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山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论文山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一、试论文山公路建设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付珠,刘霞[1](2022)在《突出重点难点 关注民生民情 聚焦主责主业》文中指出编者按:本期《文山政协》集中推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八个专委会2021年工作综述。一年来,文山州政协各专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难点,关注民生民情,聚焦主责主业,相互协同发力,凝聚智慧共识,认真履职尽责,取得了显着成效,彰显了政协风采。敬请关注。

高飞[2](2021)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成业[3](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张红梅[4](2020)在《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各行各业稳定生产的基础环境,旅游安全既是区域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居民出游的首要前提。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担负着柔性外交、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等诸多功能,同时因其具有地缘环境特殊、旅游活动丰富、关联行业众多等特点,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旅游安全风险,因此边境旅游安全要兼顾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考验,抵御风险、保障安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开展研究,选择云南边境地区作为研究案例点,在基于系统理论进行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基础上,进行客观环境和主观感知两方面的旅游安全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旅游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第一、二章在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国内外有关地缘环境、旅游安全评价、边境旅游安全等的研究成果,理清地缘环境、边境旅游、边境旅游安全、边境旅游安全事件等基本概念。第三章基于系统理论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分析,认为边境旅游安全与一般旅游安全相比在旅游主体、安全设施、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征,认为边境地区旅游安全受自然环境、地缘文化、边境社会、旅游管理、网络管理等五方面因素影响;第四章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从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五大影响因素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环境评价模型,并从时空分异角度分析云南边境市州旅游环境安全变化规律;第五章基于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测度游客对影响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不同因素的感知差异和空间差异;第六章依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观点,将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与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联系起来,从针对旅游环境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提出了旅游安全管理的系列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兼具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属性,旅游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呈现出时空分异特征。从时空演化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2013—2017年间云南边境8个市州的旅游安全状况越来越好;同时,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得分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红河、普洱、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文山、临沧、怒江;但是各边境市州安全得分的差异逐年缩小。从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五类影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因素中,边境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两个因子的影响比重逐年增加。2)云南边境地区的游客主观感知评价是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云南边境地区游客的安全评价,呈现出以下规律:除了婚姻这一变量之外,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特征统计变量对边境旅游安全评价呈现出显着差异;从空间上分析,边境游客对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评价几乎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从影响因素上分析,游客对五类旅游安全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有如下规律:除了边境地区社会安全评价、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游后反馈行为等因素存在地域空间差异,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呈现出一致性;从游客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一致性的差异性上分析,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安全环境因素的认知评价对其安全行为意向的作用呈现出如下规律:游客对“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前准备行为越充分;游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中防范行为越明显;游客对“边境社会安全”、“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评价越高,游后反馈行为越明显。3)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要从旅游环境安全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着手。关于边境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有:从旅游环境安全角度,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关于边境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有: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胡懿萌[5](2020)在《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修改后,赋予三十个自治州同设区的市一般享有地方立法权,自治州在原有自治立法权的基础上,又获得地方立法权,形成二元立法权结构,一方面通过自治立法权管理州内少数民族事务,促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行使地方立法权满足具体实际需求,推动地区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已有研究理论的总结及实例的梳理,发现目前自治州双重立法权存在界分不清问题:理论层面,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和适用标准尚不够明确,存在矛盾疏漏;实践层面,囿于立法理论层面的薄弱,导致立法实践中对这两种立法权选择不够精确,内容适格与否还存在疑惑。具体表现为:立法主体权力过于模糊、程序不够健全、无细致法律适用标准、民族元素适用混乱、立法领域及立法事项模棱两可等问题。对此试图寻找界分要点和协调路径,对于立法主体,可根据帕累托效率进行权力的自由裁量,进而选择适用双重立法权之一,应对自治州具体立法事务权力选择尚且缺乏明确适用标准的问题;对于立法内容,地方立法权涉及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皆缺乏明确的法律解释,亟须《立法法》解释说明,并且自治立法权涉及的民族元素需《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准确定位,同时对少部分民族元素稍显薄弱但仍需用自治立法权进行立法的领域作出详细说明,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重合”部分需要进一步作出立法规定;对于立法审批程序,可兼顾事前事后审批,通过立法优化完善自治州法治建设。

张绍稳[6](2019)在《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也积累和沉淀不少的矛盾和诟病,比如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粗放型城镇发展路线、城镇产业规划不合理等。近年来,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消除城乡二元体系,在此背景下,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显得尤为必要。作为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区域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更加凸显,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利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应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起点,搭建人口规模与产业的桥梁,以人口、产业的城镇或城镇群的空间集聚推动城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基于此,首先,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引用基于该理论框架下推导出来的产业、人口聚集的相关理论,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经济理论支撑。系统总结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关系,形成以城镇群为主体,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直接刺激人口与产业的流动和集聚,而城镇体系中合理的空间布局首先应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然后,本文基于以上理论模型,以云南为例,重点从产业和人口两个方面来测算云南省的集聚现状和趋势,为云南省城镇体系构建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撑。接着运用齐普夫模型对云南省的城镇规模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也呈现逐渐集聚的趋势,即人口逐渐向大城市流动。最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口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实证检验,从定量角度探究云南产业与人口集聚的规律,从“因产兴城”的角度,为科学确定云南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最后,根据云南城镇发展的本底条件,结合断裂点划分方法,将云南省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滇中城镇群、滇东南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滇西城镇群、滇西南城镇群和滇西北城镇群六大城镇群。按照理论分析,培育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城镇产业一体化带动城镇化水平发展,以此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以这六大城镇群为载体,提出支撑城镇群发展的交通体系构建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产业、人口的空间集聚,带动周边城镇水平发展,优化云南省城镇空间布局,从而形成良好城镇化发展模式。

谭晓霞[7](2019)在《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是2006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聚焦云南省文山州的壮族和彝族传承铜鼓舞的实践活动,对三个国家级传承人所生活的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壮族村)、富宁县板仑乡龙中村(彝族村)以及麻栗坡县董干镇城寨村(彝族村)等三个民族村寨进行深入的人类学考察,呈现这一传统文化事项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由单一的自然传承向多元的社会传承、学校传承过渡,深入分析以政府主导的保护传承机制实施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逻辑与创新机制。铜鼓舞是中国最古老的舞种之一,长期流传于中国西南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主要流传于广南县、麻栗坡县、富宁县的壮族侬支系与沙支系以及彝族黑倮、白倮、花倮、高裤脚倮、白汉彝、白花彝等支系,是节日民俗仪式或是丧葬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铜鼓舞是以击打铜鼓而舞为特征的中国民间舞蹈。早在公元4世纪之前,铜鼓就已经出现在青铜器所雕铸的乐舞场面之中。铜鼓舞即是在铜鼓从炊具——礼器——乐器的社会生命演变过程中的衍生物,是一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铜鼓舞传达了人与铜鼓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祭祀礼仪中兼为法器和礼器的铜鼓逐渐演化成为祭祀礼仪之后舞之蹈之的伴奏乐器,铜鼓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铜鼓舞主要流传于文山壮族、彝族的许多村寨中。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铜鼓舞的巫术祭祀含义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功能的不断强化。许多地方的铜鼓舞趋于消失。为了使铜鼓舞能够以活形态得以保护与传承,铜鼓舞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与大多数传统文化事项一样,铜鼓舞之所以能够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反应了其本身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却也恰恰反应了其生存的文化生态是令人担忧的。与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本文选取的三个田野点当下都面临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所带来的村寨空间不断被打破,无论是村民不断外出,还是外来者不断进入,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寨社会的变化使维护铜鼓舞神圣性的集体也在发生变化。许多村寨的铜鼓舞都因集体意识的减弱而逐渐式微。2006年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就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之能够在新的时代得以延续。贵马村(壮族侬支系)的村民们从申遗之前就已经主动参与到了“传统”的“发明”过程中。在铜鼓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他们更加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壮族舞蹈“拢阿曰”和“拢阿拉”进行挪用和拼接而形成了新形态的铜鼓舞。铜鼓舞成为了春节期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以及纪念侬智高的“七月节”期间盛大的祭祀舞蹈。这种传统的“发明”之所以有生命力,是与村民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并不断实践有关的。最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既定的”传统而得以传承。龙中村的彝族(高裤脚倮支系)铜鼓舞则是在诸如“荞年节”、“跳宫节”、“进新房”等节日仪式中通过鼓乐歌舞的集体狂欢达到人神两界沟通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因为修建高速公路以及建设村小学而侵占了过去跳铜鼓舞的神圣的文化空间——“宫坪”;神圣的祭祀仪式由于没有熟悉经文及仪式规程的麽公主持而难以举行;此外,由于出任“宫头”必须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付出,而这些付出又很难有回报等原因,使村民不愿意出任“宫头”。加之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去,使得“跳宫节”难以恢复。政府的资金扶持以及对仪式主持人的引导和培养是恢复节日仪式活动建构良性文化生态的外源性动力。城寨村的彝族(白倮支系)铜鼓舞是具有神圣性的祭祀舞蹈,村民在诸如求雨或丧葬祭祀等神圣的集体仪式中通过集体参与的铜鼓舞而获得凝聚感。但是,如果作为文化持有者的集体意识在不断消失,那么,来自村落之外的政府主导的外源式的保护发展措施要真正发挥作用是非常困难的。铜鼓及铜鼓舞的神圣性是由村社集体所维持的,而当社区的集体由于村民不断外出打工、远离村落而逐渐松散之时,要使以集体意识为依托的铜鼓舞能够像从前一样延续是不现实的。如果铜鼓舞的神圣性是由村寨集体意识保证的,那么,重构集体意识则是村寨中的铜鼓舞能够传承最为重要的元素。当地政府除了保证大量资金扶持等诸多措施的实施以外,在保护过程中与村民共同构建了新的集体,从而使新的集体意识得以培养,进而使铜鼓舞的神圣性得以重新建立,最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能够可持续传承。综上所述,当传统和现代遭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激发文化持有者的内在动力。积极吸纳文化意义上的新成员进行集体意识的重构或是通过节日仪式中文化象征符号神圣性的恢复来建构和谐的社会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无论是在实施之初的无以借鉴还是在实施过程中的逐步调适,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那些原本存留在民间、乡间不为人所知的传统文化事项因为各级非遗代表作的申报和命名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信从而自发地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工作中去。政府文化部门、学者、艺术家、文化资源开发者等外源性力量的积极参与,从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一起形成内外合力才可能让铜鼓舞在当下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持续留存并得以良性发展。

李伟良[8](2019)在《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磨憨原是一个偏远的边境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的布局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区位转换,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前沿”与“中心”。在全球化、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磨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学认为,城镇化的主体是人,城镇的灵魂是“人气”,磨憨城镇化进程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对磨憨的流动人口进行访谈和参与观察,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流动性为理论切入点,对磨憨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从流动性的理论视角来看,边境磨憨的许多事物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流动对于边境口岸城镇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动包括人、物、信息、资本、文化等的流动,本文关注的流动主要是指人口的流动,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的,外来人口的流动与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又加强了人口的流动性,并且他们的生计与生活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到改善或提升。本文先对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磨憨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建设的推动。紧接着对磨憨外来人口的流动动因、来源及居留情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流动并居留于磨憨,其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外来流动人口在磨憨的生计方式主要可分为经商和打工两大类,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水平获得了提升。长期居留在磨憨的外来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与当地人的交往,努力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在不同地域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群杂居的边境城镇磨憨,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其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构建团结、和谐的良好民族关系的有效措施。综合而言,磨憨能够在“一带一路”下成为重要的节点与通道,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人类学对于边境口岸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研究,既要探讨其相互关系,也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经济社会问题。

李凤[9](2019)在《汽车租赁旅游流区域空间格局与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汽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租赁逐渐成为一项重要交通选择,汽车租赁旅游具有共享车辆资源、发展共享经济和节约社会资源的重要价值。当前,大交通的时效不断提升,游客在目的地外的交通时间缩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凸显,“大交通+小交通”的出行组合成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形式。“大交通+汽车租赁”旅游方式可以满足旅游者高效灵活的出游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云南省为案例地,借鉴旅游学、交通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相关理论,利用ArcGIS和Ucinet数据分析软件,以及PS和Coreldraw制图软件,研究入滇汽车租赁旅游流的客源市场、空间行为和网络特征等,提出汽车租赁旅游流影响下区域旅游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客源市场的人口属性和出游组织特征:与云南私家车自驾游市场相比,旅游者都是以中青年为主,结伴方式主要为家庭游。不同的是:入滇汽车租赁旅游者的出游时间更长。重游者的人数超过一半。旅游者的出游推力因子既有一般旅游者的普遍推力因子,也有入滇旅游的特殊推力因子,主要为“地方情感”和“实现到云南旅游愿望”因子。出游拉力因子体现了在特殊地理区位下云南旅游资源、入滇大交通、整体形象和自然气候的重要作用力。(2)客源市场的时空分布特征:旅游者的出游时间选择不再局限制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偏好于选择在节假日前后出游,对黄金周时段的选择要大于小长假。旅游者的出游月份分布出现“三峰三谷”形态。出游时间分布受社会季节性因素和自然季节性因素影响。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和非均衡性特点,客源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云南省邻近省份。客源吸引力半径为1948.29km,空间使用曲线具有分段性的多次波动特点,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3)目的地到访率与旅游强度特征:云南租车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偏好性较强,主要产生了 23个旅游目的地,最高和次高到访率城市在“滇西北-滇东南”方向上呈现“S”型分布。昆明市的游客到访率最高,但游客旅游强度较低,很多游客仅把昆明市作为交通中转点。云南大部分城市目的地的类型比较单一,除了昆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为中途型目的地。昆明市主要为枢纽型目的地,除昆明市外,单一型和枢纽型目的地游客的旅游强度最高。(4)汽车租赁交通租车类型:主要分为“全程租车”、“大交通+单地租车”和“大交通+多地租车”等3种类型,其中,“全程租车”类型占主流地位,其他类型使得游客整体行程的交通组合为“入滇大交通+滇内大交通+汽车租赁”模式。在不同的租车类型中,租还车同城都是游客优先选择方式。在云南不同区域,游客优选的租车方式具有差异。城市内租还车点主要分布在对外连接的交通枢纽附近。在同城租车点中,机场租(还)车点最受欢迎。异城租车点之间,不同城市的机场租还车点间地联系最为紧密。(5)空间行为模式与旅游流网络特征:入滇租车游客的旅游线路模式一共有8种,拥有线路数值最多的是往返式。其次是区域环游式和完全环游式。往返式旅游线路的重合率比例最高,主要出现在“滇中+滇西北”区域。总体上,目的地数量为2、3和4个的旅游线路数量最多。在城市节点的网络中,昆明市、大理市和丽江市是云南旅游核心和集散中心。在旅游区节点网络中,丽江古城、苍山洱海和大理古城旅游区是旅游核心和集散中心。云南目的地到访率和旅游强度、游客租车旅游段城市和线路、城市节点与旅游区节点的功能地位均存在空间差异。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云南交通区位、高禀赋和特色旅游资源和租车行为偏好。(6)根据城市节点的网络结构和游客滇内大交通的使用情况,确定不同等级的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4个级别16个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和四边形的租车旅游带。

渠立权[10](2018)在《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地缘经济是各种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叠加到跨国界地区所形成的特殊经济综合体及其地域组织形式,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空间邻近,具有发展地缘经济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改变区域的对内对外联系格局,区位优势得以加强。然而,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环境演变的自适应性调整也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重构地缘经济格局成为必然选择。产业发展、经贸合作和区域空间组织分别反映了地缘经济的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产品流动、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模式等核心方面,因此,文章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本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文章在系统梳理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用地理学的方法组织相关研究,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理论构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格局重构-实现路径。论文首先通过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致力于厘清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构建机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截面,每个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的作用力大小不一,方向各异,并且着力点不同,但它们会形成一个合力,最终决定了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方向和强度,使其由一种平衡状态演变到另一种平衡状态,即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驱动机制。在此机制中,因子的扰动发挥关键作用,重构是对扰动的响应,可以通过改变因子实现地缘经济格局的重构。产业格局重构是通过产业培育、产业转型、产业转移和产能淘汰,形成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文章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并配合专家调查方法,分区选择出对外贸易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作物育种等战略新兴产业。文章分析指出,农业、有色金属、化工、非金属矿产制品业等是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业等是需要承接转移的产业类型,并提出产业转型和承接转移思路;最后根据产业集群等原则,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思路,并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可能承接的转移产业进行了空间安排。经贸合作格局重构是从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按国别归纳了经贸合作领域拓展的方向及对应的合作方式,并提出边境经济合作机制、通道经济合作机制和境外经济合作区合作机制的建构思路。关于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重构,文章指出,国家间经济上的“非对称相互依赖”未必能衍生出权力,经济控制才是权力的来源,构建国家间经济“依赖-控制”关系具有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思路。地缘经济空间重构方面,在中观、微观尺度上,克里斯泰勒结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枢纽-网络”结构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更具优势,是替代前者的理想空间图式。在宏观尺度上,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由“点-轴”结构形成网络空间结构,给县级城市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为便于跨境经济合作,需重构经济合作地域模式,文章建议把瑞丽、磨憨、河口、凭祥、东兴、吉隆等重要口岸城市打造成边境经济增长极,建成樟木、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5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并打造多条跨境经济走廊。最后,为实现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文章根据地缘经济格局建构综合机制并结合指出的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方向,从调整影响因子入手提出了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发展地缘性战略产业等四条路径。地缘性战略产业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它在追求国家利益和重构地缘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作用,文章对其进行了重点讨论。

二、试论文山公路建设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文山公路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突出重点难点 关注民生民情 聚焦主责主业(论文提纲范文)

文山州政协提案委员会
做好提案“加减法” 不断提升提案质量
    把牢政治定力
    讲求提案质量
    有效推动工作
    提高工作执行力
文山州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形成工作合力 提高工作实效
    强化理论武装
    加大履职力度
    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
文山州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狠抓任务落实 实现提质增效
    持续强化学习教育
    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
    拓宽建言献策渠道
文山州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紧扣年度目标扎实推进工作
    服务大局 建言献策
    搭建平台 服务委员
    做好重点提案跟踪督办
    履行主体责任
文山州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以提高履职水平为核心
    为全面履职提供思想保障
    加大调研视察力度
    法治建设成效明显
文山州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理论武装 筑牢思想基础
    助推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交流经验 融洽关系
    提高廉洁意识 筑牢思想防线
文山州政协委员联络和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履行职能职责 凝聚委员共识
    强化学习提升履职能力
    履职尽责 推动落实
    搭建平台 做好服务
文山州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认真履职 扎实有效
    强化学习 提高执行力
    聚焦主业 干在实处
    实行责任清单管理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地缘环境研究
        二、旅游安全评价研究
        三、边境旅游安全研究
        四、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区域选择
        一、研究区域范围
        二、研究对象确定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七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地缘环境
        二、边境旅游
        三、边境旅游安全
        四、边境旅游安全事件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风险评估理论
        二、风险感知理论
        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四、安全系统理论
第三章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分析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一、旅游主体特殊
        二、旅游安全设施特殊
        三、旅游环境特殊
        四、旅游安全管理特殊
    第二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识别
        一、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类型
        二、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特征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取依据
        一、变异系数法
        二、熵值法
        三、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模型构建
        一、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二、基于熵值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三、构建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一、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时间演化分析
        二、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各市州变化分析
        三、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动态评价
第五章 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分析
        一、问卷设计过程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修正与确定
    第三节 基于回归模型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三、基于空间分析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四、边境游客安全认知—行为回归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建议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
        二、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三、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第二节 针对边境地区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
        三、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概述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概念与来源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实施概况
第二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属性界分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主体、对象和程序界分
    第三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立法事项界分
    第四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界分之困
第三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实例考察
    第一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地方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云南省各自治州自治立法权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 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协调
    第一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要点
    第二节 自治州双重立法权的协调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二:法条统计表

(6)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研究
        1.2.3 中心地理论国内外研究
        1.2.4 城镇群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结构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背景
    2.2 中心地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2.2.1 模型
        2.2.2 城镇体系层级原理
        2.2.3 结论
    2.3 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
        2.3.1 产业发展对城镇体系的促进作用
        2.3.2 人口发展对城镇体系的促进作用
        2.3.3 运输成本引起的产业与人口的空间变动机理
        2.3.4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2.3.5 点、轴、面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城镇体系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
    3.1 产业集聚分析
        3.1.1 产业绝对地理集中指数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
        3.1.2 云南省产业集聚测量
    3.2 人口集聚分析
        3.2.1 云南省人口的总体集中指数
        3.2.2 人口集聚评价
        3.2.3 各区县人口集聚测量方法
        3.2.4 云南省人口集聚空间格局
    3.3 云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实证分析
        3.3.1 基于齐普夫回归的城市人口规模分析
        3.3.2 回归结果分析与结论
    3.4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实证研究
        3.4.1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理论梳理
        3.4.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3.4.3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计量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现状分析
    4.1 云南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4.1.1 大多集中在坝区,山区分布较少
        4.1.2 用地紧张多数山地平坝较少、城镇规模较小
        4.1.3 沿江、沿河城镇联系不强,分布不均
        4.1.4 城镇密度东高西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4.2 云南各州市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4.2.1 竞争力计算方法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城镇体系重新构建
    5.1 断裂点划分方法
    5.2 云南省城镇群划分
    5.3 云南省城镇群空间结构解析
    5.4 云南省城镇群动态发展的阶段分析
    5.5 云南省城镇群发展现状评价分析
    5.6 云南城镇群空间发展机遇与制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云南城镇体系发展引导各城镇群定位与产业选择
    6.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6.1.1 加强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1.2 以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的视角,编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6.2 充分培育城镇群的产业功能
        6.2.1 进一步强化城镇群的人口集聚,发挥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益
        6.2.2 以滇中城市群区为引领,推进云南省产业转型,推动城镇体系的发展
    6.3 促进滇中城镇群集聚发展
        6.3.1 发展定位
        6.3.2 交通体系构建
        6.3.3 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6.4 引导其他地区均衡发展
        6.4.1 滇东南城镇群
        6.4.2 滇东北城镇群
        6.4.3 滇西城镇群
        6.4.4 滇西南城镇群
        6.4.5 滇西北城镇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7)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舞蹈人类学的研究
        (二) 关于铜鼓舞的研究
        (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三、主要理论视角
        (一) 文化生态
        (二) 集体意识
        (三) 集体记忆
    四、田野点概述
        (一) 贵马村(壮族侬支系)
        (二) 龙中村(彝族高裤脚倮支系)
        (三) 城寨村(彝族白倮支系)
    五、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六、核心论点
第一章 铜鼓舞的起源、特点和类型
    第一节 铜鼓的分布及渊源
        一、铜鼓的分布
        二、铜鼓的渊源
    第二节 铜鼓舞概说
    第三节 铜鼓舞的类型及特点
    第四节 非遗传承点铜鼓舞的类型及特点
        一、贵马村的铜鼓及壮族铜鼓舞
        二、龙中村、城寨村的铜鼓及彝族铜鼓舞
        三、壮族铜鼓舞和彝族铜鼓舞的比较
    小结
第二章 铜鼓舞的创造性恢复及影响
    第一节 寻找铜鼓舞艺人
    第二节 铜鼓舞“扩融”及其文化基础
    第三节 铜鼓舞发展与村寨和谐
    小结
第三章 文化生态恢复的困境及可能性
    第一节 文化空间的缺失
    第二节 仪式主持者的断代
    第三节 寻找外源性动力
    小结
第四章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第一节 铜鼓舞的神圣性
    第二节 旧铜鼓的重现与新铜鼓的意义建构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调适与集体意识的重构
    小结
第五章 构建铜鼓舞传承者的主体性
    第一节 传承人与铜鼓舞
    第二节 作为集体文化事象的铜鼓舞
    第三节 作为主体性塑造的铜鼓舞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田野点概况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内容
第一章 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发展
    第一节 磨憨的人口流动过程
    第二节 磨憨的聚落发展过程
    第三节 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
    小结
第二章 磨憨外来人口的流动与居留
    第一节 磨憨人口流动的动力
    第二节 磨憨流动人口的来源
    第三节 磨憨外来人口的居留
    小结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磨憨流动人口的生计方式
    第二节 边境贸易与流动人口的经济参与
    第三节 国际通道对流动人口的经济意义
    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与文化适应
    第二节 磨憨边民的居住格局与跨境互动
    第三节 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汽车租赁旅游流区域空间格局与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交通的多米诺效应
        1.1.2 自驾游促进旅游业发展
        1.1.3 租车市场的影响力扩大
        1.1.4 汽车租赁影响旅游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实际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论文组织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资料获取与处理
        1.5.1 数字足迹采集
        1.5.2 社会网络分析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云南旅游研究
    2.2 自驾车旅游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汽车租赁旅游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旅游流与旅游者空间行为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云南省旅游资源及交通空间特征分析
    3.1 云南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3.1.1 云南省旅游资源的等级分布
        3.1.2 云南省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
    3.2 云南租车门店的空间分布
    3.3 云南省交通网络现状分析
        3.3.1 云南省航空网络空间布局分析
        3.3.2 云南省铁路网络空间布局分析
        3.3.3 云南省公路网络空间布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租赁旅游流的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4.1 人口属性特征
    4.2 出游组织方式特征
    4.3 旅游动机特征
    4.4 客源市场时间特征
        4.4.1 出游节假日分布
        4.4.2 主要出游月份分布
    4.5 客源市场空间特征
        4.5.1 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
        4.5.2 客源吸引半径和客流空间使用曲线
    4.6 目的地到访率与旅游强度特征
        4.6.1 目的地到访率分布格局
        4.6.2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强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租赁旅游流空间行为及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1 汽车租赁交通组合类型
        5.1.1 “全程租车”类型
        5.1.2 “大交通+单地租车”类型
        5.1.3 “大交通+多地租车”类型
        5.1.4 滇内大交通使用与游客租还车地点选择
    5.2 汽车租赁空间行为模式
        5.2.1 旅游空间行为模式
        5.2.2 旅游线路的目的地数量和组合
    5.3 汽车租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
        5.3.1 城市节点旅游流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5.3.2 旅游区节点旅游流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5.4 汽车租赁旅游流的空间差异与机理分析
        5.4.1 汽车租赁旅游流的空间差异
        5.4.2 汽车租赁旅游流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汽车租赁旅游流影响下云南旅游空间优化分析
    6.1 云南旅游空间优化路径
        6.1.1 确定重点旅游发展点
        6.1.2 确定重点旅游发展轴
        6.1.3 确定重点旅游地系统
    6.2 构建租车旅游流影响下云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6.2.1 构建不同等级旅游板块
        6.2.2 租车旅游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致谢

(10)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域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缘由及科学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缘经济研究进展
        1.2.2 关于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的外部环境
        1.3.1 越南的基本国情
        1.3.2 老挝的基本国情
        1.3.3 缅甸的基本国情
        1.3.4 印度的基本国情
        1.3.5 尼泊尔的基本国情
        1.3.6 不丹的基本国情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地缘经济
        2.1.2 地缘经济格局
        2.1.3 地缘经济格局重构
        2.1.4 地缘性产业与地缘性战略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
        2.2.2 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
        2.2.3 区域经济系统论
        2.2.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 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框架
        2.3.1 地缘经济的金字塔型分析结构
        2.3.2 地缘经济格局的主要方面
        2.3.3 研究设计
第3章 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建构机制
    3.1 地缘经济格局对环境的自适应机理
    3.2 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
        3.2.1 地缘环境类因子
        3.2.2 国家利益类因子
        3.2.3 区域关系类因子
    3.3 影响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3.3.1 地缘环境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2 国家利益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3 区域关系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4 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机制
    3.4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着力点
第4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性产业格局及其重构
    4.1 目标区域地缘性产业格局分析
        4.1.1 区域优势与支柱产业
        4.1.2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
    4.2 地缘性产业现状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4.2.1 问题解读
        4.2.2 重构思路
        4.2.3 重构原则
    4.3 主导产业选择
        4.3.1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3.2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4.3.3 数据分析及结论
    4.4 战略新兴产业选择
    4.5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4.5.1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4.5.2 重点产业类型及其转型升级
    4.6 落后产能淘汰
    4.7 中东部产业转移承接
    4.8 产业空间布局
        4.8.1 产业布局原则
        4.8.2 边境产业发展带与特色产业聚集区打造
        4.8.3 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
第5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经贸合作格局及其重构
    5.1 边境经贸合作格局分析
        5.1.1 目标区域对外联系格局
        5.1.2 边界效应
        5.1.3 边境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5.2 边境经贸合作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5.2.1 问题解读
        5.2.2 重构思路
    5.3 经贸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重构
        5.3.1 中越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2 中老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3 中缅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4 中印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5 中尼、中不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4 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4.1 机制与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5.4.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5.4.3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5 中国与相关国家经贸合作关系重构
        5.5.1 相互依赖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5.5.2 “依赖-控制”关系的构建
第6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及其重构
    6.1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6.1.1 产业空间分工格局分析
        6.1.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结构格局
        6.1.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格局
        6.1.4 边境区域经贸合作的地域形式
    6.2 地缘经济空间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6.2.1 问题解读
        6.2.2 地缘经济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
    6.3 目标区域内部经济空间格局重构
        6.3.1 区域中心向专业化枢纽转变
        6.3.2 “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6.4 目标区域对外经贸合作地域模式重构
        6.4.1 规范边民互市贸易
        6.4.2 共同打造口岸经济增长极
        6.4.3 共建边境经济合作区
        6.4.4 共建跨国经济走廊
第7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实现路径
    7.1 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
        7.1.1 增强政治互信与文化包容
        7.1.2 关注非传统地缘安全问题
        7.1.3 提高对外战略议程设置能力
        7.1.4 适度发挥战略威慑作用
    7.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2 加强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7.3 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
        7.3.1 建立协调的区内关系
        7.3.2 加强对外沟通协调
    7.4 促进地缘性战略产业发展
        7.4.1 地缘性战略产业的特殊作用
        7.4.2 地缘性战略产业选择
        7.4.3 地缘性战略产业主体打造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文山公路建设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出重点难点 关注民生民情 聚焦主责主业[N]. 李付珠,刘霞. 云南政协报, 2022
  • [2]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D]. 高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张红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自治州自治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界分与协调 ——以云南省八个自治州为例[D]. 胡懿萌. 三峡大学, 2020(06)
  • [6]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D]. 张绍稳. 云南大学, 2019(09)
  • [7]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 谭晓霞. 云南大学, 2019(12)
  • [8]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D]. 李伟良. 云南大学, 2019(03)
  • [9]汽车租赁旅游流区域空间格局与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李凤.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D]. 渠立权.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论文山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