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相关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中的应用

灰色相关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中的应用

一、灰色关联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岳丽昕[1](2021)在《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生产上以一代杂交种为主。但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杂交种选育很大程度上依赖育种者的经验,育种效率低。因此,探索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对提高大白菜育种效率及阐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14份大白菜亲本配制组合,分析各性状的杂种优势;选取两个代表性F1组合,利用不同方法对其F2分离群体的单株重进行QTL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耐热性大白菜在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表现,鉴定了参与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结果如下:1、利用14份大白菜优良骨干亲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1个F1组合,对亲本及组合开展11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结果发现:91个组合在28天苗期生长量、单株重、叶球重、生育期(商品成熟期)等四个性状均表现显着的杂种优势,最大超亲优势值分别为241.84%、118.14%、120.69%和-207.79%,说明白菜杂交育种可显着提高产量并缩短生育期。2、对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2,444,676个高质量SNPs。基于全基因组SNPs差异和亲本间纯合差异SNPs位点的不同方法,计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距离GDtotal和GDhomo的变幅分别为0.222~0.379和0.211~0.365。通过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Dhomo与28天生长量的中亲优势(r=0.262)和超亲优势(r=0.234)、球重的超亲优势(r=0.214)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遗传距离可以部分预测大白菜杂种优势。3、利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在产量强优势组合的F2群体(418株)中检测到4个控制单株重的QTLs:q PW1.1,q PW5.1,q PW7.1和q PW8.1。连续两年的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q PW8.1定位在标记A08_S45(18,172,719)和A08_S85(18,196,752)之间,约23.5 kb,解释了8.6%的单株重和23.6%的白菜总球叶数的表型变异;还包含一个可能控制单株重杂种优势的杂合区段。2)q PW1.1和q PW7.1解释的单株重表型变异分别是11.7%和10.7%,且q PW7.1表达易受环境影响。3)q PW5.1在着丝粒区域具有显着信号,推测其高杂合性造成的“假超显性效应”和来自亲本‘XJD4’的增效等位基因是影响大白菜产量杂种优势的可能原因。4、以亲本“玉田包尖”配制的大白菜组合具有显着杂种优势,且正反交F1、957株F2的单株重、球高等性状的遗传明显偏向该亲本,说明亲本“玉田包尖”为强优势亲本,具有较强的性状遗传力。确定单株重为“玉田包尖”类白菜的优势性状之一;采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将包尖组合单株重QTL定位在A09染色体。5、筛选耐热亲本‘268’和热敏亲本‘334’,分别对其进行高温胁迫与对照处理,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11,055和8,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7个与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高温胁迫后,耐热大白菜‘268’中谷胱甘肽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途径显着上调,光合作用途径被抑制;而热敏大白菜‘334’中核心基因HSP17.6、HSP17.6B、HSP70-8、CLPB1、PAP1、PYR1、ADC2和GSTF1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胡齐赞[2](2019)在《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春大白菜于春夏之际上市,对保障蔬菜淡季的供应意义重大,而先期抽薹问题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选育强耐抽薹春大白菜品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常规育种进展较缓慢,迫切需要借助分子育种技术来提高效率。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同时开展多种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实践的探索:对耐抽薹和易抽薹的两个大白菜材料进行SSR标记的筛选及验证;利用BSA-seq的方法对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进行定位;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及功能分析,深入了解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MADS-box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从转录因子水平上探索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耐抽薹春大白菜的种质创新针对先期抽薹已成为制约我国春季大白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杂种优势育种途径,初步育成了耐抽薹性、结球性及抗性等性状优于‘菊锦’的新组合‘3-5-5-3-3×3-8-1-4-5’,并初步获得了叶片无毛的耐抽薹速生苗用大白菜新种质。2.大白菜抽薹性状相关的SSR分子标记研究采用大白菜耐抽薹的突变体‘012’与其易抽薹野生型‘006’所构建的分离群体开展分子标记筛选。通过62对SSR引物筛选,获得了一个SSR显性标记BRMS-026。对双亲及F2代分别进行SSR标记单株验证,结果表明,该标记与抽薹性状具有连锁关系,与控制易抽薹性状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13.51 c M。3.基于BSA-seq的抽薹性状定位研究利用BSA-seq的方法,得到4个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A01和A08染色体上,总长度为2.97 Mb,候选区域内共注释到576个基因,其中在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共注释到88个。基于BSA-seq分析开发In Del标记引物,并在两个亲本与两个混池上进行多态性分析,A08染色体上的1个标记A08-8具有多态性。4.基于RNA-seq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易抽薹大白菜‘006’及其耐抽薹突变体‘012’花蕾开展了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大白菜抽薹开花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有5196个基因显着性差异表达,与‘006’相比,‘012’中有2521个基因显着性上调表达,2675个基因显着性下调表达。通过GO功能分析和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了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例如淀粉和蔗糖代谢、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氧化磷酸化过程等。多个已报道的与抽薹开花相关的基因在‘006’和‘012’之间也显着性差异表达。例如,AP3、SEP1、AP1等在‘012’中上调表达,FLC等在‘012’中下调表达,表明大白菜抽薹开花性状存在多路径调控。5.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对转录组测序获得的31个MADS转录因子进行分析,突变体中上调最明显的Br MADS24位于系统进化树的A(AP1/FUL/CAL)亚组,对抽薹具有抑制作用,与下调极为明显的Br MADS28一起均位于A09染色体。下调最明显的Br MADS28位于系统进化树的SVP亚组,下调比较明显的Br MADS22、Br MADS2均位于TM3-like(SOC1)亚组,对抽薹具有促进作用。

王忠,杨亚玲,陈丽[3](2019)在《菜用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文中认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0份引进的菜用大豆材料在阿拉尔市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大豆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荚重>单株荚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鲜重>生长日数>主茎节数。因此,在阿拉尔地区进行菜用大豆品种的选育时,应优先考虑单株荚重、单株荚数和分枝数等指标。

李春,薛晨晨,张炯,胡筑兵,张勤雪,袁星星,顾和平,陈新[4](2018)在《小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和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为了选育高产大粒小豆品种,本研究以180份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为材料,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解析主要农艺性状对小豆单株粒重影响的主次关系,明确控制小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显示:所有主要农艺性状均明显影响小豆产量,但贡献值具有一定差异,其关联度排序为:主茎粗﹥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单荚粒数﹥株高﹥叶面积﹥荚长﹥粒长﹥荚宽﹥花期﹥粒宽﹥百粒重。小豆单株粒重与主茎粗和主茎节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一级分枝数与小豆单株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这表明:主茎粗对小豆产量的影响最大,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数对小豆产量的影响次之。在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可以选择种植主茎粗和主茎节数较高、一级分枝数较低的品种。

胡鑫[5](2018)在《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AABB,2n=4x=28)是四倍体栽培小麦,其播种面积约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10%,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硬粒小麦是由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L.,AABB,2n=4x=28)驯化而来,在其起源和驯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复杂的环境演变条件,在很多性状上具有丰富的变异,同时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普通小麦次级基因源库。因此,对硬粒小麦进行遗传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对于发掘优异的种质资源,用于硬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份硬粒小麦材料的10个主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4年3个重复的表型鉴定;其次利用基于EST序列开发的1366个SNP标记对150份硬粒小麦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研究以及连锁不平衡(LD)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366个SNP标记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对其10个主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另外,利用MALDI-TOF-MS技术,对150份硬粒小麦材料的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硬粒小麦10个主要的农艺性状间都存在丰富的变异,都呈连续性分布,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大部分性状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广义遗传率的结果也表明考察的所有性状都有较高的遗传率(H2>80%)。因此这些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研究。另外鉴定了一些农艺性状优异的材料可进一步验证加以利用。2.硬粒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1366个单核甘酸多态性(SNP)标记对硬粒小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硬粒小麦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和PIC值分别是0.2395和0.1950。B基因组相对A基因组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态地理区域的硬粒小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表现出较大差异。3.硬粒小麦群体结构分析: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硬粒小麦材料主要被分为两个明显类群。硬粒小麦不同类群并没有表现基于国家和地区上一致规律性,而部分生态地理区域的材料有一定的关联,不同时间段的材料的聚类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4.硬粒小麦连锁不平衡分析:硬粒小麦基因组中表现出较高的LD水平,不同的基因组和染色体的平均LD程度不同,A基因组的LD程度总体上要高于B基因组。极显着的LD的成对位点的比率范围从1A的2.4%到2B的7.4%(R2>0.1,p<0.001),14条染色体上平均R2值变化范围从1B的0.043到4A的0.113。结合EST标记的最新物理位置,在染色体和基因组水平,对其LD衰减水平进行评估,不同的染色体内LD衰减距离各异,总体上A基因组衰减距离大于B基因组。5.硬粒小麦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在四年数据中,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65个显着关联结果,不同性状的关联标记的数目从1个到54个不等,这些标记解释了5.0%-26.1%的表型变异。单个性状可能与多个标记相关联,同时单个标记也可能与多个性状相关联。一些关联标记与已报道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研究相一致。共有7个显着的关联结果在四年的关联分析中被重复检测到(主穗长(LMS)和株高(PH)分别有4和3个),同时2个关联结果在3年数据中被重复检测到,11个关联结果在两年数据中都有检测到,这些重复性的关联结果多是显着且可靠的。通过对关联标记对应的EST序列进行同源性序列比对,共确定了多个可能控制相关农艺性状的主效候选基因。同时我们在2A、5A、6A、7A、1B和6B染色体特殊区域发现了一些与农艺性状显着关联的标记聚集形成的QTL簇。6.硬粒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鉴定:在Glu-A3和Glu-B3两个位点,一共鉴定出了12个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等位变异,其中有2个先前没有报道的新的变异。Glu-A3和Glu-B3位点各有5个先前报道过的亚基被鉴定出来,其中Glu-A3位点Glu-A3e、Glu-A3a/c、Glu-A3d、Glu-A3f和Glu-A3b分别占43.0%、16.1%、10.1%、12.8%和7.4%;Glu-B3位点Glu-B3d,Glu-B3b和Glu-B3c分别占60.4%、6.0%和6.0%,Glu-B3h的材料有4个,Glu-B3f也仅在一个材料中被鉴定出来。另外,在Glu-A3和Glu-B3位点各有一个新的蛋白亚基基因型被鉴定出来,分别编码的蛋白亚基分子量在40500 Da和41260 Da左右。

易丽聪[6](2018)在《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和基于染色体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花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适时开花有利于植物躲避不利外界环境并顺利繁殖后代;对于农作物而言,适时开花是获得稳定产量的前提条件。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按照其开花对春化的需求甘蓝型油菜被分为三种生态型:春油菜、半冬性油菜和冬油菜。QTL定位结合与拟南芥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在油菜基因组中检测到大量控制开花的主效QTL位点和候选基因。尽管如此,甘蓝型油菜的开花调控机制还尚未清楚:1)主效开花QTL缺乏深入的分子机理解析;2)多数易受环境影响的微效QTL位点很少被检测更缺乏分子水平的研究;3)开花QTL/基因间的互作缺乏研究。为了进一步揭示甘蓝型油菜的开花调控,本研究分析了开花主效基因Bna A3.FRI与油菜生态型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解析了Bna A3.FRI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此外,实验室前期利用早花亲本No.2127为供体亲本,晚花亲本中油821(ZY821)为轮回亲本,构建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本研究利用已构建的代换系,通过连锁分析在A2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调控油菜开花的微效QTL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 A3.FRI的功能分析FRI是决定拟南芥开花和生态型的关键基因,通过激活开花抑制基因FLC的表达来抑制开花。甘蓝型油菜共包含四个FRI同源基因:Bna A3.FRI、Bna A10.FRI、Bna C3.FRI和Bna C9.FRI,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同时表明Bna A3.FRI变异与油菜的冬春性分化和开花调控相关。本研究对5份冬油菜和5份春油菜的4个FRI拷贝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其中三个拷贝Bna A3.FRI、Bna A10.FRI、Bna C3.FRI包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在Bna A3.FRI的ATG上游200 bp和2.2 Kb的基因区范围内共检测到30个多态性位点、在Bna A10.FRI和Bna C3.FRI基因区分别检测到30和50个多态性位点,而Bna C9.FRI这个拷贝的序列高度保守,没有检测到多态性位点。进一步利用In Del标记分别检测17份冬油菜中Bna A3.FRI、Bna A10.FRI、Bna C3.FRI的单倍型发现,所有的冬油菜都包含相同的Bna A3.FRI单倍型,但包含不同的Bna A10.FRI和Bna C3.FRI的单倍型。随后对另外20份不同生态型油菜中Bna A3.FRI进行测序分析,最终在Bna A3.FRI ATG上游200bp和2.2Kb的基因区共检测到33个多态性位点,包含5个In Del(两个In Del位于ATG上游)和28个SNP(全部位于基因区,其中16个SNP导致氨基酸序列缺失/突变)。这些多态性位点共构成了9种单倍型(其中包含3种主要单倍型hap1、hap2和hap8,分别出现10次、8次和5次)。将其中三个In Del开发为分子标记并对174份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Bna A3.FRI单倍型分析(marker-based haplotype,m HAP),共检测到三种主要单倍型:m HAP1(22.4%)、m HAP2(60.3%)和m HAP3(15.5%)。对不同生态型油菜的Bna A3.FRI基因型组成分析发现:冬油菜中m HAP1基因型的频率(17/17,100%)显着高于半冬性油菜和春油菜中m HAP1的频率(分别为8/118,6.8%和15/39,38.5%)。同时,对不同地区油菜的Bna A3.FRI基因型组成分析发现:亚洲地区油菜中m HAP1的频率(5/108,4.6%)和m HAP3基因型的频率(11/108,10.2%)显着低于m HAP2(90/108,83.3%);与之相反,欧洲地区的油菜中m HAP1的频率高达58.5%(24/41)。这些结果表明Bna A3.FRI基因型与油菜的生态型和地区适应性相关。分别对半冬性和春油菜中不同单倍型油菜的开花期进行比较发现,不同Bna A3.FRI单倍型的开花期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对Bna A3.FRI的hap1和hap2两种单倍型进行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发现:hap1和hap2都能激活拟南芥FLC的表达并推迟开花,但hap1的推迟开花的功能明显比hap2强。为了进一步分析Bna A3.FRI序列变异对其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hap1启动子驱动其他3种Bna A3.FRI单倍型表达(hap2,hap3和hap8),同时又用hap2的启动子驱动hap1表达。通过转化拟南芥进行功能比较发现:在替换启动子之后,hap1依旧可以显着激活拟南芥FLC表达并推迟开花;而hap2,hap3和hap8虽然可以推迟开花但功能明显比hap1弱。这些结果表明Bna A3.FRI基因区序列变异导致其功能弱化,并由此调控开花期变异。2.基于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实验室之前通过构建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得到多个表现为早花的家系,对BC4F1代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得到3个表现为早花的A2染色体片段代换系:3W066、3W071和3W081。3个株系的F2群体的平均开花期分别为:145.7±18.3天、84.3±34.14天和136.8±29.27天,都显着早于晚花亲本ZY821当年的花期(161.7±4.34天)。我们选择株系3W066(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4.75%)进行后续的开花QTL定位,并利用16个SSR和In Del标记重新构建了A2染色体导入区段的遗传连锁图。分别在WH2011(2011/2012,半冬性环境)和GS2012(2012,春环境)中考察BC4F3和BC4F4群体的开花期,结合单株的基因型数据我们在两个环境中各检测到2个QTL位点:其中WH2011环境下q FTA2.1a和q FTA2.1b分别解释开花期变异的25.4%和49.1%;GS2012环境下q FTA2.2a和q FTA2.2b分别解释开花期变异的13.1%和3.7%。在半冬性环境下连续三年(WH2011、WH2012和WH2013)对BC4F3、BC4F4和BC4F5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分析,最终将q FTA2.1a定位在标记KH77和KH78之间,对应于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245Kb的范围,该区段包含一个重要的开花基因Bna FT.A2。此外,利用精细定位过程中检测到的交换单株进行自交,共得到3种包含不同导入片段的近等基因系:NIL-1、NIL-2和NIL-3(NIL-1包含的片段最长并涵盖NIL-2和NIL-3中的导入片段,NIL-2包含q FTA2.1a和q FTA2.1b两个位点,NIL-3只包含q FTA2.1a位点)。这3个导入系和ZY821在2013/2014(WH2013)环境下的开花期分别为66.5±11天、140±8.94天、156.3±7.18天和163.1±2.03天;说明A2染色体导入片段包含两个以上开花调控位点且位点之间具有加性效应,而我们分离的q FTA2.1a只是其中一个微效QTL位点。

黄成[7](2018)在《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认为玉米(Zea mays ssp.mays)是大约9000年前由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的大刍草(Zea mays ssp.parviglum is)驯化而来。虽然大刍草仅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狭小的巴尔萨斯河流域,但现代玉米在北纬58°到南纬40°的区域都有分布,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玉米属于短日照植物,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大多数热带玉米对光周期敏感,仅能在热带短日照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而温带玉米则对光周期钝感,完全适应了温带长日照环境。因此,光周期敏感性的适应性变化在玉米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进一步解析玉米光周期的遗传基础对理解玉米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和利用优良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大刍草(CIMMYT 8759)与玉米自交系W22杂交衍生得到的BC2S3重组自交系群体(866份),运用图位克隆的研究方法,成功克隆了一个重要的玉米光周期基因ZmCCT9。结合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分子生物学分析、遗传转化和群体遗传学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了 ZmCCT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选择进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均匀覆盖全基因组的19838个SNP分子标记,对BC2S3重组自交系群体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期表型进行QTL定位分析,发现在第9号染色体检测到一个效应较大的开花期QTL(qDTA9)。进一步构建精细定位群体(5394株),运用重组交换单株衍生后代测验的策略,将qDTA9精细定位于分子标记M1 15705和M1 15707之间的一个2.4kb的非编码区内。2.对513份玉米自交系的2.4kb非编码区进行重测序分析,结合关联群体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期表型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一个Harbinger-like转座子与开花期表现出最显着的关联信号(P=5.26 ×10-7),该转座子位于一个CCT转录因子(ZmCCT9)上游大约57kb的位置。进一步对该Harbinger-like转座子与关联群体在6个不同纬度地点的积温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该转座子仅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出与开花期显着的关联信号,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关联信号并不显着,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可能在玉米纬度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为了进一步证实ZmCCT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3个独立的转基因植株。在长日照条件下对转基因植株的纯合后代进行开花期表型鉴定,转基因敲除系的开花期显着地早于野生型植株,表明ZmCCT9基因参与了对玉米开花期的调控。4.利用近等基因系材料对ZmCCT9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主要在玉米成花转变时期的成熟叶中表达且受到生物钟的调控。mRNA原位杂交分析表明ZmCCT9基因主要在成熟叶中的维管束和厚壁纤维细胞中表达。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对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开花期表型测定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受到光周期的调控且具有依赖于长日照的开花抑制作用。5.通过对NAM群体26个亲本自交系在Harbinger-like转座子位点的基因型、NAM群体开花期QTL分离模式与F1材料等位基因特异表达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合玉米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测验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作为一个顺式作用元件抑制ZmCCT9基因表达,从而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玉米早开花。6.为了解析ZmCCT9基因在玉米光周期途径中的分子调控关系,利用近等基因系材料和转基因敲除系材料,对目前已知的玉米光周期途径相关的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通过抑制玉米成花素基因ZCN8的表达抑制玉米开花。7.对73份大刍草材料Harbinger-like转座子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大刍草材料都不携带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是一个新生突变且发生在玉米起始驯化之后。对27份玉米自交系和19份大刍草材料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有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的玉米自交系的核苷酸多态性显着地低于大刍草材料,而不含有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的玉米自交系表现出中性进化的特征,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在玉米长期的驯化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选择。8.利用1008份美洲玉米地方品种,对ZmCCT9基因的Harbinger-like转座子和ZmCCT10基因的CACTA-like转座子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转座子均与纬度显着相关且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富集。进一步分析发现,CACTA-like转座子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的等位基因频率沿纬度梯度积累更快,表明CACTA-like转座子可能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更早出现。9.两个转座子的分子钟分析和在关联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CACTA-like转座子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早出现约2624年,且两个转座子在玉米从热带低纬度地区向温带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CACTA-like转座子在玉米起始驯化之后的初期对降低玉米光周期敏感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而Harbinger-like转座子则主要在促进玉米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一个远距离的Harbinger-like转座子作为一个顺式作用元件通过抑制ZmCCT9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玉米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ZmCCT9基因通过负向调控玉米成花素基因ZCN8的表达,从而抑制玉米开花。CACTA-like转座子和Harbinger-like转座子都是新生突变,且先后在玉米从热带低纬度地区向温带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选择,以促进玉米向高纬度地区的散布。因此,ZmCCT9基因的克隆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玉米驯化适应过程的了解,也为充分利用玉米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挖掘玉米开花期相关的优良等位基因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选择位点,对选育开花期适宜的优良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刘春梅[8](2016)在《白菜薹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文中提出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sen.et Lee)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中的一个变种,喜冷凉的气候类型,盛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一带,食用器官为幼嫩的花薹。本课题以2个白菜薹不育系为母本,17个自交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4个杂交组合,对其后代F1以及父母本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进行差异性测验,选育高产优质的杂交组合;利用SSR标记对亲本材料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将白菜薹不育系15A、16A以及其对应的保持系15、16从花器官形态、花粉活力、分子鉴定、物候期以及结荚形态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白菜薹2个雄性不育系和17个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大都呈现正向的平均中亲优势,其中主薹重、侧薹数、单株产量这三个性状的平均中亲和超亲优势都是最高的,但是品质性状几乎不具有杂种优势,呈现负向优势。2.通过对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不育系15A在侧薹数、侧薹重上具有正向的配合力效应,可作为改良侧薹产量的亲本;不育系16A在主薹相关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为正向的,可作为改良主薹商品性的亲本;父本Y3、C23可作为丰产性育种的优良亲本;B26、B22可作为改良白菜薹营养价值的亲本;通过对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没有一个杂交组合各个性状都是优良的,相对而言15×B26、15×C23、15×Y3、15×B30、16×C23、16×B26、16×B43、16×Y3这8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比较高,优良性状明显。3.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分析,关联度范围为0.79080.8777,其中与产量关系最密切的性状是侧薹重,关联度达到0.8777,其次是薹叶比、侧薹数,因此白菜薹育种过程中,要注重对侧薹数、侧薹重、薹叶比的选择,对丰产性育种起重要作用。4.将19份亲本材料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差异分析,在遗传系数3.80处将其分为四类:第I类包括C23、B31、日本菜心、B26四个材料,C23、日本菜心都属于菜心,B31和B26叶片窄而细小,叶色浓绿,可能是由菜心与白菜薹杂交而来的;第II类包括B43、B30、B37、B39、15A五个材料,这一类都属于早熟亲本,除15A极早熟30-35天,其他4个生长期都在45天左右;第III类包括B12、B07、B10、B27、B11五个材料,都属于晚熟亲本,生长期都在60天以上,B12极晚熟大约100天现蕾;第IV类包括B42、Y3、B04、16A、B22五个材料,都属于叶片偏大,椭圆形,B04、Y3叶片褶皱像大白菜,其中16A、B04、B22叶片黄绿色。5.对白菜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分析,保持系的花器官大小、物候期与其对应的不育系差异不大,但是保持系的花药发育正常,具有花粉活力,能够授粉结实,结实率高,种子饱满,不育系花药畸形,无花粉活力。用特异引物orf138进行分子鉴定,不育系中均能扩出300 bp左右的条带,结果表明不育系中含有萝卜0gura不育胞质。

杨燕林,王朝文,杨洪涛,和加卫,和文佳,杨正松,和建平,王宇萍[9](2015)在《兔眼蓝莓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明确蓝莓各农艺性状对目标性状影响的主次关系,可为蓝莓引种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蓝莓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株产关联度最大的为结果枝数,其次为每枝结果数和单果重;单株产量与株高、结果枝数、平均每枝结果数、单株一年生枝树和单果重达到了极显着正相关,与果蝇发生率为负相关。

俞华先,周清明,孙有芳,安汝东,桃联安,董立华,郎荣斌,经艳芬[10](2013)在《云南瑞丽第8轮国家区试甘蔗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认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第8轮国家区域试验的10个甘蔗新品种(系)。结果表明,加权关联度值大于新台糖22(CK1)的包括云蔗05-51、柳城03-1137、福农39和云蔗06-407共4个品种,亦是参试品种中含糖量优于或最接近CK1的品种;除了福农36含糖量约低于新台糖16(CK2)外其余新品种(系)含糖量均大于CK2;赣南02-70、云蔗05-51、柳城03-1137、福农39、赣南02-70和福农02-5707等6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值均大于新台糖16(CK2),亦是参试品种中蔗糖分优于或最接近CK2(高糖CK)的品种;其中赣南02-70是参试品种中蔗糖分表现最佳的品种,可用作高糖亲本。该评价结果与参试品种的田间综合表现相吻合。建议云蔗05-51、柳城03-1137、云蔗06-407、福农39等4个品种(系)可以在云南瑞丽及其气候相似蔗区推广应用。

二、灰色关联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色关联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其遗传机理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2 杂种优势的三个经典假说
        1.1.3 其他假说
    1.2 杂种优势预测
        1.2.1 配合力法
        1.2.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1.2.3 其他预测方法
    1.3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 BSA基因定位的发展及应用
    1.5 大白菜产量性状研究
        1.5.1 大白菜的产量构成及其相关性
        1.5.2 大白菜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1.6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及F_1的田间性状表现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2.4 遗传参数估计与分析
        2.2.5 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2.3 讨论
        2.3.1 配合力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2 遗传效应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3 大白菜产量、生育期表现显着优势
第三章 SNP标记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3.1.3 欧式距离计算与表型聚类分析
        3.1.4 亲本的DNA提取与重测序
        3.1.5 数据质控与变异检测
        3.1.6 基于SNP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和亲本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3.2.2 亲本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2.3 亲本重测序与SNP标记开发
        3.2.4 基于SNP标记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
        3.2.5 基于SNPs的聚类分析
        3.2.6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SNP遗传距离有助于准确聚类
        3.3.2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3 双亲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矮桩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4.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4.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4.1.5 GPS关联分析
        4.1.6 SNP-index分析和ED分析
        4.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4.1.8 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白菜单株重的遗传特性
        4.2.2 单株重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4.2.4 单株重QTL验证及候选基因预测
        4.2.5 杂合区段可能是导致单株重杂种优势的原因
    4.3 讨论
        4.3.1 与单株重相关的杂种优势QTL分析
        4.3.2 A05 着丝粒高杂合的原因及解释
        4.3.3 三种QTL分析方法的比较
        4.3.4 QTL“一因多效”现象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第五章 包尖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5.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5.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5.1.5 GPS关联分析
        5.1.6 SNP-index分析
        5.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包尖大白菜优势性状的确定
        5.2.2 亲本、F_1、F_2分离群体的田间性状表现
        5.2.3 优势性状-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5.2.4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
    5.3 讨论
        5.3.1 混池的数量及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5.3.2 “玉田包尖”类白菜表现偏向遗传
        5.3.3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分析
第六章 大白菜耐热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高温胁迫处理
        6.1.2 取样与转录组测序
        6.1.3 转录组分析
        6.1.4 差异表达分析
        6.1.5 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1.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6.1.7 q RT-PCR验证候选hub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白菜品种高温处理表型
        6.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6.2.3 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DEGs比较
        6.2.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2.5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6.2.6 基因共表达网络确定七个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模块
        6.2.7 关键模块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6.2.8 与高温胁迫及其恢复处理相关的hub基因
        6.2.9 候选hub基因的表达验证
    6.3 讨论
        6.3.1 利用WGCNA分析构建与高温胁迫相关的共表达网络
        6.3.2 长期胁迫与短期胁迫机制的差异
        6.3.3 HSPs和 HSF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4 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6 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高温胁迫中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作者简历

(2)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大白菜概述
    1.2 大白菜耐抽薹育种研究进展
        1.2.1 耐抽薹大白菜品种选育现状
        1.2.2 耐抽薹大白菜育种研究展望
    1.3 大白菜抽薹性状机理研究进展
        1.3.1 遗传规律研究
        1.3.2 生理生化研究
        1.3.3 分子机制研究
    1.4 分子标记及BSA-seq技术
        1.4.1 基因定位概述
        1.4.2 分子标记研究概述
        1.4.3 大白菜抽薹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1.4.4 BSA-seq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5 转录组学及 RNA-Seq 技术
        1.5.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2 RNA-Seq 技术在芸薹属蔬菜中的应用
    1.6 植物MADS-box基因研究进展
        1.6.1 MADS-box蛋白的结构研究
        1.6.2 植物MADS-box基因的分类研究
        1.6.3 植物MADS-box基因的功能研究
    1.7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2 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资源材料
        2.1.2 育种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耐抽薹材料的筛选
        2.2.2 耐抽薹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2.2.3 组合选配结果
        2.2.4 耐抽薹结球大白菜杂交种繁制
        2.2.5 耐抽薹苗用大白菜种质创新
    2.3 讨论
3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SSR分子标记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构建基因池
        3.1.3 基因组DNA提取
        3.1.4 SS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连锁SSR标记的筛选
        3.2.2 连锁SSR标记的验证
        3.2.3 连锁标记与目标性状遗传距离估算
    3.3 讨论
4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BSA-seq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遗传分析
        4.1.3 构建基因池
        4.1.4 重测序
        4.1.5 数据分析
        4.1.6 连锁标记开发与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遗传分析
        4.2.2 测序数据统计
        4.2.3 SNP检测与注释
        4.2.4 SmallIn Del检测与注释
        4.2.5 关联分析结果
        4.2.6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4.2.7 连锁标记开发
    4.3 讨论
5 大白菜抽薹性状蕾期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总RNA提取与c DNA文库的构建
        5.1.4 转录组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1.6 差异基因筛选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易抽薹和耐抽薹大白菜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5.2.2 基因定量分析
        5.2.3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5.2.4 差异表达mRNA的表达量验证
        5.2.5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5.2.6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析
    5.3 讨论
6 与大白菜抽薹相关的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材料
        6.1.2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6.1.3 MADS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6.1.4 大白菜MADS基因染色体分布
        6.1.5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6.2.2 大白菜MADS基因系统进化比较分析
        6.2.3 大白菜MAD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分析
        6.2.4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 讨论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3)菜用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调查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2.2 求绝对差值
    2.3 求关联系数
    2.4 求关联度
3 讨论与结论

(4)小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和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1.3.1 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
        1.3.2 小豆单株粒重和主要农艺性状间关联度的计算
        1.3.3 小豆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计算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数据统计
    2.2 小豆单株粒重和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2.3 小豆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2.4 小豆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5)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硬粒小麦的形态学及起源与地理分布
        1.1.1 硬粒小麦形态学特点
        1.1.2 硬粒小麦起源与地理分布
    1.2 硬粒小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1 硬粒小麦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1.2.2 硬粒小麦种质资源抗病、耐逆性的研究及育种利用
        1.2.3 硬粒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及育种利用
    1.3 关联分析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关联分析的基础:连锁不平衡
        1.3.2 关联分析的策略
        1.3.3 关联分析在小麦中的应用
    1.4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研究进展
        1.4.1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分类
        1.4.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染色体定位与等位变异
        1.4.3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与品质的关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硬粒小麦材料
        2.1.2 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2.3 讨论
3 硬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DNA的提取
        3.1.2 SNP基因型分型
        3.1.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4 遗传结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NP揭示的硬粒小麦遗传多样性
        3.2.2 硬粒小麦的群体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硬粒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
        3.3.2 硬粒小麦遗传结构评价
4 硬粒小麦的连锁不平衡分析与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连锁不平衡
        4.1.2 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硬粒小麦连锁不平衡
        4.2.2 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4.3 讨论
        4.3.1 硬粒小麦连锁不平衡分析
        4.3.2 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5 硬粒小麦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及MALDI-TOF-MS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Glu-A3位点鉴定结果
        5.2.2 Glu-B3位点鉴定结果
        5.2.3 硬粒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亚基组合类型
    5.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和基于染色体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总述
    1.1 植物数量性状研究
        1.1.1 数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位点(QTL)
        1.1.2 QTL定位
    1.2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开花调控网络研究
        1.2.1 光周期途径
        1.2.2 春化途径
        1.2.3 自主开花途径
        1.2.4 赤霉素途径
        1.2.5 环境温度
        1.2.6 衰老途径
    1.3 芸薹属作物开花期QTL的研究
        1.3.1 芸薹属作物开花期QTL
        1.3.2 芸薹属作物的开花基因研究
    1.4 开花调控因子FRI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FRI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
        1.4.2 拟南芥FRI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芸薹属作物FRI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基础、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核酸提取
        2.2.3 BnaFRIs变异分析
        2.2.4 BnaA3.FRI核心启动子分析
        2.2.5 BnaA3.FRI表达分析
        2.2.6 BnaA3.FRI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2.7 BnaA3.FRI的功能分析
        2.2.8 Bna.FRI系统进化分析
    2.3 结果
        2.3.1 BnaFRI的变异分析
        2.3.2 BnaA3.FRI单倍型及其与油菜生态型和开花期相关性分析
        2.3.3 BnaA3.FRI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2.3.4 BnaA3.FRI功能分析
        2.3.5 BnaA3.FRI系统进化分析
    2.4 讨论
        2.4.1 BnaFRI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进化研究
        2.4.2 BnaA3.FRI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
        2.4.3 本研究结果的潜在应用
第三章 基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来源
        3.2.2 群体材料
        3.2.3 田间种植和表型鉴定
        3.2.4 基因型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5 QTL初步定位
        3.2.6 QTL精细定位
        3.2.7 候选基因预测
    3.3 结果
        3.3.1 亲本和QTL定位群体的开花期遗传变异
        3.3.2 NZ-A2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开花QTL定位
        3.3.3 NZ-A2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开花QTL精细定位
    3.4 讨论
        3.4.1 开花期的遗传机理
        3.4.2 甘蓝型油菜A2连锁群开花QTL研究
        3.4.3 本研究结果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研究用到的引物及序列
附录2 用于BnaA3.FRI等位变异分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
附录3 BnaA3.FRI、BnaA10.FRI和BnaC3.FRI多态性位点
附录4 开花期QTL定位群体播种信息
附录5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7)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开花研究进展
        1.1.1 植物开花的形态发育过程
        1.1.2 诱导植物开花的成花素
        1.1.3 调控植物开花的信号途径
    1.2 玉米开花期研究进展
        1.2.1 玉米开花期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2 玉米开花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3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1.3.1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结构特征及分类
        1.3.2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功能分析
        1.3.3 玉米中CCT结构域家族基因分析
    1.4 玉米的起源、驯化和传播分布
        1.4.1 玉米的起源
        1.4.2 玉米的驯化与适应
        1.4.3 玉米的传播分布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开花期QTL-qDTA9的精细定位和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玉米-大刍草BC_2S_3重组自交系群体
        2.2.2 关联群体材料
        2.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2.3 实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
        2.3.2 表型调查
        2.3.3 精细定位方法
        2.3.4 分子标记开发
        2.3.5 玉米叶片DNA提取
        2.3.6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3.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8 关联分析
        2.3.9 ZmCCT9基因全长cDNA序列获得
        2.3.10 候选基因ZmCCT9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玉米开花期QTL-qDTA9遗传结构解析
        2.4.2 分子标记和基因型鉴定
        2.4.3 qDTA9的精细定位
        2.4.4 qDTA9的表型效应分析
        2.4.5 关联分析
        2.4.6 候选基因ZmCCT9的确定
    2.5 讨论
第三章 ZmCCT9基因的转基因功能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玉米材料
        3.2.2 菌株与载体
        3.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3.3 实验方法
        3.3.1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2 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3.3 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农杆菌转化
        3.3.4 玉米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3.3.5 T1代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CRISPR/Cas9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3.4.2 CRISPR/Cas9转基因阳性植株表型鉴定
    3.5 讨论
第四章 ZmCCT9基因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与载体
        4.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4.3 实验方法
        4.3.1 玉米材料种植
        4.3.2 总RNA的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4.3.3 RNA反转录
        4.3.4 载体构建
        4.3.5 载体质粒大量提取
        4.3.6 玉米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质粒转化
        4.3.7 基因枪轰击法
        4.3.8 mRNA原位杂交
        4.3.9 扫描电镜观察
        4.3.10 等位基因特异表达
    4.4 结果与分析
        4.4.1 ZmCCT9蛋白亚细胞定位
        4.4.2 ZmCCT9基因时空表达分析
        4.4.3 mRNA原位杂交分析
        4.4.4 节律表达分析
        4.4.5 Harbinger-like转座子功能分析
        4.4.6 茎尖分生组织形态学分析
        4.4.7 ZmCCT9基因分子调控网络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Harbinger-like转座子进化选择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玉米材料
        5.2.2 主要生物学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5.3 实验方法
        5.3.1 转座子基因型鉴定
        5.3.2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5.3.3 分子钟分析
        5.3.4 A片段系统进化树分析
    5.4 实验方法
        5.4.1 Harbinger-like转座子选择测验分析
        5.4.2 ZmCCT9和ZmCCT10两个基因转座子频率分析
        5.4.3 ZmCCT9和ZmCCT1O两个基因转座子纬度分布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白菜薹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应用研究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态特征
        1.2.2 雄性不育的主要来源
        1.2.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1.2.4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种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1.3 分子标记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1.4 菜薹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4.2 杂种优势研究利用
        1.4.3 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
        1.4.4 配合力的概念
        1.4.5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
        1.4.6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白菜薹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2.1.1 实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杂种优势、配合力的分析
    2.2 SSR分子标记基于亲本间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2.2.1 亲本材料的DNA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PAGE电泳检测PCR产物
    2.3 不育系 15A、16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 15、16的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的分析
        3.1.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分析
        3.1.2 各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3.2 配合力的分析
        3.2.1 各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分析
        3.2.3 杂交组合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2.4 遗传参数估计分析
        3.2.5 优良组合的筛选与评价
    3.3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3.1 与产量相关的灰色关联分析
        3.3.2 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3 杂交组合材料的叶片颜色与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3.4 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3.5 不育系 15A、16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 15、16的比较
        3.5.1 花器官形态学观察
        3.5.2 花粉活力的测定
        3.5.3 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特异引物的PCR检测
        3.5.4 物候期的比较
        3.5.5 结荚形态的比较
4 讨论
    4.1 白菜薹杂种优势的分析
    4.2 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4.3 亲本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预测
    4.4 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研究
    4.5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表

(9)兔眼蓝莓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地概况
    1.3试验方法
    1.4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表现
    2.2相关性分析
    2.3灰色关联度分析
    2.4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3结论与讨论

(10)云南瑞丽第8轮国家区试甘蔗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区试品种及试验方法
    1.2 田间调查项目
        1.2.1农艺性状
        1.2.2工艺性状
        1.2.3病虫害调查
    1.3 统计分析
        1.3.1 确定参考品种及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1.3.2 权重系数[W(k)]的确定
        1.3.3 各品种与参考品种的灰色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系)工农艺性状表现
    2.2 各性状与甘蔗含糖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3 参试品种(系)灰色关联度评估分析
3 参试品种(系)综合评价
4 小结

四、灰色关联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D]. 岳丽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D]. 胡齐赞.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3]菜用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 王忠,杨亚玲,陈丽. 新疆农垦科技, 2019(03)
  • [4]小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和相关性分析[J]. 李春,薛晨晨,张炯,胡筑兵,张勤雪,袁星星,顾和平,陈新.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9)
  • [5]硬粒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鉴定[D]. 胡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因子BnaA3.FRI的功能分析和基于染色体代换系的花期QTL定位[D]. 易丽聪.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7]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黄成.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8]白菜薹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D]. 刘春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9]兔眼蓝莓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杨燕林,王朝文,杨洪涛,和加卫,和文佳,杨正松,和建平,王宇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03)
  • [10]云南瑞丽第8轮国家区试甘蔗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俞华先,周清明,孙有芳,安汝东,桃联安,董立华,郎荣斌,经艳芬.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3(04)

标签:;  ;  ;  ;  

灰色相关分析在春白菜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