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实践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初探

循环实践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初探

一、试析循环练习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用(论文文献综述)

滕钺[1](2020)在《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拔尖创新人才质量逐渐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强调素质教育,鼓励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和补充。西南大学于2012年针对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并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该课程已经改革了多年,亟需对该课程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补充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为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与改进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基于CIPP评价模式理论,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模块,对该课程的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投入、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实施成效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背景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一方面受国家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鼓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为解决普通公共体育课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满足该校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而进行改革。该课程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技能与知识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较符合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方针。目前,师生对课程目标理解存在片面性,应加强普及和宣传措施。(2)输入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校对课程资源投入较为支持。该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较高,以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合理。场地资源充足,较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练的需求。课程类型丰富,学时量大,师生对课程设置的认可度较高。传统与国际化结合的课程内容,较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过程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存在教学质量分层现象,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创新与改革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评价为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进步幅度,师生认可度较高;教师评教制度与学校一致,以教学督导员、以及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生网上评价为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主要为教学态度与行为和教学水平。课内外一体化为“课堂教学+锻炼课+课外体育锻炼”三元一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但课外体育锻炼及社团组织管理不完善,学生参与度有待提升。(4)结果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体育意识及意志品质总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总体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仅约有一半的学生保持良好且稳定的锻炼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不佳,师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柳金奎[2](2019)在《循环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羽毛球运动的逐步恢复和崛起,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喜欢羽毛球运动的热潮,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高校中,喜欢和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也非常多,无论是体育场还是体育馆的羽毛球场地都能看见锻炼者的身影,羽毛球也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热门选修课之一。随着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也就自然推动了羽毛球教学探索性的改革和尝试。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和创新势在必行,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也尤其重要。因此本文以羽毛球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为出发点,将循环练习法运用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的教学中进行探讨,希望对改善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循环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两个羽毛球选修班的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和调查对象。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中运用循环练习法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学生发高远球和击高远球的动作稳定性较高;击高远球的成功数较高;羽毛球步法移动速度得到明显改善;(3)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4)提升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在运用循环练习法组织教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针对主项目要合理的设计每个循环练习站的练习内容,合理安排间歇时间;(2)在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运用循环练习法时要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练习负荷和强度以及练习时间;(3)在运用循环练习法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尽量从简单易会,激发兴趣和培养意志方面入手。

马银银,贺有元,王莉,王力晨[3](2018)在《高校网球教学方法的借鉴与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建国以来的体育教学方法、网球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探讨体育教学方法中适合于网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选择网球教学方法时的建议。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选取适当的网球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伟[4](2018)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以及各大赛事对体育运动的宣传推广,羽毛球运动在社会和高校之间广泛开展,学校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在这样一种浓烈的体育氛围中,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在高校也相继开展起来。但相比于高校体育其他热门项目,羽毛球专修课程的开展在时间上相对较短,课程经验较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体系和结构是否合理,不但决定了学生掌握羽毛球技能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将这一年轻课程不断优化,使之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羽毛球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了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的现状,找出影响羽毛球专修课程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河南省高校羽毛球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从不同层次对羽毛球专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主体、内容、方法、环境、考核等要素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完善与改进,优化河南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为当前开设羽毛球专修课的学校提供一些建议,为即将开设羽毛球专修课程的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羽毛球专修课程目标不明确,专修课教师对学生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教师、教练员,多集中教授其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不够重视。(2)羽毛球专修课程生源涉及专项多,专修课学生大多之前并不是学习羽毛球专项,对羽毛球了解不深,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师资队伍,以硕士学位的讲师为主,部分学校年龄构成集中,教师职后培训和再教育次数有限,缺乏相应学习途径。(3)羽毛球专修课程内容上对技术教学内容都有所涉及,但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课时数有所差异,开课时间不统一。(4)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灌入式”为主,缺乏创新,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明显,现代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广泛,且多用于理论教学。(5)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有限,场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竞赛环境整体质量不高,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6)各高校羽毛球专修课程考核结构一致,但平时成绩不能量化考核,致使考核综合性不够,考核大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削减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7)羽毛球专修课程六个方面没有起到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作用,不能动态性的构建羽毛球专修课程体系。建议包括:(1)将羽毛球专修课程总体目标设定如下:通过羽毛球专修课程的学习,对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理论知识充分掌握,发展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最终能够使学生在羽毛球的训练、教学、竞赛等相关领域进行有效参与。(2)学生在选择专修课前应充分了解专修课项目,掌握社会对专修课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自身特点,完善对自我和职业的定位;促使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观念从教的主动性到学的主动性的转化,保障教师职后培训的频率和质量。(3)在课程内容上根据教学程度的不同,在对应的学期进行课时的调整;重视重难点技术的巩固,对理论知识增加深度和广度。在大二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的开设,每班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4)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上,结合学生情况、课堂环境、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方法更优化。(5)高校院系对羽毛球场地实行更规范的管理,为羽毛球专修课程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提供保障。(6)不断丰富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对平时成绩中学生的进步程度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参考。(7)羽毛球课程各要素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学生和教师作为各要素的监督机制,调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共同发展。

张新[5](2017)在《普通高中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各种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基于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成为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基础上,提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构建以“体能”为主线的体能模块课程,采用主题式的结构,架构体能模块课程的内容体系,观察研究其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效用和局限,为今后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探索方向。论文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开设体能模块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构建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婓法、行动研究法,以“目标”与“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功能分解”与“RR模块化”的心理教学理论、“项群”与“阶梯式”的体育课程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展开研究。论文由绪论和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缘由,然后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模块课程、体能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找出这些研究的空白点,引入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工具。第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首先明晰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即体能模块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内容体系的构建。然后秉承提出问题——理论支撑与现实考察——理论构建——行动研究——总结反思的思路架构研究框架。介绍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分析本论文的价值。第二部分体能模块课程的现实考察。围绕高中开设体能课程以及田径模块课程两个主题,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了实践研究,为体能模块课程及其内容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三部分构建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内容体系。在分析了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前提的基础上,按照“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层层递进建立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内容体系,即主题统整下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境脉化、境脉内容能力化的三级架构内容体系。第四部分运用行动研究法验证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可行性与效果。首先与合作教师共同拟定了行动研究方案,然后通过三轮行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了解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和修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归纳本论文的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增设体能模块课程的必要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高中教育基础性的定位决定了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首位目标。然而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线建构的高中体育模块课程无法有效实现发展体能的目标,增设体能模块课程十分必要。2、归结传统体能锻炼内容的缺陷。本文对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体能锻炼的内容形式单一和枯燥,需要进行改良和完善。体能模块课程主张运动技术为体能发展服务,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体能锻炼的目的。3、审视体能模块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构建的基本价值选择的问题。研究通过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审视,认为“学生为本”不仅是体育课程同时也是指导体能模块课程构建的价值取向。“学生为本”不仅体现在体能模块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把学生的主体需求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4、探析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理论基础。研究认为“目标”与“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功能分解”与“RR模块化”的心理教学理论以及“项群”与“阶梯式”的体育课程理论是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支撑。其中“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为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主题式架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目标”取向的课程理论为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指引,“功能分解”与“RR模块化”心理教学理论为体能模块的合理性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依据,“项群”与“阶梯式”体育课程理论则为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指导。5、明晰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构建路径。研究在泰勒原理的指引下,从体能模块课程目标出发,通过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选择、分类、组织,逐步构建了课程内容主题化(模块主题)、主题内容境脉化(子模块)、境脉内容能力化(教学内容)的三级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6、验证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研究在精心构建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方案的基础上,选取了重庆市的一所中学,与高中体育教师合作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和访谈问卷中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来看,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可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的积极性和能力。7、重视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选择。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突破传统体能锻炼内容的狭窄范围,将其扩充到所有的运动项目,课程内容丰富而庞杂。体能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紧紧把握“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与体能模块课程的主题相呼应,使课程目标、模块主题、课程内容形成有机整体。8、注重“三维健康观”的理念。发展体能是体能模块的重要目标,但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能模块课程只有实现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之,“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研究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急需提高的背景下,以体能锻炼开展的现实状况为切入口,以体能模块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为基准点,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并在实践探索层面验证了“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研究理论的丰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闫希,魏铭泽,郭振方[6](2017)在《循环练习法在中学速度轮滑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试图将循环练习法与轮滑课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干预,探讨中学轮滑课中运用循环练习法的效果,笔者通过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笔者的假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轮滑课中运用循环练习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要表现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的力量素质能力、速度素质能力、柔韧素质能力的提高(P<0.05);(2)中学轮滑课中运用循环练习法明显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表现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准备姿势掌握程度、直道滑行技术掌握程度、弯道滑行技术掌握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3)中学轮滑课中运用循环练习法明显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负荷强度、练习密度都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建议:循环练习法对于提高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程度和教学效果等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循环练习法时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学生体质、身体素质等种种因素考虑循环练习法运用的方法。

蒋宏宇[7](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刘元国[8](2014)在《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体育人才是体育事业的核心,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加速迈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正如火如荼的朝着一体化进程发展,改革需要体育人才,创新需要体育人才,强国需要体育人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也需要体育人才,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规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身、心、群、智等全面发展的重任,其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多元需求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访谈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等多元理论为指导,对东北三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存在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价值取向模糊、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践行的迷失和教学目标层次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现代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教学艺术行为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实现。通过对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的原则,提出了生本化、师生共创、整体呈现、过程生成和多元评价等的教育教学创新策略。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由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两个因子构成。教师认为组成实践能力因子的教学比赛、临场指挥与裁判实践和篮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较为重要;理论部分重要程度的运动员素质因子和运动员管理因子、运动员理论因子间均值两两比较都有显着差异:教师认为组成运动员素质因子的篮球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篮球运动科学研究工作、篮球运动员的营养与恢复、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篮球高级教练员基本素质与执教要求、高水平裁判员基本素质与培养和篮球意识及其培养较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重要程度的两个因子差异显着,教师认为组成扩展能力因子的自学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比赛指导能力较为重要;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内容陈旧、内容过繁、功能单一和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养成的教学内容等问题。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包括新颖方法和常规方法两个因子。教师认为新颖方法因子的技能迁移法、观摩模仿法、研究性学习法、变化规则法、领会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因材施教法和游戏教学法等11个题目比较重要,但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认为不如新颖方法因子重要的组成常规方法因子的教学方法,却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匮乏、教学方法创新的认知矛盾和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较少等问题。4.尚未建构多元立体的评价方法与机制对篮球专修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存在重视技能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多元化整体能力的提高;过分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以同行为主,忽视了专家和学生的评价;重视对人——教学主体的评价,忽视对课——教学内容的评价等问题。针对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尝试采用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蕴含信息呈现模糊性的意见,做出了比较科学、全面、客观的反映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的真实评价;其对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点值,所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对策,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内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方法:走向多元与综合;评价:走向理解与对话。

余岚[9](2013)在《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已成为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研究基于体育教学改革视角,提出由体育选项推荐、个性化选项教学和运动处方组成的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计划。(1)提出两种体育选项推荐模式。①构建了《标准》测试数据与体质发展需求的映射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到不同运动项目对各项身体素质的促进效用,结合个人体质发展需求计算各个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综合促进效用,并据此推荐适合体质全面发展的选项。②运用数据挖掘法,基于往届学生的选项成绩和《标准》测试数据设计了成绩导向的选项推荐模式。(2)研究个性化体育选项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个性化选项教学的目标体系,制订了包含理论、体验、技能、体质、竞赛和评价等多个单元的学年教学计划,特别剖析了技能单元和单堂技能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由统一学习计划、个性练习计划、综合练习计划和体质发展计划构成的个性化选项教学计划。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选项技能练习对各项身体素质的促进效用,根据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体质发展需求选择个性化的技能练习内容与形式。量化前三项计划对身体素质的促进效用,结合体质发展需求制订体质发展计划。构建了涵盖体质和技能、综合考虑绝对成绩和进步率成绩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并运用个案研究法讨论其合理性。(3)提出运动处方的多项个性化策略:①根据个人体质发展需求确定锻炼总时长和不同身体素质问的锻炼时长比;②基于选项教学中的个性练习计划选择运动处方中的技能练习内容与形式;③依据个人课表与作息规律安排锻炼时段和内容。论述了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组织、监督和评价机制。(4)以篮球为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实施传统选项教学和仅实施个性化选项教学的学生而言,同时实施个性化选项教学和运动处方的学生不仅身体素质获得大幅提升,而且技能学习效果也非常显着。②个案研究表明,按推荐选课的学生,其体质获得了更为全面的发展。③引入进步率成绩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且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成绩诉求。(5)提出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对策,包括面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继续教育、面向学生的宣传与组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学校的保障措施;最后提出在高校、中小学和社区中逐步推广的策略。

郝大彬[10](2010)在《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以其鲜明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高校重要的课外体育资源,高校体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提高学生修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网球运动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了女子网球双打的金牌。这块金牌的取得,在国内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国内诸多高校开始设置网球教学课程,网球运动在高校内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校学生作为网球运动的主力军在接受高校网球体育课教学的同时,也开始组建学生自己的网球社团。高校网球社团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社团,自高校开展网球课程之后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江苏省各个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样,江苏省高校开展网球运动课程的积极的不一样,同时也导致了各个学校网球社团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明当前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的状况,了解影响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网球课程开展早的学校社团活动活跃社团运行良好。较多学校网球课程开展较晚,社团缺少场地设施,活动开展不顺利。2)当前江苏高校网球社团在规章制度不够完备。管理人员产生方式不够民主,社团管理人员多为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参加管理培训的机会少,管理经验缺乏。3)当前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教练员整体数量缺少,多为在校大学生,运动等级不高,缺少教学经验,缺少教练员师资证书。4)部分社团活动开展时间与社团会员空闲时间不符,影响社团会员正常参加社团活动。5)绝大多数的社团会员除参与网球运动外还参与别的运动项目,社团会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关注会影响到社团会员数量的壮大。6)高校网球社团比赛数量不多,特别是社团间的比赛比较缺乏,不能满足社团会员的实际需求。7)社团吸纳会员主要以海报、横幅、广播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运用报纸、传单的形式较少。受社团资金条件的限制,一些能有效吸纳会员的措施不能实施,如名人效应等。通过对问题的归因,可以将影响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客观条件因子、支持条件因子两个方面,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提升两个方面的条件来提高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水平。

二、试析循环练习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循环练习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拔尖创新人才
        2.1.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
        2.1.3 CIPP评价模式
    2.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高校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2.3.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2.3.3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2.4 CIPP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
        2.4.1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模块
        2.4.2 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2.4.3 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2.5 研究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背景评价
        4.1.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改革的契机
        4.1.2 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
        4.1.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输入评价
        4.2.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师资现状
        4.2.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场地设施
        4.2.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
    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过程评价
        4.3.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3.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4.3.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评估机制
        4.3.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4.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结果评价
        4.4.1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4.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意识
        4.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运动技能情况
        4.4.4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4.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意志品质
    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不足
        4.5.1 师生对课程目标认知片面化
        4.5.2 教师教学改革滞后
        4.5.3 理论课教学实施薄弱
        4.5.4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4.6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4.6.1 丰富传播媒介,推动课程目标普及
        4.6.2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4.6.3 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助力理论教学
        4.6.4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循环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循环练习法的概念
    2.2 循环练习法在体育课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练习法的作用
        2.2.2 循环练习法的应用原则
    2.3 循环练习法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2.3.1 循环练习法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2.3.2 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3.3 循环练习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2.4 循环练习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2.5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2.5.1 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研究
        2.5.2 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循环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应用的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及分组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4.3 实验内容
    4.4 实验步骤
    4.5 循环练习方案设计与实施
    4.6 实验控制
    4.7 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及测试方法
        4.7.1 身体素质的测试方法
        4.7.2 羽毛球技术考核测试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5.1.1 身体形态和机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1.2 羽毛球学习经历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1.3 羽毛球选修动机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2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身体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3 实验前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 实验组和对照组羽毛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1 实验前羽毛球技术基础的差异性比较
        5.3.2 实验后正手发高远球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正手击高远球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4 实验后羽毛球步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4.2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4.3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4.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5 实验组和对照组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5.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5.2 实验前后实验组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5.3 实验前后对照组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5.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高校羽毛球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高校羽毛球课程改革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目标优化研究
        3.1.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目标分析
        3.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目标的优化
    3.2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主体的优化
        3.2.1 课程主体情况分析
        3.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主体优化对策
    3.3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内容的优化
        3.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内容现状与分析
        3.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内容优化对策
    3.4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3.4.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与分析
        3.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对策
    3.5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环境的优化
        3.5.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教学环境现状与分析
        3.5.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教学环境优化对策
    3.6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考核的优化
        3.6.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考核现状与分析
        3.6.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考核优化对策
    3.7 加强羽毛球专修课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有效配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教师问卷
    附录B 学生问卷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普通高中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1.2 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2 研究缘由
        2.1 身体健康——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体现
        2.2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引起广泛重视
        2.3 体育锻炼和测试中事故频发折射出体能教育的缺失
        2.4 以“技术”为主线建构的高中体育模块课程体系急需完善
    3 文献综述
        3.1 体能模块课程的相关概念
        3.2 国、内外模块课程研究综述
        3.3 体能模块课程的研究
    4 理论基础
        4.1“目标”与“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
        4.2“功能分解”与“RR模块化”的教学心理理论
        4.3“项群”与“阶梯式”的体育课程理论
1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的界定
        1.1.1 概念规约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德尔斐法
        1.3.5 行动研究法
    1.4 研究的价值
        1.4.1 理论价值
        1.4.2 实践价值
2 高中开设体能课程的现实考察
    2.1 高中开设体能课程的调查研究
        2.1.1 学生对高中体能课程的认识
        2.1.2 结果分析
    2.2 田径模块课程的调查研究
        2.2.1 开展现状
        2.2.2 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2.2.3 影响因素
        2.2.4 结果分析
    2.3 调查发现
3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构建
    3.1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前提
        3.1.1 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3.1.2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3.1.3 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3.1.4 身体素质的转移现象
        3.1.5 体能与运动技术的辩证统一
    3.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
        3.2.1 采用“泰勒原理”的理由
        3.2.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
    3.3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目标的构建
        3.3.1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价值取向
        3.3.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目标来源
        3.3.3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目标取向
        3.3.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分析
        3.3.5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的目标体系
    3.4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选择
        3.4.1 体能课程内容的概述
        3.4.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3.4.3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3.5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分类
        3.5.1 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分类
        3.5.2 基于“项群理论”的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的分类
    3.6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3.6.1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6.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体系
4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行动研究
    4.1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行动方案设计
        4.1.1 行动研究模式的选择
        4.1.2 行动方案设计
    4.2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行动研究
        4.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3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4.3.1 访谈内容的分析
        4.3.2 问卷调查分析
    4.4 主题式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行动研究总结
        4.4.1 总结
        4.4.2 反思
        4.4.3 前景展望
5 研究发现与展望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6)循环练习法在中学速度轮滑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测试对象
        2.1.2 教学方法
        2.1.3 教学内容
        2.1.4 测试指标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 1 问卷的制作
        2.2.2. 3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2. 4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实验设计
        2.3.1 教学分组
        2.3.2 实验时间
        2.3.3 教学实施
        2.3.4 教学及练习内容
        2.3.5 循环练习法的形式
        2.3.6 考核形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循环练习法在中学轮滑课运用后学生素质变化分析
        3.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变化分析
        3.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50米成绩变化分析
        3.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坐位体前驱成绩变化分析
    3.2 循环练习法在中学轮滑课运用后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掌握准备姿势程度变化分析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掌握直道滑行技术程度变化分析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掌握弯道滑行技术掌握程度变化分析
    3.3 循环练习法在中学轮滑课运用后教学效果分析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变化分析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负荷强度变化分析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练习密度变化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8)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需求:教学改革和体育发展的需要
        1.1.2 现实困境:篮球教学和人才需求的矛盾
        1.1.3 职业责任: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实现
    1.2 文献述评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与评析
        1.2.3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与评析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假设
        1.3.3 研究对象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创新点
2 理论渊源
    2.1 篮球专修课教学的哲学基础
        2.1.1 哲学是篮球专修课教学的理论基石和现实依据
        2.1.2 哲学让缄默的教学事实“开口”
    2.2 篮球专修课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2.1 认知心理学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篮球专修课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2.3.1 功能理论
        2.3.2 解释理论
    2.4 篮球专修课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2.4.1 教育本质论
        2.4.2 教育目的论
    2.5 篮球专修课教学的科学技术基础
        2.5.1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篮球专修课教学的影响
        2.5.2 未来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走向“按需教学”的新时代
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研究
    3.1 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阐述
        3.1.1 教学目标的涵义
        3.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3.1.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研究
    3.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的现状
        3.2.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3.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研究
        3.3.1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的特征
        3.3.2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的原则
        3.3.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的策略
    3.4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的阐述路径
        3.4.1 根据篮球专修课教材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机理确定教学目标
        3.4.2 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间的平衡
        3.4.3 从篮球专修课目标陈述现状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教育价值
        3.4.4 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陈述的两种技术
        3.4.5 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4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4.1 教学内容及相关概念阐述
        4.1.1 教学内容的涵义
        4.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4.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
        4.2.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4.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4.3.1 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3.2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创新的策略
5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5.1 教学方法概述
        5.1.1 教学方法的涵义
        5.1.2 教学方法的发展
        5.1.3 教学方法的分类
        5.1.4 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特点
        5.1.5 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意义
    5.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5.2.1 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现状
        5.2.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5.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5.3.1 多元视域下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原则
        5.3.2 多元视域下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5.3.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6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创新研究
    6.1 教学评价及相关概念阐述
        6.1.1 教学评价的涵义
        6.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6.1.3 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的分类
    6.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6.2.1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现状
        6.2.2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存在问题
    6.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创新研究
        6.3.1 多元视域下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的功能
        6.3.2 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的步骤
        6.3.3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
    6.4 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6.4.1 理论基础
        6.4.2 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 AHP-模糊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

(9)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遏制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是学校体育的当务之急
        1.1.2 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1.1.3 确保《标准》的实施效果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取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质与身体素质
        2.1.2 体质健康与体质健康促进
    2.2 国内外体质健康研究概述
        2.2.1 我国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
        2.2.2 我国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
        2.2.3 国外体质健康研究的概况
    2.3 国外高校体育教育研究概述
    2.4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综述
        2.4.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2.4.2 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4.3 高校运动处方教学改革研究
        2.4.4 健康促进视角下的教学研究
        2.4.5 个性化视角下的教学研究
        2.4.6 《标准》与体育教育研究
        2.4.7 数据挖掘与体育数据挖掘
3 个性化选项推荐
    3.1 “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弊端
    3.2 身体素质的构成与评价
        3.2.1 身体素质的构成
        3.2.2 身体素质的评价
    3.3 个人体质发展需求的量化
    3.4 运动项目的体质促进作用
    3.5 身体素质导向的选项推荐
        3.5.1 推荐过程
        3.5.2 实验研究
    3.6 成绩导向的选项推荐
        3.6.1 实施过程
        3.6.2 实验分析
4 个性化体育选项教学
    4.1 个性化选项教学概述
        4.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4.1.2 个性化体育选项教学的概念
        4.1.3 个性化教学计划的制订思路
    4.2 个性化选项教学目标体系
        4.2.1 教学目的
        4.2.2 教学目标
        4.2.3 教学原则
    4.3 个性化选项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4.3.2 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4.3.3 技能单元的教学设计
        4.3.4 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
        4.3.5 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
        4.3.6 教学计划的量化方法
    4.4 个性化选项教学方法
        4.4.1 教学模式
        4.4.2 教学方法
    4.5 个性化选项课堂教学
        4.5.1 教学组织形式
        4.5.2 教学资源
    4.6 个性化选项教学评价
        4.6.1 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4.6.2 个性化评价内容
        4.6.3 个性化评价思路
        4.6.4 个性化评分标准
        4.6.5 合理性讨论
5 个性化运动处方
    5.1 个性化运动处方概述
        5.1.1 运动处方的概念
        5.1.2 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弊端
        5.1.3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实施目的
        5.1.4 与《标准》及选项教学的关系
        5.1.5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特点
    5.2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订依据
        5.2.1 锻炼方法的量化促进作用
        5.2.2 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测评
    5.3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订方法
        5.3.1 制订流程
        5.3.2 时间安排
        5.3.3 内容安排
        5.3.4 耐力运动处方的制订
        5.3.5 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5.3.6 柔韧运动处方的制订
    5.4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实施与评价
        5.4.1 组织形式
        5.4.2 监督机制
        5.4.3 评价机制
6 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运动项目与技战术选择
        6.1.2 问卷设计与调查
        6.1.3 实验对象及其分组
    6.2 选项教学计划制订示例
        6.2.1 统一学习计划
        6.2.2 个性练习计划
        6.2.3 综合练习计划
        6.2.4 体质发展计划
    6.3 运动处方制订示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体质促进效果
        6.4.2 技能学习情况
        6.4.3 个性化评价的合理性
        6.4.4 选项推荐的作用
7 实施对策
    7.1 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7.2 学生:宣扬体育健身观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7.3 学校:完善教学保障措施,确保教学顺利开展
    7.4 网络: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7.5 推广:拓宽计划实施范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8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团和体育社团
        2.1.2 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
        2.1.3 体育社团性质和分类
        2.1.4 小结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高校体育社团产生和发展的研究
        2.2.2 高校体育社团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2.2.3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2.2.4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江苏省部分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的现状
        4.1.1 社团基本状况
        4.1.2 社团管理者现状
        4.1.3 社团教练员现状
        4.1.4 社团会员现状
        4.1.5 社团运行状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四、试析循环练习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滕钺. 西南大学, 2020(02)
  • [2]循环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柳金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2)
  • [3]高校网球教学方法的借鉴与运用[J]. 马银银,贺有元,王莉,王力晨.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13)
  • [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程优化研究[D]. 陈伟. 河南大学, 2018(01)
  • [5]普通高中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D]. 张新. 西南大学, 2017(12)
  • [6]循环练习法在中学速度轮滑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J]. 闫希,魏铭泽,郭振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2)
  •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D]. 刘元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2)
  • [9]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基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D]. 余岚.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0)
  • [10]江苏省高校网球社团开展现状研究[D]. 郝大彬.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标签:;  ;  ;  ;  ;  

循环实践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