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体育学习中要不要动脑”引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花[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罗瑞[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李小花[3](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认为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肖继飞[4](2020)在《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改革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探索层面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和繁荣的景象。关于“整体性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理清了教学的内涵、特征与结构系统,建立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系统,完成了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在理论层面的建构。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新形势,新挑战,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结合现有的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继承创新,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丰富整体性教学理论的同时,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让理论和实践互补,让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抓住和把握关键性问题,为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以适应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理论为基础,以线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为参考,发现线上教学具有的复杂性造成整体性方面的缺失,线上需要整体性教学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线上开展整体性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线上整体性教学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趋利避害,并有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确定了整体性、全面性、个性化、生本性和生成性的教学原则;探索出人文主题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氛围营造、任务驱动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家校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明确了聚焦语文要素、厘清内部关联、搭建方法支架和开展综合活动教学方法。线上可运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开展整体性教学。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利用最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组织形式,结合研究者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了教学内容,有步骤实施教学:先单元导读,然后精读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第二单元以“关爱”为主题,在实践中,开展了线上单元整体性教学,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多维融合和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通过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学生获得提升,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探究能力加强。教师也得到提升,研究的意识加强,专业化水平提高。总之,线上教学和整体性教学优势互补,让本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推动线上整体性教学进一步研究,用成果倒逼机制,促使教师推出更多有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的课例,并在智能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促使教师和教育教学与时俱进。
李花[5](2020)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幼儿挫折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体育活动为切入点,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成都市某幼儿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挫折进行了剖析,主要对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发生的时间、幼儿挫折的主体关系、幼儿挫折起因、幼儿情绪与行为反应、挫折的结束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活动中幼儿出现挫折的时间主要集中于体育活动的进行阶段。2.幼儿挫折的主体关系主要为:(1)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的总体特征。以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发的挫折最为突出(40.6%),其次是教师与幼儿互动(26.4%)。(2)体育活动中年龄段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发的挫折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大班的时候较为突出;幼儿自身原因引发的挫折在小班较为突出;体育活动本身的压力引发的挫折在中班最为突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原因引发的挫折在小班最为突出。(3)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性别特征。女孩由于自身原因和体育活动本身引发的挫折事件比男孩多;男孩在教师与幼儿互动中遇到挫折的几率比女孩多一倍。3.研究还发现,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发生的直接原因(具体情境)可以分为17类,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规律。4.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挫折情绪与应对方面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反应和消极的应对、积极的情绪反应和积极的应对。5.就幼儿挫折结束形式而言,幼儿自身原因、体育活动本身引发的挫折以积极结果较多;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发的挫折以消极结果最为突出。另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的三个特点,即幼儿的个人因素、教师的介入方式、班级氛围都会对幼儿的挫折情绪与反应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对体育活动中关于幼儿挫折提出了具体建议:教师的介入应根据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的起因而有差异;教师应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实施幼儿挫折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幼儿挫折教育的成效性;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教育应遵循四项原则。
张新昕[6](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高月月[7](2020)在《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某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成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性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这与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适应。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一线教师关注和接受。据众多实践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具体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又有哪些有效的实施策略呢?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某中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与教学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四个不同教龄层次的8位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对30节生物课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对5个不同教学内容的10个教学案例中的典型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找出了高中生物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学校与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与具体的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师更有效实施生成性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论:(1)教师实施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认知水平较低;存在“代办”教学的意识与现象;教师存在“成绩至上”的思想;教学评价缺乏多元性;课堂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教师预留的生成空间和时间不足;教师缺乏捕捉生成性资源的慧眼;教师驾驭生成的能力不足。(2)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教师访谈和教学案例分析,提出建议: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应从生命观念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并将其渗透至教学理念与教学文化之中;其次,学校的教学文化应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赞成学生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共同建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最后学校应对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进行大力支持与推广,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交流、教研活动或外出学习等等,给予教师正确学习生成性教学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认知水平,培养其生成性教学意识、改变其教学观念。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多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准确学习与把握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从而提高自身对生成性教学的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应增强实施生成性教学的自信心,勇于尝试,敢于实践;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与实践,及时反思与总结经验,不断补充与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最后,教师可参考的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有三方面,1)激发生成:(1)构建模型催化生成;(2)多样化评价提供生成的适宜环境;(3)开放性问题放大生成的空间;(4)多方互动促进生成;(5)捕捉质疑类资源激发生成;(6)自主阅读促生成;(7)教学设计需要“留白”;(8)发放任务激发生成、充足时间保生成;(9)类比或举例激发学生生成。2)捕捉生成:(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实时动向与生成,从中捕捉生成性资源;(2)错误之中智取生成性资源;(3)关注跨学科知识资源;(4)给予学生上台讲解的机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讲解。3)驾驭生成:(1)“问题串”引导生成;(2)认真倾听予以鼓励,提示引导帮助生成;(3)追问错误诱生成;(4)创设问题情境诱生成。
鱼泓[8](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卢红博[9](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提出“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王灿灿[10](2019)在《《脑法则:0.2秒内打动消费者》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的推行,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开放的经济环境以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商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类商业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凡事总有利弊。商业不断发展繁盛的同时,商业竞争也愈演愈烈。在买方市场中,商业竞争的实质是对消费者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其根本在于能否吸引消费者。因此,经营者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脑法则:0.2秒内打动消费者!》由西田文郎所着,旨在向经营者传递如何利用“脑法则”吸引消费者。愉悦的大脑才有购买欲,这是“脑法则”的核心。翻译该着作有助于我国经营者学习日本经营者成功的竞争战略,理解商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成为时代的胜利者。该翻译报告由四个章节构成: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及实践总结。第一章是任务描述,笔者简要介绍了原文本的内容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同时阐述了该翻译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任务过程,简述了笔者在翻译实践的不同阶段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第三章是案例分析,在该章中,笔者围绕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主要涉及专业术语的翻译及外来语的翻译,长难句的翻译以及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是该翻译实践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技巧完成专业术语的翻译;翻译长难句时,笔者在理清句子结构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合译、倒译的翻译技巧,重现原文内容的同时,力求使译文通顺流畅。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笔者结合本次翻译实践做了实践总结,并对今后如何做好翻译工作阐述了笔者的观点与体会。
二、关于“体育学习中要不要动脑”引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体育学习中要不要动脑”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
第一节 游戏 |
一、游戏的本质 |
二、游戏的特征 |
三、游戏的类型 |
第二节 幼儿 |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
第三节 儿童哲学 |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整体性教学常态化实践 |
(二)整体性教学理论的学习 |
(三)“停课不停学”挑战与机遇 |
二、概念界定 |
(一)线上教学 |
(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 |
(三)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研究状况方面 |
(二)理论体系方面 |
(三)策略探索方面 |
(四)课程开发方面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 |
二、关联性 |
三、层次结构性 |
四、有序性 |
第二节 基本特征 |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
二、课程要素的关联性 |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
四、课堂类型的多样性 |
五、教学活动的综合性 |
第三节 基本形态 |
一、形态模型 |
二、形态特征 |
第四节 教学设计 |
一、设计路线 |
二、设计课型 |
第三节 教学评价 |
一、评价模型 |
二、评价目的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整体性的缺失与需要 |
第一节 线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说明 |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线上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线上教学整体性的缺失 |
一、学生“学”方面 |
二、教师“教”方面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优势 |
一、可行性 |
二、创新性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 |
第一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全面性原则 |
三、个性化原则 |
四、生本性原则 |
五、生成性原则 |
第二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策略 |
一、人文主题融合 |
二、以问题为导向 |
三、学习氛围营造 |
四、任务驱动学习 |
五、鼓励自主探究 |
六、家校互动合作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方法 |
一、聚焦语文要素 |
二、厘清内部关联 |
三、搭建方法支架 |
四、开展综合活动 |
第四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方式 |
一、资源分享 |
二、在线直播 |
三、录制微课 |
四、交流平台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 |
一、教学内容 |
二、实施步骤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及案例评析 |
一、以二年级下册一单元为例 |
二、以二年级下册二单元为例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评价 |
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
二、多维融合 |
三、多元参与 |
第五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反思 |
第一节 教学成效 |
一、学生的提升 |
二、教师的提升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一、加强研究 |
二、成果倒逼 |
三、与时俱进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成果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幼儿挫折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体育活动对实施儿童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
1.1.2 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兴趣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挫折 |
1.2.2 挫折与困难、阻碍、冲突的区分 |
1.2.3 体育活动 |
1.2.4 体育活动中的幼儿挫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挫折的研究 |
2.1.1 挫折的来源 |
2.1.2 挫折的反应及应对研究 |
2.1.3 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影响因素研究 |
2.2 体育活动中的挫折研究 |
2.2.1 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 |
2.2.2 体育挫折的研究 |
2.3 研究发展趋势 |
3 研究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方法 |
3.1.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3.1.4 研究对象 |
3.1.5 研究过程 |
3.2 幼儿遇到挫折事件的判定 |
3.3 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分析框架以及分析工具的操作性定义 |
3.3.1 幼儿挫折事件分析框架 |
3.3.2 分析工具的操作定义 |
4 体育活动的挫折研究与分析 |
4.1 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的发生 |
4.1.1 总体特征:幼儿挫折集中发生在体育活动的进行阶段 |
4.1.2 年龄特征:各年龄段幼儿在体育活动进行阶段的挫折最多 |
4.1.3 不同时间段的体育活动幼儿挫折分析 |
4.2 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的事件主体关系 |
4.2.1 总体特征:以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发的挫折最为突出,其次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
4.2.2 年龄特征:挫折主体随年龄增长,以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发的挫折呈现递增的趋势 |
4.2.3 性别特征:在教师与幼儿互动中,男孩遇到挫折的几率比女孩的多;因幼儿自身引起的挫折情境中,女孩发生的概率比男孩高 |
4.3 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的起因 |
4.3.1 幼儿自身原因产生挫折的情境 |
4.3.2 体育活动本身的原因引发的挫折 |
4.3.3 教师与幼儿互动中产生挫折的情境 |
4.3.4 幼儿与幼儿互动中产生的挫折的情境 |
4.4 体育活动中幼儿遇到挫折后情绪与行为应对方式 |
4.4.1 消极情绪反应 |
4.4.2 积极情绪反应 |
4.4.3 消极的应对方式 |
4.4.4 积极的应对方式 |
4.5 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结果的规律 |
5 研究结果与反思 |
5.1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的研究结论 |
5.2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的特点 |
5.2.1 幼儿的个人条件对其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
5.2.2 教师的介入方式影响幼儿遇到挫折后的情绪反应 |
5.2.3 班级氛围影响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时的情绪反应 |
6.教育建议 |
6.1 教师的介入应根据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事件的起因而有差异 |
6.1.1 幼儿自身导致挫折时的教师介入 |
6.1.2 体育活动本身产生挫折时的教师介入 |
6.1.3 幼儿与幼儿互动中产生挫折时的教师介入 |
6.1.4 教师与幼儿互动中产生挫折时的教师介入 |
6.2 教师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实施幼儿挫折教育 |
6.2.1 基于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经历去体会挫折的客观存在 |
6.2.2 .运用体育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励幼儿 |
6.2.3 立足于体育活动的特色开展挫折教育 |
6.2.4 运用恰当的体育活动教学方法 |
6.3 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幼儿挫折教育的成效性 |
6.3.1 提升教师素养确保幼儿挫折教育的成效性 |
6.3.2 发挥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核心作用 |
6.3.3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关心幼儿遭遇挫折的情感状态 |
6.3.4 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理解及调节能力 |
6.4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幼儿挫折教育遵循的原则 |
6.4.1 根据班级幼儿情况调整挫折教育计划的原则 |
6.4.2 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
6.4.3 根据体育活动的领域特色实施的原则 |
6.4.4 根据幼儿发展性的原则 |
6.5 本研究的反思 |
6.5.1 创新 |
6.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改革背景 |
1.1.2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生成”的内涵 |
2.1.2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
2.1.3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 |
2.1.4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
2.2 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生成性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2 生成性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思考 |
3 理论基础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生成性学习理论 |
3.3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访谈法 |
4.2.3 课堂观察法 |
4.2.4 教学案例研究法 |
5 研究的实施 |
5.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5.2 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
5.2.1 编制初始观察量表 |
5.2.2 试用修订阶段 |
5.2.3 正式使用阶段 |
5.3 案例转录 |
6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6.1 对教师访谈的转录及分析 |
6.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6.3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案例分析 |
(1)教学片段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2)教学片段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3)教学片段三:“细胞中的无机物” |
(4)教学片段四:“细胞中的无机物” |
(5)教学片段五:“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6)教学片段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7)教学片段七:“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8)教学片段八:“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9)教学片段九:“细胞的增殖” |
(10)教学片段十:“细胞的增殖”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1.1 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
7.1.2 促进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实施的策略与建议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物教师生成性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 B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课堂观察量表(初制)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四、访谈结果归整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实施 |
二、师资现状 |
三、教学模式 |
四、硬件设施 |
五、制度保障 |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哲学教学 |
(二)民间传统游戏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五)教育评价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一)思考能力目标 |
(二)感知能力目标 |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
(五)对话能力目标 |
(六)人格塑造目标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
(一)文化建构场 |
(二)思维游戏圈 |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评估项目 |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脑法则:0.2秒内打动消费者》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作品介绍 |
1.2 翻译任务简介 |
1.2.1 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 |
1.2.2 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2 翻译辅助书籍与工具 |
2.2 文本分析 |
2.2.1 文本类型 |
2.2.2 文本特点 |
2.3 过程描述 |
2.4 译后事项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的翻译 |
3.1.1 外来语的翻译 |
3.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
3.1.3 「ぉかず」的翻译 |
3.1.4 「仕褂け」的翻译 |
3.2 句子的翻译 |
3.2.1 通过加译实现功能对等 |
3.2.2 长难句的翻译 |
第四章 实践总结 |
4.1 总结 |
4.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原文与译文 |
附录Ⅱ 翻译术语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关于“体育学习中要不要动脑”引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肖继飞. 西南大学, 2020(05)
- [5]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幼儿挫折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D]. 李花.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6]“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中生物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某中学为例[D]. 高月月.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10]《脑法则:0.2秒内打动消费者》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灿灿.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