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对我市安全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认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昊彤[2](2021)在《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数学分析、系统工程方法、模糊数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现状中的大庆市县区及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基础设施情况、人员队伍情况、经费保障、畜禽检疫情况及疫病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利用SWOT分析方法辨析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进行组合分析,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为:SO战略得出大庆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了防疫体系的发展,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增加,政府加大对疫病防控资金投入,内部机制的调整与动物疫病监测及其他工作相匹配,加快防疫体系的发展。其次,综合运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主客观权重及隶属度,确定了影响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序列,即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乡镇防疫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机构与职责设置不明晰;防疫人才不足;乡镇防控资金投入不足;防疫法实施细则不完善。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1、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养殖者的防疫意识,从根本上降低畜禽疫病发生和传播;2、完善防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庆市基层防疫信息化程度;3、明晰乡镇一级的防疫机构设立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防疫体系工作顺利开展;5、加大乡镇防疫资金投入;6、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为防疫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据。

林秀蔚[3](2021)在《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畜牧大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畜牧经济发展虽短暂波动但整体趋势向好,实现了生产水平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市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畜牧生产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势必会引起畜牧生产发展的不均衡。优化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有助于加速黑龙江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黑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布局和畜牧发展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通过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分析可知,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出现暂短波动后,仍呈稳步上升态势,黑龙江省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主要以奶牛、黄牛及肉牛、生猪和家禽的生产为主,但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优势尚未形成。其中,绥化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的畜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奶牛养殖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优势明显;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的肉牛养殖规模最大,而牛肉产量是哈尔滨市和绥化市最为突出;绥化市和哈尔滨市在生猪和家禽生产方面均具有优势,但哈尔滨市和鹤岗市的禽肉产量最具优势。二、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地市在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畜禽生产支撑能力和畜产品生产情况方面均呈现一定的集聚性。其中,绥化市和大庆市在畜牧业产值上集聚特征显着,而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上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绥化市在牛、猪和禽饲养规模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牛饲养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集聚特征显着。三、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采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明显;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中等优势地区,具有一定的畜牧生产资源优势;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一般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相对薄弱。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政策仿真模拟,分析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结果表明,饲料供应量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基础因素,畜产品需求、价格和产量以及环境承载力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和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将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作为优先发展区域,依据该区域畜牧生产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重视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将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发挥该区域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挖掘畜牧生产发展潜力,适宜提高畜牧生产规模化水平;将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作为特色发展区域,根据该区域比较资源优势,寻求新型养殖方式,发展特色畜牧业。其次,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1)健全饲料供应体系;(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4)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梁勤芳[4](2021)在《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融合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国外的信息通信行业。随后,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具体来讲,产业融合是指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进一步分析,为使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三产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把农业作为基本依托,实行集约化跨界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基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层次研究。产业融合,指代基于畜牧业进行的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中的三次产业是指,以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畜牧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销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业融合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课题,就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积极依托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新巴尔虎右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本文借鉴了前辈们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探索其发展规律。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新巴尔虎右旗2010-2019年间的畜牧业产业融合度,并进行融合度分析。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及评述。第一章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部分。本章界定了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三次产业和产业融合,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产业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及产业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章阐述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第一,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第二,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第三,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典型村”的发展现状,即“芒来”产业融合模式与“七村”产业融合模式。第三章对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及评价。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2010-2019年间,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及旅游业处于中高度融合范畴内,并有小幅波动,呈现出产业融合度总体提高的趋势。第四章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巴尔虎右旗存在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扶持力度不够、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滞后等问题。第五章提出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在对本课题现状研究、融合度测算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后,提出确立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拓宽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创新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推动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措施、优化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对策,为进一步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暴占杰[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董子羊[6](2020)在《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革,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向好发展成为支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因素。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传统的农业大市,建设一个“生产要素现代化、产业科技现代化、组织经营理念现代化、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产品多元化产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农村经济平稳向好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关理论入手,对吉林市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定量的剖析、综合梳理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借助对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状特征分析,为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制定了“强基础、扩产能、育主体、兴科技、建新村”的基本发展策略,提出了“规划引领、布局定位、高效衔接、投入保障、管理创新”五项对策建议。

王瑞军[7](2020)在《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典型草原牧户经济是中国传统牧区牧户诸多经济类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性样本。牧户经济是牧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牧户社会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的经济单位,是风险与冲击的最终承受者。牧户经济脆弱性表现出潜在性、波动性以及暴露性特征,并且会造成牧户经营目标偏离、决策偏误、行为扭曲。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福利水平,保障民生,维持经济稳定,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2013年始,牧户家庭经济陷入一轮由主要畜产品价格剧烈下跌引致的深度调整的阶段。牧户外部的政策变动、市场波动、低价进口畜产品等外部冲击,与牧户内部的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营紊乱、劳动力流出等内部薄弱环节的叠加作用下,导致牧户经济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潜在性、深层次脆弱性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的主线依次推进。第一阶段,理论研究;第二阶段,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第四阶段,反脆弱策略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方面,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通过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模型,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三层次分解:第一层,在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异质性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贡献最高,并且显着高于其它四类;第二层,在对异质性风险分解方面,人力资本波动冲击影响最大,收入波动冲击次之,资产波动冲击位列第三;第三层,对波动性冲击分解发现,非畜牧业劳动力比重贡献率最高,其余冲击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债务水平、畜牧业收入水平,然后是政府奖补、牲畜资产水平、抚养比、劳动力数量、外出务工或兼业收入以及打草量市场价值。第二方面,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选择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针对生计资产对经济脆弱性的抑制作用进行估计,并且从所有制、区域、家庭结构、生计类型等多维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牧户经济脆弱性存在多维异质性,各类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方式显着不同。第三方面,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按照短期风险发生的频次及其影响程度,将牧户短期遭受到的冲击分解成为人力资本波动冲击、资产波动冲击以及收入波动冲击。采用低效用水平的脆弱性研究思路与分解方法,最终达成了对牧户异质性及其波动性风险的分解目标。结果表明,牧户家庭抗击风险、冲击,抑制脆弱性的能力普遍薄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牧户经济韧性在不同社区、不同群体、不同牧户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牧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存在嘎查内(组内)差异,也存在苏木之间(组间)差异。第四方面,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通过对经济韧性测度,全面掌握牧户应对风险的基本能力水平;通过研究韧性分异,精准把握牧户经济韧性水平及其差别;提出以生计资本抑制效应、风险冲击效应为根据的应对策略措施;进而提出建设“韧性牧户”的系统性、集成式构想,最终达成综合施策、精准防控、有效治理牧户经济脆弱性的目标。研究依托典型草原牧户家庭追踪数据,全面刻画典型草原牧户家庭经济状况及其脆弱性,通过三层次分解,探寻经济脆弱性形成的内在根源;拓展了典型草原牧区牧户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研究的前瞻性和解释力;构建牧户经济韧性单元作为对策研究的目标;精准诊断、识别、筛查家庭经济脆弱性较高或者经济韧性较低牧户,并找出其经济脆弱性的主要诱因及其生成机制;提出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本研究回归到牧户家庭经济单位基本属性的剖析与研究当中,更深刻探究经济脆弱性的深层次问题;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概念体系;初步构建了牧户经济脆弱三层次分解体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探究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消费与福利水平、保障民生,起到预防或抑制内外部冲击的“稳定器”作用。

王珍[8](2020)在《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顺应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缓解传统畜牧业所带来的缓解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畜牧业乃至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加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畜牧业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重要收尾之年,济宁是山东畜牧业发展典型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发展特征,故本文选取济宁市作为重点示范案例。济宁市畜牧业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也面临各种问题,需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继续发展,传统的畜牧业难以满足人们现代化的需求,走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势所必然,也成为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等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首先阐述了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适宜的自然条件、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雄厚的社会基础都推动了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发展现状包括济宁市畜牧业的畜禽产量、畜禽产值以及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并基于问卷分析、态势分析和查阅资料深度剖析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生态畜牧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方式落后、畜禽良种体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落后、市场监管不足等,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经验,提出了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丰富和发展畜禽良种体系、保护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品牌建设、构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政府的扶持和监管等,以为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济宁市畜牧业全面协调发展。

黎晓林[9](2020)在《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文中认为兽药残留是指在动物饲养过程中,药物使用之后其药物原型或代谢物在动物体内或可食性产品(奶、蛋)中储存、积蓄。这些残留在动物及其产品中的药物或代谢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中毒、过敏、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后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畸形以及癌症等,极大危害人民的身体。因此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进行监控非常有必要。本论文以对钦州市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动物产品进行监测,再对检出残留的样品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钦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对现状分析后指出对钦州市动物产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共监测样品1115份。其中:猪肉363份,禽肉322份,牛奶40份,牛肉192份,羊肉89份,贝类29份,虾17份,鱼63份。监测的样品及药物品种分别为:猪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替米考星、青霉素类药物、克伦特罗;禽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替米考星、青霉素类药物;牛羊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水产品中氯霉素、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根据监测结果,共走访调查养殖场或者经营户128家(户)。调查结果表明:钦州市动物性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是牛肉,合格率为99%,不合格项目为青霉素残留超标,最大超标1.69倍;其次是羊肉,合格率98.9%,超标项磺胺类残留,最大超标1.37倍;第三是猪肉,合格率为95.6%,主要超标项为四环素类药物,最大超标达2.52倍;其余依次牛奶、禽肉、贝类、虾类和鱼类,合格率分别是95%、93.8%、89.7%、82.5%、82.4%。畜禽产品中养殖周期越长的,合格率越高。规模养殖场产品的合格率要高于小规模养殖户产品的合格率。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偏低,但问题主要出在经营流通环节。为确保钦州市动物产品安全,政府需抓好动物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加快推进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及完善风险分析系统及预警预报机制、尽快建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召回制度等机制体系,加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及宣传引导,以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等合法权益。

孙春红[10](2020)在《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支撑。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吉林省是国家级优势肉牛产区,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环境与民生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绿色肉牛养殖业,以生态经济相协调为核心,着力推进绿色肉牛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信息化进程,通过倡导绿色新生产方式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推动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基于绿色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运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发展基础条件以及障碍性因素的基础上,立足吉林省实际,构建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吉林黑毛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黑毛牛实业)和桦甸金牛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牛牧业)两个规模化肉牛养殖企业为例,对绿色肉牛养殖情况进行评价,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新路径,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总体来看,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肉牛年存栏和出栏量、绿色肉牛养殖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无抗化和龙头企业带动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绿色肉牛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健全、绿色生产技术欠缺、废弃物处理困难、资金和政策投入不足等障碍性因素;二是由于养殖企业发展自身定位差异,存在着以提供高级绿色肉牛产品(吉林黑毛牛实业)和以提供绿色肉牛产品(金牛牧业)两种肉牛养殖模式。通过评价结果来看,前者注重综合效益,后者更注重于以保证经济效益为前提实现绿色肉牛产品的产出。后者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肉牛生产经营方式,前者的发展潜能明显优于后者。三是综合评价典型绿色肉牛养殖企业在科技、金融和政策方面支撑作用都存在一定的短板,绿色肉牛养殖作为高技术、高前期投入、高成本和政策性依赖强的产业,需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绿色肉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和能力的发挥明显受到政府相关补贴政策支持等影响,直接影响了养殖主体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绿色养殖技术的采纳。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进一步推动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绿色肉牛养殖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二是规范和加强绿色肉牛养殖业科技信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三是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建设;四是强化政府对规模化绿色肉牛养殖主体的政策引导与重点扶持。

二、对我市安全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市安全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意义
        1.1.2 畜牧业成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1.1.3 畜禽防疫体系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1.4.2 国外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5.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状况的分析
        1.5.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1.5.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系统评价
        1.5.4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发展对策
        1.5.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2.1 大庆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2.2 大庆市畜禽重大疫病发生情况
    2.3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基本状况
        2.3.1 大庆市县区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2.3.2 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2.3.3 基础设施情况
        2.3.4 人员队伍情况
        2.3.5 经费保障情况
        2.3.6 畜禽检疫情况
        2.3.7 畜禽疫病检测情况
    2.4 大庆市畜禽防疫工作的法律依据
    2.5 本章小结
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3.1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势
    3.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劣势
    3.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机遇
    3.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威胁
        3.4.1 组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4.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系统诊断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2 建立判断矩阵
        4.2.3 构造针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2.4 评价指标确定
    4.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4 本章小结
5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
    5.2 本章小结
6 对策建议
    6.1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者的防疫意识
    6.2 加强防疫信息化建设
    6.3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机构体系,明确岗位职责
    6.4 稳定动物防疫人才队伍,加强与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
    6.5 加大乡镇防疫资金的投入
    6.6 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
    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现状
        2.1.1 黑龙江省畜牧经济发展水平
        2.1.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情况
    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
        2.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总体布局
        2.2.2 奶牛生产布局
        2.2.3 黄牛及肉牛生产布局
        2.2.4 生猪生产布局
        2.2.5 家禽生产布局
    2.3 小结
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1 方法的选择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
        3.3.1 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
        3.3.2 畜禽生产支撑能力的空间集聚特征
        3.3.3 畜产品生产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
    3.4 小结
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
    4.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经济因素
    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方法的选择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熵值法
    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模型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
        4.4.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熵值分析
        4.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AHP-熵值分析
    4.5 小结
5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5.1 方法的选择
        5.1.1 系统动力学模型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5.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5.2.1 建模目的
        5.2.2 确定系统边界
        5.2.3 系统结构分析
        5.2.4 构建系统模型流图
        5.2.5 构建系统方程
        5.2.6 模型有效性检验
    5.3 模型应用
        5.3.1 仿真模拟分析
        5.3.2 政策模拟分析
        5.3.3 政策模拟分析对比结果
    5.4 小结
6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
    6.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健全饲料供应体系
        6.2.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6.2.3 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
        6.2.4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5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表
附件 2: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指标数据
附件 3: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指标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实现牧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2)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3)推动“五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
        (4)有助于游牧文化的繁衍与传承。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综述
        (1)关于产业研究现状
        (2)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2.国内综述
        (1)产业融合
        (2)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3)畜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六)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三次产业
        2.产业融合
    (二)产业融合理论基础
        1.产业集聚理论
        2.产业链理论
        3.分工理论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1.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平稳
        2.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3.畜牧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4.畜牧加工业不断完善
        5.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形成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1.明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和组织分工
        2.培育和扶持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村”
        1.“芒来”产业融合模式
        2.“七村”产业融合模式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评价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
    (二)数据介绍及处理
    (三)结果分析
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
    (二)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缓慢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四)配套扶持力度不够
    (五)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五、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1.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2.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二)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1.培育产业融合经营主体
        2.延伸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3.着力发展畜牧业新型服务业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2.健全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
        3.建立政策和资金支持机制
    (四)强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1.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五)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保持良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主体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1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2.1.3 有关名词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
        2.2.4 农业产业延伸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2.2.6 经济增长极理论
        2.2.7 城乡统筹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剖析
    3.1 吉林市农业农村基础情况
    3.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体运行情况
    3.3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3.3.1 种植结构日益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3.2 养殖业总体平稳,主要畜禽呈恢复增长态势
        3.3.3 园特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创新能力逐步显现
        3.3.4 渔业发展平缓,生态涵养能力持续提高
        3.3.5 乡村产业企稳向好,“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3.4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特点
        3.4.1 种养殖结构逐步优化
        3.4.2 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
        3.4.3 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条件显着改善
        3.4.4 平台载体创设取得显着成绩
        3.4.5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3.5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势
        3.5.1 农耕历史悠久
        3.5.2 自然资源禀赋
        3.5.3 科研储备优渥
        3.5.4 双创潜力强劲
    3.6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存在问题
        3.6.1 生态资源压力加大
        3.6.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3.6.3 产业发展不充分
        3.6.4 农业科技短板明显
        3.6.5 乡村发展欠账较多
第4章 国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验借鉴
    4.1 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商业化大农场发展模式”
    4.2 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精细化融合发展模式”
    4.3 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集约型—科技集成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4.4 分析小结
第5章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发展策略
        5.1.1 加强农业开发建设,筑牢农业生产基础
        5.1.2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5.1.3 推进平台载体园区创建,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洼地”
        5.1.4 激发地方农科活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5.1.5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5.2 工作建议
        5.2.1 落实上位规划和政策举措,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5.2.2 深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5.2.3 探索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高效经营组织形式
        5.2.4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5.2.5 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地方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界定辨析
        1.2.1 核心概念界定辨析
        1.2.2 其他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1.5 调研区概况与数据说明
        1.5.1 调研区概况
        1.5.2 追踪调查与数据说明
        1.5.3 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7.1 主要贡献
        1.7.2 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脆弱性理论
        2.1.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1.3 家庭风险冲击理论
        2.1.4 家庭经济韧性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基本认识
        2.2.2 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测量思路及测量方法
        2.2.3 家庭经济脆弱性分析框架
        2.2.4 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
    2.3 研究述评
三、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测量与初次分解
    3.1 模型设定与分解思路
        3.1.1 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模型设定与分解
        3.1.2 牧户效用函数的确定与条件期望估计方法
    3.2 调研数据与变量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因变量的选取
        3.2.3 自变量的选取
        3.2.4 数据处理
    3.3 实证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牧户脆弱性及其分解依据
        3.3.2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析
        3.3.3 脆弱与贫困牧户分布特征
        3.3.4 牧户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再分解: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
    4.1 异质性与波动性风险
    4.2 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与分解方法
        4.2.1 家庭经济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
        4.2.2 家庭经济波动性分解方法
    4.3 牧户波动性冲击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波动性冲击变量选取与说明
        4.3.2 牧户波动性冲击的描述性分析
    4.4 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贡献结果
        4.4.1 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异质性分解
        4.4.2 牧户异质性风险及其波动性风险分解结果
    4.5 本章小结
五、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理论分析
        5.1.2 变量选取
        5.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2.1 总体特征分析
        5.2.2 不同消费组别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3 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
        5.3.2 模型设定检验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估计
        5.4.1 实证结果
        5.4.2 稳健性估计
    5.5 本章小结
六、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1 风险冲击理论分析
        6.1.1 理论分析
        6.1.2 牧户风险定义及其分类
    6.2 牧户面临的总体风险冲击及其特征
        6.2.1 总体风险及主要生计资产描述性统计
        6.2.2 牧户风险差异的多维度差异比较与检验
    6.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检验
        6.3.2 模型设定
        6.3.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家庭经济脆弱性影响
    6.4 分类风险特征及其对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4.1 牧户各分类风险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6.4.2 牧户各分类风险的描述性统计
        6.4.3 模型设定检验
        6.4.4 模型设定
        6.4.5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5 稳健性估计
        6.5.1 总体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5.2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七、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
    7.1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
        7.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7.1.2 指标体系与变量说明
        7.1.3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结果
    7.2 牧户经济韧性分异
        7.2.1 牧户社区经济韧性苏木(镇、牧场)分异
        7.2.2 不同牧户生计类型的资本特征及分析
        7.2.3 牧户经济韧性指数及其分异
    7.3 牧户经济韧性分级与精准诊断
    7.4 基于牧户经济韧性的反脆弱策略
        7.4.1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结果的反脆弱策略
        7.4.2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反脆弱策略
        7.4.3 基于生计资本抑制效应的反脆弱策略
        7.4.4 基于风险冲击效应的反脆弱对策及启示
    7.5 建设“韧性牧户”构想
        7.5.1 “韧性牧户”基本构建维度
        7.5.2 “韧性牧户”建设构想
八、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1.1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
        8.1.2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3 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4 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体系构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家庭经济脆弱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推进
        8.2.2 分解方法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适用性
        8.2.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1.3.2 关于支撑畜牧业发展重要因素的研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
        2.1.2 现代畜牧业
        2.1.3 生态畜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3.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自然状况
        3.1.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状况
        3.1.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状况
    3.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在农业中的地位
        3.2.1 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3.2.2 畜牧业发展在农业中的地位
    3.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3.1 SWOT具体分析
        3.3.2 SWOT矩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态势分析
        4.1.1 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济宁市畜牧业生产近20 年间集中度
        4.1.3 济宁市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微观视角)
        4.2.1 样本情况说明
        4.2.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4.2.3 受访者的生产经营特征
    4.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宏观视角)
        4.3.1 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畜牧业发展
        4.3.2 产业化水平低,畜牧业良种体系发展不平衡
        4.3.3 科研与技术水平落后,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
        4.3.4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畜牧业各方面有待规范
    4.4 本章小结
5 国内畜牧业发展经验
    5.1 国内畜牧业发展经验概述
        5.1.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畜牧业的发展经验
        5.1.2 山东省潍坊市畜牧业的发展经验
    5.2 国内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济宁市的启示
        5.2.1 着力提高从业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系统认知
        5.2.2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5.2.3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
        5.2.4 重视并打造富有特色的畜牧品牌
        5.2.5 加快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5.3 本章小结
6 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6.1 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推动生态畜牧业观的普及
    6.2 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6.3 丰富和发展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保护地方特色品种
    6.4 构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
    6.5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6.6 加大对于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6.7 加强对于畜牧业的有效监管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1.1.1 耐药性
        1.1.2 中毒反应及致癌、致畸、致突变
        1.1.3 过敏反应
        1.1.4 肠道菌群失调
        1.1.5 环境影响
    1.2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4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及管理
        2.2.2 检测方法
    2.3 判定标准与统计方法
    2.4 检测结果
        2.4.1 猪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2 禽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3 牛肉样品中药物残留情况
        2.4.4 羊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5 牛奶中兽药残留情况
        2.4.6 鱼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7 虾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8 贝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2.4.9 猪、牛、羊、禽及水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第三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研究
    3.1 走访调查对象
    3.2 走访调查内容
    3.3 走访调查结果
        3.3.1 猪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3.2 禽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3.3 牛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3.4 羊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3.5 牛奶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3.6 水产品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3.4 讨论
        3.4.1 磺胺类药物残留情况
        3.4.2 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情况
        3.4.3 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情况
        3.4.4 替米考星残留情况
        3.4.5 青霉素类药物残留情况
        3.4.6 克伦特罗违禁品残留情况
        3.4.7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情况
        3.4.8 氯霉素残留情况
第四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建议
    4.1 抓好动物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
        4.1.1 加强饲料的规范生产和使用管理
        4.1.2 强化兽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4.1.3 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4.2 加快推进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4.2.1 优化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
        4.2.2 完善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4.2.3 加快推进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建设
        4.2.4 建立动物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以及市场准入制度
        4.2.5 建立动物产品召回制度等应急处理机制
    4.3 加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及宣传引导
        4.3.1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4.3.2 充实与加强基层监督力量
        4.3.3 完善宣传制度,加强宣传引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表:各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检出情况

(10)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2.1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2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2.3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发展障碍性因素
第三章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依据
    3.2 评价指标说明
    3.3 评价标准与步骤
第四章 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与应用——以规模化养殖企业为例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4.2 评价对象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对我市安全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吴昊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D]. 林秀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梁勤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研究[D]. 董子羊. 吉林大学, 2020(03)
  • [7]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D]. 王瑞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D]. 王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D]. 黎晓林. 广西大学, 2020(02)
  • [10]吉林省绿色肉牛养殖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春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对我市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