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胆囊切除术48例分析

不规则胆囊切除术48例分析

一、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男[1](2020)在《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内外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难度和效果,因结石发生的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性肝脏、胆管病理改变而明显不同。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右肝内胆管结石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1、右肝内胆管结石就其发病部位、病理改变、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来讲,其复杂性及治疗难度明显高于左肝内胆管结石,更不同于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2、由于右肝胆管结构更为复杂、且变异较多,相对于其他部位的结石来说,手术治疗后有更高的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而,我们将其作为独立的结石发生部位,来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在右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主要适应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1 16例,分别接受了肝切除术和非肝切除术两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分析肝切除术组与非肝切除术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综合治疗效果等。重点分析术后结石残留率(RSR)、复发率(CI)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合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型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Ⅰ型(26例)、Ⅱ型(52例)、Ⅲ型(38例),并按手术方式分为肝切除术组(96例)与非肝切除术组(20例)(胆肠引流术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三型右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肝切除术组96例患者,并发症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腹腔出血等)40.6%;残石率27%;复发率15.7%;优良率71%。非肝切除术组20例患者,并发症率15%;残石率80%0;复发率75%;优良率25%。肝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高于非肝切除组(X2=4.706,P=0.03),但其术后残石率(RSR)(P<0.001)、复发率(CI)(P=0.003)均明显低于后者,而且肝切除术组的手术优良率要明显优于非肝切除术组(X2=14.905,P<0.001)。结论:肝切除术在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时有其明确的适应症,对于符合肝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切除术前,应积极评价肝功能,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肝脏切除范围,对于病变局限在规则肝段内的病变,应选择规则性肝切除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应注重术中彩超、术中胆道镜等手术工具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术后残石率、复发率,确保患者取得更加优良的手术疗效。

邱金伦,廖锦岐,游锦华,李坤平,廖方[2](2019)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以上研究对象分为PH组(精准肝切除)和IH组(非规则性肝切除),PH组40例,IH组3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PH组的有效率(97.50%)显着高于IH组(73.33%)(P <0.05);PH组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IH组(P <0.05),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显着少于IH组(P <0.05);PH组的TBIL、ALT及AST水平显着低于IH组(P <0.05);PH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显着低于IH组(23.33%)(P <0.05)。结论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相较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更加显着,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李淳洋[3](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李青[4](2011)在《规则性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方法对114例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40例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除手术时间长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以外,其他各方面均优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P<0.05)。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更适于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病。

陈水平[5](2008)在《2763例胆管结石手术引流方式的分析及对引流方式的再认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胆管结石手术引流方式随诊断技术和手术技巧的提高所发生的变迁。方法一、收集有资料记载的近22年(1986年1月——2007年12月)来自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胆管结石的病人资料。二、整理资料,得出病人的一般情况:病人的发病年龄、性别、结石的分布部位、病人采用了哪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图表的形式将其列举出来。三、将这22年病例资料中手术引流的方式——T管引流和胆肠吻合引流的资料按1986年——1996年和1997年——2007年划分为二个时间段,汇总成四格表,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四、分析资料,探讨胆管结石手术引流方式变迁的原因。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我国胆管结石的治疗状况,了解我国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引流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一、胆管结石的病人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变化不是很大。二、结石的发病年龄高龄化,发病的年龄高峰有向后推移的趋势。三、上世纪60—80年代初、1986—1996年、1997—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胆管结石病人中T管引流和胆肠吻合引流在同期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中百分比分别是:74.70%和16.90%、54.13%和37.00%、67.68%和13.10%。四、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病例资料中T管引流和胆肠吻合百分率存在差异(p<0.001)。结论过去的近50年来,我国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引流方式经历了胆道探查+T管引流——胆肠吻合——病灶根治+T管引流三个阶段。

王悦华[6](2004)在《腹腔镜肝切除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的外科基础和技术以及肝癌切除术的有关问题,并从可行性、有效性、实用性等方面对LH微创外科技术进行分析。 方法:设计提出了腹腔镜肝切除的“一阻二切”的手术方案,前瞻性地对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例的综合影像和外科解剖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自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经临床筛选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的病例47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27岁~67岁,平均(46.2+9.6)岁。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5例、肝血管瘤9例、肝脏良性肿瘤10例、其它病变3例。化验HBsAg(+)15例,抗-HCV抗体(+)3例,伴有肝硬化者22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0例,B级7例。病灶直径1.7cm~13cm,平王悦华‘遵土堂位业这」经红一一—均(5 .4土2.8)cm。手术于上腹部放置4一6个穿刺管,应用电刀、超声刀和腔内直线形切割钉合器等多种断肝方法,采用钦夹夹闭、医用纤维蛋白胶粘封等方法处理肝断面。对于肝癌病例,均按肿瘤切除原则进行手术。 结果:在47例中43例成功地完全在腹腔镜下完成肝切除术,2例位于右肝者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2例位于右肝者经腹腔镜探查后中转开腹手术。在腹腔镜下对局部切除肝组织的蒂部脉管和左肝规则性切除时对各肝段的3级肝门结构详细观察的结果,与CT或MR工影像资料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LH的范围包括规则性肝切除16例,局部切除27例。规则性肝切除包括左半肝切除5例、左外叶切除7例、肝右下段切除3例、肝方叶切除1例。LH的平均手术时间(182.3士67.2)min。平均出血量(411.4士402.6)ml。局部切除肝组织的蒂部有3至5支脉管需要用钦夹夹闭的方法处理。对于左肝规则性切除,各肝段均有独立的3级肝门结构,对2至3级肝门的脉管先行解剖分离,再用钦夹夹闭或用打合切割器处理是控制出血的关键。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为(5.5士1.4)天。术后随诊1年至1年半,全部病例生存,完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一年复发率为巧.4%(2/13)。王悦坐‘遵土全位业文业遭匕一一一 结论:限制LH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技术问题、手术风险性、肿瘤治疗原则问题。所设计的“一阻二切”的手术方案,为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用的有价值的指导。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像开腹手术一样安全地进行LH,关键是恰当处理要切除肝的蒂部脉管,对次级肝门脉管的解剖分离是行肝段或左半肝切除时控制出血的关健。选择适当的肝癌病例在超声辅助下可以按肿瘤治疗原则进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除了手术时间比较长以外,近期效果优越。但是腹腔镜肝癌切除的远期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腹腔镜肝癌切除的适应证可以作为右肝边缘或左半肝的肝癌的首选术式,而不象以往仅仅局限于因伴有肝硬化不适于开腹手术者。LH技术在肝外科医生应掌握的技术中应有一席之地。

刘启武,严继生,贾雄杰[7](2003)在《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非规则性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总结作者自1993年-2003年间,应用该方法手术切除胆囊 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随访。结果 胆囊底、体前壁大部切除,残留部分胆囊及哈氏囊 8例。残留哈氏囊11例。残留少许哈氏囊14例。因坏疽穿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切除大部分胆囊后置蕈状管造瘘3例。基本完整切除胆囊12例。全组手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顺利,无并发症,无死亡。造瘘者1个月后炎症消退,经造影证实胆囊管通畅,经闭管后无症状拔管。随访40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个月~9年,36例无临床症状。3例出现右上腹隐痛,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1例术后3个月出现残留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经再手术切除胆囊治愈。结论 非规则性胆囊切除术,用于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切除困难时。它可以尽快消除感染中毒症状和去除病灶。由于不强调完整切除胆囊,又有手指的引导,在解剖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并发症和损伤。残留胆囊采取内膜剔除、搔刮和碘酒涂抹方法,破坏其分泌功能而达到完整切除胆囊的作用。临床观察仅少数患者出现胆囊残留部综合征,且给予对症治疗而愈。比较在胆囊切除困难时追求规范性完整切除而造成副损伤和在急性胆囊炎时先行造瘘术,尔后再二次手术切除胆囊,利大于弊。

广西医学院外科[8](1978)在《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14例分析》文中指出 我科自1958年9月至1977年6月对114例原发性肝癌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兹将此114例作一临床分析。并对手术治疗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令:本组114例中男99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6.6:1,年令最小的1岁,最大的69岁,以30~50岁为最多共81例,占71%以上。

郭志唐[9](2018)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中不同联合方式及手术时机选择的应用,观察并比较不同联合方法及手术时机地选择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多项指标。探讨不同联合方法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优缺点,以为临床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及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自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治疗的83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胆总管扩展程度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三个大组:A组胆总管直径矣0.8cm;行ERCP+EST+ENBD+LC联合治疗,A-1组同期鼻插管全麻下序贯行ERCP+EST+ENBD+LC术;A-2组先在局麻下行ERCP+EST+ENBD术后间隔24小时以上再行LC术;B组胆总管直径0.8cm<d≤ 1.2cm,同期鼻插管全麻下行LC+LD+鼻胆管/塑料胆道支架置入+胆总管一期缝合,B-1组序贯行ERCP+ENBD+LC+LD+胆总管一期缝合术;B-2组序贯行LC+LD+塑料胆道支架置入+胆总管一期缝合+ERCP术;C组胆总管直径>1.2cm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观察指标:(1)一般临床资料;(2)术前相关检验、检查指标;(3)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4)术后手术并发症:胰腺炎、胆漏及残余结石的发生情况;(5)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等经济学指标,收集整理数据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B组与C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相关检查检验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探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术前相关检查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检验指标(AST、ALP、GGT、CHE、TBIL、DBIL、IBIL)、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B组和C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检验指标(AST、ALP、GGT、CHE、TBIL、DBIL、IBIL)、胆总管内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术后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LC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指标A-1组与A-2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A-1组在LC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手术戳卡数上明显高于A-2组,但在总住院费用、总住院时间方面A-1组明显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LC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费用、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腹腔引流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理、规范化的治疗手段,对于胆总未显着扩张(d≤0.8cm)者同期鼻插管全麻下序贯行ERCP+EST+ENBD+LC术;对于胆总管扩展(0.8cm<d≤1.2cm)者鼻插管全麻下序贯行LC+LD+塑料胆道支架置入+胆总管一期缝合+ERCP术;对于胆总管直径>1.2cm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效果好、安全、可行,避免了胆汁外引流,保持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经济、微创、快速恢复的优势。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并未增加患者胰腺炎、胆漏、残余结石的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的花费。在具备良好麻醉医师及同时娴熟掌握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操作技术外科医师团队的医疗中心,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体现多种治疗手段的优势,造福广大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

石力,崔建峰,张高峰,张辉,邹树,江宗兴[10](2017)在《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6月间,将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的27例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4±8.3)岁。7例有胆道手术史。结石分布于S4(2例),S5(8例),S6(10例),S8(4例),S5+S8(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辅助下的病变胆管区的肝切除。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36.3±94.3)m L,平均手术时间为(235.9±37.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2.5±2.4)d。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胆汁漏2例,切口感染3例。经残端胆管行胆道探查16例中发生并发症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者11例中发生并发症3例,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例发生肝外胆管结石,经EST治愈,其余患者无结石复发及临床症状。结论:对于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可采用超声辅助下的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术中胆道探查应首选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进行。

二、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方法
        1.2.2 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肝功能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3)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英文部分
    Foreword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Full text summary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4)规则性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规则性肝叶切除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比较
3 讨论

(5)2763例胆管结石手术引流方式的分析及对引流方式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T 管引流—胆肠吻合—T 管引流”
    肝功能储备的检测方法
    胆管损伤的预防以及损伤后处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腹腔镜肝切除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腹腔镜肝切除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题词与关键词
正文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的外科基础与技术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一)
综述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综合评价
        摘要
        引言
        研究进展
        综合技术评价
        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
        摘要
        引言
        研究进展
        综合技术评价
        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二)
鸣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及在医教研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B 创新课题的来源、任务基金及通知
    C 本项创新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情况
    D 在做博士研究期间发表的综述和主要论着

(9)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胆道探查情况
    2.3 术后并发症
    2.4 随访情况
3 讨论

四、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D]. 陈英男. 山东大学, 2020(09)
  • [2]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J]. 邱金伦,廖锦岐,游锦华,李坤平,廖方.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9)
  • [3]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规则性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比较[J]. 李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35)
  • [5]2763例胆管结石手术引流方式的分析及对引流方式的再认识[D]. 陈水平. 南昌大学, 2008(01)
  • [6]腹腔镜肝切除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D]. 王悦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4(04)
  • [7]非规则性胆囊切除48例分析[J]. 刘启武,严继生,贾雄杰.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04)
  • [8]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14例分析[J]. 广西医学院外科. 广西医学院院刊, 1978(01)
  • [9]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D]. 郭志唐.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10]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J]. 石力,崔建峰,张高峰,张辉,邹树,江宗兴.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不规则胆囊切除术4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