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21)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诸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高校培养结果不佳,以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不精、就业不准等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法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置等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专业方向雷同于体育教育专业,难以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特色;(3)课程设置模糊,与社会需求人才脱轨。新时代社会需求日新日益,高校培养人才亟需及时跟随国家发展步伐,针对现状提出改革建议,为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周爱光,叶松东,沈蔚瑜[2](2021)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研究表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视角,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关于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系列举措,使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该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与监控、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加强专业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内涵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厚植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五类"金课"等七个方面展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付昌凤[3](2020)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钟南山先生说“锻炼像吃饭,是生活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都表明国家已经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全民健身进行了全面的计划与部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国人还处在“思想上的勤者、行动上的懒汉”的行为观念上,如何引导大家“管住嘴、迈开腿”,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关键所在。随着大众健身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成为全民健身计划重要的骨干的指导队伍。面对大众健身的需要和社会指导员的紧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肩负起义不容辞的重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其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优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就业角度将该专业划分4个方向,本文选取群众体育中基数最大,需求量最多,面向人群最广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为例,将高校培养与社会培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内容进行对比,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的课程设置。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大不相同,学时、学分分配不均,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不合理,各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各有千秋。2.各校必修课程自由发散,根据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各校开设的课程侧重点不同,但是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3.高校专业选修理论课模块分类依据模糊不清,技能课内容缺乏连贯性,造成学生知识体系零散。4.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忽视专业方向划分;课程设置“贪大求全”;理论课自由发散;技能课零散不连贯;模块设置“杂乱无章”;重理论轻技能等问题。5.从就业角度将该专业划分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众健身)、不同人群体育(老年体育、幼儿体育)、健身俱乐部方向、高校特色方向4个方向。6.将高校培养与社会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比较,二者相互融合,“移植”高校、“借鉴”社会、“结合”《国标》优化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课程设置,重点将技能课设置为“模块捆绑式”,采用“1+X”学习模式。
吴荣[4](2020)在《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随着社会体育发展而新兴起的专业,该专业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体育人才的主要专业。从1993年首次开设该专业到现在已经20多年,该专业一直高速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但现在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了解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本研究以《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标准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四川省不同类型的七所高校(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宜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在课程类别上与学分设置上,课程类别上在课程类别名称与教育部有区别其他都高于规定学分。(2)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上,七所高校在学分设置上存在差异,且在内容设置上部分学校存在问题。(3)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上,在学分设置上部分上未达标准,内容上认为“单一”的学生高于认为其“丰富”的学生。(4)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内容设置上除成都体育学院外,其他学校缺少规定课程,但设置了相似课程进行补充,在学分学时设置上完全都符合规定,但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存在差异性。(5)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四川省七所高校在学分设置与课程构成体系上都符合规定,且四川师范大学相较于其他六所类别的学校具体课程构成上更加详细新颖,但在运动技能课程与理论类课程设置上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问题。(6)专业方向课程学分设置上七所高校都符合规定,但在课程内容、学分学时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在内容设置上由于开课时间短,课程可选择情况少,部分学生不满足课程设置。(7)在实践教育课程设置上,七所高校在学分设置上都符合规定,且在实践内容上大部分学校进行了细化与创新,但仍存在部分学生不满意的情况。(8)在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上,四川省7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都开设有特色课程,但只有四川师范大学特色课程设置多而且成体系。
方涛[5](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社区人口数量大而集中,每一位居民切身利益都与城市社区发展有关,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手段的完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改革完善,居民参与程度的扩大是提升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对优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而优化课程内容,从而促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的途径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汉中市汉台区和南郑区城市场地设施系统现状,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活动系统状况,城市体育指导与培训系统现状,城市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现状,城市体质监测系统现状,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现状,以及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现状和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计划认知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汉中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和配置不合理;(2)城市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单一;(3)城市公共体育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4)城市公共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5)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政策法令落实不到位;(6)我国在培养目标上是定向型的且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正在实行的学校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7)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8)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9)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一些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进行教学实习或到其他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去实习等。根据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优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策略:(1)根据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多样性的需要,学校体育应配置适当的体育设施;(2)根据城市居民体育锻炼项目的特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应增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及大众娱乐性的体育项目;(3)根据城市公共体育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这一现状,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4)根据城市公共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及政策法令落实不到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有关爱岗敬业与职业道德的教育;(5)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的现状,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健身俱乐部、体育职能部门、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6)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较单一、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以及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现状,学校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主干课、凝练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尚学阎[6](2020)在《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主要是适应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对人们对健康的需要,面对人们不断升级的健身服务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承载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推进的重担。但由于社体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快、规模扩展广等时代原因,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甚满意的结果。为了解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分析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本研究从不同类型高校办相同专业特色不同的角度探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通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梳理研究等方法,并从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选取了九所院校的培养计划。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发展及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就业情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对我国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并对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各大院校社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课程开设等方面均符合国家培养标准,在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精细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2)在课程方面,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学校想办法于开设社会热门专项、学校特色专项等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校利用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3)在就业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方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4)在实践能力教育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朝着校企联合培养方向发展。学生的实习教育制度有待加强和规范。(5)部分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在实践活动方面更倾向于“兼职性”的活动,忽视了学校的实践活动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改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提升就业能力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培养积极发展个人实践能力。
李紫浩[7](2019)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运动养生等的需求日益高涨。又逢专业教育改革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应重视巨大的老年人体育市场需求,紧抓契机找准专业定位,扩宽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含老年人在内的相关群体需要的高级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基于此,本文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老年人体育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老年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等展开研究,结果如下:我国老年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需求巨大。但高校老年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除个别学校有专门老年体育方向外,基本无专门老年体育课程,老年体育课程包含在相关课程之中,且学时较少;基本无专门的老年体育课程教材;教授老年体育课程的师资匮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认为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体系,应以“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身心健康与体育活动需求为依据,树立以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课程体系构建目标,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原则,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应该包含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体育组织以及体育竞赛等四类专项课程。
王建华[8](2019)在《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热潮和政策红利期内,针对人才供给问题,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以江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及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分析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找出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课程建设的对策性建议,为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江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江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专才”优先于“通才”;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不统一,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专业理论课程中,必修课课时多,选修课课时少,可选择性也小,且缺乏与专业必修课的衔接。缺少锻炼、提高、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研讨、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类课程;运动技术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分度不大,缺乏专门针对社会群体的教学教法课程与练习;专业面向的实践领域广,实践课程设置难度大。相比中小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缺少对接实习的丰富经验;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中,在专业能力结构方面并不存在突出的矛盾,但在专业能力水平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建议成立专门的政产学研联盟机构、调整专业课程课时分配、采用对话、讨论、批判、专题研究、实验等教学途径、研讨修订《江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及一线教学教师编写系列教材、修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单位评价标准》等改进措施。
胡国宁[9](2018)在《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社会发展为导向,提升人民大众体育水平,加快体育行业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一个具有服务性、针对性、综合性的专业。主要培养拥有优秀的体育专业技能以及全面体育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体育人才。但是最近几年,该专业影响力逐渐降低,招生水平下降成为教育专家口中的“红牌专业”。不管是该专业的课程设计特点,还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更加合理的发展都是研究的热门。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加强山西省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建设,从而提高山西省该专业的学科整体水平。通过对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体育教育专业比较相似,在整个体育学科领域中该专业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为了提升该专业的优越性应该积极做出调整与改善。(2)山西省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结构方面:公共课程、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大,选修类、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小;课程设置结构不科学,缺乏整体有效配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科水平建设活力。(3)在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培养目标没有进行革新,在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山西省出台相关政策都没有进行积极改善高校培养目标,未能体现出山西特色。很难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体育人才,影响学生就业水平。(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整体落后,各学科教师交叉教学现象严重,专业教学人才缺乏。(5)在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方面技能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较为缺乏,很难体现出专业特色;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体育前沿动态关注程度不够高,社会功能不明显;特色课程内容不够明确,不能体现出山西特色,很难培养出山西特色的体育人才。(6)在调查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近几年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较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就业水平有着很大的联系,社会发展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马尚[10](2017)在《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重心的转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竞技体育为主的“金牌”导向朝着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的方向发展。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我国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湖北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目前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全国第三,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理应起到重要作用。在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名单中,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榜上有名,湖北省该专业就业率也并不理想。该专业就业率低,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及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重要依据,以湖北省六所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各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发现当前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六所高校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大体都能做到符合教育部相关要求。但由于六所高校在培养目标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在课程设置类别上也有一定差异。(2)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湖北六所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应根据本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特定的技能,对学科基础课课程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3)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理论课与技术课未能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只是粗略地结合各所高校地理位置、地区文化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制定了该本专业特色课程,难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社会市场需求。(4)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程存在开设时间短,学生可供选择范围窄,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更注意课程的实用性。(5)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通识选修课的比重较低,未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6)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程安排滞后,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未能达到更好的课程效果。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六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关分析后,提出课程设置模块化;开设符合专业特色的专业课与反映社会体育发展前沿的通识课;多阶段、多层次开设相关实践课以及课程评价与国家认证体系相结合的建议。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1.1 培养目标笼统,缺乏操作性 |
1.2 专业方向不明晰,缺乏社会性 |
1.3 课程设置牵强,缺乏适用性 |
1.4 专业教师缺位,缺乏应用性 |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对策 |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 |
2.2 优化课程选择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 |
2.3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方向划分的匹配度 |
2.4 开启思维转变与多元需求的关注度 |
2.5 转变教学方式与实践创新的契合度 |
2.6 更新教育理念与学生发展的衔接度 |
2.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思想的更新进度 |
3 结 语 |
(2)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机遇 |
1.1 经济社会发展机遇 |
1.2 本科教育发展机遇 |
1.2.1 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
1.2.2 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
1.2.3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
1.2.4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的挑战 |
2.1 培养目标与规格 |
2.2 课程设置 |
2.3 人才培养质量 |
2.4 质量保障与监控 |
2.5 办学特色 |
3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未来发展 |
3.1 加强专业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3.2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 |
3.3 强化内涵建设,构建课程体系 |
3.4 厚植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五类“金课” |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整体实力 |
3.6 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健全质量监控评价 |
3.7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行业与社会认可度 |
4 结语 |
(3)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 |
2.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概念 |
2.1.2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2.1.4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研究 |
2.1.4.1 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 |
2.1.4.2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 |
2.1.4.3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研究 |
2.1.4.4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的研究 |
2.1.4.5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研究 |
2.2 国外研究 |
2.2.1 日本 |
2.2.2 美国 |
2.2.3 英国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调查对象 |
3.2.3.2 调查内容 |
3.2.3.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4 比较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4.1.1 6所高校开设基础课程对比分析 |
4.1.1.1 基础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
4.1.1.2 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对比分析 |
4.1.1.3 基础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
4.1.2 6所高校开设必修课程对比分析 |
4.1.2.1 必修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
4.1.2.2 必修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
4.1.3 6所高校开设选修课程对比分析 |
4.1.3.1 选修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
4.1.3.2 选修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
4.2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4.2.1 忽视专业方向划分 |
4.2.2 课程设置“贪大求全” |
4.2.3 理论课自由发散 |
4.2.4 技能课零散不连贯 |
4.2.5 模块设置“杂乱无章” |
4.2.6 重理论轻技能 |
4.3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为例 |
4.3.1 课程设置优化依据 |
4.3.1.1 以《国标》为导向 |
4.3.1.2 以人才质量为硬核 |
4.3.1.3 以社会需求为产出 |
4.3.2 课程设置优化原则 |
4.3.2.1 打好“坚厚实”基础 |
4.3.2.2 注重“多层次”就业 |
4.3.2.3 突出“一体化”指导 |
4.3.3 课程设置目标的优化 |
4.3.4 课程设置内容的优化 |
4.3.4.1 理论课程设置优化 |
4.3.4.2 技能课程设置优化 |
4.3.4.3 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的课程设置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4)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1.1 社会体育相关研究 |
2.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研究 |
2.1.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
4.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
4.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总体标准研究 |
4.2.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分标准 |
4.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标准 |
4.2.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具体课程内容要求分析研究 |
5.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5.1 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研究 |
5.2 课程体系结构与总体学分分析研究 |
5.2.1 课程类别分析研究 |
5.2.2 总体学分分析研究 |
5.3 通识教育课程分析 |
5.3.1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5.3.2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研究 |
5.4 专业教育课程分析 |
5.4.1 专业基础课分析 |
5.4.2 专业方向课分析 |
5.4.3 专业拓展课分析 |
5.5 实践课程研究 |
5.5.1 实践课程具体内容分析研究 |
5.5.2 实践课程学分分析研究 |
5.6 其他类课程研究分析 |
5.7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分析研究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应用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1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
1.2.1.2 关于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
1.2.1.3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 |
1.2.1.4 关于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路径的研究 |
1.2.1.5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城市的概念 |
2.2 城市体育的概念 |
2.3 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 |
2.4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 |
2.5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2 问卷的效度评价 |
3.2.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
4.1.1.1 汉中市城市场地设施系统现状 |
4.1.1.2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活动系统状况 |
4.1.1.3 汉中市城市体育指导与培训系统现状 |
4.1.1.4 汉中市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现状 |
4.1.1.5 汉中市城市体质监测系统现状 |
4.1.1.6 汉中市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现状 |
4.1.2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2.1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缺乏不合理 |
4.1.2.2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单一 |
4.1.2.3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 |
4.1.2.4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
4.1.2.5 汉中市城市公共体育政策法令落实不到位 |
4.2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
4.3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目前专业培养计划认知的现状分析 |
4.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计划了解程度 |
4.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4.3.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认知情况 |
4.3.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对个人学习发展的需求 |
4.4 现实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
4.4.1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 |
4.4.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场所安排 |
4.4.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指导老师指导效果评价 |
4.4.4 实习指导老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评价 |
4.4.4.1 实习指导老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满意度评价 |
4.4.4.2 实习指导老师认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获取途径 |
4.4.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形势下需提高自己的技能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阐述 |
2.1.1 人才的概念 |
2.1.2 专业人才 |
2.1.3 社会体育 |
2.1.4 人才培养 |
2.1.5 社体专业人才培养 |
2.1.6 社会需求介绍 |
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及相关研究 |
2.2.1 有关国内社会体育发展历程 |
2.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 |
2.2.4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需求现状方面的研究 |
2.2.5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就业现状相关研究 |
2.3 有关国外社体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
2.3.1 有关国外社会体育发展方面有关研究 |
2.3.2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2.3.3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培养培养规格与要求分析 |
4.1.3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4.1.4 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在校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
4.1.5 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
4.2 社会需求与社体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
4.2.1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就业能力基本要素需求对比分析 |
4.2.2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3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专业技能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4 事企业单位与已毕业学生职业价值与素养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3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
4.3.1 部分高校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
4.3.2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3 学校培养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
4.3.4 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意识缺乏 |
4.3.5 政府未设置相应的岗位 |
4.4 改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
4.4.1 高校完善学生培养体系 |
4.4.2 企业应肩负起责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4.4.3 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 |
4.4.4 政府应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老年体育 |
1.3.2 老年体育课程 |
1.3.3 课程设置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考察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1 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现状 |
3.1.2 老年体育需求现状分析 |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3.2.1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
3.2.2 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第四章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
4.1 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的依据 |
4.2 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
4.3 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
4.3.1 科学性 |
4.3.2 创新性 |
4.4 老年体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
4.4.1 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
4.4.2 老年体育技术课程的设置 |
4.4.3 老年体育组织课程的设置 |
4.4.4 老年体育竞赛课程的设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概念辨析 |
1.2.2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1.2.3 国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1.2.4 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定位 |
3.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定位 |
3.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时代特征 |
3.1.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能力需求 |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3.2.1 国外体育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启示 |
3.2.2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
3.2.3 国内体育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
3.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课程管理与教学研究组织机构建设 |
4.2.2 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教学教法的优化 |
4.2.3 课程结构的优化与实习单位的评估 |
4.2.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能力重视程度调查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
2.1.2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的现状 |
2.1.3 关于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与研究 |
2.1.4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调查与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美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研究 |
2.2.2 英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研究 |
2.2.3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 |
4.2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调查 |
4.2.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调查 |
4.2.2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学时、学分结构分析.. |
4.2.3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公共课程设置的研究 |
4.2.4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4.2.4.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的研究 |
4.2.4.2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研究 |
4.3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规划 |
4.3.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规划基本情况.. |
4.3.2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规划分析 |
4.4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 |
4.5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
4.5.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
4.5.2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6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个案研究 |
5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
5.1 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特色化 |
5.2 优化师资队伍科学化建设 |
5.3 改良课程结构,提升就业口径 |
5.4 明确课程设置目标特色化,建设山西特色课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建设与中国社会体育发展 |
1.1.2 中国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
1.1.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体育概念界定 |
2.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
2.1.3 课程设置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法 |
4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
4.1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概述 |
4.1.1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
4.1.2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
4.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
4.2.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
4.3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析 |
4.3.1 素质要求 |
4.3.2 知识要求 |
4.3.3 能力要求 |
4.4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简析 |
5 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分析 |
5.1 课程类别分析 |
5.2 学科基础课分析 |
5.2.1 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比较 |
5.2.2 学科基础课内容对比分析 |
5.2.3 学科基础课理论课与技术课对比分析 |
5.3 专业必修课分析 |
5.3.1 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分析 |
5.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技术课分析 |
5.3.3 专业必修课存在的问题 |
5.4 专业选修课分析 |
5.4.1 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分析 |
5.4.2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课与技术课学分、学时分析 |
5.4.3 专业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
5.5 专业课程分析 |
5.6 通识教育课分析 |
5.6.1 通识必修课分析 |
5.6.2 通识选修课分析 |
5.7 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
5.7.1 专业实践课程分析 |
5.7.2 科研实践课程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课程体系建议 |
6.2.2 课程结构建议 |
6.2.3 课程教材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J]. 刘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 [2]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周爱光,叶松东,沈蔚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08)
- [3]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付昌凤.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4]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 吴荣.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D]. 方涛.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6]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尚学阎.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体育课程设置研究[D]. 李紫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王建华.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9]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 胡国宁. 山西大学, 2018(04)
- [10]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 马尚.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