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以辽东山区清原镇为个案(论文文献综述)
邹晨欣[1](2021)在《民俗视域下家族再生产研究 ——基于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建立在详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之上,从日常互动的微观研究视角考察家族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实践与生活逻辑。通过家族的婚姻缔结、信仰实践、祠堂复建、族谱编修等具体民俗事象的分析,从而探讨家族在民俗视域下如何进行建构、传承、延续以及完成家族再生产的。本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指出本研究缘起鉴于理性与感性两个层面的考虑并予以说明,再对“家族”与“再生产”等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通过百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家族研究现状的梳理,指明了黔中屯堡地区家族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家族形态、信仰体系,在对祖先的认识、彼此的情感联系上与深受学界关注的东南沿海地区家族都是有所不同的。进而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切入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中首先介绍金氏家族所处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指明处于独特历史背景之下的金氏家族因其调北征南的辉煌家族历史以及忠厚正派的族人品格在当地享有良好声誉,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最后对本文为何将居住于安顺市七眼桥镇章庄村这一支系的金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原因说明。第二章通过村落通婚圈形成、延续与权变,屯堡婚俗中传统婚礼的现代变革以及婚姻仪礼中生育观念与习俗的阐述,一方面指出婚姻缔结需要完成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系列仪式,才能获得社会群体承认、民俗文化认同与习俗规范保护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认为婚姻缔结为生育提供切实保障,它既是人口的延续,更是家族实现自我再生产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第三章用“敬宗收族”概括金氏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贴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顺应上层决策的一系列举措:建祠堂、修族谱,用以尊祖敬宗;成立家族基金会,救济互助,团聚族人,达到收族的目的。在精神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下家族实现经济的再生产,物质资料从而驱动家族的良性循环与积极健康发展。第四章主要探讨建立在共同的血缘基础之上的家族信仰如何以仪式—象征的形式进行建构;在家族伦理得以再生产的信仰实践中,信仰实践又是如何推动家族再生产延续的。结语部分明确指出家族通过婚姻缔结为生育提供切实保障,从而实现自我再生产。在经济再生产的持续过程中,劳动力的生产与循环是对物质生产的再进行与再提高,期间实现财富的消费与积累,为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成为家族再生产的助推剂与坚实堡垒。伴随人口、物质的持续与驱动下,伦理、文化得以延续,习俗得以维护与再生,信仰得以实践,家族得以扩大和延续,从而使家族获得可持续的、生生不息地发展。
李华[2](2017)在《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山东地方镇回民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一体多元”的理论研究思路,探讨回民人生仪礼问题,对人生旅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即出生、出幼、婚姻、丧葬及相关民俗生活进行深描和解析,探索了回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多元生境之中,以适应生存和生活智慧持守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教门”生活。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关于回族生育、出幼、婚姻、丧葬民俗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对田野资料的使用以及地方镇回民教门话的阐释。第一章介绍“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对地方镇的人文地理经济扫描,考察了当地回族的来源和姓氏,对当地回民社会生活从经济生活、村寺公共事务、教门生活予以描述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地方镇回民的生育观和礼俗实践的考察解析,呈现出回民不同汉民的经名符号,其深意在于穆斯林对今后两世吉庆生活的信仰追求,并开启了今世人生之旅。第三章通过对当地回民出幼成长中的教门功课情况的调研,指出人们对于“割礼仪式”的误解,肯定了“清真学堂”的优良传统,解析教门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内容和形式,基于此促进了回族儿童不忘教门的文化自觉和健康成长。第四章探讨了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的地方镇回民婚姻习俗,注重对个案婚姻生活的实录与分析,通过透视婚姻礼俗过程,论述了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回民婚姻是理想与现实合奏的结果。第五章对地方镇回民丧葬习俗加以考察、实录与解读。首先分析了双重文化中的回民丧葬观,解释并描述了一个葬礼仪式过程,探讨了回民丧俗的功能与特点。第六章从回民人生仪礼视角对回民的“一体多元”建构进行文化阐释,揭示回民人生通过今世耕耘追求两世吉庆的意义;对于共同区域生活中的回汉民族的边界和认同予以分析和比较,从回汉民族民俗互动审视回族生活方式的“一体多元”特征并作了探讨,回民在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文化实践的意义。论文通过对于回民人生仪礼习俗的考察与探讨,在时间纵轴上作历时性的研究,在地理空间的横向上作共时比较,在民族性方面展开“回-汉”和“回-回”双重比较。结语申述了回民“一体多元”特征,指出民俗生活是动态的连续性社会文化现象,在因地适宜的生存智慧中,回民因其信仰而保持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回民“文化自觉”中与汉民等民族同胞“美美与共”。
武晓岚[3](2017)在《变革时代的乡村社会入赘婚初探 ——以山西省鲁村为讨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社会,男娶女嫁是汉族民间主流的婚姻形态。但由于社会及家庭结构的复杂性,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如童养婚、典妻婚、入赘婚等等。在我国多数地区,包括入赘婚在内的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婚姻形态已逐渐消失。但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得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某些特殊婚姻形态,如入赘婚。山西省鲁村入赘婚,在明代建村时就已经存在,独特的族群记忆,再加上我国推行的男女平等政策,使入赘婚在该村仍颇为盛行,并成为该村一般婚姻形态之外最为流行的婚姻形态。本文在基于鲁村入赘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族群记忆、“仪式感”等相关概念,对该村传统时代的入赘婚与变革时代的入赘婚进行比较,发现现代入赘婚变迁的原因,并期望通过历时的比较来找寻变革时代该地入赘婚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本文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入赘婚俗进行简略介绍及盛行原因分析。旨在较全面的展现我国南北方入赘婚婚俗及其成因。
张晶[4](2013)在《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结婚支付状况与变化研究 ——以1980年以来天津市蓟县J村为个案》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思想观念日渐开放,传统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结婚支付行为作为婚姻缔结的一部分,它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农村整体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原来相对封闭的乡村生活方式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婚姻习俗和观念得到了更新,对于婚姻中男女平等问题、男女家庭权力问题的态度有了新变化,因此本研究试图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考察1980年以来农村结婚支付变化情况,采取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农村结婚支付变迁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几十年来传统社会体制下男女性别观念、家庭关系和男女两性权力的变化情况。笔者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结婚支付水平逐年增长,相对应的女性家庭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反映到两性中这种变化促进了社会性别平等,但是一部分男性却成了高额结婚聘礼的牺牲品,他们所处的被动地位值得我们去关心。笔者从社会性别独特视角出发,帮助当地村民解释有关结婚支付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现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爱情观和消费观。
高振峰[5](2012)在《吉林省小八家子村亲属网络与信仰习俗研究—1796-2011》文中提出小八家子村,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北部,东南距市区35公里,东北距农安县城45公里。村庄始建于1796年,初有八户人家,分别来自直隶、山东等地,故得名小八家子村。截止到2011年,全村有2518人,98%的村民为天主教徒。该村自1840年始建小神学院,到1947年为止,百年间共有22名法国传教士担任本堂神父。作为中国东北腹地的一个乡村社区,小八家子村的天主教信仰建构别具特色,与欧洲天主教的传教政策、清代中期的边疆开垦、自然生存境况以及精神需求的本能等紧密相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整合和跨文化历史融合的过程。社会整合是有意识的,而文化融合通常是无意识的。正是在这有意与无意之间上演了历史的正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试图借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史角度进入,反观中西相逢的大历史。自2009年开始,我们一方面从历史学基本功开始,检索搜集各方面的相关史料;另一方面采用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在村庄内外展开访谈,通过记录不同人的口述内容逐渐勾画出村庄的历史轮廓。我们十分注重记忆、遗忘、叙述内容等与叙述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四部不同年代的村民自撰的村史,十分有助于核实我们采访录制的影音资料,成为对口述史加以印证的珍贵资料。与中原古村或江南世家望族的乡村相比,小八家子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流民村庄,至今只有215年的历史。与自然形成的村落不同,小八家子村从村庄命名,到村庄组织和村民的去留,一开始就是一个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E.Durkheim)所谓的人为的“社会事实”(faitsocial),突出体现了“外部性、延展度和约束力”这三个“社会事实”的主要特征。结合社会学和宗教学的理论,参考其他对东北地区亲属关系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将集中描述八家子村的亲属网络,分析其与信仰的关系与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提炼其作为生活方式的特点。本文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小八家子村的历史及概况,包括建村、天主教信仰的制度化和作为村社组织基本结构的习俗的维系;第二部分论述和分析小八家子村颇具特色的亲属关系,重点讨论村民的择偶、联姻圈和婚姻的终结三个问题;第三部分梳理八家村的亲属关系实践,包括亲属泛化、亲属的礼尚往来和天主教大家庭中的拟亲与互助三个方面,籍以分析小八家子村的社会秩序和稳定机制。本文的结论为:信仰作为小八家子村民婚姻的绝对前提,体现了人的精神性的需求;有同样信仰体系的社区,其社区成员的婚姻会受到信仰的制约,形成了“人以群分”的社区认同;天主教信徒之间的拟亲关系,既体现了社区内部的立体的等级结构,又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200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社会组织的一整套规范;当不同的文化在同一地域相遇后会产生文化涵化(culturalacculturation)、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等现象,使原有的单一文化出现变异,形成跨文化的新形态。
乌云娜[6](2011)在《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文中指出本文以巴尔虎人的音乐生活与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将研究对象放置在巴尔虎社会转型与生活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及音乐文化得以展示的民俗生活情景当中进行观照,对巴尔虎音乐的传统与现在及其当下的多元构成进行综合研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进行分析讨论。文中一方面通过问卷分析的形式对巴尔虎人音乐生活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描述,观察巴尔虎人“内观”世界里的传统与现在;另一方面通过一次婚礼仪式个案和一次祭山仪式个案来阐释传统在当下的重新建构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意义、功能,运作情况及其变迁。
朱志娟[7](2010)在《当代农村结婚高消费的民俗学分析 ——以豫北地区唐庄村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生礼仪消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农村结婚消费更是“水涨船高”,结婚高消费现象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选择笔者的家乡作为个案,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农民的经济、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但与此同时,婚房、见面礼、彩礼,婚宴等结婚消费高涨现象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已使农民负债累累,这一现象一旦成为民俗便会起到制约作用,是个人很难改变的。如何改变这一陋俗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从民俗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豫北地区唐庄村的结婚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其变迁,从中比较了各个历史时期该村的结婚消费及其相关的变化,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社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婚消费的现状和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的途径,帮助当地农民走出结婚高消费这一陋俗,搬开和谐社会上的“绊脚石”。在农村结婚消费变化的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对结婚消费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只有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理清结婚消费变迁的过程、原因等,了解农民自己对结婚消费的态度和观点等,才能克服结婚高消费这一陋俗,使农村中结婚消费趋于合理化,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崔明玉[8](2010)在《延边朝鲜族传统婚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从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视角对朝鲜族传统婚礼文化进行专题研究。本研究不局限于文化事象,而是从传统与变迁、仪式的象征、仪式的功能、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研究。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结论以及正文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写论文选题的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论文与相关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就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予以说明。第一章分三个部分: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对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背景以及迁入过程进行阐述;对朝鲜族文化的构建过程及认同过程进行阐述。第二章分四个部分阐述朝鲜族传统婚礼。第一部分阐述朱子家礼在朝鲜的传播过程。第二部分阐述朝鲜族传统婚俗从“男归女家”过渡到“亲迎”之礼,再次折衷两者演变为“半亲迎”之礼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以及朝鲜族中曾经存在过的几种婚姻形态。第三部分阐述过去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婚礼程序。第四部分对朝鲜族传统婚礼中的服饰、饮食、装身具的文化性质与意义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分三个阶段回顾在国家意识形态与时代变化的背景下,朝鲜族传统婚礼仪式所发生的变迁。第一阶段是迁入初期至1965年。此时期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即,迁入至1931年之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建国初期;建国初期至1965年。此时期的婚礼文化,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总体趋势是延续了之前的朝鲜族传统婚礼文化。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朝鲜族婚俗中的一些传统被当作迷信的或封建的东西而遭废弃。婚礼程序省略化,婚礼内容简单化,传统婚礼文化处于仪式的断裂时期。第三阶段是1977年至现今。“文革”结束之后,传统婚礼在延边地区重恢复。现今,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朝鲜族婚礼文化又不断地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进行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第四章对朝鲜族传统婚礼的仪式过程与象征进行分析。首先,根据范·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的过渡礼仪模式,将朝鲜族传统婚礼分“分离”-“阈限”-“重整”三个阶段,分析其通过仪式过程。其次,对朝鲜族婚礼中的实物象征、行为象征、言语象征、颜色象征和方位象征进行分析。第五章研究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功能与意义。社会和文化系统赋予某一种仪式以特殊的规定性。许多仪式的功能是事先被规定的社会意义所预设,这些价值预设在相应的仪式以及它们的目的和目标上,或在名义上已经有附丽。笔者用一章的篇幅来论述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功能,主要从支付与社会关系建设、教化、传承、认同与凝聚等方面,详细分析朝鲜族传统婚礼对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功能与意义。第六章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审视朝鲜族传统婚礼的传承,分析朝鲜族传统婚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保护朝鲜族传统婚礼提出参考建议。最后在结论部分,概括全文内容。
杨燕[9](2009)在《现代化进程中布依族婚姻家庭变迁 ——以贵阳市白云区阿榜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必然引起阿榜寨布依族婚姻家庭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在择偶方面,阿榜寨布依族赋予“同类”更多的空间,从而使得“同类”边界不断外扩。在择偶过程中,隐性化的“交换理念”凸显出来,主导阿榜寨布依族的择偶行为。择偶方式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多种多样。择偶的社会干预逐渐弱化。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要求使纷繁复杂的布依族传统婚礼难以继续,转而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婚礼仪式。男婚女嫁的区别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制度的执行、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减小。婚礼仪式不仅宣布身份的转变,确认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将新旧社会关系相结合,重构一个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素质的提高,计划生育制度的执行以及养育成本的不断增加,使阿榜寨布依族“有儿有女才为佳”的生育观逐渐转变为“男孩女孩都一样”,“优生优育”理念为大家所认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使阿榜寨布依族“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淡化。“养儿”更多是精神上的需要。“反哺”内容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随着离婚现象的普遍出现,人们对婚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离婚社会成本的日趋下降,离婚不再是丢人的事,逐渐为阿榜寨布依族理解和接受。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独立性不断增强,家族控制日渐弱化。阿榜寨布依族婚姻交换逐渐从群体转向个人,个人意愿主导婚姻行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了阿榜寨布依族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许多新的关系。这些新的关系填补了亲属关系弱化的空缺,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亲属关系从稳固向松散的转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为了避免扩大式家庭带来的烦恼,为了追求现代社会的潮流,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发展。扩大式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从农耕社会发展至今的阿榜寨布依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婚姻模式、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避免了快速发展带来的不适,又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牛晓黎[10](2008)在《新疆汉族农村婚俗研究 ——以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为个案》文中指出婚姻习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且在民众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民俗传承事项,绝大多数人在生活实践中遵循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原则。本论文选点吉木萨尔县北庭镇——新疆垦荒历史较为悠久的庭州故地,有着千年历史,又处在新疆东天山北麓汉文化的中心地带。当地的汉族农村居民大多有着国家制度外迁居此地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此地汉族民众的生活状态关注甚少,更缺乏民众婚俗方面专门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对北庭当地婚俗文化作一探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田野点的地理历史概况。包括吉木萨尔县和北庭镇的具体史地背景。第二部分,对当地汉族民众来源作一历史爬梳,并从民间语言的角度简析当地文化。第三部分,介绍了当地曾有过的婚姻形态,并通过田野实例从订婚、婚礼及离婚再婚事宜三部分,介绍当代婚俗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从北庭镇婚姻的通婚半径、结婚日期的选择和婚礼中的社会网络三个角度对当地婚俗事项作简要的社会文化分析。第五部分,结语。简析当地婚俗特征,并试图放在整体文化中作一总结。
二、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以辽东山区清原镇为个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以辽东山区清原镇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1)民俗视域下家族再生产研究 ——基于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概念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与视角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法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一章 村落与家族 |
一、章庄村基本情况 |
(一)自然与人文环境 |
(二)民俗风情与历史传说 |
二、村落中的家族——金氏家族概况 |
(一)调北征南 |
(二)人丁兴旺 |
第二章 宜其室家:家族自我再生产 |
一、村落婚姻的坚守与权变 |
(一)村落婚姻的地方性表述 |
(二)村落的通婚与择偶 |
二、金氏家族的通婚与辐射 |
(一)金刘不开亲 |
(二)传统婚礼的现代变革 |
三、婚姻仪礼中的生育主题 |
(一)婚礼筹备前的生育祈盼 |
(二)婚礼仪式中的生育祝福 |
(三)婚礼仪式后的性教育 |
本章小结 婚姻缔结提供生育保障 |
第三章 垂裕后昆:家族经济再生产 |
一、敬宗:祠堂复建与族谱编修 |
(一)祠堂复建 |
(二)谱系与历史建构 |
二、收族:家族基金会 |
(一)运行机制 |
(二)救济互助 |
本章小结 物质资料驱动家族再生产的发展 |
第四章 永言孝思:家族伦理再生产 |
一、家族的时空秩序 |
(一)祠祭 |
(二)墓祭 |
二、礼俗与风水 |
(一)祭祀中的礼与俗 |
(二)风水话语中的互构与均衡 |
本章小结 信仰实践维护家族再生产的延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2)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三、理论方法与创新点 |
四、田野选点情况与论文结构、内容 |
第一章 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 |
第一节 回民的形成:“一体多元” |
第二节 走进村落:“先有裴家村,后有沂阳(地方)镇” |
第三节 变迁中的发展:地方镇回民经济、村务、教门生活 |
第二章 出生:今世人生之始 |
第一节 孕育生命:从生育观到礼俗实践 |
第二节 回回名:跟随今后两世的符号 |
第三章 出幼:成长中的功课 |
第一节 少男少女的出幼 |
第二节 清真学堂:薪火相传的回民教育 |
第四章 地方镇回民婚俗: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合奏:地方镇回民婚姻观及其实践 |
第二节 透视地方镇回民婚姻礼俗 |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 |
第五章 地方镇回民丧葬:“回汉交融” |
第一节 双重文化的调适:地方镇回民丧葬观 |
第二节 解析地方镇回民丧葬礼俗 |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丧俗的功能和特点 |
第六章 一体多元:地方镇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阐释 |
第一节 回民人生:从多元到一体的建构 |
第二节 边界与认同:地方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实践意义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变革时代的乡村社会入赘婚初探 ——以山西省鲁村为讨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入赘婚概述 |
二 山西鲁村入赘婚 |
1 鲁村概况 |
2 传统入赘婚仪礼及其蕴义 |
2.1 传统入赘婚仪礼 |
2.2 传统入赘婚的蕴义 |
3 现代入赘婚及其蕴义变迁 |
3.1 现代入赘婚仪礼 |
3.2 现代入赘婚俗的变迁 |
三 萧山入赘婚及其与鲁村入赘婚的比较 |
1 萧山概况 |
2 萧山入赘婚及其案例 |
3 鲁村入赘婚与萧山入赘婚的比较 |
四 入赘婚俗变迁的原因 |
1 历史变迁与婚姻形态的演变 |
2 变革时代的新旧观念的交锋 |
3 入赘婚习俗折射的世态人情 |
五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结婚支付状况与变化研究 ——以1980年以来天津市蓟县J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
四、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
五、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结婚支付实践的相关理论 |
六、结婚支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澄清 |
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 社会性别理论 |
(二) 社会交换理论 |
(三) 理性行动理论 |
第二章 调查地点概况和地方性婚俗 |
一、调查地基本概况 |
二、当地村民人际关系概况 |
三、地方性婚俗习惯 |
四、调查对象情况概述 |
第三章 当地结婚支付的现状与变化情况 |
一、当地最近三十年结婚支付情况概述 |
(一) 八十年代结婚支付情况 |
(二) 九十年代结婚支付情况 |
(三) 最近十年结婚支付情况 |
二、男方结婚彩礼支付变化情况及原因 |
(一) 男方结婚彩礼支付变化情况 |
(二) 男方结婚彩礼支付变化原因 |
三、女方结婚嫁妆支付变化情况及原因 |
(一) 女方结婚嫁妆变化情况 |
(二) 女方结婚嫁妆变化原因 |
第四章 性别视角对当地结婚支付变化的分析 |
一、社会对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逐渐肯定 |
二、社会政策制度的完善对女性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
三、女性思想和人格的解放促进自身在婆家地位的获得 |
第五章 结婚支付变化产生的影响、思考和结语 |
一、结婚支付变化产生的影响 |
二、结婚支付变化产生的思考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吉林省小八家子村亲属网络与信仰习俗研究—1796-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三) 本文的研究重点、方法和意义 |
一、 小八家子村历史 |
(一) “开禁”与小八家子建村 |
(二) 传教士的到来与小八家子村信仰的制度化 |
(三) 习俗与信仰维系 |
二、 别具特色的亲属关系 |
(一) 信仰与择偶 |
1. 以信仰为绝对前提的精神性 |
2. 时代特色 |
3. 恋爱,“媳妇教”与拯救灵魂 |
(二) 相对固定的联姻圈 |
(三) 信仰与婚姻终结 |
1. 离婚事例 |
2. 婚姻保鲜剂——夫妻恳谈会 |
三、 亲属关系的日常实践 |
(一) 小八家子村民的“亲属泛化” |
(二) 亲属的“礼尚往来” |
(三) 天主教“大家庭” |
1. 天主教徒间的拟亲与互助 |
2. 天主教徒临终关怀——“赶死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区域传统中的巴尔虎人 |
1.1 历史背景 |
1.2 地理概况 |
二、巴尔虎人的传统音乐及其音乐生活 |
2.1 社会转型与巴尔虎传统音乐生活的变迁 |
2.1.1 社会转型:传统到现代 |
2.1.2 民间音乐的现代社会传承 |
2.2 巴尔虎人音乐生活调查与分析 |
2.2.1 问卷调查情况 |
2.2.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三、巴尔虎婚礼"乃日"仪式个案 |
3.1 巴尔虎婚礼仪式及其音乐的个案描述 |
3.1.1 迎亲乃日 |
3.1.2 迎亲及送亲乃日 |
3.1.3 成婚乃日 |
3.2 乃日仪式的模式及其音声构成 |
3.2.1 仪式主体与角色关系 |
3.2.2 巴尔虎"乃日"仪式中的音声 |
3.3 "乃日"音乐的符号意义 |
四、"宝格德乌拉山"祭山仪式个案描述 |
4.1 行程描述 |
4.2 准备阶段 |
4.3 诵经仪式音乐表演过程 |
4.4 诵经仪式结束 |
4.5 祭山仪式要素构成及音声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 |
致谢 |
(7)当代农村结婚高消费的民俗学分析 ——以豫北地区唐庄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一、唐庄村概况及地方性话语 |
(一) 调查地点和基本概况 |
(二) 当地结婚消费民俗的主要概念和地方性话语 |
二、历史上与当地结婚高消费综述 |
(一) 历史上结婚高消费简述 |
1. 秦汉时期 |
2. 魏晋南北朝 |
3. 唐宋时期 |
4. 元、明、清 |
(二) 当地农村结婚行为过程及其消费现状 |
1. 提亲与小见面,没有“费”的过程 |
2. 大见面(订婚) |
3. 婚期与彩礼 |
4. 迎亲与婚宴 |
三、结婚高消费中彩礼、婚宴的变迁过程 |
(一) 彩礼的变迁过程 |
1. 彩礼存在的基础 |
2. 彩礼的变迁 |
(二) 婚宴的变迁 |
四、对当地农村结婚高消费原因分析 |
(一) 经济因素 |
(二) 社会心理因素 |
1. 从众心理 |
2. 身份的建构 |
3. “面子”与盲目攀比心理 |
五、结婚高消费存在的负面影响 |
六、对结婚高消费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图 |
后记 |
(8)延边朝鲜族传统婚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立场、视角与意义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学术史概述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族生息环境、历史源流与文化构建 |
第一节 民族生息环境 |
第二节 跨国历史与民族区域自治 |
第三节 朝鲜族的文化构建与认同 |
第二章 朝鲜族传统婚礼文化 |
第一节 朱子家礼在朝鲜的播迁 |
第二节 朝鲜族的男归女家、亲迎婚俗及特殊婚姻形态 |
第三节 朝鲜族传统婚礼程序 |
第四节 朝鲜族传统婚礼文化事象分析 |
第三章 朝鲜族传统婚礼文化的变迁与时代适应 |
第一节 文化变迁理论 |
第二节 迁入初期至1965年:仪式的延续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仪式的断裂 |
第四节 1977年至现今:仪式的复兴 |
第四章 仪式的过程与象征 |
第一节 仪式的过程 |
第二节 仪式的象征 |
第五章 仪式文化的功能 |
第一节 支付与社会关系建设功能 |
第二节 教化功能 |
第三节 传承功能 |
第四节 认同与凝聚功能 |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朝鲜族传统婚礼传承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
第三节 朝鲜族婚礼民俗传承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朝鲜族婚礼文化保护的重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现代化进程中布依族婚姻家庭变迁 ——以贵阳市白云区阿榜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阿榜寨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 |
2.1 生存环境 |
2.2 历史发展 |
第三章 阿榜寨婚姻变迁 |
3.1 择偶标准的变迁 |
3.2 择偶方式的变迁 |
3.3 择偶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
3.4 婚礼仪式的变迁 |
3.5 婚礼仪式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
第四章 阿榜寨家庭变迁 |
4.1 生育观的变迁 |
4.2 生育观变迁的原因 |
4.3 离异观的变迁 |
4.4 离异观变迁的原因 |
4.5 家庭结构的变迁 |
4.6 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 |
第五章 对阿榜寨布依族婚姻家庭变迁的分析 |
5.1 婚姻交换:从群体到个人 |
5.2 亲属关系:从稳固到松散 |
5.3 生养公式:反哺模式的动摇 |
5.4 家庭结构:从扩大式到核心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疆汉族农村婚俗研究 ——以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一、北庭镇:站在历史地理的交叉点上 |
(一) 吉木萨尔史地概况 |
1. 吉木萨尔县地理 |
2. 吉木萨尔县历史沿革 |
(二) 北庭镇概况 |
二、吉木萨尔汉族溯源与北庭文化 |
(一) 历代屯田与吉木萨尔汉族溯源 |
(二) 民间话语中的北庭文化 |
三、北庭民众的婚姻仪礼 |
(一) 吉木萨尔当地婚姻形态 |
(二) 典型又非典型的北庭婚仪 |
1. 订婚聘礼与姻亲关系 |
2. 当代北庭镇的婚礼 |
3. 离婚、再婚 |
四、当地婚俗事项的社会文化分析 |
(一) 北庭镇的通婚半径 |
(二) 结婚日期的选择 |
(三) 婚礼参与人与社会网络 |
1. 到场原则 |
2. 互惠原则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当代婚姻与民众生活:以辽东山区清原镇为个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俗视域下家族再生产研究 ——基于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的田野考察[D]. 邹晨欣.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D]. 李华. 山东大学, 2017(05)
- [3]变革时代的乡村社会入赘婚初探 ——以山西省鲁村为讨论中心[D]. 武晓岚. 温州大学, 2017(03)
- [4]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结婚支付状况与变化研究 ——以1980年以来天津市蓟县J村为个案[D]. 张晶.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5]吉林省小八家子村亲属网络与信仰习俗研究—1796-2011[D]. 高振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6]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D]. 乌云娜.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7]当代农村结婚高消费的民俗学分析 ——以豫北地区唐庄村为个案[D]. 朱志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 [8]延边朝鲜族传统婚礼研究[D]. 崔明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9]现代化进程中布依族婚姻家庭变迁 ——以贵阳市白云区阿榜寨为例[D]. 杨燕. 贵州大学, 2009(S1)
- [10]新疆汉族农村婚俗研究 ——以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为个案[D]. 牛晓黎. 新疆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