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屾[1](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指出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王蓉[2](2019)在《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和应用,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为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提供快速、准确、便利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资源。云计算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的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让用户能随时随地享受高性能的计算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因此,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分析与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缺少统筹规划、信息单向传播、信息资源单一、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通过对农业科技服务对象进行相关信息资源需求分析,以及对该云平台用户和管理员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提出该云平台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在此工作基础上,进行基于Hadoop云计算系统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总体设计,以及围绕其功能需求,开展基于HDFS的智能信息服务模块设计,基于ElasticSearch的信息检索模块设计,基于MapReduce的信息推荐模块设计,以及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结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信息数据逻辑设计基于MySQL的关系型数据库。最后,本文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施步骤,并对该云平台的Web界面进行展示,对其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云平台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实现了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的云端集成,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需求。经过上述系统分析与设计,所构建的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能适应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信息化发展要求。它汇集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生产等农业科技服务各环节的信息资源,满足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与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有效提高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利用效率。
董开居[3](2011)在《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发展使广大农业工作者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了可能。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利用数据库检索、登录虚拟图书馆、参加论坛、参与电子邮件群和QQ群、登录农业站点等。介绍了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并列出了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站点。
杨晓蓉[4](2011)在《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播的数量与日俱增,全国各地各部门建设了很多农业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涉农各种组织在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存贮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分别独立开发和设计各自的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分布、异构已成为现有应用环境的基本特征,导致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全局应用越来越困难。而且大部分农业信息系统缺乏资源检索的语义联想能力,检索效率和准确率低下,服务模式单一,不能够根据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针对以上问题,在对比、分析、总结了现有的分布式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分布式异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中间件法和元数据相结合的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框架,研究了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针对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整合问题,制定了适合农业科技信息描述的元数据标准,采用中间件自动抽取和人工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元数据抽取,并利用元数据副本一致性管理模型实现了元数据副本容错和负载均衡。针对农业异构数据源检索,研究了基于农业领域词典的中文分词方法和基于农业领域本体的语义扩展方法,实现了基于农业本体的查询扩展,提高了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采用自动建模和人工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基于访问次数对用户兴趣度进行统计,群体用户的兴趣访问本体与个人用户兴趣访问本体进行聚合,实现了聚类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推送。利用用户模型在本体上投影形成的个性化本体对用户查询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语义联想,检索出最符合用户意图的结果。最后采用以上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基于ASP.NET+SQL Server 2005开发环境构建了西藏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及信息共享平台,验证了本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实现了西藏地区农业科技信息的全局、统一和高效的访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一个基于中间件法的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框架,可以支持农业科技信息集成化服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农业本体的异构数据库模式的自动抽取和匹配方法,提高了集成环境中农业信息智能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提出了基于农业本体的用户模型自动构建方法,实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上述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设计开发了西藏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及信息共享平台,验证了论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赵胜钢[5](2009)在《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文中指出牛顿说:我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正在建设发展中的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正是这样的一个支持农业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巨人,而平台的体系结构就是支撑巨人的骨骼系统。巨人的骨骼的灵活强壮直接决定了巨人本身的成长壮大和对站在其肩膀上的科研人员的支持能力和支持高度,本文研究的就是如何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这个农业科研支持巨人的骨骼打造的更加灵活和强壮。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科学研究得以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资源宝库,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提供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网络软件平台,要为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广泛的技术环境支持。农业科学数据具有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数据量大、内容格式多样、管理复杂等基本特点,从技术角度看,有海量、异源、异构、分散等特点。农业数据用户对数据共享的要求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的不断优化是适应农业科学数据的特点、满足不断变化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大规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体系结构问题决定了平台的构成组件以及组件间的相互联系,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平台服务的性能和质量。平台体系结构应该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但核心问题是农业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在技术层面表现为对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开放性、扩展性、安全性等要求。体系结构源于技术而又不拘于技术,它是以一种总揽全局的思想,综合考虑服务平台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自身的合理和优化。本文依据系统论的思想,针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的建设目标、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将结构化思想、OSI层次模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SOA、网格、虚拟现实等体系和技术创新性地应用到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的分析与设计之中,从技术层面探讨解决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两个核心问题的优化方案。文章从技术角度探讨了满足平台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要求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从用户角度来看的逻辑体系结构模型、从开发人员角度来看的功能体系结构模型和从实施人员角度来看的物理体系结构模型。这三种模型的综合的成果为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共享平台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借鉴。
宋立荣[6](2008)在《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质量(IQ)是信息共享发展的前提,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高效等实质问题,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价值。随着我国各类科技信息共享工程的逐步推动,共享信息的信息质量问题也日渐凸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工作中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因此,深入认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IQM)的基本特点,建立有效的IQ管理机制,解决共享中IQ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科技信息共享实践中存在的信息质量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质量管理基本理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认识,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共享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认识这三者的结合,从信息质量内在结构和管理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质量约束(CIQ)”这一新概念,并以构建CIQ机制为框架,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即:通过对IQ控制研究、IQ管理策略分析、IQ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展开论文的理论研究;最后,采用案例进行比对分析和对策建议。本文是在农业领域中首次运用信息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问题,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1、在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信息质量管理中提出了“信息质量约束”概念和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约束”包括两方面,一是需要增加投入来消除客观存在的不足的支持性约束;另一个是对影响信息质量因素所作的必要人为设置的限制性约束,以使共享系统按照预定方向进行。在此概念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并构建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确保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2、提出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它包括三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信息质量管理的策略研究、从数据和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信息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从信息质量本身和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两个角度建立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质量管理循环系统。3、揭示了目前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从IQ的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方面结构分析入手,结合专家调查,认为目前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IQ基本质量特征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可达性和实用性等三个方面。故在信息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控制方法、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4、简明地探索了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评价基本思路。信息质量评价应从信息质量本身评价和信息质量管理工作评价两方面进行,对前者,需针对不同需求(如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总体评价、针对特定主题领域和针对某一专题领域这三个层次)建立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后者,应针对宏观质量约束管理和微观质量约束管理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找出影响IQ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必要约束要素及约束指标,修订约束内容,使达到有效监控信息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目的。本项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些观点、办法和思路,期望能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及信息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孙世玲[7](2008)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Internet网上一些实用性农业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对一些主要的农业站点和信息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为获取和利用因特网上重要的和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依据。
罗德一[8](2007)在《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文中认为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运行,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因特网上的农业信息正以指数形式急剧增长,且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科学领域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及一般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农业网络信息庞杂、无序,各种农业搜索性网站千差万别,人们难以高效获取所期望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通过综合搜索引擎获取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大多数综合性分类搜索引擎采用的都是自编分类体系,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存在类目设置随意、类目划分缺少规范、归类不科学、横向关系揭示不足、类名不确切等问题。同时,用综合分类搜索引擎检索农业信息尽管速度很快,但人们对检索结果大都不满意,存在检索结果多、准确性差、专指性差、内容相对陈旧、信息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造成用户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不利于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相比综合分类搜索引擎,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在检准率、标引深度、分类体系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具有专、精、深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农业分类搜索引擎也存在有明显不足,分类体系有待于专业化和标准化,分类方法单一,知识领域不全,知识体系不严密、结构不科学。鉴于此,为了实现对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查询、共享和使用,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搜索、整理大量文献资料、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采用统计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实例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通过综合性搜索引擎及现有农业分类搜索引擎获取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类用户对于网络农业资源需求之间的差异,提出编制新的农业中文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新的农业中文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分类原则、类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分类指标,规范农业信息化工作。笔者认为:通过研究农业分类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对提高网上农业信息检索的检准率和推动农业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黄静[9](2007)在《专业化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网上农业空间信息资源检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化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其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本文介绍了网上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农业空间信息资源及特点和其检索方法,为获取网上重要的农业空间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依据。
王学明,康翠萍,李亚伟[10](2007)在《Internet信息资源在农技人员继续学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Internet上的农业信息资源以及农技人员如何利用Internet上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二、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
2.3.7 “互联网+农业” |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
2.4 研究总结 |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
3.5.2 案例启发 |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
5.1 研究对象 |
5.1.1 概述 |
5.1.2 发展现状 |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1 云计算研究现状 |
1.2.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拟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云计算理论 |
2.1.1 云计算理论及特点 |
2.1.2 云计算的体系层次 |
2.1.3 云计算服务模式 |
2.2 云平台关键技术 |
2.2.1 Hadoop分布式框架 |
2.2.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
2.2.3 MapReduce并行式计算框架 |
2.2.4 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 |
2.2.5 Web开发技术 |
2.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理论及方法 |
2.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理论 |
2.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管理方法 |
第三章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的现状 |
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存在的问题 |
3.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需求分析 |
3.3.1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服务对象信息需求分析 |
3.3.2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
3.3.3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4 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 |
4.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目标和原则 |
4.1.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目标 |
4.1.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设计原则 |
4.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总体设计 |
4.3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设计 |
4.3.1 智能信息服务模块设计 |
4.3.2 信息检索模块设计 |
4.3.3 信息推荐模块设计 |
4.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4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现 |
5.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施步骤 |
5.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实现 |
5.3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测试 |
5.3.1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功能测试 |
5.3.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平台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搜索引擎检索 |
1.1 Google搜索引擎 |
1.2 百度搜索引擎 |
1.3 雅虎搜索引擎 |
1.4 其他农业搜索引擎 |
1.5 其他常用的中英文搜索引擎 |
2 利用数据库检索 |
2.1 国外三大农业数据库[1] |
2.1.1 AGRICOLA美国农业联机检索数据库 |
2.1.2 AGRIS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
2.1.3 CAB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 |
2.2 国内主要数据库 |
2.2.1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
2.2.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
2.2.3 万方数据资源平台 |
2.2.4 其他农业数据库 |
3 虚拟图书馆 |
4 参加电子邮件群和QQ群 |
5 登录农业论坛 |
6 涉农的站点[2-3] |
7 结束语 |
(4)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数据集成技术 |
1.3.2 农业本体技术 |
1.3.3 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分布式信息共享方法与理论 |
2.1 常用的异构信息集成方法 |
2.1.1 联邦数据库法 |
2.1.2 数据仓库法 |
2.1.3 中间件法 |
2.2 元数据和元数据标准 |
2.2.1 元数据的内涵 |
2.2.2 元数据的内容及特征 |
2.2.3 元数据的作用 |
2.2.4 主要的元数据标准 |
2.3 主题法与农业本体 |
2.3.1 主题法与分类法 |
2.3.2 农业本体 |
2.4 相关计算机技术 |
2.4.1 XML 技术 |
2.4.2 Microsoft.NET |
2.4.3 Web Services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框架研究 |
3.1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架构设计 |
3.1.1 基于中间件法的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架构 |
3.1.2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的逻辑架构 |
3.1.3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的功能架构 |
3.2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
3.2.1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支撑技术 |
3.2.2 基于本体的农业异构数据源检索技术 |
3.2.3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检索及推送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支撑技术 |
4.1 基于中间件法的分布式信息集成技术 |
4.2 基于元数据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描述技术 |
4.2.1 元数据标准 |
4.2.2 元数据抽取 |
4.2.3 元数据管理 |
4.3 农业领域本体的建立 |
4.3.1 本体中领域词语数据来源 |
4.3.2 领域本体建立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农业异构数据源检索技术 |
5.1 农业分布式异构数据源搜索整体构架 |
5.2 基于农业本体的查询扩展 |
5.2.1 查询扩展流程 |
5.2.2 农业领域词典的构造 |
5.2.3 基于农业领域词典的中文分词技术 |
5.2.4 基于农业领域本体的语义扩展技术 |
5.3 农业分布式异构数据源查询优化 |
5.3.1 农业分布式异构数据库查询优化 |
5.3.2 农业信息网站查询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检索和推送技术 |
6.1 用户模型的建立 |
6.1.1 自动用户建模 |
6.1.2 人工用户建模 |
6.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6.2.1 基于农业信息资源的角色划分 |
6.2.2 基于资源的角色访问控制 |
6.3 基于用户需求驱动的农业信息资源推送技术 |
6.3.1 基于访问次数的用户兴趣度统计 |
6.3.2 基于访问热度的农业信息资源推送 |
6.4 个性化检索技术 |
6.4.1 个性化农业信息智能检索技术 |
6.4.2 用户历史记录浏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案例设计与实现 |
7.1 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利用现状 |
7.1.1 西藏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分布现状 |
7.1.2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及信息共享平台访客人群及访问目的分析 |
7.1.3 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目的 |
7.2 西藏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及信息共享平台的计算机实现 |
7.2.1 平台设计原则 |
7.2.2 平台运行环境 |
7.2.3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大规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2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
1.3.3 体系结构研究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6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体系结构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数据和信息 |
2.1.2 科学数据和农业科学数据 |
2.1.3 资源、数字化资源和科学数据资源 |
2.1.4 系统定义 |
2.1.5 科学数据共享、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
2.1.6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
2.1.7 数字化图书馆 |
2.1.8 大规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 |
2.1.9 体系结构 |
2.1.10 系统的互操作性 |
2.1.11 系统的扩展性 |
2.1.12 系统的开放性 |
2.1.13 数据对象 |
2.1.14 元数据 |
2.2 基本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OSI 层次模型 |
2.2.3 软件系统开发方法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的关系 |
2.2.4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研究和数字化图书馆研究的关系 |
2.2.5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演变 |
2.2.6 蚂蚁算法 |
2.2.7 虚拟现实技术 |
2.2.8 3G 环境下的在线系统访问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需求分析 |
3.1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目标 |
3.2 农业科学数据的特点 |
3.2.1 农业科学数据的基本特点 |
3.2.2 农业科学数据的技术特点 |
3.3 我国农业科学数据用户需求分析 |
3.3.1 我国农业科学数据用户基本需求分析 |
3.3.2 我国农业科学数据用户对平台开发的需求分析 |
3.4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要解决的问题 |
3.5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基础 |
3.5.1 体系结构研究客观环境基础 |
3.5.2 体系结构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
3.6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逻辑体系结构 |
4.1 农业科学数据管理的基础体系结构 |
4.2 农业科学数据管理的共享体系结构 |
4.3 农业科学数据管理的集成体系结构 |
4.3.1 虚拟系统集成法 |
4.3.2 搜索引擎集成法 |
4.3.3 搜索代理集成法 |
4.3.4 元数据集成连接法 |
4.4 农业科学数据的完整性 |
4.5 农业科学数据的分类和索引 |
4.6 农业科学数据的区域划分和查找路由 |
4.7 农业科学数据的热点查询服务 |
4.8 农业科学数据的展示 |
4.9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服务的SOA 封装和授权 |
4.10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服务总线 |
4.11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3G 支持服务 |
4.12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对话 |
4.13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其它增值服务 |
4.13.1 统计分析系统 |
4.13.2 备份和镜像系统 |
4.13.3 安全服务系统 |
4.13.4 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使用支持 |
4.13.5 数据推送系统 |
4.1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功能体系结构 |
5.1 平台功能体系结构总体框架 |
5.2 平台功能体系结构组件说明 |
5.2.1 系统门户层 |
5.2.2 用户验证和个性化服务层 |
5.2.3 核心应用层 |
5.2.4 服务总线层 |
5.2.5 应用支持层 |
5.2.6 数据总线层 |
5.2.7 数据管理层 |
5.2.8 系统软件层 |
5.2.9 物理层 |
5.2.10 跨层组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物理体系结构 |
6.1 平台物理体系结构框架 |
6.2 中心站点结构 |
6.3 分中心站点结构 |
6.4 其它数据共享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对共享平台建设的建议 |
7.3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信息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概述 |
1.3.2 国内信息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概述 |
1.3.3 国内外信息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设想 |
1.5 研究框架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3 论文框架结构及内容 |
1.6 论文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实践进展认识 |
2.1 基本概念认识 |
2.1.1 数据和信息的概念界定 |
2.1.2 农业科技信息的概念及范围 |
2.1.3 质量的概念认识 |
2.1.4 数据质量和信息质量的界定 |
2.1.5 质量管理的定义和认识 |
2.2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实践和发展 |
2.2.1 国外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信息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
2.2.2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IQ 问题认识 |
2.2.3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IQ 问题分析 |
2.3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实践进展认识 |
2.3.1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基本认识 |
2.3.2 国外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实践 |
2.3.3 国外科技信息共享实践中IQM 的成功经验 |
2.3.4 国内科技信息共享的实践发展 |
2.3.5 我国科技信息共享实践中存在的IQ 问题 |
第三章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问题的分析 |
3.1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的结构分析 |
3.1.1 信息的内在结构认识 |
3.1.2 信息质量的内在结构认识 |
3.1.3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维度分析 |
3.1.4 语用层次的信息质量分析 |
3.2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问题的管理认识 |
3.2.1 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问题特点 |
3.2.2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控制的变化特点 |
3.2.3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M 和传统IQM 的区别 |
3.2.4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特征 |
3.2.5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的动力分析 |
第四章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约束机制分析 |
4.1 目前主要的信息质量管理理论认识 |
4.1.1 信息质量的产品观点 |
4.1.2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理论 |
4.1.3 数据质量成熟度模型 |
4.1.4 现有IQM 理论的局限性认识 |
4.2 基于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约束认识 |
4.2.1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环境的系统认识 |
4.2.2 约束的概念认识 |
4.2.3 信息质量约束与TOC 中约束的区别 |
4.2.4 信息质量约束的含义 |
4.2.5 质量约束引入信息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4.2.6 基于信息质量约束观点对网络信息质量管理的理解 |
4.3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 |
4.3.1 机制的内涵 |
4.3.2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特征 |
4.3.3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约束要素 |
4.3.4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构建原则 |
4.3.5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结构构建 |
4.3.6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环境构建 |
4.3.7 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内容构建 |
4.3.8 质量约束机制的实施步骤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
5.1 宏观层面的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策略分析 |
5.1.1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组织管理 |
5.1.2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法规约束 |
5.1.3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技术的质量约束 |
5.1.4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标准约束 |
5.1.5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信息资源整合 |
5.1.6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人员信息素质 |
5.1.7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经费支持与激励 |
5.2 微观组织层面的信息质量约束机制对策分析 |
5.2.1 健全微观组织内部自我质量约束机制 |
5.2.2 建立微观组织内部的IQM 机制 |
第六章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控制分析 |
6.1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控制认识 |
6.1.1 控制定义及认识 |
6.1.2 农业科技信息质量控制范围 |
6.1.3 信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6.2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的过程控制 |
6.2.1 信息质量的过程控制认识 |
6.2.2 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 |
6.2.3 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
6.2.4 录入环节的质量控制 |
6.2.5 标引环节的质量控制 |
6.2.6 数据的审核和存储环节的质量控制 |
6.2.7 信息反馈环节的质量控制 |
6.3 基于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
6.3.1 数据库的基本认识 |
6.3.2 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
6.3.3 农业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控制 |
6.4 基于元数据的质量控制 |
6.4.1 元数据的基本认识 |
6.4.2 利用元数据进行IQ 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6.4.3 基于元数据进行IQ 控制的措施 |
第七章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评价 |
7.1 信息质量评价的认识 |
7.1.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7.1.2 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 评价与传统印刷型文献IQ 评价区别 |
7.1.3 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与信息资源评价的区别 |
7.1.4 评价指标和质量维度的区别 |
7.1.5 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的信息质量需求分析 |
7.2 现有IQ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7.2.1 现有IQ 评价体系概述 |
7.2.2 现有IQ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3 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启示 |
7.3 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7.3.1 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评价基本要求 |
7.3.2 IQ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3.3 IQ 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 |
7.3.4 IQ 评价流程 |
7.4 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 |
7.4.1 IQM 评价制度的建立 |
7.4.2 IQM 评价指标体系 |
7.5 IQ 评价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 |
7.5.1 IQ 评价方法评析 |
7.5.2 主要的IQ 评价方法 |
第八章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的案例分析 |
8.1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 |
8.2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运行管理 |
8.2.1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顶层设计 |
8.2.2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运行管理 |
8.3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中信息质量管理举措 |
8.4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 |
8.5 制约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
8.6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发展建议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在信息共享研究领域对“数据”的基本看法 |
附表2 从信息共享研究领域对“信息”基本看法 |
附表3 在信息共享领域中对数据和信息的关系认识 |
附表4 数据质量的定义汇总 |
附表5 信息质量的定义汇总 |
附表6 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背景给出的质量维度列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分类搜索引擎及其分类体系研究 |
1.3.1 分类搜索引擎的产生与发展 |
1.3.2 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情况 |
1.3.3 专业分类搜索引擎的发展研究情况 |
1.4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概述 |
1.4.1 国外农业分类搜索引擎概述 |
1.4.2 国内农业分类搜索引擎概述 |
1.4.3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应用研究情况 |
第二章 研究及调查方案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2.2 调查方案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对象 |
2.2.3 调查内容 |
第三章 获取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分析 |
3.1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
3.1.1 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 |
3.1.2 农业网站访问现状 |
3.1.3 农业网站存在的主要缺陷 |
3.2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的调查 |
3.2.1 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 |
3.2.2 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 |
3.2.3 获取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最理想的方式 |
3.3 通过综合搜索引擎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调查 |
3.3.1 是否经常使用综合搜索引擎获取农业信息 |
3.3.2 对综合搜索引擎检索农业信息结果的评价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农业全文搜索引擎与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对比分析 |
3.4.1 几个农业全文搜索引擎介绍 |
3.4.2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介绍 |
3.5 现有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及其分类体系的调查 |
3.5.1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优势的调查 |
3.5.2 现有主要农业信息分类方法分析 |
3.5.3 现有农业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类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编制新的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4.1 编制新的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必要性 |
4.1.1 符合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需要 |
4.1.2 快速、准确获取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需要 |
4.1.3 促进网络农业信息分类法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
4.2 编制农业分类搜索引擎新的分类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4.2.1 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
4.2.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
4.2.3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拥有一定理论基础 |
第五章 编制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原则、方法及指导思想研究 |
5.1 分类原则 |
5.2 分类方法 |
5.2.1 分类方法调查 |
5.2.2 分类方法介绍 |
5.2.3 利用分面组配—体系分类法组织网络农业信息资源 |
5.3 指导思想 |
5.3.1 建立多维的等级分类体系 |
5.3.2 采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信息组织方式 |
5.3.3 控制好一级类目的数量及其层次 |
5.3.4 做到四个有机结合 |
5.3.5 达到四个适应 |
第六章 网络农业信息类目需求调查 |
6.1 对农业技术类栏目的调查 |
6.2 对生产资料类栏目的调查 |
6.3 对品种信息类栏目的调查 |
6.4 对市场信息类栏目的调查 |
6.5 对农村生活类栏目的调查 |
6.6 对网上教育类栏目的调查 |
6.7 对政策与管理类栏目的调查 |
6.8 对科研文献类栏目的调查 |
6.9 对气象与环境类栏目的调查 |
6.10 对机构与人才类栏目的调查 |
第七章 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编制试验 |
7.1 基本设计思路 |
7.1.1 借鉴现有网络农业信息分类体系的优点 |
7.1.2 根据用户需求情况构建分类体系类目结构 |
7.1.3 以主题为中心设置类目 |
7.1.4 根据用户特点确定栏目名称的规范程度 |
7.2 大类体系的提出 |
7.3 编制方法说明 |
7.3.1 总体框架 |
7.3.2 聚类标准 |
7.3.3 大类设置 |
7.3.4 类目体系的展开 |
7.3.5 类目名称 |
7.3.6 类目的排列 |
7.3.7 横向类目关系的处理 |
7.3.8 热点、重点类目的提示 |
7.4 相关问题的处理 |
7.4.1 交叉信息资源的处理 |
7.4.2 对信息资源广度和深度不对称问题的处理 |
7.4.3 分类系统的弹性和可扩展性的处理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Internet信息资源在农技人员继续学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nternet上的农业信息资源 |
1.1 搜索引擎 |
1.2 中文期刊数据库 |
1.3 农业网站 |
1.4 其他资源 |
2 利用Internet上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
四、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2]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云分析与设计 ——以江苏省为例[D]. 王蓉. 东南大学, 2019(10)
- [3]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J]. 董开居. 农业网络信息, 2011(11)
- [4]分布式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杨晓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5]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D]. 赵胜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6]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 宋立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7]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J]. 孙世玲. 农业网络信息, 2008(01)
- [8]农业分类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D]. 罗德一.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9]专业化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网上农业空间信息资源检索[J]. 黄静. 农业网络信息, 2007(10)
- [10]Internet信息资源在农技人员继续学习中的应用[J]. 王学明,康翠萍,李亚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