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产经十大新闻评出(论文文献综述)
邵东[1](2021)在《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经济“逆全球化”现象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我国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格局中的重大推动作用。创新是当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十四五”时期直至更长时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为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但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面临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压制的双向挤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独立,我国企业需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投资收益期较长的企业战略层面的选择,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作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的最高管理者,其背景特征塑造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决策偏好,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中国企业创新的特质,随着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商业活动,随着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并占据社会生活的主流,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聘用外籍高管人员,选取现有研究较少涉及、且对企业创新管理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学术、名人和外籍三种背景特征(简称学术CEO、名人CEO、外籍CEO),用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创新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逐步递进分析并对比这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边界作用、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能够为CEO影响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企业选聘有益于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高管团队成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具体研究: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论文的具体结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梳理并总结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现有文献,为实证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述,发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引出本文的切入点。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进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方式和内在机理,将CEO背景特征与企业战略、企业行为和结果有机结合,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本章实证检验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对比学术、名人、外籍三种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作用强度,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和国籍文化三个层面考察了企业创新的前置影响因素,为不同视角的高管特征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四章,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分析。本章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引入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采用CEO两职合一、CEO兼任股东企业职务;CEO薪酬激励、CEO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六个分组或调解变量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第五章,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本章从创新效益的角度出发,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并对比了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探讨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本研究利用中国沪深两市2009年至2017年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整理上市企业CEO背景特征的一手数据,与企业二手数据和信息相结合,共得到16,584个“企业-年”样本。在此基础上,建立26个研究假设和70个回归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CEO名人背景特征越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同时,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强,学术背景特征次之,外籍背景特征最弱。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外籍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强于学术背景特征,而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没有显着作用,表明CEO通过增加研发支出以维持名人地位的动机和行为造成了企业创新效率的降低。(2)CEO两职合一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CEO在股东企业兼职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CEO个人权力的增大抵消了学术CEO和外籍CEO的创新意愿,使其在面临创新风险时更加谨慎和保守,只有名人CEO会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3)CEO薪酬激励增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但薪酬激励在CEO学术背景特征促进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中没有发挥调节作用;CEO股权激励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仅加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对CEO背景特征与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效应,表明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4)股权集中度在总体上抑制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对CEO学术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投入、对CEO外籍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作用,表明控股大股东的存在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的盈利水平,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发展;国有控股的所有权性质提高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却降低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表明学术CEO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丰富的创新资源,而名人CEO因国企领导者的官员属性和特殊社会地位减轻了其为了保持名人地位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5)企业创新投入在CEO三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企业创新产出在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在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没有发挥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够在部分领导环境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CEO能够通过加强创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也再一次证实了名人CEO促进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名人地位,而非切实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企业创新资源的效率。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关于CEO背景特征的研究中,很少有文献涉及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以及这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鲜有文献对比不同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强弱关系,对此展开实证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更能够发现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企业战略产生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国籍文化三个维度引入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构建了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和绩效的作用模型,这在当前学术、名人和外籍CEO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在理论上揭示三种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实际作用和强弱关系,拓展CEO特征与企业战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第二、本研究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三种理论与创新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机结合,丰富了高阶梯队理论的研究对象,延伸了社会认同理论在企业战略中的研究内容,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第三,在现有测量体系的基础上,改良了CEO名人背景特征的测量方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搜集整理工作,获得了近十年来中国上市企业CEO社会背景的一手资料,建立起独有的名人CEO数据库,测量指标从顶级媒体所授予的奖项扩展为各个级别政府和媒体所设置的各类社会奖项和荣誉称号,并将名人效应的强弱加入到实证模型当中,打破了现有测量方式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第四,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边界作用和权变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与现有文献和公司治理常识有所不同的结论,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的差异。本文从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出发,引入CEO两职合一、CEO在股东企业兼任、CEO薪酬和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和所有权性质六个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实证检验了治理要素在CEO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对企业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背景特征通过企业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内在机理,将创新投入和产出置于CEO特征情景下,揭示了不同CEO领导下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探讨了企业创新对绩效水平的实际作用,深入挖掘了创新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价值,提出了高管通过增强企业创新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办法。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吴晓慧[3](2018)在《重新定义融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新媒体或是传统媒体,本质都是内容的载体,脱离内容都是无源之水,因此,"内容为王"的提法对于媒体来说是不分新旧、普遍适用的法则。坚守内容之道所谓内容之道,内容要么有趣,足可娱人;要么有料,启人心智;要么有情,动人心弦;要么有范儿,可堪回味。新的传播时代,真正需要坚守的是内容,真正为王的也是内容。年初,《报业转型》评出2017中国报业转型十大务实案例,"内容的高端化之路:《扬子晚报》的紫牛新闻"荣登榜单第
赵春林[4](2018)在《《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2014-2016)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日报》是我国经济领域最权威的报纸。其名牌专栏“视点”专栏,“报道议题重大、经济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传播效果良好”。专栏创办不到两年,即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该专栏以报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大事件为主,报道范围广泛,报道角度新颖,以小切口深入、深度报道大题材。其紧扣经济发展改革重点、热点、难点,直面时代变革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利益攸关方及专家学者的权威访谈、独家评论,理清历史脉络,理性解读、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研判经济发展大势,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体现了中央党报的主流舆论导向价值。“视点”专栏在做好经济热点报道的基础上,上升到经济理论高度进行探索,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并通过加强策划和创新表现形式,强化导读功能,舍得版面标配图表,吸引并方便了读者阅读。该专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获得较大成功,除了综合汲取各竞争纸媒之所长、补己之短外,还在于其适应了全媒体时代竞争趋势,探索出了差异化的错位竞争之路。但“视点”专栏也存在与读者互动不够、人物报道偏少、对基层一线缺乏关注等不足,建议加强互动和对基层一线的报道。
苏州[5](2018)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智库是现代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繁荣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在全面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既能有效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也能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现有智库体系,为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高校智库的建设和运行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外部运行机制、评价分析高校智库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现有高校智库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生产效率理论、系统评价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等理论与方法,通过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什么”、“高校智库运行机制与效率怎么样”和“如何提升高校智库运行效率与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系统化构建了高校智库内外部运行机制,提出了改善高校智库运行效率与提升高校智库影响力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析与重构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定位。通过文献梳理,本文界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是“中国特色”、“新型”和“智库”三者的综合集成。一方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具备提供政策建议、开展政策研究等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培养中国人才、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中国学派等特殊功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还具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兼顾科研精神与社会使命、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等方面特征。此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还需借鉴国外典型高校智库在功能定位、运行管理上的成熟模式和运行经验。(2)设计构建了面向“中国特色新型”目标的内部管理机制与外部协同机制。基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功能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利用标杆分析方法,对高校智库的内外部运行机制进行设计。首先,从高校智库内部运行结构出发,针对人员、资金、项目和成果四个具体要素进行内部管理体制设计。其次,分析高校智库外部协同的对象及其特征、外部协同系统的主要特征,并从资源整合、人员交流、成果输出、资政启智、利益制衡等角度进行高校智库的外部协同机制设计。(3)提出了高校智库运行效率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典型高校智库的运行效率。从微观层面选取高校智库运行中的人力、资金、信息三个投入指标和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三个产出指标,构建考虑规模报酬可变和主客观赋权的高校智库运行效率SBM测度模型。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中国现阶段高校智库建设呈现“小机构、大网络”、“小核心、大外围”的特征,这虽有助于提高高校智库的影响力,但不利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在高校智库评价对象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智库运行是有效的,而一流学科高校智库运行效率要优于一流大学和普通高校。同时,分析了高校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中国高校智库运行效率的对策建议。(4)基于灰色DEMATEL方法构建了高校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关联分析模型。从高校智库身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环境出发,识别分析了高校智库的外部制约因素。从智库运行方式、资金和人员等方面识别分析了高校智库的内部影响因素。再利用专家调查数据和灰色DEMATEL方法,实证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交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出台智库建设的政策文件对高校智库发展影响作用最大;卸任官员在高校智库中担任职务也是高校智库繁荣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议题选择因素影响作用最弱且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智库透明度对高校智库的发展非常重要,但该因素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和束缚。(5)在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下,对中国典型高校智库——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进行了综合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智库的内外部运行机制对于智库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良好的外部资源聚集协同机制与资政启智协同机制,较大程度地推动了紫金传媒智库的发展,使其社会影响力与舆论影响力在江苏省处于领先位置,但不够完善的内部人才管理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仍然制约着紫金传媒智库影响力的发挥。
本刊编辑部[6](2018)在《《玩具世界》杂志评出“2017年中国十大玩具新闻”》文中提出《玩具世界》杂志社评出"2017年中国十大玩具新闻",这是2017年度影响中国玩具行业发展的十大新闻事件,按新闻事件发生(或实施)的时间先后公布如下:(一)3月30日,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协会在苏州发布《2017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发展报告》On March 30th,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toys and baby products in Suzhou released the 2017 China toys and baby products industry development report(二)3月31日,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国玩具和婴童用
李昀桦[7](2017)在《从罗尔事件看舆情反转的成因及传播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成为公众参与、表达和传播意见的重要平台。但是,近来年舆情反转现象的频发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容易滋生谣言、造成群体性暴力事件、削弱媒体的公信力,也不利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因此研究舆情反转事件成因及传播规律对引导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复杂多样的舆情反转案例的归纳总结,以罗尔事件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舆情反转事件,从舆情反转的构成要素出发,研究舆情反转的成因及传播规律。首先,梳理了舆情反转概念和内涵,并对舆情反转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舆情反转事件不断增多、关注度不断增加、舆情反转类型的多样化以及信息源的渠道多样化。其次,从舆情反转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舆情反转的成因,可以发现涉事主体前后变化、媒体报道的推动、网民态度的变化、网络舆情环境的变化是舆情反转的主要成因。最后,从舆情反转的传播路径、舆情反转的节点信息、舆情反转的议题三个方面梳理了舆情反转的传播规律。
郭曌雪[8](2017)在《大众传媒对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空间既是承载城市文化的物理场所,也是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空间场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城市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城市文化空间也发生着跌宕起伏的变化。文化空间日渐成为城市个性发展和品牌塑造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式。目前,现代化建设中的昆明,其文化空间在现代化浪潮中也发生着跌宕起伏的巨变。这种巨变让人们很难通过自身体验完成对文化空间的认知,常常需要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来了解城市空间中发生的一切,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化空间的想象性认知。而大众传媒对文化空间的影响就是基于大众传媒的报道,大众对新闻报道的解读并进行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将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对象城市文化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结合,选择昆明老工人文化宫、翠湖文化空间及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消逝的承载集体记忆的历史文化空间、现存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生活文化空间以及新兴的创意文化空间这三类文化空间的代表进行研究。以大众传媒对该三个文化空间的报道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以空间生产理论与文化消费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来探讨在现代性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空间在三个方面产生的作用影响:一是大众传媒对消逝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报道,受众通过阅读报道,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消逝的文化空间的印象,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城市记忆的集体性找回;二是大众传媒通过对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活文化空间进行解读,让受众了解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空间的历史文化脉络,这对于城市文化传播以及文脉的延续有积极意义,以唤起大众对现存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意识;三是大众传媒通过对创意文化空间进行集中报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宣传文化空间,并通过对文化产品的营销来刺激或引导大众进行文化消费,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大众传媒虽不像政治权力、经济资本一样可以直接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构建,但大众传媒作为“第四权力”通过报道形成舆论等方式间接参与到文化空间发展的过程中,给文化空间在良性发展及经济促进上都带来影响,并在集体记忆的找回、城市文脉延续以及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有明显作用。这些作用使得文化空间在城市现代性中得以良性发展,并且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乔玉为[9](2016)在《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假新闻的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变大、传播模式呈散布型网状、传播力变强等新特征。为了遏止网络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不良现象,媒体需要加强自律与他律,在树立职业理念、倡导公众监督,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努力。
周占武[10](2015)在《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文中指出从1996年《实话实说》起,谈话节目开始活跃于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喧嚣一时到纷纷关停、此生彼亡再到平淡无奇、苦苦坚守的过程。整体来说,《实话实说》为电视谈话节目树立了样板,但也成为谈话节目无法超越的“经典”。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演变,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产生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没有对概念做细致、严谨的界定,特别是没有对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大部分研究概念混乱、所指模糊、各说各话。概念的混乱对电视业务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十分不利。本文更多着眼于电视业务,坚持问题导向,即从电视谈话节目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作出分析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列举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切入,明确了谈话节目与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内容和形式作为标准,划分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从内容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四类: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社教类电视谈话节目、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和服务类电视谈话节目;从形式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座谈式谈话节目和辩论式谈话节目两类。本文重点研究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作为内地最有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属于半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因此,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论述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和脱口秀(Talk show)不是相等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在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占整个西方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为什么电视谈话节目有如此地位?因为它更接近电视的本质。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为什么遭遇瓶颈?尝试提出了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好看与否的四个标准: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第三到第六章聚焦于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几大元素:话题、主持人、嘉宾、谈话现场和后期剪辑包装。话题方面,当前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话题偏软、新闻性缺失等问题,主题先行也是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不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它无异于电视的“自杀性”行为。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称作主持人节目。当前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还普遍存在只当“传声筒”,浅表性介入,发现能力、表达能力不足,个性和魅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主持人选拔机制的创新以及电视机构领导层观念的转变。谁来谈并且谈得好,这是电视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谈话节目也是嘉宾节目。当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嘉宾构成单一、代表性不足以及嘉宾资源结构性匮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嘉宾困境的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和路径。现场空间及布置、现场观众、道具、大屏幕、连线电话,现场乐队等共同构成谈话节目的现场。这些元素哪些属于必备元素,哪些属于非必备元素?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文章都试图给出回答。后期剪辑包装是电视谈话节目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它解决的是视觉和收看效果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同样给谈话节目带来损害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因此,这个环节同样不能忽视。调整顺序、断章取义、过度包装等等都不可取。综观2002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乏善可陈,另一方面仅存的一部分节目生存艰难、平淡无奇。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真正的标杆出现在凤凰卫视,因此,研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能不甚至要浓墨重彩地提及凤凰卫视的几档节目。《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颁奖授予《一虎一席谈》“现场PK类”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锵锵三人行》获得了“清谈类栏目”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现场PK类”和“清谈类”分别对应的是辩论式谈话节目和座谈式谈话节目。凤凰卫视以上两档谈话节目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中国大陆,这两档节目也是公认的标杆,一说到辩论,人们自然会想到和提到《一虎一席谈》;一说到座谈(或者聊天),《锵锵三人行》也是有口皆碑。鉴于此,笔者在论述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两个栏目。
二、中国产经十大新闻评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产经十大新闻评出(论文提纲范文)
(1)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CEO背景特征 |
2.1.2 企业创新 |
2.1.3 公司治理结构 |
2.1.4 企业绩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高阶梯队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社会认同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CEO背景特征相关研究 |
2.3.2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3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4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4.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绩效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化 |
2.4.2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
2.4.3 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真实作用缺乏深入挖掘 |
2.5 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2.5.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2.5.2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3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
3.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
3.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
3.3 研究设计 |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3.3.3 模型设定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相关性分析 |
3.4.3 回归结果 |
3.5 稳健性检验 |
3.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
3.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
3.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CEO个人权利的作用 |
4.2.2 CEO管理激励的作用 |
4.2.3 企业股权结构的作用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4.3.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
4.5.2 稳健性检验二:使用前置一期因变量的检验方式 |
4.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
第5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2.4 创新投入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5.2.5 创新产出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5.3.3 模型设定 |
5.3.4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结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
5.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
5.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6.1.2 公司治理结构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 |
6.1.3 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6.2 理论与实践启示 |
6.2.1 理论启示 |
6.2.2 实践启示 |
6.3 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6.4.1 研究局限 |
6.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重新定义融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论文提纲范文)
坚守内容之道 |
优质原创内容为王 |
增加内容的“黏度” |
(4)《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2014-2016)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报道题材广泛 |
第二节 报道数量稳定 |
第三节 报道篇幅适中 |
第四节 报道体裁丰富 |
第五节 版面形式多样 |
第二章 “视点”专栏经济报道的特色 |
第一节 内容紧贴经济热点 |
一、直面时代变革中的矛盾冲突 |
二、理性看待热点问题 |
第二节 注重报道角度和深度的开掘 |
一、以小切口报道大题材 |
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
三、注重经济理论的探索 |
第三节 生动标题简洁导读 |
一、标题巧用比喻 |
二、导读使主题更加突出 |
第三章 “视点”专栏经济报道的启示及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
一、数据与图表直观形象化表达 |
二、评论与报道相得益彰 |
三、第一时间主动策划报道热门话题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一、基层一线报道和人物报道偏少 |
二、应加强报道的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智库内涵及其发展路径的研究 |
1.2.2 有关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 |
1.2.3 有关智库影响力和运行效率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比较 |
2.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科学内涵 |
2.1.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 |
2.1.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概念界定 |
2.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作用与功能 |
2.2.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
2.2.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殊作用与功能 |
2.3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特征 |
2.3.1 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2.3.2 兼备科学客观的研究精神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
2.3.3 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 |
2.4 高校智库建设的国内外比较 |
2.4.1 国外典型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
2.4.2 国内典型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
2.4.3 国内外高校智库的主要区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内部运行机制 |
3.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内部运行结构 |
3.1.1 高校智库内部运行的主要目标导向 |
3.1.2 高校智库的组织架构 |
3.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人员管理机制 |
3.2.1 人员组织模式 |
3.2.2 人才引进机制 |
3.2.3 人员激励机制 |
3.3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资金管理机制 |
3.3.1 资金来源与监督 |
3.3.2 资金配置与管理 |
3.4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项目管理机制 |
3.4.1 项目分类管理机制 |
3.4.2 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
3.5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成果管理机制 |
3.5.1 成果产出形式 |
3.5.2 成果评审体系 |
3.5.3 成果推广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外部协同机制 |
4.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外部协同机制的总体框架 |
4.1.1 高校智库的外部协同对象 |
4.1.2 高校智库外部协同系统的功能 |
4.1.3 高校智库协同系统的特征 |
4.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资源集聚协同机制 |
4.2.1 沟通协调机制 |
4.2.2 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
4.2.3 资源整合与支配机制 |
4.3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资政启智机制 |
4.3.1 资政启智的人才协同机制 |
4.3.2 资政启智的信息协同机制 |
4.3.3 资政启智的管理协同机制 |
4.3.4 资政启智的资金协同机制 |
4.4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利益制衡机制 |
4.4.1 中国高校智库利益制衡机制发展现状 |
4.4.2 高校智库主导的利益制衡协同特征与诉求 |
4.4.3 高校智库主导的利益制衡协同机制 |
4.4.4 利益制衡协同机制的配套政策 |
4.5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综合协同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运行效率 |
5.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概况 |
5.2 效率评价方法 |
5.2.1 规模报酬可变的SBM模型 |
5.2.2 主客观赋权方法 |
5.2.3 组合赋权超效率SBM模型 |
5.3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效率评价体系 |
5.3.1 投入指标 |
5.3.2 产出指标 |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
5.4.1 数据来源 |
5.4.2 样本分析 |
5.4.3 运行效率的评价结果 |
5.4.4 运行效率的优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 |
6.2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外部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
6.2.1 经济因素 |
6.2.2 政治因素 |
6.2.3 社会因素 |
6.2.4 技术因素 |
6.3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部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
6.3.1 运作方式因素 |
6.3.2 经费来源的因素 |
6.3.3 议题选择因素 |
6.4 灰色DEMATEL方法 |
6.5 影响因素的交互关系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案例:紫金传媒智库 |
7.1 紫金传媒智库简介 |
7.2 紫金传媒智库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
7.2.1 内部组织结构及运行功能 |
7.2.2 人才管理机制 |
7.2.3 资金管理机制 |
7.2.4 项目管理机制 |
7.2.5 成果管理机制 |
7.3 紫金传媒智库的外部协同管理机制 |
7.3.1 外部协同机制的主要协同对象 |
7.3.2 资源集聚协同机制 |
7.3.3 资政启智协同机制 |
7.3.4 利益制衡协同机制 |
7.3.5 综合协同机制 |
7.4 紫金传媒智库的影响力分析 |
7.4.1 紫金传媒智库影响力的总体评价 |
7.4.2 智库研究热点 |
7.4.3 智库影响力评价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从罗尔事件看舆情反转的成因及传播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网络舆情文献综述 |
二、舆情反转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样本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舆情反转相关概念及历史梳理 |
第一节 舆情反转的相关概念 |
一、舆情反转概念 |
二、舆情反转的内涵和特点 |
三、舆情反转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舆情反转事件的历史梳理 |
一、舆情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 |
二、网民、媒体对舆情反转现象的不断重视 |
第三节 舆情反转现象的现状 |
一、舆情反转事件反转类型具有多样性 |
二、舆情反转事件信息源类型渠道多样化 |
第二章 舆情反转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一节 涉事主体因素 |
一、什么是涉事主体 |
二、舆情反转事件中涉事主体变化类型 |
第二节 媒体报道要素 |
一、舆情反转事件中的媒体报道 |
二、媒体报道与舆情反转的关系 |
第三节 舆情主体(网民)要素 |
一、网民与舆情反转的关系 |
二、网民是其他要素的连接点 |
第四节 网络舆情环境要素 |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环境 |
二、网络舆情环境中充斥着群体性怨恨情绪 |
第三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涉事主体的前后变化是舆情反转的成因之一 |
一、刻板印象下的救助对象 |
二、涉事主体的变化 |
三、涉事主体变化使得舆情发生发转 |
第二节 媒体的议程设置是推动舆情反转的成因之一 |
一、媒体报道数量与舆情反转的走势基本一致 |
二、媒体报道的标题设定含有“无意识投射” |
第三节 舆情主体(网民)是舆情反转的根本原因 |
一、个体心理变化:首因效应的影响 |
二、群体心理:沉默的螺旋与反螺旋效应的影响 |
三、网民态度的变化:以少胜多模式的存在 |
第四节 网络舆情环境是舆情反转事件发生的外部原因 |
一、网络慈善环境现状 |
二、网络慈善环境恶化促使罗尔事件发生反转 |
第四章 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规律分析 |
第一节 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路径 |
一、传播路径演化图与传播类型分析 |
二、舆情反转事件的传播路径 |
第二节 舆情反转事件的节点信息 |
一、舆情反转次数具有不确定性 |
二、节点信息的类型 |
三、节点信息在舆情反转中的作用 |
第三节 舆情反转事件议题 |
一、舆情反转事件的话题类型 |
二、舆情反转事件议题是对现实的回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众传媒对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城市文化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介 |
第一节 文化空间及其存在状态 |
第二节 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的演变 |
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城市文化空间 |
第二章 重构消逝的历史文化空间与集体记忆的找回 |
第一节 大众传媒对消逝的地标建筑“工人文化宫”的报道重构 |
第二节 文化空间的重构与集体记忆的找回 |
第三章 解读现存的生活文化空间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一节 大众传媒对现存生活文化空间“翠湖文化空间”的报道解读 |
第二节 文化空间的解读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四章 营造现代性的创意文化空间与文化消费的促进 |
第一节 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主体对创意文化空间“云南文博会”的营造 |
第二节 大众传媒对文化产品的营销与文化消费的带动 |
结语: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虚假新闻的特征 |
1. 速度快、范围广 |
2. 社会影响增大 |
二、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泛滥 |
1. 树立职业理念 |
2. 倡导公众监督 |
(10)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以及境内外比较的研究 |
二、关于电视谈话节目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
三、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的研究 |
四、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题、嘉宾等各元素的研究 |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思考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 |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要件 |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元素 |
四、电视谈话节目与脱口秀(Talk show)之辨 |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
第二节 谈话节目体现电视本质的回归 |
一、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的本质 |
二、谈话节目困境与突围 |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应有品质 |
一、反思《实话实说》 |
二、新闻类谈话节目的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 |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
第三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偏离和纠正 |
第一节 走偏的话题 |
一、话题雷同 |
二、话题摇摆 |
第二节 主题先行对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危害 |
一、何谓“主题先行” |
二、主题先行的危害 |
三、民生话题主题先行的泛滥 |
第三节 轻松背后的严肃——《锵锵三人行》的启示 |
一、轻松的外表 严肃的内里 |
二、栏目定位与话题选取 |
三、轻松和严肃的统一 |
第四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灵魂作用的发挥 |
第一节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节目 |
一、谈话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
二、Anchor、Host与News reader |
第二节 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 |
一、主持人的发现能力 |
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 |
三、主持人的个性和魅力 |
第三节 主持人与谈话场 |
一、真诚平等的谈话场 |
二、轻松活泼的谈话场 |
三、讲导向的谈话场 |
第五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与对策 |
第一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什么样的嘉宾 |
一、嘉宾类别与嘉宾结构 |
二、嘉宾的代表性 |
第二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及对策 |
一、何谓嘉宾困境 |
二、如何破解嘉宾困境 |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与专家公信力 |
一、“专家”、“公知”污名化 |
二、“专家”、“公知”因何被污名 |
三、怀疑权威又离不开权威的悖论 |
第六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和后期应避免的误区 |
第一节 谈话现场各元素作用的最大化 |
一、场地空间布置与谈话氛围的营造 |
二、现场观众不是旁观者 |
三、道具为谈话服务 |
第二节 后期剪辑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
一、后期剪辑的原则 |
二、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产经十大新闻评出(论文参考文献)
- [1]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邵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重新定义融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J]. 吴晓慧. 中国地市报人, 2018(07)
- [4]《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2014-2016)研究[D]. 赵春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D]. 苏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玩具世界》杂志评出“2017年中国十大玩具新闻”[J]. 本刊编辑部. 玩具世界, 2018(01)
- [7]从罗尔事件看舆情反转的成因及传播规律[D]. 李昀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04)
- [8]大众传媒对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研究[D]. 郭曌雪. 云南大学, 2017(07)
- [9]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J]. 乔玉为. 视听, 2016(09)
- [10]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 周占武. 暨南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