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含蓄”的语言运用手段(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潇[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但目前教学中单篇教学仍占主流。面对教学中繁复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很多教师往往选择精讲重点,对其他内容则一带而过。初中语文散文篇目多,教学任务重,单篇教学缺乏统筹整合,难以避免陷入此类境地。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整合性极强、教学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引入散文教学是改变传统散文单篇教学弊病的有效途径,能够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发挥单元整体教学功能。因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亟待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旨在寻找适合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与课型。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第一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这一部分结合文献资料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特点及目标,明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篇目,进而阐释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独特性与适切性,奠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这一部分是基于24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线上线下访谈,结合实际教学调查,针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研究。以单元整体教学观念为尺度,衡量目前散文篇目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与实践,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归纳与剖析。第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解决第二章提出的问题。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关注散文文类独特性,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研究如何整合教材内容,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估量教学成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第四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这一部分旨在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单元,建构适合散文的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首先,简单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课型,包括单元导读指向课、单元整合教学课、单元总结过关课。其次,根据散文独特性进行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最后,针对课型建构展开反思。
刘广利[2](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谭丽萍[3](2021)在《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文中认为云南乡土作家雷平阳的诗歌创作成绩斐然,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诗歌大奖,青年诗人奖等众多奖项,他的诗歌意蕴深邃,质感充足,赢得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评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雷平阳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语言修辞艺术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以往学者们对其诗歌的研究多从文学和文艺学角度,研究诗歌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的主题表现以及对诗人及其创作观进行评论研究,对语言应用层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个别两篇中也只是浅尝辄止般提到。因此,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雷平阳到目前为止所出版的五本原创诗集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梳理语料的基础上,按语料间共有的规律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结合现代汉语修辞学、艺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究其诗歌语言所具有的特色,分析其艺术效果。全文共有五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包括了选题意义及语料来源;分析了学者们对雷平阳诗歌的研究情况;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五个方面对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第一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从声韵母的配合、音节的搭配、叠音词和摹声词的使用,体现语言的音韵美;从长短句和整散句的交替使用表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凸显诗歌的音乐性。第二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地域性特色,从惯用语和云南特色词汇的使用上,展现云南的风土人情,其中云南的特色词汇包括了方言词汇和描写云南地域风物的词汇;第三章从句式句法的使用方面,探讨了诗歌语言的诗意性,通过问句连用、变式句的运用,凸显诗歌情感;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偏离、变形,凸显诗歌的艺术性和诗意性。第四章探讨了辞格的运用特色,以比喻和比拟辞格为主,也对其他的象征辞格、夸张辞格、示现辞格和呼告辞格进行了探讨,分析其艺术效果。第五章探讨了雷平阳诗歌语言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语,全面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动态,并指出研究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研究的地方。
赵静茹[4](2021)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在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和探索空间。但是当前的小说教学却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这一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语文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也逐渐走入教学视野,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笔者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出发,考察高中小说教学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小说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是培育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文学体裁。为了力求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笔者在H市某中学进行相关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该学校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重要性,但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并且在课堂实践中还存在具体问题。在“语言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师缺乏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视,学生主动建构意识弱;小说语言鉴赏粗略化,学生语感品质有待提升;小说语言鉴赏单一化,学生言语经验建构不足。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语言运用形式单一,学生的言语经验缺乏实践平台;语言运用存在随意性,学生语言表达缺乏个性化;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评价单一,学生语言运用主动性不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第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整体关照语文核心素养;第二,回归到小说文本语言上,深度分析语言提升语感品质;第三,在小说的互文与专题阅读中,积累言语经验;第四,在“听、说、读、写、”中,提供语言实践平台;第五,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期待本研究在助益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作用。
卜水灵[5](2020)在《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告作为企业商品宣传的一种形式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语言作为广告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经济化、传播范围广、超时空等特点。市场经济化条件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类商品如何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体现在广告上表现为借势广告地崛起。借势广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用所“借”之势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近年来借势广告的崛起也催生了借势广告语。而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行业,其发展经历了官方化、集团化到大众化这一模式地转变,因此通过研究这一模式转变在广告语宣传上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汽车这一行业,基于借势,对广告与语言高度融合的汽车借势广告语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简单地阐述,重点在于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将搜集到的993条汽车借势广告语分为借势于名人、借势于品牌、借势于节、借势于流行文化、借势于热点事件五类。第三部分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汽车借势广告语与其他行业广告语、一般汽车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共同点以及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个性特点。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音运用上与其他行业广告语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押韵、谐音、音节对称;在词汇运用上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喜用实词、巧用人称代词;在语法运用上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喜用陈述句、偏爱短句、乐用整句。汽车借势广告语与一般汽车广告语在语音运用上的共同点表现为:多押洪韵、灵活运用叠音;在词汇运用上的共同点表现为:灵活使用外语词、契合地区特点用词、妙用数字词。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个性特点在于:突出利用语音借势;突出利用词汇借势、巧妙使用身份词;语法运用上体现了基于原型构式的仿拟类推、体现借势的词类活用。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表达策略。该部分主要从修辞格的运用策略、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修辞格运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偏爱对偶、乐用仿拟、拟人、巧用拆词、双关、引用、排比。语言表现风格上主要从展现汽车产品高大、自由奔放等形象的豪放;含蕴无限深意将广告主的功利性与对消费者的尊重完美融合的含蓄;以品牌自嘲、品牌互嘲、品牌群嘲的方式凸显幽默三个方面探讨了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策略。第五部分探讨了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问题与规范化。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助推产品、品牌良好形象的树立、建构身份认同、推销生活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加速语言的传播与发展五个方面。此外还从广告语用字、用语的不规范性、趋同性导致广告语缺乏辨识度、借势过于强硬、时效性与语境性导致广告语寿命缩短、表达晦涩四个方面分析了汽车借势广告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加强对广告语言的审查力度、广告创作者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借势与品牌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安娴[6](2020)在《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其他三大核心素养基础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因为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的高峰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尤为重要,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掌握母语语言规律,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恰好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的古诗词包含了丰富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古诗词语言具有言简义丰、含蓄跳跃、富有音乐美感等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规律、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目前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写作思路。第一章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支撑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部分是对语言、语言建构、语言运用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本章主要介绍古诗词教学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即古诗词的词汇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声韵可以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可以增强表达的厚重感;意象意境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第三章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不注重用意象和意境调动想象力;缺乏对丰富情感的理解与内化;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习惯于对古诗词进行知识性分析;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时代久远造成认知和理解的隔膜。第四章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本章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有效策略。即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深味与品读思想,感受诗词语言的情感美;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姚瑶[7](2020)在《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实行的重要策略之一。故而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和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情况,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于沟通师生关系、联络师生情感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紧紧围绕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分别论述了研究缘起以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探究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第二章是对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以及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第三章考察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和原则。第四章重点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现状及原因。本论文以江苏省三所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访谈情况与课堂观察了解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问题及对应的原因。其中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有: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迪了学生的心灵与智慧以及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原因包括四个方面: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具有强烈的课堂感召力、能够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够指引学生对情与知的追求以及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欠缺技巧、缺乏创新、缺失艺术美以及偏离教学目标。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师的副语言训练不够、教师语言运用模式化、教师艺术美的表达能力不足以及教师语言指向不明确。第五章主要提出了优化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教师应该掌握副语言表达技巧,强化科学实践训练;打破语言模式化局面,创设教师语言风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修炼艺术美的境界;明确教学语言指向,矫正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以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的运用为研究焦点,通过揭示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现状与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期盼情感性教学语言能够成为语文教师传递知识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跳板,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吴钟婕[8](2020)在《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语境教学的古诗教学设计在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学古诗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在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力求探索出一条解决中学古诗教学设计问题的有效路径。本文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是阐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由七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的依据。该部分从理论和现实方面阐明古诗教学和语境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该部分以中学古诗语境教学调研为主要构成部分,分别从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数据处理、结果及原因分析来完成对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的调研,阐明当前教学形势下古诗教学设计和语境教学结合的可取性。第三章,中学古诗语境解读。古诗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先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视角对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进行解读,然后从上下文语境解读法、社会文化语境解读法、认知语境解读法等几种方法进行古诗解读,探索解读古诗的新的切入口。第四章,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目标设计。该部分将古诗语境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升品读诗歌语言的能力、开拓培养诗性思维的方式、增强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个方面。力图深入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第五章,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内容设计。该部分立足文本、学情和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尝试联系语篇学、课程类型和汉语风格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内容设计。第六章,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的教法选择。该部分尝试将语境教学的几种方法——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认知语境教学法和虚拟语境教学法运用于古诗教学设计中,并将诵读法置于语境教学理论指导下,思考解决古诗教学问题的新的方法。第七章,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课例展示。该部分笔者根据前面的探索,尝试着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了教学设计,力求能体现出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的基本精神。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周爱勇[9](2020)在《“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事角度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上下两篇,除去绪论、结语共有六章。绪论主要梳理国内外风景叙事研究现状及废名小说研究中有关风景叙事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论题,概括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上篇题为“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形象问题,为第一、二、三章,分别从儿童、女性、自然三个角度深入,透视废名通过风景叙事表达“美的‘三位一体’”审美观念,即儿童的纯真之美、女性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风景之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下篇题为“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塑造问题,为第四、五、六章,探讨废名文体观、语言观、艺术观与风景书写的关系。结语总结本文重要观点,指出废名小说风景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价值意义。各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题为“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审美理想如何通过“风景儿童化”表达。废名小说的儿童之美常与风景之美、女性之美并存,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景象。废名小说的风景儿童化叙事,通过风景陌生化、风景去道德化等,表现儿童眼中之景的“纯真新奇之美”,让人重拾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凸显儿童眼中风景之奇特,废名小说中出现“视角越界”等违背叙事常规的现象。废名风景儿童化叙事往往给读者带去愉悦、轻松与暖意,但有些作品也会让人感到伤感、沉重与寒意,短篇代表作《桃园》便呈现出这样的“哀伤之美”。第二章题为“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如何通过“女性风景化”叙事表达其审美理想。女性风景化叙事是废名小说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女性自然化、物化、诗画化和神圣化。在乡土题材小说中,废名多采用女性自然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与风景之美的融合讴歌乡土之美;在都市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则多采用女性物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的坍塌、风景之美在都市的隐匿,讽刺都市之恶。女性之美和风景之美的合一,是废名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将女性“诗画化”的风景叙事手法,营造女性与风景一体、人事与意境合一的“诗意世界”。废名还将女性之美提升到宗教高度,通过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建构由圣洁女性与纯净风景合成的“人间圣境”,作为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废名的女性风景化叙事,体现了女性崇拜思想。第三章题为“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叙事如何表达废名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死观。废名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物象存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投射其上,自然世界才能被感知和生发出意义。基于这种带有唯心色彩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废名小说通过风景书写,体现出境由心生、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流露出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唯美倾向。为表达渴求美之永恒的“乌托邦”愿望,废名小说推崇静止时间观,在生死观上体现出歌颂死亡、以死亡来凝固留存美的极致唯美倾向。第四章题为“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废名小说文体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来表达。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牠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他的小说文体观是“要有文辞没有意思”,所以与文辞密切相关的风景描写就成为他文体实验中最为倚重的手段。废名被公认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文体特征,其实是频繁使用风景比拟、风景象征、风景想象、风景典故等媒介营造意境和叙述故事的结果。大量风景书写的加入,淡化了小说情节,松散了叙事结构,冲击了传统小说讲故事方式,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界线,体现出废名的小说文体创新与自觉,也反映出古典文学对废名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第五章题为“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的是废名语言文字观和风景叙事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文字又有“言不及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困境,废名小说通过风景叙事这种极具包容度和申延性的方式进行突围。其具体描写模式体现为:意欲言说——无法言说——风景出场“立像以尽言”——人景合一“得意而忘言”。废名小说语言还呈现出文白夹杂、汉英杂陈的文字形态,这不仅是求学经历和创作个性的外在显露,也是作者表达策略的自主选择。而当这种杂陈的语言形态用于风景叙事时,则往往是作者“澄明自由”心境的率性流露。废名对文字极为苛求,不仅要精炼而且要精美,对自己的小说反复修改,从篇章句段的增删到字词标点的调整,无不体现“求美增美”的追求。这种修改过程,在小说的风景书写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第六章题为“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废名的艺术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表达。对于艺术追求的真善美,废名认为应追求情感之“真”而非事实之“真”,而“美”的感情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由此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就统一在“美”之上。面对“真而不美、美而不真”的困境,废名倡导用想象构筑艺术的“白日梦”去弥补,所以作者小说中的风景更多的是由当下风景引发的想象风景(“心景”)。这种独特的“心景”,体现出废名追求主观真实之想象之美、情感之美的艺术观。面对“善而不美、美而不善”的困境,废名借用“投身饲虎”典故,表达愿为美而献身,阐明自己“趋美从善”的审美取向和道德选择。在废名小说中,隐晦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抽象的理念、复杂的心理活动,大多借助风景书写来表现,对废名而言,几乎是无风景不小说的。废名小说的风景叙事,已成为废名独特文体的重要标识。从风景叙事这个窗口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废名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
马磊[10](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二、试论“含蓄”的语言运用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含蓄”的语言运用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概述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独特性 |
三、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适切性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问题 |
一、文类目标指向不明,目标层次分布模糊 |
二、整体教学理解片面,有效整合策略缺乏 |
三、整体预习指导不足,学生课前准备随意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问题 |
一、教师教维度的问题 |
二、学生学维度的问题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问题 |
一、课后练习检测力不足,知识能力迁移缺乏保障 |
二、评价系统匹配度不高,学习效果评定不够全面 |
三、教学反思深刻性不够,整体教学经验难以推广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策略 |
一、聚焦散文序列系统,多维考察,明确教学目标 |
二、重视散文共性特质,把握整体,灵活整合内容 |
三、强调散文文类意识,确立方向,做好课前预习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策略 |
一、教师教维度的策略 |
二、学生学维度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策略 |
一、强化整体检查力度,保证知识能力迁移 |
二、关注散文能力考察,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
三、深化整合教学反思,归纳经验与不足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基本课型介绍 |
第二节 散文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 |
一、七年级——培养阅读技能,侧重教读的课型体系 |
二、八年级——渗透文类意识,侧重自读的课型体系 |
三、九年级——复习巩固知识,侧重训练的课型体系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建构的反思 |
一、课型体系建构的亮点 |
二、课型体系建构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3)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语料来源 |
第二节 雷平阳诗歌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诗歌形式的研究 |
二、关于诗歌主题的研究 |
三、关于诗人及其创作的评论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讲究韵律体现语言的音乐性 |
第一节 和谐优美的韵律 |
一、音韵和谐顺畅 |
二、丰富多样的叠音词 |
三、摹声词的运用 |
第二节 语言的节奏感 |
一、长短句的交替运用 |
二、整句与散句的相互配合 |
第二章 特色用词凸显语言的地域性 |
第一节 惯用语的使用 |
第二节 云南本地词汇的使用 |
一、方言词汇的运用 |
二、 云南风物词汇运用 |
第三章 句法新颖表现语言的诗意性 |
第一节 问句连用,引人深思 |
一、有疑而问,展开联想 |
二、无疑而问,情感浓烈 |
第二节 常用变式句,凸显重点 |
一、句子成分的重复 |
二、句子成分的易位 |
第三节 陌生化的手法 |
一、语言的偏离 |
二、语言的变形 |
第四章 辞格运用 凸显语言的情感性 |
第一节 恰当多姿的比喻 |
一、比喻的结构特色 |
二、比喻的意象联系 |
三、比喻的艺术效果 |
第二节 物我相融的比拟 |
一、比拟的结构特色 |
二、比拟的艺术效果 |
第三节 其他多种辞格的运用 |
一、象征 |
二、夸张 |
三、示现 |
四、呼告 |
第五章 语言艺术特色形成原因 |
第一节 表达主体自身因素 |
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 |
二、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创作态度 |
三、语言修养和审美追求 |
第二节 语境制导因素 |
一、宏观语境 |
二、微观语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及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1.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2.高中小说教学的相关研究 |
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教学相关研究 |
4.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内涵和高中小说教学概述 |
(一)语言建构的内涵 |
(二)语言运用的内涵 |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之间的关系 |
(四)高中小说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在关联 |
1.描摹性语言有利于强化学生直觉感悟,提升语感积淀 |
2.含蓄性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探索欲望,培养语言智慧 |
3.个性化语言便于学生进入角色世界,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 |
4.陌生化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审美感受,有助于个人语言风格的形成 |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小说教学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1.调查对象 |
2.问卷设计 |
(二)小说教学中“语言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教师缺乏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视,学生主动建构意识弱 |
2.小说语言鉴赏粗略化,学生语感品质有待提升 |
3.小说语言鉴赏方式单一化,学生言语经验建构不足 |
(三)小说教学中“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语言运用形式单一,学生言语经验缺乏实践平台 |
2.语言运用存在随意性,学生语言表达缺乏个性化 |
3.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评价单一,学生语言运用主动性不高 |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改进策略 |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整体观照语文核心素养 |
1.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制定小说教学目标 |
2.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重点,为语言教学提供支点 |
3.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手段,和语言平等对话 |
4.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追求,培养学生母语情感 |
(二)回归小说文本语言,深度分析语言提升语感品质 |
1.评析典型的字、词 |
2.品味经典语句 |
3.体会语言段落层次 |
(三)在小说的互文与专题阅读中,积累言语经验 |
1.利用互文阅读 |
2.利用专题阅读 |
(四)在“听、说、读、写”中,提供语言实践平台 |
1.灵活认真地“听” |
2.声情投入地“读” |
3.生动思辨地“说” |
4.模仿个性地“写” |
(五)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 |
1.分角色表演 |
2.多种形式评价 |
3.跨媒介综合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卷) |
致谢 |
(5)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对象与现状 |
0.2.1 研究对象 |
0.2.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0.3.1 研究意义 |
0.3.2 研究方法 |
0.4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界定 |
第1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借势类型 |
1.1 借势于名人 |
1.1.1 代言名人 |
1.1.2 应援名人 |
1.2 借势于品牌 |
1.2.1 同类汽车品牌 |
1.2.2 非汽车品牌 |
1.3 借势于节 |
1.3.1 节日 |
1.3.2 节气 |
1.4 借势于流行文化 |
1.4.1 网络流行语 |
1.4.2 热播综艺、电影 |
1.4.3 流行歌歌词 |
1.5 借势于热点事件 |
1.5.1 社会热点事件 |
1.5.2 自身热点事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语言运用特点 |
2.1 汽车借势广告语与其他行业广告语的共同特点 |
2.1.1 语音运用共同点 |
2.1.1.1 押韵 |
2.1.1.2 谐音 |
2.1.1.3 音节对称 |
2.1.2 词汇运用共同点 |
2.1.2.1 喜用名词、动词 |
2.1.2.2 巧用人称代词 |
2.1.3 语法运用共同点 |
2.1.3.1 喜用陈述句 |
2.1.3.2 偏爱短句 |
2.1.3.3 巧用整句 |
2.2 汽车借势广告语与一般汽车广告语的共同点 |
2.2.1 语音运用共同点 |
2.2.1.1 多押洪韵 |
2.2.1.2 灵活运用叠音 |
2.2.2 词汇运用共同点 |
2.2.2.1 灵活使用外语词 |
2.2.2.2 契合地区特点用词 |
2.2.2.3 妙用数字词 |
2.3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个性特点 |
2.3.1 语音个性特点 |
利用同音借势 |
2.3.2 词汇个性特点 |
2.3.2.1 利用词汇借势 |
2.3.2.2 巧妙使用身份词 |
2.3.3 语法个性特点 |
2.3.3.1 基于原型构式的仿拟类推 |
2.3.3.2 体现借势的词类活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表达策略 |
3.1 多样修辞格的运用策略 |
3.1.1 偏爱使用对偶 |
3.1.2 乐用仿拟、拟人 |
3.1.3 巧用双关、引用、拆词、排比 |
3.2 多类语言表现风格的运用策略 |
3.2.1 用豪放风格展现汽车形象 |
3.2.1.1 高大刚强的汽车形象 |
3.2.1.2 自由奔放的汽车形象 |
3.2.2 用含蓄风格展现广告语的隐含义 |
3.2.2.1 镶嵌品牌或展现产品特征 |
3.2.2.2 隐藏商家功利性意图 |
3.2.3 用幽默风格展开品牌嘲讽 |
3.2.3.1 自嘲式幽默 |
3.2.3.2 互嘲式幽默 |
3.2.3.3 群嘲式幽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问题与规范化 |
4.1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 |
4.1.1 助推产品、品牌良好形象的树立 |
4.1.2 建构身份认同 |
4.1.3 推销生活方式 |
4.1.4 传播中国文化 |
4.1.5 加速语言的传播与发展 |
4.2 汽车借势广告语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广告语用字、用语的不规范性 |
4.2.2 借势过于生硬 |
4.2.3 趋同性导致广告语缺乏辨识度 |
4.2.4 时效性与语境性导致广告语寿命缩短、表达晦涩 |
4.3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规范化 |
4.3.1 加强广告语言的审查力度 |
4.3.2 广告创作者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
4.3.3 将借势与品牌文化相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二、古诗词之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
(一)古诗词中整齐和谐的声韵能提高学生表达的韵律美 |
(二)古诗词中精准凝练的词汇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字积累 |
(三)古诗词中唯美的意象意境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想象力 |
(四)古诗词中精深悠久的文化能增强学生表达的厚重感 |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1.缺少对审美性语言的关注与品味 |
2.缺少对意象和意境的想象与体会 |
3.缺乏对多元化情感的理解与内化 |
4.缺少对深层文化的认知与挖掘 |
(四)原因分析 |
1.对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理解不够 |
2.重知识分析轻意象和意境的感悟 |
3.对古诗词情感的解读不深刻具体 |
4.对中华悠久文化的理解存在隔膜 |
四、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念诵与记忆诗句,扩大诗词语言的积累量 |
1.诗词新唱,感受语言 |
2.多元诵读,积累语言 |
3.分析手法,品读语言 |
4.诗句勾连,拓展语言 |
5.训练写作,创新语言 |
(二)想象与解读意象,感受诗词语言的意境美 |
1.宣之于口,感受意象 |
2.借鉴典型,梳理意象 |
3.填补空白,营造意境 |
4.融诗于画,再现意境 |
5.身临其中,体验意境 |
(三)深味与品读主题,品鉴诗词语言的情感美 |
1.解读诗歌题目,体会情感 |
2.推敲全文诗眼,捕捉情感 |
3.寻找诗歌景物,推测情感 |
4.品味抒情词句,解读情感 |
5.关注隐晦表达,挖掘情感 |
(四)追溯与探寻人文,深谙诗词语言的文化美 |
1.了解时代背景,领略文化 |
2.明晰创作经历,感受文化 |
3.理解典故内涵,传承文化 |
4.通晓文化常识,认识文化 |
5.探寻民族精神,弘扬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目标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 |
一、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非智力因素理论 |
第二节 影响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因素 |
一、文本教学内容因素 |
二、教师专业素养因素 |
三、学生实际需求因素 |
四、课堂教学环境因素 |
第二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 |
一、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情感 |
二、深沉凝重、舒缓真挚的情感 |
三、抑扬顿挫、活泼典雅的情感 |
四、质朴平和、简约严谨的情感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功能 |
一、具有调节功能 |
二、富有感染功能 |
三、发挥迁移功能 |
四、具备协调功能 |
第三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和原则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 |
一、生动性 |
二、灵活性 |
三、多样性 |
四、共鸣性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原则 |
一、因材施教原则 |
二、寓教于乐原则 |
三、准确适度原则 |
四、适时调控原则 |
第四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与原因分析 |
一、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分析 |
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成效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分析 |
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提高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 |
第一节 掌握副语言表达技巧,强化科学实践训练 |
第二节 打破语言模式化局面,创设教师语言风格 |
第三节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修炼艺术美的境界 |
第四节 明确教学语言指向,矫正课堂教学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古诗 |
(二)教学设计 |
(三)古诗教学设计 |
(四)语境教学 |
(五)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 |
三、研究现状 |
(一)中学古诗教学研究现状 |
(二)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三)语境教学研究现状 |
(四)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访问法 |
(三)教育观察法 |
第一章 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的依据 |
第一节 中学古诗教材呈现及分析 |
一、古诗的教材呈现 |
二、古诗的教材分析 |
第二节 古诗教学设计和语境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
一、古诗教学设计与语境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
二、古诗教学设计与语境教学结合的现实需要 |
第二章 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研究设计 |
第二节 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数据处理 |
一、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一、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二、中学古诗语境教学现状调查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中学古诗语境解读 |
第一节 中学古诗语境解读视角 |
一、语言视角 |
二、思维视角 |
三、审美视角 |
四、文化视角 |
第二节 中学古诗语境解读方法 |
一、上下文解读法 |
二、社会文化语境解读法 |
三、认知语境解读法 |
第四章 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一节 提升品读诗歌语言的能力 |
一、古诗语言特点 |
二、古诗教学语言能力目标设计策略 |
第二节 开拓培养诗性思维的方式 |
一、诗性思维界定 |
二、古诗教学思维能力目标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增强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
一、语境审美释义 |
二、古诗教学审美能力目标设计策略 |
第四节 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一、优秀文化辨析 |
二、古诗教学文化能力目标设计策略 |
第五章 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第一节 立足文本的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一、从语篇功能角度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二、从选文类型角度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三、从汉语风格角度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第二节 立足学情的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一、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二、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三、从学生学习状态出发进行古诗教学内容设计 |
第三节 立足课程标准的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一、课程目标要求与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二、学习任务群要求与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三、学业质量评价要求与古诗语境教学内容设计 |
第六章 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的教法选择 |
第一节 上下文教学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上下文教学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上下文设计法例说 |
第二节 情景语境教学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情景语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情景语境设计法例说 |
第三节 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社会文化语境设计法例说 |
第四节 认知语境教学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认知语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认知语境设计法例说 |
第五节 虚拟语境教学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虚拟语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虚拟语境设计法例说 |
第六节 诵读法与古诗教学设计 |
一、诵读法实施策略 |
二、古诗教学设计运用诵读法例说 |
第七章 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课例展示 |
第一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境教学设计 |
第二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境教学设计说明 |
一、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
二、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
结语 |
附录 |
附录A《中学古诗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关于中学古诗语境教学设计的访谈计划(教师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9)“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学(小说) 风景研究概述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废名小说(风景)研究概述 |
(一)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前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 新时期以来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论题的提出与创新之处 |
(一) 论题的提出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上篇 “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 |
第一章 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儿童风景化与“纯真新奇之美” |
一、“童恋三部曲”与追求“纯真之美” |
(一) “童恋三部曲”:《柚子》、《初恋》、《鹧鸪》 |
(二) “发乎情止乎礼”的叙事模式 |
二、风景的“陌生化”、“去道德化”与追求“新奇之美” |
(一) 风景的“陌生化” |
(二) 风景的“去道德化” |
(三) 儿童视角与“视角越界” |
第二节 儿童风景化与“哀伤之美” |
一、孤独恐惧之情与“以风景为家” |
(一) “桃园两个日头”与内心寒冷孤独 |
(二) “橘树之梦”:渴望打破乏爱生活的美梦 |
(三) “茅屋大概不该有”:生活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双重缺失 |
(四) “桃子好吃”与隔膜误解 |
二、风景叙事的诗意化、反讽性与“桃园之美” |
(一) 未被发现的“心病”与“美”的损毁者 |
(二) “哀伤之美”与复杂的风景叙事特征 |
第二章 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桃源之景”与“风景的阴暗面” |
一、女性自然化风景叙事与乡土“桃源之景” |
(一) “桃源三部曲”与人性之美的赞歌 |
(二) 女性自然化与乡土之美的赞歌 |
二、女性物化风景叙事与都市“风景的阴暗面” |
(一) 风景反讽与都市小说的女性物化 |
(二) “风景道德化”与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
三、赞“美”刺“丑”—审美理想的殊途同归 |
第二节 “诗意世界”与“人间圣境” |
一、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与“诗意世界” |
(一) 早期小说的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 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与“人间圣境” |
(一) 女性崇拜与“美即宗教”:从人道主义到唯美主义 |
(二) 女性之美: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 |
第三章 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自然之美是心灵之美的折射 |
一、追求心灵之美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
(一) “画图上的相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自然观 |
(二) “最美的自然,还是人类的情感”: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人生观 |
二、追求心灵之真的世界观 |
(一) “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世界即记忆 |
(二) “真善美三个字都是神”—“世界原不是虚空的” |
第二节 渴求美之永恒与死亡审美化 |
一、“雨中山果落”: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一) 废名早期小说的死亡问题—作为人生主题的表现方式 |
(二) 《枣》和《墓》—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二、“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因惜美而想象死亡 |
(一) 《桥》上卷下篇的死亡审美化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死亡审美化 |
三、“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因存美而向往死亡 |
(一) “做人类的坟墓”—凝固诗意生活之美 |
(二) “细竹之睡”—“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 |
(三) “投身饲虎”—以身“殉美” |
(四) “春天无今昔”—渴求时间静止与美之永恒 |
下篇 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四章 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以风景叙事为媒介的文体实验 |
一、风景、故事与典故—中外文体之辨 |
(一) 中外文学异同的整体认知与自我定位 |
(二) 中外文学风景书写异同的认知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二、小说文体内部的实验与创新 |
(一) 早期小说:风景结构文本与风景人物化 |
(二) 以《莫须有先生传》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反讽与文体创新 |
三、跨文体的小说文体实验与创新 |
(一) 《去乡》、《花炮》:诗化、散文化、戏剧化 |
(二) 《桥》上卷上篇:“要有文辞没有意思”与小说散文化 |
第二节 “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中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桥》上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桥》下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三) 《桥》“风景典故”运用的统计分析 |
二、外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外国小说、诗歌、戏剧中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外国风景典故运用背后的“风景” |
第五章 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言意之辨”的具象化 |
一、“言不及意”与“言不尽意”的语言困境 |
(一) “言能及意”“由言及意”与“言不及意”“言不尽意” |
(二) 人物无法言说与叙述者“代言” |
(三) 从“踌躇满志”到“很是疲倦”:“言意之辨”思考的深化 |
二、“立像以尽意”与“得意忘言”的语言突围 |
(一) 《桥》的语言突围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语言突围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形态的杂陈—“亦庄亦谐”的无碍之境 |
一、文白夹杂—“澄明自由”心境的自然流露 |
(一) 文白夹杂与风景典故的运用 |
(二) 文白夹杂与“庄”“谐”艺术效果 |
二、汉英杂陈—讽刺与抒情的强化表达 |
(一) 早期小说的汉英杂陈:情节讲述 |
(二) 中期小说的汉英杂陈:反讽与抒情 |
(三) 后期小说的汉英杂陈:事实陈述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修改—“求美增美”的极致追求 |
一、以《竹林的故事》集为代表的早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二、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一) 文本意境的营造 |
(二) 思想情感之美、心境之美和想象之美的凸显 |
(三) 小说叙述视角的甄选 |
(四) 标点符号的修改 |
第六章 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想象之美与现实之真 |
一、“时景”(现时之景)与“心景”(想象之景) |
二、“想像的雨不湿人”:从局部到整体的“心景”运用 |
(一) 《清明》:“心景”的章内运用 |
(二) 《今天下雨》:“心景”的整章运用 |
(三) 《桥》上卷下篇:“心景”的整篇运用 |
三、小说文本内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一) 小说文本内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二) 小说文本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第二节 情感之美与道德之善 |
一、爱情叙事与风景叙事的“交响曲” |
(一) 早期小说:情感与道德的和谐相生 |
(二) 中期小说:情感与道德博弈后的再度和谐 |
二、艺术与道德关系之思的小说文本内表达:人物的艺术自觉 |
(一) 《莫须有先生传》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二) 《桥》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结语 |
附录:废名小说创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试论“含蓄”的语言运用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 张艺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3]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D]. 谭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 赵静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D]. 卜水灵. 湘潭大学, 2020(02)
- [6]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安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D]. 姚瑶. 扬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语境教学的中学古诗教学设计研究[D]. 吴钟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D]. 周爱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