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ZC-5型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的液压系统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葛世荣[1](2021)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文中指出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也催生了一批采煤机制造商,为欧洲煤炭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设备。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球绝大部分采煤机制造商分布在欧洲国家和美国,亚洲仅有日本小松公司涉足采矿设备,而在我国只有1933年设立的鸡宁机械制作所(鸡西煤矿机械厂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采煤机及相关装备制造厂,使我国采煤机制造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外煤矿煤炭开采量下降以及煤矿井型增大,采煤机需求量逐渐萎缩,迫使采煤机制造商走上了并购重组之路,目前的全球五大采煤机制造集团是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德国艾柯夫、瑞典山特维克、波兰法姆尔。近10年来,我国采煤机制造企业加快了重组步伐,目前采煤机制造能力聚集到七大煤机集团,它们是中煤装备公司、天地科技公司、太重煤机公司、西安重装集团、郑煤机集团、山能重装集团、晋能装备集团。纵观采煤机15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截割性、高可靠性、高智能性一直是采煤机技术创新的核心出发点,采煤机产能与其机能、智能紧密相关,机器人化将是未来采煤机的重要创新方向。
仝海龙[2](2014)在《蒙库铁矿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蕴蒙库铁矿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铁矿石开采、销售和铁矿石深加工为一体的年产值超亿元、年利税超千万元的国有中型矿山企业,系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富蕴县城,公司下设选矿分厂、球团分厂两个生产单位,选矿分厂位于距县城90公里的蒙库矿区,球团分厂位于距县城3公里的工业园区。随着八一钢铁集团公司对自给铁精矿需求的增加,现有选矿厂正在进行扩建,将形成年处理原矿300万t的生产能力。因此,矿山规模的扩大势在必行,但就目前矿山的开采现状,继续进行露天开采从技术经济上比较已经不合理,因此,本次设计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转井下、分期开采。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通过对市场、工程技术、运营管理、投资效益与风险等多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该项目的可行性。经过详详细分析方案依据的地质资料可靠,矿山开采条件及其他外部条件较好,设计采用的开采方式,开拓运输方案及采矿方法符合矿山实际,合理可行。通过对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矿山建成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技术上看,矿山资源可靠,开采条件和建设条件都较好;从建设时机上看,目前国内国际铁原料市场是历史上较好水平。而且本项目的建设除保证新疆钢铁公司的原料供应外,还可以安排当地人员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应抓紧实施建设。
刘东川[3](2010)在《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电气系统主要器件的选择》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电气系统的组成,着重介绍该系统主要器件的功能及其选择,对促进地下矿山无轨采矿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赵遵平[4](2008)在《SF33900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与动态分析》文中指出矿用自卸车以其生产效率高、运营成本低而成为大型矿山的理想运输工具,其大型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主要生产厂家的产品规格都已达到360吨,而国内还没有自主开发出吨位超过200吨的自卸车。由于重量大、行驶速度高,加之矿山地区的弯道、坡路较多,矿用自卸车必须具有可靠、灵活的举升、转向和制动性能。液压系统作为矿用自卸车的转向、举升、制动控制系统,它的性能优劣将严重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能和生产效率。国外自卸车多采用专用元件,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产品液压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从元件选型、阀块制作以及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国内首台220吨矿用自卸车的液压系统。所设计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转向系统采用蓄能器供油、恒压变量泵补油、流量放大式的全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取消了故障率较高的卸荷溢流阀,具有紧急转向,转向泵排量较小以及自吸能力和冷起动能力较强等优点;2)举升系统采用插装式的控制阀组,油源为齿轮泵+转向泵合流、通轴驱动的方案,解决了带通轴驱动功能的双联齿轮泵和专用举升控制阀选型困难的问题,并具有转向泵故障时举升泵可单独完成举升动作、系统节能可靠等优点。3)制动系统采用带液控功能的踏板阀为先导阀、继动阀为主阀的双路制动系统,解决了前后制动器流量、压力差别较大的问题,并具有次级制动、自动紧急制动、制动锁定等功能。针对大型矿用自卸车普遍存在的举升机构惯性很大和举升多级液压缸有效面积突变,举升系统较容易产生液压冲击的问题,采用液压系统仿真软件AMEsim对所设计的举升系统进行建模,仿真研究举升、压力迫降、浮动等过程。结果表明,满载举升动作时,活塞面积突变引起的冲击小于开始或停止时的冲击,冲击压力不超过16Mpa,初始过程的较大压力冲击主要来自转向泵,且持续时间较短,空车斗举升、压力迫降或浮动时系统的冲击压力都不超过5Mpa,本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满足设计要求。
战凯[5](2007)在《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外地下汽车的研究现状、主要产品的型号和主要性能参数、结构特点、技术特性进行了详细归纳和综合评述。对地下汽车的选型原则、主要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综合评述了今后地下汽车的发展趋势、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指出了现代汽车的一些新技术在地下矿用汽车上应用的可能性和急迫性。
董建军,张文明,石博强[6](2007)在《地下矿用铰接式自卸汽车的概况及中国市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矿用自卸汽车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巷道运输车辆,它的应用对简化采矿工艺、提高矿山生产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地下矿用自卸汽车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市场分析。
李鑫,战凯[7](2006)在《ABS技术在DKC12地下自卸汽车上的应用及仿真分析》文中指出对DKC12地下自卸汽车ABS系统进行方案选择及设计,包括通道布置、轮速传感器选型、齿圈设计、新式ABS液压控制系统设计、二位二通高速开关电磁阀相关参数计算。完成基于80C196KB微控制器的ABS系统ECU硬件功能设计,包括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设计、单片机系统扩展设计、输入通道设计和输出通道设计。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以车轮滑移率为控制参数的ABS系统控制逻辑,确定出仿真系统各个模块计算的步长,设计出较为灵活的改变仿真参数设置的方法,以便于进行不同测试条件下不同车辆参数的仿真计算,利用ADAMS/SIMULINK对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并与未带ABS系统时车辆制动过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以车轮滑移率为控制参数的ABS系统模型可以在车辆制动过程中避免某个车轮提前抱死,从而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
郭平辉[8](2005)在《KZC-5型地下自卸汽车的牵引功率探讨》文中认为探讨了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牵引功率确定,论述了牵引功率选定的原则和方法,并用该车的工业试验成功证明牵引功率选择的合理性。
雷泽勇[9](2005)在《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的2个主要液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液压系统的确定;论述了2个主要液压系统选定的原则、方法,并用该车工业试验的成功证明这2个主要液压系统选择的合理性。
郭平辉[10](2005)在《KZC-5型地下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探讨了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车液压系统确定,论述了转向和工作液压系统选定的原则和方法,工业试验证明这两个主要液压系统选择合理。
二、KZC-5型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的液压系统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ZC-5型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的液压系统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
1.1 欧洲采煤机制造商 |
1.1.1 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公司变迁 |
1.1.2 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变迁 |
1.1.3 德国艾柯夫公司变迁 |
1.1.4 苏联戈尔洛夫工厂变迁 |
1.1.5 波兰格里尼克钻井机械厂变迁 |
1.1.6 英国安德森公司变迁 |
1.1.7 德国哈尔巴赫·布朗公司变迁 |
1.1.8 波兰皮奥特罗维卡机械制造公司变迁 |
1.1.9 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变迁 |
1.1.10 波兰乔沃兹尼科-米科洛煤机修理厂变迁 |
1.2 美国采煤机制造商 |
1.2.1 比塞洛斯公司变迁 |
1.2.2 鲍林·哈尼斯弗格公司变迁 |
1.2.3 美国久益公司变迁 |
1.2.4 卡特彼勒公司变迁 |
1.3 日本采煤机制造商 |
1.3.1 日本小松公司变迁 |
1.3.2 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变迁 |
2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
2.1 早期的采煤机制造商 |
2.1.1 鸡西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2 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3 太原矿山机器厂变迁 |
2.1.4 太原重型机器厂变迁 |
2.1.5 西安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6 北方重型汽车公司变迁 |
2.1.7 郑州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8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公司变迁 |
2.1.9 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10 辽源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11 无锡煤矿机械厂变迁 |
2.2 改革开放之后的采煤机制造商 |
3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并购 |
4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重组 |
5 结束语 |
6 后记 |
(1)简单采煤机时期(1870-1928年)。 |
(2)综合采煤机时期(1929-1948年)。 |
(3)高效采煤机时期(1948-1975年)。 |
(4)自动采煤机时期(1976-2005年)。 |
(5)智能采煤机时期(2005年至今)。 |
(2)蒙库铁矿项目投资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2 矿区位置、资源储量及交通背景 |
1.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1.1.4 矿产资源概况 |
1.1.5 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
1.1.6 矿产资源储量 |
1.1.7 设计利用资源量 |
1.2 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
1.2.2 国内外远景需求量及主要销售预测 |
1.2.3 国内外矿产品价格现状 |
1.2.4 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
第2章 建设方案 |
2.1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2.2 开采方式 |
2.2.1 露天开采 |
2.2.2 井下开采 |
2.2.3 露天转井下开采的过渡 |
2.2.4 井下运输 |
2.2.5 选矿厂选址 |
2.3 防治水方案 |
2.3.1 露天采场防排水 |
2.3.2 地表防洪 |
2.3.3 井下排水 |
2.4 矿井通风和防尘 |
2.4.1 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
2.4.2 井下除尘 |
2.5 矿山机械 |
2.5.1 副井提升系统 |
2.5.2 压气设施 |
2.5.3 井下开采采矿设备 |
2.6 矿山规模、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 |
2.6.1 矿山规模 |
2.6.2 服务年限 |
2.6.3 工作制度 |
第3章 排土场 |
3.1 露天开采排土场 |
3.1.1 排土场位置的选择 |
3.1.2 排土方式 |
3.1.3 排土场容积 |
3.1.4 排土场最终堆置要素 |
3.2 地下开采排土场 |
3.3 排土场的安全防护 |
3.4 排土场的土地复垦 |
第4章 选矿及尾矿设施 |
4.1 选矿设计依据 |
4.2 选矿试验 |
4.2.1 矿石性质 |
4.2.2 选矿试验取得的成果 |
4.2.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
4.3 选矿厂设计方案 |
4.3.1 现有选矿厂的生产实践 |
4.3.2 选矿厂规模及作业制度及设计指标 |
4.3.3 工艺流程及布置 |
4.3.4 工艺流程 |
4.3.5 工艺设备 |
4.4 尾矿设施 |
第5章 公用辅助设施及土建工程 |
5.1 生产运输 |
5.1.1 露天开采运输系统 |
5.1.2 井下开采生产运输 |
5.2 给排水 |
5.2.1 露天采场供水 |
5.2.2 露天采场防排水 |
5.2.3 井下开采给排水系统 |
5.2.4 选矿厂给排水 |
5.3 矿山供电及信号、仪表自动化 |
5.3.1 露天采场供电 |
5.3.2 井下开采供电及信号、仪表自动化 |
5.4 机修设施 |
5.4.1 露天开采机修设施 |
5.4.2 井下开采机修设施 |
5.5 采矿项目土建工程 |
5.5.1 建筑设计 |
5.5.2 生活福利设施 |
5.5.3 结构设计 |
5.6 选矿项目土建工程 |
5.6.1 工程概述 |
5.6.2 建(构)筑物设计 |
5.6.3 其它 |
第6章 矿山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
6.1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
6.2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
6.2.1 露天开采 |
6.2.2 井下开采 |
6.3 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机构 |
6.4 安全与工业卫生 |
6.4.1 矿山生产主要危险因素 |
6.4.2 矿山安全预防措施 |
6.4.3 工业卫生 |
6.4.4 安全与工业卫生机构 |
第7章 投资估算 |
7.1 工程概述 |
7.2 投资范围及投资构成 |
7.2.1 投资范围 |
7.2.2 投资构成 |
7.3 编制依据 |
7.3.1 工程量 |
7.3.2 定额(指标) |
第8章 财务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
8.1 概述 |
8.2 资金筹措 |
8.3 成本与费用估算 |
8.3.1 矿石生产成本计算 |
8.3.2 铁精矿生产成本及成本费用计算 |
8.4 财务估算与评价 |
8.4.1 财务评价的原则及依据 |
8.4.2 基础数据 |
8.4.3 财务评价 |
8.5 不确定性分析 |
8.6 综合评价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1.1 设计利用资源量、矿山建设规模及矿山服务年限 |
9.1.2 产品方案 |
9.1.3 开拓运输方案 |
9.1.4 采矿工艺方案 |
9.1.5 综合回收、综合利用 |
9.1.6 扼要综合评价 |
9.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F33900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与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矿用自卸车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发展概况 |
1.1.2 国内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概述 |
1.2.1 转向系统 |
1.2.2 举升系统 |
1.2.3 制动系统 |
1.3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概述 |
1.4 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
1.4.1 举升液压系统 |
1.4.2 转向液压系统 |
1.5 本课题的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背景意义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 |
2.1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设计 |
2.1.1 转向系统负载分析 |
2.1.2 转向器的选型 |
2.1.3 转向系统油源方案设计 |
2.1.4 转向蓄能器的参数计算和选型 |
2.2 新型举升液压系统设计 |
2.2.1 举升液压缸参数计算 |
2.2.2 举升系统油源方案设计 |
2.2.3 举升控制阀组设计 |
2.2.4 举升液压系统整体方案 |
2.2.5 举升系统主要元件选型 |
2.3 全液压制动系统设计 |
2.3.1 制动系统负载分析 |
2.3.2 全液压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2.4 系统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举升液压系统建模 |
3.1 AMESIM软件介绍 |
3.2 多级液压缸的建模 |
3.2.1 碰撞力模型的建立 |
3.2.2 基于AMEsim的多级液压缸建模 |
3.3 举升液压系统的建模与参数拟合 |
3.3.1 插装阀建模 |
3.3.2 举升控制阀组的建模 |
3.3.3 举升液压泵建模 |
3.3.4 恒压变量泵的建模 |
3.3.5 转向蓄能器建模 |
3.4 举升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举升液压系统的仿真研究 |
4.1 举升过程的仿真分析 |
4.1.1 举升全过程 |
4.1.2 中间停止 |
4.2 浮动过程与压力迫降过程的仿真分析 |
4.2.1 全程压力迫降 |
4.2.2 浮动下降过程 |
4.2.3 中间停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自卸汽车的主要优缺点 |
1.1 地下自卸汽车运输的主要优点 |
1.2 地下自卸汽车运输的主要缺点 |
2 地下自卸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主要产品车型 |
2.2 结构特点 |
2.2.1 发动机系统 |
2.2.2 动力传动系统 |
2.2.3 轴数和驱动型式 |
2.2.4 总体布置型式和驾驶室 |
2.2.5 车架型式 |
2.2.6 举升机构 |
2.2.7 机外净化装置 |
3 地下自卸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
4 地下自卸汽车发展趋势和动态 |
4.1 大型化和微型化及遥控技术 |
4.2 自动化与机电液仪一体化 |
4.3 安全先进可靠的制动技术 |
4.4 ABS技术的应用 |
4.5 前后车架摆动形式 |
4.6 卸料方式多样化 |
4.7 逐步实现零污染 |
4.8 高度重视安全和环保 |
4.9 地下汽车信息管理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 |
(6)地下矿用铰接式自卸汽车的概况及中国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国外概况 |
2 国内概况 |
3 主要技术特征 |
4 中国市场分析 |
(7)ABS技术在DKC12地下自卸汽车上的应用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DKC12地下自卸汽车ABS系统方案选择及设计 |
1.1 通道结构方案设计 |
1.2 轮速传感器的选型及齿圈设计 |
1.3 液压系统解决方案 |
(1) 正常工作状态。 |
(2) ABS工作状态。 |
(3) EDS工作状态。 |
2 DKC12地下自卸汽车ABS系统ECU硬件设计 |
2.1 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设计 |
2.2 单片机系统扩展设计 |
2.3 输入通道设计 |
2.4 输出通道设计 |
3 DKC12地下自卸汽车ABS控制规律仿真 |
3.1 ABS控制方案的确定 |
3.2 以滑移率为控制参数的车辆ABS系统联合仿真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4 结论 |
(8)KZC-5型地下自卸汽车的牵引功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本溪铀矿开采情况介绍 |
2 牵引功率的探讨 |
2.1 有效载重量的确定 |
2.2 发动机功率及柴油机的选择 |
2.2.1 计算条件的选定 |
2.2.2 动力与工作情况分析 |
2.2.3 在平路上启动加速工作情况 |
2.2.4 在坡上加速工作情况 |
2.2.5 驱动功率的计算[1]功率N的计算公式为 |
2.2.6 柴油机的选择[1] |
3 结论 |
(9)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的2个主要液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1 本溪铀矿开采情况及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 |
1.1 开采情况 |
1.2 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 |
2 转向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转向阻力距的计算 |
2.2 转向油缸的布置及其设计计算 |
3 工作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
3.1 工作油缸及系统压力的确定 |
3.2 油泵的选择及卸载、返回时间的确定 |
4 结论 |
(10)KZC-5型地下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2 转向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转向阻力的计算 |
2.2 转向油缸的布置及其设计计算 |
3 工作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
3.1 工作油缸及其系统压力的确定 |
3.2 工作液压系统油泵的选择及卸载和返回时间计算 |
4 结论 |
四、KZC-5型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的液压系统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1(03)
- [2]蒙库铁矿项目投资效益评价[D]. 仝海龙. 吉林大学, 2014(09)
- [3]地下矿山自卸汽车电气系统主要器件的选择[J]. 刘东川. 装备制造技术, 2010(12)
- [4]SF33900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与动态分析[D]. 赵遵平. 中南大学, 2008(01)
- [5]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J]. 战凯. 采矿技术, 2007(04)
- [6]地下矿用铰接式自卸汽车的概况及中国市场分析[J]. 董建军,张文明,石博强. 煤矿机械, 2007(12)
- [7]ABS技术在DKC12地下自卸汽车上的应用及仿真分析[J]. 李鑫,战凯. 有色金属, 2006(04)
- [8]KZC-5型地下自卸汽车的牵引功率探讨[J]. 郭平辉. 矿山机械, 2005(06)
- [9]KZC-5型矿山地下自卸汽车的2个主要液压系统研究[J]. 雷泽勇. 铀矿冶, 2005(02)
- [10]KZC-5型地下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J]. 郭平辉. 矿山机械,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