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妹,杜丽清,陈佳瑛,邓旭,涂行浩,吴建阳[1](2021)在《广东湛江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发展休闲农业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从广东特色地区的典型代表城市——湛江地区休闲农业的实际出发,对该区典型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园进行实地调研。并基于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建设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区休闲农业园模式机制,以此探究湛江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以期为广东特色地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石媛媛,赵隽宇,宋贤冲,潘波,覃其云,邓小军,赵泽洪[2](2021)在《基于森林气候与土壤类型的广西人工林土壤分区及其肥力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为给广西人工林土壤管理和施肥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林业产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土壤类型、广西森林气候分区及土壤养分特征等林地土壤环境数据,对广西人工林土壤进行分区及区域化肥力评价。首次将广西人工林地分为7个区,分别为北热带季雨林赤红壤西区、北热带季雨林赤红壤东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区、半湿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西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东区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石灰(岩)土区。区域化肥力评价结果显示,各区域土壤pH均值比历史均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红壤东区下降幅度最大(17.14%);各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均比历史均值高,其中南亚热带赤红壤区上升幅度最大(59.63%);各分区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值均比历史均值高,其中南亚热带赤红壤区碱解氮含量上升幅度最大(103.89%),半湿润红壤区和赤红壤西区有效磷含量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60.29%和155.41%;大部分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比历史均值高,高纬度两个分区(红壤东区和红壤西区)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06.89%和121.68%。

李玉凤,秦佳双,马姜明,杨章旗,李明金,陆绍浩,宋尊荣[3](2021)在《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西南亚热带横县镇龙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各层次、器官(按叶、枝、干、整株地上部分计)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叶和枝次之,整体而言模型Ⅱ(W=a×Db×Hc)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小的标准误差,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可作为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的最优模型。2)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木本群落枝、干生物量以及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叶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同一群落的不同林龄间均差异显着(P<0.05)。不同林龄木本群落叶生物量大小为(2.65±0.01)~(7.77±0.35) t/hm2,枝生物量大小为(4.24±0.00)~(24.49±0.11) t/hm2,干生物量大小为(24.32±0.01)~(236.51±1.22) t/hm2,不同林龄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为(42.73±0.67)~(268.03±1.25) t/hm2,其中树干占主导地位。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为马尾松林地上生物量的主体。3)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种群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群落中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马尾松种群叶、枝、干生物量在不同恢复阶段木本群落生物量中占比均呈下降趋势。该结果为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

郝希阳[4](2021)在《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格局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树西[5](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林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目标决策、3S技术等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多尺度协同对林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对野外考察、定位采集、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惠民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揭示特色林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2015-2020年的两期遥感影像和相关地理专题数据,结合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不同等级石漠化特色林产业专题资源信息,提取石漠化区生态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整体改善了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状况。近5年来关岭-贞丰花江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0.62%增长至23.28%,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0.29%、6.64%、5.58%、14.89%;毕节撒拉溪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11.07%增长至13.55%,潜在石漠化动态度增长了39.94%,但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47.88%、34.51%、0.31%;施秉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49.70%增长至50.81%,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7.07%、53.85%、1.61%。不同地域石漠化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演进以重度向轻度过程演进为主。2基于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背景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改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提升。依据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属性特征,即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石漠化程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涵养水源、人均收入、林产值、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密度、基础设施覆盖度、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贫困率。采用熵权法计算生态效益权重为0.42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为0.298和0.276。该指标体系及科学指标权重赋值法综合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3基于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以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随时间提高的变化程度,即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总体发展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特色林产业的效益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近5年间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特色林产业综合得分由2015年的0.156增长至2020年的0.247。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区)综合得分由0.096增长至0.201。施秉(无-潜在石漠化区)综合得分由0.094提升至0.206。不同地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以及不同生计策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值得商榷。4通过线性组合加权函数建立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综合效益增长变化明显。近5年间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492提升至0.756,相较于其他两地区增长幅度最小(0.264),综合效益等级由中等(0.4~0.6)转变为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毕节撒拉溪)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296增长到2020年的0.622,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转变为较好(0.6~0.8)。无-潜在石漠化(施秉)综合效益分别为0.283、0.604,综合效益增长了(0.321),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0.2~0.4)转变为较好(0.6~0.8)。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实现生态恢复与维持农户生计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实施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性影响,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未来需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综合效益评价,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葛凡钰[6](2021)在《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文中提出建筑色彩决定着一个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第一视觉印象。桂南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主要的汉壮杂居地区,其域内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特征明显,具有显性的地域性特色。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部分对象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飞跃式提升,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地域性建筑色彩风貌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正逐步消逝,针对其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本次研究以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归纳并提出针对性可持续发展保护建议。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针对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溯与分析;第二章对本次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研究与分析了色彩学、色度学、色彩地理学与色彩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及其与课题研究的关联,并总结了现阶段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与常规方法,为后续实地调研与分析夯实基础;第三章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桂南地区二十四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八十余座传统建筑的色彩调研,选取其中八个代表对象村落中的三十二座典型传统建筑现状进行定量色彩信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汇总,绘制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现状色彩图谱;第四章基于现状的调研成果,着眼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条件,分析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因素,总结其地域性特征,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作为可持续发展用色指南;第五章阐明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研究成果的保护与应用以及未来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本次研究意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研究领域在基础调研资料方面的空缺进行补充与完善,同时亦希望能够为广西其他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依据;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一方面希望能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为其在今后的发展与建设中关于地域性色彩的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定量化用色指南。

王宏轩[7](2021)在《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鲜食玉米果穗水分含量高,籽粒抗外力压迫能力差,利用常规玉米收获机采收鲜食玉米籽粒破损率高,无法满足鲜食玉米采收农艺要求。鲜食玉米茎秆含水量较高,富含多种维生素,是优良的畜禽饲料,粉碎后可以直接饲喂且禽畜适口性较好,为了满足畜禽生长需求,增加茎秆利用价值,需补充饲喂一定量的精细饲料,但是目前没有针对复合种养的茎秆粉碎和饲喂精料的设备。本文以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9QN289)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19CXTD-31)为依托,以实现种养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出发点,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鲜食玉米摘穗装置、茎秆粉碎装置及饲料投放装置等关键技术参数,研制具有鲜食玉米收获、青绿饲料制备和精细饲料投放功能的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有效提高了鲜食玉米采收和玉鹅复合种养机械化水平,为高效循环复合种养提供设备平台与技术支撑。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摘穗时玉米果穗的受力情况及玉米果穗与茎秆连接部分的纤维结构特性,设计并制造了摘穗拉力试验台,通过果穗弯曲角度与弯曲拉伸断裂应力对摘穗拉力影响的单因素试验,确定摘穗板最佳安装形式,为鲜食玉米摘穗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针对种养循环模式创新提出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设计方案,研制出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主要针对摘穗装置,茎秆粉碎装置,饲料投放装置,以及四轮平板机架等关键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及选型。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四轮平板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校验四轮平板机架的结构设计合理且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3)以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样机为试验平台进行田间试验,验证摘穗装置,茎秆粉碎装置以及饲料投放装置工作性能,分别以机器行进速度、摘穗辊转速、摘穗板与拉茎辊中心高度;粉碎轴转速、刀片数量;拨盘转速、调节板开合角度为变量,以摘穗率、籽粒破损率、粉碎合格率以及饲料投放均匀度为评价指标开展多因素试验,根据参数特性得到优化工作参数。研究结果为提高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奠定理论基础,为减轻玉鹅复合种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支撑。

邵文哲[8](2021)在《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被认为是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了解桉树与珍贵树种混交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进一步揭示其混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青山试验场,以桉树纯林(Pure Eucalyptus plantation,PE)、红锥纯林(Pure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PCH)和桉树×红锥混交林(Mixed Eucalyptus and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s,MEC)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叶片C含量表现为PCH>MEC>PE,N含量表现为PE>MEC>PCH,P含量表现为MEC>PCH>PE。相比于纯林,MEC的叶片C/N和C/P较低,表明MEC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PE、MEC和PCH的叶片N/P均小于14,说明三种林分均容易受到N限制。不同林分间叶片化学计量特征无显着差异,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叶片化学计量特征无显着影响。(2)凋落物C、P含量表现为MEC>PCH>PE,混交林与纯林间差异显着;N含量表现为MEC>PE>PCH。与PE和PCH相比,MEC表现出较高的凋落物C/N和较低的C/P,说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N/P表现为MEC<PCH<PE<25,说明三种林分的凋落物分解均容易受到N限制,也反映出桉树与红锥混交并未改善该元素限制状况。(3)与PE相比,MEC显着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SOC含量。三林分间土壤TP含量在每个土层均无显着差异。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1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PE、MEC和PCH土壤C/N均较低,有利于N元素的释放;土壤C/P和N/P均较高,表明该区域土壤P的有效性较低,且三种林分均容易受到P限制;土壤C/N、C/P和N/P均表现为PCH>MEC>PE,说明与PCH相比,桉树与红锥混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和生物量磷(MBP)含量在0~20 cm土层整体上均表现为MEC高于PE和PCH,说明MEC土壤固持C、N、P的能力较强。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土壤MBN、MBP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林分0~10 cm土层土壤MBC、MBN和MBP含量均显着高于10~20 cm土层。在以上土层土壤MBC/MBP表现为PE>PCH>MEC,说明MEC的土壤微生物在矿化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释放P元素的潜力较大,能够发挥MBP对土壤有效磷库的补充作用。(5)桉树与红锥混交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显着提高了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LAP),显着降低了β-1,4-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活性(ACP),对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NAG)影响不显着。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三种林分这四种酶活性以及酶C/P和酶N/P均极显着降低。PE、MEC和PCH在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分别为1:1.08:1.37、1:1.16:1.34和1:1.07:1.31,均与全球生态系统酶C/N/P(1:1:1)相偏离,表明三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更容易受到P限制。三种林分酶C/N均值较低,酶C/P和酶N/P较高,反映出土壤N元素的相对缺乏,意味着三种林分也容易受到N限制。MEC酶C/P和酶N/P均高于PE,而酶C/N反之,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的P限制,但并未改善土壤N限制。(6)叶片与凋落物之间,以及二者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均表现出微弱的相关性,说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似乎不能表征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的活性。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之间表现出密切的联系,土壤SOC和TN均与微生物量C、N、P和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但土壤TP与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研究区内桉树人工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P养分的循环并不平衡。综上所述,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无显着影响;相比于纯林,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固持营养元素的能力和释放P元素的潜力,从而有利于改善林分受到的P限制状况,但并未改善N限制。因此今后在该区域桉树人工林及其混交林的培肥策略上应注意N、P元素的输入。

玄杨静和[9](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唐安齐[10](2021)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空间与资源,同时自身也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为地球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及人类生存环境提供巨大价值,在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云南高原特有优势植被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原始森林及多样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核算其物质量、货币量及能值量服务价值可为摸清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况提供依据,为周边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及对比生态修复成效提供参照,为云南省相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参考。运用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H.T.Odum能值分析理论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计算公式与相关参数,以样地调研、文献查阅及室内实验为依据,构建针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优势树种服务功能价值、市场价值及能值价值三方面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坐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1)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枯落物生产、森林持水、林木营养积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育土壤功能价值总量为76351165.34t/a,活立木资源及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为1180003910.49m3/a,不同植被类型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4908741.53t/a、711812812.52m3/a)、阔叶灌丛(24512602.78t/a、197153467.04m3/a)、灌草丛(5858556.85t/a、104171854.59m3/a)功能价值总量位居前列,不同优势树种中石栎属、栲属等(35927838.76t/a、737325805.05m3/a)与云南铁杉(2000140.25t/a、20524459.46m3/a)、蒙自桤木(809963.84t/a、6558317.74m3/a)功能价值总量较大,保护区2020年总体休闲游憩功能价值为54.97万人,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达2286种。(2)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总量为1073570.57万元/a,大致相当于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市场价值量的十九分之一,保护区所涉及五县一市2020年生产总值的九分之一。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达20.04万元/hm2/a,显着高于中国(0.96万元/hm2)和全球平均水平(0.45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532371.09万元,11.78万元/hm2/a)、有机物生产(149586.33万元,2.79万元/hm2/a)及保育土壤(132823.40万元,2.54万元/hm2/a)的总市场价值量和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指标;不同植被类型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市场价值量为686605.70万元/a,占比高达67.94%,其次是阔叶灌丛(136079.17万元/a,13.47%)与灌草丛(68131.78万元/a,6.74%);由石栎属、栲属等优势树种构成的阔叶林(709031.32万元)与云南铁杉林(16051.55万元)的市场价值量占比高达98.40%,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中思茅松林(31.06万元/hm2/a)、云南铁杉针阔混交林(22.07万元/hm2/a)及云南松林(21.87万元/hm2/a)贡献较大,云南铁杉林(22.14万元/hm2/a)、云南松林(21.87万元/hm2/a)与华山松林(20.9万元/hm2/a)等针叶林的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位居前列。(3)保护区每年提供服务价值相当于2.96E+22sej太阳能值,输入太阳能值远小于输出太阳能值,森林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生产能力,可将外部流入的低质能量转化为高质能量输出到周边地区。输出能流中,有机物生产、原材料供给及休闲游憩三项有形输出太阳能值为5.77E+20sej,占比1.97%,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空气、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栖息地及科研服务七项无形输出太阳能值为2.87E+22sej,占比98.03%。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总流动能量价值为19384656.85万元,单位面积达385.2269万元/hm2/a,其中输入能量价值总计235117.42万元,占总能量价值的1.39%,输出能量价值总计19114573.43万元,占总能值流量的98.61%。十项能值指标中,三项有形输出能量价值为377183.25万元,占比1.94%,七项无形输出能量价值为18737390.18万元,占比96.36%,比值高达49.68倍,除存量指标生物栖息地能值(18142552.83万元,93.59%)在保护区内提供的价值最高外,净化空气(254259.41万元,26.16%)、原材料供给(192671.98万元,19.82%)及涵养水源(160571.13万元,16.52%)功能均具有较高太阳能值价值。不同植被类型输出服务功能指标年总流动能量价值为19114573.43万元,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约为19.55万元/hm2/a,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640927.07万元,74.28%)、阔叶灌丛(83591.3万元,69.69%)、灌草丛(44601.59万元,5.17%)等高海拔原始植被的能值价值总量位居前列,而思茅松林(39.60万元/hm2/a)、华山松林(31.28万元/hm2/a)、云南松林(27.09万元/hm2/a)及云南铁杉针阔混交林(23.42万元/hm2/a)等针叶林植被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较高,石栎属、栲属(664124.14万元,19.22万元/hm2/a,95.52%)、云南铁杉林(16977.32万元,23.42万元/hm2/a,2.44%)与华山松林(5535.93万元,31.28万元/hm2/a,0.80%)均拥有较高能值价值和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表明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以无形服务价值为主,人类在利用开发自然保护区过程中必须重视其中巨大的无形价值。(4)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密度(EPA)约为5.93E+13sej/m2/a,在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中森林服务功能使用效率较高;可更新资源投入率(RIR)为0.74且环境负载率(ELR)为0.15,能值自给率(ESR)为0.85而能值投资率(EIR)为0.15,能值产出率(EYR)达4.14,表明区内森林资源处于开发强度和运行压力较低的中等水平发展状态,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能值投入的基础上产出能值较高,但高能值人类商品劳务投入数量过少,未来可以合理加大经济反馈能值的投入以获得更高能值产出;能值可持续指标(ESI)达27.28,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良好但经济状态欠发展。(5)与其他近似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市场货币化对比,保护区市场总价值量位居前列且单位面积市场总价值量显着优于其他保护区,其中有机物生产、休闲游憩、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及保育土壤五项指标的服务价值均居第一,在间接利用价值中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及总的单位面积价值量均高于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比系统能值可持续发展可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密度均高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系统内能值使用效率较髙但能值产出率、自给率、投资率及环境负载率相对较低,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保护区主要以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成熟林进行能值供给,虽对输入能值的转换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但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健康,在服务价值输出方面仍拥有良好生态效益,对改善周边区域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区目前仍为原始水平的持续状态,环境压力较小但经济则相对落后,未来有必要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增加一定的经济能值反馈,且需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制度,増设保护区管理站及生态站,持续检测区内森林生态资源变化状态,加强对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湛江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湛江地区休闲农业的现状
2 湛江地区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高,品味不明
    2.2 缺乏整体规划,布置不合理
    2.3 特色意识淡薄,缺乏创新
    2.4 经营模式单一,管理粗放
    2.5 基本处于“假日经济”发展
    2.6 缺乏专业化管理队伍,技术力量薄弱
3 湛江地区休闲农业模式
    3.1 依据开发模式划分
        3.1.1 基地改建型
        3.1.2 文化挖掘型
        3.1.3 农庄经济型
        3.1.4 旅游带动型
        3.1.5 科研基地型
    3.2 依据功能划分
        3.2.1 采摘与观光体验相结合型
        3.2.2 农家乐体验型
        3.2.3 农业科普教育型
4 湛江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 长远规划,深度挖掘,选准主题,精雕细刻,做好做透
    4.2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发展冬休休闲农业旅游
    4.3 增加科学技术含量,壮大现代休闲农业
    4.4 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循环、生产安全和健康农产品
    4.5 规划设计凸显人性化理念,注重践行创新理念
    4.6 引入“互联网+发展模式”,创新休闲农业宣传推广发展方式
5 总结

(2)基于森林气候与土壤类型的广西人工林土壤分区及其肥力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工林分区方法
    1.2 气象及行政区划数据
    1.3 土样采集及土壤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森林分区气候因子分析
    2.2 广西人工林土壤区划
    2.3 广西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2.4 广西人工林土壤区域化肥力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2.2 生物量的测定
    2.3 生物量模型建立与估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构建
    3.2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
    3.3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种群生物量分配特征
4 讨论
5 结语

(5)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1 文献论证与获取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数据资料获取及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特色林产业提取
        1 特色林产业分类标准
        2 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二)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多样性
        6 涵养水源
    (三)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人口密度
        2 人均收入
        3 林产值
        4 产业结构变化
        5 基础设施覆盖度
        6 恩格尔系数
        7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 贫困率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选取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 指标体系建立
    (二)指标数据标准化
        1 标准化方法
        2 极差标准化
    (三)指标权重确定
        1 权重计算方法
        2 指标权重计算
    (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建立
        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计算
六 综合效益评价
    (一)“两山”效益
        1“两山”理论
        2“两山”效益评价
    (二)扶贫效益
        1 扶贫发展
        2 扶贫效益评价
    (三)惠民效益
        1 惠民内涵
        2 惠民效益评价
    (四)综合效益
        1 综合效益
        2 综合效益评价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1.4.2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桂南地区
        2.1.2 传统村落
        2.1.3 建筑色彩
    2.2 色彩学理论
        2.2.1 色彩三属性
        2.2.2 色彩的对比
        2.2.3 色彩的调和
        2.2.4 色彩视知觉
        2.2.5 色彩的体系
        2.2.6 色卡的应用
    2.3 色度学理论
    2.4 色彩地理学
        2.4.1 色彩地理学的概念界定
        2.4.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5 色彩心理学
        2.5.1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2.5.2 色彩的抽象性感受
    2.6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原则
        2.6.1 真实性保留原则
        2.6.2 整体性保护原则
        2.6.3 可持续发展原则
        2.6.4 科学性保障原则
    2.7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方法
        2.7.1 保护与发展协同进行
        2.7.2 建筑色彩群组化保护
        2.7.3 建立色彩的评价体系
        2.7.4 建立色彩信息数据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
    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前期调研工作
        3.1.1 调研范围与内容
        3.1.2 调研设备与工具
        3.1.3 调研方法与步骤
    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建筑色彩信息数据
        3.2.1 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
        3.2.2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
        3.2.3 南宁市横县平朗乡笔山村
        3.2.4 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
        3.2.5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6 钦州市灵山县石塘镇苏村
        3.2.7 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委老屋村
        3.2.8 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厚村
    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1 建筑总体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2 建筑细部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问题分析
        3.4.1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工作的滞后性
        3.4.2 过度自主性发展造成地域性特征破坏
        3.4.3 传统材料与现当代材料的矛盾与冲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与可持续发展
    4.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1.1 自然气候因素
        4.1.2 地理环境因素
        4.1.3 本土材料因素
    4.2 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2.1 人类基本共性因素
        4.2.2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4.2.3 地方民族文化因素
        4.2.4 历史发展沿革因素
        4.2.5 政治经济条件因素
    4.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
        4.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原始性特征
        4.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调和性特征
        4.3.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微观多样性
        4.3.6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宏观单一性
    4.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发展建议
    4.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编绘
        4.5.1 建筑外立面色彩使用比例的控制
        4.5.2 建筑外立面主体色推荐色彩图谱
        4.5.3 建筑外立面辅助色推荐色彩图谱
        4.5.4 建筑外立面点缀色推荐色彩图谱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1.2.1 国外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1.2.2 国内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
        1.2.3 国内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相关研究结果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研制
    2.1 鲜食玉米摘穗应力分析及试验研究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摘穗拉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选型
        2.2.1 摘穗装置结构参数及总体设计
        2.2.2 茎秆粉碎装置结构参数及总体设计
        2.2.3 饲料投放装置选型
        2.2.4 移位平台的结构参数及总体设计
    2.3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3.1 整机结构
        2.3.2 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平板机架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3.2.1 材料定义与网格划分
        3.2.2 设置固定约束与接触载荷
    3.3 四轮平板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3.3.1 静力学分析理论
        3.3.2 静力学分析结果
    3.4 四轮平板机架的模态分析
        3.4.1 模态分析理论
        3.4.2 模态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田间试验研究
    4.1 摘穗装置试验研究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茎秆粉碎装置试验研究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饲料投放装置试验研究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态化学计量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概况
        1.2.2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3.1 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3.2 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4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5 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5.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5.2 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6 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条件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林分构建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及林分调查
        2.3.2 植物调查和样品采集
        2.3.3 土壤调查和样品采集
        2.3.4 室内样品分析方法
        2.3.4.1 叶片和凋落物C、N、P含量的测定
        2.3.4.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4.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分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1.1 不同林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1.1.1 不同林分叶片C、N、P含量特征
        3.1.1.2 不同林分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3.1.2 不同林分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1.2.1 不同林分凋落物C、N、P含量特征
        3.1.2.2 不同林分凋落物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3.1.3 叶片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1 土壤理化性质
        3.2.1.1 林分和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2.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2.1 林分和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2.2.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C、N、P含量特征
        3.2.2.3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3.2.2.4 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2.2.5 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冗余分析
    3.3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3.1 林分和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3.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特征
        3.3.3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3.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的冗余分析
    3.4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4.1 林分和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4.2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酶活性
        3.4.3 不同林分、土层的土壤酶化学计量比
        3.4.4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与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4.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与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冗余分析
    3.5 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3.5.1 植物与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5.2 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5.3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1.1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1.2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2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3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3.1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微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3.2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4 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资助项目

(9)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4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1 评估指标筛选原则
        2.1.2 评估指标框架建构
        2.1.3 功能价值与市场价值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2.1.3.1 直接利用价值
        2.1.3.2 间接利用价值
    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分析与步骤
        2.2.2 能值转换率的筛选及能值货币比率的选用
        2.2.3 森林生态系统能流模型构建
        2.2.4 能值评估指标原始数据计算方法
        2.2.4.1 可更新自然资源输入
        2.2.4.2 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输入
        2.2.4.3 经济社会资源输入
        2.2.4.4 有形资源输出
        2.2.4.5 无形资源输出
第3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
    3.1 森林有机物生产服务价值评估
        3.1.1 有机物生产功能价值
        3.1.2 有机物生产市场价值
    3.2 森林休闲游憩服务价值评估
    3.3 森林涵养水源服务价值评估
        3.3.1 森林持水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3.1.1 森林持水功能价值
        3.3.1.2 森林持水市场价值
        3.3.2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3.2.1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功能价值
        3.3.2.2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市场价值
    3.4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服务价值评估
        3.4.1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功能价值
        3.4.2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市场价值
    3.5 森林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
        3.5.1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
        3.5.2 森林固碳释氧市场价值
    3.6 森林净化空气服务价值评估
        3.6.1 森林净化空气功能价值
        3.6.2 森林净化空气市场价值
    3.7 森林保育土壤服务价值评估
        3.7.1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7.1.1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功能价值
        3.7.1.2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市场价值
        3.7.2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7.2.1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功能价值
        3.7.2.2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市场价值
    3.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价值评估
    3.9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结果
第4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
    4.1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输入资源能值价值评估
    4.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输出资源能值价值评估
        4.2.1 森林有机物生产能值价值
        4.2.2 森林原材料供给能值价值
        4.2.3 森林休闲游憩能值价值
        4.2.4 森林涵养水源能值价值
        4.2.5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能值价值
        4.2.6 森林固碳释氧能值价值
        4.2.7 森林净化空气能值价值
        4.2.8 森林保育土壤能值价值
        4.2.9 森林生物栖息地能值价值
        4.2.10 森林科研服务能值价值
    4.3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结果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5.1.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评估
        5.1.2.1 评估结果及构成分析
        5.1.2.2 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5.1.3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
        5.1.3.1 评估结果及构成分析
        5.1.3.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发展评估
        5.1.3.3 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5.2 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湛江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探析[J]. 陈妹,杜丽清,陈佳瑛,邓旭,涂行浩,吴建阳. 热带农业科学, 2021(11)
  • [2]基于森林气候与土壤类型的广西人工林土壤分区及其肥力演变[J]. 石媛媛,赵隽宇,宋贤冲,潘波,覃其云,邓小军,赵泽洪. 广西林业科学, 2021(05)
  • [3]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J]. 李玉凤,秦佳双,马姜明,杨章旗,李明金,陆绍浩,宋尊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4]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格局与保护研究[D]. 郝希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刘树西.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D]. 葛凡钰. 广西大学, 2021(12)
  • [7]牵引式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王宏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8]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邵文哲. 广西大学, 2021
  • [9]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唐安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