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宋艳亭[1](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问题提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实证研究,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关键。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提出表现或者问题提出教学课例,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却未受到重视,甚至忽略了教师自身的问题提出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编制并实施“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其中16道单项选择题对应问题提出意识部分,2道开放题对应问题提出能力部分,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79份。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问题提出能力表现水平一般。其次,通过对3节问题提出教学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都会影响到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教师成功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等提供有效指导。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如下建议: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在“学方法、用方法、总结方法”中提升教师的问题提出能力;合力创造条件以助力问题提出教学“落地扎根”。期望通过本研究,能给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杨雨桐[2](2021)在《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的创新。而逆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思维训练的载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帮助学生转换思路,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一时期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那对于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帮助高中数学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测试卷法进行研究。通过测试卷,调查了学生具体数学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在测试后结合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通过教师访谈,调查了教师对于逆向思维培养的看法、教学方式的选择、思维培养的困境等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在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思维定势严重、对问题思考度不足、概括反思能力较差以及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针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笔者提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在课堂中通过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的教学加强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石迎春[3](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廖红芳[4](2021)在《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考是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现行制度下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最公平的途径,对任何一个高三的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系统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加之高三数学复习周期长、内容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非常容易出现消极疲惫的状态,并且存在着相当比例的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困难,即数学潜能生,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复习效果提升不佳。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来促进数学潜能生的成绩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及针对学生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得到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数学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和数学学习现状。对教师进行有关高三数学教学现状的访谈,发现现下高三数学复习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反复练习的复习模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情况,在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时以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教学、变式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和迁移理论教学这四种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探究几种教学策略对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提升有效果,同时有利于提升潜能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潜能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本文一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阐述了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则论述了本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策略,通过阐述相应教学策略的定义、实施步骤、教学案例及作用与意义,指明如何结合具体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高三数学复习,进而达到提高潜能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本教学实践过程及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通过对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数学复习有效。第六部分是本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和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人学不同层次的数学,最后教师也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李磊[5](2021)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沉重的课业压力,数学学科作为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创新教育的主旨开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做好学生创新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要求,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一、营造课堂氛围教学实践表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得其将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高中阶段学业繁重,
马林界[6](2021)在《浅谈中职数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其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以此更好地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需求。中职数学是一门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期间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开展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的训练,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专业化成长和提升。本文将对中职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路径进行探究。
韦小芳[7](2020)在《观察求异合作——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数学素养养成都非常有帮助,创新就是指能够产生独特新颖的思路想法,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数学是一门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的要求。并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是思维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数学创新思维更好的进行小学数学学习。
王克聪[8](2020)在《浅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数学在初中学生的学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堂是初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会对学生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学数学课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沿袭着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收效却甚微的老路.高效课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准地分析学情、科学合理地设置各授课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初中学生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使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刘伟[9](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周雅雯[10](2020)在《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数学学习是注重过程的,相对于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敢于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已是当今数学教师所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初中生质疑方面的现状如何?(2)影响初中生质疑的因素是什么?(3)如何实施质疑式教学?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质疑式教学的研究相关成果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质疑和质疑式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了解了上海市某公立中学301名学生和3名数学教师的质疑现状,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如下:(1)学生和教师对于质疑的态度较好,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和质疑行为普遍不高,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但很少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2)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是影响学生质疑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行为和对质疑的态度对于数学学习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数学学习水平和质疑水平上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笔者将得出的结论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联系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出质疑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五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最后基于布鲁姆分类法将数学问题分为六类,设计了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具体教学示例,针对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给予了在实施质疑式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概念 |
(二)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研究 |
(三)教师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五)评价方式 |
(六)信度与效度分析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意识的现状分析 |
(二)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 |
五、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现状 |
(一)问题提出意识方面 |
(二)问题提出能力方面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2)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思维 |
(二)逆向思维 |
(三)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SOLO分类评价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调查对象 |
四、测试卷与访谈设计 |
(一)学生测试卷的设计 |
(二)教师访谈设计 |
五、测试的实施与评价 |
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二)测试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 |
二、思维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灵活性 |
三、教学评价单一 |
四、学生概括反思能力不足 |
五、学生对问题思考度不足 |
六、思维转换障碍与信心不足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加强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二)加强数学公式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加强数学定理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四)加强数学方法教学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研究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3.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 元认知学习理论 |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
4.1 学案教学策略 |
4.2 变式教学策略 |
4.3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
4.4 迁移理论教学策略 |
5.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设计 |
5.2 教学实践过程 |
5.3 教学实践数据及分析 |
5.4 教学实践结论与不足 |
6.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
6.1 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
6.2 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致谢 |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营造课堂氛围 |
二、创新教学理念 |
三、注重个性塑造 |
四、培养求异思维 |
五、关注一题多解 |
六、打造创新空间 |
(6)浅谈中职数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职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
3 中职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3.1 中职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
3.2 中职学生数学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
3.3 中职学生数学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
3.4 强化训练发展直觉思维 |
3.5 引导猜测验证数学原理 |
4 结语 |
(7)观察求异合作——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数学大课堂 |
二、创造相关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
三、营造良好氛围,养成学生主动求异的习惯 |
四、创造思考空间,增加学生进行求异的机会 |
五、进行小组合作,发挥出群体思维创新力量 |
结束语 |
(8)浅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
1.分析学情、教材不深入、不全面. |
2.课堂教学方法死板、单调. |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无法与初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有机融合. |
4.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 |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与具体措施 |
1.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
2.创设数学情境,巧妙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
3.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 |
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 |
四、重构数学课堂,优化课堂结构设计 |
五、灵活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筹教学时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1.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1.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质疑式教学的研究 |
2.2.2 质疑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3 数学问题设计的研究 |
2.2.4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
2.3 概念界定 |
2.3.1 质疑 |
2.3.2 质疑能力 |
2.3.3 质疑式教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问卷编制 |
3.2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内容 |
第四章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4.1 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4.1.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2 问卷的整体分析 |
4.1.3 问卷的各维度分析 |
4.1.4 质疑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5 重点问题的交叉分析 |
4.3 访谈的内容及分析 |
4.3.1 访谈内容 |
4.3.2 访谈分析 |
第五章 质疑式教学的问题设计策略 |
5.1 科学性原则 |
5.2 启发性原则 |
5.3 目标性原则 |
5.4 合理性原则 |
5.5 发展性原则 |
第六章 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示例 |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7.1.1 对教师的建议 |
7.1.2 对学生的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宋艳亭.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高中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决策[D]. 杨雨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 廖红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J]. 李磊.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21(06)
- [6]浅谈中职数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A]. 马林界.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一), 2021
- [7]观察求异合作——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A]. 韦小芳. 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
- [8]浅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J]. 王克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13)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质疑式教学的研究[D]. 周雅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