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建材》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吴娱[1](2016)在《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各类建筑产生了各式各样新的使用需求。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一种专用型建筑自然也存在相应问题。笔者通过参与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招投标设计,从建筑师的角度体会到高校学生宿舍在功能配置设计时缺乏系统的标准和设计方法;同时在对已建成高校学生宿舍现状调研时,又从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发现了功能配置不合理及潜在需求未被满足的现时问题。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及实际案例的搜集整理,最终借鉴系统性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经济学部分原理来对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进行探索研究,试图改善高校学生宿舍满意度不高的现状,并试图解决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方法缺乏的具体问题。论文分为六大部分,共6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1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等,指出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课题创新性、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为第2章。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现状调研:包括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使用现状、功能配置现状,调研范围为全国高校学生宿舍(以重庆地区为主,非重庆地区为辅);通过大量的调研案例对高校学生宿舍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大致的解决思路。第三部分为第3章和第4章。第3章为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建构,第4章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策略。该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第3章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的基础分析、各种功能需求探索,同时对设计特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理论工具,最终得出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原则,完成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整体建构。第4章则是在功能配置建构的基础上依据学生需求调研得出的高校学生宿舍在现行情况下的功能构成(增加的功能)、功能配置层级划分(哪些功能优先配置)、功能指标建议(功能对应到人均面积上的指标建议)、功能配置组合模式(功能所处的相对合理的空间位置),最终得出系统性的功能配置设计策略。第四部分为第5章。设计实践:通过设计实践“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方案设计”得到相关研究启示,将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研究中得出相关设计策略运用在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方案中,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相应论证。第五部分为第6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并对该研究未来的发展寄予期望。
何志鹏[2](2016)在《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石膏是湿法制取磷酸过程的工业副产品,每生产1吨磷酸约排出5吨磷石膏。目前中国的磷石膏利用率仅为15%左右,累计堆存量已超过1亿吨。磷石膏大多采用露天堆放储存处理,这样不仅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并且容易在雨水的冲刷下渗入到地下水系统,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因此如何实现磷石膏的高效、清洁利用,是今后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复配适量的矿渣粉、水泥熟料和生石灰制备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这种胶凝材料属于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能够满足大多数墙体建材的强度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铝粉发气剂后制备得到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轻质、隔音吸声、耐火耐热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生产,不仅可以大量利用磷石膏、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符合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而且其本身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必将成为新型高层建筑墙体所需的绿色节能生态材料。本论文通过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工艺、外加剂和改性磷石膏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制备工艺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磷石膏的掺量、水泥熟料掺量、生石灰的掺量对复合胶凝材料影响。最终确定了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最佳复合工艺配比,按质量比有:m(磷石膏)/m(矿渣粉)/m(熟料)/m(生石灰)=50/30/15/5,水料比(W/G)为0.28;复合胶凝材料3d的抗压强度约为29 MPa,7 d的抗压强度为32 MPa左右,28 d的抗压强度约为37 MPa。(2)由XRD和SEM的微观分析可知,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主要是钙矾石(AFt)和C-S-H凝胶。并且生成的水化产物越多,水化体系的结构越为紧密,强度越高。(3)实验考察了外加剂氯化钙、硫酸钠、水玻璃和氟化钠的加入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正交优化实验得出了掺入的外加剂氯化钙为0.6%,硫酸钠为0.2%,水玻璃为0.6%,氟化钠为0.3%时,复合胶凝材料的3 d和28 d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96 MPa、42.88 MPa,其强度分别提高了19.27%和20.89%。(4)实验研究了用改性磷石膏β型半水石膏部分代替二水磷石膏制备复合胶凝材料,发现随着p型半水石膏的掺量增加,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越短,标准稠度用水量越大。并且可以略微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5)由XRD和SEM的微观分析可知,改性磷石膏的掺入可以加速复合胶凝材料水化反应速率,在水化7 d时,体系的水化反应已基本完成,体系的结构已基本稳定,表现在复合胶凝材料水化28 d和水化7 d时的抗压强度相差不大。(6)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发气剂铝粉的掺量、水料比(W/G)、碱激发/铝粉、稳泡剂/Al的不同比例以及拌和水温度对加气砌块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7)实验还研究了其它实验条件改变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如CMC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比例、正交优化实验组外加剂的复配以及p型半水石膏部分代替二水石膏制备加气砌块。(8)通过上述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实验研究,得出:在发气剂铝粉的掺量为0.75‰、水料比(W/G)为0.31、氢氧化钠/铝粉的比例为2、稳泡剂CMC/A1比例为0.75、拌和水温度为20℃、CMC/表活剂=1:1时制备得到的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干密度约为720 kg/m3-760 kg/m3,抗压强度约为5.25 MPa~5.65 MPa,快速法的干燥收缩值小于0.8 mm/m,抗冻性测试时的质量损失小于5%,达到了GB/T 11968-200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中合格品B07的要求;(9)由XRD和SEM的微观分析可知,相比较于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加气砌块试样的水化产物钙矾石(AFt)和C-S-H凝胶减少很多,体系的结构没有那么紧密整体,表现在抗压强度大幅降低。(10)以生产50万吨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和20万m3磷石膏基加气砌块为计算依据,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和磷石膏基加气砌块这两个项目都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符合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产业导向,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
顾欣[3](2016)在《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面积过快增加造成了建筑运行能耗的逐年递增与城市绿地缺失所造成的问题。本文针对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办公建筑能节能减碳效益和生态城市所包括的海绵城市及吸收空气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等多方面内容,按照《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的定义,以简单式屋面绿化(即轻型屋面绿化)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效益评定以期推广,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以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为实测建筑,进行屋面绿化对建筑室内夏冬季温度变化研究。通过实测结合相关软件的模拟得到实测建筑的室内温度全年变化,其中以68月作为夏季月份,以11月到次年1月作为冬季月份,可以得到屋面绿化对于实测建筑的夏季降温结果为0.981.55℃和冬季保温结果为2.133.29℃,可以看到简单式屋面绿化在苏州建筑气候条件下,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2)简单式屋面绿化对建筑的室内夏冬季温度和冷热负荷有明显影响,本文以普通屋面建筑全年运行能耗情况作为基准,探讨了四种不同做法屋面绿化在苏州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效果,其中1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屋面的节能经济效益为24.3325.27元/m2·a,3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屋面的节能经济效益为24.6125.52元/m2·a;100mm有保温层简单式屋面绿化为24.6225.33元/m2·a,300mm有保温层简单式屋面绿化为24.6625.79元/m2·a。(3)屋面绿化的节碳量通过相应的一次能源转换率和相应的原煤与CO2转换率对办公建筑的节能节碳量转换可以得到:1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单位面积节能节碳量为50.3450.39kg/m2·a,3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节能节碳量为49.0349.74kg/m2·a;100mm有保温层简单式屋面绿化节能节碳量为48.1148.34kg/m2·a,300mm有保温层简单式屋面绿化节能节碳量为47.2047.96kg/m2·a。(4)屋面绿化对城市初径流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有关公式确定苏州地区的简单式屋面绿化径流系数范围,结合规范对简单式屋面绿化的基质土厚度定义得到对5min暴雨的径流峰值减量为44.27%到64.6%。以目前苏州市综合径流系数结合北京市2030年和上海市“十三五”期间城市屋面绿化建设率30%来看,进行简单式屋面绿化建设可以对城市总径流量有6.738.42%的削减。(5)通过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对屋面绿化在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的多方面经济效益进行评定,可以得到其累计收入与累积投资的平衡时间:1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为5.286.38年,3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为5.887.10年,100mm含保温层屋面绿化为8.4410.11年,300mm含保温层屋面绿化为9.2310.84年。(6)根据投资回报期7年和现有的总研究收益来看,其补贴额度的范围:1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为1.445.90元/m2·a,300mm简单式屋面绿化为20.1923.67元/m2·a,100mm含保温层屋面绿化为91.7293.87元/m2·a,300mm含保温层屋面绿化为108.42113.32元/m2·a。
俞东芳[4](2015)在《基于MAC和IO模型的中国区域低碳情景分析及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体量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且仍在继续高速增长。为保持经济总量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首要发展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区域低碳发展为目标,主要针对我国现有的区域低碳发展规划重产业结构调整、轻技术结构升级转型,同时缺乏相关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对低碳发展措施的宏观经济是否可承受不明确的现状,本文构建一套完整的边际减排成本+优化的投入产出模型的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水平进行深入的情景分析,针对重点高耗能行业,应用边际减排成本分析,分析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探讨区域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应用加入技术细节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评价减排方案的经济、就业等的宏观经济影响。本研究通过情景分析提出政策方案,又通过影响评价评估政策方案,从而构建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区域低碳规划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最后以中国低碳发展的典型区域--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水平进行深入的情景分析,应用本文提到的研究方法,进行重点行业的减排技术的分析及减排的影响评价。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减排情景下,低成本减排技术产生的减排潜力占到总减排潜力的71.3%,在重点行业的减排行动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低成本的技术中,核电、CCPP、混合水泥、小型内燃机节能技术分别是电力、钢铁、水泥、交通部门减排潜力最大的技术。影响评价的结果显示,山东省进行减排的政策方案对宏观经济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会导致经济总量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然而,随着减排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低碳技术的优化组合,这种冲击会有所缓解。通过对山东省案例的应用,证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方法是一个适合分析区域低碳技术路径规划的分析工具,模型分析结果也在合理的范围内,本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歌[5](2013)在《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该论文是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外墙保温系统、传统外墙保温材料和新型保温材料的特点及性能、外墙保温技术及其特点、国外和国内的外墙保温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国内相关政策的分析、国内经济背景的分析、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目前相关技术背景的分析、重点保温体系的介绍、目前该行业存在的产品及技术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外墙保温建材的前景展望等。该报告有助于初步了解该行业的企业与人员准确掌握外墙保温建筑材料的相关信息和基本技术,以及市场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发展状况、竞争对手情报和市场发展前景等,是企业投资或代理外墙保温建筑产品、创业以及对现有外墙保温建筑产品进行市场研究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本文的分析来看,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外墙保温系统及产品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符合节能标准;二是生产以岩棉板为主的A级外墙保温材料应是投资者进入保温材料市场的首选;三是应加大力度研发自保温墙体产品、硬质聚氨酯保温材料及新型外墙保温产品;四是应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外墙保温板与模板一次成形技术;五是每种产品都有缺点,应着重开发外墙保温复合产品及复合体系。
司常钧[6](2013)在《拜耳法赤泥固化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因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其外观颜色与赤色泥土相似而得名。我国累计赤泥堆存量高达9000万吨,其利用率不足10%,大多以筑库堆存为主,极易导致土地盐碱化、污染地下水,并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形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因此研究拜耳法赤泥的安全堆存对于支持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晋北铝业的拜耳法赤泥作为研究对象,从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其固化的影响因素,为拜耳法赤泥的固化堆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拜耳法赤泥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Al2O3、CaO、Fe2O3、Na2O等,其矿物相主要为水化石榴石、一水硬铝石和水合铝硅酸钠;赤泥粒度主要分布在-300目,该粒度质量百分比一般在60%以上,属于微细粒粘土矿物;拜耳法赤泥渗透系数为1.90×10-4cm/s~3.25×10-4cm/s,属于高渗透土;拜耳法赤泥浆体含水率一般在60%以上,浓度较低,其次拜耳法赤泥不含烧结法赤泥中的水硬性组分所以不会自行固化,导致赤泥库中的赤泥浆体长期处于流塑态,极易形成泥石流灾害。(2)拜耳法赤泥中微细颗粒较多,且浆体粘度随浓度的升高近似呈现指数上升趋势,致使拜耳法赤泥很难自然静置浓缩;本文通过促沉剂单因素试验优选出了对于赤泥沉降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四种化学试剂,分别是:NaHm、SHMP、 SDBS和FDN,并确定了合适的掺量范围。(3)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上述四种促沉剂的合适配比:NaHm /SHMP/SDBS/FDN=1/2/3/11;通过掺量试验确定了促沉剂的适宜掺量为4.2‰。当促沉剂掺量为4.2‰时,沉降24小时沉降层浆体浓度达到60.2%,可以满足拜耳法赤泥固化堆存所要求的浓度。(4)通过单因素掺量试验考察了固化剂中各胶凝材料组分对赤泥固化体性能的影响;在各组分适宜掺量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成本优化出胶凝材料的适宜掺量,硅酸盐激发剂掺量:10%-12%,矿物激发剂掺量:20-24%,硫酸盐激发剂掺量:18%-22%,矿渣掺量:50%-52%。(5)考察了浆体浓度和固化剂掺量对拜耳法赤泥固化体性能的影响;当浆体浓度为60%,固化剂掺量达到6%时,赤泥固化体28天抗压强度可以达到0.598MPa,内聚力达到162.4KPa,内摩擦角达到29.85°,渗透系数为9.76×10-6cm/s,属于低渗透区域,且水稳性较好,可以满足拜耳法赤泥安全堆存的目的。(6)将原状赤泥与固化体XRD对比分析:固化剂与赤泥浆中的游离碱和部分活性矿物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铝硅酸盐、硅酸钙晶体矿物和大量的非晶态物质;SEM分析结果显示:原状赤泥颗粒表面粗糙,多孔洞,缺陷明显,固化体中的赤泥颗粒通过水化产物的包裹、填充、胶结等作用,使其相互嵌入、咬合成致密的整体,提高固化体强度。赤泥固化的实质是固化剂中的活性铝硅矿物在赤泥碱作用下水化生成的水化硅酸钙、铝硅酸钙和钠沸石等凝胶矿物对赤泥颗粒的胶结。(7)技术经济分析表明:以年产20万吨固化剂生产项目及年处理400万吨拜耳法赤泥为计算标准,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原料及加工成本的综合分析,得出拜耳法赤泥固化干堆与传统堆存方式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投资低和原料成本低的优势。
吴纯[7](2012)在《室内外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稳定性,具有强度高、自重轻的优点,已经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如果发生火灾,钢结构会在大火中迅速升温而失去承载强度、变形断裂、最终塌落。通过把钢结构防火涂料涂覆于钢结构的表面,平时可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一旦偶遇火情,防火涂料会迅速膨胀,对钢结构起到隔热保护的作用,进而防止钢结构在火灾中迅速升温而失去强度,挠曲变形而塌落。在钢结构防火涂料中,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具有品种粒度细、涂层薄、装饰性好的优点,其性能远胜于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和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所以开发生产性能优异的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将具有很大的意义。而国内外对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究方法大都采用常规涂料用基体树脂,配以防火阻燃助剂、颜填料及各种助剂。从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发展来看,合成本体阻燃的高分子材料是改进树脂体系阻燃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将阻燃元素溴的高分子化,合成了低分子量高溴含量溴碳环氧树脂,将溴碳环氧树脂应用于防火涂料中,使得含溴本体阻燃高分子材料在防火涂料中既是基体树脂,又是高分子阻燃剂,双重功效不仅提高了防火涂料的阻燃时效性,而且增强了树脂与阻燃材料的相容性。实验过程中,以自制溴碳环氧树脂为基料,采用P-C-N膨胀阻燃体系与三氧化二锑、硼酸锌等协效阻燃抑烟剂一起构成防火涂料的阻燃体系,分别加入金红石型TiO2、环氧固化促进剂、有机膨润土和润湿分散剂,辅以其他溶剂得到双组分钢结构防火涂料的A组分。以复配的酚醛改性胺固化剂为防火涂料的B组分。最终得到的防火涂料的各项性能均能达到GB14907-2002的要求,耐火极限达90min,且具有较宽的施工温度范围。选择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室内外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合作对象,通过项目评价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项目的可行性作深入分析。分析了项目提出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技术背景,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从产品、技术以及设备三方面对于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选取,确定拟采用的项目实施方案。之后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社会评价与财务评价,经计算得到内部收益率为25.72%,投资利润率为28.68%,投资利税率为43.95%,项目投资回收期为4.83年。并对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和敏感性分析,得出本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总结出该项目可行的结论。
万红艳[8](2012)在《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诸知,电解铝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近十年,随着电解铝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电解铝单位能耗有了较为明显的优化,但同时,我国电解铝行业也遭遇了电价过高、产能过剩、率润过低并存的困境。与2001年比,我国电解铝平均用电价格上涨了60%,产能增长了86%。目前,吨铝电价成本占到了总成本50%多,而销售利润率不到4%。因此,能源效率问题对电解铝来说变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能源效率,电解铝能源效率如何测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电解铝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否就足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呢?基于上述问题驱动,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单要素及全要素DEA框架下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体系,对电解铝能源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开拓性的推导了二级嵌入式CES函数,与传统索罗余值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测量模型,并用此分析探讨了技术进步导致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后是否给电解铝行业带来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问题,并对电解铝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八章。在第一章引论。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回顾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能源及电解铝产业发展情况;第四章从单要素角度和全要素角度构建了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指标及方法体系,包括8各指标及3类评估模型。第五章是按照第四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通过选择6类样本,对我国电解铝企业能源效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分析与评价;第六章是进一步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我国电解铝行业能源效率指数变化情况;并在一般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了二级镶嵌式CES生产函数模型,并结合索罗模型估算,对我国1996年~2011年的电解铝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及能源消费回弹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七章分析了我国电解铝调控政策及实施效果,并并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了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以及发展建议;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电解铝能源强度指标以及优化技术效率的基本原因,而且作用明显;2、从2004年与2011年比较数据来看,企业能源技术效率呈总体改善状态,但基于销售产出和利润为产出电解铝企业能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论相反,基于销售产出的电解铝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经济效率较高,而且呈现改善趋势;但基于利润产出的电解铝能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均较低,而弱化现象极为严重,这就说明企业还是在追求产量,资源浪费极为严重;3、不同企业性质的电解铝企业,表现为能源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而不同区域企业能源效率表现为经济效率和配置效率差异较大;4、技术进步虽然是我国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最根本的原因,但研究也表明,技术进步同时也给我国电解铝能源消费带来了很大的能源回弹效应,加之调控不到位,加速了我国电解铝企业的无序发展;5、国家、政府及企业要从继续优化电解铝能源效率的同时严格产能发展入手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范式,理论及应用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首次将DEA方法应用到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领域,并结合行业特征进行了相对微观层面的探讨,克服了以往研究多停留在国家、省级层面上的不足;2、推导了二级嵌套式CES函数并与传统索罗余值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电解铝能源回弹效应测量模型,不仅克服了传统C-D函数的不足,拓展了CES函数的应用,并且首次利用该方法测量了我国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本研究拓展了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以及能源消费回弹效应评估方法,其结论和建议也将为企业、国家、政府规范电解铝行业发展提供启示和思路。
刘成[9](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周吕东[10](2010)在《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客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银行正在从资金融通商向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物理网点、客户经理渠道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传统经营模式,逐步发展为整合产品和服务、拓宽渠道、综合解决客户需求为特点的综合型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因其极低的运营成本、自助式服务等特点,逐步成为银行金融创新,调整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成为推动银行业务转型、拓展盈利源泉和创新银企关系的新支柱。已有研究证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客户成本的4-5倍,对银行来说挽留已有客户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识别影响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的关键影响因素显得举足轻重。本文在利用国内外学者以往网上银行及客户忠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客户忠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综合客户价值、关系和信任、品牌形象、客户满意和转换成本等因素,构建了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影响因素模型,探讨了在我国影响企业网上银行忠诚的因素。同时,以中国建设银行企业网上银行业务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5.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市分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的价值、银行和客户的关系和客户信任、企业网上银行品牌形象、转换成本等因素对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有显着影响;客户满意又影响了客户忠诚。其中,客户价值、关系和信任、品牌形象对客户的满意、态度和行为忠诚均有直接正向影响;而转换成本既直接影响了客户忠诚,又影响了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之间的关系。在诸多因素中,关系和信任、客户满意对客户忠诚的影响效应最大。(2)对银行来说,忠诚的客户将起到积极的口碑作用并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银行可以从加强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客户信任,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加强品牌建设以及提高转换成本等方面入手,增加客户满意,提升企业网上银行的客户忠诚。
二、《山东建材》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建材》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
1.1.2 高校学生宿舍意义重大 |
1.1.3 大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
1.1.4 宿舍年代跨度较大,建设情况层次不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总结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创新性 |
1.5.1 方法创新 |
1.5.2 成果创新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现状调研 |
2.1 高校学生宿舍调研提纲 |
2.1.1 调研背景及目的 |
2.1.2 调研问题及内容 |
2.1.3 调研假设及意义 |
2.1.4 调研对象及其取样 |
2.1.5 调研方法的选取 |
2.1.6 相关和无关因素 |
2.1.7 操作性概念的要求 |
2.1.8 调研结果统计方式 |
2.2 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使用现状 |
2.2.1 宿舍常见总图布局形式 |
2.2.2 宿舍常见交通组织 |
2.2.3 宿舍常见标准层形制 |
2.2.4 居室基本信息调研 |
2.2.5 宿舍现有住宿费用统计 |
2.3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现状 |
2.3.1 现状使用感受调研 |
2.3.2 功能配置现状 |
2.3.3 功能配置规范及与现状对比 |
2.4 高校学生宿舍现状问题分析 |
2.4.1 现状问题 |
2.4.2 原因分析 |
2.4.3 解决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建构 |
3.1 功能配置设计基础分析 |
3.1.1 功能配置设计意义 |
3.1.2 功能配置设计内容 |
3.1.3 功能配置设计特点 |
3.2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相关人群功能需求分析 |
3.2.2 政策或规范需求分析 |
3.2.3 经济成本需求分析 |
3.3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理论依据 |
3.3.1 系统化理论 |
3.3.2 环境行为理论 |
3.3.3 经济学理论 |
3.4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原则 |
3.4.1 系统性原则 |
3.4.2 复合化原则 |
3.4.3 可行性原则 |
3.4.4 标准化原则 |
3.4.5 弹性化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策略 |
4.1 功能构成及层级划分 |
4.1.1 功能配置更新需求 |
4.1.2 三种功能配置层级划分 |
4.1.3 功能层级对应表 |
4.2 功能配置指标建议 |
4.2.1 经济测算模型选定 |
4.2.2 功能配置需求调研 |
4.2.3 功能配置指标建议 |
4.3 功能配置组合模式 |
4.3.1 功能配置组合模式需求 |
4.3.2 功能配置组合模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设计 |
5.1 项目简介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成果 |
5.2 功能需求分析 |
5.2.1 甲方需求分析 |
5.2.2 使用者需求分析 |
5.2.3 功能配置策略运用 |
5.3 功能配置组合模式 |
5.3.1 宏观层级功能配置 |
5.3.2 中观层级功能配置 |
5.3.3 微观功能配置设计 |
5.4 后续问题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高校学生宿舍调研任务表 |
B.1 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现状调研(地图) |
C. 高校学生宿舍调研问卷 |
C.1 大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 |
C.2 大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调查 |
(2)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磷石膏概述 |
1.1.1 磷石膏的产生 |
1.1.2 磷石膏的特性 |
1.1.3 磷石膏的利用现状 |
1.1.4 磷石膏的利用存在的问题 |
1.2 加气砌块概述 |
1.2.1 加气砌块的简介 |
1.2.2 加气砌块的分类与特性 |
1.2.3 加气砌块的利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 |
2.2 实验原理和内容 |
2.2.1 磷石膏基胶凝材料的制备机理 |
2.2.2 实验内容 |
2.3 实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 |
2.3.1 实验的技术路线图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试验研究 |
3.1 磷石膏与矿渣粉的双掺变化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水泥熟料掺量变化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生石灰掺量变化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分析 |
3.4.1 磷孔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XRD分析 |
3.4.2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SEM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加剂和改性磷石膏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外加剂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4.1.1 CaCl_2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2 Na_2SO_4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3 NaF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4 水玻璃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5 外加剂的复配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6 掺入外加剂的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分析 |
4.2 改性磷石膏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β型半水石膏的制备 |
4.2.2 β型半水石膏的掺入对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3 掺入β型半水石膏的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试验研究 |
5.1 发气剂铝粉的掺量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2 不同的水料比(W/G)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3 氢氧化钠/铝粉的不同比例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4 稳泡剂/铝粉的的不同比例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5 不同的拌和水温度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6 其它试验条件改变对磷石膏基加气砌块性能的影响 |
5.7 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微观分析 |
5.7.1 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XRD分析 |
5.7.2 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SEM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
6.1 应用前景 |
6.1.1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利用潜力 |
6.1.2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应用领域 |
6.2 竞争优势分析 |
6.2.1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 |
6.2.2 磷石膏基加气砌块 |
6.3 经济分析 |
6.3.1 生产纲领 |
6.3.2 主要设备及投资 |
6.3.3 成本计算 |
6.3.4 销售额计算 |
6.3.5 盈亏分析 |
6.3.6 效益和利税分析 |
6.3.7 投资回收期分析(静态) |
6.3.8 投资利润率 |
6.4 生态和环境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体情况 |
1.1.2 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
1.2 屋面绿化的功能与意义 |
1.2.1 屋面绿化对建筑运行能耗的降低 |
1.2.2 屋面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
1.3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的研究问题提出 |
1.3.1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建设的必要性 |
1.3.2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研究对象的选定 |
1.3.3 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研究角度和范围界定 |
1.3.4 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研究问题的具体提出 |
第二章 屋面绿化经济评价概述与实践研究 |
2.1 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屋面绿化研究现状总结 |
2.3 屋面绿化研究方法的制定 |
2.3.1 屋面绿化节能降耗与减碳量效益的研究方法 |
2.3.2 屋面绿化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评价研究方法 |
2.4 屋面绿化实验安排 |
2.4.1 实验仪器介绍 |
2.4.2 实验安排 |
2.5 本文研究框架 |
第三章 苏州屋面绿化节能降耗与减碳量效益研究 |
3.1 本章概述 |
3.2 建筑屋面绿化研究对象选定与模型的建构 |
3.3 建筑屋面绿化的热阻值的实测与计算 |
3.3.1 建筑屋面遮阳对屋面绿化的屋面温度影响分析 |
3.3.2 建筑屋面绿化的湿度和土壤导热系数影响分析 |
3.3.3 建筑屋面绿化的传热系数分析 |
3.4 建筑屋面绿化的降温效果研究 |
3.4.1 建筑屋面绿化对室内温度影响分析 |
3.4.2 实测对象的温度模拟结果分析 |
3.5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的节能效益 |
3.5.1 苏州地区标准屋面绿化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基准对象能耗分析 |
3.5.2 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植栽条件的分析 |
3.5.3 苏州地区不同结构屋面绿化节能效益研究 |
3.6 建筑屋面绿化的固碳释氧效果研究 |
3.6.1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的节电固碳量 |
3.6.2 苏州地区屋面绿化的植物固碳释氧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屋面绿化雨水管理经济效益 |
4.1 本章概述 |
4.2 建筑屋面绿化雨水产流量研究 |
4.2.1 建筑屋面绿化的径流系数 |
4.2.2 建筑屋面绿化不同因素对产流量影响的讨论 |
4.3 建筑屋面绿化雨洪相关管网减压效益计算 |
4.3.1 屋面绿化对建筑管网减压效益讨论 |
4.3.2 屋面绿化对市政管网减压效果影响 |
4.4 建筑屋面绿化雨水涵养水源效益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建设项目经济分析 |
5.1 本章概述 |
5.2 屋面绿化建设项目经济性分析评估方法建立 |
5.2.1 屋面绿化功能和经济效益 |
5.2.2 经济收益评价方法 |
5.3 苏州屋面绿化净化空气效益计算 |
5.3.1 屋面绿化吸收SO2效益计算 |
5.3.2 屋面绿化降尘效益计算 |
5.4 苏州屋面绿化建设成本分析 |
5.4.1 屋面绿化初期建设成本 |
5.4.2 屋面绿化运行费用和未来成本 |
5.5 苏州简单式屋面绿化经济收益分析 |
5.5.1 苏州简单式屋面绿化收支平衡期分析 |
5.5.2 屋面绿化经济收益分析 |
5.5.3 苏州简单式屋面绿化简单投资回报期分析 |
5.6 苏州简单式屋面绿化新建与改造项目经济分析 |
5.6.1 新建简单式屋面绿化与建筑保温层节能经济分析 |
5.6.2 旧房简单式屋面绿化“平改绿”经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特点 |
6.2 主要研究结论 |
6.3 展望及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主要符号表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MAC和IO模型的中国区域低碳情景分析及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低碳发展的国内外压力 |
1.1.2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的现状特点 |
1.1.3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区域低碳发展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我国区域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
2.1 本章方法学 |
2.1.1 方法学综述 |
2.1.2 情景分析的一般步骤 |
2.1.3 MAC模型构建 |
2.2 区域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
2.2.1 电力行业 |
2.2.2 钢铁行业 |
2.2.3 水泥行业 |
2.2.4 交通行业 |
第三章 我国区域低碳发展宏观经济影响评价 |
3.1 本章方法学 |
3.1.1 宏观经济影响之争 |
3.1.2 方法学综述 |
3.1.3 本研究的方法 |
3.2 模型构建 |
3.2.1 投入产出模型 |
3.2.2 行业拆分 |
3.2.3 地方化率 |
3.2.4 直接和间接就业影响评价 |
3.3 电力行业应用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山东省低碳规划情景分析及影响评价 |
4.1 山东省低碳发展的基础及现状 |
4.1.1 人口 |
4.1.2 经济发展状况 |
4.1.3 能源消耗情况 |
4.1.4 重点节能减排行业识别 |
4.2 山东省低碳发展的情景设定 |
4.2.1 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及人口 |
4.2.2 能源需求及能耗强度 |
4.2.3 碳排放及CO2排放强度 |
4.2.4 各行业技术渗透率 |
4.3 山东省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
4.3.1 电力部门 |
4.3.2 钢铁部门 |
4.3.3 水泥部门 |
4.3.4 交通部门 |
4.4 山东省低碳发展宏观经济影响评价 |
4.4.1 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
4.4.2 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
4.4.3 政策含义的探讨 |
4.5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数据来源 |
1.3 文章的内容及框架 |
1.4 文章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外墙保温体系与产品的综述 |
2.1 常用的外墙保温体系 |
2.1.1 外墙自保温体系 |
2.1.2 外墙内保温体系 |
2.1.3 夹心复合保温体系 |
2.1.4 外墙外保温体系 |
2.2 外墙保温产品的特点及性能 |
2.2.1 A级保温材料 |
2.2.1.1 泡沫玻璃板 |
2.2.1.2 岩(矿)棉板 |
2.2.1.3 玻璃棉板 |
2.2.1.4 微孔硅酸钙制品 |
2.2.1.5 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 |
2.2.1.6 玻化微珠制品 |
2.2.1.7 膨胀蛭石制品 |
2.2.1.8 加气混凝土板及砌块 |
2.2.1.9 无机保温粉料 |
2.2.1.10 无机保温浆料制品 |
2.2.2 B级保温材料 |
2.2.2.1 聚苯板 |
2.2.2.2 酚醛保温板 |
2.2.3 新型保温材料的介绍 |
2.2.3.1 聚氨酯泡沫制品 |
2.2.3.2 高压聚乙烯发泡材料 |
2.2.3.3 复合保温材料 |
2.3 外墙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
2.3.1 内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
2.3.2 外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
2.3.2.1 外挂式外保温 |
2.3.2.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 |
2.3.2.3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 |
2.3.3 与内保温相比外保温优势分析 |
2.4 常用的外墙外保温体系 |
2.4.1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
2.4.2 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
2.4.3 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 |
2.4.4 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 |
2.4.5 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
2.4.6 其它外墙外保温系统 |
第三章 外墙保温体系与产品的现状分析 |
3.1 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1 国外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2 国内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2.1 岩棉板的现状分析 |
3.1.2.2 聚苯板的现状分析 |
3.1.2.3 其它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 |
3.2 外墙保温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外墙保温的质量与措施 |
3.3.1 外墙外保温存在的问题 |
3.3.1.1 聚苯板薄抹灰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不足 |
3.3.1.2 水泥砂浆厚抹灰钢丝网架保温板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不足 |
3.3.1.3 无网聚苯板外保温外饰面粘贴面砖的缺陷 |
3.3.2 外墙内保温存在的问题 |
3.3.3 内外混合保温存在的问题 |
3.3.4 其它存在的问题 |
3.3.5 外墙保温的技术措施 |
3.3.5.1 外保温开裂的原因 |
3.3.5.2 保温材料的选择 |
3.3.5.3 设计抗裂构造措施 |
3.3.5.4 选择合适的表面装修材料 |
3.3.5.5 强化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控制 |
3.4 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 |
第四章 外墙保温产品的发展建议和前景展望 |
4.1 推进外墙保温发展的多种途径 |
4.1.1 复杂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节能标准 |
4.1.2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
4.1.3 自保温墙体技术和复合保温墙体技术 |
4.1.4 新型外墙保温产品的开发 |
4.1.4.1 优势 |
4.1.4.2 劣势 |
4.1.4.3 机会 |
4.1.4.4 威胁 |
4.2 对外墙保温产品的发展建议 |
4.2.1 A级保温材料的发展措施 |
4.2.2 积极加快发展复合保温墙体材料 |
4.2.3 推广建筑外墙保温板与模板一次成形技术 |
4.2.4 保温性能与防火性能的取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6)拜耳法赤泥固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赤泥的产生、组成及危害 |
1.1.1 赤泥的产生 |
1.1.2 赤泥的物质组成 |
1.1.3 赤泥的危害 |
1.2 赤泥综合利用现状 |
1.2.1 国外赤泥综合利用现状 |
1.2.2 国内赤泥综合利用现状 |
1.2.3 赤泥利用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赤泥堆存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赤泥的堆存方式 |
1.3.2 赤泥堆存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内容和方法 |
2.1 主要原材料 |
2.1.1 实验基体原料 |
2.1.2 添加剂 |
2.2 实验设备 |
2.3 研究内容 |
2.3.1 拜耳法赤泥的基础特性 |
2.3.2 拜耳法赤泥提浓基础研究 |
2.3.3 拜耳法赤泥固化基础研究 |
2.4 实验原理 |
2.4.1 工业废渣活化制备赤泥固化剂技术原理 |
2.4.1.1 机械活化 |
2.4.1.2 化学活化 |
2.4.2 赤泥固化机理 |
2.5 实验及测试分析方法 |
2.5.1 实验方法 |
2.5.2 测试分析方法 |
2.6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2.6.1 技术路线 |
2.6.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拜耳法赤泥沉降特性研究 |
3.1 拜耳法赤泥的性质研究 |
3.1.1 赤泥的基本性质研究 |
3.1.2 拜耳法赤泥其它物理力学性质 |
3.1.3 拜耳法赤泥沉降特性 |
3.2 拜耳法赤泥浆体浓度对沉降的影响 |
3.3 拜耳法赤泥提浓基础研究 |
3.3.1 促沉剂初选实验研究 |
3.3.1.1 NaHm对拜耳法赤泥沉降的影响 |
3.3.1.2 FDN对拜耳法赤泥沉降的影响 |
3.3.1.3 SHMP对拜耳法赤泥沉降的影响 |
3.3.1.4 SDBS对拜耳法赤泥沉降的影响 |
3.3.2 促沉剂复配实验研究 |
3.3.3 促沉剂掺量对浆体沉降的影响 |
3.4 促沉剂作用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拜耳法赤泥固化基础研究 |
4.1 固化剂研究 |
4.1.1 固化剂初选 |
4.1.2 固化剂各组分掺量对赤泥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1 硅酸盐激发剂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2 矿物激发剂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3 硫酸盐激发剂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4 矿渣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5 镁渣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1.2.6 粉煤灰掺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
4.2 拜耳法赤泥固化影响因素 |
4.2.1 拜耳法赤泥浆体浓度对固化的影响 |
4.2.2 固化剂掺量对赤泥固化的影响 |
4.3 拜耳法赤泥固化体微观结构分析 |
4.3.1 拜耳法赤泥固化体X-衍射分析 |
4.3.2 拜耳法赤泥固化体SEM分析 |
4.4 拜耳法赤泥固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经济分析 |
5.1 应用前景 |
5.1.1 赤泥固化干堆 |
5.1.2 赤泥固化筑坝 |
5.2 固化剂生产技术经济分析 |
5.2.1 固化剂生产工艺流程 |
5.2.2 固化剂主要生产设备及生产性要素 |
5.2.3 固化剂生产总投资 |
5.2.4 固化剂成本分析 |
5.3 赤泥固化干堆技术经济分析 |
5.3.1 工艺流程及生产纲领 |
5.3.2 设备投资 |
5.3.3 总投资 |
5.3.4 赤泥固化成本分析 |
5.4 拜耳法赤泥堆存方式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室内外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防火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项目评价相关理论 |
1.4.1 可行性研究 |
1.4.2 项目评价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室内外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性能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混合溶剂的选择 |
2.3.2 基料树脂的选择 |
2.3.3 固化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影响 |
2.3.4 配方优化设计 |
2.3.5 有机膨润土对防沉效果的影响 |
2.3.6 促进剂DMP-30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
2.3.7 防火涂料的热重分析(TGA) |
2.3.8 防火涂料产品性能 |
2.3.9 防火涂料涂布性能考察 |
2.4 小结 |
第3章 防火涂料试产与性能检测 |
3.1 引言 |
3.2 防火涂料试产 |
3.2.1 原材料 |
3.2.2 生产设备与检测仪器 |
3.2.3 生产方法 |
3.2.4 产品性能检测 |
3.3 权威机构性能检测 |
3.3.1 试件的制作 |
3.3.2 耐火性能检测系统 |
3.3.3 耐火性能检测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 |
4.1 项目说明 |
4.1.1 项目提出背景 |
4.1.2 项目可研目的 |
4.1.3 本报告的编制依据 |
4.1.4 本报告的编制说明 |
4.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2 项目实施与产品方案 |
4.2.1 项目名称、规模及承办单位 |
4.2.2 项目承办单位情况 |
4.2.3 项目建设场地、规划条件及公共配套条件 |
4.2.4 产品方案 |
4.3 工艺技术方案 |
4.3.1 工艺流程简介 |
4.3.2 自控技术方案 |
4.3.3 物料衡算 |
4.3.4 能量衡算 |
4.3.5 主要设备说明 |
4.4 节能 |
4.4.1 节能意义 |
4.4.2 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
4.4.3 节能措施 |
4.5 涂料生产中污染及其环境保护 |
4.5.1 项目执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及采用的标准 |
4.5.2 厂址及厂区环境现状 |
4.5.3 项目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
4.5.4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
4.5.5 环保管理与环境监测 |
4.5.6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
4.5.7 环境影响预分析 |
4.6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简要说明及标准 |
4.6.1 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
4.6.2 职业危害控制 |
4.6.3 人员安全管理 |
4.6.4 消防与安全教育 |
4.7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
4.7.1 公司体制及组织机构 |
4.7.2 项目运行机制 |
4.7.3 劳动定员 |
4.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8.1 投资估算 |
4.8.2 资金筹措 |
4.8.3 资金使用计划 |
4.9 财务评价与社会效益 |
4.9.1 项目评价原则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
4.9.2 财务分析结果 |
4.9.3 财务评价结论 |
4.9.4 社会效益 |
4.10 不确定性分析 |
4.10.1 盈亏平衡分析 |
4.10.2 敏感性分析 |
4.11 风险分析 |
4.11.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
4.11.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
4.12 小结 |
4.12.1 经济评价 |
4.12.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的困境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与预期结果 |
1.3.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2.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2.1.2 能源价格对经济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
2.2 效率及能源效率研究 |
2.2.1 相关效率定义及测量 |
2.2.2 能源效率定义及测量研究情况 |
2.2.3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源与电解铝产业发展现状 |
3.1 能源储备及消费情况 |
3.1.1 世界能源情况 |
3.1.2 我国能源情况 |
3.1.3 国内外比较分析 |
3.2 电解铝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电解铝生产系统 |
3.2.2 电解铝发展概况 |
3.2.3. 电解铝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价指标及方法 |
4.1 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4.1.1 电解铝能源结构及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及指标定义 |
4.1.3 评价指标的统计变量 |
4.2 DEA效率评估理论 |
4.2.1 DEA基本原理 |
4.2.2 DEA基本模型 |
4.3 本研究评价方法及模型 |
4.3.1 本研究效率评价方法 |
4.3.2 DEA评价目标及决策单元 |
4.3.3 不同电解铝系统DEA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解铝能源效率分析评价 |
5.1 电解铝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1.1 评价范围、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5.1.2 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2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2.1 单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2.2 链形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2.3 并行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效率优化的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研究 |
6.1 能源效率与回弹效应关系 |
6.1.1 能源回弹效应概念 |
6.1.2 能源效率与回弹的关系 |
6.1.3 能源消费回弹测度方法 |
6.2 电解铝动态能源效率测量 |
6.2.1 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6.2.2 malmquist指数模型 |
6.2.3 效率变动及效率指数变化 |
6.3 基于效率变化的能源回弹效应测量 |
6.3.1 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定义 |
6.3.2 基于CES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测度模型推导 |
6.3.3 电解铝能源回弹效应测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及发展对策 |
7.1 电解铝效率影响因素及效率优化建议 |
7.1.1 电解铝能源效率影响因素 |
7.1.2 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 |
7.2 宏观调控及发展建议 |
7.2.1 宏观调控情况 |
7.2.2 优化措施及发展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问题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成果及创新 |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2.3 市场结构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行业管理体制 |
3.2.2 市场结构 |
3.2.3 市场容量 |
3.2.4 竞争格局 |
3.2.5 区域竞争态势 |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
10.4 竞合共赢战略 |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
10.5 服务创新战略 |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客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市场现状及发展机遇 |
1.1.2 我国企业网上银行概况 |
1.1.3 建设银行企业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和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方法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网上银行使用的相关研究 |
2.1.1 企业网上银行的分类 |
2.1.2 网上银行使用行为相关研究 |
2.2 客户忠诚 |
2.2.1 忠诚的分类 |
2.2.2 客户忠诚的形成 |
2.2.3 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客户忠诚 |
2.2.5 客户忠诚的结果 |
2.3 客户价值 |
2.3.1 客户价值的内涵 |
2.3.2 客户价值的维度 |
2.4 关系和信任 |
2.4.1 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 |
2.4.2 信任 |
2.5 品牌形象 |
2.5.1 品牌形象的定义 |
2.5.2 品牌形象的内容和测量 |
2.6 客户满意 |
2.6.1 客户满意的定义 |
2.6.2 客户满意的形成 |
2.7 转换成本 |
2.8 小结 |
3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模型及研究假设 |
3.1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界定 |
3.2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影响因素 |
3.2.1 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关系 |
3.2.2 客户价值与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关系 |
3.2.3 关系和信任与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关系 |
3.2.4 品牌形象与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关系 |
3.2.5 转换成本对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关系的调节作用 |
3.3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理论模型 |
3.4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模型的测量工具产生和小样本检验 |
3.4.1 测量工具的产生 |
3.4.2 小样本检验 |
4 大样本调查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模型假设检验 |
4.1 数据收集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4.3 数据分析结果 |
4.3.1 样本分布 |
4.3.2 效度与信度分析 |
4.3.3 相关分析 |
4.3.4 回归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讨论 |
5.1 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 |
5.2 客户忠诚的表现和意义 |
5.3 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 |
5.4 研究结论总结 |
5.5 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
5.6 营销实践建议 |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山东建材》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11号学生公寓为例[D]. 吴娱. 重庆大学, 2016(03)
- [2]磷石膏基加气砌块的基础研究[D]. 何志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3]苏州地区简单式屋面绿化经济效益分析[D]. 顾欣. 苏州大学, 2016(02)
- [4]基于MAC和IO模型的中国区域低碳情景分析及影响评价[D]. 俞东芳. 清华大学, 2015(08)
- [5]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D]. 刘歌.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7)
- [6]拜耳法赤泥固化基础研究[D]. 司常钧.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8)
- [7]室内外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可行性研究[D]. 吴纯. 兰州理工大学, 2012(S1)
- [8]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D]. 万红艳. 中南大学, 2012(01)
- [9]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10]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客户为例[D]. 周吕东. 浙江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