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三”“百年”

校庆“三”“百年”

一、校庆“三”“百年”(论文文献综述)

高博[1](2021)在《基于情感化层次在高校文创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秦缘[2](2020)在《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文中认为标识是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主要通过视觉来表现其象征性、方向性、暗示性等方面功能特点。文创产品一直被称为“能够带的走的文化”,其本质是将具体的文化主题,进行二次的创意转化,使其成为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然而如今类似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景区文化等文化类别,为了使其在社会发展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识别性,在努力挖掘自身文化,打造品牌标识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推广着能与品牌标识配套呈现的文创产品。它们通过二者的结合推广来增强自身文化的知名度和受众认可度。尽管在当今文化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标识品牌文化结合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在品牌标识设计的识别度及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高校、景区等推出的品牌标识和文化产品都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力度和忽略受众的情感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向受众推广和宣传的效果上往往不太理想。本文课题源于笔者参加“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LOGO)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这个实际项目,围绕着社会现状中,校庆标识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展开分析。从根本上对标识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其在校庆文化中的应用、影响受众情感和行为导向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问网络卷调研的方式,定位受众群体对校庆标识和文创产品的需求倾向,基于调研结果和理论研究之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取设计元素,完成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设计及文创产品的设计。笔者希望通过此次“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报告,为打破目前高校校庆品牌标识和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尽一份力,通过打造全新的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的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提升高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促进受众审美层次的提升和发展。

张景璇[3](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瞿锦秀[4](2020)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冷僻而被忽视;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类,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小众而鲜为人知,这个兼具高等教育属性和文化遗产属性的跨学科交叉资源处于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角落。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它进行研究和管理,在国家战略层上是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学术建设层上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研究内容,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在区域合作层上有利于集聚文化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高地;在学校发展层上可以明晰中国大学发展路径,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提供思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一手短缺一手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试图从遗产资源管理的视角,为当前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画像”、“把脉”,通过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思维为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开方”、“调养”和“治疗”。文章总体的逻辑思路以回答“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理论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证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务虚和务实怎么做?”这五大问题为主线。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方面探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立论依据下,从理论上界定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统计中国现有百年大学数量和具体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对教育遗产进行分类,从历史价值、艺术与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和包括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溢出价值在内的其他价值五个方面阐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并通过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特色、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五个维度共计52个指标构建了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证上,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数量和类型在全国首屈一指,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虑,以江苏省15所百年大学为例,考察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和管理现状,发现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有两个特点:1)总体规模体量庞大,质量各校参差不齐,有3所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位列第一等级,5所分布在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各3所,1所排在第五等级;2)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点。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基础配备不全、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开发不足和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缺少深度开发的意识和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考察情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行动边界和实践策略。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需要统一一个基本认识,即把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来开发构建。需要以创新为引擎,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绿色开发,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需要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最终实现共赢。需要有行动边界,能够统筹协调几组矛盾关系,即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通过加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加快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界定、普查、建档和数据库建设、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保护管理队伍水平、强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自觉保护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联动百年大学,共建跨区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线路;联动地方城市和百年大学,打造校城文化共同体;联动“政、事、企”,合力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概念输出,培育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市场;通过功能活化,创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产品;通过新科技引进,丰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体验,实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

顾佳燕[5](2020)在《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校史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问题与机遇并存。从微观上来看,高校校史馆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对具体展陈业务的关注仍然不够突出,新一代网络环境下技术和用户不断变化;从宏观上来说,我国高校校史馆整体发展不平衡,缺少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规范。论文通过对高校校史馆相关理论、展陈实践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的研究,为我国高校校史馆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论文对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对高校校史馆发展进程进行简析,将发展进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阐述了高校校史馆的定位与功能,分析了高校校史馆建设中校史馆与档案馆、博物馆、学校其他部门等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论文对高校校史馆陈列展览实践进行探析,将高校校史馆的展陈阶段划分为传统展陈阶段和数字展陈阶段,在说明展陈资源来源后,对各阶段的展陈内容、展陈方式和展陈特点进行阐述。然后,论文对高校校史馆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探索,思考高校校史馆在网络社会下的发展变化,同时借鉴博物馆学和传播学理论,从优化参访者用户体验、构建参与式校史馆、借鉴智慧博物馆经验、与高校智慧档案馆融合发展角度探索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最后,论文总结并归纳了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校史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即运用新兴展陈技术、提升参访者用户体验、构建智慧校史馆和参与式校史馆等。

杨天[6](2020)在《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的急剧转型,催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但时过境迁,有些当时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教育家,却很少为后世所了解、知晓乃至研究,袁希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通过个人努力,借助江苏省教育会等平台,在近代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充分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发生学方法,对于袁希涛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探讨,对其当代价值予以揭示,并希望以袁希涛为个案,深入分析袁希涛所代表的部分教育家,为后世所忽视、遗忘的原因,以期洞察教育家长久生命力的影响因素。袁希涛是一位较早对我国近代义务教育做出系统讨论并付诸实践的义务教育办理专家,他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依据城乡差异主张实施义务教育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与因事为制,并强调义务教育的法令、经费、师资保障,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对学生职业的陶冶。在师范教育领域,袁希涛是清末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民初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高师改大的中立者以及乡村师范的倡导者。在高等教育领域,袁希涛对复旦公学、同济医工学堂以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校与发展都有着极多的关注与支持。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却几乎为后人所遗忘,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这与其缺乏独特的思想体系、教育思考与实践“博而不精”以及时代、生命长短、性格因素给予的局限等不无关系,这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陈祉音[7](2020)在《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的叙事性表达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校史馆从最初以文史编研工作为主的档案馆雏形,转变为如今汇集展示校史文化、时代面貌、发展成果于一体的功能性场所,已逐渐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宣传教育、传承文化的媒介平台。伴随时代的发展,当文学研究中的“叙事性”被运用到展示空间中时,给当前的校史馆展示设计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校史馆展示设计的研究转而向纵深局面发展。论文以高校校史馆为研究对象,以展示设计与叙事学理论交叉视域下的叙事性设计为研究点,运用文献检索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与归纳总结法,对国内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进行分析,并梳理叙事学相关理论,探究校史馆展示设计与叙事性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校史馆叙事设计中视角、情节、环境各要素之间深层逻辑与表层形式为研究核心,从叙事性设计思维着手深入挖掘校史馆展示设计中深层叙述的能动力,以期为校史馆叙事性设计的研究发展作出补充,并在校史馆实际建设运用中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阐述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发展概述及叙事性空间基本概念,详细分析了校史馆职能属性、类型特征、展览形式,发现校史馆展示设计的叙事性演化趋势;第三,以叙事性设计为切入点对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进行叙事性构建,从“说与听”(即叙述者与接收者)视角出发阐述了故事“说什么”(即故事的内容与要素)的问题。第四,围绕叙事性构建过程探索故事“如何说”的策略,并提出了人性化、情景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第五,结语部分总结了上述章节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叙事性设计的现实意义,并对国内校史馆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段婷婷[8](2020)在《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友返校,但调查表明多数校友对返校活动评价较低,具体表现为:校园空间存在校友活动空间缺乏、校友活动参与度低、校友活动空间品质低等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校友返校情境下的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现状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改造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相关概念的文献综述等方面对论文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对情境、校友及使用后评价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从而确定论文的目标人群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应本文的主体研究部分,其中第三章通过质性研究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的三类典型情境及其对应的三类空间;第四章运用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了校友对校园返校情境下开放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因素集;第五章和第六章对应本文的改造建议和总结部分,第五章首先展开校友满意度评价,随后基于评价结果分析空间问题,最后基于问题的优先级别提出改造方案。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回顾,点明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活动的三类典型情境即:追忆集体记忆的情境、漫步校园的情境、参与返校集会活动的情境;二是提出了基于三类典型返校情境的开放空间体系即:校友集体记忆空间、校友慢行系统空间、校友集会活动空间;三是建立了以校友为评价主体的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因素集;四是提出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情境下校园开放空间的改造策略。

李君娜[9](2020)在《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化,西方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的舶来品,以中国传统学缘关系为基础、借鉴西方大学社团组织形式的中国近代同学会(校友会)也产生并发展。在中国近代产生的众多同学会中,以南洋公学及以其为基点发展而来的学校所组成的同学会是其中产生较早、发展较完善、影响力较大的同学会组织之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了解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在沪总会内部诸事务的发展和联系网络,深入了解其内部运作和内外部联系。因以南洋公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学校的演变及时局的影响,南洋公学系统的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10-1920、1921-1937和1938-1949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海总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得到奠定,各分会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自主地自我发展,整个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呈现出初步发展态势。在第二阶段,上海总会和各分会都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时期各地交大同学会的陆续成立以及交大同学总会的筹建给与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部动力。在第三个阶段,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因时局影响而中衰,也因时代赋予的团结校友和帮扶学校的重任而重整复兴。经过1910-1949年间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在内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渐加强,整体呈现出发展态势。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除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动力外,南洋公学同学会(上海总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同学会体系的扩大。南洋公学同学会1910年在沪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陆续存在了近四十年,历史悠久。在这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在职权机构、经费、会所、会刊、活动六大方面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同时适应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保持了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反映了理事会竭力发展同学会的美好愿望和实际努力。但在某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若与同一体系内的各分会相较,上海总会在办理时间和处理手段上则呈现出明显的迟缓性和僵硬性,这对会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内部建构和运作是南洋公学同学会保有活力的内部动力,而其在不同层面结成的联系网络则是南洋公学同学会实现纵深发展的途径。从不同层面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处在校友、母校和社会的联系网络中,通过在情感和生活中给与校友慰藉和帮助,在参与管理、建设和庆祝等事务的过程中辅助母校发展;在参与社会服务中与社会进行交流,结成了多维的联系网;在与校友、母校和社会三者的交流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和母校的交往是最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相对较大的。但总的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是依凭自身所攀附的联系进行各方联络和号召,并不能产生强制力,因而对各方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梳理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南洋公学同学会内部运作和层级联系,是对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实例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邬大光,郭瀛霞[10](2020)在《相约云中 共享久久——纪念厦门大学99周年校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校园仪式,大学校庆不仅是隆重的庆典、盛大的节日、成就的展示、人心的凝聚和精神的唤醒,更是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记忆。厦门大学是国内大学校庆文化保存最完整、传承最完美的学校之一。厦门大学校庆自1921年4月6日开校便永久地确定下来,如今她已走过了99年的风雨洗礼,承载着陈嘉庚先生的救国梦想,在代代相传中汇聚着校友深情,在生生不息中融合着家国情怀,在孜孜矻矻中凝练着反思精神,形成了厦门大学所特有的捐赠文化和校友文化,以及独一无二的校庆文化和大学文化。一年一度的校庆,成为厦门大学精神和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其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迈步新征程,厦门大学,也包括任何一所大学,更应当检视来时之路,将反求诸己、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的精神发扬光大。

二、校庆“三”“百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庆“三”“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标识和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基于标识设计元素的理论研究分析
    2.2 国内外高校校庆标识设计的案例分析
    2.3 基于文创产品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分析
    2.4 国内外高校校庆文创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3章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实践
    3.1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创作思路
        3.1.1 平台问卷调研分析
        3.1.2 校庆标识目标受众需求整理
        3.1.3 校庆标识的设计原则
    3.2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思维导图
        3.2.1 设计元素选择
        3.2.2 设计元素提取
    3.3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草图方案
    3.4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最终定稿
        3.4.1 校庆标识的含义
        3.4.2 校庆标识设计的基础系统
        3.4.3 校庆标识设计的应用系统
第4章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4.1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4.1.1 平台问卷调研分析
        4.1.2 校庆文创产品受众需求分析
        4.1.3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4.2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产具体类别
        4.2.1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元素的选择
        4.2.2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元素的提取
        4.2.3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的种类
    4.3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成品效果图
        4.3.1 “衣”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2 “食”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3 “住”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4 “行”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5 “学”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6 “乐”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设计受众调查表
附录 B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设计受众调查表的调查结果
附录 C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创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2.4.1 无规划建设
        2.4.2 静态规划建设
        2.4.3 动态规划建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内容
        3.1.4 调研对象选取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3.2.1 清华大学调研
        3.2.2 武汉大学调研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3.2.5 烟台大学调研
        3.2.6 厦门大学调研
        3.2.7 北京大学调研
        3.2.8 四川大学调研
        3.2.9 实地调研小结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3.3.1 文献调研内容
        3.3.2 文献调研总结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4.1.2 “文化”的分解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述
    6.2 学校简介
        6.2.1 学校概况
        6.2.2 校园概况
    6.3 校园文化
        6.3.1 学校理念
        6.3.2 校园历史文化
        6.3.3 校园标识文化
        6.3.4 校园文娱活动
        6.3.5 地域文化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综述
    7.2 研究成果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1.清华大学调研
    2.武汉大学调研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5.烟台大学调研
    6.厦门大学调研
    7.北京大学调研
    8.四川大学调研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4)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中国百年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教育遗产的研究
    三、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认识基础
        (二)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本体基础
        (三)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方法基础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价值基础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框架
    一、中国百年大学相关研究
        (一) 中国百年大学概念界定
        (二) 中国百年大学统计
        (三)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及特征
        (四)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二、教育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 “教育遗产”概念的分析框架
        (二) “教育遗产”概念的语义解释
        (三) “教育遗产”概念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遗产资源的概念
    四、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
第三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历史价值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科学技术价值
        (四)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教育文化价值
        (五)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其他价值
    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要素及指标设计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结构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概念框架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
    一、江苏省百年大学空间分布情况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现状的调查
        (一) 南京大学——江苏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之魁
        (二) 东南大学——可与南京大学相媲美的教育遗产资源宝地
        (三)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四)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遗产
        (六) 南京工业大学——年轻的工科学校,教育遗产资源有限
        (七) 南京工程学院——21世纪合并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单薄
        (八)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为主
        (九) 河海大学——水利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资源居多
        (十) 苏州大学——教会大学背景,教育遗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
        (十一) 南通大学——有地方特色的新百年大学,张謇是其教育遗产的名片
        (十二)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特色,教育遗产资源颇多
        (十三) 江南大学——轻工特色,50年代之后的教育遗产丰富
        (十四) 江苏大学——农机特色,教育遗产资源不多
        (十五) 扬州大学——主打“张謇”品牌,教育遗产资源较少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特点
        (一) 总体上,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规模体量庞大,质量上佳,但各校水平不一
        (二) 内部关系上,江苏省各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价
第五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概况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教育遗产资源
        (二)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
        (三)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弘扬百年大学文化
        (四)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共享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现状
        (一) 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 保护情况
        (三) 开发情况
        (四) 利用情况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全
        (二) 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
        (三) 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不足
        (四) 教育遗产资源的利用形式单一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
        (二) 缺少对教育遗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意识
        (三)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
第六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统一一个基本认识: 从遗产到资源再到文化空间
        (一) “从遗产到资源”的启示
        (二) “从资源到文化空间”的拓展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文化空间
    二、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之道
        (一) 创造性转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使其创新性发展
        (二) 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
        (三) 绿色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
        (四)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
        (五) 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赢
第七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管理的行动边界
    一、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
    二、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
    三、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
    四、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
    五、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
第八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策略
    一、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
        (一) 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
        (二)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
        (三) 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
        (四) 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
    二、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
        (一) 自觉保护,保障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 联动开发,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活力
        (三) 创新利用,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效用
    三、管理类别上,物质教育遗产和非物质教育遗产各有侧重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2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博物馆和高校校史(博物)馆
        2.1.2 校史档案和校史研究
        2.1.3 档案陈列展览和校史陈列展览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价值理论
        2.2.2 档案利用理论
        2.2.3 档案资源整合理论
        2.2.4 其他相关学科理论
3 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现状的理论分析
    3.1 高校校史馆发展进程的简析
        3.1.1 高校校史馆的萌芽阶段
        3.1.2 高校校史馆的初步发展阶段
        3.1.3 高校校史馆的快速发展阶段
    3.2 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
        3.2.1 高校校史馆的定位
        3.2.2 高校校史馆的功能
    3.3 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3.3.1 模式选择
        3.3.2 校史馆与档案馆的关系
        3.3.3 校史馆与博物馆的关系
        3.3.4 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4 高校校史馆陈列展览实践探析
    4.1 高校校史馆的传统展陈阶段
        4.1.1 展陈内容
        4.1.2 展陈方式
        4.1.3 展陈特点
    4.2 高校校史馆的数字展陈阶段
        4.2.1 展陈内容
        4.2.2 展陈方式
        4.2.3 展陈特征
    4.3 新兴展陈技术的运用策略
5 高校校史馆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
    5.1 优化参访者用户体验
        5.1.1 高校校史馆参访者特征分析
        5.1.2 提升参访者用户体验的维度
    5.2 走向参与式校史馆
    5.3 借鉴智慧博物馆的经验
    5.4 与高校智慧档案馆的融合发展
6 结语
    6.1 结论与建议
    6.2 贡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顺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
        1.1.2 开拓教育史学科研究视角的需要
        1.1.3 深入拓展研究袁希涛的有益尝试
        1.1.4 个人思考与兴趣指引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综述
        1.2.1 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仍有薄弱环节
        1.2.2 对民国教育家的研究尚集中在少数知名教育家上
        1.2.3 对袁希涛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1.2.4 我国关于教育人物研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5.4 发生学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产生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社会背景:寻求救亡之路的强动力
        2.1.2 社会思潮:明确教育救国的催化剂
        2.1.3 清末教育改革:激发思想实践的大环境
    2.2 个人成长背景
        2.2.1 家庭环境塑造思想肌骨
        2.2.2 教育经历丰盈思想血肉
第三章 袁希涛与近代义务教育
    3.1 袁希涛的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
        3.1.1 远见卓识:重视义务教育
        3.1.2 通权达变:酌谋义务教育
        3.1.3 虑无不周:保障义务教育
        3.1.4 敦本务实:注重实用技能
    3.2 袁希涛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3.2.1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3.2.2 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化普职融通
        3.2.3 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发挥民间力量
第四章 袁希涛与近代师范教育
    4.1 袁希涛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4.1.1 初识师范: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
        4.1.2 重视师范: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
        4.1.3 改革师范:高师改大的中立者
        4.1.4 普及师范:乡村师范的倡导者
    4.2 袁希涛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4.2.1 对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4.2.2 对我国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启迪
第五章 袁希涛与近代高等教育
    5.1 袁希涛的高等教育实践
        5.1.1 仗义疏财:协助马相伯另建复旦公学
        5.1.2 急公好义:扶危救困“同济”于水火之中
        5.1.3 鞠躬尽瘁:尽一己之力协办东南大学
    5.2 袁希涛高等教育实践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反思: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
    6.1 袁希涛被时代“遗忘”的原因
        6.1.1 德、功、言的抗衡:思想是永恒的力量
        6.1.2 “狐狸”与“刺猬”的角力:专业是根本的支撑
        6.1.3 现实与理想的对峙:无法应对的不可抗力
    6.2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因素
        6.2.1 志存高远与坚守初心
        6.2.2 思想建树与实践成果
        6.2.3 既是“刺猬”,也是“狐狸”
        6.2.4 强健体魄与高尚人格
    6.3 重提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的意义
        6.3.1 袁希涛具有普遍性
        6.3.2 袁希涛具有特殊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希涛大事年表(1866-1930)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的叙事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与叙事性空间基本认识
    第一节 高校校史馆概述
        一、高校校史馆概念
        二、中国校史馆发展历程
        三、校史馆职能属性与受众分析
        四、校史馆类型划分与特点分析
    第二节 校史馆与展示设计
        一、展示的概念
        二、展示设计发展
        三、展示设计分类
        四、校史馆展览形式及空间组成
        五、高校校史馆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叙事学理论与叙事性空间基本认识
        一、叙事学基本理论
        二、叙事的概念
        三、叙事空间的叙事性
        四、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叙事性演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构建
    第一节 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的叙事性特征
        一、故事导向性
        二、时空序列性
        三、多元感知性
        四、个体差异性
    第二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要素
        一、叙事视角的代入
        二、叙事主题的把握
        三、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叙事环境的营造
    第三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表现形式
        一、静态空间性叙事
        二、动态时间性叙事
    第四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形式法则
        一、对比与统一
        二、均衡与对称
        三、节奏与韵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设计策略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校史馆叙事性设计程序
        一、前期筹建工作
        二、中期策划工作
        三、后期施工布展
    第二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设计原则
        一、尊重历史性原则——延续校史发展历程
        二、文化传承性原则——传递学校文化精神
        三、差异共存性原则——体现学校象征符号
        四、教育体验性原则——营造寓教于乐氛围
    第三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设计方法
        一、文化感知设计方法
        二、时间节奏设计方法
        三、空间序列设计方法
    第四节 高校校史馆叙事性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以受众为核心的人性化设计
        二、以情节为导向的情景化设计
        三、以体验为交互的现代化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国内不完全统计高校校史馆联系表
附录3 :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的论文着作
致谢

(8)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西建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校园开放空间相关综述
        1.5.2 POE研究综述
        1.5.3 既往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2 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
    2.1 情境及其相关理论
        2.1.1 情境的概念界定
        2.1.2 情境的构成理论
        2.1.3 情境划分开放空间
        2.1.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POE及其相关理论
        2.2.1 POE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2.2.2 POE的应用理论
        2.2.3 结合主体差异的建成环境评价理论
        2.2.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西建大校友返校情境开放空间体系构建
    3.1 西建大校园概况
        3.1.1 总体规划及开放空间现状
        3.1.2 校友活动现状
    3.2 西建大校友返校三类典型情境
        3.2.1 追忆集体记忆的情境
        3.2.2 参与集会活动的情境
        3.2.3 返校漫步校园的情境
    3.3 基于返校情境的开放空间体系构建
        3.3.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
        3.3.2 返校集会活动空间
        3.3.3 校友慢行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返校情境的西建大校园开放空间评价体系建立
    4.1 构建POE过程模型
        4.1.1 结合主体差异的POE研究设计
        4.1.2 确立满意度评价流程
    4.2 确定评价目标和研究假设
        4.2.1 确定评价目标
        4.2.2 提出研究假设
    4.3 构建满意度评价因素集
        4.3.1 基于先导性调研选取评价因子
        4.3.2 基于理论模型选取评价因子
        4.3.3 确立满意度评价指标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返校情境的西建大开放空间POE及改进策略
    5.1 满意度评价及分析
        5.1.1 问卷设计及评价数据采集
        5.1.2 校友满意度评价均值分析
        5.1.3 校友满意度主体差异分析
    5.2 返校情境下开放空间的问题
        5.2.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的问题
        5.2.2 校友集会活动空间的问题
        5.2.3 校友慢行空间的问题
    5.3 校友需求下的问题改造优先级排序
        5.3.1 结合指标权重的满意度综合评分
        5.3.2 校友对指标看重程度排序
    5.4 基于改造优先级分析的集体记忆空间改造策略
        5.4.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改造原则
        5.4.2 西建大集体记忆空间的改造方案
        5.4.3 重点集体记忆空间节点的详细改造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返校情境下的西建大开放空间体系
        6.1.2 返校情境下的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
        6.1.3 不同校友群体对开放空间的意见
        6.1.4 基于校友核心需求的改造方案
    6.2 本研究的创新
        6.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6.2.2 典型返校情境及其空间体系的构建
    6.3 研究的不足与扩展方向
        6.3.1 结论可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国内外校友活动比较研究及其资料库
附录-Ⅳ 探索性调研半结构访谈问卷
附录-Ⅵ 正式调研半结构访谈问卷
附录-Ⅶ 运用MAXQDA提取校友满意度指标
附录-Ⅷ 现场调研资料汇总

(9)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文本基本概念演绎
第一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历史沿革
    第一节 1910-1920: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1921-1937: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 1938-1949: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中衰和复兴
第二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内部建构与运作
    第一节 权力的建构和运作
        一、中枢机构的产生方式和运作模式
        二、理(监)事会议
        三、理事和职员变迁
    第二节 经费:南洋公学同学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入不敷出的经费
        二、财务人员的变迁
    第三节 会所: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物质象征
        一、会所的迁移和管理
        二、筹建永久会所
    第四节 会刊:南洋友声
        一、会刊发行简况
        二、紧缺的印刷费用
        三、发行机构和编辑人员的变迁
    第五节 聚首:南洋公学同学会活动
        一、年度盛会——年会
        二、日常聚餐会和欢迎毕业同学会
第三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层级联系与影响
    第一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校友
        一、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
        二、实际上的援助
    第二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母校
        一、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管理
        二、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建设
        三、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庆祝
    第三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社会
    第四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历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相约云中 共享久久——纪念厦门大学99周年校庆(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嘉庚先生与厦大校庆
二、代代相传的厦大校庆
三、捐赠文化与厦大校庆
四、校友情深与厦大校庆
五、家国情怀与厦大校庆
六、反思精神与厦大校庆
七、结语

四、校庆“三”“百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感化层次在高校文创设计的应用研究[D]. 高博. 南昌大学, 2021
  • [2]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D]. 秦缘.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4]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D]. 瞿锦秀. 苏州大学, 2020(06)
  • [5]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D]. 顾佳燕. 南京大学, 2020(02)
  • [6]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杨天. 江南大学, 2020(01)
  • [7]高校校史馆展示设计的叙事性表达研究[D]. 陈祉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D]. 段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D]. 李君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相约云中 共享久久——纪念厦门大学99周年校庆[J]. 邬大光,郭瀛霞. 重庆高教研究, 2020(04)

标签:;  ;  ;  ;  ;  

校庆“三”“百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