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苏,张秋生[1](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海外华商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学界对海外华商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梳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及特点基础上,对当前华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研究成果丰硕,在华人经济性质及其在居住国经济中的地位、海外华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华商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华商网络和华商跨国实践等几个方面引起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扩大华商研究对象和空间;从不同层面考察华商特性;从长时段系统考察海外华商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构建和深化华商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章俊杰[2](2017)在《基于网络能力的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企业的经营范围持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关系网络化已经成为贯穿企业各个阶段的重要特征。国际商务研究领域中有一类企业自创立伊始或创立之后很短时间之内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类企业的加速式国际化经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模型,被学术界称为“天生全球企业(Born global firms)”。天生全球企业,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发展对发达和新兴经济体都日益重要。因此,该类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部分学者在创业学与国际商务学交叉的基础上,探究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识别的问题,并将关系网络作为主要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作为机会识别载体的关系网络对企业加速式国际化发展的作用十分显着,但对天生全球企业如何构建及管理关系网络来识别和开发国际机会,进而影响其国际市场开拓和绩效提升等关键问题,现有文献中仍然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网络能力如何影响天生全球企业的国际化绩效?这一核心问题又可分解为三个分支问题:(1)网络能力对天生全球企业的国际机会识别和国际机会开发有何影响?(2)国际机会的识别和国际机会的开发对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有何影响?(3)网络能力对天生全球企业的国际化绩效有何直接影响?为厘清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企业国际化、国际创业、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机会、机会识别和开发等相关文献进行了阅读、整理和评述。其次,从企业网络的动态研究视角构建了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能力的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的理论概念模型,对网络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绩效进行了具体的路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关系假设。最后,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理论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论证。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确定了网络能力和国际机会的维度划分。其中网络能力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网络占位能力和网络内部交流能力。机会则分为国际机会识别和国际机会开发。(2)天生全球企业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内部交流能力对国际机会识别和国际机会开发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3)国际机会识别和国际机会开发对天生全球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4)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各维度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直接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内部交流能力对国际化绩效均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网络愿景能力和占位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着。(5)国际机会识别和开发在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与国际化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其中,国际机会的识别和开发在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内部交流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网络愿景能力、网络占位能力与国际化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1)网络能力的培育对提升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增强国际机会识别和开发的中介作用来提升国际化绩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企业国际化绩效的提高。因此,天生全球企业创业者和管理团队必须注重自身网络能力的培育和有效管理。(2)企业应在战略层面上增强网络联结的主观意识,宏观上把握网络能力发展方向,规划好网络发展的远景;在操作层面上积极构建与外部合作者的交流与互动,有意识地建立起规模更大、异质性更高的关系网络联结,不断扩展网络能力发展的外延。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发展和完善与核心伙伴长期、持续、互信的二元关系,尝试接近和占据网络中拥有更多结构洞的中心性位置,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交流,提高创业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3)作为国际创业型企业,天生全球企业需要特别注重从关系网络参与中获取海外市场知识来识别客观存在的国际机会,更需要进一步对获取的知识加以吸收、整合、提炼和灵活应用从而探索性地创造出创新性的机会。(4)对于成功识别的国际机会,企业可以杠杆作用关系网络来获取各种外部资源,将其与组织内部资源灵活匹配,及时快速地对国际机会加以开发利用,从而有效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绩效。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在对天生全球企业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往往从静态的关系网络结构、内容、特征、质量等角度研究新创企业的加速式国际化现象。本文则进一步从企业网络能力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着手,不仅关注企业所具有的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和质量,更关注关系网络的规划、构建、维护和管理等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所采用的网络能力研究视角进一步加深了从关系网络理论出发来研究天生全球企业的国际化绩效。(2)本文采用了创业学中的机会观点,弥补了以往国际创业和天生全球企业研究中对机会研究的不足,通过将国际机会划分为国际机会的识别和国际机会的开发两个维度,进一步深化了国际机会在天生全球企业发展中的理论解释力。(3)本研究通过构建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国际机会识别和开发—企业国际化绩效的理论概念模型,将国际商务理论、关系网络理论与国际创业理论实现有机融合,从而更全面和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了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内在路径和机理。(4)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新兴经济体代表国家—中国的天生全球企业作为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这也弥补了在主流国际创业和天生全球企业研究中对新兴经济体研究样本关注不够的缺陷,为国际创业和天生全球企业理论的跨国适用性提供了检验和延伸。
王山浦[3](2017)在《双元视角下境外园区结构对中国中小企业OFDI意向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从2006年开始建立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园区的形式进行对外投资。这种对外投资模式在十年间迅速发展,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境外园区更承载了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艰巨任务。我国的境外园区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经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52个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的有20家。这些园区累积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为中国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迅速融入东道国市场的平台。由此可见,境外园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投资模式,境外园区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成效。境外园区是在中国和东道国政府协商推动下,通过招标吸引实施企业进行建设开发,并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建立能够吸引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投资的产业园区。这种“抱团”式的投资方式是为了促进产业链企业合作、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一般只有大企业才能享受到的投资便利。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招商工作大多数滞后于最初目标,而实现盈利的更是寥寥无几。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想要对外投资的企业面对的困难究竟是什么?境外园区怎样才能满足对外投资企业的需求?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面临许多悖论,这些悖论是单凭企业自身无法克服的,而通过融入产业集群或产业网络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超越组织边界的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本文在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梳理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的悖论,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从双元视角来探索境外园区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对企业能力的影响,分别定义了境外园区双元结构、中小企业双元能力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意向三个变量并构建模型,通过向203家有国际业务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用该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境外园区双元结构对中小企业投资意向产生正向影响,企业双元能力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利于境外园区招商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潘一宁[4](2015)在《广东企业“走进东南亚”的主要挑战与华侨华人的作用》文中认为论文分析了广东中小企业"走进东南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阐述了华侨华人在广东企业"走进东南亚"中的作用。自2007年全球经济日渐衰退以及广东珠三角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以来,边际产业的广东中小企业急需撤退性转移,"走出去"不失为一个选择方向。东南亚应该成为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的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包括政府间的政治关系和民间的社会宗教文化关系,对于中国(广东)企业"走进东南亚"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华侨华人除了发挥经济上的中介作用外,在维系和促进中国和东南亚政府与民间和谐关系中扮演友好使者的角色也十分必要,其作用不可小觑。值得注意的是,华侨华人作用的发挥,需要政府部门特别是侨务部门搭台、铺路。
刘靖[5](2014)在《摸着石头越洋:国家资本走出去 ——以坦桑尼亚中资国有农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发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坦桑尼亚某中资国有农场进行田野调查,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探讨国家资本是如何“走出去”的,又是在海外如何运营和发展的,通过对于农场管理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实践的呈现,重点分析海外国有企业在生产之外如何构建社会关系网,在海外管理实践上又是如何处理劳资关系,进而探究在此过程中国家资本“走出去”的独特文化模式。本研究依据现有文献以及田野体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第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走出去”。本章系统回顾和梳理了当代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和国家资本“走出去”的历史及模式。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转型、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上,并没有向西方一样完全采用私有化和市场化,而是选择了一条国家干预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道路,让大型国有企业迅速崛起,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国有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建厂,从早期的依靠“海外华商网络”到现如今国家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国家资本正以“摸着石头越洋”的方式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东道国互惠互利的发展道路。第二,案例农场及其管理者的海外历史。通过对于案例农场在海外的建立、开荒、发展以及改革重组来反映国家资本“走出去”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曲折复杂的,是艰苦卓绝的。它并没有像西方舆论所想象的那样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此外,海外企业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他们远赴海外的目的也是各有不同,他们的命运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和社会的变迁而跌宕起伏。同时,随着企业管理层的新老更替,新一代管理者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将导致其对企业归属感的降低和海外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问题无疑将成为今后国家资本“走出去”的心理障碍。第三,案例农场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分析农场生产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来反映国家资本在海外运营的独特方式。本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海外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纵向关系网络,包括中央企业直属网络、中国政府关系网络和坦方政府关系网络;二是横向关系网络,包括企业间关系网络和协会关系网络;三是社会关系网络,包括科研关系网络、媒体关系网络和社区关系网络。企业管理者把中国人的“关系”嵌入到在海外的经营管理之中,利用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和代表国家资本的特殊地位通过中间人、人情交换和契约等形式不断地扩大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第四,案例农场的管理实践。主要围绕着国有企业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国家利益、遇到冲突寻求法律还是权力,以及如何处理海外的劳资关系等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劳资关系是海外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章以三个翔实的案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企业管理中处理劳资关系的三个文化特征,分别是人情伦理,知恩图报;信任为本,忠诚尊重;坚持原则,恩威并济。
彭迪云,何文靓[6](2014)在《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在我国启动深度全球化战略的背景下,关系网络有助于深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本土集群企业克服自身规模、资源的限制和制度环境的障碍,实现"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对国内外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为我国中小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有益借鉴。
黄凯,于明[7](2013)在《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政府对中小企业应加强立法、指导和协调等方面工作的对策措施,从微观层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构造全新管理运营机制、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几种可行的战略模式,如企业集群模式、战略联盟模式等等。
张帅[8](2012)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与推进》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的GDP比重稳步提升。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得了蓬勃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也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对推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多级化的国际背景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动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的现状,指出西部地区开展国际化的中小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在行业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工贸易上,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欧美地区和周边临近的发展中国家。本文进一步指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在政府方面中小企业缺少政府的指导、规划和监督。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无法和国际上的管理制度接轨,并且中小企业缺乏开展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接着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开展国际化的企业和我国东部地区成功企业开展国际化的经验特点,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借鉴,然后本文又以东部地区成功实现跨国经营的海尔和华为两个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进行了适当的借鉴。最后,在借鉴和学习海内外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问题,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企业方面开展国际化的中小企业应该扩展海内外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应该简化其组织结构使得组织扁平化、柔性化,中小企业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的时候选择进入途径的时候应选择依附于大公司。在政府方面,西部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国际化的监管使其发展有序化避免盲目性,建立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并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王诏怡[9](2012)在《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广东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是"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融资、成本、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其"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较慢。要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一方面,企业必须发扬企业家精神,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竞争力,实施利基战略,选择合适的方式"走出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鼓励。
刘艳[10](2011)在《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中小服务企业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是"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融资、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其"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较慢。要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一方面,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竞争力,选择合适的方式"走出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鼓励与支持。
二、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网络能力的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企业国际化 |
1.2.2 国际创业 |
1.2.3 天生全球企业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溯源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与国际创业 |
2.1.1 企业国际化相关研究 |
2.1.2 国际创业与天生全球企业 |
2.2 网络能力与国际创业 |
2.2.1 关系网络与国际创业 |
2.2.2 网络能力界定与内涵 |
2.2.3 网络能力视角下的国际创业研究 |
2.3 国际机会与国际创业 |
2.3.1 机会的定义 |
2.3.2 机会的识别 |
2.3.3 机会的开发 |
2.3.4 国际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能力的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模型构建 |
3.1 天生全球企业内涵 |
3.1.1 天生全球企业的界定 |
3.1.2 天生全球企业的特殊性 |
3.1.3 天生全球企业的特征和驱动因素 |
3.2 天生全球企业的网络能力 |
3.3 基于网络能力的绩效提升典型路径理论 |
3.3.1 基于资源基础观(RBV)的绩效提升路径理论 |
3.3.2 基于知识基础观(KBV)的绩效提升路径理论 |
3.3.3 基于动态能力观(DCV)的绩效提升路径理论 |
3.4 理论路径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主要变量的选取 |
4.1.1 解释变量的选取 |
4.1.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4.1.3 中介变量的选取 |
4.1.4 控制变量的选取 |
4.2 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 |
4.2.1 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对国际机会识别的影响分析 |
4.2.2 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对国际机会开发的影响分析 |
4.2.3 国际机会识别对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4 国际机会开发对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5 天生全球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搜集与实证过程设计 |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2 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
5.2.1 问卷设计及优化 |
5.2.2 数据的收集 |
5.2.3 样本基本情况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变量的测量 |
5.3.1 解释变量—网络能力 |
5.3.2 中介变量—国际机会的识别与开发 |
5.3.3 被解释变量—国际化绩效 |
5.3.4 控制变量 |
5.4 实证方法的选择 |
5.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2 结构方程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检验与结果 |
6.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1.1 网络能力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1.2 国际机会识别和开发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1.3 国际化绩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 假设检验 |
6.2.1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分析 |
6.2.2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
6.2.3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
6.2.4 整体模型的拟合与参数估计 |
6.2.5 中介变量的检验 |
6.2.6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检验 |
6.3 关系假设的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局限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理论贡献与研究局限 |
7.2.1 理论贡献 |
7.2.2 研究局限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问卷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双元视角下境外园区结构对中国中小企业OFDI意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二、产业集群与对外直接投资 |
(一)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
(二)产业园区和对外直接投资 |
三、双元视角下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
(一)双元性理论 |
(二)企业双元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三)集群结构双元对企业双元能力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一、中小企业的双元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意向的影响 |
二、境外园区的双元结构对中小企业双元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一、度量指标选取 |
(一)解释变量 |
(二)中介变量 |
(三)被解释变量 |
(四)控制变量 |
二、样本选择和实证分析方法 |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 |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中介效应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广东企业“走进东南亚”的主要挑战与华侨华人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中小企业 “走进东南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 一) 广东中小企业 “走出去”的必要性 |
( 二) 东南亚对于广东企业 “走出去”的区位重要性 |
二、广东企业 “走进东南亚”的主要挑战 |
( 一) 硬环境问题 |
( 二) 软环境问题: 更大、更持久的挑战 |
三、华侨华人在广东企业 “走进东南亚”中的作用 |
( 一) 华侨华人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
( 二) 华侨华人的作用在实践中未能充分体现 |
四、结语 |
(5)摸着石头越洋:国家资本走出去 ——以坦桑尼亚中资国有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国有企业“走出去”的研究 |
1.2.2 有关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研究 |
1.2.3 社会网络及海外华商网络研究 |
1.2.4 海外企业的实地运营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方法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进入田野 |
2.2.2 资料收集方式 |
2.3 田野地点和案例农场 |
第三章 乘风破浪:改革与“走出去” |
3.1 面向市场的国企改革 |
3.1.1 释放企业经营自主权:1978-1986 |
3.1.2 政企分开:1987-1992 |
3.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重组:1993年至今 |
3.2 国家资本“走出去”的图景 |
3.2.1 国家资本“走出去”的历史 |
3.2.2 国家资本“走出去”的模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潮起潮落:农场与个人的海外史 |
4.1 农场的中国历史 |
4.1.1 购买:“中国人来了” |
4.1.2 拓荒:牺牲在所难免 |
4.1.3 发展:中非发展基金与农场的“新蓝图” |
4.2 “新移民”:个人的海外历史 |
4.2.1 “老坦桑”:从援助专家到企业管理者 |
4.2.2 “第一代拓荒者”:农业技术专家 |
4.2.3 “是去是留”:新时期的管理者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外存知己”:农场的社会关系网 |
5.1 社会网络:概念及界定 |
5.1.1 社会网络研究:社会资本、“关系” |
5.1.2 国有企业的社会网络 |
5.2 农场的纵向关系网络 |
5.3 农场的横向关系网络 |
5.4 农场的社会关系网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农场的管理实践 |
6.1 经济效益还是国家利益 |
6.1.1 国家的代言人:两难的选择 |
6.1.2 海外的党旗:控制与激励 |
6.2 “找法院”还是“找政府” |
6.2.1 当地工人:“找法院”寻求法律 |
6.2.2 中方管理者:“找政府”寻求权力 |
6.3 人情、信任、恩威:劳资关系的管理 |
6.3.1 人情的故事 |
6.3.2 信任的故事 |
6.3.3 恩威的故事 |
6.3.4 劳资关系处理的文化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思考 |
7.1 摸着石头越洋:改革与“走出去”的意义 |
7.2 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 |
7.3 华人及其企业管理实践的含义 |
7.4 思考:国家资本海外扩张的文化价值 |
7.4.1 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中国资本主义 |
7.4.2 新殖民主义?抑或中国的资本主义精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过程摘要 |
作者简历 |
(6)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对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现象解释的局限性 |
2 关系网络与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
2.1 关系网络对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影响 |
2.2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关系网络的构建 |
2.3 集群企业网络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学习与转移 |
3 文献研究述评 |
(7)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情况概述 |
(一) 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
(二)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1.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国内竞争的需要。 |
2. 可以绕开国外各种贸易壁垒。 |
3. 迅速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经验。 |
4. 缓解国内的生产能力过剩, 并且可以拓展新的市场。 |
5. 通过海外投资开辟新的原料来源。 |
(三)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 |
1. 已经具备了“走出去”所需要的资本。 |
2. 政府出台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
3. 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得“走出去”前景更加广阔。 |
4. 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
1. 技术创新优势。 |
2. 相对技术优势。 |
3. 特色产品优势。 |
4. 企业集群优势。 |
(二)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缺乏了解。 |
2. 中小企业融资与汇兑困难。 |
3. 抗风险能力低, 国际竞争力差。 |
4. 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
三、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几种模式 |
(一) 境外“联姻”方式 |
(二) 中小企业集群方式 |
(三) 战略联盟方式 |
(四) 融入海外华商网络 |
(8)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与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观点 |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西部地区企业国际化的背景和现状、问题 |
2.1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的背景 |
2.1.1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
2.1.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源于我国改革开放 |
2.1.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
2.1.4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动力 |
2.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趋势 |
2.2.1 西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的主体和特点分析 |
2.2.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业分析 |
2.2.3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区域分析 |
2.2.4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趋势 |
2.3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2.3.1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缺少政府管理 |
2.3.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企业层面的问题 |
2.3.3 西部地区开展国际化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障碍 |
2.3.4 西部地开展国际化的企业普遍缺少支持其国际化的土壤 |
3. 国内外企业国际化特点分析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企业国际化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
3.1.1 美国企业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借鉴 |
3.1.2 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
3.1.3 欧洲企业国际化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
3.1.4 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国际化特点及经验借鉴 |
3.2 东部地区企业国际化实例分析 |
3.2.1 华为国际化特点分析及经验借鉴 |
3.2.2 海尔国际化特点及经验借鉴 |
4. 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的对策建议 |
4.1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
4.1.1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内外融资策略 |
4.1.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组织建构策略 |
4.1.3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进入途径策略 |
4.1.4 营造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土壤 |
4.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
4.2.1 促进西部地区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
4.2.2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指导 |
4.2.3 培养西部地区的国际化经营人才 |
参考文献 |
(9)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
1. 中小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 |
2. 中小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 |
3. 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商品为主 |
4. 出口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 |
5. 区域分布不均匀 |
二、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和约束 |
(一) 融资难问题突出 |
1. 银行贷款难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 |
2. 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抵押物不足是导致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
3. 资本市场培育不健全, 直接融资滞后。 |
4. 担保体系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融资担保能力不足。 |
5. 政府财税支持力度不够、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有待改进。 |
(二) 生产成本提高, 运营压力加大 |
1. 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
2. 能源资源价格持续涨升。 |
(三) 市场主体实力不强 |
1. 企业整体素质不强。 |
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匮乏。 |
3. 管理困境凸显。 |
三、广东外向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
(一) 多层次、多渠道破解融资难 |
1. 创新金融机制, 提升金融信贷水平。 |
2.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 提升竞争能力和信誉水平。 |
3. 搭建融资平台, 拓展融资渠道。 |
4. 健全担保体系, 扩大融资担保能力。 |
5.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
(二) 实施利基战略, 走专业化、精细化的创新之路 |
(三) 融入华商网络, 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 |
1. 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模式。 |
2. 融入华商网络。 |
(四) 设立和完善公共社会化服务机构 |
1. 设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综合服务中心。 |
2. 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 |
(10)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1.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
2.支持制造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发展。 |
3.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
二、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
1.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和利基市场优势。 |
2.国外生产民族服务产品的优势。 |
3.低成本优势。 |
4.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 |
三、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劣势 |
1.融资困难。 |
2.信息不足。 |
3.人才缺乏。 |
4.管理不善。 |
5.服务贸易行业组织发展落后。 |
四、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
1.发扬企业家精神。 |
2.选择合适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
3.加强营销管理和品牌建设。 |
4.融入华商网络。 |
5.建立和完善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机制。 |
6.创建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推进机构。 |
四、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海外华商研究述评[J]. 张荣苏,张秋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04)
- [2]基于网络能力的天生全球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D]. 章俊杰. 东华大学, 2017(03)
- [3]双元视角下境外园区结构对中国中小企业OFDI意向影响研究[D]. 王山浦.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4]广东企业“走进东南亚”的主要挑战与华侨华人的作用[J]. 潘一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5(01)
- [5]摸着石头越洋:国家资本走出去 ——以坦桑尼亚中资国有农场为例[D]. 刘靖.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综述[J]. 彭迪云,何文靓. 科技广场, 2014(02)
- [7]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 黄凯,于明. 企业研究, 2013(08)
- [8]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与推进[D]. 张帅. 贵州财经大学, 2012(01)
- [9]广东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J]. 王诏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 [10]广东中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J]. 刘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