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周火荣,欧昌江,陈向东,鲍宁[1](2021)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Multiple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s,MTICH)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进行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MTICH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给予对照组分期双侧开颅手术,给予观察组I期双侧开颅手术,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治疗良好率方面,观察组良好率94.6%与对照组良好率75.7%比较显着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OS评分均显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显着提高(P<0.05)。结论对MTICH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式可取得不同治疗效果,Ⅰ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饶辉[2](2021)在《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应对症治疗,对照组使用双侧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GO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观察组GOS评分(2.15±0.23)分、GCS评分(8.52±1.43)分、认知功能(5.56±0.68)分、运动功能(68.38±8.65)分VS对照组GOS评分(2.17±0.21)分、GCS评分(8.49±1.40)分、认知功能(5.53±0.72)分、运动功能(68.41±8.61)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GOS评分、GCS评分、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GOS评分(4.41±0.35)分、GCS评分(13.67±0.56)分、认知功能(8.83±1.01)分、运动功能(86.42±5.65)分均高于对照组GOS评分(3.54±0.47)分、GCS评分(11.59±1.05)分、认知功能(7.81±1.42)分、运动功能(76.15±7.4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GOS评分与GCS评分,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着,可广泛在临床推广使用。
孙若水[3](2020)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TC)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TMIH)的手术疗效。将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STC组(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和常规组(接受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意识障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下肢功能,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情况,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经手术治疗后2周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GCS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肢体功能相关评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Fugl-Meyer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STC组肢体功能相关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OS评分均明显升高,STC组GO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TMIH能促进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改善肢体功能及预后。
郑亚北[4](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左万贵[5](2020)在《一期手术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探讨一期手术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一期组40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行一期手术治疗,分期组40例行分期手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神经缺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两组血清NGF、S100-B、MBP、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一期组血清NGF、S100-B、MBP、NSE水平均低于分期组(P<0.05)。治疗后一期组恢复良好率(GOSⅣ~Ⅴ级)高于分期组(P<0.05),病死率低于分期组(P<0.05)。两组均有硬膜下积液、颅内迟发性血肿等并发症,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一期手术治疗多发性颅内血肿能促进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利于预后,可考虑推广应用。
李晓刚[6](2020)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3月~2019年1月医院收治的160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对这160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其中有13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2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结果其中死亡人数12例,植物生存状态22例,重残患者19例,中残患者13例。死亡的原因大多为颅内血肿量大,导致颅内压升高和脑干功能衰竭。结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发病较急,病情较严重。预后相对较差,对于脑血肿大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的话,更要严密的观察生命体征。
冯亚东[7](2019)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3~2017-06该院收治的100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单双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Ⅰ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良好率为82.0%(16例恢复良好,25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96.0%(28例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OS评分[(2.15±0.64)分vs (2.18±0.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GOS评分为(3.37±0.97)分,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为(4.52±0.83)分,观察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分期双侧开颅手术相比,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Ⅰ期双侧开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周文晓[8](2019)在《不同手术时机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及神经损伤恢复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及神经损伤恢复的效果。方法 60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实施分期手术, B组实施一期手术。对比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级情况、术后72 h神经损伤指标水平。结果 A组GOS 5级5例、4级5例、3级8例、2级7例、1级5例, B组GOS 5级22例、4级6例、3级1例、2级1例、1级0例, B组GOS等级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72 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分别为(38.9±4.0)ng/ml、(102.3±7.6)pg/ml、(1.9±0.2)μg/L、(6.9±0.9)μg/L,均优于A组的(28.6±3.4)ng/ml、(141.1±12.5)pg/ml、(2.3±0.3)μg/L、(8.2±1.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手术治疗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整体效果优于分期手术。
石林[9](2019)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预后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预后危险因素来减少此类患者死亡率。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收治的141名颅内血肿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准备时间长短、GCS评分、中线偏移程度、糖尿病、高血压、血肿量、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多发伤及瞳孔的反应性等因素进行分组。用χ2检验用来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14天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因素。采用SPSS 22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用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8名颅内血肿并行手术治疗的TBI患者,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创伤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中约17%的患者在术后14天内死亡。Kaplan-Meier分析法和对数秩检验显示根据GCS评分、术前准备时间、中线偏移程度、糖尿病及瞳孔反应性分组,患者的死亡率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中线偏移程度、糖尿病和瞳孔反应性与患者短期生存率显着相关,而术前准备时间越长对患者短期生存率越有益。最后,年龄、GCS评分、瞳孔反应性是患者短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评分、术前准备时间、中线移位、糖尿病及瞳孔反应性,对TBI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有显着的影响。而GCS评分、年龄和瞳孔反应性是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有效预后危险因素,年龄越大、GCS得分越低、瞳孔反应性越差的颅内血肿患者的术后短期死亡率越高。
武飞,张燕伟[10](2019)在《探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在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在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分期双侧开颅术治疗,实验组予以一期双侧开颅术治疗,3个月后随访,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预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良好率、重残率及死亡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良好率更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GCS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显着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可有效减少重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二、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GOS评分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2)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GO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意识障碍恢复情况 |
2.2 肢体功能 |
2.3 预后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分组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临床观察指标 |
2.3.3 影像学表现 |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 治疗手段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方式 |
2.4.3 术后处理 |
2.4.4 术后随访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一期手术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神经损伤指标 |
1.4.2 预后指标 |
1.4.3 安全性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各神经损伤指标比较 |
2.2 两组恢复良好及病死率比较 |
2.3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6)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7)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O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TMIH是最严重的颅脑损伤继发性病变,由于颅内的血肿类型不同,以及占位多,在临床治疗中遗漏任何一个血肿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 |
(8)不同手术时机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及神经损伤恢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GOS等级情况对比 |
2.2 两组术后72 h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对比 |
3 讨论 |
(9)创伤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预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研究背景 |
2.2 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与分类 |
2.2.1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定义及分类 |
2.2.2 创伤性颅内血肿概念及分类 |
2.3 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 |
2.4 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
2.4.1 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 |
2.4.2 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 |
2.5 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3.3 影像学资料 |
3.4 手术方法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基线特征 |
4.1.1 一般资料比较 |
4.1.2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转归 |
4.2 短期预后危险因素 |
4.3 短期生存率的预测列线图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探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在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对比分析 |
3 讨论 |
四、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J]. 周火荣,欧昌江,陈向东,鲍宁. 浙江创伤外科, 2021(06)
- [2]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J]. 饶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4)
- [3]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J]. 孙若水. 甘肃科技, 2020(15)
- [4]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5]一期手术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及预后的影响[J]. 左万贵. 甘肃科技, 2020(10)
- [6]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J]. 李晓刚.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23)
- [7]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J]. 冯亚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10)
- [8]不同手术时机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及神经损伤恢复的效果研究[J]. 周文晓.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6)
- [9]创伤性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预后危险因素的研究[D]. 石林. 吉林大学, 2019(11)
- [10]探讨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在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武飞,张燕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