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林[1](2020)在《社教运动与贫下中农的社会动员——以河南省光山县南关蔬菜大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双十条"明确指出,贫下中农是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顺利开展,"双十条"提出了诸多对贫下中农进行社会动员的具体方法。在1963年12月1日至1964年5月22日光山县城关镇南关蔬菜大队开展的系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社教工作队以"双十条"为指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了多项社会动员技术,对贫下中农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取得了显着的动员效果。
杨红[2](2010)在《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一项以布迪厄再生产理论为理论范式,采用宏观教育民族志与微观教育民族志相结合,文化唯物主义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田野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民族志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女童班长达九年的人类学重访与再研究,展示45名拉祜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探讨学校教育存在的文化再生产现象以及拉祜族女童教育的特殊性。本研究遵循宏观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规范,将拉祜族女童教育放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环境之中去考察。一方面对拉祜族女童班教育问题进行纵向的历时性描述与展示,另一方面又对拉祜族女童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实现向上突破与回归的问题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与探讨。对拉祜女童进行长期的重访与再研究有利于揭示隐藏在过程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阶段性与复杂性特点,将公平的视线贯穿于女童教育的始末。本研究认为学校教育与其所处的社区及其文化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将学校教育置于社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中,通过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描述,从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情境来审视,才能得到较为客观的理解。因此,笔者在第二章对拉祜族的文化“图景”进行了描述。然后,第三章对拉祜族学校教育进行了从历史到现状的梳理与描写,将拉祜族女童教育问题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之中探讨。拉祜女童通过现代学校教育从山野蒙童转变为现代学童以及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分化是本研究的重点。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小学阶段拉祜族女童带着从传统社区获取的惯习,带着家庭及社区赋予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进入到学校场域所遭遇到的文化中断、文化冲突以及文化适应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拉祜女童各种资本积累的过程。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处于青春期的拉祜女童在以淘汰为特点的现代学校教育中所做的不同教育选择与遭遇的境况。在青春期,文化的力量开始对女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追求成就和女性性别也开始发生冲突。拉祜山区早婚早育的习俗,事实存在的买卖婚姻以及学业障碍等因素成为她们不同教育选择的“合理”理由。本研究的第六章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出发,描述了45名拉祜女童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过程与可能性。用法国着名社会理论家,人文社会学者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解释存在于现实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进而对性别是否是一种资本进行探讨。本研究认为拉祜女童的教育经历证明,在她们构建自己的社会空间位置时,性别是不可忽略的动力,它包含了一种坚持女性自身独特存在的意向,并在客观结构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具备了资本的性质。最后,本研究对拉祜族女童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文化再生产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再生产。现代学校作为外来文明的切入点,应当与少数民族社区和家庭发生紧密的联系,不应当成为“孤岛”。政府应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既满足他们升学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也为他们提供满足生计需要的地方知识。女童还需要学习诸如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维权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她们未来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揭示隐藏于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同时本研究还是将人类学重访与再研究的方法引入到教育学领域的一种尝试,笔者认为在关注人成长的教育学领域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李爱民[3](2004)在《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机体制改革后,如何加强农具的统一管理,使各类农具时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农田作业质量的有效提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浅谈农三师51团农机改革后,农具管理的作法和体会。
天门县科委[4](1985)在《端正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的几点作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地方科技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职能作用,县级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县级科技体制的改革,应当使科技与经济、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协调发展,发挥县级科技工作的中坚、骨干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方针,对我县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初步的改革。改革的实践给科技工作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几点作法和体会: 一、在工作上,改单一抓科研项目的倾向,摆正抓项目与抓技术市场的关系: 过去我们的工作只重视抓科技项目,忽视了技术市场的开拓,使县科委的工作始终在“项目、计划”
王云生[5](1958)在《采用羣众辩论方法处理案件的几点作法和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山东各地人民法院采用群众辩论处理案件的方法,是在整风运动中,克服了坐堂办案的作风,深入群众就地审判时摸索出来的。当时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裁缝舖失火,殃及洗衣局、烧毁很多顾客衣料、引起损失赔偿纠纷的案件。因失主很多,被告又无力偿还,以致长期纠缠不能解决。在提出司法工作跃进后,他们召集街道干部与失主一起开会,把情况摆开,让大家出主意,看看该怎么办?结果,一天时间就顺利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这个作法给我们很大启发,认为各地都可试行,就总结推广。全省不
二、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论文提纲范文)
(1)社教运动与贫下中农的社会动员——以河南省光山县南关蔬菜大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南关蔬菜大队社教运动的过程 |
三、南关蔬菜大队社教运动中对贫下中农进行社会动员的技术 |
(一)进行“四同” |
(二)召开各种会议 |
(三)物质激励 |
(四)开展“三史”教育 |
(五)帮助贫下中农忆苦思甜,启发阶级觉悟 |
(六)开展“四查” |
四、南关蔬菜大队社教运动中对贫下中农进行社会动员的效果 |
(一)提高了贫下中农参加运动的积极性 |
(二)组成了贫下中农阶级队伍 |
(三)推动了干群关系与公私关系问题的解决 |
(四)促进了生产发展与党、团组织建设 |
五、结语 |
(2)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定义 |
二、社区与民族传统社区 |
三、教育与现代学校 |
第四节 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范式——再生产理论:从马克思到布迪厄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我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 |
二、拉祜族文化与教育研究综述 |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六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走进拉祜族:民族志的视角 |
第一节 古老的西南民族——拉祜族 |
一、"拉祜"与"南迁说" |
二、"山水相连,大分散、小聚居" |
三、从"厄莎"造字说起 |
四、经济文化类型与社会组织形态 |
第二节 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 |
一、澜沧江畔,普洱茶的故乡 |
二、多民族聚居的土地 |
三、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 |
第三节 大山深处的拉祜山乡——达加 |
一、深山中的村落 |
二、拉祜人的文化"图景" |
三、拉祜人的生计方式 |
小结 |
第三章 拉祜族教育: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家庭与社区教育:生活即教育 |
第二节 私塾及土民学塾:民间的历史记忆 |
一、私塾 |
二、土民学塾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现代学校的初步建立 |
一、小学教育 |
二、中学教育 |
第四节 1949年以来的学校教育:曲折的发展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学校教育(1949—1965年):重建、调整与巩固 |
二、"文革"十年(1966—1976年)的学校教育:泛政治化 |
三、"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学校教育:艰难"普六" |
四、2000年至2010年:"两基"攻坚战 |
第五节 深山里的学校教育:繁华数字的背后 |
一、基础设施:"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
二、在校生状况:从"小学函授生"到"初中已婚生" |
三、师资状况: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
四、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孤岛" |
小结 |
第四章 从传统社区走向现代学校的拉祜女童 |
第一节 教育铸就民族未来:拉祜女童班创建的背景 |
一、拉祜族独特的性别文化:两性合一 |
二、拉祜族尴尬的处境:"强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
三、拉祜族女性受教育状况 |
四、达加的社会问题:毒品、自杀与女性外流 |
第二节 "入场":从山野蒙童到现代学童 |
一、准备与动员 |
二、"娜母"有了新名字 |
三、规制与监管 |
四、抗拒与顺从 |
五、从文化中断、冲突到适应 |
六、在位与错位 |
第三节 "转场":从大山走向向往之地 |
一、澜沧:心中的向往之地 |
二、民族小学:主流社会的现代学校 |
三、军训:像"战士"一样要求自己 |
四、拉祜族女童:民族小学中的"另类" |
五、偏见:拉祜族女童的刻板印象 |
六、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 |
七、身份与认同 |
第四节 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
小结 |
第五章 徘徊在传统社区与现代学校之间的拉祜女童 |
第一节 外流:"退出"学校场域 |
一、随母外流 |
二、被卖外地 |
三、外出打工 |
第二节 职业中学:"集体"回归传统社区 |
第三节 达加中学:"顺应"传统社区 |
一、学校表现:"大胆"的女孩子 |
二、恋爱、同居与外流 |
第四节 民族中学:"奋战"于现代学校 |
一、充满竞争的"场域" |
二、"场域"中的各种关系 |
三、理想与困惑 |
四、竞争中的"失败者" |
五、我们的"欣慰" |
第五节 低学业成就——难以逾越的障碍? |
一、老师眼中的拉祜女童及"成绩" |
二、统计数据: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见 |
小结 |
第六章 突破与回归:理论的思考与探讨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第二节 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一种教育领域的再生产现象 |
一、解读布迪厄及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关概念 |
二、拉祜女童教育选择的理论思考 |
第三节 探讨:性别是否是一种资本?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拉祜女童班的"是"与"非" |
二、学校教育存在着文化再生产现象 |
三、学校不应当成为"孤岛" |
四、让少数民族女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
第二节 反思 |
一、"她们"与"我"的关系 |
二、"我"的定位:"目击者"、"参与者"还是"说服者" |
三、教育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澜沧县经济状况发展简表 |
附录二 澜沧县2007-2008学年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统考成绩 |
附录三 澜沧县2007-2008学年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各科统考成绩 |
附录四 拉祜女童班小学成绩与对比班比较分析 |
附录五 拉祜女童班中学成绩与对比班比较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社教运动与贫下中农的社会动员——以河南省光山县南关蔬菜大队为例[J]. 张金林. 农业考古, 2020(01)
- [2]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 ——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D]. 杨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3]农具统一管理的几点作法[J]. 李爱民. 新疆农机化, 2004(06)
- [4]端正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的几点作法[J]. 天门县科委.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85(05)
- [5]采用羣众辩论方法处理案件的几点作法和体会[J]. 王云生. 法学, 19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