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残“志坚”创奇迹(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1](2016)在《病房没有双人床》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承认人的个性的偏执和事实上偏执所造成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形式上似乎彼此关联,而现实生活却往往告诉我们,这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二个问题。正如这篇小说所揭示的:社会对这种病态所给予的包容程度和解决这种病态的无能为力,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一个人身有残疾,立志创业并获得过掌声和鲜花的喝彩,最终又一头栽入到犯罪的深渊。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道尖锐的社会课题。我们应该谴责谁?谁来最终负责由罪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尽管答案是清楚的,可是隐藏在背后里的问题呢?如果任由这样的问题发展,其更严重的后果不更令我们不寒而栗吗?透过这篇小说,让我们感觉到,作家的目
高昌[2](2015)在《束鹿民歌运动漫溯》文中指出"一九五八年到过河北束鹿县的人,对‘诗洋画海金束鹿’的印象,恐怕是永远忘记不了的。那满村满镇画遍墙头壁角的诗、画、标语,那贴在各家大门口、表示主人大跃进决心的门联,那棵后来被搬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的‘棉花王’——它长的比人还高,挂着上百个棉桃,还有那陈列在县文化馆展览室里的一迭迭民歌集子,再加上那沸腾在田地里、‘赛诗会’上,和人们心中的那股火辣辣的志气……所有这些,都鲜明地吐露了中国人民要铲掉一穷
管彦,陈君,王振一,艾思,徐德田,荒野,赵忠学,张桂菊,张廷宪,杨德辉,马英军,战兴盛,李继先,张会喜,陈玉琢,刘素珍,王泳鱼,马庆邦,曹辉,董春野,孙国尊,张伟,王秀华,孙志远,马一骏,耿志洁,王树强,王传秋,何连波,何连斌,白玉良,张希林,孟德林,赵振生,李景隆,李铁夫,苏敏,李洪玉,时江,袁守刚,徐明森,陶耀辉,马耀生,于洪武,彭景东,何津凫,王太玉,邵桂春,步韩子,周宝英,宋有翥,罗君茹,李秀贤,林坤炎,张婷婷,李阳国,郑比美,陈铠泽,余丹霞,黄琳郎,李依娜,江东彬,李银霞,蔡勉珊,谢剑伟,苏子农,桑盛庭,童玉娥,吕约翰,童宇平,常晓河,程桂芝,陈贤楼,李传谋,梁国钧,左从华,李青,江康林,薛继根,陈建华,樊胜堂,王泽民,杨双禄,邰政,沈芳安,刘世太,许召风,刘灵芝,马宗德,冯志刚,李文范,何俊,贺湘汉,陈圣清,曹祥光,邓俊云,彭明词,陈正亚,雷柏寿,郭沤平,山永和,王兴富,王玉,任开太,李光照,李宗舜,李开发,李现民,吴富科,杨世贵,杨浒,杨仕泽,张祥海,郑其祥,罗志喜,赵其勋,赵先碧,袁相尧,袁旭猛,高俊生,高明,高文礼,敬洪琳,谢瑛,蒲娟[3](2011)在《八方联谊》文中指出
金美仙[4](2011)在《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文版《延边日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内、对外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它以延边为主要舞台,多角度展示了美丽延边的风采。其上刊载了数目颇丰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受到报纸这种特殊载体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代表性、广博性、现实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不仅对延边文学起到导向作用,而且为延边地域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极具社会影响力。《延边日报》文学为研究延边地域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如上所述,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独具的、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意义,但尚无人涉及此领域。因此,笔者试在本论文中,对1958年1月1日(汉文版创刊)至1966年12月31日(延边日报社被军事接管前),刊载在汉文版《延边日报》上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理与文学研究。笔者共采集到2211篇文学作品,首先将其按照不同的文学样式,进行了分类与归整。然后,运用文体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地域文学、报刊文学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理性分析。论文首先对《延边日报》进行了综合概述,并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其次,从传统文体与特色文体两个视角出发,对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创作情况、文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进行文学研究及评价。最后,从汉族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朝鲜族形象,及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地域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这两个主题框架出发,深入探究延边朝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价值。
刘松根[5](2009)在《残疾人事业的核心:精神智力的优化、救助、康复和开发——残疾人大脑文化初探》文中提出研究表明:大脑文化,还是传统文化的龙头文化,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龙头文化,不仅是正常人文化的龙头文化,亦是残疾人文化的龙头文化,更是未来文化的龙头文化;故此,草撰这粗浅拙文,作为大脑文化的一个分支——残疾人大脑文化,并贺中国未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大庆。
韩承鹏[6](2007)在《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文中提出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动员,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中国堪称标语口号大国。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火箭发射架上还是在奔驰的车体上,无论是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还是在穷乡僻壤里那些斑斑驳驳的泥墙上,你都能找到标语的身影。研究标语口号的目的在于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这些标语口号的动员功能、效用、成因及改进形式,为今后更好地应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政治动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收集整理标语口号,可以积累史料,为他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标语口号在我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群体心理感应和标语口号较好的动员传播效果。在我国历史上标语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用标语来昭示天下,彰显政绩,动员民众,服从统治。从此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均仿效之。在封建朝代,口号发挥威力是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要求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平等,将口号在封建社会发挥作用推向了极至。随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这一千古绝唱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争先的动力引擎。在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撰写的标语口号遍布红色区域,是老百姓的指路明灯,是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参加革命队伍的强大武器。标语口号在建国后仍然发挥作用,在“文革”期间,标语口号的喧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标语口号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就在于:标语口号的目标对象是群体。群体在一定的氛围下,具有易于激情冲动、随大流及群体情绪相互感染的的特征。标语口号就象荷尔蒙一样,能加速催化群体特征的显现。标语口号一般使用简单常用的汉字,这就与中国普通人群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相契合。加之,标语口号一般工整对仗,琅琅上口,易于识记,便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标语口号具有内容的时代性、来源的特定性、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效果的鼓动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等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语口号。如土改时期的斗争性,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性,“文革”时期的狂热性等,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是哪一时期写的。在我国,有能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标语口号主要是权威人士、特定的组织机构、一些重要会议和个别群众。标语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既可以因陋就简,也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书写标语可以用墨汁、油漆等传统材料,还可以用声光电等现代材料;标语可以写在石块、木板、横幅、墙壁上,也可以在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上传播。标语口号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的放矢,一定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完成中心工作任务和特定目标群体的需要创造性提出。标语口号主要发挥导向功能、动员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将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动员激励社会力量朝既定的方向努力,从而争取达到预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透视这些标语口号,我们会发现,在浩瀚的标语口号之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动员力强大但内容欠妥。一些标语口号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但有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缺少人文关怀,有的法治意识淡薄,还有的泛政治化严重等。还有,个别标语口号制作者动机不纯,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想通过张贴标语,喊喊口号来虚张声势,不求实效,但求虚功。标语口号作为一种有效的动员方式,在现时代不但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而且会长期存在下去。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语境下,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想能力增强,不再盲目跟着标语口号跑了。这就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利用标语口号来动员社会提出了挑战。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标语口号有待于转型和变脸。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标语口号的特点规律,把握正确撰写标语口号的原则理念,懂得正确使用方法,撰写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反映时代要求的标语口号,推动社会进步。
杨华昌,邵萍[7](2004)在《身残“志坚”创奇迹》文中指出
刘书新[8](2002)在《“用脚捉笔”写人生,身残志坚创奇迹》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全国高考,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一位19岁的“特殊考生”贺世民“用脚捉笔”答完了试卷,并取得了总分613分的好成绩,夺得该市文科的第四名。这位因截肢失去双臂身残志不残的少年不畏艰难,历尽千辛万苦,用一双脚代替双手,书写了人生的绚两篇章!2002年的8月26日,从北京传来令贺世民全家非常兴奋的消息,新华社同时在国内新闻中报道:经国家教育部特批,贺世民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贺世民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在河北省招生的文科成绩分数最高的考生,也是该院建院以来招收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第一人。
二、身残“志坚”创奇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身残“志坚”创奇迹(论文提纲范文)
(4)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延边日报》综述 |
1.1.1 《延边日报》概述 |
1.1.2 朝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
1.1.3 汉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
1.2 《延边日报》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考察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概述 |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3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采集与整理 |
2.4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一般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
3.1 小说 |
3.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3.1.2 小说文体受到"冷落"的原因 |
3.1.3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
3.1.4 充满地域色彩的典型环境 |
3.1.5 小说情节的概念化、意识化 |
3.2 散文 |
3.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3.2.2 "延边全景图"式的叙事散文 |
3.2.3 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抒情散文 |
3.3 诗歌 |
3.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3.3.2 功利性极强的审美意识形态 |
3.3.3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
3.3.4 诗歌语言的世俗化、平民化 |
3.4 通讯 |
3.4.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3.4.2 异彩纷呈的通讯样式 |
3.4.3 真实再现延边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
3.4.4 充满政治教育、鼓动气息的通讯文体 |
3.5 评论 |
3.5.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3.5.2 评论受到高度重视 |
3.5.3 评论种类的百花齐放 #(30) |
3.5.4 文质兼优的评论文学 |
第四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特色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
4.1 民间传说 |
4.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4.1.2 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
4.1.3 朴实、欢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
4.1.4 生活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
4.1.5 朝鲜族民族品格的体现 |
4.2 二人转 |
4.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4.2.2 独具魅力的二人转语言 |
4.2.3 个性化的文本特色 |
4.2.4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 |
4.3 歌谣 |
4.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4.3.2 创作主题的广博性特征 |
4.3.3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
4.3.4 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 |
4.4 其他特色文体 |
第五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的地域文化价值 |
5.1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中的"朝鲜族形象" |
5.1.1 朝鲜族女性外柔内刚的形象 |
5.1.2 朝鲜族男性形象 |
5.1.3 朝鲜族的民族性格 |
5.1.4 朝鲜族的祖国情怀 |
5.2 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延边地域文学的影响 |
5.2.1 文学导向作用 |
5.2.2 创造良好的群众环境 |
5.2.3 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
5.2.4 为朝汉文学的沟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5.2.5 为延边文学与作家创造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目录(创刊至1966) |
(6)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提要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的语义略解 |
第二节 标语口号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一、本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选题意义 |
注释 |
第二章 标语口号的成因考察 |
第一节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二节 强大的群体心理效应 |
一、群体心理特征:激情盲从易感染 |
二、群体力量探源:爆发强大潜能 |
第三节 显着的动员传播效果 |
一、标语口号契合了常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
二、标语口号易于识记 |
三、标语口号能创设力量氛围 |
四、口号能凝聚人心 |
注释 |
第三章 动员型标语口号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内容的时代性 |
一、古代中国 |
二、近代中国 |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二节 动员性标语口号来源的特定性 |
一、权威人士 |
二、组织机构 |
三、重要会议 |
四、人民群众 |
第三节 动员类标语制作材料的多样性 |
一、工农红军时期的标语制作 |
二、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 |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标语制作 |
第四节 标语口号动员效果的鼓动性 |
一、情感型鼓动 |
二、目标型鼓动 |
三、理想型鼓动 |
四、利益激励型鼓动 |
第五节 标语口号动员目标的针对性 |
一、针对中心工作 |
二、针对特定人群 |
三、针对特定需要 |
注释 |
第四章 标语口号的动员效果透视 |
第一节 动员导向功能 |
一、政治动员导向功能 |
二、政策动员导向功能 |
三、政治社会化动员功能 |
第二节 政治动员功能 |
一、实现政治决策动员 |
二、实现政治目标动员 |
第三节 动员激励功能 |
一、目标式激励动员 |
二、激情迸发式动员 |
注释 |
第五章 当代标语口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动员力强但内容不妥 |
一、动员力强大但却有碍社会发展 |
二、虚幻理想但却昙花一现 |
三、有强烈的震慑力但却缺少人文关怀 |
四、权威动员但显法治意识淡薄 |
五、动员目的明确但内容滑稽荒诞 |
六、动员内容引起岐义 |
七、动员内容泛政治化 |
八、动员面太广缺乏针对性 |
第二节 标语位置失当 |
第三节 动员目的欠佳 |
一、观念误区,以虚抵实 |
二、作风不实,上行下效 |
三、跟风应景,敷衍塞责 |
四、频换口号,误导社会 |
五、劳命伤财,华而不实 |
注释 |
第六章 发挥标语口号动员功能的有效办法与措施 |
第一节 把握制定标语口号的原则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二、满足利益需求的原则 |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四、可行性原则 |
五、准确把握口号时机的原则 |
六、正确把握口号转换的原则 |
第二节 正确表达标语口号 |
一、明确标语口号的特性 |
二、符合规范要求 |
三、正确掌握表达方法 |
第三节 加强对标语口号的监管 |
一、端正思想,以人为本 |
二、务求实效,力戒“虚功” |
三、讲求诚信,兑现承诺 |
第四节 现时代标语口号的发展取向 |
一、更新观念,依法动员 |
二、创新发展,推陈出新 |
注释 |
附录:中国近现代动员类标语口号例举 |
第一节 政治动员 |
第二节 社会动员 |
第三节 科教文卫建设动员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动员 |
第五节 军事领域动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身残“志坚”创奇迹(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房没有双人床[J]. 宋欣. 中国铁路文艺, 2016(12)
- [2]束鹿民歌运动漫溯[J]. 高昌. 新文学史料, 2015(03)
- [3]八方联谊[J]. 管彦,陈君,王振一,艾思,徐德田,荒野,赵忠学,张桂菊,张廷宪,杨德辉,马英军,战兴盛,李继先,张会喜,陈玉琢,刘素珍,王泳鱼,马庆邦,曹辉,董春野,孙国尊,张伟,王秀华,孙志远,马一骏,耿志洁,王树强,王传秋,何连波,何连斌,白玉良,张希林,孟德林,赵振生,李景隆,李铁夫,苏敏,李洪玉,时江,袁守刚,徐明森,陶耀辉,马耀生,于洪武,彭景东,何津凫,王太玉,邵桂春,步韩子,周宝英,宋有翥,罗君茹,李秀贤,林坤炎,张婷婷,李阳国,郑比美,陈铠泽,余丹霞,黄琳郎,李依娜,江东彬,李银霞,蔡勉珊,谢剑伟,苏子农,桑盛庭,童玉娥,吕约翰,童宇平,常晓河,程桂芝,陈贤楼,李传谋,梁国钧,左从华,李青,江康林,薛继根,陈建华,樊胜堂,王泽民,杨双禄,邰政,沈芳安,刘世太,许召风,刘灵芝,马宗德,冯志刚,李文范,何俊,贺湘汉,陈圣清,曹祥光,邓俊云,彭明词,陈正亚,雷柏寿,郭沤平,山永和,王兴富,王玉,任开太,李光照,李宗舜,李开发,李现民,吴富科,杨世贵,杨浒,杨仕泽,张祥海,郑其祥,罗志喜,赵其勋,赵先碧,袁相尧,袁旭猛,高俊生,高明,高文礼,敬洪琳,谢瑛,蒲娟. 诗词月刊, 2011(09)
- [4]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D]. 金美仙. 延边大学, 2011(04)
- [5]残疾人事业的核心:精神智力的优化、救助、康复和开发——残疾人大脑文化初探[A]. 刘松根. 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 [6]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 韩承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7]身残“志坚”创奇迹[J]. 杨华昌,邵萍. 道路交通管理, 2004(01)
- [8]“用脚捉笔”写人生,身残志坚创奇迹[J]. 刘书新. 健康大视野,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