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手工输入应用中的体会和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印江[2](2020)在《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产业的现代化,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装配式建筑又面临着监管难的问题。随着BIM技术的深入应用,如何结合BIM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质量监管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出现。本文尝试通过应用BIM及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针对装配式建筑中构件的生产、施工和验收等过程的软件平台,用于实现政府监管层面的信息追溯与质量监管。提出一套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同时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监管的流程与方法。本文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方向;第二章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中的应用;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研究具体的构件质量信息跟踪方法及实现;第四章研究基于BIM的系统平台的架构与实现;第五章研究系统平台所需的BIM软件功能扩展及技术实现;第六章研究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及手机APP的架构与实现;第七章为案例应用与总结展望。全文共计约67900字,插图138幅。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升阳[5](2019)在《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国家及各省市卫健委对各地方的医疗卫生改革愈发重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先进,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尤其是企办医疗机构优化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加快工作效率的重要支撑。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构建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改变企办医疗机构的人工管理模式,解决医院单据“满天飞”、报告“堆成山”的现状,提升科室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本文首先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的现状,描述了研究课题的意义,说明了论文的组织结构;其次,论文对实现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所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此健康体检系统采用C/S体系架构,结合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平台,采用Ensemble集成平台技术进行健康体检系统与检验检查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从而提供给诊断医生完整的诊断数据;接着,论文对企办医疗机构健康体检管理部进行了需求调研,并对需求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明确了健康体检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全部功能模块和需要满足的性能特征,本健康体检系统需整合健康体检管理软件和各检验检查系统,能够对客户的检查结果进行永久保存,实现各检查科室信息的互联互通,主检医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得到各项检查结果,同步进行终检审核,并未客户提供各种查询报表;明确需求后,论文基于需求分析对医院健康体检系统进行了体系架构设计、功能架构设计和网络架构设计,给出了体检系统的总体类图,并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测试环境,紧接着采用测试用例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使用LoadRunner作为压力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经过测试验证了系统功能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本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采用一站式体检流程,系统为受检者生成具有唯一标识的体检条码,想要完成全部检查项目,受检者只需要持导引单及检验检查条码前往各科室检查即可。系统会为受检者保存每一次的体检信息,从而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受检者的健康状况,且能够帮助诊断医生更加高效合理的诊断,对企办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该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田洪兵[6](2019)在《凉山供电公司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输电线路是连接发电站、变电站、配电网以及用户的重要枢纽,也是电网运行的核心组成单元。输电线路能够正常运转是电网安全工作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影响到电能的使用质量。目前,凉山供电公司的输电线路维护仍主要采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巡检人员现场纸质记录巡视和维护记录,并需要再次将纸质记录录入到系统中。此外,由于凉山大部分线路地处环境恶劣的位置,巡检人员无法进入或不便于人工巡检,导致这些区域的线路运行状况无法被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如何对输电线路进行有效、高水平的科学管理,保证线路的生产质量,360度无死角排查线路隐患,成为了凉山供电公司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凉山供电公司在线路管理存在的困难,通过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传感器、数据库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提出基于公司实际需求建立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首先对输电线路的文献资料以及关键开发技术进行了系统学习,然后结合凉山供电公司线路管理的现状,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完成了系统的详细设计、实现以及测试。本系统引入移动终端设备以及线路前端的测设备,采用J2EE技术基于B/S架构进行研发,让巡检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传巡视、检测记录,并实现了对线路状况的在线监测。本文的研究结果实现了对输电线路中的杆塔、导线、避雷器等多种设备台账信息的统一管理。利用移动设备录记录、上传巡检数据,避免了多次手工记录和录入系统的操作。通过在输电线路前端安装监测设备,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全程监控,形成高效统一的运行和监管一体的协作系统,保证输电线路正常安全运转,帮助运行维护人员对输电线路高效、科学、便捷的智能化管理。
陶亮[7](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蔡唯全[8](2011)在《质检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迫切需要全面提升质检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质检管理系统,面对竞争,进行数字化管理,以达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加快决策速度,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把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结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信息集成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与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质检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本文对系统进行层次划分,建立通用系统模型。设计了系统层次结构和平台框架,详细阐述了系统登录、客户管理、业务质检、数据库链接等主要功能模块的流程和功能实现,在系统的安全和管理方面重点分析说明。系统实现了丰富的功能。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系统应用和性能分析,系统的测试和性能评价。验证了系统使企业能够迅速完成对业务过程的建立、改进、分析和管理。
马秀麟[9](2010)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听取学生对教学的看法、依据学生评教结论改善教学等策略逐步成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然而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如何?在教师群体内部、在学术界都有强烈的争论。本课题是一个基于海量数据、并借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相关理论开展的实证研究。课题依托三所高校十多个学期的评教数据(近百万条记录),按照“以数据分析验证评教数据有效性→分析评教指标的合理性与影响因素→检验学生评教偏差→提出学生评教控制模型并进行验证”的思路对两所院校的学生评教模式实施了元评价,然后以“分析影响评教结果的非教学因素→对比各类教师的评教得分并寻求规律→最后利用评教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为教师专业化发提供数据支持”的思路对学生评教数据的应用展开研究,所有结论都建立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评教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分析、针对同质教学班多次评教结论的相关性分析、督导评教数据与学生评教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对学生评教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过从教学和课程两个维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了评教指标中各指标项的影响能力,并利用因子分析对评教指标的内涵进行降维处理,使评教指标以较为简单的形式阐述对评教结论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因素。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导致学生评教产生偏差的原因很多,但比较关键的因素包括了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内心中的给分标准、学生对大学学习模式的适应度。而影响学生评教态度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是否感受到了校方对学生评教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评教控制模型,利用离散度、偏差度、效标距等指标衡量每个学生评教的准确性,并根据学生评教的准确性程度赋予学生评教权重,实现了对学生评教的元评价。同时,此评教控制模型还面向教务管理人员开设了实时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使教务管理者可以在集成化的环境中直接实现数据分析,为评教数据的及时处理与应用提供了支持。此评教控制模型已经开发完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测试、试应用,并通过对比反馈评教结论前后学生对评教的态度,验证了这一控制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在论证学生评教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对评教数据内部隐藏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学生评教结论的非教学质量因素,并通过对特定教师的得分进行分析、挖掘,结合教师自评数据、学生对教师的主观评价和对特定师生的访谈,获取了低评价教师获得低评价的原因和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情商和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冲突四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本研究根据学生评教数据所揭示的问题,对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引入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在教师培养中应该加强对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培训的要求,强调了教师的知识观对其教学水平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建议。
白桦[10](2006)在《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随着PC机的普及和实验室工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生产检测管理的系统集成化要求的不断加强,而被提出来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使LIMS系统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LIMS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验室的高效运作和科学管理,并为实验室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和处理提供技术平台,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大幅度节约实验室的运营成本。本文运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原理,对奇峰公司实验室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在研究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原理、基本结构和功能、分类及各自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奇峰公司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运用LIMS技术,将奇峰公司实验室的分析仪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起来,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全方位管理。它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采集、传输、处理、输出、发布),报表管理等诸多模块为一体,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既能满足外部的日常管理要求,又能保证实验室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手工输入应用中的体会和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手工输入应用中的体会和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1.1.1 选题原因 |
1.1.2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文献综述 |
1.4 BIM与装配式建筑 |
1.4.1 概念辨析 |
1.4.2 研究范围界定 |
1.4.3 总结 |
第2章 BIM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研究 |
2.1 分类体系 |
2.1.1 现有分类体系 |
2.1.2 分类体系在BIM中的应用情况 |
2.1.3 构件法分类与装配式建筑 |
2.2 REVIT中统一建模参数 |
2.2.1 Revit中的参数 |
2.2.2 统一定义的共享参数 |
2.3 统一标准的建模方法 |
2.3.1 基本要求 |
2.3.2 BIM模型深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件编码及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 |
3.1 构件唯一身份编码 |
3.1.1 现有构件编码体系的优缺点 |
3.1.2 构件编码方法 |
3.2 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与追溯 |
3.2.1 全生命周期的定义 |
3.2.2 信息跟踪与追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平台总体架构 |
4.1 平台功能架构 |
4.1.1 总体架构与业务流程 |
4.1.2 企业用户与角色权限 |
4.2 功能模块设置 |
4.3 平台门户 |
4.4 后端管理功能 |
4.4.1 信息管理模块 |
4.4.2 项目管理模块 |
4.4.3 资料管理模块 |
4.4.4 系统管理模块 |
4.5 平台技术架构 |
4.6 核心数据结构 |
4.6.1 BIM分类的数据结构 |
4.6.2 预制率体系与计算规则数据结构 |
4.6.3 企业用户与角色权限的数据结构 |
4.6.4 地块、项目与楼栋的数据结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REVIT应用扩展 |
5.1 REVIT设计辅助 |
5.1.1 系统数据同步 |
5.2 参数管理 |
5.2.1 添加参数 |
5.2.2 构件分类参数的处理 |
5.2.3 自动计算轴网位置及标高 |
5.3 参数明细与统计 |
5.3.1 参数明细表设计实现 |
5.3.2 构件统计设计实现 |
5.4 数据导出 |
5.4.1 数据导出的实现 |
5.5 插件使用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APP与物联网应用 |
6.1 移动APP技术路线 |
6.2 物联网应用 |
6.3 技术实现 |
6.3.1 移动APP架构 |
6.3.2 系统基础服务架构实现 |
6.3.3 新闻、公告的设计实现 |
6.3.4 地块、项目的设计实现 |
6.3.5 构件信息查询与状态更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应用及总结展望 |
7.1 案例应用 |
7.2 总结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体检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Ensemble集成平台技术 |
2.1.1 概述 |
2.1.2 Ensemble的业务处理模式 |
2.1.3 体检系统协议交互方式 |
2.2 C/S体系架构 |
2.2.1 C/S结构概述 |
2.2.2 B/S与C/S异同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体检系统需求分析 |
3.1 健康体检业务陈述 |
3.2 健康体检系统需求建模 |
3.2.1 登记功能分析 |
3.2.2 体检医生诊台分析 |
3.2.3 主检综合管理分析 |
3.2.4 数据查询、维护、安全 |
3.2.5 健康体检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3 数据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健康体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1 健康体检系统的体系架构 |
4.1.2 健康体检系统的功能架构 |
4.1.3 健康体检系统的网络架构 |
4.2 健康体检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总体实现 |
4.2.2 登记功能的实现 |
4.2.3 体检医生诊台功能的实现 |
4.2.4 主检功能的实现 |
4.2.5 统计查询功能的实现 |
4.2.6 接口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安全防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体检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的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过程 |
5.2.1 用户登录测试 |
5.2.2 登记功能测试 |
5.2.3 检验结果回传测试 |
5.2.4 体检医生诊台测试 |
5.2.5 主检综合管理测试 |
5.2.6 查询功能测试 |
5.2.7 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凉山供电公司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输电线路管理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开发技术综述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框架 |
2.1.2 SpringMVC框架 |
2.1.3 Mybatis框架 |
2.2 三层架构 |
2.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输电线路管理现状 |
3.2 总体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数据描述 |
3.2.2 系统需求概述 |
3.2.3 系统建设需求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功能 |
3.3.2 线路台账管理功能 |
3.3.3 线路巡检管理功能 |
3.3.4 线路缺陷管理功能 |
3.3.5 在线监测管理功能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物理拓扑结构 |
4.1.2 监测终端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设计原则 |
4.2.2 软件逻辑架构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系统管理设计 |
4.3.2 线路台账管理设计 |
4.3.3 线路巡检管理设计 |
4.3.4 线路缺陷管理设计 |
4.3.5 在线监测管理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E-R模型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用户登录功能实现 |
5.3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4 线路台账模块实现 |
5.5 线路巡检模块实现 |
5.6 缺陷查询模块实现 |
5.7 导线温度监测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原理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内容 |
6.3.1 功能测试 |
6.3.2 非功能测试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
2.5.1 范围管理 |
2.5.2 进度管理 |
2.5.3 质量管理 |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
2.5.5 沟通管理 |
2.5.6 风险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
3.5.1 设计到代理 |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
3.5.3 职业化精神 |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
4.2.5 案例讨论 |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3.5 案例讨论 |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4.5 案例讨论 |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
4.5.5 案例讨论 |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6.5 案例讨论 |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7.5 案例讨论 |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论文的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
致谢 |
附件 |
(8)质检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中国电子质检系统建设 |
1.2.2 国外电子质检系统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电子质检系统 |
2.1.1 系统的主要业务特点 |
2.1.2 电子质检系统的主要技术 |
2.2 ERP系统 |
2.2.1 ERP系统软件框架 |
2.3 SQL数据库设计模式 |
第三章 质检平台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建设目标 |
3.1.2 系统功能需求 |
3.2 质检平台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3.2.1 ERP模型逻辑层次结构设计 |
3.2.2 ERP模型物理层次结构设计 |
3.2.3 ERP业务平台框架设计 |
3.3 质检平台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3.3.1 系统登录模块的设计 |
3.3.2. 客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3.3.3 业务质检模块的设计 |
3.3.4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质检平台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2 质检平台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1 ERP模型逻辑层次结构 |
4.2.2 ERP模型物理层次结构 |
4.2.3 ERP业务平台框架 |
4.3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4.3.1 具体算法思想 |
4.3.2 登录模块的具体流程 |
4.4 客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4.4.1 管理模块的具体实现算法 |
4.4.2 具体实例 |
4.5 业务质检模块的实现 |
4.5.1 业务受理 |
4.5.2 业务查询 |
4.5.3 报告编制 |
4.6 数据库链接的实现 |
4.7 系统的安全和管理 |
4.8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应用和性能分析 |
5.1 质检平台管理系统的应用 |
5.2 质检平台管理系统的测试 |
5.3 质检平台管理系统的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教育质量的挑战 |
1.1.2 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与学生评教 |
1.1.3 针对学生评教的争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
1.3.2 针对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 |
1.3.3 国内关于学生评教的实践 |
1.3.4 各国在学生评教方面的实践状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依据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点1:对学生评教数据是否有效、或者有效性程度的检验 |
1.6.2 研究点2:对评教指标项的合理性、效用的检验 |
1.6.3 研究点3:学生评教偏差分析及其校正模型研究 |
1.6.4 研究点4:探索集成化的学生评教数据分析系统和学生评教控制模型 |
1.6.5 研究点5:探索学生评教数据隐藏的规律 |
1.6.6 研究点6:跟踪评教的定性数据,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与教学班相关的概念 |
2.1.2 教学评价的有关概念 |
2.2 建构主义的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
2.2.2 “学生主体论”为学生评教合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
2.2.3 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学生评教 |
2.3 教学评价的理论 |
2.3.1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
2.3.2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
2.3.3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
2.3.4 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
2.3.5 元评价的概念 |
2.4 信度与效度理论 |
2.4.1 关于信度的理论 |
2.4.2 关于效度的理论 |
2.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2.5.1 数据的差异性分析理论 |
2.5.2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2.5.3 回归分析理论 |
2.5.4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2.5.5 层次分析模型 |
2.5.6 数据聚类分析 |
2.6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理论 |
2.6.1 数据仓库与关系数据库的概念 |
2.6.2 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 |
2.6.3 SQL Server2005的BIDS对数据挖掘的支持 |
3 学生评教质量元评价的设计 |
3.1 学生评教质量元评价设计的主导思想 |
3.1.1 对元评价方法的设计 |
3.1.2 元评价的基本流程设计 |
3.1.3 对评教数据处理模式的设计 |
3.1.4 对学生评教活动控制模式的设计 |
3.2 数据转换与整理 |
3.2.1 原始评教系统的数据结构分析 |
3.2.2 面向数据分析的数据结构设计 |
3.2.3 数据转换与数据清理设计 |
4 学生评教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 |
4.1 分析样本的选取及其评教指标 |
4.1.1 评教数据样本的组成 |
4.1.2 评教指标体系构成简介 |
4.2 研究1:学生评教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
4.2.1 教师得分的分布状况与整体趋势 |
4.2.2 学生评教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分析 |
4.2.3 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分析 |
4.2.4 专家评价与学生评教的一致性分析 |
4.2.5 研究结论 |
4.3 研究2:评教指标项及其关系的分析 |
4.3.1 学生评教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4.3.2 针对教学与课程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4.3.3 基于回归分析的指标项关系分析 |
4.3.4 面向指标项的因子分析 |
4.3.5 研究结论 |
4.4 研究3: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影响A校评教分的各种非教学因素分析 |
4.4.2 影响B校和C校评教分的各种非教学因素分析 |
4.4.3 研究结论 |
4.5 研究4:学生评教数据的偏差分析 |
4.5.1 学生评教数据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
4.5.2 学生评教数据的协同性分析 |
4.5.3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基本思路 |
4.5.4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实证分析 |
4.5.5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效果分析 |
4.5.6 研究结论 |
4.6 研究5:面向评教数据基本特性的分析 |
4.6.1 针对教师类别的评教结果分析 |
4.6.2 针对课程类别的评教结果分析 |
4.6.3 青年教师评教得分的趋势分析 |
4.6.4 高分教师与低分教师得分状况及原因分析 |
4.6.5 研究结论 |
5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
5.1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系统分析 |
5.1.1 需求与设计目标 |
5.1.2 系统分析 |
5.1.3 用户类别及其职能的分析 |
5.2 学生评教控制模型的系统设计 |
5.2.1 数据结构设计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系统技术方案 |
5.3 学生评教控制系统的功能实施 |
5.3.1 分析员的职责与功能 |
5.3.2 面向督导人员的模块 |
5.3.3 面向任课教师的模块 |
5.3.4 面向学生的模块 |
5.3.5 面向教务管理者的模块 |
5.4 学生评教数据控制的管理模式研究 |
5.4.1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组织机构建设 |
5.4.2 加强对学生评教控制的制度建设 |
5.4.3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组织与管理 |
5.5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实践与评价 |
5.5.1 A校对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探索 |
5.5.2 学生评教控制系统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
6 学生评教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
6.1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
6.1.1 教师的“专业性"思想 |
6.1.2 基于专业性的教师伦理塑造论 |
6.1.3 基于专业性的教师教育体系重建理论 |
6.1.4 教师的基本知识结构 |
6.1.5 容错性知识观的建构 |
6.1.6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小结 |
6.2 学生评教所反应的教师层面的问题 |
6.2.1 教师自评数据与学生定性评价的对照分析 |
6.2.2 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访谈 |
6.2.3 学生评教数据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
6.3 学生评教反应出的学生层面的问题 |
6.3.1 学生对大学学习方法的适应 |
6.3.2 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思维惯性的冲突 |
6.3.3 学生对评教活动的态度 |
7 总结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7.1.1 通过学校个案数据论证了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
7.1.2 检验了A校评教指标的有效性并对评教指标进行了归纳 |
7.1.3 基于学生评教偏差分析,提出有效的校正模型 |
7.1.4 设计开发了学生评教控制系统,并经过了实践检验 |
7.1.5 研究了影响学生评教值的关键因素,针对特定类型的教师开展研究 |
7.1.6 以跟踪分析定性数据为起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对学生评教活动看法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对学生评教活动看法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常见的几个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
附录4 :主要数据表的数据结构 |
附录5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总体发展历程 |
第二节 LIMS 目前的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实验室信息管理信息的基本功能结构 |
第四节 LIMS 的分类及其技术特点 |
第五节 LIMS 按照系统结构体系分类 |
第三章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奇峰公司简介 |
第二节 奇峰公司信息管理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的现状 |
第四节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五节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要求 |
第六节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选型 |
第四章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第一节 LABBUILDER LIMS 系统总体概况 |
第二节 LIMS 的系统网络结构的设计 |
第三节 LIMS 的分析仪器数据接口的设计 |
第四节 LIMS 的系统模块与功能设计 |
第五章 奇峰公司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LIMS 的合理组织与科学实施 |
第二节 系统维护管理 |
第三节 LIMS 预期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 谢 |
四、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手工输入应用中的体会和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的研究[D]. 印江. 东南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医院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升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6]凉山供电公司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田洪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质检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D]. 蔡唯全. 复旦大学, 2011(08)
- [9]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D]. 马秀麟. 北京师范大学, 2010(11)
- [10]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D]. 白桦. 吉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