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一、关注老年人居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包福存[1](2022)在《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认为分析乡村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有基本的安全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住房设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条件下,老年人对住房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的需求也应引起重视;农村的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注重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面临的问题:老年人的住宅及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滞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老年居住环境建设的路径:从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建立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的长效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乡村老年人的潜能和优势。

宫晓东,李玉龙,解惠然[2](2021)在《我国适老宜居城市环境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框架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评价要素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从政策发展与评价研究两个方面、实体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城市和社区两个范畴,对世卫组织2005年提出适老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以来我国相关评价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于文波,吕明福,吴涌,徐德才[3](2021)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思路沿革和内容设定——基于浙江省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老龄化社会的迫切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它在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上,无论学界和政府都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文章对浙江省近年来的养老政策进行全面回顾,对照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分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思路沿革,并结合调研挖掘浙江省老年人对宜居环境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热点,对宜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作出选择与设定,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思路和重点提供参考。

唐琳熙[4](2021)在《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及其内在能力和外环境现状及其差异,明确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探讨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对城乡老年人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和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抽取济宁市城区和农村的817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老龄化量表、内在能力测评工具(包括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A因子、简易营养评价精法、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因子、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外环境测评工具实施调查;使用SPSS26.0分析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均值与标准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以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817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0.60±7.06岁。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为455人(55.7%);女性为362人(44.3%)。在居住地上,城市居住为411人(50.3%),农村居住为406人(49.7%)。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为754(92.3%)。居住情况以夫妻同住形式居多,为606人(74.2%)。家庭关系和睦的研究对象为668人(81.8%)。与子女相聚频率为每周1次及以上的最多,为647(79.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的为主,为681人(83.4%)。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居多,为538人(65.9%)。慢性病患病情况以患1种的居多,为335人(41.0%)。自评健康状况为好的最多,为430人(52.6%)。城乡老年人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内在能力及外环境水平差异:健康老龄化水平,城市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得分为124.48±15.57分、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得分为111.39±18.54分;内在能力水平,城市老年人内在能力平均得分为172.10±17.02分、农村老年人内在能力得分为162.95±18.68分;外环境水平,城市老年人外环境平均得分为89.05±10.38分,农村老年人外环境平均得分为85.44±11.81分。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得分高于农村老年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31,P<0.001;t=7.314,P<0.001;t=4.635,P<0.001)。(3)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内在能力及外环境水平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和外环境水平在年龄(除60至74岁)、性别、婚姻状况(除丧偶及其他)、居住情况(除独居及与其他亲属)、家庭关系(除关系一般及紧张)、与子女相聚频次(除每月)、家庭月收入(除3000元及以上)、文化程度(除中专及高中以上)、慢性病情况(除患1种)、自评健康(除健康差)方面的得分城市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组间组内均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健康老龄化的因素:城乡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外环境均与健康老龄化呈现正相关(P<0.05)。对于城市老年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关系、与子女见面频次、家庭月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内在能力、外环境是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65.1%(F=64.817,P<0.05);对于农村老年人,年龄、家庭关系、与子女见面频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内在能力、外环境是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72.5%(F=89.867,P<0.05)。结论:(1)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市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仍有待提高。(2)城乡老年人年龄越轻、男性、已婚有配偶、与配偶或子女共同居住、家庭关系越好、与子女相聚频次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未患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及其外环境水平更高。(3)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其健康老龄化均受到年龄、家庭关系、与子女相聚频次、家庭月收入、外环境、内在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老年人还受到年龄、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还受到文化程度、慢性病情况的影响。内在能力作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内在能力的重视度,探索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延缓内在能力的衰退。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应针对城乡间的不同情况,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护理服务。重视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努力创造老年友好的外环境。各方面形成合力,提升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

张航[5](2021)在《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带来的各类居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日常生活中需要考虑各类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是否友好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各地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各类环境设施的分布不平衡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在老年人对现有居住环境的评价方面没有充分研究,各类设施与场所对老年人的可达性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综合来看老年居住环境的相关问题亟需解决。老年宜居社区正是从对老年人友好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措施为老年人营造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希望能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形成良好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然而国内对于老年宜居社区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大多涉及概念与指标研究,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也有部分学者针对细节问题进行探索,但比较片面并且未延伸至老年宜居社区层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在立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GIS进行可达性分析,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医疗卫生环境、休憩活动环境、交通出行环境以及社区服务环境等多维度展开,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非空间分析方法,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环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合肥市包河区的部分街道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与非空间分析方法对各类社区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整体上良好,但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街道还需要针对自身不足继续加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各街道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各街道的医疗卫生环境存在差异。多数街道的医疗卫生环境良好,并且老城区整体上优于滨湖新区,部分街道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环境。(2)研究区域整体上拥有良好的休憩活动环境,各街道的老年人对活动设施与活动场所的综合评价存在差异。从公园绿地角度看滨湖新区优于老城区,从公共设施角度看老城区优于滨湖新区,各街道需要针对不足之处加强各类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建设。(3)研究区域整体上拥有较好的交通出行环境。各街道内公交车站建设比较充足,公共交通状况良好,老年人对公共交通状况基本比较满意,营造了比较舒适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4)研究区域内各街道的社区服务环境相对一般且存在差异。空间分析显示多数街道的可达性较好,而非空间分析显示多数街道的老年人满意度比较一般,各街道需要注重提升社区服务内容并关注老年人需求。

张航[6](2021)在《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带来的各类居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日常生活中需要考虑各类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是否友好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各地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各类环境设施的分布不平衡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在老年人对现有居住环境的评价方面没有充分研究,各类设施与场所对老年人的可达性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综合来看老年居住环境的相关问题亟需解决。老年宜居社区正是从对老年人友好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措施为老年人营造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希望能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形成良好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然而国内对于老年宜居社区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大多涉及概念与指标研究,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也有部分学者针对细节问题进行探索,但比较片面并且未延伸至老年宜居社区层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在立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GIS进行可达性分析,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医疗卫生环境、休憩活动环境、交通出行环境以及社区服务环境等多维度展开,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非空间分析方法,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环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合肥市包河区的部分街道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与非空间分析方法对各类社区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整体上良好,但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街道还需要针对自身不足继续加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各街道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各街道的医疗卫生环境存在差异。多数街道的医疗卫生环境良好,并且老城区整体上优于滨湖新区,部分街道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环境。(2)研究区域整体上拥有良好的休憩活动环境,各街道的老年人对活动设施与活动场所的综合评价存在差异。从公园绿地角度看滨湖新区优于老城区,从公共设施角度看老城区优于滨湖新区,各街道需要针对不足之处加强各类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建设。(3)研究区域整体上拥有较好的交通出行环境。各街道内公交车站建设比较充足,公共交通状况良好,老年人对公共交通状况基本比较满意,营造了比较舒适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4)研究区域内各街道的社区服务环境相对一般且存在差异。空间分析显示多数街道的可达性较好,而非空间分析显示多数街道的老年人满意度比较一般,各街道需要注重提升社区服务内容并关注老年人需求。

周慧[7](2020)在《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时间利用可以作为政策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揭示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结构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问题。目前基于老年人时间利用的政策研究极为薄弱,多数研究侧重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数量的描述,政策讨论不足且极少涉及活动背后的动力——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时间而进行,多数活动又是在一定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反映出特定需要的满足状况。需要是社会福利的核心概念,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福利供给主体应依据福利供给对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福利。基于老年人的时间利用研究其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可以为决策者分析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支撑。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老年人的客观时间利用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主观时间利用展开质性研究。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依据ERG理论的需要类型界定,参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分类标准,采用时间日志法调查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地点与陪同者,分析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以及相关政策供给现状,审视政策设计在阻碍老年人合理分配时间、满足各类需要方面的不足。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以时间压力、生活节奏与时间利用满意度为指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开展探索性研究,考察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剖析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及其效能,查找造成老年人时间冲突和无法充分满足需要的政策漏洞。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呈现不均衡特征。在时间数量方面,老年人每天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最多、成长需要次之、关系需要最少,并且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分布不均。睡觉休息是老年人耗时最多的活动,占全天总时间的一半;照料未成年子女是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主要途径,看电视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老年人用于就业和社会交往的时间有限,参与教育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严重不足。在日常活动地点和陪同者方面,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活动局限在家中,对公共服务场所的利用度低;多数活动是与家人共同参与,配偶是最重要的陪伴者。与2008年全国调查数据相比,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基本一致,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稍有减少,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略微增加且向孙辈倾斜,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小幅缩减。第二,不同老年群体在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女性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男性,高龄老年人花费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独居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少于非独居老年人。与非就业老年人相比,就业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较少;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较高收入的老年人,并且有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除了时间分配数量上的不同,老年人对时间利用状况的主观评价存在分化:时间结构合理的老年人能够平衡各方角色要求,时间压力较小、时间利用满意度较高;时间结构不合理、时间分配存在冲突的老年人无法满足某些需要,时间利用满意度低。第三,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针对老年人娱乐休闲、教育、就业以及性别平等、老年宜居等方面的政策设计不足,面向女性、高龄、独居、中低收入与就业老年人的政策保障不健全。家庭和社区是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家庭支持政策发展滞后、社区公共服务匮乏抑制了福利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与社区福利供给在政策设计上缺乏协同联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成熟、社会与市场主体缺位弱化了老年福利的可获得性。第四,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子女陪伴时间极为有限,群体性社交活动缺失不利于老年人关系需要的满足;隔代抚育、有偿工作挤占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娱乐休闲场地欠缺、老年教育服务覆盖面窄、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等均不利于老年人成长需要的有效满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要的政策供给不足、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使得老年人难以合理利用时间,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应在优先满足老年人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其他需要的满足,既要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共性需要提供普遍性福利,又要精准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要提供差别化福利,不断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设年龄友好型与性别友好型社会。围绕满足老年人需要这一政策目标,应重点发展家庭与社区福利,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持续释放社会与市场潜力,在增加福利供给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消除老年人需要满足的时间限制,促进供需平衡。为了保障福利产品的高效传递,跨部门之间应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需要满足为研究视角,通过考察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状况,评判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成效,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将时间利用作为政策分析工具,通过探查阻碍老年人合理利用时间和有效满足各类需要的政策短板,为政策改进提供依据,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经由主客观两条路径全面把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在对老年人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探索其主观感知与评价,实现研究内容的又一创新。引入质性研究方法,在调查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分配状况的同时,深入探索时间数字中蕴藏的生命体验并挖掘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信息,在创新老年人时间利用研究方法上做出尝试。本文一定程度上拓展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优化了老年福利政策的分析框架,为决策者动态掌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与需要满足状况,提高老年福利供给精准度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可整合多种方法,扩大取样范围、丰富研究内容,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详实的依据。

张春梅[8](2021)在《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如何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问题。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养老模式改变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宜居社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做了解读,基于老年人的宜居需求、文献追溯和客观分析构建了适宜本土环境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吴良镛院士的五大系统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系统、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和人类系统5个一级指标。为了体现社区空间的代际公平,从老年宜居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专项指标主要体现老年群体的宜居要求;公共指标体现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与其他年龄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基于抽样调查、空间兴趣点、DEM地形数据、人口普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熵值法对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辽宁省182个抽样社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抽样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说明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城市比较来看,大连市所属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最高。(2)就空间分布特征:从社区尺度来看,评价值较高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城区,而评价值较低的社区通常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城区以外的镇/乡镇中心、乡镇附近或离乡镇较远的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评价值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和沈阳成为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双中心。(3)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质量差,自然系统整体质量良好,人类系统和居住系统整体质量较高。在五大系统中,平均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是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无障碍设施建设指数、老年大学数量、老年协会数量、舒适日数、空气质量、户籍登记百岁老年人口,这些是社区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部分。(4)从老年宜居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的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对比中等级别以上社区数量,公共指标是专项指标的2.69倍,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从城市尺度和社区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探寻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是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群体状况是根本驱动力、政府干预和住宅建设是重要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及机制分析,从基于城市尺度的宏观路径和基于社区尺度的具体对策两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居家养老提供适宜的支持性环境提供思路。

山娜[9](2020)在《从个人-环境视角设计和完善适老型住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适老化改造、设计和改善适老型住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老年宜居环境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在物质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应用个人—环境视角可以为设计和完善适老型住宅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的思路。本文提出从个人和环境的视角建设和改善适老型住宅的命题,对适老型住宅的含义进行了解析,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内部差异性的角度提出适老型住宅的设计要求,并从构建适老型住宅产业链角度和老年人需求出发对适老型住宅的设计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张潇[10](2020)在《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坡地住区人居环境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大连市是我国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既有坡地住区较多。同时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加强对坡地住区老年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现状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为大连市老年人构建适老化的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适老”需先“知老”,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研究应首先了解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和空间需求特征,以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需求为切入点,对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展开研究。首先,对坡地住区及其公共空间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相关研究,并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形成系统认知;其次,采取拍照、测绘等方式对大连市坡地住区的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实态调研,以访谈问卷形式对老年人在住区公共空间的日常活动特征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探究老年人的需求与公共空间的影响关系,总结坡地住区老年人需求的公共空间特征;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影响要素,并归纳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的原则;最后,基于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构成要素、影响因子和设计原则,结合前期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特征和公共空间需求特征的调研和分析,尝试性提出可行的适老化设计策略。最终提出针对大连市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的从调整公共空间布局、优化步行系统和健全适老设施三方面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并结合示意模型来进行验证。以期为大连市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并扩充我国关于坡地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

二、关注老年人居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老年人居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乡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需求
    (一)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需求
    (二)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社会交往需求
    (三)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尊重需求
    (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自我实现需求
四、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老年人的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滞后
    (二)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五、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体系
    (三)充分发挥乡村老年人的潜能和优势

(3)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思路沿革和内容设定——基于浙江省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缘起与研究概述
    1.1 缘起
    1.2 研究概述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思路沿革的规律特点
    2.1 老年宜居与老年友好
    2.2 思路沿革的特点
3 建设标准的现实性依据
    3.1 养老政策的概貌
    3.2 老年人的关注点
        3.2.1 加装电梯
        3.2.2 卫生间改造
        3.2.3 智慧养老/老年用品[6]
        3.2.4 学习场所
4 建设标准的内容设定
结语

(4)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依据与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估算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学考虑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整体特征及同质性分析
    3.2 研究对象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整体及城乡现状
    3.3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3.4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的相关关系
    3.5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2 研究对象健康老龄化现状
    4.3 研究对象内在能力现状
    4.4 研究对象外环境现状
    4.5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与内在能力以及外环境的相关关系
    4.6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综述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D:量表授权证明
附录E: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5)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1.1.2 政府对于老年宜居环境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脉络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脉络
    1.4 研究创新之处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2.1 老年宜居环境相关研究
        2.1.1 “老年友好型”城市与社区
        2.1.2 老年宜居环境相关研究
    2.2 空间可达性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非空间分析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研究区域
        3.1.2 研究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问卷调研
        3.2.3 GI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空间分析
    4.1 基础数据准备
        4.1.1 加载各类数据
        4.1.2 建立网络数据集
        4.1.3 建立人口模型
    4.2 医疗卫生环境
        4.2.1 设施现状
        4.2.2 综合医院
        4.2.3 社区卫生服务
    4.3 休憩活动环境
        4.3.1 设施现状
        4.3.2 公园绿地
        4.3.3 公共设施与场所
    4.4 交通出行环境
        4.4.1 设施现状
        4.4.2 空间分析
    4.5 社区服务环境
        4.5.1 设施现状
        4.5.2 街道办事处
        4.5.3 社区服务中心
    4.6 空间综合分析
        4.6.1 医疗卫生环境
        4.6.2 休憩活动环境
        4.6.3 交通出行环境
        4.6.4 社区服务环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非空间分析
    5.1 数据基础信息
        5.1.1 基本特征
        5.1.2 健康状况
        5.1.3 经济状况
    5.2 医疗设施环境
        5.2.1 综合医院
        5.2.2 社区卫生服务
    5.3 休憩活动环境
        5.3.1 周边活动场地
        5.3.2 公共设施与场所
    5.4 交通出行环境
    5.5 社区服务环境
        5.5.1 社区提供老年服务
        5.5.2 公共服务信息宣传
    5.6 非空间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对比分析
    6.1 医疗卫生环境
    6.2 休憩活动环境
    6.3 交通出行环境
    6.4 社区服务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年宜居社区环境的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1.1.2 政府对于老年宜居环境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脉络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脉络
    1.4 研究创新之处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2.1 老年宜居环境相关研究
        2.1.1 “老年友好型”城市与社区
        2.1.2 老年宜居环境相关研究
    2.2 空间可达性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非空间分析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研究区域
        3.1.2 研究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问卷调研
        3.2.3 GI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空间分析
    4.1 基础数据准备
        4.1.1 加载各类数据
        4.1.2 建立网络数据集
        4.1.3 建立人口模型
    4.2 医疗卫生环境
        4.2.1 设施现状
        4.2.2 综合医院
        4.2.3 社区卫生服务
    4.3 休憩活动环境
        4.3.1 设施现状
        4.3.2 公园绿地
        4.3.3 公共设施与场所
    4.4 交通出行环境
        4.4.1 设施现状
        4.4.2 空间分析
    4.5 社区服务环境
        4.5.1 设施现状
        4.5.2 街道办事处
        4.5.3 社区服务中心
    4.6 空间综合分析
        4.6.1 医疗卫生环境
        4.6.2 休憩活动环境
        4.6.3 交通出行环境
        4.6.4 社区服务环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非空间分析
    5.1 数据基础信息
        5.1.1 基本特征
        5.1.2 健康状况
        5.1.3 经济状况
    5.2 医疗设施环境
        5.2.1 综合医院
        5.2.2 社区卫生服务
    5.3 休憩活动环境
        5.3.1 周边活动场地
        5.3.2 公共设施与场所
    5.4 交通出行环境
    5.5 社区服务环境
        5.5.1 社区提供老年服务
        5.5.2 公共服务信息宣传
    5.6 非空间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宜居社区的对比分析
    6.1 医疗卫生环境
    6.2 休憩活动环境
    6.3 交通出行环境
    6.4 社区服务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年宜居社区环境的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回顾
        1.3.2 已有研究的贡献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5.3 方法创新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时间利用
        2.1.3 需要与需要满足
    2.2 相关理论
        2.2.1 人的需要理论
        2.2.2 ERG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 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分配
        3.2.2 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场所分布与陪同者
        3.2.3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年份变化
        3.2.4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差异比较
        3.2.5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影响因素检验
    3.3 讨论
        3.3.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
        3.3.2 老年人满足不同需要的时间分配
        3.3.3 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享有状况及其政策影响
        3.3.4 不同老年群体的需要满足特点与政策供给
    3.4 小结
4 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主观评价
        4.2.2 老年人时间体验的性别差异
        4.2.3 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
        4.2.4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环境建构
    4.3 讨论
        4.3.1 主观时间利用视角下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与政策供给
        4.3.2 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福利供给主体及其效能
        4.3.3 老龄社会的代际权力分配与政策短板
        4.3.4 性别平等视角下的政策设计偏差
    4.4 小结
5 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思考
    5.1 实现福利供给精准化
        5.1.1 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要
        5.1.2 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要
        5.1.3 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5.2 加强家庭功能和社区福利建设
        5.2.1 强化家庭的基础性地位
        5.2.2 加快社区福利建设
    5.3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5.3.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5.3.2 推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
        5.3.3 发挥市场的补充性作用
    5.4 提高福利治理水平
        5.4.1 消除福利供给碎片化
        5.4.2 推进跨学科协同治理
        5.4.3 发展“互联网+”与智慧养老服务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分布不均衡
        6.1.2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具有差异
        6.1.3 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
        6.1.4 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6.3.1 整合多种方法
        6.3.2 扩充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3.3 个体老化与人居需求变化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1.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1.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2.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3 研究展望
        2.3.1 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2.3.2 充分利用多源数据
        2.3.3 探索社区空间的代际共享
3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3.2.1 指导理念
        3.2.2 基本原则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自然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3 设施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4 人类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5 居住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预处理
        4.2.3 评价方法
    4.3 评价结果
        4.3.1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等级
        4.3.2 不同等级社区的对比分析
        4.3.3 分系统差异显着
        4.3.4 各等级社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4.3.5 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指数差异明显
    4.4 本章小结
5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机制分析
    5.1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影响因子的地理探测结果分析
        5.2.3 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分异
    5.3 驱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6.1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路径
        6.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1.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6.1.3 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6.1.4 转变社区建设思路
    6.2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6.2.1 针对分系统评价结果的优化对策
        6.2.2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优化对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文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从个人-环境视角设计和完善适老型住宅(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加强适老化改造、设计适老型住宅是老年宜居环境高质量建设的要求
二、适老型住宅应引入个人--环境的视角
三、从个人——环境视角加强完善适老型住宅的设计
    (一)老年人个体生理变化要求适老化改造过程保留适度挑战性
    (二)老年人个体心理变化对适老化改造提出了更多的“人文关怀需求”
    (三)老年人内部群体差异性要求因地制宜地推动适老化改造
四、基于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型住宅建设建议
总结

(10)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与居住环境矛盾进一步加深
        1.1.2 大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系统认知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2.2 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从人居环境科学来看坡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2.2.2 从生态适应观来看坡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2.2.3 从原居安老理念来看坡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2.3 坡地住区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
        2.3.1 坡地及坡地住区的概念
        2.3.2 住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及范围限定
        2.3.3 坡地住区及其公共空间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实态调研
    3.1 大连坡地住区调研
        3.1.1 调研综述
        3.1.2 调研住区基本概况
        3.1.3 调研住区公共空间分析
    3.2 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3.2.1 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3.2.2 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公共空间关系
        3.2.3 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需求
    3.3 坡地住区老年人需求的公共空间特点
        3.3.1 安全、可达、可识别的物质空间
        3.3.2 交往与共享的精神空间
        3.3.3 功能与现代的品质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影响要素与原则
    4.1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构成要素
        4.1.1 点-适老设施配建
        4.1.2 线-步行道路系统
        4.1.3 面-空间服务范围
    4.2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影响因子
        4.2.1 自然地形的影响
        4.2.2 城市文化的影响
        4.2.3 老年需求的影响
    4.3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4.3.1 整体层次,强化空间联系
        4.3.2 安全可达,提高空间体验
        4.3.3 多元复合,增强场地功能
        4.3.4 因地制宜,尊重地形特色
    4.4 本章小结
5 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5.1 调整坡地住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
        5.1.1 小型化圈层式的空间布局
        5.1.2 紧凑化邻近性的空间节点
        5.1.3 多元化复合性的空间功能
    5.2 优化坡地住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
        5.2.1 重构老年人步行路网
        5.2.2 立体化连贯步行路线
        5.2.3 安全舒适的步行体验
    5.3 健全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设施
        5.3.1 层次有序地布局适老设施
        5.3.2 以老人为本深化适老设施设计
        5.3.3 化整为零完善适老设施空间配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表格索引
附录 C 图片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关注老年人居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包福存.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我国适老宜居城市环境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 宫晓东,李玉龙,解惠然. 现代城市研究, 2021(08)
  • [3]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思路沿革和内容设定——基于浙江省的探索与实践[J]. 于文波,吕明福,吴涌,徐德才. 建筑与文化, 2021(06)
  • [4]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D]. 唐琳熙. 延边大学, 2021(02)
  • [5]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D]. 张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D]. 张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D]. 周慧. 山东大学, 2020(04)
  • [8]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D]. 张春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5)
  • [9]从个人-环境视角设计和完善适老型住宅[J]. 山娜. 设计, 2020(20)
  • [10]大连坡地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D]. 张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