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仪[1](2020)在《盐酸雷尼替丁口服液体缓释给药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评价》文中提出盐酸雷尼替丁(Ranitidine Hydrochloride,RH)是第二代H2受体抑制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他高胃酸分泌等消化系统疾病。但RH微苦带涩、有异臭、且极易吸潮,另外其在体内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且消除快(半衰期仅23个小时),需多次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浓度,且常见剂型为固体制剂,不利于患者服药顺应性。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盐酸雷尼替丁为模型药物,围绕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盐酸雷尼替丁混悬剂及对其体内外释药情况展开系统性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三部分:一、RH药物树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本章建立了RH体外分析方法,并通过考察树脂的类型、树药比、温度、初始药浓度等因素确定了静态法制备RH药物树脂的最优处方工艺。采用f2相似因子法对RH药物树脂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影响体外释放因素条件进行回归拟合,结果表明了RH药物树脂体外释放行属于粒扩散过程。仅仅依靠离子交换技术不能达到预期的缓释效果,需采用阻滞材料进一步包衣以获得。二、RH树脂的包衣处方工艺研究本章通过分析RH包衣微囊的外观、粒径及制备工艺难易程度,最终确定采用表面包衣法进一步对制备RH包衣微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载药量、阻滞材料种类及用量、反应介质体积、温度对RH树脂微囊复合物体外释放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实验进一步优化以得到最优处方。优化后的RH包衣微囊重现性良好,且明显的缓释效果。三、RH缓释混悬剂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本章以再分散性和沉降体积比作为评价指标,确定RH缓释混悬剂最优处方工艺,且其稳定性良好。采用HPLC建立RH大鼠体内的分析方法,以RH普通片为对照组,自制RH混悬剂为实验组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基于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自制RH缓释混悬剂的Cmax相比普通片有所降低,Tmax,t1/2有所延长,AUC0-24(片剂)=22521.53 ng·h·mL-1,AUC0-24(混悬剂)=22757.71 ng·h·mL-1,表明自制RH缓释混悬剂血药浓度平稳,且具有缓释效果,与RH普通片生物等效。
廖羽[2](2018)在《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灵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制剂中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和盐酸雷尼替丁的含量。方法: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手段,研究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和盐酸雷尼替丁与适宜电子受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优化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运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摩尔比法测定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和盐酸雷尼替丁与电子受体之间的络合比。结果:(1)西咪替丁与DDQ荷移反应的最佳条件:聚氧乙烯蓖麻油EL-40对西咪替丁与DDQ的吸光度有增敏作用,西咪替丁与DDQ在乙腈介质中室温下放置10min,于456 nm处测定吸光度。西咪替丁浓度在10.0060.00μg·mL-1范围内符合郎伯-比尔定律,相关系数r=0.9992;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07μg·m L-1、6.28μg·mL-1;本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RSD为0.90%,日间精密度RSD为0.94%;用优化的方法测定片剂、胶囊中西咪替丁含量,结果与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其回收率为98.98%101.63%,98.00%101.60%。运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摩尔比法确定西咪替丁与DDQ的络合比为1:1。(2)尼扎替丁与PCA荷移反应的最佳条件:尼扎替丁与PCA在乙腈介质中室温放置10 min,于518 nm处测定吸光度。尼扎替丁浓度在32.00200.00μg·m L-1范围内符合郎伯比耳定律,相关系数r=0.9997;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22μg·m L-1、9.77μg·mL-1;本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RSD为0.75%,日间精密度RSD为1.22%;用优化的方法测定分散片、胶囊中尼扎替丁含量,与文献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其回收率分别为98.13%100.62%和98.67%100.21%。运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摩尔比法确定尼扎替丁与PCA的络合比为1:1。(3)盐酸雷尼替丁与PCA荷移反应的最佳条件:盐酸雷尼替丁与PCA在乙腈介质中室温放置10 min,于519 nm处测定吸光度。盐酸雷尼替丁浓度在40.00200.00μg·mL-1范围内符合郎伯比耳定律,相关系数r=0.9998;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16μg·mL-1、30.80μg·mL-1;本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RSD为0.40%,日间精密度RSD为0.56%;用优化的方法测定胶囊中盐酸雷尼替丁含量,与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其回收率为98.73%101.83%。运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摩尔比法确定盐酸雷尼替丁与PCA的络合比为1:1。结论:建立的分光光度法对定量测定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和盐酸雷尼替丁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此方法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也可以用于药物批量和剂量生产时的常规分析。
顾晓东[3](2014)在《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在制备复方片剂中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大黄是我国传统中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中药之一,其发挥泻下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其所含的大黄蒽醌类物质,为适应中药制剂现代化的要求,本项目前期研究制得了大黄游离蒽醌含量大于50%的大黄提取物-大黄总蒽醌。然而,直接口服大黄游离蒽醌,其到达大肠之前,绝大部分已吸收或破坏,起到的致泻作用很弱。本研究应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技术(OCDDS),以壳聚糖为酶控层包衣材料,Eudragit L/S100为pH敏感层包衣材料,由内而外分别为大黄总蒽醌颗粒包上pH敏感-酶控双层衣膜,将大黄总蒽醌定向传递至结肠部位发挥泻下作用,体外释放度研究显示了良好的结肠定位释药特征,并以三黄分散片为模型制剂,研究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在其中的适应性;同时,探讨了酶控型结肠定位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并提出了适当改进建议。目的:制备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研究其在三黄分散片中的适应性,并探讨酶控型结肠定位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学。方法:(1)建立大黄总蒽醌HPLC含量测定方法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2)以高速搅拌制粒工艺制备大黄总蒽醌包衣用颗粒内芯,以颗粒成型性和人工结肠液中2h释放度为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颗粒的处方组成,;运用流化床薄膜包衣技术,以壳聚糖为酶控层衣膜材料,EudragitL/S100为pH敏感层衣膜材料,由内而外分别为大黄总蒽醌包衣用颗粒内芯包上酶控层(内层)衣膜和pH敏感层(外层)衣膜,以大黄总蒽醌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累积释放度为指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两层衣膜包衣材料种类、包衣液浓度、增塑剂种类、增塑剂用量、包衣液用量、熟化时间、熟化温度对释放度的影响,筛选得到最佳处方,并进行工艺验证。(3)以大黄总蒽醌全结肠定位制剂-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RTA-OCDDS)代替三黄分散片中大黄总蒽醌部分结肠定位颗粒投料,制备三黄片新制剂,考察充当压力缓冲剂辅料的种类、用量、片剂硬度对包衣颗粒压片后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研究其在三黄分散片中的适应性,应用释药曲线相似性f2因子比较法评价压片前后释药行为是否相似,并调整筛选得到最佳处方工艺,使压片后仍可保持原有的结肠定位释药特征。(4)采用盲肠内容物法体外模拟结肠环境,分别在通N2或不通N2条件下取样,测定结肠段各点累积释放度,应用SPSS17.0软件,做两样本t检验,判断两条件下各点释放度数据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计算释药曲线相似性f2因子,综合评价通N2与否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1)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方法可满足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度试验的要求。(2)确定大黄总蒽醌包衣用颗粒内芯处方为RTA:MCC:PEG-6000:CMS-Na=1:4:1.2:0.4,粘合剂为含2%PEG-6000的3%HPMC水溶液,其人工结肠液2h平均累积释放度为86.63%;确定酶控层包衣处方工艺为1.2%壳聚糖(DAC>85%,100cps)溶液,加入40%甘油做增塑剂,包衣液用量350ml,熟化温度50℃,熟化时间6h;确定pH敏感层包衣处方工艺为Eudragit L100:S100=3:1,浓度3%,加入2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做增塑剂,包衣液用量350ml,熟化温度25℃,熟化时间30min;由内而外分别包上上述酶控层和pH敏感层衣膜,所制得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人工胃液中2h渗漏量6.15±0.64%(±SD,n=3),人工小肠液中4h渗漏量12.33±1.93%(±SD,n=3),人工结肠液中4h累积释放度为72.63±2.22%(±SD,n=3),显示良好的体外结肠定位释药特征。(3)压力缓冲剂辅料的种类、用量、片剂硬度对包衣颗粒压片后体外释药行为均有较大影响,确定添加25%压力缓冲颗粒(MCC:PVPP=2:1),控制硬度7±0.5kg,包衣颗粒压片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结肠定位释药特征,经释药曲线相似性检验,f2=84.64,表明压片前后释药曲线相似。(4)通N2与不通N2两条件下,结肠段各时间点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79.63,结肠段释药曲线相似,通N2与否对释放度结果无影响,非必要条件。结论:通过调整压力缓冲辅料的种类、用量、片剂硬度,所制结肠靶向颗粒可适应三黄分散片的压片工艺要求。
刘文玲[4](2010)在《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茴拉西坦是γ-内酰胺类脑功能改善药,化学名为1-(4-甲氧基苯酰基)-2-吡咯烷酮,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细胞,保护大脑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的记忆减退和老年性痴呆症等。茴拉西坦与同类药物吡拉西坦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毒性低等优点,对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记忆障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旨在开发茴拉西坦一种新剂型—分散片。本文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含量与有关物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茴拉西坦分散片的体外溶出度。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Aniracetam在20.04μg∥ml~200.4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57711.5C-15841.0,r=0.9999(n=7),平均回收率在99%~101%之间,RSD<0.27%,仪器精密度与日内稳定性均良好,RSD分别为0.08%、0.90%,符合茴拉西坦分散片含量测定要求;最低定量限为18ng,最低检测限为5ng,样品经酸、碱、氧化剂、高温试验破坏后杂质峰与主成分峰分离度符合茴拉西坦分散片有关物质测定要求。UV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Aniracetam在0.1mol/L HCI溶液中,在2.0~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A=0.0495C-7.33×10-4,r:0.9999,精密度良好,溶液在8小时内稳定,平均回收率在99%-102%之间,符合溶出度测定的要求。其次,以不同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崩解剂的种类与用量,润滑剂的种类与用量,颗粒粒度,制粒方式、压力、崩解剂加入方式等因素对茴拉西坦分散片质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溶出介质、溶出转速对茴拉西坦分散片溶出度的影响。实验证明,处方中随PVPP用量对茴拉西坦分散片溶出度影响最大;制粒方法、粒度、压片压力、崩解剂加入方法等工艺条件对茴拉西坦分散片的释放速率也有明显影响;而介质和转速对茴拉西坦分散片的溶出速度没有明显影响。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茴拉西坦分散片处方组成合理性,制备工艺稳定,三批样品溶出均-性良好,且与上市样品一致。此外,本文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对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初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茴拉西坦分散片在强光,高温及高湿条件下均稳定。恒温加速稳定性试验,考察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室温留样考察18个月,产品质量稳定,进一步说明了茴拉西坦分散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茴拉西坦分散片上市产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可靠基础,也为分散片这种剂型的开发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陈鋆[5](2009)在《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及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舒巴坦匹酯是化学合成的口服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舒巴坦的前药。本论文综述了近年来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及与抗生素复配制剂应用现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匹酯合成,总结了不同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在原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合成舒巴坦匹酯的工艺方法,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该方法以舒巴坦钠、特戊酸氯甲酯为原料,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28℃下反应合成舒巴坦匹酯,收率92.5%,该工艺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原料稳定性好,收率高,工艺简单,后处理方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工业化前景。论文在研究合成舒巴坦匹酯基础上,进行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研究,设计了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处方,对崩解剂和稀释剂进行筛选,确定的处方完全采用国产药用辅料;通过含量测定和溶出度测定方法试验,利用HPLC法能同时测定分散片中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含量,样品处理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质量控制;该分散片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6](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研究说明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杨腊虎,赵慧芳,于宝珠,陈立亚,刘小帅[7](2003)在《药物溶出度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中文文章目录及摘要》文中研究说明标题:Excel 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着者:罗岩着者单位:沈阳药大集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10015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溶出度数据的方法。在中文 MS Windows 环境中,采用中文 MS Excel 软件,
臧志和,张丽莎,陈代勇,辛志伟,朱卫东[8](2001)在《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制备西咪替丁水分散片并进行含量测定以控制质量。方法 首先对处方中崩解剂与溶胀性辅料的用量和因素进行考察 ,确定最优处方 ,制备西咪替丁水分散片 ,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西咪替丁浓度在 2 .0~ 16 .0 μg·ml-1范围内 ,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 :A =0 .0 76 75C - 0 .9714× 10 3,r =0 .9998。回收率为 99.81% ,RSD为 0 .2 9% ,n =6。结论 西咪替丁水分散片 ,组方合理 ,质量可控。适用于医院制剂。
臧志和,廖洪利,辛志伟,杨万清,李丹红[9](2001)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西咪替丁水分散片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含量。结果显示 ,西咪替丁水分散片浓度在 2~ 14μg.ml- 1 范围内 A值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李国栋,魏华,仲明远[10](1999)在《分散片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综述分散片研究现状 ,为剂型制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国内外文献综述性能特点、已开发的品种、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临床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结果 :分散片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片剂类型 ,但目前研究工作较少 ,理论基础研究则更少。结论 :应该加强分散片的研究 ,从根本上解决老产品的质量问题
二、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雷尼替丁口服液体缓释给药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抗消化道溃疡药物研究概况 |
1.1.1 消化道溃疡疾病 |
1.1.2 抗性消化道溃疡药物 |
1.2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
1.2.1 渗透泵制剂 |
1.2.2 骨架片 |
1.2.3 多单元给药系统 |
1.2.4 口服液体缓释制剂 |
1.3 离子交换树脂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情况 |
1.3.1 药物树脂载体在缓释方面的应用 |
1.3.2 药物树脂载体在掩味方面的应用 |
1.4 盐酸雷尼替丁研究概况 |
1.4.1 理化性质 |
1.4.2 药理学作用 |
1.4.3 药动力学 |
1.4.4 临床应用 |
1.4.5 国内外上市的剂型及存在问题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盐酸雷尼替丁药物树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药品与试剂 |
2.2 UV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3 精密度实验 |
2.2.4 稳定性实验 |
2.3 药物树脂处方工艺的确定 |
2.3.1 RH药物树脂制备方法的选择 |
2.3.2 RH药物树脂处方工艺的优化 |
2.3.3 静态法制备RH药物树脂处方工艺的确定 |
2.4 树脂与RH药物结合机制研究 |
2.4.1 形态分析 |
2.4.2 X-ray衍射 |
2.4.3 差示扫描热分析(DSC)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5 静态交换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2.5.1 动力学研究 |
2.5.2 热力学研究 |
2.6 RH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
2.6.1 不同影响因素对RH药物树脂含量测定的影响 |
2.6.2 RH药物树脂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
2.7 RH药物树脂体外释放方法建立 |
2.7.1 释放度考察 |
2.7.2 评价方法 |
2.7.3 体外释放因素考察 |
2.7.4 RH药物树脂体外释放条件确定 |
2.8 RH药物树脂释药机制 |
2.9 本章小结 |
3 盐酸雷尼替丁药物树脂包衣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药品与试剂 |
3.2 含量测定方法 |
3.3 体外溶出方法的建立 |
3.4 相似因子评价法 |
3.5 RH树脂的浸渍 |
3.5.1 溶胀度考察 |
3.5.2 浸渍行为对RH树脂的释药影响 |
3.6 RH缓释微囊的制备 |
3.6.1 制备RH缓释微囊方法比较 |
3.6.2 单因素实验制备RH缓释微囊 |
3.6.3 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 |
3.6.4 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3.6.5 RH包衣微囊含量检测 |
3.7 本章小结 |
4 盐酸雷尼替丁缓释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性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药品与试剂 |
4.2 混悬剂相关参数测定 |
4.2.1 微囊粒径 |
4.2.2 润湿性 |
4.2.3 有关混悬介质的密度 |
4.3 评价指标 |
4.3.1 沉降体积比 |
4.3.2 再分散性 |
4.4 RH缓释混悬剂制备 |
4.4.1 RH缓释混悬剂的制备流程 |
4.4.2 助悬剂的筛选 |
4.4.3 RH混悬液最终处方确定 |
4.5 RH缓释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
4.5.1 释放度 |
4.5.2 含量 |
4.5.3 药物泄漏量 |
4.6 RH缓释混悬剂稳定性考察 |
4.6.1 影响因素实验 |
4.6.2 加速实验 |
4.7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4.7.1 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
4.7.2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西咪替丁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实验结果 |
第二章 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尼扎替丁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雷尼替丁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在制备复方片剂中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大黄游离蒽醌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仪器与材料 |
2.RTA-OCDDS 的含量测定 |
3.大黄游离蒽醌在体外释放介质中的含量测定 |
3.1 体外释放介质的配制 |
3.2 人工胃液中大黄游离蒽醌含量测定方法 |
3.3 人工小肠液和人工结肠液中大黄游离蒽醌含量测定方法 |
第一章 附图 |
第一章 附表 |
讨论 |
第二章 RTA-OCDDS 的研制 |
1.仪器与材料 |
2. 大黄总蒽醌包衣用颗粒内芯的制备工艺研究 |
3.包衣处方与工艺研究 |
3.1 酶控层(内层)包衣处方工艺筛选 |
3.2 pH-敏感层(外层)包衣处方工艺筛选 |
3.3 双层包衣颗粒的制备与工艺验证 |
3.4 扫描电镜图 |
第二章 附表 |
第二章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RTA-OCDDS 在三黄分散片中的适应性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三黄分散片简介 |
3.RTA-OCDDS 的粉体学性质研究 |
4.压力缓冲辅料种类对 RTA-OCDDS 代替部分结肠定位颗粒压片前后释放行为的影响 |
5.压力缓冲辅料用量对 RTA-OCDDS 代替部分结肠定位颗粒压片前后释放行为的影响 |
6.压片压力对 RTA-OCDDS 代替部分结肠定位颗粒压片前后释放行为的影响 |
7.压片工艺验证 |
8.崩解时限 |
9.含量均匀度 |
第三章 附表 |
第三章 附图 |
讨论 |
第四章 结肠段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的改进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第四章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综述 |
第一篇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流化床薄膜包衣技术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三篇 微丸压片工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分散片性能特点 |
2 分散片的开发状况 |
3 质量标准研究 |
4 处方与工艺研究 |
4.1 分散片处方组成 |
4.2 分散片工艺特点 |
5 本课题设计思路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HPLC方法的建立 |
1.1 含量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 |
1.2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
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2.1 溶出介质的选择 |
2.2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
2.3 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三、讨论 |
第二章 茵拉西坦分散片处方与工艺优化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制备 |
1.1 制备方法 |
1.2 制备工艺流程 |
2 茵拉西坦分散片的处方组成筛选 |
2.1 崩解剂的确定 |
2.2 润滑剂的选择 |
3 最佳处方工艺 |
3.1 制粒粒度的选择 |
3.2 不同制粒方式的影响 |
3.3 压力的影响 |
3.4 崩解剂加入方法的选择 |
4 最佳处方的确定与验证 |
4.1 茴拉西坦分散片最佳处方 |
4.2 茴拉西坦分散片最佳制备工艺 |
4.3 处方的验证性试验 |
三、讨论 |
第三章 茴拉西坦分散片质量标准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含量限度 |
2 性状 |
3 鉴别 |
4 检查 |
4.1 片剂的硬度试验 |
4.2 片重差异试验 |
4.3 片剂脆碎度试验 |
4.4 分散均匀性 |
4.5 片剂的溶出度试验 |
4.6 有关物质 |
4.7 含量测定 |
三、讨论 |
第四章 茴拉西坦分散片稳定性试验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影响因素考察试验 |
1.1 光照稳定性试验 |
1.2 高温稳定性试验 |
1.3 高湿稳定性试验结果 |
2 茴拉西坦分散片恒温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茴拉西坦分散片室温留洋稳定性考察试验 |
三、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及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 |
1.1.1 克拉维酸 |
1.1.2 舒巴坦酸及舒巴坦钠 |
1.1.3 舒巴坦匹酯及复方制剂 |
1.2 舒巴坦匹酯合成路线 |
1.3 分散片制备工艺 |
1.3.1 分散片的特点 |
1.3.1.1 与普通片剂胶囊剂比较 |
1.3.1.2 与泡腾片比较 |
1.3.1.3 分散片速崩机理 |
1.3.2 质量要求 |
1.3.3 处方设计 |
1.3.3.1 辅料 |
1.3.3.1.1 崩解剂 |
1.3.3.1.2 溶胀辅料 |
1.3.3.1.3 润湿剂或粘合剂 |
1.3.3.1.4 稀释剂(填充剂) |
1.3.3.1.5 表面活性剂 |
1.3.3.1.6 助流剂、润滑剂 |
1.3.3.1.7 矫味剂、甜味剂 |
1.3.3.1.8 其他 |
1.3.3.2 药物与辅料的粒度 |
1.3.3.3 工艺设计 |
1.3.3.3.1 原辅料微粉化 |
1.3.3.3.2 崩解剂的加入方法 |
1.3.3.3.3 药物与亲水性辅料共研磨 |
1.3.3.3.4 硬度控制 |
1.3.4 分散片新工艺 |
1.3.4.1 固体分散技术 |
1.3.4.2 包衣微丸技术 |
1.3.4.3 压制包衣技术 |
1.3.5 分散片临床应用效果 |
1.3.6 质量评价 |
1.3.7 分散片应用展望 |
1.3.8 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研究现状与前景 |
1.4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产生的效果 |
第二章 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1.1 舒巴坦钠 |
2.1.1.2 特戊酸氯甲酯 |
2.1.1.3 舒巴坦匹酯对照品 |
2.1.1.4 试剂 |
2.2 实验器材 |
2.3 实验原理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实验制备方法 |
2.4.2 反应条件的选择试验 |
2.4.2.1 反应条件的确立 |
2.4.2.1.1 催化剂和反应溶剂的确定 |
2.4.2.1.2 反应溶剂量的确定 |
2.4.2.1.3 反应温度的确定 |
2.4.2.1.4 反应配料比的确定 |
2.4.2.1.5 后处理方法确定 |
2.4.2.1.6 正交试验 |
2.4.2.1.7 验证重现性试验 |
2.4.3 反应终点控制 |
2.4.3.1 实验试剂 |
2.4.3.2 实验器材 |
2.4.3.3 实验方法 |
2.4.3.4 展开条件的确定 |
2.4.3.4.1 舒巴坦钠和舒巴坦匹酯的溶解性 |
2.4.3.4.2 展开剂的选择 |
2.4.3.4.3 薄层分析结果 |
2.4.4 反应溶剂的回收 |
2.4.5 精制及母液的处理 |
2.4.6 产品结构确证和产品质量分析 |
2.4.6.1 产物结构表征 |
2.4.6.1.1 舒巴坦匹酯的化学结构、分子式及分子量 |
2.4.6.1.2 供化学结构确证用样品和对照品 |
2.4.6.1.3 产物结构确证 |
2.4.6.2 产品质量分析 |
2.5 结论 |
第三章 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与试剂 |
3.2 处方设计 |
3.2.1 处方 |
3.2.2 制备工艺 |
3.2.3 工艺流程 |
3.3 质量检查 |
3.3.1 含量的测定 |
3.3.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
3.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3.1.4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1.5 专属性 |
3.3.1.6 线性关系考察 |
3.3.1.7 精密度试验 |
3.3.1.8 样品的含量测定 |
3.3.2 溶出度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稀释剂(填充剂)的筛选 |
3.4.2 崩解剂选择 |
3.4.3 粘合剂选择和干燥温度 |
3.4.4 原料的细度、片压对崩解和溶出度的影响 |
3.4.5 稳定性试验 |
3.4.6 样品的含量测定 |
3.4.7 样品溶出度的测定 |
3.4.7.1 均一性 |
3.4.7.2 溶出介质试验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附图 |
(9)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西咪替丁水分散片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药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分散片的制备 |
2.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绘制 |
2.4 回收率试验 |
2.5 样品测定 |
3 稳定性试验 |
4 讨论 |
4.1 |
4.2 |
四、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雷尼替丁口服液体缓释给药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评价[D]. 杜仪. 五邑大学, 2020(12)
- [2]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D]. 廖羽.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3]大黄总蒽醌pH敏感—酶控型口服结肠定位颗粒在制备复方片剂中的适应性研究[D]. 顾晓东. 承德医学院, 2014(01)
- [4]茴拉西坦分散片的实验研究[D]. 刘文玲. 山东大学, 2010(09)
- [5]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及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D]. 陈鋆.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8)
- [6]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7]药物溶出度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中文文章目录及摘要[A]. 杨腊虎,赵慧芳,于宝珠,陈立亚,刘小帅. 2003年药物分析论坛药物溶出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8]西咪替丁水分散片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 臧志和,张丽莎,陈代勇,辛志伟,朱卫东.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1(06)
- [9]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西咪替丁水分散片含量的研究[J]. 臧志和,廖洪利,辛志伟,杨万清,李丹红.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1(05)
- [10]分散片发展现状[J]. 李国栋,魏华,仲明远. 解放军药学学报,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