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预防控制教师群体高脂血症的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运用Meta分析评价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初步探讨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的临床常用量,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手工及电子检索2021年1月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应用黄连温胆汤及其加减方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重复文献,经筛选后,将符合纳入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的提取,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4.1软件对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共9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最后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对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的用量进行统计。结果:1、共检索到556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均来源于电子检索,为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研究,受试者总数为2307例,其中试验组1157例,对照组1150例。共包含7个亚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降低空腹血糖(MD=-0.54,95%CI=[-0.62,-0.46],P<0.00001)、餐后2小时血糖(MD=-1.09,95%CI=[-1.27,-0.90],P<0.0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81,95%CI=[-1.53,-0.10],P=0.03)、总胆固醇(MD=-0.74,95%CI=[-0.91,-0.57],P<0.00001)、甘油三酯(MD=-0.56,95%CI=[-0.74,-0.38],P<0.00001)、舒张压(MD=-3.70,95%CI=[-6.88,-0.51],P=0.02)效果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MD=-0.42,95%CI=[-0.90,0.06],P=0.09)、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43)、降低收缩压(MD=-8.81,95%CI=[-18.12,0.50],P=0.06)效果相同;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对比同种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降低空腹血糖(MD=-1.13,95%CI=[-1.67,-0.59],P<0.0001)、餐后2小时血糖(MD=-1.67,95%CI=[-2.55,-0.78],P=0.0002)、糖化血红蛋白(MD=-0.75,95%CI=[-0.96,-0.54],P<0.00001)、总胆固醇(MD=-0.40,95%CI=[-0.79,-0.01],P=0.04)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降低甘油三酯(MD=-0.23,95%CI=[-0.51,0.05],P=0.11)、低密度脂蛋白(MD=-0.12,95%CI=[-0.43,0.18],P=0.4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0,95%CI=[-0.14,0.14],P=1.00)的效果与单纯应用同种降糖药相同;黄连温胆汤对比降糖药:黄连温胆汤降低空腹血糖(MD=-0.13,95%CI=[-0.30,0.05],P=0.15)、餐后2小时血糖(MD=-0.13,95%CI=[-0.43,0.18],P=0.42)、糖化血红蛋白(P=0.60)、总胆固醇(P=0.25)、甘油三酯(MD=-0.16,95%CI=[-0.67,0.35],P=0.53)、低密度脂蛋白(MD=-0.27,95%CI=[-0.63,0.08],P=0.13)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2,95%CI=[-0.16,0.11],P=0.73)的效果与降糖药相同;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对比同种降脂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在降低总胆固醇(4周P=0.02,8周P=0.04)、甘油三酯(4周P<0.00001,8周P=0.005)方面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脂药;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当用药疗程为4周时,单纯应用降脂药的效果优于同种降脂药联合黄连温胆汤(P<0.00001),当用药疗程为8周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脂药(P<0.00001);二者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效果相同(4周P=1.00,8周P=0.55);黄连温胆汤对比降脂药:黄连温胆汤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优于单纯降脂药(P<0.00001);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对比同种降压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降低收缩压(MD=-10.99,95%CI=[-14.50,-7.49],P<0.00001)、舒张压(MD=-7.41,95%CI=[-9.87,-4.95],P<0.00001)、总胆固醇(MD=-0.61,95%CI=[-0.73,-0.49],P<0.00001)、甘油三酯(MD=-0.43,95%CI=[-0.65,-0.20],P=0.0002)、低密度脂蛋白(MD=-0.39,95%CI=[-0.51,-0.26],P<0.00001)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28,95%CI=[0.13,0.43],P=0.0003)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压药;黄连温胆汤对比降压药:黄连温胆汤降低收缩压(MD=-13.64,95%CI=[-23.12,-4.15],P=0.005)及舒张压(MD=-11.85,95%CI=[-20.61,-3.09],P=0.008)效果均优于降压药。2、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少,不良反应类型复杂,未能评估黄连温胆汤的安全性。3、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临床常用量为黄连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5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结论:1、在治疗T2DM及糖尿病前期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的降糖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降糖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2、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的降压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降压药;3、黄连温胆汤方中各药物临床常用量为黄连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5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
王艺涵[2](2021)在《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18年-2019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展开调查统计分析,为制定综合防治高血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3826名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调查:一般情况、体格检查以及生化指标检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生活习性(饮食及锻炼情况、吸烟饮酒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BMI、血压。生化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计算高血压患病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与性别、年龄、膳食情况、运动情况、吸烟、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调查显示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吉大一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5.45%;2.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67.35%,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61.88%,男性:女性≈1.09:1,女性患病比例低于男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69岁高血压患病率为52.01%,70~79岁高血压患病率为66.79%,80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74.38%,随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荤素均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63.20%,素食居多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61.22%,荤食居多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8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保持体育锻炼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9.70%,无体育运动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7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吸烟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4.70%,不吸烟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饮酒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2.61%,适量饮酒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4.50%,过量饮酒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9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BMI正常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1.85%,超重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3.82%,肥胖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8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群体高血压患病率为93.45%,无高血压家族史的群体高血压患病率为6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伴有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72.66%和71.17%,不伴有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8.72%和6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0.35%,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9.01%,不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6.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高血压组TG、FBG平均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HDL-C平均水平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LDL-C平均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膳食情况(荤食为主)、运动情况、吸烟、适量饮酒、过量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均为p<0.05)为老年患者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2018年-2019年于吉大一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5.45%,属于高血压的高发人群。2、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荤食为主、运动情况、吸烟、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晓宇[3](2021)在《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的高脂血症及临床分型的流行现状,探讨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永胜县汉族居民血脂健康状况及相关地区高脂血症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抽取30岁至79岁的汉族居民,共10538人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血脂检测。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高脂血症患病率为32.76%(31.85%~33.67%),其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5.58%(5.13%~6.0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 18.69%(17.93%~19.45%)、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为 5.25%(4.82%~5.6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43%(8.86%~9.99%)。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3.861,P=0.049)、年龄(χ2=161.206,P<0.001)、婚姻状态(χ2=11.314,P=0.010)、文化程度(χ2=38.479,P<0.001)、职业(χ2=76.816,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9.863,P<0.001)、年龄(χ2=160.888,P<0.001)、婚姻状态(χ2=25.532,P<0.001)、文化程度(χ2=56.510,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林牧渔劳动者与非农林牧渔劳动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1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9.315,P=0.002)、年龄(χ44.818,P<0.001)、文化程度(χ2=12.886,P=0.012)、职业(χ2=43.091,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婚姻状态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86)。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5.256,P=0.022)、年龄(χ2=112.971,P<0.001)、婚姻状态(;χ2=13.912,P=0.003)、文化程度(χ2=35.440,P<0.001)、职业(χ2=13.695,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04.479,P<0.001)、文化程度(χ2=23.062,P<0.001)、职业(χ2=58.979,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两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出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饮酒频率、饮茶频率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纳入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健康自评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影响因素,纳入到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30~岁年龄组相比,40~岁(OR=1.293,95%CI:1.028~1.626)、50~岁(OR=1.733,95%CI:1.375~2.184)、60~岁(OR=1.619,95%CI:1.250~2.097)、70~79 岁(OR=1.557,95%CI:1.112~2.182)的高脂血症患病风险高。与未正规上过学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者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OR=0.872,95%CI:0.762~0.998)。与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工人(OR=1.802,95%CI:1.359~2.390)、家务(OR=1.235,95%CI:1.047~1.456)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家庭年收入<12000元的研究对象相比,家庭年收入为12000~19999元(OR=0.815,95%CI:0.678~0.980)、20000~59999 元(OR=0.780,95%CI:0.640~0.951)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与从不或几乎不喝酒相比,每天喝是保护因素(OR=0.793,95%CI:0.647~0.972)。与不喝茶相比,每天饮茶是保护因素(OR=0.876,95%CI:0.779~0.986)。睡眠障碍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170,95%CI:1.046~1.308)。有午睡习惯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31,95%CI:1.097~1.382)。与无打鼾习惯者相比,经常打鼾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44,95%CI:1.084~1.426)。高血压(OR=1.300,95%CI:1.153~1.465)、糖尿病(OR=1.931,95%CI:1.628~2.290)、中心性肥胖(OR=1.998,95%CI:1.735~2.30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OR=1.473,95%CI:1.279~1.696)、肥胖(OR=1.659,95%CI:1.286~2.14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偏瘦(OR=0.529,95%CI:0.412~0.678)是保护因素。[结论]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标化患病率低于2012年全国血脂异常水平,但患病情况仍不容乐观。2.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中高脂血症的流行以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两类临床分型为主。3.在村委会/街道水平上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存在聚集性,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比传统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更具科学性,能够充分考虑数据的层次结构。4.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饮酒频率、饮茶频率、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5.建议通过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识别,尽早发现高脂血症患者,鼓励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加强当地居民血脂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脂血症危害的认识,支持居民定期进行血脂检测,鼓励高脂血症患者及时就医就诊。
周亚青[4](2021)在《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很大,但国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较低,如此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准确评估高血压患病率才能明确人群的患病情况、制定合理的疾病方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是目前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动、筛查方式及测量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对高血压的患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不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的筛查方式及血压测量方式的角度评估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探讨传统的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可逆的高血压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一部分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更新了《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该指南将140/90mm 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130/80mm Hg。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不同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并评估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国人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同时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和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吸烟、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患病率进行普查,分别按照不同的诊断标准计算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评估2017ACC/AHA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影响。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以140/90mm 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得出其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30.54%、44.33%、32.52%和13.04%;根据2017年ACC/AHA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人数由20453人增至34460人,高血压患病率从30.54%增加到51.45%,知晓率从44.33%降低到26.31%,治疗率从32.52%降低到19.30%,控制率从13.04%下降到2.72%。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发现男性、高龄、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是2018ESC/ESH指南及2017ACC/AHA指南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但2017ACC/AHA指南增加诊断的高血压人群多为既往无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的年轻低风险群体(P<0.01)。结论:如果采用130/80mm Hg的诊断标准将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显着增加,这将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2017ACC/AHA美国指南增加诊断人群多为无高危病史的年轻低风险人群,因此是否采用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值得深思。第二部分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主要以单次访问的方式进行普查,使用单次访问重复测量的血压平均值代表真实的血压状态,但血压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以单次访问的方式可能会使高血压患病率被高估,但究竟被高估多少以及被高估人群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而目前指南推荐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筛查及诊断高血压,本研究诣在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连续对11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负责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有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脏病等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并记录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化验。本研究同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单次访问的方式对血压进行监测,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与此同时,对单次访问被高估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探讨了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血压测量的平均值高8mm Hg左右,而单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9.84%,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4.07%,单次访问较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而被高估人群的危险因素是女性、BMI<24.00 kg/m2及DBP<100mm Hg(OR=2.42,95%CI:1.33-4.41,P<0.01;OR=2.55,95%CI:1.37-4.77,P<0.01;OR=20.11,95%CI:4.32-93.64,P<0.01)。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单次访问诊断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为36.34%。进一步在单次访问的高血压群体中使用ROC分析评估单次访问的血压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在男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5(0.58-0.73),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47.50mm Hg(灵敏度为49.43%,特异度为81.08%);单次访问的舒张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74-0.86),最佳诊断临界值为95.50mm Hg(灵敏度为68.97%,特异度为81.98%);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测量的血压平均值高8mm Hg左右,目前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一倍之多,而被高估的人群多为DBP<100mm Hg、BMI正常的女性群体。除此之外,单次访问的高血压阳性预测值较低,单次访问普查高血压阳性的男性群体中,应该将高血压的阈值提升到148/96mm Hg以更好地筛查高血压,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需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来明确有无高血压。第三部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至关重要。而单纯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并未明确。本研究主要探究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66883例于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体检者。专业的医师和护士负责收集体检者的信息,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液生化指标及是否有高血压及肾囊肿。高血压是研究目标,将总体人群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单纯肾囊肿作为自变量,将总人群分为肾囊肿组与非肾囊肿组,分别在单因素分析、不同模型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亚组分析及倾向性匹配后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与此同时,将单纯肾囊肿按照不同的分类分别分为:单侧囊肿和双侧囊肿组、小囊肿和大囊肿组、单发囊肿与多发囊肿组,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肾囊肿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同时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探讨肾囊肿负荷对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模型分别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分别逐步调整混杂因素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在三个模型中均显示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60,95%CI:2.46-2.76,P<0.01;OR=1.31,95%CI:1.23-1.40,P<0.01;OR=1.32,95%CI:1.23-1.41,P<0.01)。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在各个亚组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结果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4.使用倾向性匹配基线资料后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依旧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95%CI:1.13-1.32,P<0.01)。5.在肾囊肿人群中研究了单纯肾囊肿的不同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证实双肾囊肿、大囊肿及多发囊肿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1.37,95%CI:1.14-1.66,P<0.01;OR=1.16,95%CI:1.00-1.34,P<0.05;OR=1.37,95%CI:1.16-1.61,P<0.01)。为结合不同的肾囊肿亚型特征对高血压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在总体人群中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分析评分系统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囊肿负荷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逐步增加。结论: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肾囊肿负荷与高血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囊肿的增大,数目及位置的增多,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逐步增加,这可能对单纯肾囊肿的治疗、寻找及纠正高血压的可逆病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公共卫生事业有一定的影响。第四部分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然而能够用来评估高血压严重程度的血液学指标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onocyte to HDL-C Cholesterol Ratio,MHR)与高血压的关系来评价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在高血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7565人,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压及血液指标检查,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相关资料(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及MHR。高血压为应变量,MHR为自变量,按照四分位数分为四组:MHR<4.72,4.72≤MHR<6.36,6.37≤MHR<8.68,MHR≥8.69。分别用不同的方式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了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三种模型中,将MHR按分类变量、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等方式分别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MHR按分类变量处理的过程,在未调整的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25,95%CI:1.96-2.58,P<0.01;OR=1.88,95%CI:1.60-2.20,P<0.01;OR=1.27,95%CI:1.06-1.52,P<0.01)。在MHR作为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也发现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广义相加模型的平滑函数分析发现MHR与高血压呈现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且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不存在阈值与饱和效应(P=0.565)。4.亚组分析结果发现MHR在各个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的正相关关系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结论: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之间呈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这些发现或许能够为早期预测及诊断高血压提供一种简便、廉价的指标。
孙孟姊[5](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中社区发现方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慢性病的共患情况普遍存在。以往大量研究仅仅关注个别慢性病或两三种慢性病的组合,而不是着眼于人群中存在的慢性病共患病的复杂网络。慢性病间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只关注对个别慢性病的预防不利于在人群中对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远期预防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对慢性病及其共患病情况进行可视化描述,分析并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慢性病共患病模式,从而为有针对性、有效性地对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精准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19992014年成年受试者,共计43793人;通过基础测量、实验室检查及病史问卷获得48种慢性病。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Rao Scott-c2检验差异;将周期视为连续变量对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共患病率进行趋势性检验;在计算慢性病患病率时,数据经NHANES下的复杂抽样加权处理。双侧p<0.05定义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软件实现网络构建及社区发现。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和参数的呈现。为了样本量增大、减少误差偏倚,使结果更稳定,将8个短周期合并为4个长周期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网络的“节点”代表慢性病,“边”表示慢性病的共患。当研究对象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时,每个共患病对的计数将增加1。随后采用多层次聚类的方法对共患病网络进行社区划分。结果: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肥胖次之,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随周期上升的趋势(p<0.05)。糖尿病、肾结石、痛风、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关节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甲状腺问题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2.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来说,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普遍高于青年人群。青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为肥胖,中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对于不同种族来说,其他西班牙裔的肝脏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四个种族(p<0.05);非西班牙裔白人的高脂血症、关节炎、甲状腺问题、肾结石、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症/脆性骨、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在5个种族中最高(p<0.05);非西班牙裔黑人的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哮喘、痛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脏虚弱/衰竭的患病高于其他4个种族(p<0.05)。3.不同慢性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不同,对于所有研究对象来说,心肌梗塞存在共患病的比例最高。女性慢性病患者比男性慢性病患者更易存在共患病,老年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高于青年和中年慢性病患者,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黑人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高于其他3个种族的慢性病患者。4.大部分共患病对的共患病率均随周期上升(p<0.05)。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除此之外,纳入前15位的其他共患病对的共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例如,高血压&肥胖在女性中的共患病率为15.27%,在男性中为13.48%;高脂血症&关节炎在女性中的共患病率为12.00%,在男性中为8.71%。5.不同特征人群的网络结构和社区结构均不同。女性的网络密度更高,共患病情况更复杂。女性受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脆性骨的共患病的影响更大。青年人群的共患病网络相对最为简单,老年人群最复杂稠密。在老年人中,慢性病种类增多,慢性病间的联系增大。骨质疏松症/脆性骨和心脏病与其他慢性病共患的情况在老年人群中明显增多。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共患病网络涉及的慢性病种类更多,非西班牙裔黑人的共患病率相对于其他4个种族的共患病率更高。每个社区包含的慢性病个数最少为4个,最多为22个。结论:1.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关节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种族间的共患病模式不同;不同特征的研究对象的单个慢性病的患病率以及共患病率大部分呈随周期升高的趋势;2.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更容易出现共患病情况,且共患病网络也更为复杂;女性更倾向出现骨质疏松症/脆性骨&甲状腺问题共患的问题,男性更倾向出现冠心病&前列腺癌共患的问题;3.相对于青年和中年人群来说,老年人的共患病模式更复杂;中老年人群更倾向出现骨质疏松症/脆性骨&脑卒中共患的问题;4.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共患病情况较其他几个种族复杂,非西班牙裔黑人的心脏疾病所在社区的其他慢性病较多。
刘亚嵩[6](2020)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2016年的体检资料,了解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在职及离退休干部冠心病患病影响因素,旨在对公职人员的健康水平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5254名在职及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测结果、既往心肌梗死或支架置入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415例)和冠心病组(839例),并通过系统培训的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饮食、运动情况、疾病既往史、用药史、手术史与家族疾病遗传史等资料,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17)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女性255人,对照组女性1235人,?(17)=2.03,P=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为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将性别重新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年龄、高脂血症检出率、脂肪肝检出率、BMI分级、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和高血压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45~59、60~74、75~89、90~岁人群OR值分别为1.86、3.19、4.94和6.55)、女性(OR=1.71)、高脂血症(OR=1.21)、脂肪肝(OR=1.20)、超重或肥胖(OR值分别为1.27、1.71)、高血压分级(高血压1级、2级和3级的OR值分别为1.39、1.66和2.42)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OR=1.91)是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干部职业人群中高龄、女性、超重或肥胖、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冠心病的发生。
姚开[7](2020)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其基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现如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全球范围内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AMI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凶险、并发症多、致死率高等特点。近些年来,AMI发病的年龄结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中青年(年龄<60岁)心梗的发病率有持续不断上升的趋势。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关临床数据客观全面地比较和分析中青年和老年AMI患者在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不同年龄段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因AMI住院的866例患者的临床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将入院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作为实验组,将老年组(年龄≥60岁)作为对照组,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人群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冠脉造影情况、并发症、住院期间的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患者Gensini积分值由低到高分组(分为1、2、3三个组别)对中青年和老年分别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方法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入选患者866例,分为中青年组(400例,48.2±7.2岁)岁和老年组(466例,69.7±8.1岁)。中青年组女性比例(9.3%vs22.7%)(括号内比例及数值前者为中青年组,后者为老年组,下同)、高血压病史比例(46.2%vs65.9%)、糖尿病比例(17.8%vs24.3%)、房颤病史比例(1.8%vs5.4%)、卒中病史比例(2.5%vs5.2%)小于老年组;中青年组高脂血症比例(61.8%vs42.5%)、吸烟比例(74.9%vs55.8%)、冠心病家族史(17.0%vs8.2%)、超重比例(42.3%vs10.3%)高于老年组;中青年组入院舒张压(79.32±14.63vs74.07±14.55)高于老年组。2、中青年组中白细胞计数(×109/L)(7.87±3.98vs7.32±3.77)、血小板计数(×109/L)(203.33±81vs183.21±79.05)、总蛋白(g/L)(65.35±7.66vs64.02±5.97)、前白蛋白(mg/L)(205.29±52.29vs182.66±52.68)、总胆固醇(mmol/L)(4.68±1.12vs4.4±1.05)、甘油三酯(mmol/L)(1.83±1.25vs1.31±0.92)、低密度胆固醇(mmol/L)(2.99±0.97vs2.76±0.9)、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38.28±5.49vs37.99±5.95)高于老年组;中青年组尿素(mmol/L)(5.12±2.15vs6.16±2.95)、腺苷脱氨酶(U/L)(10.68±3.97vs12.02±4.59)、高密度胆固醇(mmol/L)(1.05±0.22vs1.14±0.25)、凝血酶原时间(sec)(11.62±1.57vs 12.37±2.64)、纤维蛋白原(g/L)(3.04±0.89vs3.2±0.94)低于老年组。3、中青年组的冠脉病变血管数少于老年组,两组病变血管数均以一支为主,中青年组单支病变比例大于老年组(56.7%vs48.7%);中青年组两支及三支病变比例均低于老年组;中青年组Gensini评分(50.27±27.24vs78.38±37.35)低于老年组。中青年组住院天数(8.86±4.5vs9.99±6.8)短于老年组,中青年组院内死亡比例(3%vs6.9%)小于老年组。中青年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8%vs25.8%)、心力衰竭(14.0%vs27.7%)、室壁瘤(5.1%vs8.7%)等并发症均少于老年组。两组间Killip分级有统计学差异,中青年组Killip等级低于老年组。两组间住院治疗项目无统计学差异。4、中青年组不同Gensini积分等级的分组在高脂血症比例、吸烟比例、冠心病家族史、入院SBP、入院DBP、总胆红素、LDL-C、左室射血分数间有统计学差异。进行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9.345,95%CI=[0.567,5.305])、高 LDL-C(OR=7.890,95%CI=[0.341,4.546])、高TC(OR=3.789,95%CI=[0.456,3.364])、冠心病家族史(OR=2.786,95%CI=[0.341,1.581])为中青年心梗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5、老年组不同Gensini积分等级组间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空腹血糖、总胆红素间有统计学差异。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6.738,95%CI=[0.547,4.153]),高空腹血糖(OR=2.789,95%CI=[0.167,1.987])为老年心梗冠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在性别比例、慢性病史比例、血脂、冠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程度、PCI后并发症等临床方面具有不同特征。中青年组女性更少、慢性病史更少、吸烟更多、血脂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轻、并发症更少,中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2、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不同。在中青年组,吸烟为其急性心梗冠脉病变的最显着的危险因素,其余的依次为高LDL-C、高TC和冠心病家族史。中青年组冠脉病变程度与LDL-C、TC浓度呈正相关。在老年组,糖尿病及高空腹血糖为其心梗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为首要危险因素。老年组冠脉病变与空腹血糖浓度呈正相关。3、老年AMI人群应提高自己的治疗依从性重点,关注并控制好血糖。对于中青年AMI患者而言,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戒烟等是预防和治疗AMI的关键。对于肥胖、血脂异常、有家族病史尤其是兄弟姐妹有MI的健康中青年人,应积极地进行一级预防,降低AMI发生率。
肖喜娥[8](2019)在《重庆市某区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人群常见慢性疾病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主城某区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2008、2014、2016及2018年体检人群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几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该人群存在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慢性疾病患病特点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对患病率的影响,旨在为该人群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在职及离退休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方便抽样方式从该人群固定的三家体检医院(三甲医院)调取该人群2008、2014、2016、及2018年共4次跨度10年的体检资料,共计23318人,开展4次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最新诊断标准对相关慢性疾病进行诊断,对该人群10年间常见疾病患病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BMI情况下的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以及该人群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几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几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人群常见疾病总体检出率:2008-2018年4次健康体检的15种常见疾病中,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症、肝囊肿三次以上检出率都在10%以上,其中高脂血症4次检出率均排列第一,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人群高脂血症检出率分别为18.68%、35.05%、34.44%和29.57%。2.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性人群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次体检超重检出率和2014年、2018年二次体检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人群(p<0.05);男性人群虽然2008年超重检出率和2008年、2016年肥胖检出率也高于女性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2014年、2016年及2018年四次体检数据显示女性人群体质消瘦检出率均高于男性人群(p<0.05)。体质量状况检测结果:该人群超重、肥胖率2018年最高,分别为32.55%和8.93%,2014年、2018年人群超重、肥胖率高于2008年(p<0.05),2018年也高于2016年(p<0.05)。3.不同性别人群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高血压检出率、2014年和2016年高脂血症检出率、2016年和2018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以及2014年、2016年和2018年高血糖与脂肪肝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上述五种疾病在四次体检中的其他时间点的检出率男女性人群之间无差异。4.不同年龄组人群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不同年龄段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与4559岁年龄组人群比较,除2008年、2014年两人群高脂血症检出率无差异和脂肪肝2008年检出率无差异外,上述五种慢性病检出率在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体中60岁以上年龄组都高于4559岁年龄组人群(p<0.05);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上述五种慢性病检出率在四次查体都高于≤44岁以下年龄组人群(p<0.05);4559岁年龄组人群与≤44岁以下年龄组人群比较,除2008年高脂血症检出率无差异和2008年、2016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两人群无差异外,上述五种慢性病检出率在四次查体中4559岁年龄组人群都高于≤44岁以下年龄组人群(p<0.05)。5.不同BMI人群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肥胖人群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体中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五种疾病检出率均高于消瘦人群(p<0.05),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除2012年高脂血症检出率无差异外,上述慢性病检出率在四次查体中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p<0.05),肥胖人群2014年、2016年、2018年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检出率均高于体重超重人群(p<0.05),高血压2014年、2018年检出率和高脂血症2014年检出率肥胖人群也高于体重超重人群(p<0.05);超重人群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体中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四种疾病检出率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p<0.05),超重人群高血糖2014年、2016年、2018年检出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并且2014年、2018年高血糖检出率也高于体质消瘦人群(p<0.05);体重正常人群高脂血症2014年和2016年检出率、高血压2008年和2014年检出率、高尿酸血症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检出率及脂肪肝2008年、2014年和2018年检出率均高于体质消瘦人群(p<0.05)。6.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四次体检总患病率:该人群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五种慢性病检出率2014年、2016年、2018年均高于2008年(p<0.05);人群高脂血症检出率2018年低于2014年和2016年(p<0.05),但五种慢性病中高脂血症检出率4次体检均排列第一;高血压检出率2016年、2018年高于2014年(p<0.05),但2018年低于2016年(p<0.05);高血糖2018年检出率最高,为14.1%;高尿酸血症检出率2014年、2016年、2018年分别为22.2%、20.2%、22.1%,均高于2008年(p<0.05);脂肪肝检出率2014年高于2016年和2018(p<0.05),虽然脂肪肝检出率2016年、2018年有逐渐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以女性为参照项,除高脂血症OR为0.82,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OR值分别为1.25、1.63和1.29(p<0.05);年龄以≤44岁为参照项,年龄越大,OR值越大(p<0.05);体质量状况以体重正常为参照项,随着BMI增大,慢性病患病风险亦增高(p<0.05),并且体重肥胖人群OR值也高于体重超重人群。结论1.根据4次健康体检常见疾病总体检出率结果,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几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部分且有增高趋势,慢性病仍然是该教师人群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2.该人群超重、肥胖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超重、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高于青年人群,并且男性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总体趋势高于女性人群;3.四次体检该人群上述五种慢性病患病率总体趋势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亦逐渐增高,老年人群和中年人群上述疾病患病率高于青年人群,并且老年人群高于中年人群;随着BMI的增高,慢性疾病患病率亦逐渐升高。超重、肥胖人群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人群也高于体重超重人群;男性人群上述疾病患病风险也高于女性。
罗辉[9](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庞亚雄[10](2019)在《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类特殊的教师群体,军医大学教师属于医学类高校教师的同时,有着军人或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特殊身份,不仅担负着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肩负着为军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卫生保健人才的使命。因此,该群体健康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医学类教育水平的发展,更影响着军队卫生保健力量的提升。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体检资料的分析,探究该校教师健康状况、主要疾病谱、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对体检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该校教师存在主要疾病谱及流行趋势,对比不同年度、不同性别、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主要疾病患病率差异;描述主要妇科疾病及男性专科疾病流行特点。结合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有针对性地为该教师群体个人及学校保健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健康干预对策建议。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2017年度在该校某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校直教师,体检数据来自该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纳入研究对象2717人次,其中男性1657人次,女性1060人次;2015年1029人,2016年965人,2017年723人。体检数据导出至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核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体检资料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X S?)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不同年度、不同性别、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教师的疾病或异常指标检出率进行差异性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活动锻炼、压力状况等6个方面共41个问题构成。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基础部180人、药学系100人、海医系60人、护理系50人、中医系50人、卫生勤务学系50人,共计49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420份,有效问卷4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5%。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X S?)描述。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教师在问卷各部分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非结构性访谈,邀请教研室教师、卫生保健相关管理人员和健康管理研究专家等9人进行访谈。作为调查问卷补充内容的同时,了解不同专业视角下,对健康、健康管理及健康影响因素的认知,探讨该校教师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及如何调动军事训练积极性,并为该校教师健康干预措施提出建议。研究结果(一)体检结果:1、检出主要疾病是以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2、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肝囊肿、碳13呼气试验阳性、高血压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其中,脂肪肝、高血压在30岁以后检出率显着增长,而甲状腺结节、碳13呼气试验阳性、肝囊肿在50岁以后检出率显着增长。4、男性教师部分疾病检出率高于女性教师。男性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等疾病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女性。5、妇科主要检出疾病是乳腺增生和宫颈炎。乳腺增生在不同年度、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检出率没有差异。三年间已婚群体宫颈炎检出率较高。6、男性专科主要检出疾病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且30岁后检出率呈显着上升趋势。三年间已婚群体前列腺增生检出率较高。(二)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结果:1、男性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女性教师;>50岁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2、教师整体工作时间长,加班频繁;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加班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3、教师缺乏运动锻炼现象普遍存在;女性教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男性教师;31-50岁教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讲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4、教师普遍认为自身生活压力大;男性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女性教师;31-50岁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博士研究生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学历教师;讲师职称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三)访谈结果:1、受访者对健康及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较高。2、对于影响军医大学教师的健康危险因素认识比较明确。3、对如何调动军事训练积极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4、受访者均认为应该采取方式各异、重点突出的健康干预措施,积极促进军医大学教师健康水平的提升。研究结论1、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所患疾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2、军医大学教师存在不良健康生活方式,重点人群突出。3、要以健康管理为基础,构建教师自身、学校、国家、军队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该校教师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合理预防控制教师群体高脂血症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预防控制教师群体高脂血症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 血糖” “ 血脂” “ 血压”及相应代谢类疾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
2.1 黄连温胆汤在代谢类疾病的应用 |
2.2 黄连温胆汤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 |
2.3 黄连温胆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
2.4 黄连温胆汤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 |
2.5 黄连温胆汤在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
3 黄连温胆汤的实验研究 |
3.1 黄连温胆汤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
3.2 黄连温胆汤抗炎的作用 |
3.3 黄连温胆汤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
3.4 黄连温胆汤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
3.5 黄连温胆汤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
3.6 黄连温胆汤改善肾损伤的作用 |
4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数据分析 |
1.7 结果的解释及结论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
1.2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1.3 分消走泄法在“痰湿郁/瘀热”之病机的应用 |
2 中医证型评价 |
3 黄连用量探讨及应用黄连温胆汤复方的必要性 |
4 本研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1 黄连温胆汤降糖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2 黄连温胆汤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3 黄连温胆汤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高血压的定义 |
2.2 高血压的国内外现状及流行病学 |
2.3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2.3.1 肥胖 |
2.3.2 高钠盐饮食 |
2.3.3 体力活动 |
2.3.4 饮酒 |
2.3.5 糖尿病 |
2.3.6 高脂血症 |
2.3.7 高尿酸血症 |
2.3.8 遗传因素 |
2.3.9 其他因素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2.1 一般资料回顾 |
3.2.2 体格检查 |
3.2.3 定义及诊断标准 |
3.2.4 技术路线 |
3.3 质量控制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一般资料对高血压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1 性别与高血压 |
4.2.2 年龄与高血压 |
4.2.3 BMI与高血压 |
4.3 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3.1 膳食情况与高血压 |
4.3.2 运动情况与高血压 |
4.3.3 吸烟与高血压 |
4.3.4 饮酒与高血压 |
4.4 既往史对高血压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4.1 糖尿病与高血压 |
4.4.2 高脂血症与高血压 |
4.4.3 脂肪肝与高血压 |
4.4.4 冠心病与高血压 |
4.4.5 高血压家族史与高血压 |
4.5 生化指标水平与高血压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6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6.1 赋值 |
4.6.2 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老年患者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
5.2 老年患者中性别与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 |
5.3 老年患者中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 |
5.3.1 BMI与运动情况对高血压的影响 |
5.3.2 膳食情况对高血压的影响 |
5.3.3 吸烟与饮酒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 老年患者中既往病史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1 糖尿病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2 高脂血症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3 脂肪肝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4 冠心病对高血压的影响 |
5.4.5 高血压家族史对高血压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2 高脂血症的国内外流行状况 |
3 高脂血症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大型流调资料应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样本含量计算及抽样方法确定 |
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4 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
4.1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的影响因素 |
4.2 体格检查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
4.3 实验室检测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
5 现场调查实施 |
5.1 问卷调查 |
5.2 体格检查收集指标 |
5.3 血液采集及指标检测 |
6 数据整理 |
7 统计分析 |
7.1 人群分布及空间分布描述采用的统计方法 |
7.2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 |
8 质量控制 |
8.1 调查员培训 |
8.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8.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
9 伦理学问题 |
10 主要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经济状况 |
1.3 患病情况 |
2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患病率 |
3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3.1 人群分布 |
3.1.1 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2 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2 空间分布 |
3.2.1 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2 高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4 高脂血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4.2 生活方式 |
4.2.1 吸烟 |
4.2.2 饮酒 |
4.2.3 饮茶 |
4.2.4 体力活动 |
4.2.5 膳食情况 |
4.2.6 睡眠 |
4.3 健康状况 |
4.4 心理状态 |
4.5 社会支持 |
5 高脂血症患病单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5.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5.2 生活方式 |
5.3 健康状况 |
6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
6.1 两水平空模型 |
6.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6.2.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6.2.2 生活方式 |
6.2.3 健康情况 |
讨论 |
1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2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 |
2.1 单水平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比较 |
2.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生活方式 |
2.2.2 健康状况 |
3 多水平模型在高脂血症患病研究中的可行性 |
4 高脂血症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
4.1 高危人群识别 |
4.2 患者的自我健康监测 |
4.3 多方协作共同防治高脂血症 |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脂血症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复杂网络中社区发现方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研究现状 |
1.3 网络模型 |
1.4 社区发现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2.1 基本信息 |
2.2.2 研究变量 |
2.3 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 |
2.4 研究变量的确定 |
2.5 分析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6.1 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
2.6.2 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的单个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1 全部研究对象的单个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2 不同性别的单个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3 不同年龄段的单个慢性病患病情况 |
3.2.4 不同种族的单个慢性病患病情况 |
3.3 研究对象中不同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1 全部研究对象及不同性别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2 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3 不同种族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4 研究对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网络 |
3.4.1 全部研究对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网络 |
3.4.2 不同性别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网络 |
3.4.3 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网络 |
3.4.4 不同种族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网络 |
3.5 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发现 |
3.5.1 全部研究对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发现 |
3.5.2 不同性别的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发现 |
3.5.3 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发现 |
3.5.4 不同种族的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发现 |
3.5.5 不同特征人群的慢性病共患病网络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单个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
4.2 慢性病的共患病情况 |
4.3 慢性病共患病网络的社区划分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4.5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公共卫生意义 |
4.6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1.2.1 年龄 |
1.2.2 性别 |
1.2.3 吸烟 |
1.2.4 饮酒 |
1.2.5 体质指数 |
1.2.6 血糖 |
1.2.7 高血压 |
1.2.8 非酒精性脂肪肝 |
1.2.9 血脂异常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体格检查 |
2.2.2 血液样品检测 |
2.2.3 问卷调查表 |
2.3 疾病诊断标准 |
2.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2 高血压分级标准 |
2.3.3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
2.3.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2.3.5 冠心病诊断标准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水平 |
3.1.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特征 |
3.1.2 研究对象的一般生活习惯 |
3.1.3 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情况 |
3.1.4 研究对象的血糖情况 |
3.1.5 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病患病情况 |
3.1.6 研究对象的脂肪肝患病情况 |
3.1.7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
3.1.8 研究对象的冠心病患病及既往患病情况 |
3.2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3.2.1 年龄 |
3.2.2 性别 |
3.2.3 吸烟与饮酒 |
3.2.4 BMI |
3.2.5 血糖 |
3.2.6 高血压 |
3.2.7 脂肪肝 |
3.2.8 血脂情况 |
3.3 共线性诊断 |
3.4 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1 年龄 |
3.4.2 性别 |
3.4.3 BMI |
3.4.4 血糖 |
3.4.5 高血压 |
3.4.6 脂肪肝及高脂血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年龄与冠心病 |
4.2 性别与冠心病 |
4.3 体质指数与冠心病 |
4.4 吸烟、饮酒与冠心病 |
4.5 高脂血症、脂肪肝与冠心病 |
4.6 糖尿病与冠心病 |
4.7 高血压与冠心病 |
4.8 职业与冠心病 |
4.9 D型性格与冠心病 |
4.10 高盐饮食与冠心病 |
4.11 地域与冠心病 |
4.12 冠心病的预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体检问卷调查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况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其基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1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临床资料 |
2.1.1 基本临床资料 |
2.1.2 实验室化验指标及超声心动图 |
2.1.3 冠脉造影及PCI特征 |
2.1.4 其他住院情况 |
2.2 两组不同Gensini积分等级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年龄与AMI发病及预后的关系 |
3.2 不同年龄AMI患者的性别差异 |
3.3 冠心病家族史对不同年龄心梗发病的影响 |
3.4 吸烟对不同年龄AMI患者的影响 |
3.5 血脂异常对不同年龄AMI患者的影响 |
3.6 糖尿病、高空腹血糖与不同年龄AMI患者的关系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和局限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青壮年髙血压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重庆市某区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人群常见慢性疾病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常见疾病总体检出情况 |
3.2 人群BMI检测结果 |
3.3 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检出情况 |
3.4 五种常见慢性疾病检出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健康体检成为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
4.2 BMI测定结果分析 |
4.3 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检出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几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况 |
三、目的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质量控制 |
七、概念界定 |
第一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
一、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 |
二、临床检查项目 |
三、诊断标准 |
四、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及抽样 |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四、调查对象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管理访谈分析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及访谈方式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讨论与对策建议 |
一、讨论 |
二、对策建议 |
三、小结 |
总结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合理预防控制教师群体高脂血症的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艺涵.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晓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 周亚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复杂网络中社区发现方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D]. 孙孟姊. 吉林大学, 2020(08)
- [6]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D]. 刘亚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其基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危险因素分析[D]. 姚开. 苏州大学, 2020(03)
- [8]重庆市某区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人群常见慢性疾病调查与分析[D]. 肖喜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 庞亚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