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水库坝基帷幕注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

庆阳水库坝基帷幕注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

一、青阳水库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龙[1](2021)在《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渗墙体的施工质量和帷幕灌浆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库的防渗效果。文章主要介绍天祝县石板沟水库的混凝土防渗墙的成槽开挖、槽孔验收、清孔换浆、墙体连接、浇筑等施工技术;同时介绍了帷幕灌浆的基本设计和灌浆进度安排。该工程的防渗墙和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钟正恒[2](2020)在《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拟建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以下河段流域上,是昌都以下河段流域规划的第五个梯级电站,挡水建筑物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水库正常蓄水位2895m,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7.94万km2,多年平均流量为648m3/s,相应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37.43亿m3,装机容量2100MW。前期现场调查表明:如美水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枢纽区内地质构造发育,两岸斜坡风化卸荷特征差异明显,发育有多条断层和挤压带,各级结构面组数较多且发育密集。尤其斜坡浅表部卸荷带岩体、长大裂隙以及侵入岩脉发育,与周围围岩裂隙形成的裂隙网络结构复杂,构成了地下水运移的直接通道,对坝基防渗治理和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系统研究了两岸坝基岩体裂隙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对岩体结构及岩体渗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渗透系数;最后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中坝址区蓄水前后的渗流场进行分析和对比,讨论了防渗帷幕深度对渗漏量的影响,并对防渗帷幕处理的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类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了左、右岸坝基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对不同类型结构面产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左岸共揭露有Ⅲ级断层20条,产状为N5~25°E/NW(SE)∠75~88°的断层发育具有绝对优势,延伸长达100~400m,其中重点概括了断层L72的空间发育特征;右岸Ⅲ级断层多呈陡倾发育,破碎带宽度在10~40cm。Ⅳ级断层在左右岸多以陡倾角为主,且成组发育;Ⅴ级结构面主要为基岩裂隙,裂隙面多闭合,且裂隙发育程度与岩体卸荷有关,不同规模裂隙在空间中的展布和组合,构成了坝基岩体渗流的基本地质模型。同时两岸坝基岩体结构类型随卸荷分带变化,斜坡由表及里随卸荷程度降低岩体完整性有所提高。(2)归纳了多数工程岩体当中常见的5类基本渗透结构及其复合类型,对如美坝址区不同卸荷带岩体的渗透结构进行划分,得出坝址区岩体渗透结构主要以带状、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为主。带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强卸荷带岩体、规模较大的断层、岩脉及其周围裂隙密集带组成,为渗流的主要通道。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弱卸荷和未卸荷基岩中的裂隙切割构成,为渗流的次级通道。(3)通过压水成果试验分析和裂隙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得出坝基岩体渗透性总体随垂向埋深和水平硐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岩体渗透性主要随风化、卸荷分带变化,不同开度岩体的渗透系数往往不同。为验证计算参数的合理性,收集了多个水电工程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及试验数据,讨论了岩体卸荷程度与渗透性大小的关系,结合参数类比综合选取了坝址区各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4)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有限差分软件,对中坝址区不同工况下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中坝址区浅部地下水由两岸向澜沧江排泄,深部岩体地下水自右岸向左岸径流。当水库正常蓄水以后,由于坝前后水头差的存在,水头等值线向坝后发生折变,库区上游水流绕过两岸岩体向下游渗漏,在两岸坝肩位置形成了绕坝渗流。其中,坝基强卸荷及弱卸荷岩体均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绕坝渗流,且随卸荷程度的降低,绕渗范围有所扩大。蓄水后两岸观测孔地下水位均有明显抬升,右岸水位逐渐上升,左岸水位先上升而后逐渐递减。(5)蓄水产生的坝基及坝肩渗漏问题突出,通过模拟软件中的水均衡模块对坝基及坝肩渗漏量进行预测,显示蓄水后坝基及坝肩的渗漏量为10307.968m3/d;设置120m防渗帷幕后渗漏总量为7495.363m3/d;设置15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6384.9199m3/d;设置20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5690.7113m3/d。防渗帷幕对坝基渗漏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帷幕深度为150~200m时防渗效果较好。(6)综合上述坝址区裂隙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坝基渗透特性以及渗流场分析,参考国内外大型土石坝工程防渗设计规范及处理经验,对如美坝址区防渗标准进行区段划分,拟定了帷幕在河床坝基及两岸坝肩的延伸范围。其中河床坝基段以q≤1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建议该段坝基帷幕深度(与建基面最小距离)取200m。左、右岸中上高程坝基以q≤3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并按照50m左右高差设置一层灌浆平硐,左、右岸坝基分别设置5层灌浆平硐用于防渗帷幕灌浆及相关水文试验。(7)对于坝址区浅表强卸荷带岩体及煌斑岩脉等带状渗透结构,建议全部挖除,结合置换和加固措施进行防渗处理;而深部起主导作用的断层和长大裂隙,应保证帷幕灌浆方向与主导裂隙方向正交,从最大程度上封堵渗漏通道,从而降低坝基岩体渗漏量,保证坝基渗透稳定。

熊奔[3](2020)在《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地基处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基地的物理以及力学性能,增强整体强度、改善剪切特性、减少地基沉降,增强防渗效果等,从而满足工程的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桐子林工程坝址所处区域岸坡较陡峻,地质条件差,尤其是上游围堰左堰肩覆盖层,属于软弱地基且厚度深达90m,防渗难度大,同时整个防渗工程施工工期仅为4个月,工期较为紧张,如何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针对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的具体特点,围绕桐子林水电站围堰防渗方式进行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坝址处的地质以及水流情况,对其围堰防渗轴线进行研究并提出比选方案,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防渗轴线,即从左导墙沿着垂直右岸方向出发,在河流中心处折向S214线公路涵洞,又从S214线改建公路涵洞处转弯,沿着铁路涵洞垂直向山体延伸,形成一条防渗轴线。(2)结合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地质条件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在传统软弱地基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灌浆法是处理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软弱地基的合理方式,即覆盖层帷幕灌浆采用3排孔,中间排入岩8.0m,帷幕灌浆孔间距2.0m,排距1.0m,呈梅花形布孔。(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上下游围堰采取土工膜心墙堰体,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基岩下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左堰肩深厚覆盖层、破碎的岩体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从而与导墙及边坡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结构。

嘎玛[4](2020)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土石坝因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技术简单及筑坝经验丰富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随着土石坝建筑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诸多复杂工程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是土石坝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高寒地区通常指高海拔(或高纬度)、常年低温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近些年,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向西藏等高海拔和高寒地区转移。西藏等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变幅大、冬季寒冷历时长,且现有水利工程建设相对较少,在该地区建设土石坝工程时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分析探究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对支撑我国西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振冲碎石桩是当前地基处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不同地基(砂性土、粘性土)的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从振冲碎石桩的设计原则、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两方面介绍了振冲碎石桩的设计方法,并简述了该地基处理方法的主要实施过程及质量控制手段,为该方法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处理的应用奠定基础。(2)论文阐述了渗流的基本原理,对渗流基本方程的推导、求解进行了论述,并以Geo-Studio软件Seep/w模块为依托介绍渗流分析的主要步骤。随后分析了渗流控制的主要措施,并从原理、设计、施工三个方面对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两种目前渗流控制中常用的防渗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3)以高寒地区西藏结巴水库大坝地基处理作为研究实例,运用振冲碎石桩、渗流控制及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该工程地基防渗加固的处理方法。在地基振冲碎石桩加固方面,振冲碎石桩桩径设计为1.0m,深度依据地基条件确定,比砂层所处地基高程低1.0m,桩距依据实际情况采用1.5m、2.0m、2.5m三种不同距离进行梅花桩布置。试桩结果表明,所设计振冲碎石桩处理后形成的复合地基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在坝基防渗处理方面,设计坝基覆盖层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覆盖层下基岩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技术。依据渗流分析结果,在设计防渗处理下,渗流量、渗透比降均满足项目渗透稳定要求。

袁文铁[5](2019)在《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兴利除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如何利用现有施工技术,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特别是水库建设,如何解决水库的渗漏问题,使得水库按设计水位蓄水,发挥水库的作用,是工程建设的最终成果和目标。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防渗方案,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不仅对当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对已建成的存在病患的水库除险加固有着指导意义。而基于以上背景,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搅拌桩防渗墙技术、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帷幕灌浆防渗技术等防渗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总结出劈裂灌浆、套井回填防渗墙技术一般适用于坝体;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一般用于堤坝地基加固与防渗,适应于所有第四系地层,且处理深度较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多应用于土坝坝基、混凝土闸坝基础、土石围堰堰体和堰基的防渗处理、险坝防渗加固处理等方面,一般适用于粉土、粉质粘土、砂土及直径小于10 mm的卵砾石土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一般应用于堤坝地基防渗处理,适用于粒径小于5 cm的各类土层;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既可以用于在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又可以用于己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加固处理,对于透水土层厚度不大(10 m左右)的地基,采用垂直铺塑技术防渗比较可靠和有效,对于透水土层比较深厚的地基,一般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加铺盖或其它防渗结构;帷幕灌浆适用于坝基岩层的缝隙、空洞处理,深度和范围广。以陕西省彬州市高渠村的红岩河水库为工程实例,在充分分析红岩河水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对水库坝基及坝肩的渗漏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参照类似工程及经验做法,选择防渗帷幕灌浆方案对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进行防渗处理,对左、右坝肩砂卵石层采用截渗洞方案处理渗漏问题,对左、右岸强弱风化带岩体防渗采用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处理后通过试蓄水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大坝坝基进行补强帷幕灌浆设计和施工,经过补强帷幕灌浆施工后的试蓄水测试,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的渗流量减少了60%,能够有效控制红岩河水库大坝在施工阶段的渗流现象。因库区库底岩层完整,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不用做防渗处理。考虑到坝基结合槽下游与坝基砂砾石水平排水层接触部位是一个薄弱部位,除对结合槽部位的土料进行充分压实,坝脚近坝处采用复合土工膜与粘土铺盖相结合防渗,复合土工膜与大坝复合土工膜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红岩河水库防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霄宇[6](2018)在《抚顺市公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公家水库已经运行了60年,工程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存在较大运行风险。一旦发生垮坝事故将威胁近2600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库下游房屋将全部被淹,威胁水库下游沈吉铁路、沈南高速公路以及刚刚运行通车的辽中环线高速等交通干线运行安全,通信设施将全部瘫痪,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及时对公家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本文通过对公家水库工程现状、水文及地质等进行分析,针对水库存在的拦河坝防冻不满足要求、上下游坝坡破损且不稳定、溢洪道主体破损且漏水严重等病险问题,依据相关规范,进行除险加固设计。本文主要设计内容包含两部分:针对拦河坝病险问题,增加坝高至高程17.5m,修复上游高程8.5m以上破损块石护坡,修复下游破损碎石护坡并覆盖草皮护坡,重新平整坝顶并铺设300mm厚碎石路面,两边设路边石,对贴坡排水体进行加厚,排水体顶宽2.0m,在坝体表面增加大坝观测设施。针对溢洪道病险问题,将破损的部分结构进行拆除与新建,对溢洪道陡槽段右边墙山体进行削坡,新更换两个宽为6m的平板钢闸门,并对溢洪道主体进行帷幕灌浆。对公家水库除险加固后的工程进行复核计算,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设计成果合理、有效。本次对公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研究,可为抚顺市乃至辽宁省中东部山区等同类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次设计具备加固工程施工量较少,施工工艺比较简单高效,施工工期短,对现有工程及下游村镇扰动较小,工程投资较低等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上述同类水库除险加固设计需求,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袁蕾蕾[7](2018)在《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文中指出防渗方案是土石坝工程设计建设的最关键问题,对整个水库大坝能否有效挡水起决定性作用,其体系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在我国工程建设朝着精细化设计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多目标性,在对土石坝进行渗流分析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备选防渗方案组合进行多目标量化比选决策。本文对现行各类土石坝坝身防渗技术、坝基防渗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适用性以及局限性;阐述三大常用渗流分析基本方法,结合理正软件的渗流分析计算模块与边坡稳定分析模块,将其作为本文的技术理论支持;结合规范,基于渗流稳定分析的思想,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及比较各类防渗技术方案;根据建设目标的多样性,建立基于防渗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安全、防渗材料可靠性和施工操作性等方面的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构造数学模型,对目标成果进行有效分析以及科学比选。以木瓜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基于理正软件的渗流稳定分析模型,对该工程土石坝不同防渗方案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渗初选方案。由于土石坝防渗加固工程在决策时具有多目标性,在此应用多目标决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防渗材料可靠性、施工操作性等六个决策指标采用专家调查打分法和COV矩阵法相结合来进行量化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分析计算,从而求得最优防渗方案。基于渗流稳定分析和COV矩阵法的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为实际工程防渗方案优化提供定量化的决策参考。在以后的土石坝防渗方案选择实践中,不再是仅凭个别专家的经验针对一两项指标来进行对比选择,而是全面考虑防渗方案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量化判断,保证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定量化地做出判断决策。

李正兵[8](2018)在《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地区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坝大库不断涌现。混凝土高拱坝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西北山区大型水库和电站枢纽的主要坝型之一。混凝土高拱坝对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坝基及坝肩抗力岩体的稳定性是拱坝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然而受地质构造影响,拱坝坝基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地质缺陷,可能引起坝体破坏,进而危及水电站的运营,高坝坝基及坝肩岩体破坏引起的灾难性事故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因此,根据坝基地质特征及地质缺陷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可靠、经济合理的处置措施,是水电站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特高拱坝坝基处理与加固,尚无可靠的规范作为依据和成功的工程范例作为参考,本文以锦屏一级水电站300m级特高拱坝左岸坝基软弱岩体加固工程为依托,以坝基软弱破碎带(f5断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程地质特征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剖析其所处不同部位对坝基安全稳定的影响,分别对主要的处置技术(灌浆、冲洗置换、锚固)进行了室内外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其内在机理,并论述了处置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借以现场监测数据对破碎带处置工程效果进行了反馈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针对300m级高拱坝坝基典型地质缺陷—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从区域构造及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等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层间挤压错动带、煌斑岩脉、深部裂缝以及Ⅳ2级岩体和Ⅲ2级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物质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建基面的岩体质量。详细调查分析了f5断层破碎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性(围岩物质特征、破碎带构造特征、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等)及其对高拱坝带来的危害影响,并据此初步提出了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即:“置换(高压冲洗置换)处置+个性化灌浆处理(控制灌浆+高压帷幕防渗及固结灌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预应力锚固+渗压排水控制”技术体系——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综合处置成套技术。该处置措施对于f5断层破碎带在坝基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固处理,可有效提高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抗滑与抗变形能力,提高其渗透稳定性。(2)开发了适应地层性状和可灌性要求的系列灌浆材料,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可灌难题和宽大裂隙带控制性灌浆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灌浆材料的流变特性、可灌性、析水率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浆液分属于三种不同流型,并发现了水灰比对纯水泥浆流型的影响,从而验证了水泥浆水灰比在牛顿液体、宾汉流体或幂律流体间的分界点。通过最小可灌裂隙宽度与水灰比对比试验,揭示了水灰比0.5的浆液仅能灌入0.4mm的裂缝;水灰比0.8的浆液可灌入0.1mm的裂缝,但灌浆速率较慢;当水灰比大于1.0时浆液可完全灌入0.1mm的微裂缝,且具有一定的灌浆速率。采用牛顿流体本构,以微元受力平衡为基础建立流体扩散微分方程,并结合杨氏浸润理论,增加灌浆时间的方法来提高灌浆扩散半径更加经济合理,其工程技术意义为低渗透浸润化灌理论中“长时间、低速率、浸润渗灌”灌浆的理论依据。通过不同配比化学灌浆材料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浆液粘度随时间历时变化的规律,进而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的可灌问题。考虑断层破碎带的物理力学特征,确定了四类断层破碎带条件下(软弱低渗透断层破碎带、断层带影响区域微细裂隙、补强灌浆区域和断层影响带宽大裂隙等区域)的灌浆材料及相应的配比。根据f5断层各部位岩体特征及拱坝受力状况,提出了相应部位的灌浆处置设计方案,即:混凝土网格置换+加密固结灌浆(1730m高程以下):在1730m和1670m高程布置2条高度为10m的置换平洞对f5断层进行加密固结灌浆,置换平洞和斜井的宽度均根据f5断层实际宽度确定。防渗帷幕水泥灌浆:轴线布置3排防渗帷幕灌浆孔,排距1.3m,孔距1.0m;防渗帷幕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普通水泥材料灌注完成后,再采用两排化学-水泥复合灌浆。并对各类灌浆提出了灌后检查的指标要求。(3)开发了宽大破碎带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处理技术(高压往复式冲穿冲洗+群孔扩孔冲洗+混凝土置换回填技术),为软弱破碎带加固治理提供了新颖的处理思路和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LS-DYNA系统地研究了气液射流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效果,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扩散计算模型。研究表明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开始时,在孔壁与射流的接触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使得接触部位的岩体发生向临空方向的变形破坏,破坏脱离后的块体在气液射流的高压作用下产生向下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液射流的应力波由接触部位开始向外部的岩体扩展延伸,并且对外部的岩体逐渐产生损伤破坏。经过气液射流的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从而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有效作用范围:孔径为320mm,3540MPa高压水和1.01.5MPa高压风作用下,在距孔壁小于0.4m岩体的冲洗、碎岩作用明显,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出渣量为43.4m3。优选的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是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技术改善了断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加固效果显着,解决了宽大断层破碎带在特定环境中难以处理的技术难题,为断层破碎带加固处理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具体处理方法。(4)利用相似理论研制了受f5断层带影响的卸荷岩体的相似材料,设计了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卸荷岩体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分析表明压力分散型锚索较长锚索松弛而较短锚索过载的现象;岩体非线性变形特征明显,结合Mindlin应力解与卸荷岩体非线性本构推导了岩体的位移计算公式;锚索周围较远的岩体锚固内应力较小,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不明显;邻近锚索对岩体的附加应力较小,可采根据变形叠加原理计算邻近锚索引起的附加位移,并推导了附加位移引起的锚索应力损失计算式。采用FLAC3D对压力分散型锚索进行了单锚、双锚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试验较吻合,其揭示的群锚效应规律为:锚索间距为5.0m时,主应力方向锚索的应力影响范围比较小,而且相邻锚索间应力明显无叠加。对压力分散型锚索锚结合被覆式面板(或框格梁混凝土)的群锚支护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法科学合理,对复杂岩体结构适应性强,有利于充分发挥预锚的锚固效应。(5)通过对f5断层灌后检查分析,浆液充分填充至裂隙及断层中,灌浆效果明显,固结灌浆透水率较灌前大幅降低,大于3Lu的孔段全部消除,水泥浆液对f5断层带填充效果明显。物探检查结果表明:各类岩级的声波值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提升,各单元的变模值与灌前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灌浆进行单位平均注入量随灌浆孔序递增显着降低,地层渗透性改善明显;化学灌浆对普通水泥浆液不能到达的细微裂隙和特殊地质区域起补强加固作用;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后,透水率降低明显,声波及变模显着提高,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通过监测资料系统分析,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采用综合处置措施后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锦屏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过加固处理后,历经四个阶段的蓄水检验,左岸坝肩边坡位移增量无明显变化,目前总体变化量值不大(不超过5mm);左岸边坡浅部多点位移计(累计值不超过30mm)、锚索锚固力损失率(约为±15%)、各平洞内石墨杆收敛计位移变化量围岩无明显变形现象,岩体总体稳定;坝基帷幕后渗压计折减系数小于设计控制值,水位变化与上游水位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符合坝基扬压力分布一般规律;蓄水前后渗流变化符合一般变化规律;水位控制在1880.0m高程附近后,各部位的渗流渗压变化趋于平稳。从目前监测情况看,渗控工程总体在设计范围内工作。各类监测成果汇总分析表明,f5断层及其影响带加固处理后,高拱坝相应部位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通过采用加密固结灌浆处理、帷幕防渗处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高压水冲穿冲洗回填混凝土及预应力锚固等技术措施,高拱坝蓄水经过四年多的监测与分析及评价,各项监测指标稳定受控,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这充分表明上述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徐培[9](2017)在《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浆砌石坝是水利坝工工程中重要的坝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石料筑坝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都江堰。目前我国坝高15m以上的砌石坝达2000余座,是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砌石坝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推动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当数量的砌石坝运用至今,出现了功能老化、退化等现象,导致坝基、坝体或坝肩发生严重渗漏,致使工程效益下降,危及工程安全。引起浆砌石坝渗漏的原因很多,对于已经发生渗漏的浆砌石坝我们需要引起重视,找出渗漏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进行处理。灌浆技术一直是浆砌石坝作为防渗加固处理的一种主要措施,该方法是利用设备将水泥浆液压灌入坝体及坝基,充填砌石坝自身的漏洞和缝隙,在通过灌浆加固形成防渗体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坝体的承载能力和完整性。本文根据广东省散滩水库浆砌石坝灌浆加固的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浆砌石坝形成渗漏引起的原因,通过多种技术方案比较,确定了对大坝加固采用的技术方案手段:对坝体坝身采用充填灌浆,坝基以帷幕灌浆为主、并辅以固结灌浆,坝肩接触带采用接触灌浆。通过灌浆技术处理,一方面解决了大坝渗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坝体浆砌石容重从而提高了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使原来的病险水库大坝基本消除安全隐患,更好地发挥其防洪、发电等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完善了相关的设计理论及施工要点,为今后浆砌石坝在同类水利工程应用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樊贵超[10](2017)在《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坝基础灌浆是改善坝基地质条件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坝基地质条件的隐蔽性、浆液在岩体裂隙中扩散的不确定性和灌浆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导致灌浆施工质量的准确控制极其困难。现有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缺乏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分析的研究,缺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基岩抬动等异常情况以及可灌性不佳的情况进行动态预警与控制的研究。此外,现有的灌浆质量评价方法难以同时从渗透性和密实性方面对灌浆质量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因此,灌浆施工质量难以实时准确控制,从而导致多次补强灌浆,以弥补灌浆质量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质量缺陷。因此,如何解决灌浆施工质量的精细化控制问题,是大坝基础灌浆工程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针对当前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缺乏事中控制的实时性和事后控制的准确性的现状,提出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从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两个方面实现对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化控制。现有的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缺乏根据灌浆参数和可灌性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来对灌浆质量进行事中实时控制,同时由于现有的灌浆质量评价方法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难以对灌浆施工质量进行准确的事后控制。因此,为了提高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本文提出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基于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可灌性分析和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灌浆施工质量进行事中与事后控制。首先,对大坝基础灌浆工程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灌浆施工工艺流程及灌浆工程的特点。其次,实现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系统从复杂的大系统到简单的、容易控制的子系统的分解。再者,提出了基于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可灌性分析和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目标,并建立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框架。最后,建立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数学模型,定义了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目标函数、控制方法集合和约束条件集合。(2)针对当前灌浆施工过程控制的研究没有结合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来对灌浆施工质量进行实时控制的现状,提出了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方法,通过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实现对大坝基础灌浆施工质量的实时控制。现有的灌浆施工过程控制缺乏根据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来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控制;因此,为了在灌浆施工过程中更好地控制灌浆质量,提出了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框架和数学模型。其次,介绍了灌浆参数实时采集与传输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灌浆压力、流量、浆液密度和抬动值的采集原理,以及灌浆参数的无线传输方法。再者,提出了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方法。通过对实时采集的灌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从而对灌浆参数的变化可能引起的异常情况进行动态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实时反馈给灌浆管理者和施工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灌浆进行调整和控制。最后,结合灌浆工程三维模型,提出了灌浆三维可视化方法,将灌浆参数与三维模型进行耦合,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实现了灌浆参数及施工过程和成果的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展示。(3)针对当前灌浆可灌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根据可灌性分析对灌浆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现状,提出了灌浆可灌性分析方法,通过定量的可灌性分析,实现对大坝基础灌浆施工质量的事中控制。现有的灌浆可灌性分析没有考虑被灌岩体的透水性和灌浆浆液消耗量的定量关系,缺乏对灌浆施工质量的反馈控制。因此,为了提高可灌性分析的科学性,提出了基于注灰量与导水率关系的可灌性分析方法,并以此来对灌浆施工质量进行反馈控制。首先,对良好的可灌性作出了定义。其次,利用裂隙网络的分形理论和裂隙长度与隙宽的关系,推导了裂隙岩体导水率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表达式。再者,根据裂隙岩体灌浆注灰量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推导了注灰量与导水率的关系式,根据注灰量与导水率的关系曲线对灌浆区域的划分,定义了三个灌浆区域:“正常区域”、“微小裂隙区域”和“扩展区域”。最后,基于坝基防渗标准及灌浆区域的划分,对可灌性区域进行了划分,从而实现了可灌性的定量分析。根据可灌性分析,对不可灌且需要灌浆的区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改善灌浆的可灌性,使得岩体中的裂隙得到更好的灌浆处理,进而提高灌浆施工质量。(4)针对当前灌浆质量评价方法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现状,提出了灌浆质量混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灌浆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实现对大坝基础灌浆施工质量的事后控制。由于灌浆工程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灌浆施工过程难以准确控制灌浆质量,因此,有必要在灌浆结束后对灌浆质量进行综合全面的检查和评价。然而,现有的灌浆质量评价方法多为单因素评价法,难以同时对灌后岩体的渗透性和密实性做出评价,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为了提高灌浆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提出了灌浆质量混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透水率、岩石质量等级和裂隙填充率这三个指标,同时考虑灌后岩体的渗透性和密实性,对灌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建立了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和数学模型。其次,建立了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模型,阐述了评价指标的获取及计算方法。再者,提出了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模型的求解方法。考虑到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个模糊的决策问题,利用通过D数扩展的层次分析法(即D-AHP方法)来解决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由于灌浆质量评价是一个多因素评价体系,每个因素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模糊的,因此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实现对灌浆质量的综合评价。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与D-AHP方法的结合,提出了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求解步骤。通过灌浆质量的综合评价,揭露灌浆质量的薄弱环节和部位,为补强灌浆提供决策依据和反馈控制。(5)基于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可灌性分析和灌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流程和实现方法。根据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提出了基于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可灌性分析和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灌浆施工工艺流程,建立了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的总体控制流程。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的灌浆质量事中控制方法;根据对灌浆施工过程中的灌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基岩抬动等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动态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实时发送给灌浆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灌浆进行控制,从而保证灌浆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再者,详细阐述了基于可灌性分析的灌浆质量事中控制方法;根据注灰量与灌浆导水率的关系,对灌浆区域和可灌性区域进行识别和划分,根据可灌性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保证在不破坏基岩结构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可灌性,进而提高灌浆施工质量。最后,详细阐述了基于灌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灌浆质量事后控制方法;通过灌后质量的综合评价,揭露传统方法不能揭露的灌浆质量的薄弱部位,从而为补强灌浆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二、青阳水库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阳水库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防渗墙施工
    2.1 修筑施工平台
    2.2 导墙施工
        (1)施工要点
        (2) 导墙浇筑施工
    2.3 泥浆制备
3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
    3.1 槽段划分
    3.2 防渗墙施工
        3.2.1 成槽施工
        3.2.2 终孔验收及清孔换浆
        3.2.3 墙体的连接
        3.2.4 观测仪器的安装与埋设
    3.3 重点环节控制
        3.3.1 基岩面的判定
        3.3.2 槽孔连接孔
4 帷幕灌浆
    4.1 帷幕灌浆设计
    4.2 帷幕灌浆进度计划
5 结语

(2)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现状
        1.3.2 岩体渗透结构研究现状
        1.3.3 坝基渗漏与防渗的研究现状
        1.3.4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及地震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坝区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物理地质现象
    2.4 小结
第3章 坝基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
    3.1 坝址区结构面规模分级
    3.2 坝址区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 坝址区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1 左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3.2 右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4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1 左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2 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5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3.5.1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定义
        3.5.2 如美不同卸荷带的渗透结构类型及其渗流性
    3.6 小结
第4章 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4.1 坝基岩体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4.1.1 常规压水试验
        4.1.2 高压压水试验
    4.2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研究
        4.2.1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计算原理
        4.2.2 坝基岩体渗透张量计算
    4.3 渗透系数的综合选取
    4.4 小结
第5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5.1.2 模型介质类型及参数
        5.1.3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5.1.4 模型的空间离散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验证
        5.2.1 模拟方案
        5.2.2 模型验证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5.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5.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5.3.3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渗流场分析
    5.4 坝基岩体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坝基防渗范围分析与评价
    6.1 防渗标准的确定
    6.2 帷幕的设计要求
    6.3 如美坝基防渗帷幕范围分析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简介
    2.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基基础特点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轴线设计研究
    3.1 二期围堰工程地基处理目的
    3.2 二期围堰防渗体系构成
    3.3 本章小结
4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设计研究
    4.1 二期围堰堰体防渗研究
    4.2 堰体防渗结构设计
    4.3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研究
    4.4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结构设计
    4.5 二期围堰三维渗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防渗效果评价
    5.1 防渗墙效果评价
    5.2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振冲法研究现状
        1.2.3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与设计
    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原理
        2.1.1 砂土地基加固原理
        2.1.2 粘土地基加固原理
    2.2 振冲碎石桩设计
        2.2.1 振冲碎石桩设计原则
        2.2.2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3 振冲碎石桩实施
        2.3.1 实施过程
        2.3.2 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坝基渗流控制研究
    3.1 渗流控制目的
    3.2 渗流控制措施
        3.2.1 水平防渗
        3.2.2 垂直防渗
        3.2.3 其他防渗
    3.3 坝基防渗处理
        3.3.1 混凝土防渗墙
        3.3.2 帷幕灌浆
    3.4 本章小结
4 渗流理论与方程求解
    4.1 渗流基本概念
    4.2 渗流理论方程
        4.2.1 基本方程
        4.2.2 方程求解
        4.2.3 有限元解法
    4.3 渗流分析软件
    4.4 本章小结
5 西藏结巴水库坝基处理实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水库基本情况
        5.1.2 坝基工程地质
    5.2 坝基防渗加固
        5.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处理
        5.2.2 坝基防渗处理
    5.3 振冲碎石桩处理效果试验
        5.3.1 试验布设及检测内容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SEEP/W模块的坝基渗流分析
        5.4.1 渗流分析模型构建
        5.4.2 渗流分析工况
        5.4.3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库和堤坝防渗处理技术
    2.1 水库和堤坝防渗的目的
        2.1.1 防止渗漏损失
        2.1.2 防止渗透破坏
        2.1.3 防止坝基失稳
    2.2 防渗技术措施形式
        2.2.1 水平防渗加固
        2.2.2 垂直防渗加固
    2.3 常用防渗技术研究
        2.3.1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
        2.3.2 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
        2.3.3 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2.3.4 搅拌桩防渗墙技术
        2.3.5 冲抓套井回填黏土防渗墙技术
        2.3.6 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
        2.3.7 帷幕灌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介
        3.1.2 主要工程量
    3.2 红岩河水库地质研究
        3.2.1 区域地质
        3.2.2 库区工程地质
        3.2.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3 水库渗漏分析与计算
        3.3.1 水库渗漏分析
        3.3.2 水库渗漏量计算
    3.4 水库防渗处理与设计
        3.4.1 坝基防渗处理
        3.4.2 左、右坝肩防渗处理
        3.4.3 库底防渗
    3.5 灌浆帷幕试验
        3.5.1 试验区段选择
        3.5.2 灌浆工艺与材料
        3.5.3 灌浆试验压力
        3.5.4 试验成果分析
    3.6 坝基前期防渗灌浆
        3.6.1 坝基防渗帷幕设计
        3.6.2 坝基固结灌浆
        3.6.3 前期灌浆施工
        3.6.4 前期灌浆后结果分析
        3.6.5 前期灌浆分析结论
    3.7 坝基补强帷幕灌浆设计
        3.7.1 补强设计的必要性
        3.7.2 补强灌浆试验分析
        3.7.3 补强帷幕防渗设计调整内容
        3.7.4 补强帷幕灌浆施工
    3.8 库区及大坝防渗
        3.8.1 库区防渗
        3.8.2 大坝防渗
    3.9 水库防渗效果检验
        3.9.1 坝基防渗检验
        3.9.2 坝后渗水量观测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抚顺市公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家水库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水文气象
        2.2.1 流域概况
        2.2.2 气象
        2.2.3 设计洪水复核
        2.2.4 泥沙
        2.2.5 坝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3 工程地质
        2.3.1 区域地质
        2.3.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3 天然建筑材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家水库病险问题及安全复核
    3.1 公家水库病险问题
        3.1.1 拦河坝工程存在问题
        3.1.2 溢洪道工程存在问题
    3.2 公家水库工程安全复核
        3.2.1 拦河坝工程安全复核
        3.2.2 溢洪道工程安全复核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家水库除险加固设计
    4.1 水库除险加固方案选择
        4.1.1 拦河坝加固方案比选
        4.1.2 拦河坝加固方案
        4.1.3 溢洪道加固方案比选
        4.1.4 溢洪道加固方案
    4.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
        4.2.1 拦河坝加固设计
        4.2.2 溢洪道加固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石坝防渗基础与渗流分析方法
    2.1 土石坝防渗概述
        2.1.1 坝基防渗分析
        2.1.2 坝身防渗分析
    2.2 渗流分析基本方法
        2.2.1 理论解析法
        2.2.2 水力学法
        2.2.3 有限元法
    2.3 理正软件计算分析土石坝渗流稳定
        2.3.1 基于有限元法的渗流分析
        2.3.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稳定分析
        2.3.3 理正软件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渗流稳定分析的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初选
    3.1 渗流稳定分析影响因素
    3.2 敏感性分析
        3.2.1 坝前水位高程的影响
        3.2.2 渗透系数量级的影响
        3.2.3 水位骤降速率的影响
    3.3 土石坝防渗技术方案初选
        3.3.1 基本特点分析比较
        3.3.2 渗流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多目标决策
    4.1 多目标决策方法分析
    4.2 防渗方案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
        4.2.1 防渗质量指标
        4.2.2 施工进度指标
        4.2.3 施工成本指标
        4.2.4 施工安全指标
        4.2.5 防渗材料可靠性指标
        4.2.6 施工操作性指标
    4.3 土石坝防渗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
        4.3.1 建立层次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实证分析
    5.1 工程项目概况
        5.1.1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及成果核查
        5.1.3 大坝现状渗流稳定分析
    5.2 防渗方案初选
    5.3 初选方案渗流稳定分析
        5.3.1 大坝加固后渗流稳定分析
        5.3.2 大坝防渗方案分析总结
    5.4 建立层次分析决策法数学模型
        5.4.1 建立层次结构
        5.4.2 构造判断矩阵
        5.4.3 层次单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5.4.4 层次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5.5 最佳方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高拱坝建设及拱坝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灌浆处置
        1.2.3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高压冲洗置换处理
        1.2.4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锚固处置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f5断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2.1 坝址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2.2 左岸坝基典型断层—f5断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2.2.1 f5断层空间展布
        2.2.2 f5断层及其影响工程地质特征
        2.2.3 f5断层及其周围岩体分区
    2.3 坝基f5断层处置方案初步分析
        2.3.1 左岸坝基f5断层的灌浆处置方案
        2.3.2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2.3.3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预应力锚固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断层带灌浆材料性能及浆液扩散理论研究
    3.1 灌浆材料性能及试验
        3.1.1 浆液的流变性试验
        3.1.2 浆液的可灌性研究
        3.1.3 浆液的塑性强度和可注期
    3.2 低渗透带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
        3.2.1 单裂隙浆液扩散理论
        3.2.2 液体的浸润理论
        3.2.3 化灌材料试验
    3.3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的灌浆模拟试验研究
        3.3.1 粘度时变性浆液性能特点
        3.3.2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模拟试验
    3.4 灌浆材料工程适宜性研究
        3.4.1 宽大裂缝灌浆材料及配比
        3.4.2 断层破碎带补充加密灌浆材料及配比
        3.4.3 软弱低渗透破碎带灌浆材料及配比
        3.4.4 断层影响区微细裂隙灌浆材料及配比
    3.5 断层破碎带灌浆技术
        3.5.1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特点
        3.5.2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设计
    3.6 坝基f5断层破碎带灌浆效果评价
        3.6.1 防渗帷幕
        3.6.2 软弱岩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机理及置换效果分析
    4.1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4.2 高压对穿冲洗数值模拟试验
        4.2.1 数值模拟设计
        4.2.2 材料参数取值
        4.2.3 数值计算流程
    4.3 高压对冲数值结果及分析
        4.3.1 运动趋势分析
        4.3.2 应力特征分析
        4.3.3 位移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层影响带卸荷岩体的锚固变形机制研究
    5.1 卸荷岩体力相似材料制作
        5.1.1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及相似比
        5.1.2 岩石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5.1.3 岩体相似材料力学试验
    5.2 卸荷岩体锚固物理模型试验
        5.2.1 工程背景及试验目的
        5.2.2 单锚试验设计
        5.2.3 群锚试验设计
        5.2.4 数据采集及测量设备
        5.2.5 压力分散型锚索模型制作
    5.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单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5.3.2 群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试验分析小结
    5.4 单锚及群锚数值模拟试验
        5.4.1 单锚数值模拟分析
        5.4.2 双锚数值模拟分析
        5.4.3 群锚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处置效果监测反馈与分析评价
    6.1 坝基f5断层固结灌浆处置效果评价
        6.1.1 固结灌浆成果统计分析
        6.1.2 固结灌浆透水率检查结果分析及评价
        6.1.3 固结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及评价
    6.2 坝基f5断层帷幕灌浆处置效果及评价
        6.2.1 帷幕灌浆成果资料统计及分析
        6.2.2 帷幕灌浆透水率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6.2.3 帷幕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6.3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成果检测及分析
        6.3.1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回填混凝土后测试孔和检查孔透水率分析
        6.3.2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检查孔岩芯分析
        6.3.3 高压对穿冲洗物探检测
    6.4 坝基f5断层综合处置后岸坡稳定性监测及分析
        6.4.1 岸坡坡面的变形观测
        6.4.2 岸坡锚固区的变形、应力监测
        6.4.3 坝基断层处置洞室变形监测及分析
    6.5 坝基f5断层处置后的渗控监测及分析
        6.5.1 坝基渗透压力
        6.5.2 灌浆平洞和排水洞排水渗透压力
        6.5.3 坝体和坝基渗流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9)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灌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灌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渗漏原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原设计、施工情况简介
        2.2.1 坝基、岸坡处理情况及地质情况
        2.2.2 固结灌浆及坝基帷幕灌浆情况简介
        2.2.3 基础排水情况简介
        2.2.4 断层处理情况简介
        2.2.5 坝体工程质量简介
    2.3 大坝安全鉴定结论
    2.4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2.4.1 工程地质原因分析
        2.4.2 原工程施工质量分析
        2.4.3 现场调查情况分析
        2.4.4 渗漏原因分析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方案
    3.1 大坝目前存在的问题
    3.2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
        3.2.1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原则
        3.2.2 防渗加固设计内容
        3.2.3 坝体浆砌石加固
        3.2.4 大坝防渗墙体系加固
        3.2.5 坝基防渗帷幕加固
        3.2.6 右岸截水墙防渗加固
        3.2.7 坝体排水系统恢复及后期监测系统的改造
    3.3 大坝灌浆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3.3.1 坝体充填灌浆施工要求
        3.3.2 坝基帷幕灌浆施工要求
        3.3.3 大坝灌浆重造防渗幕施工要求
        3.3.4 右岸截水墙接触灌浆施工要求
        3.3.5 浆砌石坝灌浆施工工艺及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坝加固前、后结构稳定性分析
    4.1 工程等别及标准
    4.2 地震设防烈度
    4.3 基本设计资料
    4.4 大坝结构安全复核
        4.4.1 计算断面选取
        4.4.2 坝体材料参数选择
        4.4.3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4.4.4 荷载计算
        4.4.5 计算结果
        4.4.6 计算成果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坝灌浆后效果分析
    5.1 灌前透水率分析
    5.2 由单位水泥灌入量分析
    5.3 由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5.4 与设计方案的验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2 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研究现状
        1.2.3 灌浆可灌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灌浆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5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2.1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概述
        2.1.1 大坝基础灌浆的分类
        2.1.2 大坝基础灌浆施工过程分析
        2.1.3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的特点
    2.2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系统分解
        2.2.1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系统分解的必要性
        2.2.2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系统分解的实现
    2.3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框架
        2.3.1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2.3.2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2.3.3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框架
    2.4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框架及数学模型
        3.1.1 研究框架
        3.1.2 数学模型
    3.2 灌浆参数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方法
        3.2.1 灌浆压力的采集原理与方法
        3.2.2 灌浆流量的采集原理与方法
        3.2.3 浆液密度的采集原理与方法
        3.2.4 抬动数据的采集原理与方法
        3.2.5 灌浆数据的无线传输方法
    3.3 灌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方法
    3.4 灌浆参数的三维可视化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灌浆可灌性分析方法
    4.1 可灌性的定义
    4.2 可灌性分析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4.2.1 分形理论
        4.2.2 岩体裂隙网络的分形特征
        4.2.3 裂隙岩体导水率与注灰量的分形模型
        4.2.4 裂隙岩体注灰量与导水率关系
        4.2.5 灌浆区域的划分
    4.3 可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灌浆质量混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5.1 研究框架及数学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数学模型
    5.2 灌浆质量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
        5.2.1 评价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5.2.2 评价指标的获取及计算方法
    5.3 灌浆质量评价系统模型的求解方法
        5.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2 D-AHP方法
        5.3.3 模型的求解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实现
    6.1 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总体控制流程
    6.2 事中控制
        6.2.1 基于灌浆参数实时监测与分析的事中控制
        6.2.2 基于可灌性分析的事中控制
    6.3 事后控制
        6.3.1 基于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事后控制流程
        6.3.2 基于灌浆质量综合评价的事后控制举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青阳水库坝基帷幕灌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板沟水库工程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施工技术[J]. 张龙. 水利技术监督, 2021(05)
  • [2]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D]. 钟正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D]. 熊奔. 三峡大学, 2020(06)
  •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 嘎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D]. 袁文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抚顺市公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D]. 王霄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土石坝防渗加固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D]. 袁蕾蕾.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8]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D]. 李正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9]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D]. 徐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大坝基础灌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D]. 樊贵超. 天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庆阳水库坝基帷幕注浆防渗工程施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