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鲁木齐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变化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滕婉莹[1](2021)在《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分析孕妇在怀孕之前3个月暴露于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本研究探索了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孕前暴露危险因素,为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相关部门预防出生缺陷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数据。出生缺陷数据包括产母情况、缺陷儿情况、出生缺陷诊断和家庭史4个方面;气象数据包括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大气污染数据包括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10)、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日平均浓度和臭氧(Ozone,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出生缺陷数据来源于妇幼监测保健网络;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的6个国控监测点。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探究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出生缺陷风险的关系,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温状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1)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儿1636人次,出生缺陷类型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外耳其他畸形和马蹄内翻足。(2)2016~2018年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其中NO2的浓度降幅最大,降低了22.91%,然而PM2.5、PM10和NO2的年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的浓度呈现连续上涨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3.90%。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日均气温平均为7.88℃,相对湿度平均为57.51%,气压平均为912.32hpa,日平均风速平均为1.92m·s-1,日照小时数平均为7.46h。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的相对湿度显着降低,2018年比2016年下降了12.90%。(3)PM2.5、PM10、SO2、NO2和CO之间均为正相关,O3和其他污染物之间均为负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正相关,O3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正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负相关,O3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负相关。(4)大气PM2.5浓度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不显着。大气PM10和NO2浓度与出生缺陷风险呈负相关。气温与出生缺陷之间关系是非线性的。在滞后12周,气温为-21.1℃时,效应最为显着,RR值为1.643(95%CI:1.051~2.568)。不同程度的低温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效应不同。在-21.1℃(最低温)和-19.4℃(P1)时,分别在滞后9~12周和滞后10~12周时对出生缺陷风险的影响显着。结论:孕前气温暴露与出生缺陷有关,在怀孕前3个月左右暴露于极端低温(最低温和P1)会使出生缺陷风险上升。
阿力亚·于散[2](2021)在《乌鲁木齐市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探讨孕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暴露对孕产妇和新生儿DNA氧化损伤与新生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功能的影响,阐明多环芳烃暴露与新生儿糖脂代谢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在乌鲁木齐市某医院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367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的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8-OHd G)浓度,脐带血血清中血糖浓度(Fasting Blooding Glucose,FBG)及胰岛素浓度(Fasting Insulin,FIns)利用库贝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LDL等血脂指标的浓度。根据每个孕妇的分娩时间和孕周期推断孕妇妊娠期间的时间段,收集孕期内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物与本课题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数据,分析孕期多环芳烃暴露与DNA氧化损伤,糖脂代谢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采暖期产妇血浆8-OHd G浓度、新生儿8-OHd G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暖期新生儿脐血血糖浓度、HOMA-IRI、HOMA-ISI高于非采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浓度、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新生儿脐血TG、TC、HDL、LDL等血脂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 G与孕产妇尿液8-OHd 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 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尿液8-OHd G也与新生儿血清8-OHd 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PAHs浓度与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呈正相关,与新生儿血清8-OHd G浓度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PAHs与孕产妇血浆、尿液8-OHd G呈正相关,与血清中的8-OHd G也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PAHs与HOMA-ISI呈负相关(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孕产妇∑PAHs及新生儿∑PAHs暴露水平和新生儿血清TC、LDL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新生儿胰岛素浓度、HOMA-ISI呈负相关,孕产妇尿液8-OHd G与新生儿血糖、HOMA-IRI、HOMA-ISI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清8-OHd G与血清中的HOMA-ISI也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新生儿血脂指标TC、LDL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清8-OHd G与血脂指标TC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孕产妇通风,蔬菜、水果,喝酒等有关。新生儿脐血血清8-OHd G浓度与孕产妇房子通风情况有关。新生儿脐血血糖浓度与孕产妇喝茶,喝酒,等因素有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浓度与孕产妇民族有关。4.主成分分析显示,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成分进行主成分提取后,可提取PM2.5和PM10,其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78.732%。非采暖期PM2.5和PM10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81.944%,可以解释孕产妇血中PAHs可归因于大气中的PM2.5和PM10。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PM2.5和PM10。结论: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8-OHd G水平高于非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DNA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暴露PAHs可能会引起新生儿血脂代谢改变。大气污染物的暴露影响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的水平。
谢明明[3](2020)在《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医渡云数据库检索数据,描述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情况,探讨其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及时了解孕产妇从孕期到分娩时的情况,为临床关注重点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医渡云医学数据智能平台检索的重庆市3家医院产科2012年2月至2018年3月的孕妇病历,采用Excel对孕妇一般资料、既往孕产情况、产前检查记录及妊娠结局等数据进行核查和整理,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类型孕产妇的病种分布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5038例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前3名依次为:脐带绕颈(20.40%)、胎膜早破(20.01%)、瘢痕子宫/妊娠糖尿病(16.47%);高龄孕妇其妊娠糖尿病、梅毒、巨大儿、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和瘢痕子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孕妇(P<0.05);未定期产检孕产妇的病种分布前3名依次为:胎膜早破(22.18%)、脐带绕颈(19.81%)、瘢痕子宫(19.61%);剖宫产病种分布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糖尿病、血小板减少、胎儿生长受限、巨大胎儿、胎儿窘迫、前置胎盘、羊水过少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孕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增加妊娠高血压风险(OR>1)的因素有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次数≥5次;降低因素有产次≥1次。(3)增加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因素有年龄≥25岁、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既往剖宫产史和妊娠次数≥2次;降低因素有孕前消瘦、孕期增重过多和产次≥1次。(4)增加妊娠期贫血风险的因素有孕前消瘦和未补充叶酸;降低因素有年龄2534岁和孕前肥胖。(5)增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的因素有未补充叶酸;降低因素有产次≥1次。(6)增加胎膜早破风险的因素有妊娠糖尿病和产检次数<7次;降低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次≥1次和既往剖宫产史。(7)增加早产风险的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检次数<7次、既往剖宫产史、妊娠次数≥5次、胎膜早破和前置胎盘。(8)增加低体重儿风险的因素有孕前消瘦、孕期增重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乙型肝炎、产检次数<7次和孕龄<37周;降低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多。(9)增加巨大儿风险的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多、妊娠糖尿病、乙型肝炎和羊水过多;降低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少和孕龄<37周。结论本研究孕产妇妊娠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有20余种。不同类型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不同,其中,高龄和未定期产检孕产妇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病种明显增加。影响因素不同,导致的妊娠结局也不同,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影响因素较多,与孕前BMI、孕期增重及产检次数等关系更为密切。孕妇应从备孕期就开始加强饮食干预及体重管理,在孕期对危险因素进行专册记录,对于可能的高危妊娠并发症做到定期监测,坚持定期产检及孕期保健,提高孕妇健康防护意识,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王雅文[4](2020)在《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GWG)及孕中晚期增重速度(GWGrate)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LBW)及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关系,为孕妇孕前及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7月24日之间,由全国15个省份24家医院纳入孕早期孕妇,并随访至分娩。通过调查问卷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孕妇基本人口学信息、孕前及各孕期体重变化、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等数据。计算孕妇孕前BMI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划分为偏低、正常、超重和肥胖四组;计算孕妇GWG及GWGrate,并依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分别划分为不足、适宜和过多三组。采用SPSS24.0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GWG及GWGrate对新生儿出生体重(BW)的影响,采用SAS 9.4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模型分析孕妇孕前BMI、GWG及GWGrate与BW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689例孕妇。孕妇孕前BMI偏低、超重及肥胖比例分别为 13.78%、12.87%及 1.71%。GWG 不足者 23.45%,过多者 35.95%。GWGrate 不足和过多者分别约占26.86%和46.95%。全部研究对象中,分娩LBW者3.11%,分娩巨大儿者6.86%;SGA和LGA的发生率分别为5.75%和11.36%。孕妇年龄、户口性质、职业、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孕次、产次及孕周与BW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2.在孕前偏瘦的孕妇中,GWG 不足(LBW:OR=3.013,95%CI=1.111-8.173;SGA:OR=3.547,95%CI=2.014-6.245)、GWGrate 不 足(LBW:OR=13.877,95%CI=1.707-112.283)是LBW及SGA的危险因素,GWG过多是巨大儿(OR=2.852,95%CI=1.293-6.293)及 LGA(OR=2.407,95%CI=1.217-4.760)的危险因素。在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中,GWG不足是SGA(OR=1.610,95%CI=1.182-2.192)的危险因素,同时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OR=0.597,95%CI=0.394-0.905),GWGrate不足是LBW的危险因素(OR=4.085,95%CI=1.563-10.681);GWG过多(巨大儿:OR=1.988,95%CI=1.501-2.633;LGA:OR=1.947,95%CI=1.551-2.445)、GWGrate过多(巨大儿:OR=1.625,95%CI=1.067-2.476;LGA:OR=1.606,95%CI=1.155-2.233)是巨大儿及LGA的危险因素,GWG过多(OR=0.680,95%CI=0.474-0.975)及GWGrate过多(OR=0.605,95%CI=0.387-0.945)同时是SGA的保护因素。孕前超重/肥胖孕妇,GWG 不足是 SGA(OR=4.418,95%CI=1.488-13.114)的危险因素,GWG过多(巨大儿:OR=2.559,95%CI=1.501-4.363;LGA:OR=2.158,95%CI=1.409-3.307)、GWGrate 过多(巨大儿:OR=4.489,95%CI=1.898-10.612;LGA:OR=1.698,95%CI:1.062-2.996)是巨大儿及LGA的危险因素,GWGrate不足显示为LGA 的保护因素(OR=0.190,95%CI:0.042-0.853)。3.以孕前BMI正常且GWG或GWGrate正常的孕妇为参照组,孕前偏瘦且GWG 不足为 LBW(OR=3.514,95%CI=1.750-7.059)及 SGA(OR=3.744,95%CI=2.455-5.712)的危险因素,同时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OR=0.244,95%CI=0.059-0.998);孕前体重正常且 GWG 不足(OR=1.608,95%CI=1.182-2.189)和过多(OR=0.684,95%CI=0.477-0.981)分别是 SGA 的危险和保护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且GWG不足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OR=0.597,95%CI=0.394-0.905),而 GWG 过多是巨大儿(OR=1.997,95%CI=1.508-2.645)及LGA(OR=1.960,95%CI=1.562-2.460)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肥胖且GWG过多显示为巨大儿(OR=3.379,95%CI=2.419-4.719)及 LGA(OR=2.974,95%CI=2.256-3.921)的危险因素。孕前偏瘦且 GWGrate 不足是 LBW(OR=10.930,95%CI=3.820-31.271)及SGA(OR=2.563,95%CI=1.531-4.293)的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且GWGrate不足是 LBW(OR=4.165,95%CI=1.608-10.788)的危险因素;而 GWGrate过多是巨大儿(OR=1.685,95%CI=1.105-2.569)及 LGA(OR=1.608,95%CI=1.157-2.233)的危险因素,同时是SGA(OR=0.616,95%CI:0.395-0.962)的保护因素。孕前超重肥胖且 GWGrate适宜是 LGA(OR=2.000,95%CI=1.145-3.494)的危险因素;且 GWGrate过多是巨大儿(OR=4.493,95%CI=2.815-7.174)及 LGA(OR=3.167,95%CI=2.159-4.647)的危险因素,同时是SGA(OR=0.405,95%CI=0.177-0.925)的保护因素。4.孕前BMI、GWG和GWGrate与BW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孕前BMI与LGA、GWG与LGA及GWGrate与LBW/SGA/LGA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其余均为线性。随着孕前BMI、GWG及GWGrate的增加,LBW/SGA的发生风险逐渐下降,而巨大儿/LGA的发生风险逐渐上升。研究结论:孕前BMI、GWG及GWGrate与BW间存在统计学关联,非推荐范围内的孕前BMI、GWG及GWGrate会增加非正常BW的风险;孕前BMI、GWG及GWGrate与BW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为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妇女应加强孕前及妊娠期体重管理。
邓宇晨[5](2020)在《合肥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合肥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以及培训情况,探讨影响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主要因素,发现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在从事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中以及培训中的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具体培训需求,旨在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和更好地促进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合肥市为研究现场,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妇女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和《社区儿童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前往合肥市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女保健科和儿童保健科,分别对各家中心实际在岗的妇女保健人员和儿童保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孕产妇健康管理/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学习培训情况等。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3.1进行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利用频数、率、构成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运用?2检验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21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7份,有效应答率99.1%。调查对象中社区妇女保健人员101名(46.5%),社区儿童保健人员116名(53.5%)。性别分布上,男性为9人(4.1%),女性208人(95.9%);年龄在21-64岁之间,平均年龄(34.52±7.84)岁(中位数为34分);调查对象的学历以本科(57.1%)和大专(35.0%)为主;调查对象所学专业以临床医学专业(55.3%)和护理学专业(30.0%)为主;201名(92.6%)调查对象参加过孕产妇保健/0-2岁儿童保健专业知识培训;调查对象中有150名医生(69.1%),67名护士(30.9%),其中医生的学历以本科(65.3%)为主,护士的学历以大专为主(55.2%);142人(65.4%)有执业医师资格,65人(30.0%)有护士执业资格,10人(4.6%)无执业资格;职称分布上,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89.4%);调查对象中有专职人员187人(86.2%),兼职人员30人(13.8%);正式在编人员86人(39.6%)、非正式在编人员131人(60.4%);调查对象月收入多集中在2000-4999元,共161人(74.2%);调查对象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年限最短的不足1年,最长的38年(中位数4年)。(2)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识得分为37-67分(中位数41分),优秀率为44.6%;态度得分在53-75分之间(中位数70分),优秀率为64.4%;行为得分为25-44分(中位数41分),优秀率为66.3%;知信行总分得分为143-183分(中位数170分),优秀率为59.4%。专职人员的孕产妇健康管理知信行总水平和态度水平优于兼职人员(?2=10.910、7.526,P<0.05),医生的孕产妇健康管理行为水平优于护士(?2=5.002,P<0.05)。(3)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识得分为29-64分(中位数53分),优秀率为25.0%;态度得分在22-70分之间(中位数62分),优秀率为40.5%;行为得分为63-112分(中位数100分),优秀率为46.6%,知信行总得分为168-236分(中位数214.5分),优秀率为42.2%。非在编人员的0-2岁儿童知信行总水平优于在编人员(?2=4.07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在编人员知识水平同样优于在编人员(OR=4.296,95%CI:1.693-10.899,P<0.05),男性的态度水平优于女性(?2=5.621,P<0.05)。(4)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实际参加年均培训的频率以0-2次最多(49.8%),期望每年参加3-5次培训的人数最多(57.6%);组织培训最多的机构为区级卫生主管部门(89.6%);参加的培训形式人数最多的为“集中授课”(95.0%),期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人数最多的为“去上级医院交流进修”(74.2%);培训内容上,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实际接受人数最多的培训内容为“孕期健康检查知识”和“孕期疾病筛查与防治知识”(90.6%),期望接受人数最多的为“孕期疾病筛查与防治知识”培训(84.2%);社区儿童保健人员实际接受人数最多的培训内容为“婴幼儿喂养知识”(92.4%),期望接受人数最多的培训内容为“婴幼儿疾病防治知识”(85.3%);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培训时间不自由”(60.7%)、“培训形式过于单一”(53.7%)和“培训的频率不足”(38.3%)为反映人数居前三位的问题。培训的建议方面,“培训的形式应更多样化”(81.6%)、“培训的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并及时更新”(69.1%)和“培训的时间安排应更灵活”(68.7%)为调查对象提出频率最高的3条建议。结论:本研究发现,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比例总体良好,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不足,护理人员比重不足。调查对象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总体知晓水平一般,专业知识知晓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态度方面,调查对象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态度总体良好,但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倦怠;行为方面,调查对象总体行为水平良好,但一些具体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人员培训上,内容和形式与人员实际需求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培训时间不自由、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为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重视社区妇幼保健人力资源建设,改进并创新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形式与内容。提高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和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等多方面的合力。
夏海达·阿勒木江[6](2020)在《孕妇及新生儿体内多环芳烃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乌鲁木齐市孕产妇及新生儿多环芳烃(PAHs)暴露状况以及影响因素,阐明大气污染物与孕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的相关性。方法:1.以乌鲁木齐市某综合型医院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各100名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孕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孕产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中16中PAHs(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芘、?、苯并[g,h,i]苝、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苯[1,2,3,-cd]芘、二苯并[a,h]蒽)的含量。3.根据每位孕妇的生产时间和孕周推算孕妇的孕期的时间段,收集孕期内的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孕产妇体内PAHs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采暖期孕产妇静脉血中∑16种PAHs(16.4±3.99)与非采暖期采暖期孕产妇静脉血中∑16种PAHs(13.3±3.6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暖期新生儿脐血中∑16种PAHs(14.09±3.22)与非采暖期采暖期新生儿脐血中∑16种PAHs(11.48±3.2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采暖期孕产妇静脉血中苊、萘、苯并[a]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与非采暖期苊、萘、苯并[a]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儿脐带血中的采暖期苊苊、蒽、荧蒽、芴与非采暖期苊、蒽、荧蒽、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孕产妇静脉血中16种∑PAHs浓度因素有孕期取暖方式、孕期居住环境是否有地毯、挂毯、孕期是否每天吃鸡蛋和孕妇年龄;影响新生儿脐带血中16种∑PAHs浓度因素有孕妇孕期是否每天吃鸡蛋。4.采暖期孕产妇静脉血中PAHs中的苊蒽、苯并[a]芘、芴与PM2.5、PM10具有相关性,非采暖期孕产妇静脉血中PAHs中的苯并[a]芘、苯并[b]荧蒽、芘与PM2.5、PM10具有相关性。5.采暖期大气中的PM2.5和PM10,其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91.4%,非采暖期PM2.5和PM10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73.59%。结论:乌鲁木齐市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暴露于不同程度多种PAHs。采暖对于孕产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PAHs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体现在芴指标上大气污染物的暴露会影响了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的水平。
阿依谢姆古丽·阿力马斯[7](2020)在《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DNA氧化损伤的检测以及修复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探讨孕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与XPC、XPD、ERCC1多态性的关系,阐明基因多态性在PAHs所致DNA损伤修复环节中的作用及其在母婴体内的相关性,揭示环境-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以乌鲁木齐市某家医院纳入的各100名孕产妇和10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8-OHdG)浓度。孕产妇及新生儿修复酶基因XPCLys939Gln、XPDLys751Gln、ERCC1C118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合本课题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数据,分析孕期多环芳烃暴露造成DNA氧化损伤与XPC、XPD、ERCC1多态性的关系。结果:1.采暖期收集的孕产妇血浆、尿液、新生儿脐血血清中的8-OHdG均高于非采暖期(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中的8-OHdG与其尿液8-OHd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尿液中的8-OHdG也与新生儿血清8-OHdG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G浓度与孕产妇被动吸烟有关。相关分析显示孕产妇血中的总PAHs浓度与血浆8-OHd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G也成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中总PAHs与其血清中的8-OHdG成正相关(P<0.05)。3.XPCLys939Gln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血浆8-OHdG有关联(P<0.05)。与孕产妇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无关联(P>0.05)。XPCLys939Gln位点CC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血浆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AA野生型及AC变异杂合型高。XPDLys751Gln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尿液8-OHdG有关联(P<0.05)。与孕产妇血浆及新生儿血清8-OHdG无关联(P>0.05)。XPDLys751Gln位点CC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尿液8-OHdG浓度比孕产妇携带AA野生型及AC变异杂合型高。ERCC1C118T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有关联(P<0.05)。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血浆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C野生型及CT变异杂合型高。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尿液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C野生型高。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新生儿血清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T变异杂合型高。4.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不同PAHs暴露水平与XPCLys939Gln、ERCC1C118T基因多态性对孕产妇尿液、血浆及新生儿8-OHdG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而不同PAHs暴露水平与XPD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对孕产妇血浆8-OHdG没有交互作用(P>0.05),对孕产妇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DNA损伤程度均高于非采暖期。孕期被动吸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孕产妇及新生儿DNA损伤。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有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母婴DNA氧化损伤与修复酶XPC、XPD、ERCC1基因多态性有关,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存在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沈忠周[8](2019)在《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推荐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研究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推荐值,为我国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适宜推荐值的制定及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研究数据资料来自“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研究现场分布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24家医院。研究选取项目于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7月24日期间入组并于2018年12月31日前分娩的早孕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包括孕妇一般情况资料、孕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及母婴相关并发症的资料。按照《我国人群体重判定》标准将研究对象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四类: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0kg/m2)、超重组(24.0≤BMI<28.0kg/m2)、肥胖组(BMI≥28.0kg/m2)。本研究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孕期增重推荐值,分别为百分位数法和患病率法。百分位数法的研究对象剔除了具有不良妊娠事件的孕妇,将研究对象按照不同体质指数进行分组并分别绘制不同体质指数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频率分布表,取第25个百分位数至第75个百分位数间距的孕期增重区间作为推荐值。患病率法将研究对象均纳入研究,将不同体质指数组孕妇的孕期增重进一步分为15个增重亚层,并对每个增重层内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描述。通过对每个增重层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的对比,选择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最低的增重层所在区间得出不同体质指数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推荐值。之后,对不同的推荐值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推荐值。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采用双侧a=0.05。研究结果:1.孕妇一般特征共纳入3172名研究对象,汉族占97.16%,平均年龄为28.94±4.62岁。年龄以25~岁组为主,占比为46.44%,其次为30~岁组(占28.63%)、20~岁组(占10.03%)、35~岁组(占9.49%),40岁以上和20岁以下的孕妇分别占2.08%和3.34%。文化程度以大学最多,占56.24%,其次分别为高中(占20.65%)、初中(占15.54%)、硕士(占6.49%)、小学(占0.60%)及博士(占0.47%)。无业孕妇最多,占29.29%,其次为从事商业服务业,占19.14%。家庭常住人口中以2人、3人和4人为主,分别占29.98%、22.26%和22.86%。东中西的分布情况分别为43.73%、31.40%及24.87%,南北的分布情况分别为36.03%和63.97%。农村户籍占比最多,为57.57%。个人年收入中以4~万元组最多,占18%。家庭年收入中以8~万元组最多,占20.84%。孕前体质指数正常占比最多,为65.01%,其次为超重(17.53%)、低体重(13.24%)及肥胖(4.22%)。孕期增重以14.0~15.9kg最多,占19.42%,其次为10.0~11.9kg,占 15.48%。2.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的分布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孕妇年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龄之间显示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孕前体质指数随孕妇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孕期增重随孕妇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龄随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增加而增加。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在东中西分布上无显着性差异,但在南北分布上则显示有差异,并且北方孕妇人群的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要高于南方。在分娩方式上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也呈现出差异性,其中剖宫产孕妇的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的数值最大,顺产最小。另外,孕前体质指数在孕妇学历、职业、个人年收入、妊娠期高血压的分布上显示有统计学差异,而孕期体重增长与这四者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孕期体重增长在分娩孕周、民族、户籍的分布上显示有统计学差异,而孕前体质指数与这三者未见统计学差异。孕期增重的分布在孕前体质指数方面显示有统计学差异,随着孕前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孕期增重逐渐减少。而孕期贫血和胎膜早破与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3.孕期体重增长的推荐值(1)百分位数法(P25-P75):推荐值如下:低体重组为12.0~18.0kg(中位数:15kg)、正常体重组为12.0~18.0kg(中位数:15kg)、超重组为10.0~16.0kg(中位数:13kg)及肥胖组为7.25~15.0kg(中位数:10kg)。(2)患病率法:推荐值如下:低体重组为14.0~15.9kg、正常体重组为12.0~13.9kg、超重组为8.0~9.9kg、肥胖组为<6.0kg。研究结论:基于“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现有的数据资料,本次研究得出的孕前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推荐值如下:低体重组为14.0~15.9kg,正常体重组为12.0~13.9kg,超重组为8.0~9.9kg,肥胖组为<6.0kg。
王丽珍,曹静,刘国英,艾克然木·艾合买提,王莉[9](2018)在《乌鲁木齐市5?027例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新生儿出生体格发育状况。方法连续测量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8~42周的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采用一元三次方的曲线拟合方法绘制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及头围的相关平滑曲线。结果共纳入胎龄28~42周单胎新生儿5027名,其中男婴2625名,女婴2402名。获得了维族和汉族胎龄28~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及克托莱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均值,并制定了其百分位平滑曲线。维汉两民族新生儿间部分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值存在差异。维族与汉族新生儿克托莱及维尔维克指数均随着胎龄增加呈相应增加的趋势,其中维族新生儿维尔维克指数大于汉族。结论乌鲁木齐维汉两民族新生儿间部分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及维尔维克指数存在差异。该研究获得的维族和汉族胎龄28~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及克托莱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均值及其百分位平滑曲线可为乌鲁木齐市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评估提供参考。
杨洁莹[10](2018)在《深圳龙华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及其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及其生长发育的状况,为采取措施减少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及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方法,了解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及其生长发育情况。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并按性别相同及同期出生(相差<1个月)进行匹配。1.研究对象:以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或龙华区中心医院进行儿童健康体检或免疫接种且符合本研究要求的婴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2.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由经严格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单独的健康检查室里以面对面的方式对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圳市母婴保健手册》填写。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婚育史、孕前行为、孕期保健行为等。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进行核查,并于当天再次进行交叉查漏和审核。根据保健编号查询深圳市母婴保健管理系统,登记孕检、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等内容登记,并通过电话随访追踪婴儿喂养方式和健康体检结果。3.数据整理与分析:调查问卷收集后在数据录入前统一进行编号,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录入的数据库,并进行交叉双录入和一致性检验。数据进行清洗和逻辑检测后,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Z评分法和生长曲线对新生儿体格生长规律及发育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生长发育和喂养方式。结果1.基本情况:共收集148名低出生体重儿和296名正常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长分别为(2119.39±315.41)g和(45.58±3.11)cm,正常出生体重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长分别为(3186.60±346.46)g(49.83±0.96)cm。低出生体重组男婴和女婴各74人,正常出生体重组男婴和女婴各148人。2.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妊娠结局、妊娠胎数、妊娠期高血压病、分娩史、早孕检查、孕期膳食合理搭配、孕期贫血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是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185.88(95%CI=39.34-878.37)、5.63(95%CI=1.15-27.46)、5.41(95%CI=1.25-23.31)、0.39(95%CI=0.16-0.94)、0.12(95%CI=0.04-0.38)、4.95(95%CI=1.98-12.36)、0.18(95%CI=0.07-0.47)和26.00(95%CI=3.40-198.75)。3.喂养情况:19月龄,低出生体重组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添加辅食月龄大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0.02)。4.生长发育情况:正常出生体重组12月龄内身长、体重、BMI和头围的生长趋势与WHO标准基本一致,Z值在0值附近波动。低出生体重组在01月龄期间身长、体重、BMI、头围及其Z值和生长速度小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0.05)。1月龄后低出生体重组身长、体重和头围均等于或超过正常出生体重组生长速度开始加快增长,增长速度高峰均在13月龄期间,生长速度开始减缓,但仍高于或等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各指标不断靠近正常出生体重组,Z值则逐渐靠近0值,但12月龄时生长发育指标仍低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0.05)。5.生长偏离情况:低出生体重组在112月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以及1月龄和3月龄小头畸形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0.05)。正常出生体重组各月龄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和小头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重组各月龄生长偏离的检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的检出率有随月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1.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受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经产妇、早孕检查、孕期膳食合理搭配和孕期贫血影响。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应倡导早孕检查和加强妊娠期健康教育,尤其针对初产妇和双胎妊娠者。同时提高孕妇孕期保健意识和保健服务利用度,重视早产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妊娠期高血压病等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促进孕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孕期膳食合理搭配等,预防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2.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会发生追赶性生长以回复正常生长水平,前6个月是追赶性生长的关键期,其中头围最先出现追赶性生长,但在1岁内尚未完成追赶性生长。应加强对低出生体重儿的随访管理,根据追赶性生长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喂养和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保证低出生体重儿有充足的能量进行追赶性生长,同时采取抚触、听力刺激等行为干预措施促进其生长发育,以期达到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
二、乌鲁木齐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变化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鲁木齐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变化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收集 |
1.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 |
1.2 出生缺陷资料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模型介绍 |
3 质量控制 |
3.1 出生缺陷诊断 |
3.2 数据的录入与校正 |
4 统计方法 |
4.1 一般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时间序列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1.1 孕妇及出生缺陷患儿的一般情况 |
1.2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 |
1.3 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
2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3.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3.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1.1 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 |
1.2 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
2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2.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2.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2.3 总结 |
3 建议 |
4 局限性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乌鲁木齐市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孕妇基本情况 |
2.2 孕妇妊娠期病种分布 |
2.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 |
2.4 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2.5 妊娠期贫血的影响因素 |
2.6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 |
2.7 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 |
2.8 早产的影响因素 |
2.9 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4)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流行情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指标定义 |
2.3 质量控制方法 |
2.3.1 调查前质量控制 |
2.3.2 调查过程中质量控制 |
2.3.3 调查完成后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
3.1 孕前BMI及GWG与LBW/巨大儿的关系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1.2 孕前BMI及GWG与LBW/巨大儿的单因素分析 |
3.1.3 孕前BMI及GWG与LBW/巨大儿的多因素分析 |
3.1.4 孕前BMI及GWG与LBW/巨大儿的剂量反应关系 |
3.1.5 孕前BMI及GWGrate与LBW/巨大儿的单因素分析 |
3.1.6 GWGrate与LBW/巨大儿的多因素分析 |
3.1.7 GWGrate与LBW/巨大儿的剂量反应关系 |
3.2 孕前BMI及GWG与SG/LGA的关系 |
3.2.1 SGA和LGA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2 孕前BMI及GWG与SGA/LGA的单因素分析 |
3.2.3 孕前BMI及GWG与SGA/LGA的多因素分析 |
3.2.4 孕前BMI及GWG与SGA/LGA的剂量反应关系 |
3.2.5 孕前BMI及GWGrate与SGA/LGA的单因素分析 |
3.2.6 GWGrate与SGALGA的多因素分析 |
3.2.7 GWGrate与SG/LGA的剂量反应关系 第四章 讨论 |
4.1 孕前BMI、GWG及BW流行特点 |
4.2 孕前BMI、GWG与BW的关系 |
4.2.1 孕前BMI与BW的关系 |
4.2.2 GWG与BW的关系 |
4.3 孕前BMI及GWG对BW的联合作用 |
4.3.1 孕前BMI的效应修饰作用 |
4.3.2 孕前BMI及GWG联合作用 |
4.4 孕前BMI及GWG与BW的剂量反应关系 |
4.5 优势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我国女性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综述2 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成果 |
(5)合肥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复习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3.2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 |
2.3.3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 0-2 岁儿童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 |
2.3.4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情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数据整理 |
2.4.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2.4.3 统计学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方案和问卷设计阶段 |
2.5.2 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阶段 |
2.5.3 资料整理和录入阶段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的所在区域分布 |
3.1.2 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3.1.3 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和毕业学校分布 |
3.1.4 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 |
3.1.5 调查对象参加培训的情况 |
3.1.6 调查对象的岗位类别情况 |
3.1.7 调查对象的执业资格和职称情况 |
3.1.8 调查对象的工作性质和月收入情况 |
3.1.9 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情况 |
3.1.10 调查对象对生命早期1000天的基本认知情况 |
3.2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 |
3.2.1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信行总体水平 |
3.2.2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识具体知晓情况 |
3.2.3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态度具体情况 |
3.2.4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行为具体情况 |
3.2.5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孕产妇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3.3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 |
3.3.1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信行总体水平 |
3.3.2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识具体知晓情况 |
3.3.3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态度具体情况 |
3.3.4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行为具体情况 |
3.3.5 社区儿童保健人员0-2岁儿童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3.4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情况 |
3.4.1 总体情况 |
3.4.2 培训频率 |
3.4.3 培训组织机构 |
3.4.4 培训形式 |
3.4.5 培训内容 |
3.4.6 培训评价及培训中主要的问题与建议反映 |
4 讨论 |
4.1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状况分析 |
4.2.1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识知晓情况 |
4.2.2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态度 |
4.2.3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行为 |
4.2.4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3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国家应更加重视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
5.2.2 完善社区妇幼保健人才准入制度,多途径引进专业人才 |
5.2.3 完善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
5.2.4 建立健全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
5.2.5 加强对社区居民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的宣传,提高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社会地位 |
5.2.6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应苦练内功,增强自身职业认同感 |
6 研究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社区妇女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综述 社区生命早期健康管理工作及人力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孕妇及新生儿体内多环芳烃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2.2 样品采集 |
2.3 大气污染物数据 |
2.4 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PAHs浓度的测定 |
3.质量控制 |
3.1 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
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推荐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目的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现场与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统计分析 |
1.4.1 统计分析方法 |
1.4.2 统计分析软件 |
1.5 相关定义和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的分布情况 |
2.3 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推荐值 |
2.4 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推荐值的比较 |
2.4.1 不同孕期增重推荐值 |
2.4.2 不同推荐值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孕妇的基本特征 |
3.2 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 研究的意义与优缺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乌鲁木齐市5?027例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体格指标的测量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百分位数 |
2.3 维汉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值的比较 |
2.4 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百分位平滑曲线 |
2.5 克托莱指数及维尔维克指数 |
3 讨论 |
(10)深圳龙华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及其生长发育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分组 |
2.1.4 样本量 |
2.2 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查询深圳市母婴保健管理系统 |
2.2.3 电话随访 |
2.3 评定标准 |
2.3.1 不合格问卷 |
2.3.2 新生儿情况 |
2.3.3 母亲及父亲孕前和孕期因素 |
2.3.4 儿童生长发育分析指标及评价标准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4.1 数据整理 |
2.4.2 统计描述 |
2.4.3 统计分析 |
2.5 变量编码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新生儿基本情况 |
3.1.2 母亲基本情况 |
3.1.3 父亲基本情况 |
3.2 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1 母亲基本情况 |
3.2.2 父亲基本情况 |
3.2.3 婚育状况 |
3.2.4 母亲和父亲怀孕前行为及生活方式 |
3.2.5 母亲孕期保健行为、生活方式及孕期情况 |
3.2.6 母亲孕期健康检查及分娩结局 |
3.3 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4 生长发育情况 |
3.4.1 失访情况 |
3.4.2 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的喂养情况 |
3.4.3 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各月龄段生长发育情况 |
3.4.4 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各月龄段生长速度情况 |
3.4.5 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各月龄段生长偏离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
4.1.1 早产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2 双胎妊娠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3 妊娠期高血压病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4 经产妇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5 早孕检查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6 孕期膳食合理搭配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1.7 孕期贫血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
4.2 新生儿的喂养方式 |
4.3 生长发育情况 |
4.4 研究的创新性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乌鲁木齐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变化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 滕婉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乌鲁木齐市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糖脂代谢的影响[D]. 阿力亚·于散.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重庆地区孕产妇妊娠期病种分布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D]. 谢明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D]. 王雅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合肥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及培训情况研究[D]. 邓宇晨.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孕妇及新生儿体内多环芳烃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 夏海达·阿勒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D]. 阿依谢姆古丽·阿力马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不同体质指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推荐值的研究[D]. 沈忠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乌鲁木齐市5?027例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J]. 王丽珍,曹静,刘国英,艾克然木·艾合买提,王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8(12)
- [10]深圳龙华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及其生长发育状况分析[D]. 杨洁莹.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标签:出生体重论文; 孕妇体重增长曲线论文; 孕妇保健论文; 孕妇饮食论文; 孕前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