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生产及蒸馏废液处理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钱丰[1](2021)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文中提出糖蜜酒精废水是利用糖蜜发酵产酒精工艺中所产生的废水,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难度及费用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环保和经济压力。生物厌氧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同时副产能源的废水处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在废水生物厌氧处理中,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糖蜜酒精废水生物厌氧处理,特别是温度对糖蜜酒精废水生物厌氧处理过程及其关联微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论文研究了变温和恒温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过程,并将温度变化与传统污泥驯化技术(进水有机负荷逐步提高)相结合,探讨不同温度条件对反应器性能及关联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可为糖蜜酒精废水及其它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选择、反应器的运行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进行活性污泥对温度和有机负荷变化的耐受性研究时,发现厌氧活性污泥在40℃及以上条件下活性明显下降,对糖蜜酒精废水的处理效率极低,厌氧消化系统无法稳定运行,这与本研究所采用的厌氧活性污泥为中温污泥(35℃驯化所得)有关。在恒温厌氧消化系统中需额外增加保温设备以保持恒定的温度,采用室温非恒温的工艺则无需保温设备。因此,基于简化工艺及降低成本考虑,论文开展在实验室规模下采用35℃(恒温)和室温(变温)以阶梯式小幅度逐步提升进水有机负荷的方式,进行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的研究,包括处理效率、底物的转化效率及关联微生物响应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厌氧消化效率方面,35℃条件下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去除率比室温条件下的稍高,尤其是在进水有机负荷较高的情况下差别越大,两者差别最大为6%;35℃条件下对废水的平均脱色率比室温条件下的稍高。(2)在厌氧消化过程方面,35℃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积累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较室温的低,且VFA中含乙酸比例整体较高,而两种温度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碱度和废水的电导率无明显差异。(3)在厌氧消化系统出水水质方面,两种温度条件下消化系统出水p H均维持在6.7~7.8的理想状态,最高氨氮含量分别为1,693 mg/L和1,586mg/L,两种温度条件下消化系统出水p H和氨氮含量无明显差别;35℃条件的厌氧消化系统出水中蛋白质含量比室温条件的稍低。表明35℃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系统在处理效率、处理过程系统稳定性、出水水质方面优于室温条件。(4)室温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的活性污泥中细菌物种数比35℃条件的多,古菌物种数则相反;室温条件的活性污泥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较高。两种温度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35℃条件的活性污泥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Anaerolineaceae和Lachnospiraceae,以及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aceae和Methanosarcinaceae的相对丰度比室温条件的高。35℃条件下降解有机物功能细菌和产甲烷菌的丰度也稍高于室温条件的,说明其降解有机物和产甲烷能力更强。但在室温不低于25℃时,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厌氧处理效果相差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
黄正恒[2](2020)在《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薯是一种良好的乙醇发酵原料,在经过了乙醇发酵后,其剩余副产物可利用沼气厌氧消化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剩余沼肥进行还田处理,以上过程中木薯酒精所含有的能量经过了逐级利用,产生的乙醇和沼气均为可再生清洁能源,乙醇可作为汽油添加剂用于替代部分汽油,乙醇制备过程中的能耗可由沼气提供,沼肥可替代化肥作为还田能源,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减少化肥对土壤的危害,使所有环节中产生的副产物能合理高效的利用,体现出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方式。本文以木薯为原料,首先进行了乙醇发酵制备实验,采用传统双酶法,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2d,发酵结束后用燃料乙醇实验室定制的中试设备进行蒸馏提取酒精,最终得到1.61.7L酒精度为47.5%的酒精蒸馏液,平均出酒率为39.18%;其次,将乙醇制备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酒精废醪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相应的木薯酒精废水和废渣。酒精废水采用UASB高效厌氧反应器进行处理,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的HRT,逐渐提升进水COD浓度,所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含量最高可达到75.4601%,平均甲烷含量为60.08%。酒精废渣采用批量式厌氧沼气发酵方法进行处理,分别在室温(20℃)条件下和中温37℃条件下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木薯酒精废渣是一种良好的产沼气原料,在中温37℃条件下处理效果更好;最后,对经过沼气厌氧消化后的剩余物进行沼肥化处理,将沼肥与化肥分别施加到白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并定时监测土壤N、P、K的变化、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物生长结束后的品质,结果表明,沼肥能有效增加土壤肥效,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影响效果优于化肥,可进行沼肥还田处理。
卢福芝[3](2020)在《不同进料方式对厌氧处理酒精废水的影响及其活性污泥特性与关联微生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精废水是酒精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蒸馏发酵成熟醪后排出的酒精糟,生产设备的洗涤水以及生产工艺中的冷却水等。木薯和糖蜜是目前生产酒精的两大主要原料,其对应产生的酒精废水分别为木薯淀粉酒精废水和糖蜜酒精废水。酒精废水有机物和悬浮物含量高,p H低,且排放量大,处理困难,给酒精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和经济压力。各酒精生产企业都急需寻求能有效处理酒精废水的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运行费用低,且可产能的可持续性废水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的首选方法之一。进料方式对废水厌氧处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影响废水厌氧处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关于进料方式对厌氧处理工业废水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固定有机负荷,稳定运行状态下的研究。本研究结合逐步提高有机负荷的方式研究进料方式对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的影响,以优化酒精废水处理工艺,提高酒精废水处理效率,为其它废水的厌氧处理提供参考。本论文首先开展连续式、半连续式和脉冲式三种不同进料方式厌氧处理木薯淀粉酒精废水的研究;然后在木薯淀粉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研究的基础上对进料方式的时间间隔进行优化,以经过木薯淀粉酒精废水厌氧驯化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继续开展连续式、半连续式和脉冲式三种不同进料方式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研究;最后,在小试条件下,开展了三种不同进料方式所驯化的厌氧活性污泥对低p H进水、高有机负荷率(OLR)、高铵盐及高硫酸盐冲击的抗逆性研究,同时也研究了三种厌氧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对四种压力冲击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进料方式厌氧处理木薯淀粉酒精废水时,连续式进料和半连续式进料反应器比脉冲式进料反应器提升负荷快,且可承受更高的有机负荷。在相同进水有机负荷下,半连续式进料反应器在较高有机负荷时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去除率和产气量明显比连续式进料反应器的高,SCOD去除率最大高出23.20%,产气量最大高出95.7 L/2 d。半连续式进料反应器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氮含量总体比连续式进料和脉冲式进料的低。随着厌氧消化过程的推进,各反应器中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在不断变化,半连续式进料反应器中优势细菌和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较高。综合三种进料方式反应器的各项性能参数结果,半连续式进料是厌氧处理木薯淀粉酒精废水时最好的进料方式,其次是连续式进料,效果最差的是脉冲式进料。2.三种不同进料方式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时,在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进料SCOD低于24,000 mg/L(OLR=6.4 g.L-1.d-1)厌氧处理正常糖蜜酒精废水时,各反应器的SCOD去除率达80%左右;各反应器在进水SCOD高于45,000 mg/L(OLR=12 g.L-1.d-1)时性能受到严重影响,SCOD去除率和沼气中甲烷含量明显降低,VFA和氨氮含量显着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随着厌氧消化过程的推进,各反应器中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不断变化,细菌和产甲烷菌的菌群结构变化相似,但优势细菌和产甲烷菌的丰度有差别。综合三种进料方式反应器的各项性能参数结果,发现在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时三种进料方式对反应器的性能影响无明显差别,但脉冲式进料反应器的性能受废水特性及高有机负荷的影响较大。3.采用小幅度逐渐提升进水有机负荷的方式可以使厌氧反应器快速启动并达到稳定。在厌氧处理木薯淀粉酒精废水时,连续式和半连续式进料反应器启动初期SCOD去除率均在70%以上,稳定期SCOD达80%左右,脉冲式进料SCOD去除率波动较大;在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时,三种进料方式的厌氧反应器启动初期SCOD去除率快速达80%左右,并保持稳定。4.厌氧活性污泥抗逆性研究表明三种进料方式所驯化的厌氧活性污泥对低p H进水和高硫酸盐冲击有较好的抗逆性,对高OLR和高铵盐冲击的抗逆性较差;半连续式进料所驯化的活性污泥对高OLR的抗逆性最好,其次是脉冲式的,最差是连续式的;三种活性污泥对低p H进水、高铵盐和高硫酸盐冲击的抗逆性无显着差异。5.不同进料方式所驯化的活性污泥在四种压力冲击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物种数、多样性以及特定功能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变化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活性污泥抗逆性不同的原因。进料方式对厌氧处理效率、活性污泥特性及功能微生物菌群都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因废水种类、OLR、进料方式本身的频率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半连续式进料方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加深了不同进料方式对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影响的了解,为废水厌氧处理进料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同时揭示了废水厌氧处理中关联微生物菌群的响应机制,对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杨圣乾[4](2016)在《“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提出基本实现了生物乙醇产业废水零排放的目标。目前中温厌氧出水回用工艺已取得成功,但由于中温厌氧出水碱度大,拌料后pH较高,需消耗大量硫酸将料液的pH调至6.0左右,所以研究室在中温厌氧出水回用的基础上,提出部分蒸馏废液协同回用技术,目前工艺已在进入产业化阶段,但是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工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放大,生产过程也暴露出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较高、易染菌等问题,本文围绕“总糖残余量高”、“酸化”等现象开展研究,明确原因,同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较高问题,研究发现,蒸馏废液对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抑制导致较多的淀粉残余,从而使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普遍升高,蒸馏废液中的抑制因素包括不溶性固形物和部分金属离子,其中金属离子是最主要的抑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Fe3+、Al3+和Li+对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Fe3+是主要的抑制因素,1.40 mmol·L-1 Fe3+使耐高温α-淀粉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下降24.40%,酶活力下降19.18%。研究发现,Mg2+可以提高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力,在蒸馏废液中加入16 mmol·L-1Mg2+可以使木薯淀粉的液化效果恢复至自来水配料的液化水平,降低发酵液中残余淀粉的含量,使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下降10.29 g·L-1,应用可行性最佳。另外增加60%的耐高温α-淀粉酶使用量,液化过程还原糖生成量增加8.03 g·L-1,每吨乙醇的生产成本增加15.66元,成本增加较大;延长液化时间至130 min也可以改善木薯淀粉液化效果,液化过程还原糖生成量增加7.13 g·L-1,但是长时间液化可能会导致焦糖的出现,从而造成碳源浪费。针对酒精发酵染菌酸化问题,研究发现,中温厌氧出水和蒸馏废液混合后,中温厌氧出水中携带的产酸细菌利用蒸馏废液中的营养物质快速繁殖并生成大量的小分子有机酸,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的合成速率达到了116.50 mg·L-1·h-1,丁酸含量占80%以上,浓度高达2648 mg·L-1。当丁酸浓度达到3000 mg·L-1时,酒精发酵酵母细胞数下降了48.20%,酵母失去优势菌群的地位,增大发酵染菌几率。研究发现,将中温厌氧出水经管式超滤膜处理后,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合成速率控制在8.35 mg·L-1·h-1,可以很好的解决酒精发酵染菌酸化问题,同时利用物理方式进行处理,不会向循环体系中引入新物质,能够很好地维持循环发酵的稳定性。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长期使用青霉素、克菌灵等化学药物会使产酸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将混合水经115℃处理10-15 min后,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的合成速率控制在7.25 mg·L-1·h-1,也可避免酸化现象的产生,但是可能会导致混合水结垢现象。
卢柳忠,陆登俊,梁欣泉[5](2016)在《甘蔗糖蜜酒精生产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及节能效益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年产5万t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线建设项目中集成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对其节能效益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该生产线在保证酒精产品质量的同时,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显着,为甘蔗糖蜜酒精生产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孙朋朋,王君高,刘明明,于军[6](2013)在《酒精蒸馏技术的进步与节能减排》文中研究说明差压蒸馏是酒精蒸馏技术的一大进步,能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并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从普通酒精由单塔常压蒸馏到两塔进料三塔差压蒸馏,高质量酒精由多塔蒸馏到多塔差压蒸馏,阐述了差压蒸馏与常压蒸馏相比节省蒸汽55%62%,减排糟液12.5 t/t酒精;多塔差压蒸馏相比多塔常压蒸馏减排废液约3.6 t/t酒精。
郝科慧[7](2014)在《糖蜜酒精废水水解酸化—蒸馏—好氧工艺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糖蜜酒精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的工业有机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或使土壤酸化板结。本文采用水解酸化-蒸馏-好氧工艺对糖蜜酒精废水进行处理,探讨了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回收效果,回收的挥发性脂肪酸可以用来制沼气,实现糖蜜酒精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为废水的工业处理提供了基础。水解酸化试验研究了糖蜜酒精废水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酸化效果,探索了不同初始pH值对废水酸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酸化过程中,水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酸化处理后水解液的可生化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糖去除率随有机负荷的增大而降低,COD去除率随有机负荷的增大先升高后下降。在初始pH值为7.00时,糖蜜酒精废水的酸化效果最好,此pH值下,COD去除率在废水有机负荷为1.07gCOD/gMLVSS时达到最大值,为44.34%,BOD/COD也由原来的0.40变为0.77。对上述初始pH值为7.00、有机负荷为1.07gCOD/gMLVSS的糖蜜酒精废水的酸化液进行蒸馏处理,蒸馏试验的初始pH值分别设为4.50、5.00和5.50,研究有机物去除效果、VFAs的回收效率及与能耗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pH值越低,VFAs馏出率和回收率越高,酸化液的COD去除率越高;蒸馏时间越长,初始pH值对酸化液蒸馏出的VFAs量和VFAs回收率的影响越小;VFAs回收率或COD去除率一定时,初始pH值越低,累积有效能耗越低。另外,05min的蒸馏时间段内馏出的VFAs最多,COD在蒸馏15min内去除效果明显,耗能较少。当初始pH为4.50时,蒸馏15min时,单位体积的酸化液可回收55.95%的VFAs,去除59.23%的COD,耗能319.32103kJ。探索了蒸馏15min后的酸化液好氧处理效果,并与酸化液直接好氧处理作对比。虽然蒸馏处理的酸化液在好氧处理后总糖去除率比非蒸馏低,但是从糖蜜酒精废水总的处理效果来看,蒸馏处理对废水中总糖的总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采用水解酸化-蒸馏-好氧工艺时,糖蜜酒精废水中COD总去除率可达81.71%,比采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时提高了16.63%。前者的COD浓度可降低到277.72mg/L,达到了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在蒸馏过程中实现了VFAs的回收,而后者的COD浓度降低到530.45mg/L,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才可以排放。
谢晓航,蒋敬全,韩宏明,卢国伟,张家伟[8](2013)在《酒精发酵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以克菌灵P系列产品(P308)为核心的酒精无酸发酵技术,替代传统酒精业生产中普遍依赖于H2SO4进行杂菌控制的技术。结果表明,添加10~50 mg/L的P308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出芽繁殖及酒精发酵没有任何不良影响;10 mg/L的P308即可替代H2SO4完成对酒精发酵过程中常见杂菌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以P308为核心的无酸发酵技术还能显着减少酒精生产中蒸馏废液的SO42-含量,减少酸对设备的腐蚀,更能显着减少蒸馏废液对环保后续工段的压力及中和废液所必须的用碱量,是一项在节能减排上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
杨西昭[9](2013)在《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中温出水水质调控及中试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废水污染问题是制约发酵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本实验室在生态营养链理论的基础上,以乙醇发酵为切入点,提出了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这为发酵废水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液态深层发酵行业的绿色制造提供范例。实验室与中试规模的运行结果证明了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的可行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硫酸根、碱度、挥发酸(VFA)、固体悬浮物(SS)等是影响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因子。本文重点对硫酸根、氨氮、SS三个因子进行调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工艺的运行规律。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中温厌氧出水配料时,需要调节料液pH以达到液化酶的最佳作用pH,引入大量的硫酸根离子,蒸馏废水中硫酸根的最高浓度可达3.18g/L。如此之高的硫酸根浓度对沼气发酵极为不利。采用氢氧化钙沉淀可将蒸馏废液中的硫酸根浓度控制在2.12g/L以下,并减少料液pH调节时33%左右的硫酸使用量。采用10%蒸馏废液回用法调控硫酸根,可减少8.02%的硫酸使用量。(2)氨氮会在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随着工艺的运行而累积。在实验室及中试规模的运行中,氨氮的最高浓度可以分别累积到811mg/L和1100mg/L。实验室规模时,当厌氧出水中的氨氮浓度高于550mg/L时,酒精发酵会受到抑制。通过脱氨手段将氨氮控制在350mg/L以下时,酒精发酵恢复正常。中试规模中,通过升温通风、鼓泡池脱碳脱氨塔脱氨等手段将厌氧出水中的氨氮控制在300mg/L以下时,酒精发酵不受其抑制。(3)中温厌氧出水中,悬浮物以污泥为主。污泥含量高导致酒精产量下降、干酒糟饲料DDG质量下降,以及DDG色泽加深。采用絮凝方法去除污泥时,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效果最好,最佳絮凝条件为pH10、温度50℃、添加量40mg/L。中温厌氧出水中残存的絮凝剂不会对酒精发酵产生影响。(4)以木薯为原料时,循环中的酒精产量平均为(11.97±0.95)%(v/v),高温及中温厌氧出水的COD分别为4624±1632及2605±579mg/L。沼气发酵稳定运行时,高温及中温厌氧出水中的挥发酸分别为400-500mg/L及小于200mg/L;碱度分别为2000-4000mg CaCO3/L及3000-5000mg CaCO3/L。以玉米为原料时,酒精产量出现小幅度波动,中温厌氧出水中污泥含量过高是导致酒精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工艺运行中,高温及中温厌氧出水的COD分别为4307±1185mg/L及2656±986mg/L;碱度分别为4527±518mg CaCO3/L和3949±721mg CaCO3/L;氨氮分别为618±201mg/L及478±165mg/L;VFA分别为213mg/L及50mg/L左右。实验室规模实验表明(11批循环),中温厌氧出水中的SS浓度低时酒精产量稳定。
尹明[10](2012)在《酶制剂废液应用于木薯酒精生产的研究》文中提出酒精的用途十分广泛。它既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发酵工业产品,又是十分重要的清洁能源,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各个行业。目前国内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国家能源和战略安全需求,因此研究新能源代替石油已迫在眉睫。发酵酒精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的开发前景十分巨大。木薯是一种高产量、高淀粉含量的作物,它是淀粉加工和酒精生产广泛使用的原料,发展木薯燃料酒精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的问题。目前,木薯酒精发酵工艺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一定的进展。本文对木薯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木薯原料生产酒精过程中添加糖化酶废液、淀粉酶废液,结果表明,添加酶废液既减少了淀粉酶和糖化酶的用量,又免去了营养盐的添加,同时还提高了原料出酒率。研究发现,添加酶废液后,每生产一吨酒精可以节省淀粉酶(20000u/mL)1320mL,糖化酶(100000u/mL)316.8mL,同时可免去1.76kg的尿素、0.88kg的磷酸二氢铵和0.33kg的硫酸镁等营养盐的添加,出酒率提高了0.64%。另外,本文还对木薯酒精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包括液化、糖化时间的探究,得到了木薯原料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液化温度为95℃时,液化时间为70min;糖化温度为60℃时,糖化时间为40min;发酵最佳时间为72h;同时添加15mL的糖化酶废液。而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后得到淀粉最高出酒率为54.01%,与空白试验相比提高了1.40%,淀粉的最高利用率是89.25%,与空白试验相比提高了2.32%。
二、酒精生产及蒸馏废液处理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生产及蒸馏废液处理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蜜酒精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1.1.1 酒精废水的来源 |
1.1.2 酒精废水的特性 |
1.2 糖蜜酒精废水的危害 |
1.3 糖蜜酒精废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
1.3.1 稀释回田灌溉 |
1.3.2 电絮凝沉降法 |
1.3.3 浓缩焚烧 |
1.3.4 浓缩液发酵制肥和饲料 |
1.3.5 生物好氧处理 |
1.3.6 生物厌氧处理 |
1.3.7 好氧与厌氧相结合法 |
1.3.8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1.4 酒精废水的厌氧处理研究进展 |
1.5 温度对厌氧处理废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废水生物厌氧处理过程中的关联微生物 |
1.7 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课题背景 |
1.7.2 研究意义 |
1.7.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温度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糖蜜酒精废水和厌氧活性污泥的来源 |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1 主要实验试剂 |
2.3.2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厌氧消化系统的建立及联动试运行 |
2.4.2 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启动及运行 |
2.4.3 出水pH的测定 |
2.4.4 SCOD去除率的测定 |
2.4.5 氨氮含量的测定 |
2.4.6 VFA含量的测定 |
2.4.7 总糖降解率的测定 |
2.4.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4.9 电导率的测定 |
2.4.10 碱度的测定 |
2.4.11 脱色率的测定 |
2.4.12 BOD5、硫酸盐和总磷含量的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糖蜜酒精废水特性的检测结果 |
2.5.2 温度条件的选择结果 |
2.5.3 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中室温的监测结果 |
2.5.4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 |
2.5.5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的影响 |
2.5.6 温度对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出水水质的影响 |
2.6 结论 |
第三章 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过程关联微生物的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厌氧活性污泥的形态观察 |
3.4.2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3.4.3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基因组目标DNA序列的PCR扩增 |
3.4.4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及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厌氧活性污泥的形态 |
3.5.2 活性污泥中细菌和古菌DNA目标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
3.5.3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结果 |
3.5.4 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3.6 结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2)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木薯作物的特性与利用方式 |
1.3 乙醇发酵技术 |
1.4 厌氧消化技术 |
1.5 酒精废醪液处理方式 |
1.5.1 酒精废水处理方式 |
1.5.2 酒糟常见处理方式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木薯乙醇制备的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设计 |
2.1.4 测定项目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1 乙醇发酵前后的质量变化 |
2.2.2 发酵前后TS、VS、pH的变化 |
2.2.3 原料出酒率 |
2.3 木薯乙醇能源计算 |
2.3.1 乙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
2.3.2 乙醇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木薯酒精废水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日产气量、甲烷含量的变化情况 |
3.2.2 反应器进出水COD的变化情况 |
3.2.3 反应器进出水pH的变化情况 |
3.3 木薯酒精废液能源计算 |
3.3.1 木薯酒精废液处理过程中的能耗 |
3.3.2 沼气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薯酒精废渣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设计 |
4.1.4 测定项目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日产气量、甲烷含量的变化情况 |
4.2.2 发酵前后料液的TS、VS及 pH变化 |
4.2.3 产气速率分析 |
4.2.4 产气潜力分析 |
4.2.5 不同原料产气潜力比较分析 |
4.3 木薯酒精废渣能源计算 |
4.3.1 木薯酒精废渣处理过程中的能耗 |
4.3.2 沼气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木薯酒精废渣厌氧发酵剩余物的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计 |
5.1.3 检测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沼肥和化肥对土壤N、P、K的影响 |
5.2.2 沼肥和化肥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
5.2.3 沼肥和化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土壤N、P、K含量差异性分析 |
5.3.2 株高叶宽差异性分析 |
5.3.3 作物品质差异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不同进料方式对厌氧处理酒精废水的影响及其活性污泥特性与关联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酒精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1.2 酒精废水的危害 |
1.3 酒精废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
1.3.1 直排法和农田灌溉法 |
1.3.2 物理化学法 |
1.3.3 生物处理法 |
1.3.4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1.4 厌氧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1.5 进料方式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1.6 活性污泥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
1.7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关联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8 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种进料方式下厌氧处理木薯淀粉酒精废水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活性污泥和木薯淀粉酒精废水来源及特性 |
2.2.3 进料方式设置 |
2.2.4 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启动及运行 |
2.2.5 分析项目及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出水pH |
2.3.2 SCOD去除率 |
2.3.3 沼气产量 |
2.3.4 沼气中甲烷含量 |
2.3.5 出水VFA的含量 |
2.3.6 出水氨氮的含量 |
2.3.7 出水TP含量 |
2.3.8 碱度 |
2.3.9 脱色率 |
2.3.10 活性污泥形态结构 |
2.3.11 微生物多样性 |
2.3.12 活性污泥中mcrA基因的荧光定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进料方式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装置 |
3.2.2 活性污泥和糖蜜酒精废水来源及特性 |
3.2.3 进料方式设置 |
3.2.4 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启动及运行 |
3.2.5 分析项目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出水pH |
3.3.2 SCOD去除率 |
3.3.3 沼气产量 |
3.3.4 沼气中甲烷含量 |
3.3.5 出水VFA的含量 |
3.3.6 出水氨氮的含量 |
3.3.7 出水TP含量 |
3.3.8 碱度 |
3.3.9 脱色率 |
3.3.10 微生物多样性 |
3.3.11 活性污泥中mcrA基因的荧光定量 |
3.3.12 两种酒精废水厌氧处理过程相关参数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厌氧活性污泥抗逆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方法 |
4.2.1 实验设置及操作 |
4.2.2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活性污泥对低pH进水的抗逆性 |
4.3.2 活性污泥对高OLR的抗逆性 |
4.3.3 活性污泥对高铵盐的抗逆性 |
4.3.4 活性污泥对高硫酸盐的抗逆性 |
4.3.5 微生物多样性 |
4.3.6 活性污泥中mcrA基因的荧光定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 |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 |
附录2 主要仪器设备 |
(4)“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1.1 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 |
1.1.2 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3 传统燃料乙醇产业存在的问题 |
1.1.4 生物乙醇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探索 |
1.2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提出及改进 |
1.2.1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提出 |
1.2.2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改进 |
1.3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中试和产业化阶段 |
1.3.1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中试阶段 |
1.3.2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产业化阶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菌种及酶制剂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三角瓶发酵实验 |
2.2.2 主要的指标检测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较高问题的研究 |
3.1.1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升高现象 |
3.1.2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升高原因的探究 |
3.1.3 固形物对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的影响 |
3.1.4 金属离子对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的影响 |
3.1.5 小结 |
3.2 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优化研究 |
3.2.1 增加耐高温 α-淀粉酶使用量对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优化 |
3.2.2 延长液化时间对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优化 |
3.2.3 Mg2+对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优化 |
3.2.4 小结 |
3.3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回用混合水酸化问题的研究 |
3.3.1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酒精发酵酸度升高现象 |
3.3.2 工艺产业化过程中混合水酸化原因的探究 |
3.3.3 丁酸对酒精发酵过程的影响 |
3.3.4 酸化混合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 |
3.3.5 小结 |
3.4 混合水酸化抑制方式的探究 |
3.4.1 化学药物克菌灵和青霉素对混合水酸化抑制的研究 |
3.4.2 高温处理对混合水酸化抑制的研究 |
3.4.3 管式有机膜超滤对混合水酸化抑制的研究 |
3.4.4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甘蔗糖蜜酒精生产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及节能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蔗糖蜜酒精生产工艺流程 |
2 新技术、新工艺及特点 |
2.1 以甘蔗汁代替水稀释糖蜜的预处理技术 |
2.2 以MF1001 为生产菌株的甘蔗糖蜜酒精高浓度发酵生产工艺 |
2.3 甘蔗糖蜜酒精蒸馏新工艺 |
3 节能效益分析 |
3.1 能效指标 |
3.2 节能经济效益分析 |
3.2.1 节省能耗 |
3.2.2 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 |
3.2.3 降低废液处理费用 |
3.2.4 生产设备的产能增加 |
4 结论 |
(6)酒精蒸馏技术的进步与节能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塔常压蒸馏到双塔进料三塔差压蒸馏 |
1.1 单塔常压蒸馏 |
1.2 两塔常压蒸馏 |
1.3 两塔进料三塔差压蒸馏 |
2 多塔常压蒸馏到多塔差压蒸馏 |
2.1 三塔蒸馏 |
2.2 四塔常压蒸馏 |
2.3 五塔差压蒸馏 |
3 结论 |
(7)糖蜜酒精废水水解酸化—蒸馏—好氧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糖蜜酒精废水的概述 |
1.1.1 糖蜜酒精废水的来源 |
1.1.2 糖蜜酒精废水的水质特征 |
1.1.3 糖蜜酒精废水的危害 |
1.2 糖蜜酒精废水治理技术概况 |
1.2.1 糖蜜酒精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
1.2.2 糖蜜酒精废水的物化处理法 |
1.2.3 糖蜜酒精废水的生化处理法 |
1.2.4 糖蜜酒精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水解酸化工艺机理和特点 |
1.3.1 水解酸化工艺机理 |
1.3.2 水解酸化工艺的特点 |
1.3.3 水解酸化的工艺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糖蜜酒精废水水解酸化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用水 |
2.1.2 接种污泥 |
2.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解酸化装置 |
2.2.2 污泥接种与驯化 |
2.2.3 水解酸化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解酸化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 |
2.3.2 水解液 COD 的变化 |
2.3.3 水解液可生化性的变化 |
2.3.4 水解液总糖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解酸化液蒸馏处理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用水 |
3.1.2 主要试剂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蒸馏试验装置 |
3.2.2 蒸馏试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馏出液总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变化 |
3.3.2 VFAs 回收率的变化 |
3.3.3 累积有效能耗与 VFAs 的关系 |
3.3.4 酸化液的 COD 的变化 |
3.3.5 累积有效能耗与酸化液中 COD 去除率的关系 |
3.3.6 累积能耗/总能耗与酸化液中 COD 累积去除量/总去除量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化液蒸馏与非蒸馏处理对好氧处理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用水 |
4.1.2 接种污泥 |
4.1.3 主要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好氧处理装置 |
4.2.2 好氧处理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酸化液中总糖的变化 |
4.3.2 酸化液中 COD 的变化 |
4.3.3 酸化液蒸馏与未蒸馏处理对糖蜜酒精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酒精发酵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发酵指标分析测定方法 |
1.2.2 酒精生产工艺中克菌灵P系列产品的添加 |
1.2.3 克菌灵P系列产品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
1.2.4 克菌灵P系列产品对常见酒精发酵中杂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
1.2.5 克菌灵P系列产品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抗菌谱系及杀菌率 |
1.2.6 克菌灵P系列产品对蒸馏废液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克菌灵P系列产品(P308)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
2.2 P308对酵母形态的影响 |
2.3 P308对杂菌的生长抑制及对发酵的影响 |
2.4 P308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抗菌谱系及杀菌率 |
2.5 P308对蒸馏废液的影响 |
3 结论 |
(9)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中温出水水质调控及中试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燃料乙醇 |
1.1.1 燃料乙醇 |
1.1.2 燃料乙醇生产工艺 |
1.2 燃料乙醇废水处理 |
1.2.1 好氧处理工艺 |
1.2.2 厌氧处理工艺 |
1.2.3 “厌氧+好氧+深度处理”工艺 |
1.2.4 清洁生产 |
1.3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 |
1.3.1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的建立 |
1.3.2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的关键因子 |
1.4 硫酸根、氨氮、悬浮物调控工艺 |
1.4.1 硫酸根 |
1.4.2 氨氮 |
1.4.3 悬浮物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和菌株 |
2.1.2 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乙醇发酵 |
2.2.2 沼气发酵 |
2.2.3 脱氨 |
2.2.4 絮凝 |
2.2.5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硫酸根的调控研究 |
3.1.1 氢氧化钙沉淀法 |
3.1.2 蒸馏废液部分回用法 |
3.2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氨氮的调控研究 |
3.2.1 氨氮的变化 |
3.2.2 调控工艺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3.2.3 沼气发酵运行情况 |
3.3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悬浮物絮凝处理 |
3.3.1 絮凝剂的选用 |
3.3.2 絮凝条件优化 |
3.3.3 絮凝剂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3.4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试验证 |
3.4.1 中试平台建设与工艺流程简介 |
3.4.2 木薯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试验证 |
3.4.3 玉米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试验证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酶制剂废液应用于木薯酒精生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酒精的工业用途 |
1.2.1 作为交通运输的能源 |
1.2.2 化工原料 |
1.2.3 医药工业 |
1.2.4 农用工业 |
1.2.5 国防工业 |
1.2.6 食品工业 |
1.2.7 酒精副产物的利用 |
1.3 酒精工业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内酒精发展基本情况 |
1.3.2 国外酒精生产状况 |
1.3.3 酒精工业的发展趋势 |
1.4 酒精的工业生产方法 |
1.4.1 微生物发酵法 |
1.4.2 化学合成法 |
1.5 酒精发酵概论 |
1.5.1 酒精发酵基本理论 |
1.5.2 酒精发酵机制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木薯酒精生产工艺条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与酶 |
2.2.2 试剂 |
2.2.3 设备及辅助器材 |
2.3 实验方案 |
2.3.1 木薯原料发酵酒精生产流程 |
2.3.2 发酵条件的研究 |
2.4 分析方法 |
2.4.1 酒精度测定方法 |
2.4.2 淀粉出酒率和利用率的计算方法[35-40] |
2.4.2.1 淀粉理论出酒率 |
2.4.2.2 实际出酒率和淀粉利用率 |
2.5 木薯酒精生产工艺研究 |
2.5.1 木薯的预处理 |
2.5.1.1 木薯原料除杂 |
2.5.1.2 木薯原料粉碎 |
2.5.2 调浆 |
2.5.3 液化 |
2.5.4 糖化 |
2.5.5 酵母的添加[45] |
2.5.5.1 酵母溶液的制备 |
2.5.5.2 酵母细胞的活化 |
2.5.6 营养盐的添加 |
2.5.7 酒精发酵[47] |
2.5.8 酒精蒸馏工艺 |
2.6 实验方法 |
2.6.1 液化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6.2 糖化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7 结果与讨论 |
2.7.1 液化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 |
2.7.2 最佳液化时间下的淀粉利用率 |
2.7.3 糖化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 |
2.7.4 最佳糖化时间下的淀粉利用率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酶制剂废液应用于木薯原料生产酒精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种与酶 |
3.2.2 试剂 |
3.2.3 设备及辅助器材 |
3.3 酒精发酵工艺流程 |
3.4 实验方法 |
3.4.1 糖化酶废液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3.4.2 淀粉酶废液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3.4.3 糖化酶废液对糖化作用的影响 |
3.4.4 酶废液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糖化酶废液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 |
3.5.2 淀粉酶废液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 |
3.5.3 糖化酶废液对糖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
3.5.4 酶废液对酵母生长的影响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酒精生产及蒸馏废液处理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处理糖蜜酒精废水过程及关联微生物的研究[D]. 钱丰. 广西大学, 2021(12)
- [2]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D]. 黄正恒.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3]不同进料方式对厌氧处理酒精废水的影响及其活性污泥特性与关联微生物的研究[D]. 卢福芝. 广西大学, 2020(02)
- [4]“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优化研究[D]. 杨圣乾. 江南大学, 2016(02)
- [5]甘蔗糖蜜酒精生产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及节能效益分析[J]. 卢柳忠,陆登俊,梁欣泉.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6(04)
- [6]酒精蒸馏技术的进步与节能减排[J]. 孙朋朋,王君高,刘明明,于军.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7]糖蜜酒精废水水解酸化—蒸馏—好氧工艺的实验研究[D]. 郝科慧. 天津大学, 2014(05)
- [8]酒精发酵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J]. 谢晓航,蒋敬全,韩宏明,卢国伟,张家伟. 酿酒科技, 2013(10)
- [9]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中温出水水质调控及中试验证[D]. 杨西昭. 江南大学, 2013(02)
- [10]酶制剂废液应用于木薯酒精生产的研究[D]. 尹明.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