可以增强二次侧电压信号,在一次电流较小时,二次侧电压与一次电流成近似的线性关系,在一次电流较大时二次侧电压信号会产生畸变,但二次侧电压与一次电流仍为单调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应用于单相接地故障检测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所接大电阻的参数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恰当的设计电阻参数和检测阈值,可以应用于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且能为零序电流较小的高阻接地检测提供方便,并且可以直接利用其二次侧电压实现用户侧单相接地保护和单相接地选线,而不需要配置二次电流互感器,使装置构成更加简单。
刁春燕[10](2021)在《具备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文中认为配电网作为用户与输电网之间的桥梁,与千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配电网的有效保护与智能控制,从而能够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为用户输送电能,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配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消弧线圈由于受到无法补偿高频和有功分量以及容量受限两方面的限制,越来越来多的被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取代。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迅速在站内将故障相母线金属性接地以限制故障相电压,从而实现熄弧。目前安装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配电网存在两个问题亟待解决:1.由于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动作迅速,故障相母线接地后会掩盖线路上原本用于故障选线和定位的故障信息,传统的选线定位方法容易失效;2.目前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动作后无法辨识原故障点状态,存在多次接地等动作流程不完善的问题。而故障快速转移装置让故障相母线接地这一附加动作,使故障信号在该动作前后产生的变化可以作为选线定位以及故障点辨识的依据,且无需将所有线路故障信息集中分析,测点就地即可完成判断。目前随着我国中性点不接地的中压配电网越来越多的采用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在其基础上进行单相接地故障的综合处理研究极具发展前景,且十分必要。为此,本文主要基于安装有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开展了故障选线、定位以及原故障点状态辨识的理论研究与装置研发工作:1.研究了利用故障相母线接地产生的附加信号来进行故障区段定位的方法。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下,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投入故障快速转移装置,考虑原故障点消除与原故障点未消除两种情况以及过渡电阻的影响,深入对比分析了熄弧装置动作前后故障路径与非故障路径零序电流幅值与相位变化特征差异,结合馈线终端设备,提出利用零序电流幅值比及相位偏移辨识故障路径,实现选线与就地快速故障区段定位,并对定位流程进行了设计。2.结合上述选线结果,研究了故障相母线接地后,在原故障点消除与原故障点未消除两种情况下,母线接地点电流以及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的幅值差异,分析设计了原故障点状态辨识判据。在原故障点成功消除的情况下加速退出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在原故障点未成功消除的情况下,闭锁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完善了装置的动作流程。利用ATP/EMTP软件对上述选线定位以及故障状态辨识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故障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3.综合考虑配电网现有装置的配置情况,研发了基于故障快速转移的故障处理系统装置,针对实际应用中装置的需求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实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熄弧选线定位一体化处理,确保单相接地故障区段的快速就地定位和故障快速处理,辅助配电网建设改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零序有功选线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过程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序有功选线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单相接地快速处置装置运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相接地试验方法 |
2 装置运行水平分析 |
2.1 消弧线圈运行水平 |
2.1.1 消弧线圈控制器故障 |
2.1.2 消弧线圈本体故障 |
2.1.3 其他问题 |
2.2 小电流选线装置运行水平 |
2.2.1 装置自身问题 |
2.2.2 外部回路问题 |
2.3 典型案例分析 |
2.3.1 消弧线圈在接地消失后无法退出补偿状态 |
2.3.2 小电流选线装置零序有功功率方向原理误动 |
2.3.3 异名相两点相继接地故障 |
3 整改措施 |
3.1 消弧线圈新增与扩容 |
3.2 消弧线圈改造与升级 |
3.3 对选线装置原理的改进 |
3.4 完善外部回路 |
3.5 加强管理 |
4 结语 |
(2)基于稳态信息融合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稳态判据分析 |
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1.3 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无功功率变化 |
2 稳态信息融合的选线方法 |
3 仿真模型验证 |
3.1 10 k V配电网仿真模型 |
3.2 仿真实验分析 |
4 结语 |
(3)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小电流系统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故障特征理论分析 |
2.1.1 不接地系统理论分析 |
2.1.2 谐振接地系统理论分析 |
2.2 模型建立及分析 |
2.2.1 模型建立 |
2.2.2 模型验证 |
2.2.3 仿真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带噪接地故障信号的数据去噪 |
3.1 小电流接地故障信号噪声分析 |
3.1.1 噪声对线路数据特征提取的影响 |
3.1.2 含噪故障线路数据预处理 |
3.2 小波变换 |
3.2.1 小波变换基础理论 |
3.2.2 小波基函数及分解尺度的选取 |
3.2.3 小波变换在本文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4 接地信号故障特征的提取与分析 |
4.1 各类型故障特征的提取 |
4.1.1 信号波形的基波特征量 |
4.1.2 信号波形的五次谐波分量 |
4.1.3 信号波形的有功分量 |
4.1.4 信号波形的小波能量 |
4.1.5 信号波形的峰值因子 |
4.1.6 信号波形的均值 |
4.1.7 信号波形的方差 |
4.2 主成分分析(PCA) |
4.3 主成分分析对接地故障特征的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VM理论的故障线路分类器设计及参数优化 |
5.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5.1.1 支持向量机(SVM) |
5.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5.2 基于LSSVM的分类器模型 |
5.3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的参数优化方法 |
5.3.1 果蝇算法(FOA) |
5.3.2 改进果蝇算法 |
5.4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的分类器模型参数优化 |
5.4.1 模型参数优化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小电流接地系统模拟实验电路 |
6.1 不接地系统故障模拟实验电路 |
6.2 数据采集系统 |
6.3 不接地系统故障的选线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4)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探讨 |
1.2.1 被动选线法 |
1.2.2 主动选线法 |
1.2.3 综合选线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调谐式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谐振接地系统 |
2.1.1 消弧线圈补偿特征分析 |
2.1.2 调谐式消弧线圈 |
2.2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2.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3 仿真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分析及选线方案构建 |
3.1 零序电流计算 |
3.2 零序阻抗特征分析 |
3.2.1 调谐前零序阻抗特征 |
3.2.2 调谐后零序阻抗特征 |
3.3 选线方案构建 |
3.3.1 基本原理 |
3.3.2 选线流程及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选线方案的仿真验证 |
4.1 仿真建模及参数设计 |
4.1.1 仿真建模 |
4.1.2 参数设计 |
4.2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5)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故障选线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理论分析 |
2.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2.1.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
2.1.4 中性点直接接地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的主要特点 |
2.3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4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4.1 暂态电容电流 |
2.4.2 暂态电感电流 |
2.4.3 暂态接地电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源判据的信息融合 |
3.1 信息融合理论的概述 |
3.2 模糊理论的决策 |
3.3 隶属度函数 |
3.4 故障选线判据及隶属度函数建立 |
3.4.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判据选择 |
3.4.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判据选择 |
3.5 判据的信息融合决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4.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2 模型参数设置 |
4.3 MATLAB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仿真 |
4.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源判据融合的模糊算法验证 |
5.1 判据的选择 |
5.2 实验数据 |
5.3 仿真结果 |
5.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5.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测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选线研究现状 |
1.2.2 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2.1.1 不接地方式下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2.1.2 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 |
2.2.1 暂态电容电流 |
2.2.2 暂态电感电流 |
2.2.3 暂态接地电流 |
2.3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建模与仿真 |
2.3.1 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EEMDAN的信号分解方法 |
3.1 经验模态分解(EMD) |
3.1.1 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
3.1.2 EMD的特点和不足 |
3.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
3.2.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
3.2.2 EEMD的不足 |
3.3 自适应噪声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原理(CEEMDAN) |
3.4 仿真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EEMDAN能量比重的故障选线研究 |
4.1 能量比重法选线原理 |
4.2 相关分析原理 |
4.3 选线流程 |
4.4 仿真分析 |
4.4.1 基于CEEMDAN能量比重故障选线有效性仿真分析 |
4.4.2 基于CEEMDAN能量比重故障选线适应性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EEMDAN-TEO的故障测距研究 |
5.1 行波的相关理论 |
5.1.1 故障行波的产生 |
5.1.2 故障行波传输过程 |
5.1.3 故障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
5.1.4 三相线路行波过程和相模变换 |
5.1.5 行波模量依频特性分析 |
5.2 TEO行波信号波头识别 |
5.3 基于CEEMDAN-TEO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 |
5.3.1 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 |
5.3.2 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实现步骤 |
5.4 基于CEEMDAN-TEO混合线路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 |
5.4.1 混合线路的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 |
5.4.2 混合线路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实现步骤 |
5.5 仿真分析与验证 |
5.5.1 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有效性仿真分析 |
5.5.2 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适应性仿真分析 |
5.5.3 混合线路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有效性仿真分析 |
5.5.4 混合线路改进双端行波测距法适应性仿真分析 |
5.5.5 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煤矿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2.1 暂态电容电流 |
2.2.2 暂态电感电流 |
2.2.3 暂态接地电流 |
2.3 本章小结 |
3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仿真研究 |
3.1 仿真模型建立 |
3.2 基于稳态量选线方法 |
3.2.1 零序功率方向法 |
3.2.2 五次谐波法 |
3.3 基于暂态量选线方法 |
3.3.1 首半波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导纳法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
4.1 零序导纳法单相接地选线研究 |
4.1.1 选线原理 |
4.1.2 仿真分析 |
4.2 改进导纳法单相接地选线研究 |
4.2.1 选线原理 |
4.2.2 仿真分析 |
4.3 基于ONLLY-A430 继保仪实验验证 |
4.3.1 A430 继保仪 |
4.3.2 USB5622 数据采集卡 |
4.3.3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供电监控系统安全性能验证 |
5.1 实验装置介绍 |
5.1.1 装置可实现的功能 |
5.1.2 装置结构与组成 |
5.1.3 主要设备及技术指标 |
5.2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步骤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辨识方法综述 |
1.2.1 主动检测法 |
1.2.2 稳态分量法 |
1.2.3 暂态分量法 |
1.2.4 综合选线法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特征提取 |
2.1 稳态故障特征分析 |
2.1.1 零序电流基波分量故障特征分析 |
2.1.2 零序电流五次谐波分量故障特征分析 |
2.1.3 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故障特征 |
2.2 暂态故障特征分析 |
2.2.1 故障线路首半波故障特征 |
2.2.2 小波包故障特征 |
2.3 故障特征的提取 |
2.3.1 稳态故障特征的提取 |
2.3.2 暂态故障特征值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辨识 |
3.1 深度神经网络简介 |
3.2 深度神经网络结构 |
3.3 深度神经网络数学模型 |
3.3.1 深度神经网络正向传播 |
3.3.2 深度神经网络反向传播 |
3.4 深度神经网络的超参数设定 |
3.4.1 输入输出层个数 |
3.4.2 隐藏层的确定 |
3.5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诊断仿真 |
3.5.1 配电网模型搭建 |
3.5.2 深度网络辨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优化深度神经网络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辨识 |
4.1 深度网络的优化 |
4.1.1 Sigmoid激活函数分析 |
4.1.2 损失函数的优化 |
4.1.3 激活函数的优化 |
4.1.4 学习率的优化 |
4.2 基于优化深度网络单相接地故障辨识仿真 |
4.2.1 Sigmoid激活函数和交叉熵损失函数模型故障辨识仿真 |
4.2.2 Re LU激活函数和均方差损失函数模型故障辨识仿真 |
4.2.3 改进学习率模型故障辨识仿真 |
4.2.4 加入随机噪声后故障辨识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大电阻工作特性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流互感器研究现状 |
1.2.2 小电流接地故障处理的难点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大电阻传变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 电流互感器的稳态特性分析 |
2.1.1 电流互感器等效电路 |
2.1.2 电流互感器向量图 |
2.1.3 10%(5%)误差分析 |
2.2 电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大电阻特性的仿真研究与实验验证 |
3.1 仿真研究 |
3.1.1 仿真模型 |
3.1.2 稳态仿真结果分析 |
3.1.3 暂态仿真结果分析 |
3.1.4 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3.2 实验验证 |
3.2.1 实验结果分析 |
3.2.2 安全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
4.1 在用户侧分界开关中的应用 |
4.1.1 基本方法 |
4.1.2 大电阻参数设计 |
4.1.3 用户侧分界开关单相接地保护装置 |
4.2 在小电流接地选线中的应用 |
4.2.1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4.2.2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2.3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应用的仿真结果分析 |
4.2.4 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应用的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仿真模型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具备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快速转移方法的研究概况 |
1.3 故障快速转移方法下选线定位的主要技术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具备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 |
2.1 引言 |
2.2 故障快速转移装置基本原理 |
2.3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4 故障转移装置动作后线路零序电流分析 |
2.4.1 原故障点消除时零序电流 |
2.4.2 原故障点未消除时零序电流 |
2.5 选线与区段定位方法 |
2.6 仿真分析 |
2.6.1 原故障点消除时的仿真 |
2.6.2 原故障点未消除时的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障快速转移后原故障点状态辨识 |
3.1 引言 |
3.2 故障转移装置动作后母线接地点电流分析 |
3.3 故障转移装置动作后故障线路零序电流分析 |
3.3.1 原故障点消除时故障线路零序电流 |
3.3.2 原故障点未消除时故障线路零序电流 |
3.4 原故障点状态辨识方法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故障快速转移的故障处理系统软硬件开发 |
4.1 引言 |
4.2 基于故障快速转移的故障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控制单元设计 |
4.2.2 线路故障指示器设计 |
4.3 配电网故障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控制单元软件开发 |
4.3.2 故障指示器软件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零序有功选线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过程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单相接地快速处置装置运行情况研究[J]. 陈洁羽,左宝峰,谈震,权立,张志华,林圣. 智慧电力, 2022(02)
- [2]基于稳态信息融合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J]. 蒋连钿,田君杨,李海勇,沈梓正. 能源与节能, 2021(11)
- [3]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D]. 温思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 黄扬海.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5]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D]. 李焱.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测距研究[D]. 林明毅. 广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D]. 陈昕.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8]基于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 耿杰. 山西大学, 2021(12)
- [9]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大电阻工作特性研究与应用[D]. 刘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10]具备故障快速转移装置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D]. 刁春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