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一、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柴云美,何依蓉,马青雯,黄艾祥[1](2021)在《云南省部分地区鸡蛋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云南省部分地区鸡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分子分型、抗生素敏感性,从云南省鸡蛋主产区昆明市和曲靖市采集100份样品,参照《GB 47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血浆凝固酶试验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对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00份鸡蛋样品中共分离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6.00%,昆明市、曲靖市两个地区均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采样地点仅有农贸市场和鸡场样品分离出该菌,分离率分别为13.51%、2.94%;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显示,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似系数在67.80%~94.40%之间,表明菌株间同源关系高、亲缘关系近;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对四环素耐药,83.3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66.67%对头孢西丁耐药,50.00%对苯唑西林、氯霉素和头孢他啶耐药;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2种及以上的抗生素呈现出不同程度耐药,共有4个耐药谱。研究提示,云南省部分地区鸡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菌株间亲缘关系近、耐药情况严峻,建议加强防控以确保鸡蛋及相关食品的安全性。

刘肖利,刘璐瑶,李镔罡,裴文刚,李斌,程彪,苏战强,李勤凡[2](202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调查及菌株耐药性和毒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及相应菌株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地区的7个奶牛场随机采集患乳房炎奶牛乳汁样本,用绵羊血平板和Baird-Parker琼脂平板初筛,利用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先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再用PCR方法检测其12种毒力基因,用小鼠攻毒试验检测其致病性。结果从142份乳汁样本中共分离出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奶牛场有2个牛场检出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7.14%(2/28)和8.82%(3/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链霉素、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60%~8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20%,所有菌株最少对1种药物耐受,最多耐5种药物;分离株中共检出nuc、clfa、fnbB、eta、sea 5种主要毒力基因,所有分离菌对小鼠均有很强的致病性。综上所述,所检牛场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分离菌耐药性不强,许多菌株携带多个毒力基因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苑晓萌[3](2021)在《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严重的多重耐药还会增加抗生素在牛奶中的残留,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展现了良好的杀菌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首先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了解山东省生鲜牛乳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特异性裂解性噬菌体。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和药效动力学分析,探索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抗菌作用的规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研究和后续的治疗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患有乳房炎、隐形乳房炎和正常奶牛的18份牛奶样品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845574条序列和5465个OTU。在属水平上,不同来源的牛奶样品之间优势细菌类群及其所占比例不同,Halomonas在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所占比例最高为9.0%,Staphylococcus仅在隐形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检测到,所占比例为13.5%,在正常牛奶样品中,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其丰度为33.9%。该研究为准确评估生鲜牛乳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2.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奶牛场418份生鲜牛乳样品中分离出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8.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0.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率为55.4%;主要毒力基因为sed、sec,分别占13.2%和8.3%;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了18种不同的ST类型,以ST50、ST398为主,分别占13.2%、12.4%;表面蛋白A基因(spa)分型中以t034、t189为主,分别占12.4%和9.9%;经SCCmec基因分型发现携带mec A基因的MRSA为SCCmec III型。本研究可为山东地区生鲜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与防控,以及合理选择优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3.对96株噬菌体进行裂解谱测定,发现对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范围为3%-82.5%。选择两株裂解率高的噬菌体RPCSa20091、RPCSa20062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经电镜观察两株噬菌体为有尾目噬菌体,噬菌体长度约194-294nm。2株噬菌体不耐高温但对酸碱有一定的抵抗力,RPCSa20091最佳感染复数为0.1,RPCSa2006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进一步分析基因组序列,发现RPCSa20091的基因组大小为42829bp,GC含量为34.64%,预测到64个ORF,平均长度为210bp,RPCSa20062的基因组大小为43274bp,GC含量为34.09%,预测到63个ORF,平均长度为214bp。在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初步建立了噬菌体药理学体系与研究方法,发现经噬菌体处理后的宿主菌对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的MIC会显着降低。在噬菌体与细菌药效动力学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RPCSa20091的效价达到1011pfu·mL-1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抑制宿主菌的数量。恩诺沙星与噬菌体RPCSa20091联合作用使MIC从4μg·mL-1降低至2μg·mL-1,表明恩诺沙星和噬菌体具有协同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制剂来治疗防控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闫继爱[4](202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全世界公认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可造成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进化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等多种耐药菌株。MRSA是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现代医疗保健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取代过度使用的传统抗生素。近年来,针对MRSA等食源性病原菌迫切需要新型杀菌、控菌技术的研发。噬菌体裂解酶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菌剂。本文筛选了一株烈性的MRSA噬菌体,并根据其基因组序列构建表达噬菌体裂解酶及其各功能域,根据各功能域的酶学性质,深入研究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裂解酶及其功能域在食品及医药中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筛选鉴定:从食源性垃圾中筛选到一株烈性噬菌体Z,可裂解MRSA,其效价约105。透射电镜显示此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尾长约200 nm,头部直径约80 nm。在平板上能够完全抑制宿主菌生长。通过测定和分析噬菌体Z的基因组序列,获得噬菌体裂解酶lysz基因,并成功构建含lysz基因的质粒p ET15b-LysZ,通过转化、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了裂解酶LysZ。该酶可裂解包括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在内的七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最适温度为35oC,最适p H为6.0。LysZ是金属依赖型酶。LysZ的活性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裂解酶LysZ在牛奶体系中的活性与牛奶组分NaCl(0.049%)。牛奶的低盐环境也会造成裂解酶失活,但在牛奶中加入NaCl后,LysZ活性恢复。2、牛奶体系中裂解酶活性与裂解域和结合域的相关性研究。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成功构建含egfp和cbdz基因的质粒p ET15b-EGFP-CBDz,通过转化、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了结合域EGFP-CBDz,此蛋白可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结合,特异性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0oC,最适p H为4.0,结合能力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高而升高。在牛奶中,随着牛奶中NaCl含量的升高,结合域结合MRSA活性增强。因此,裂解酶在低离子强度下活性较低,可能与结合域在此条件下与细胞壁结合能力较弱有关。噬菌体裂解酶裂解域CHAPLysZ也具有杀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的特性,其最适温度为40oC,最适p H为9.0。CHAPLysZ也属于金属依赖型酶。CHAPLysZ对离子强度高度敏感,与裂解酶相反,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降低。CHAPLysZ的活性不受牛奶组分NaCl和乳脂肪的影响,在不另外添加NaCl的全脂乳和脱脂乳中均可发挥其裂解活性,减少MRSA的污染。3、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在非酸性食品中应用策略的选择。研究了噬菌体裂解酶在不同盐含量肉制品中的杀菌能力,CHAPLysZ(0.4 nmol/cm2)和LysZ(0.4nmol/cm2)可分别用于新鲜猪肉和盐含量高达10%以上的腊肉中,4oC培养2 h均可分别将MRSA从104CFU/cm2降至0 CFU/cm2。在实际应用中针对非酸性食品中的盐含量不同可以根据LysZ和CHAPLysZ对离子强度的敏感性选择不同的抗菌剂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低盐食品中,可以使用CHAPLysZ,而高盐食品中可以选择LysZ。清除生产环境、设备上的生物膜可以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生成生物膜的能力各不相同,本文所用七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MRSA 2102生成的生物膜最不易被裂解酶或裂解域清除,其对甲氧西林的MIC高达128μg/m L。CHAPLysZ单独使用或者与甲氧西林联合去除生物膜的能力优于LysZ。0.05 n M CHAPLysZ联合32μg/m L的甲氧西林协同增效可清除约98%以上MRSA 2102形成的生物膜,这可能与裂解域的大小和裂解机理有关。裂解域可以通过生物膜内小孔隙进入生物膜内部,并不需要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即可发挥裂解作用。4、噬菌体裂解酶与裂解域可用于清除皮肤伤口上的MRSA,减少MRSA的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可减少由外伤感染带来的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1 nmol/cm2裂解酶LysZ可以促进小鼠伤口的愈合,作用一天可减少大约2.5 Log10 CFU的菌体,而裂解域CHAPLysZ仅减少0.4 Log10 CFU。可能是因为人体细胞液的离子强度较高,裂解酶LysZ更适合于应用于体内减少MRSA的污染。5、合成一种可以与MRSA细胞壁特异性结合的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此材料呈二维三角形状,平均水合粒径为72.32 nm,Zeta电位为-5.08 m V,在808 nm激光辐照下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效应,其升温速度和温度与材料浓度及激光功率成正比,此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影响细胞的活力。在含1×104MRSA的模拟体系中加入50μg/m L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分别接受NIR激光(808nm,1 W/cm2)辐照300 s,360 s,和420 s,可以分别使MRSA降低约1.2 Log10CFU,1.6 Log10CFU和3.1 Log10CFU,特异性杀灭MRSA。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可作为靶向蛋白特异性结合小鼠肺部感染的MRSA,通过光辐照靶向杀灭MRSA,减少其引起的肺部细菌感染,并减少由MRSA感染带来的炎症反应,促进机体的好转。

周永林[5](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张妤,孙冰清,姜芹,何成瑞,张文刚,顾欣[6](2021)在《2016—2020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最低抑菌浓度变迁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6—2020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变迁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6—2020年间采集的34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0种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通过分析药敏数据了解5年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的情况。结果 34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为74.2%,对其余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在20%以下。5年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抑制50%微生物生长的MIC50值及抑制90%微生物生长的抑菌浓度MIC90值均呈下降趋势;对头孢西丁、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及庆大霉素的MIC50值5年来无明显变化,MIC90值呈下降趋势;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MIC50值和MIC90值5年来无明显变化,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近年来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继续加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

孙世意[7](2021)在《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是医院最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还常伴有流感及流感样疾病的发生。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呼吸道感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呼吸道最初被认为是无菌的,但是随着研究的发现,呼吸道中存在大量定植的共生微生物,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人类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呼吸道中的共生菌相互制约使其维持在某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新生儿,这种稳态受生产方式、喂养类型、抗生素等的影响,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呼吸道微生物的紊乱,进而诱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呼吸道感染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由于抗生素的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及滥用,导致一系列耐药菌的产生,使感染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的负担。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治疗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能够减少耐药甚至死亡的发生。因此对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和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题旨在研究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感染患者与非呼吸道感染人群下呼吸道中微生物的组成比较规律;从中分离培养病原菌,并挑选部分分离得到的葡萄球菌以探究其耐药性,明确耐药性分布。并对其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共培养的手段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本实验选取21名新生儿,包括19名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患者和2名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对其粪便及气管分泌物进行采集,基于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分析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本实验检测到在门的水平上以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门为优势门。而在属的水平上看,各患者之间细菌属的分布差异较大。在所有粪便样本中,患病新生儿粪便样品显示主要属为Enterococcus和Achromobacter,其次是Lactobacillus和Pantoea;在所有气管分泌物样品中主要属为Achromobacter和Streptococcus,其次是为Pseudomonas、Rothia和Staphylococcus。通过分离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分离培养得到116株分离株,其中包括53株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株Staphylococcus aureus、4株Staphylococcus cohnii、9株Staphylococcus hominis、14株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1株Staphylococcus caprae、1株Staphylococcus warneri/pasteuri、2株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15株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和3株Moraxella osloensis、10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Micrococcus yunnanensis和1株Micrococcus luteus。利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对挑选出的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4.34%;其次是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57.83%;其它耐药率分别为:苯唑西林(8.43%),环丙沙星(13.00%),万古霉素(4.82%),氧氟沙星(14.46%),氯霉素(43.37%),卡那霉(38.85%)素,盐酸克林霉素(14.46%),头孢唑林(16.87%),利福平(8.43%)。挑选出77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grl A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是最高的,其检出率为51.95%;其次是acc(6’)/aph(2’’)基因,其阳性检出率为(31.17%)。其它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yr A阳性检出率,为27.27%、mec A基因阳性率为(23.88%)、nor A基因阳性率为(16.88%)、erm C基因阳性率为(16.88%)。fem A(9.09%),erm A(7.79%)。但在这些分离株中并未检测出Van A和Van B基因。本实验还利用共培养的方法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可以通过共培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到同属葡萄球菌如科氏葡萄球菌细胞内,还可以水平转移至不同属如植物乳杆菌细胞内。

屈云[8](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晏霞,于会娜[9](2020)在《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62株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16-2019年住院患儿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62株,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4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 男性285株, 女性17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感染1岁以下患儿(χ2=73.163, P<0.001), 季节以冬春季节为主(χ2=27.656, P<0.001);共检出4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363株, 占78.6%,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99株, 占21.4%, MSSA和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呋喃妥因均100.0%敏感;MSSA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苯唑西林、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95.9%、91.7%、72.2%、96.7%、92.6%、90.0%;MRSA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苯唑西林、利福平、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敏感性分别为91.9%、82.8%、80.8%、57.6%、90.9%、77.8%、76.8%, 提示MRSA的耐药率较MSSA高;MSSA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G(91.2%)、红霉素(61.7%)、克林霉素(50.1%), MR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均100.0%耐药。结论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形势严峻, 且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标本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SSA为主, 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 MRSA和MSSA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明显, 应合理使用抗菌素, 并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防止及减少MRSA的产生。

常佳伟[10](2020)在《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与生物被膜检测及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与动物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也是引起奶牛临床和亚临床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其能产生多种毒素及侵袭性酶,并由于长期的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加,这加剧了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成本的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后,使它的毒力、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以及对营养剥夺的耐受性增加,从而引起持续性感染,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研究生物被膜的形成与调控机制,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药物与靶点,对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微量半定量法对宁夏地区234株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生物被膜检测,结合多种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及其形成过程,通过MATH试验对细菌进行表面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8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形成生物被膜,阳性率为79.06%;具有亲水性的生物被膜阴性菌株高于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并且随着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增加,细菌的亲水性逐渐降低,疏水性逐渐增高;随着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增强,生物被膜逐渐增厚,同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结构越来越紧密。2.根据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两种状态金葡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显示,浮游态的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94.87%,其次对氨苄西林(85.90%)和磺胺异恶唑(82.05%)的耐药率也较高,而对万古霉素和替米考星敏感率为1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金葡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34.37%,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90%以上,并且金葡菌在生物被膜状态的MIC值比浮游状态增加了 4-1024倍。3.采用PCR技术对15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lfA、clfB、sigB、atlE、fib、ebps和icaaD基因的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fnbpB、bap和sarA基因的检出率较低,未检测出bbp基因;生物被膜阳性菌株atlE、icaA、bap、fnbpB、icaD和SaG基因的检出率显着高于阴性菌(P<0.05)。4.采用RAPD、agr、spa分子分型技术,分析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结果显示,RAPD分型有23株菌未扩增出条带,其余211株金葡菌分为6个型,主要以Ⅳ型为主,占29.06%;agr分型主要以Ⅰ型为主,占61.11%;234株金葡菌被分为20种spa型,主要以t224型为主,其次为t518、t359、t519和t5100。5.采用RNA-Seq测序技术从转录水平研究浮游态与生物被膜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状态的细菌有1512个基因表达出现了差异,其中有760个基因显着上调,752个基因显着下调;显着差异基因注释到1825条GO条目,且注释基因与79个通路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宁夏地区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子流行特征调查以及生物被膜、耐药性的检测,同时比较两种状态下差异表达基因,挖掘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等,为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部分地区鸡蛋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
        1.3.2 PFGE分子分型
        1.3.3 药敏试验
    1.4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鉴定
    2.2 分离菌分布
    2.3 分离菌同源性分析
    2.4 分离菌耐药性
        2.4.1 药敏试验结果
        2.4.2 耐药谱
3 讨论
4 结论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调查及菌株耐药性和毒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动物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
        1.5.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筛
        1.5.2 生化鉴定
        1.5.3 分离菌株16S rDNA序列扩增
        (1)基因组DNA的提取:
        (2)PCR鉴定:
    1.6 分离菌株耐药性检测
    1.7 分离菌株毒力基因检测
    1.8 小鼠攻毒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结果
    2.2 分离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2.4 小鼠攻毒试验结果
3 讨 论
4 结 论

(3)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奶牛乳房炎的概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性危害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2.5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3.1 噬菌体概述
        3.2 噬菌体的作用机制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应用
        3.4 噬菌体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4 噬菌体的药理学探究
        4.1 噬菌体药理学
        4.2 噬菌体的药效动力学
        4.3 噬菌体的药代动力学
        4.4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山东地区生鲜牛乳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宏基因组测序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生鲜牛乳中样品的测序结果及多样性指数
        2.3.2 生鲜牛乳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
        2.3.3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OTU分布
        2.3.4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2.3.5 生鲜牛乳中OTU数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2.3.7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结果
        3.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3.2.5 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结果
        3.2.6 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型结果
        3.2.7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结果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谱结果
        4.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电镜观察
        4.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结果
        4.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结果
        4.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p H值的测定结果
        4.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OMOI)的测定结果
        4.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2.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噬菌体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化结果
        5.2.2 噬菌体的杀菌动力学结果
        5.2.3 恩诺沙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说明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4)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危害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及危害
    1.2 噬菌体及噬菌体裂解酶
        1.2.1 噬菌体
        1.2.2 噬菌体裂解酶
    1.3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裂解酶的功能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剂配制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筛选及鉴定
        2.3.2 噬菌体裂解酶LysZ的原核表达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4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的制备
        2.3.5 裂解酶LysZ酶活的测定
        2.3.6 裂解酶LysZ最适温度的研究
        2.3.7 裂解酶LysZ最适pH的研究
        2.3.8 金属离子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9 离子强度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10 牛奶组分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11 牛奶体系中裂解酶LysZ的裂解活性
        2.3.12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噬菌体的筛选
        2.4.2 重组质粒p ET15b-LysZ的构建
        2.4.3 裂解酶LysZ的表达及纯化
        2.4.4 裂解酶LysZ的酶学性质
        2.4.5 离子强度对裂解酶LysZ活性的影响
        2.4.6 裂解酶LysZ在牛奶中的应用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噬菌体裂解酶结合域和裂解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质粒pET28a-EGFP-CBDz的构建
        3.3.2 结合域EGFP-CBDz的表达与纯化
        3.3.3 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
        3.3.4 温度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5 pH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6 离子强度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7 牛奶体系中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研究
        3.3.8 重组质粒pET28a-CHAP的构建
        3.3.9 裂解域CHAP_(LysZ)的表达纯化
        3.3.10 裂解域CHAP_(LysZ)的裂解活性检测
        3.3.11 裂解域CHAP_(LysZ)的酶学性质测定
        3.3.12 裂解域CHAP_(LysZ)温度稳定性的研究
        3.3.13 牛奶组分对裂解域CHAP_(LysZ)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牛奶中的应用
        3.3.14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合域EGFP-CBDz酶学性质研究
        3.4.2 基于牛奶体系中裂解酶结合域与MRSA的结合能力评价
        3.4.3 重组质粒pET28a-CHAP的构建
        3.4.4 裂解域CHAP_(LysZ)的表达纯化
        3.4.5 裂解域CHAP_(LysZ)的酶学性质
        3.4.6 基于牛奶体系中裂解域CHAP_(LysZ)控制MRSA污染能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噬菌体裂解酶及其裂解域在肉制品杀菌中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猪肉和腊肉的MRSA污染的削减能力评估
        4.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4.3.3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MRSA生物膜去除能力评估
        4.3.4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与抗生素协同对生物膜去除能力评估.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鲜猪肉中MRSA的削减能力
        4.4.2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鲜猪肉中MRSA的削减能力
        4.4.3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MRSA生物膜的削减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裂解酶及其裂解域在皮肤杀菌中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皮肤模型建立
        5.3.2 实验分组及处理
        5.3.3 血液白细胞检测
        5.3.4 伤口MRSA计数
        5.3.5 皮肤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5.3.6 炎症因子酶联免疫反应试验
        5.3.7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研究
        5.4.2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伤口组织的影响研究
        5.4.3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伤口MRSA杀菌效果的研究
        5.4.4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噬菌体裂解酶结合域偶联金纳米颗粒制备与靶向杀菌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溶液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金纳米颗粒 Au@PEG-EGFP-CBDz 的制备
        6.3.2 金纳米颗粒Au@PEG-COOH的表征
        6.3.3 金纳米颗粒 Au@PEG-EGFP-CBDz 与 MRSA 的结合
        6.3.4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在模拟体系中对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3.5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对MRSA的体内杀灭作用研究
        6.3.6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
        6.4.2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在缓冲体系中对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4.3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对小鼠细菌性感染的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2016—2020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最低抑菌浓度变迁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试药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1.2.1 药敏检测
        1.2.2 结果判读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结果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情况
        2.2.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2.2.2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2.2.3 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及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3 结论与讨论

(7)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概述
        1.1.1 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1.1.2 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1.2 葡萄球菌
        1.2.1 葡萄球菌简介
    1.3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及其杀菌机制
        1.3.1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
        1.3.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3.1.2 喹诺酮类抗生素
        1.3.1.3 糖肽类抗生素
        1.3.1.4 氯霉素类抗生素
        1.3.1.5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1.3.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3.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2 抗生素抑菌的作用机制
    1.4 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1.4.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1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2 溶血葡萄球菌
    1.5 耐药性检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下呼吸道样品高通量测序
        1.7.2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离纯化
        1.7.3 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1.7.4 共培养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生儿下呼道感染患者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细菌群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的采集
        2.3.2 总DNA的提取
        2.3.2.1 粪便DNA
        2.3.2.2 气管分泌物
        2.3.3 16S rRNA基因扩增
        2.3.4 数据预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序列信息及α多样性
        2.4.2 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的分类分析与比较
        2.4.3 基于OTU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
        2.4.4 PCA分析
        2.4.5 对应分析(CORA)
        2.4.6 双胞胎新生儿细菌组成及聚类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气管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用试剂的配制
        3.2.4 实验用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验样品
        3.3.2 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病原菌分离
        3.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3.2.2 菌种保藏
        3.3.3 菌株鉴定
        3.3.3.1 革兰氏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革兰氏染色结果
        3.4.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进化树的构建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0 药敏检测实验菌株
        4.2.1 耐药菌株共培养实验菌株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用培养基
        4.2.4.1 试剂配制
        4.2.5 药敏纸片的制备
        4.2.5.1 抗菌药物配制
        4.2.5.2 药敏纸片的制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药敏试验步骤
        4.3.2 MIC的测定
        4.3.2.1 抗菌药物和MH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4.3.2.2 MIC板的制备
        4.3.2.3 接种物的制备
        4.3.2.4 结果判定
        4.3.3 耐药基因检测
        4.3.3.1 菌株活化
        4.3.3.2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4.3.4 菌株共培养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4.4.2 MIC的测定结果
        4.4.3 耐药基因检测
        4.4.4 共培养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1.2 噬菌体概述
        1.2.1 噬菌体的分类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2.3 试验结果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3.3 试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噬菌体的分离
        4.2.2 噬菌体的筛选
        4.2.3 噬菌体的纯化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5.3 试验结果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与生物被膜检测及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1.1.1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1.1.2 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
        1.1.3 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
        1.1.4 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1.2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1.3.1 RAPD分型
        1.3.2 agr分型
        1.3.3 spa分型
    1.4 转录组概述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2.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2.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疏水性检测
        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及结构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情况
        3.2.3 生物被膜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4.2.2 携带多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金黄色葡萄球菌RAPD分型结果
        5.2.2 金黄色葡萄球菌agr分型结果
        5.2.3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浮游态与生物被膜态金黄色葡萄球菌转录组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2.1 RNA样品质量检测分析
        6.2.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比对统计
        6.2.3 样品间质量评估
        6.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2.5 差异基因G0富集分析
        6.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
    6.3 讨论
        6.3.1 差异基因分析
        6.3.2 KEGG富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部分地区鸡蛋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J]. 柴云美,何依蓉,马青雯,黄艾祥. 中国家禽, 2021(10)
  •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调查及菌株耐药性和毒力分析[J]. 刘肖利,刘璐瑶,李镔罡,裴文刚,李斌,程彪,苏战强,李勤凡. 西北农业学报, 2021(10)
  • [3]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D]. 苑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D]. 闫继爱. 江南大学, 2021(01)
  • [5]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6]2016—2020年上海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最低抑菌浓度变迁情况分析[J]. 张妤,孙冰清,姜芹,何成瑞,张文刚,顾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0)
  • [7]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D]. 孙世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8]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9]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62株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J]. 晏霞,于会娜. 中国基层医药, 2020(24)
  • [10]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与生物被膜检测及转录组学研究[D]. 常佳伟. 宁夏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4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