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不是谓词倒置

“起床……”不是谓词倒置

一、“起来……”不是谓语倒置(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云[1](2021)在《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在对瑞士语言学家巴利(Charles Bally)的“态式-陈述”理论以及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俄罗斯语言学家阿鲁秋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的“刺激-反应”对话研究理论,对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形式、语义、语用研究。“态式-陈述”理论的核心是将句子语义划分为呈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内容(陈述)和说话人对客观内容的主观心理操作(态式)。“刺激-反应”对话研究理论的核心是言语行动可以引发言语反应,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轮流交替构成对话。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产生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核心概念是态式。态式被英语、汉语语言学界视为情态意义,俄罗斯语言学界却将其等同为命题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态式语言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比态式和情态的词源意义、术语来源以及主要学者对二者的研究厘清了二者的异同,明确了态式的语言学意义,并将态式研究从抽象而有庞大的语句主观内容具化为由态式主体和态式谓词构成的态式框架,并从态式主体的变化和态式述谓结构的变化总结出语句中态式框架显现和弱化的规律。态式刺激是说话人针对听话人的态式进行的言语刺激,态式反应是听话人针对说话人的态式做出的言语反应。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形式研究体现为对其语言表达手段的模式化,针对态式进行提问的疑问句是二者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将其称作态式疑问句,并根据疑问焦点理论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型。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语义研究体现为将其主要表现手段——态式疑问句放置于问答对话统一体中,根据它与相邻话轮的互动关系对其进行语义描写。对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语用分析则主要在于借助语用学理论分析其语用意义和语用功能。本研究表明,态式疑问句是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主要表现手段,它的疑问焦点可以是态式谓词、态式生成的原因、态式的真值、态式主体以及态式框架的信源功能。部分态式疑问句在形式上还体现了对话的引用现象。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不仅能体现对话的语用连贯性,还呈现了三种对话策略:让步策略、委婉策略和转移策略。

王燕[2](2021)在《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隐性词汇使动作为致使范畴的一部分,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既能够体现人们的认知行为,又能够反映人们的认知经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致使表达方式,甚至在同一语言当中致使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汉语词汇表达手段丰富,相关研究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朝鲜语形态发达,词汇使动相对受关注较少,相关研究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致使结构主要分为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三种,其中,无明显标记的词汇使动在日常生活中既广泛使用又具有不易觉察性。因此,如何将隐性词汇使动纳入我们的视野,并且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工作。隐性词汇使动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一种语法表达形式,也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其语法研究地位以及言语交际功能都不容忽视。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相关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以往研究多受“动词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主要聚焦于使动词的成立与否、句法结构特征、论元语义以及谓词的题元操作等方面,未对隐性词汇使动作明确的界定,也未能很好地厘清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因此,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进一步拓展空间。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构式语法的互动观和层级观角度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作了探讨。主要关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层面的互动性,其互动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谓词与构式的句法融合互动;谓词语义角色与构式论元的语义融合互动;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的构式与语境层面的融合互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分别从形式与语义相结合、显性词汇使动与隐性词汇使动相区分、他动句与使动句相区别三个角度对隐性词汇使动的概念和范畴作了界定:即构式存在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一个事件的主体为X,另一个事件的主体为Y,谓词V连接X与Y且X对Y产生影响;构式不存在使动形态与使动标记,谓词V具有单一性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形式、语义以及构式整体性角度,将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分为兼用式、动结式、致使移动式、命令允让式四类,将汉语隐性词汇使动分为兼用式、动结式、倒置式三类。其次,本文着眼于句法功能层面,主要从基础框架式、扩展式、构式对谓词的压制以及构式对时体、副词等共现成分的制约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综合来看,朝鲜语语法连接手段丰富、格助词使用灵活,存在将致使构式与移动构式融合为一体的致使移动式;汉语的语序作为语法表达方式之一,促使了倒置式的产生,即施事者以客体身份出现在宾语位置,而经验者以主体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此外,朝鲜语动结式的V-R结合更为紧密,语义上分别指派论元,但形式上不具有分离性;汉语动结式的V-R语义上分别指向原因和结果事件,形式上可以分离。再者,从语义功能层面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力、致使语义的性质以及谓词语义角色与致使主体和致使客体的融合作了具体探讨。在致使力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上,朝汉动结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前者表现为直接致使力,后者则具有次直接性。在论元的融合方式以及过程上,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客体主要基于图式——例示关系的融合,即由受事角色融合而来;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客体主要由受事角色融合而成,但也存在历事等角色通过转喻方式进行融合的情况。最后,基于语用功能层面,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从语言经济性、凸显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进行对比。从凸显性来看,朝鲜语存在句首成分凸显和句中成分凸显,句首凸显源于非核心语义角色融合的致使主体,句中凸显则依赖于格助词的句式整合性;汉语存在句首成分凸显和句尾成分凸显,句首凸显主要来自于非核心语义角色融合的致使主体,句尾凸显主要在于具有领属关系的定中短语以及倒置式的补语成分。在言语交际功能上,朝汉隐性词汇使动都呈现出“阐述类”、“表达类”、“宣告类”等间接言语行为功能;朝鲜语的命令允让式能够实施“命令类”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等施为动词直接向听话者发出命令或者指示。总体来看,本文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研究突出层级性和互动性的融合关系,具体描写与深入解释相统一,在不同层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从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的构式出发,再到具体的语言使用,形成了“结构事件——语义融合——语用互动”的完整构式链,进而从多维度、多视域互动角度出发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克服从形式出发的不足,又有利于探讨不同层面的互动性融合。其次,基于层级观与互动观的隐性词汇使动研究,既有利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实际运用,又对其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具体探讨,也为构建系统而全面的致使结构体系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与参考。

谭天[3](2021)在《汉语动宾倒置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宾倒置式,即动宾结构中的宾语移至动词前面,形成的[0+V]结构,如“花插”“客运”,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类型。动,指动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宾,指宾语,受动词支配、影响,用来回答“谁?”或“什么?”之类的问题。从二者语义关系来看,宾语作为动词的连带成分,其语序理应位于动词之后,组合起来用以描述发生支配或影响与被支配或被影响的关系,这一点也在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得到证明。但是,汉语中一直存在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改变动宾组合产生的字面语义,只是单纯呈现出语序上的倒置。在[V+0]结构已经可以表达语义的情况下存在表达相同语义的[0+V]结构,这种不合常理不仅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将其命名为“宾语前置”现象并加以讨论与研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疑问,即这种现象是否真的是动词和宾语的语序变化,语序改变之后,动词前的成分是否真的仍然是宾语?因此产生了一些争议认为这种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并非动宾,需要做出其他合理的解释。本文收集相关语料,并以之为依据对词法层面的现代汉语动宾倒置式的成因、特征、功能和适用场合等进行探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文中语料的来源与使用情况。第二章为动宾倒置词语料库的建立。本章虽然是在词法层面研究动宾倒置式的前期工作,但尤为重要,且过程复杂,所以单辟一章。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语料来源,确定动宾倒置词的判断标准,筛选出全部的动宾倒置词。对判定较为困难的介于动宾倒置结构与状中、动补、定中等其他结构之间的词进行辨析,对较为重要的争议形式作为特例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标注基本信息,完成语料库的构建。第三章为基于生态语言学的动宾倒置词研究。本章对第二章所收集的动宾倒置词从生理态、生存态、生活态和生命态四个角度进行探究,分析动宾倒置词内部结构、在所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为了生存经历的形态变化,并观察其生存前景。第四章为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动宾倒置词研究。本章针对生态语言学描述动宾倒置词生理态不够细致的情况,借助物性结构理论对动宾倒置词内部语素间的关系进行刻画。此外,用生成词库理论的认知理论,梳理动宾倒置词中隐喻义和转喻义的生成路径。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同时反思本次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王敏辰[4](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佳鹏[5](2020)在《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倒置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句式。这类句式在语义上描述了一个由使因事件和使果事件复合而成的完整致使事件,并伴有产生了意料之外的、且往往是不如意的致使结果的语义特征。与一般的汉语动结式不同的是,它以述语动词的受事论元做主语,而施事或客体论元做宾语,其句法结构与学界公认的“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设”相违背。倒置动结式也因其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现有研究的切入点大多停留在句法和语义层面,对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关注较少,也没有对该句式的认知成因和句法变换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将以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文中语料的来源情况,并在综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汇总和分类,大致把握学界目前的研究动态,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文献和理论基础。第二章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依据,在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概念做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出发,来考察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主要特征,并参照前人的分类方式,对其类别进行细化,拟将该结构按照主语性质的不同分为四个类别,并在每个类别内部再对其进行细分。第三章从其形成理据、形成动因和内部建构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进行考察,进一步从深层把握其特点。我们将综合运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倒置动结式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去寻找其形成的理据,并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切入,考察其形成动因,再进一步挖掘其内部的建构原则。第四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独特的句法语义功能,继而分别考察不同的倒置动结式与一般动结式以及与其相关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包括“把”字句、“被”字句、“使”字句和重动句)之间的异同,并总结其句法变换规律。第五章从实用性原则出发,落脚于对外汉语教学,根据前文的分析与总结提出将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设想,进而分析其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朱红雨[6](2020)在《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指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太仆寺旗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参考语法的研究框架,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仆寺旗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张呼片关于谓词及谓词性短语和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张呼片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张呼片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描写与解释。动词部分: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类别进行描写;其次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特殊类别主要是能愿动词、虚义动词和否定动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最后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词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既包括构词形态也包括构形形态。形容词部分:首先对形容词的类别进行描写;然后对其生动形式进行说明,包括重叠式生动形式、附加式生动形式和复合式生动形式;最后对形容词的词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动补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能性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动量、时量补语”。其中,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专用结果补语“罢”等极具方言特色。此外,太仆寺旗方言中的趋向补语“个”可代替“来/去”的全部用法,还可以跟“出”组成复合趋向动词。第三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进行分类,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和“依凭介词”,并对介词的介引功能进行探讨。其次对副词进行分类,有“描摹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四类。最后,阐述了副词作状语时的句法特征。结语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牟冬月[7](2020)在《汉译复杂句式实践报告 ——以Turning the Tide on Plastic节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近年来,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塑料垃圾的处理方面。塑料因其特殊性,不易降解,且遍布于沙滩、近海以及深海底,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首要“元凶”。因此,塑料污染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Turning the Tide on Plastic一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塑料是如何生产、使用、以及造成海洋污染的整个过程,并针对如何处理塑料污染,提出了十二条对策以供世界各国借鉴。鉴于此,本翻译实践报告以Turning the Tide on Plastic英文书籍为翻译文本,以句式结构为关注点,探讨了句式重构的相关技巧。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类型为信息型文本,且翻译材料语言准确,专业性强,存在大量的复杂的句式结构。笔者对遇到的句式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分为三类翻译问题:句式结构复杂、修饰成分繁多和逻辑关系隐晦。在研究了句式结构的翻译方法后,笔者结合本次翻译实践文本特点,选定并采用了句式重构的翻译技巧,同时针对上述三类翻译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采用顺译句式重构和逆译句式重构解决句式结构复杂翻译问题;采用重组句式重构和倒置句式重构解决修饰成分繁多翻译问题;采用显化增补句式重构和转换句式重构解决逻辑关系隐晦翻译问题。结合具体译例分析,笔者力求译文完整、通顺,使译入语读者能得到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此外,笔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后续相关领域翻译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和灵感。

付露[8](2020)在《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的偏误分析》文中认为“变化”和“改变”是一组具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词典和对外汉语教材中“变化”和“改变”的分析零散较少。但是,“变化”和“改变”词语的释义和用法十分相似,留学生常常因为不能正确辨析两者的差异而产生偏误。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和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变化”和“改变”的语料,比较了2个词语在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整理和归纳出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这组词语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成因。从本体方面和偏误方面的分析中得到相关启示,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本文具体包括6个部分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绪论部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步骤,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利用情况做了一定的总结,并说明了语料来源。第2章是“变化”和“改变”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研究。这章结合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和BCC现代汉语语料库,辨析了“变化”和“改变”的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第3章是“变化”和“改变”的偏误类型分析。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整理和归纳出留学生习得“变化”和“改变”的偏误类型。第4章是“变化”和“改变”的偏误成因分析。偏误成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第5章是“变化”和“改变”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从学习策略、学习资料编写和教学策略3个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第6章是结论。这部分总结了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

赵宏伟[9](202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比英汉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异同并揭示其产生的动因。本文认为,从概念意义上看,致使结构是由使因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而成的一个致使情景,结果事件过程均可以在外部致使力作用下产生,致使情景在及物性结构中体现为一类由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构成的复合过程。兼顾英汉语差异,参考类型学对致使结构的分类,在系统功能语法并协互补思想指导下,将致使结构分为词汇型致使和句法型致使。词汇型致使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在语言中体现为单一词汇形式的结构;句法致使指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在语言中分别体现为不同词汇形式的结构,其致使义的表达是词汇资源和语法资源互动的结果。句法致使可进一步分为表达致使义的英语复合宾语句(对应汉语兼语句)、动结式和双宾语结构。文章在对致使概念界定和分类基础上,从微观上描写了英汉各类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宏观上基于及物性理论构建了英汉致使意义系统网络,并在过程语义配置结构框架下对致使结构进行了功能句法分析,最后从语法化、信息结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类型特点等角度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异同的动因。研究发现如下:通过考察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内部语义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发现英汉在致使行为体现形式及致使结果已然性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体现致使行为的致使动词无论在意义还是构成上都不尽相同,语义上,英语致使词语均表达使动型,汉语则表达使动型和使成型两类;构成上,英语致使词语以单纯词为主,蕴含结果已然性特征,而汉语以双音节合成词为主,除自身蕴含结果已然性外,某些单音节词需通过附加动态助词“着、了、起”等标示结果的已然性,以满足汉语的双音韵律特征。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在及物性结构中均表达致使动作、致使关系和致使心理三个复合过程,但英汉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存在一定差别。除英汉典型词汇致使结构外,汉语存在表达唯施事过程和唯受事过程的两类特殊句式。英汉句式结构上的差别是由汉语特有的动结式复合词和动宾复合词所致。通过考察两类复合词在双音化趋势下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英汉词汇致使语义句法差异的动因。致使范畴下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认知基础,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结构语序上均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但在致事来源、动词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上存在细微差别。基于相关语义参数对英汉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事生命度优先选择序列不同。在事物型致事和事件型致事的选择上,英语倾向于前者,汉语倾向于后者,这与英汉思维习惯及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有关。除英汉共有的使令义动词和非使令义动词(纯致使义和助使义)外,汉语还存在一类隐性使令义动词。英汉两类结构体现的及物性过程类型相同,但语义配置结构不同。致使过程通常期待的参与者是一个嵌入过程小句,但汉语隐性使令义动词构成的兼语句致使过程期待的结果参与者为个体,致使结果在过程中充当环境成分,在小句中充当目的状语,构成“施事+过程+受事”一类语义配置结构。另外,英汉致使关系过程的语义配置不同,英语常表现为隐性结果谓词,汉语结果谓词则为显性。以上差异是由英汉语言结构类型不同所致,对进入该结构的致使动词或结果谓词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通过微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语义要素语义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体现语义成分的句法单位不尽相同。宏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功能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动结式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及句法功能上均存在较大差别,英语仅表达致使关系过程,缺失致使动作过程和致使心理过程,这与体现英汉致使结果的句法单位性质有关。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不同及英汉结构组配灵活性的不同。英语动结式是对致使概念的直接映射,表现为典型分离式(SVOR),语序较为固定,汉语基本语序表现为黏合式(SVRO),且语序具有较大灵活性,表现为大量特殊句式,如倒置动结式、重动句和有标记致使位移句,从而造成英汉动结式句法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对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历时考察,及对汉语特殊句式形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言类型和信息结构在二者差异中的主导作用。英汉双宾语结构包括双名结构和与格结构。从致使义角度看,双名结构表达致使拥有、致使失去和致使感知义,与格结构表达致使被拥有和致使被感知义。二者并不存在转换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形式。英汉双名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语义、句式语义和句式结构上。由于英汉语对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汉语双名动词存在“一词两反义”现象;英语双名结构仅表达右向传递义,而汉语可以表达左、右向传递义,这与英汉语形义匹配模式不同有关;出于语义、语音和语用上的考虑,汉语双名结构通常附加方向义标记词以明确传递方向、和谐韵律、实现交际意图,从而造成英汉语义配置结构及句式结构上的不同。英汉与格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句式语序的不同,英语与格结构是对与格概念的直接映射,而汉语语序更加灵活多样,介词及其引出的接受者可置于过程前,起强调作用。语序的不同与英汉表达信息结构的不同有关,通过表达有标记信息结构,可以达到实现特殊语用效果的目的。英汉致使结构作为一个语义范畴网络,存在典型与非典型形式,由典型到非典型形式的过渡构成一个连续统。根据形式语义紧密度参数,分析了英汉致使范畴不同体现形式间的形式语义关系,发现英汉语不同致使结构在形式语义紧密度上呈渐变趋势,各自构成一个形式语义连续统。纵观致使范畴在英汉语中体现形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致使概念词汇化模式的不同及结构语序的不同。不同词汇化模式是由英语综合型、汉语分析型语言类型所致,不同语序与英汉语对致使事件的概念化方式不同有关。总体来讲,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异同的动因,不仅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框架在描述致使范畴上的不足,为描述该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加深了对英汉致使结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同时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参考。

王平平[10](2020)在《汉韩倒装句对比研究 ——以电视剧台词为例》文中认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一些违背语序规律的句子,这种句子被称之为倒装句。汉语和韩语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种句式。虽然近年来,中韩两国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比比皆是,但专门针对倒装句的对比研究却有如凤毛麟角。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中韩电视剧台词中出现的倒装句为例,从结构类型和语用功能方面,对汉韩倒装句进行了考察,并比较了他们的异同。首先,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关于汉韩倒装句的定义及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汉语倒装句的判定标准为:(1)倒装后的句子成分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2)倒装成分复位后,句子的基本意思和句法关系不变。(3)句末语气词紧跟前置部分后。韩语倒装句的判定标准为:(1)倒装后的成分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2)倒装后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其次,本文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汉韩倒装句按照成分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异同。本文认为汉语倒装句中包含主语倒装、状语倒装、补语倒装、多成分倒装。韩语倒装句中包含主语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多成分倒装。汉语倒装句和韩语倒装句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点表现为:汉语倒装句和韩语倒装句中都存在主语倒装、状语倒装、多成分倒装。不同点表现为:汉语倒装句中不存在宾语倒装,韩语倒装句中不存在补语倒装。最后,本文基于中韩两国对汉韩倒装句语用功能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信息结构理论,以倒装句前后置成分的信息状态分布为切入点,对汉韩倒装句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汉语倒装句具有强调和补充说明的语用功能,韩语倒装句具有强调、补充说明及引起注意的语用功能。同时,本文也探究了体现各语用功能的倒装句类型。综上,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揭示出汉韩倒装句在结构类型和语用功能方面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对产生不同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二、“起来……”不是谓语倒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来……”不是谓语倒置(论文提纲范文)

(1)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态式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俄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第二节 英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第三节 汉语语言学界的“态式”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巴利的“态式-陈述”理论
        二、阿鲁秋诺娃的“刺激-反应”理论
    第二节 态式概念
        一、俄语语言学中的модус和модальность
        二、态式与命题态度、言语行为意向
        三、态式的定义
        四、陈述
    第三节 对话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句中的态式
    第一节 态式谓词
        一、态式类型
        二、感知态式谓词
        三、心智态式谓词
        四、情感态式谓词
        五、意志态式谓词
        六、言说态式谓词
    第二节 态式主体
    第三节 态式框架的弱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
    第一节 态式与对话
        一、态式与对话性
        二、态式型对话和陈述型对话
    第二节 对话中的态式疑问句
        一、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的基本特征
        二、态式疑问句的概念和分类
        三、态式问答统一体
    第三节 态式反应和对话中的引用现象
        一、对话中的耐用现象
        二、对话中的引用型态式疑问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层面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和态式疑问句
        一、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包含态式疑问句的反应话轮的结构
        三、态式疑问句在反应话轮中的语用意义
    第二节 态式反应和对话的语用连贯性
        一、基于话轮言外功能一致的连贯性
        二、基于言语行为有效条件的连贯性
        三、基于预设矛盾的连贯性
    第三节 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中的对话策略
        一、对话策略的概念
        二、让步策略
        三、委婉策略
        四、转移策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2)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研究综述
        (一)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研究
        (二)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研究
        (三)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
        二、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创新点
        (一) 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二)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基础框架
        一、构式的性质
        (一) 形式和语义的配对体
        (二) 构式的抽象性特征
        二、构式语法的主要观点
        (一) 构式的联系观
        (二) 构式的层级观
        (三) 构式的互动观
第二章 隐性词汇使动的范畴及分类
    第一节 既有概念和分类的回顾与梳理
        一、既有概念和分类的整理
        二、既有概念和分类的分析
    第二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成立条件及原则
        一、形式与语义相结合
        二、使动句与他动句的区分
        三、隐性词汇使动与显性词汇使动的区分
    第三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概念界定
        一、致使关系链的传递及致使义的形成
        二、隐性词汇使动的意向图式及概念界定
    第四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一、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一) 兼用式
        (二) 动结式
        (三) 致使移动式
        (四) 命令允让式
        二、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一) 兼用式
        (二) 动结式
        (三) 倒置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一、兼用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副词、时间状语以及时体的制约
        二、动结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对时体及共现句式的制约
        三、致使移动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扩展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制约
        四、命令允让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对时体及副词的制约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一、兼用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时体标记“了”、“着”的制约
        二、动结式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二) 时体标记“了”的制约
        三、倒置式
        (一) “V+了”对补语及构式成分的制约
        (二) “A+了”对补语及构式成分的制约
    第三节 小结
        一、语言特点及认知思维方式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影响
        二、时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差异
第四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一、致使语义的性质及特征
        (一) 直接性与间接性
        (二) 蕴含性
        二、致使力的性质及特征
        (一) 主观致使力与客观致使力
        (二) 内在致使力与外在致使力
        (三) 具体致使力与抽象致使力
        三、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
        (一) 致使主体的性质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三) 构式对语义融合的压制
        四、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
        (一) 致使客体的性质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一、致使语义的性质及特征
        (一) 直接性与间接性
        (二) 蕴含性
        一、致使力的性质与特征
        (一) 主观致使力与客观致使力
        (二) 内在致使力与外在致使力
        (三) 具体致使力与抽象致使力
        三、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
        (一) 致使主体的性质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三) 构式对语义融合的制约
        四、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
        (一) 致使客体的性质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第三节 小结
        一、汉字词的发展演变对动结式语义特征的影响
        二、句法结构对语义融合过程的影响
第五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一、语言的经济性特征
        (一) 与“(?)”使动的经济性差异
        (二) 成分省略体现的经济性特征
        二、焦点与凸显特征
        (一) 句首成分的凸显
        (二) 句中成分的凸显
        三、间接言语行为特征
        (一) “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
        (二) “宣告类”间接语言行为
        (三) “表达类”间接言语行为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一、语言的经济性特征
        (一) 与“使”字句经济性程度的差异
        (二) 成分省略体现的经济性特征
        二、焦点与凸显特征
        (一) 句尾成分的凸显
        (二) 句首成分的凸显
        三、间接言语行为特征
        (一) “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
        (二) “宣告类”间接言语行为
        (三) “表达类”间接言语行为
    第三节 小结
        一、格助词的句法整合作用
        二、句法结构与信息结构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汉语动宾倒置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古代汉语中动宾倒置式研究综述
        二、现代汉语中动宾倒置式研究综述
        三、生态语言学及生成词库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语料来源和使用情况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和使用情况
第二章 动宾倒置词语料库的建立
    第一节 动宾倒置词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动宾倒置词的筛选与收集
        一、动宾倒置词与其他结构词的辨析
        二、重要形式的集中探讨
    第三节 动宾倒置词库的基本信息标注
第三章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动宾倒置词研究
    第一节 动宾倒置词的生理态分析
        一、词类分布
        二、造词方法
        三、宾语类型
    第二节 动宾倒置词的生存态分析
        一、自在环境系统
        二、自为环境系统
    第三节 动宾倒置词的生活态分析
        一、动宾倒置词形成过程
        二、动宾倒置词维持存在过程
    第四节 动宾倒置词的生命态分析
        一、空间生态位
        二、营养生态位
        三、多维生态位
第四章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动宾倒置词研究
    第一节 动宾倒置词物性结构分析
        一、向心型、离心型
        二、组合类型
    第二节 动宾倒置词隐喻、转喻的生成研究
        一、隐喻义的理解和生成
        二、转喻义的理解和生成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功能句法理论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3.3.1 强调语义模型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3.4 小结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4.1 引言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4.5 小结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5.5 小结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6.1 引言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6.2.1 语料说明
        6.2.2 数据统计
        6.2.3 总体分布异同
        6.2.4 局部分布异同
        6.2.5 小结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6.5 小结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7.1 引言
    7.2 历时因素
    7.3 认知因素
    7.4 思维因素
    7.5 小结
8 结语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现代汉语动结式的研究
        1.3.2 有关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
        1.3.3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特征及分类
    2.1 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2.1.1 概念的命名
        2.1.2 相关概念的区分
        2.1.3 “倒置动结式”是一种构式
    2.2 倒置动结式的特征
        2.2.1 句法特征
        2.2.2 语义特征
        2.2.3 语用特征
    2.3 倒置动结式的分类
    2.4 小结
第三章 倒置动结式的形成理据、动因及内部建构
    3.1 形成理据
        3.1.1 外部理据
        3.1.2 内部理据
    3.2 形成动因
        3.2.1 语义动因
        3.2.2 语用动因
    3.3 内部建构原则
        3.3.1 两个中心观
        3.3.2 述语动词的构式意义
        3.3.3 角色侧重与熔合
        3.3.4 “倒置动结式”构式意义的实现
    3.4 小结
第四章 倒置动结式的句法变换规律
    4.1 句法变换概说
    4.2 与一般动结式的变换
    4.3 与特殊句式的变换
        4.3.1 “把”字句
        4.3.2 “被”字句
        4.3.3 “使”字句
        4.3.4 重动句
    4.4 小结
第五章 倒置动结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5.1 可行性分析
        5.2.1 将构式语法引入对外汉语教学
        5.2.2 将倒置动结式引入语法教学
    5.2 相关教学建议
        5.2.1 对大纲设定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5.2.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5.3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语料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太仆寺旗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变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成果
        (三)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三)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论文体例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类别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四、动词的词法分析
        五、小结
    第二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二、形容词的词法分析
        三、小结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补语的性质
    第二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的构成和相关句法表现
        二、专用的结果补语
        三、小结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去”
        二、“个”
        三、“转”
        四、“来”
        五、“上”
        六、“下”
        七、“上(来/去)”“下(来/去)”
        八、“进”“出”(来/去)
        十、小结
    第四节 能性补语
        一、V+C+了
        二、能+V+补
        三、小结
    第五节 程度补语
        一、“慌”
        二、“猛”
        三、“欢”
        四、小结
    第六节 状态补语
        一、“得”
        二、“得捏”
        三、小结
    第七节 动量、时量补语
        一、动量补语
        二、时量补语
        三、小结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状语
        一、处所介词
        二、时间介词
        三、对象介词
        四、依凭介词
        五、小结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
        二、副词的句法功能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汉译复杂句式实践报告 ——以Turning the Tide on Plastic节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任务描述
    2.1 任务背景
    2.2 任务描述
    2.3 任务价值
第3章 翻译任务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译前资料准备
        3.1.2 文本特征分析
        3.1.3 术语表制定
    3.2 翻译实施
        3.2.1 初译阶段
        3.2.2 改译阶段
        3.2.3 译后审校阶段
        3.2.4 翻译问题界定
第4章 翻译问题
    4.1 句式结构复杂
        4.1.1 并列复合句频现
        4.1.2 主从复合句频现
    4.2 修饰成分繁多
        4.2.1 定语修饰成分繁多
        4.2.2 状语修饰成分繁多
    4.3 逻辑关系隐晦
        4.3.1 因果逻辑关系隐晦
        4.3.2 递进逻辑关系隐晦
第5章 解决方案
    5.1 句式结构复杂解决方案
        5.1.1 顺译句式重构
        5.1.2 逆译句式重构
    5.2 修饰成分繁多解决方案
        5.2.1 重组句式重构
        5.2.2 倒置句式重构
    5.3 逻辑关系隐晦解决方案
        5.3.1 显化增补句式重构
        5.3.2 转换句式重构
第6章 翻译实践总结
    6.1 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6.2 翻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文本
    附录3 译文文本
致谢

(8)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步骤
    1.3 相关文献及其利用的综述
    1.4 语料来源
2 “变化”和“改变”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辨析
    2.1 语法辨析
        2.1.1 “变化”和“改变”的词性辨析
        2.1.2 “变化”和“改变”的搭配辨析
        2.1.3 “变化”和“改变”能充当的句法成分辨析
    2.2 语义辨析
        2.2.1 “变化”和“改变”的构词语素辨析
        2.2.2 “变化”和“改变”的词义特征辨析
        2.2.3 不同词典对“变化”和“改变”的义项描写
    2.3 语用辨析
    2.4 本章小结
3 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的偏误类型
    3.1 “变化”和“改变”的内部混用
    3.2 “变化”的其他偏误类型
        3.2.1 “变化”和其他词语的外部混用
        3.2.2 遗漏
        3.2.3 错序
        3.2.4 误加
        3.2.5 词性混淆
        3.2.6 重叠错误
    3.3 “改变”的其他偏误类型
        3.3.1 “改变”和其他词语的外部混用
        3.3.2 遗漏
        3.3.3 错序
        3.3.4 搭配不当
    3.4 本章小结
4 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的偏误原因
    4.1 内部因素
        4.1.1 汉语词汇本身的特点
        4.1.2 母语负迁移
        4.1.3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1.4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4.2 外部因素
        4.2.1 词典的影响
        4.2.2 教材的影响
        4.2.3 教师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变化”和“改变”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和设计
    5.1 学习策略建议
        5.1.1 消除对等词观念
        5.1.2 注重近义词对比
        5.1.3 发挥主观能动性
    5.2 学习资料编写建议
        5.2.1 词典:完善词语辨析和配例
        5.2.2 教材:重视词语讲解和练习
    5.3 教学策略建议
        5.3.1 深入学习本体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3.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5.4 教学设计
        5.4.1 教学设计目标
        5.4.2 教学设计方案
6 结论
【附录】调查研究日志
参考文献
致谢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致使范畴概述
        2.2.1 致使概念内涵
        2.2.2 致使的语义层级性特征
        2.2.3 致使类型及范围
    2.3 致使结构研究的主要视角
        2.3.1 生成语义学视角
        2.3.2 生成语法视角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
        2.3.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2.3.5 类型学视角
    2.4 致使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致使结构的意义系统描述
        3.2.1 元功能思想下致使过程意义
        3.2.2 系统思想下致使意义系统
    3.3 致使结构功能句法分析
        3.3.1 功能句法理论
        3.3.2 基于功能句法理论描述致使结构
    3.4 小结
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对比
    4.1 引言
    4.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
        4.2.1 英语词汇致使
        4.2.2 汉语词汇致使
    4.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4.3.1 英汉词汇致使动词的类型及构成方式对比
        4.3.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层级
        4.3.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致事对比
        4.3.4 英汉役事及致使结果对比
    4.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4.4.1 致使动作过程
        4.4.2 致使关系过程
        4.4.3 致使心理过程
    4.5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异同及其动因
        4.5.1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差异
        4.5.2 英汉词汇致使形态差异与汉语双音化趋式
    4.6 小结
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与汉语兼语句语义句法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
        5.2.1 英语复合宾语句及致使义复合宾语句
        5.2.2 汉语兼语句及致使义兼语句
    5.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语义成分对比
        5.3.1 英汉致使动词及致使力对比
        5.3.2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的语义层级
        5.3.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致事对比
        5.3.4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役事对比
        5.3.5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致使结果对比
    5.4 致使义复合宾语和兼语句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5.4.1 致使动作过程
        5.4.2 致使关系过程
        5.4.3 致使心理过程
        5.4.4 致使交流过程
        5.4.5 致使行为过程
        5.4.6 致使存在过程
        5.4.7 致使气象过程
    5.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异同及其动因
    5.6 小结
6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语义句法对比
    6.1 引言
    6.2 英汉致使动结式
        6.2.1 英语动结式及致使义动结式
        6.2.2 汉语动补结构及致使义动结式
    6.3 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对比
        6.3.1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致使力对比
        6.3.2 致使动结式的语义层级
        6.3.3 英汉致使动结式致事对比
        6.3.4 英汉致使动结式役事和致使结果对比
    6.4 英汉致使动结式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6.4.1 致使动作过程
        6.4.2 致使关系过程
        6.4.3 致使心理过程
    6.5 英汉致使动结式异同及其动因
        6.5.1 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差异与阐释
        6.5.2 英汉施受同体动结式差异与阐释
        6.5.3 汉语致使动结式特殊句式形成机制
    6.6 余论
        6.6.1 致使义“得”字句
        6.6.2 致使义“得”字句功能语义句法分析
    6.7 小结
7 英汉致使义双宾语结构语义句法对比
    7.1 引言
    7.2 双宾语结构
    7.3 双名结构
        7.3.1 双名结构的语义层级
        7.3.2 英汉致使义双名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3.3 英汉双名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3.4 英汉双名结构异同与阐释
    7.4 与格结构
        7.4.1 致使与格结构的语义层级
        7.4.2 英汉与格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4.3 英汉与格结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4.4 英汉与格结构异同与信息结构
    7.5 小结
8 从致使范畴看英汉致使结构异同
    8.1 引言
    8.2 英汉致使范畴形式语义连续统
        8.2.1 英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2.2 汉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3 英汉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及动因
        8.3.1 英汉致使结构形态分布差异
        8.3.2 英汉致使动词词汇化差异
    8.4 英汉致使结构语序差异及不同概念化方式
    8.5 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本研究的贡献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加的夫语法影响过程及物性系统网络
附录B 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汉韩倒装句对比研究 ——以电视剧台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韩倒装句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第一节 汉语倒装句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一、汉语倒装句的定义
        二、汉语倒装句的判定标准
    第二节 韩语倒装句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一、韩语倒装句的定义
        二、韩语倒装句的判定标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韩倒装句的结构类型对比
    第一节 汉语倒装句的结构类型
        一、主语倒装
        二、状语倒装
        三、补语倒装
        四、多成分倒装
    第二节 韩语倒装句的结构类型
        一、主语倒装
        二、状语倒装
        三、宾语倒装
        四、多成分倒装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韩倒装句的语用功能对比
    第一节 汉语倒装句的语用功能
        一、强调
        二、补充说明
    第二节 韩语倒装句的语用功能
        一、强调
        二、补充说明
        三、引起注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韩电视剧台词中出现的部分倒装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起来……”不是谓语倒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俄语对话中的态式刺激和态式反应研究[D]. 杨晓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D]. 王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汉语动宾倒置式研究[D]. 谭天. 山东大学, 2021(02)
  •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倒置动结式的研究[D]. 王佳鹏. 山东大学, 2020(11)
  • [6]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朱红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汉译复杂句式实践报告 ——以Turning the Tide on Plastic节译为例[D]. 牟冬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留学生学习“变化”和“改变”的偏误分析[D]. 付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D]. 赵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汉韩倒装句对比研究 ——以电视剧台词为例[D]. 王平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起床……”不是谓词倒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