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蒙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包头市蒙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包头市蒙汉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宫雪鸿[1](2009)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营养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合理营养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完成紧张学习任务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政府各级部门、营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不断得以改善,生长发育水平迅速提高,学生营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营养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问题并存,这是我们目前在营养工作中面临的双重挑战。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营养教育是改善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平衡膳食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及营养状况分析在营养健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营养教育之前应先了解宣教对象的营养状况、营养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地设计及开展营养宣教工作。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丰富的营养知识、积极的态度及正确的摄食行为对维持其健康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过对学生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营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研究目的:了解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临河及乌拉特中旗四所中小学校的71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简称K-A-P)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同时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并对被检者进行营养缺乏病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检查。主要研究结果: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分值分别为18.1±14.7、68.1±19.0、53.5±10.7;其中营养知识得分较低,蒙汉族学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学生高于蒙族学生(P<0.05);学生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存在某些不良的摄食行为;身高标准体重分布情况,低体重、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者分别占3.3%、35.8%、42.9%、5.7%、12.4%,蒙汉族学生相比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缺乏病检查结果,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病症状体征,如畏光、眼部干燥、牙龈出血、龋齿、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腓肠肌痉挛、肌肉无力、上下肢麻木感、食欲不振等。结论与建议: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营养知识较为匮乏并存在某些不良的摄食行为,但学生普遍具有接受营养教育的良好态度,提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是必要、迫切并且可行的;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膳食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营养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以全面提高蒙汉族中小学生的健康和营养水平。

银花[2](2009)在《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深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课题,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虽然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对“怎么办”的干预研究即针对学生学业自我的培养对策、教育干预实验研究甚少,尤其是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自我的相关研究更少。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教育实验等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是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研究。通过郭成、赵小云(2006、2007)编制的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进行测查和分析。其次是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进行实验干预研究。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小部分:一是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进行前测;二是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进行教育实验干预;三是在干预结束后一个月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业自我水平进行延时后测,对干预的延时效果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总体上,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较为积极,均分为3.64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具体来看,学业成就价值的得分最高,学业能力知觉得分最低。2.总体上,蒙古族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各子维度上,男女生仅在学业成就价值维度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总体及各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从不同年级的得分来看,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他们的得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总体上及各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并表现为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蒙汉两个民族中学生对学业发展的自我评价都较为积极,但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不论是总分还是各维度都明显低于汉族中学生。3.干预的效果:两个实验组总体的干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是显着的。通过干预(1)高一实验班学业自我量表总分和“学业情感体验”、“学业成就价值”、“学业行为控制”维度上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前测,在“学业能力知觉”维度上后测极显着高于前测;高二实验班学业自我总分和“学业情感体验”、“学业能力知觉”、“学业行为控制”、“学业成就价值”维度后测得分均极显着高于前测。(2)在实验后测中,高一实验班学生学业自我的总分和各维度都显着高于对照班;高二实验班学生在学业自我总分和“学业能力知觉”维度上也极显着高于对照班,其他三个维度上较显着高于对照班。这表明该干预方案对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提高是有效的。

刘保卫[3](2009)在《互联网对边远地区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对内蒙古包头九原、土黙特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彻底地改变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将成为一种对青少年发展有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化力量。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边远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从网络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入手,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效果,及其蒙族青少年社会化与民族认同和归属,针对青少年网络社会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采取实证研究,主要选取文献分析法与调查研究法,以内蒙古包头九原、土默特两个地区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所收集的资料,以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t检验,方差分析,典型的相关统计,多元线性回归,二项Logisitic回归及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本研究主要发现,大多数文献资料显示网络对青少年存在很多不良影响,但本文的实证调查情况结果却表明,在本研究样本所及的范围内,青少年在普遍接触网络的情况下,他们的社会化状况总体良好。总体而言,目前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有显着影响,但并无普遍的不良影响。这表明目前人们对网络及青少年上网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各项数据显示经常在网上攻击他人,主动搜寻色情网站,发布虚假信息,接触侵犯性内容,模仿黑客行为者等在被调查者只占少数,大多数青少年更愿意在网上与他人互助合作,建设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调查显示,虽然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还不普遍,调查整体上反映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可以预见,随着青少年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本文已证实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媒介对青少年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被调查者群体中,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他们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不对青少年上网予以科学管理,听之任之,青少年沉迷网络,时间越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会延缓其社会化的进程。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因其性别、家庭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等社会变化的不同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调查显示,与女生相比,男生更易接受网上的不良信息,更可能出现侵犯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气氛较为融洽可能会使青少年在网上的时间更少,而且即便上网也不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青少年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对不良信息的吸收和鉴别能力,文化水平较高者可能更能抵挡网络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来学习,提高自己。而文化水平较低者可能会在网上失去方向,对色彩斑斓的信息束手无策,坠入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延缓其社会化的进程。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在网上的表现;在网上的表现直接影响上网后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上网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又对其它人产生显着影响。由此笔者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使人的社会化角色得以成功塑造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动态的实践过程”。这样对网络规范、网络价值的正确认识可能会促使青少年在网上出现更多规范行为,而对网络的错误认识极有可能使青少年在网上产生更多失范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的行为表现会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直接影响上网后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们常常听闻一些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者,极有可能是误将网络当作现实,以假乱真,亦真亦幻,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是有某种相通之处的。网络痴迷度对蒙族青少年的民族习俗认同、民族归属感有影响,但并无普遍的不良影响。网络世界是没有国界的,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蒙族青少年,视野开阔了,但网络生活将淡薄他们的民族观念。民族归属感方面的回归分析发现,互联网在强化了蒙族青少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转变对网络的敌对态度和漠视态度,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二、对青少年上网进行科学管理,控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积极的社会化功能;三、全社会积极行动,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活空间。

钱序[4](2008)在《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妇女的生殖健康是90年代初以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新的健康概念,并由于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后续行动而获得广泛的重视。对于生殖健康,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已婚人群或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城镇化趋势,未婚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1995-2002年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提示,对于既作为未婚人群又作为流动人口一部分的中国城市蓝领阶层的外来未婚女工,其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不多、现状不清、影响因素不明、保健服务边缘化、健康政策缺乏。据此,本研究试图基于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的多维影响因素,并基于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理论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干预探索。本研究涉及的“外来人口”概念主要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角度提出,特指流入人口,不考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长短。研究目的在针对外来未婚女工的人群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础上,以健康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描述上海和广东两地外来未婚女工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生态学相关因素;探讨改善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干预方案和潜在效果;并提出适合于改善这一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了解外来未婚女工人群的特征,并与同类男性人群的特征作比较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习惯、个人认知水平和技能、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特点、对不健康行为的态度、主要生殖健康问题、服务需求和服务利用情况。2.分析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社区环境等)、物质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和生物因素)、成长环境、家庭与同伴关系、卫生服务等因素,从个人、家庭、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研究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3.建立外来未婚女工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的统计模型。4.设计并评价基于工作场所的人群综合干预方案及其实施的可行性评价。5.提出适合于改善目标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干预策略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采用流行性病现况调查设计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非随机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上海和广东两个生殖健康示范区的制造业、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1293人,其中上海601人、广东692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生婚前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并拟合模型。采用Framework approach的五步法分析外来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资料。2.干预试点采用准试验设计,即设有对照组的干预前后研究设计。主要目标在于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同时,探索性的评价干预措施对研究对象与避孕相关的个人行为能力和目标行为的可能变化。在通过焦点组访谈了解研究地点外来未婚女工的需求和通过知情人访谈了解干预实施的可能途径之后,针对基线调查揭示的有关影响因素,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有关概念,制定了一套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措施的综合干预方案,并选择基线调查所在的上海某私营企业实施半年的干预。主要结果1.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的问题外来未婚女工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20岁,首次性行为避孕率不到20%(同类男性为22.5%)。未避孕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避孕。性行为发生率女工为25.5%(同类男性为36.1%)。发生性行为时是否避孕的决定多数由双方共同决定(占64%),近6个月内外来未婚女工有性行为者使用过避孕方法的占55%,使用过紧急避孕的占31.4%,三次以上使用紧急避孕的占12.6%。外来未婚女工对生殖生理知识的知晓率绝大多数在50%以下,除易受孕期和怀孕表现外,女性的知晓率均不如男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女性在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81.1%的女工不知道月经周期内哪个阶段最容易怀孕,71.2%的女工不知道偶尔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导致怀孕。女工中能正确说出三种及以上避孕药具及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4.5%,听说过紧急避孕药且知道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11.2%。知道避孕套可以预防性病的女工仅占28.2%,准确了解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的不足10%。还有不少人有错误的知识,如3.9%的女性错误的认为人工流产是一种避孕方法。2.外来未婚女工有未满足的性与生殖健康的需要和保健服务需求近半数的未婚外来女工有月经紊乱和痛经,自报两周生殖道感染可疑症状者女性较多,主要是阴道分泌物异常(>10%)和下腹痛(>20%)。有70-8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对未婚青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需求意愿最强烈的是正确的知识,其次是健康体检、医学咨询和常见男科和妇科疾病的诊疗服务。最希望接受的教育和服务方式是发放阅读材料,讲座、热线电话、面对面咨询、以及为未婚青年开设门诊也受到不少人(>40%)的欢迎,而生殖保健专家是他们最信任的教育实施者。3.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行为受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层面、亲密关系者层面、工作环境和同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生态学因素。可能的倾向因素有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是否需要避孕的态度;可能的促成因素有单独居住类型、商业服务业特定的工作环境、避孕服务的可得性、不同的流出地和流入地环境;可能的强化因素为有固定男朋友、与父母和同伴交流的程度和受工作单位教育者的影响等。其中,在个人层面是年龄较大、城镇户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月收入较高、单独居住类型、避孕知识得分较高、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对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时采用避孕方法持无所谓态度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亲密关系者层面,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而有固定男友者婚前性行为较多。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相对制造业而言,在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工作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多。此外,经常与同事之间交流生殖健康知识和话题和偶尔接受单位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社会文化层面,身处不同的流入地环境可能影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从分行业婚前性行为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个人层面,影响制造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是城镇户口、单独居住类型、有较高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和无所谓态度、认为婚前性行为没必要用避孕措施;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则增加了较大年龄、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收入、对未婚先孕持无所谓态度,并发现唯一的保护因素是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得分,生殖生理知识得分较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在亲密关系者层面,有固定男友是所有职业外来未婚女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但在制造餐饮业,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少,而在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中,有严格的家教者的婚前性行为较少。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避孕服务的可得性是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而在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中,经常与同事交流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话题及在单位偶尔接受性与生殖健康相关内容教育的人婚前性行为较多。在社会文化层面,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因素是不同的流入地;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因素则与流入地和流出地都有关。从不同行业分析出的不同的行为相关因素来看,在个人倾向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有促成和强化的作用。影响避孕行为的倾向因素有避孕套预防性病的知识、有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的自我效能和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避孕方法的经历;促成因素为避孕服务的可得性;同伴的影响是可能的强化因素。在所有研究因素中,个体较高的学历、有严格的家庭管教、具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水平和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作为保护因子可能会减少婚前性行为的发生。避孕套预防性病知识、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首次性行为采用避孕措施和可得的避孕服务可能会保护良好的避孕行为。4.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是可接受的,但实施有难度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的行为干预在获得单位领导认可的前期下还是可以开展的,但在私营企业中进行的难度较大,主要困难有(1)外来未婚女工本身的流动和单位根据经济效益的随时裁员政策;(2)工作场所的支持条件包括厂医的人力和能力,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外来未婚女工隐私权的保护等;(3)适合于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需要的干预内容和适宜技术的选择;(4)外来未婚女工参与干预活动的兴趣和时间。干预研究表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方案是可接受的,并预示了潜在的效果,但其真实效果还需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获得证实。政策建议1.作为城市弱势人群的外来未婚女工的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需要考虑个人、人际、工作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外,情感因素在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也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考虑。2.针对本研究所揭示的安全性行为的保护因素,让年轻人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持续提供生殖保健教育将有助于外来未婚女工减少婚前性行为。而持续的双重保护知识宣教、拒绝不安全性行为自我效能的培养和为外来未婚女工提供持续可得的避孕服务将有利于外来未婚女工更多地在性行为时采用避孕和双重保护措施。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系统和服务工作者应树立起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与未婚流动人口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来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分类干预。3.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未婚流动人口也应尽快纳入计划生育系统管理,通过社区、单位和服务机构多部门的合作机制,为未婚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可及、可接受的综合服务。4.社会管理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户籍人口为对象的现象,把辖区内的所有居民都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包括未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除了政府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保证,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引导、社会各界在理念、舆论、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应大力发展与青春健康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以求得他们在教育与服务项目实施过程的大力协助。

诺敏[5](2008)在《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资料,目前已有很多文献报道,其研究对象多为汉族中小学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体质发育特点与发育水平的研究资料还比较缺乏,结合心理发展的体质发育状况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于2005年9月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和蒙古族中学的1230名(男生598名,女生632名)7-18岁蒙古族学生的12项身体发育指标以及女学生月经初潮情况,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了蒙古族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两项心理发展状况。了解该蒙古族儿童青少年人群生长发育现状,探讨其体质发育水平和心理发育发展状况与其他人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各项体质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各年龄组间发育幅度和速度不尽相同。多数指标出现男女双交叉现象,多数年龄组间性别差异显着。男生身高和体重生长突增高峰年龄为12岁,女生则为11岁,男女学生快速增长期分别为10-12岁和9-12岁;(2)随年龄增长,男生体型由偏外胚层型的中胚层型转向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女生体型由以中因子值相对占优势转为以三胚层中间型居多,14岁以后又转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男女体型较接近朝鲜族乡村学生;(3)锡盟蒙古族男女生体重正常者占主体地位,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者占少数,总体营养状况良好;(4)与全国汉族、全国蒙古族、内蒙古城乡汉族、通辽城乡蒙古族、巴盟城乡蒙古族和日本学生9个群体相比,锡盟蒙古族男女学生身高发育处于中下等水平,男生体重发育处于中等水平,女生体重发育水平为中上等;(5)女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55岁,属于国内来潮较早人群。夏季初潮率最高,冬季次之,春季初潮率最低;(6)锡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人格类型以中间型为主,与全国常模比较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男生在10-14岁时比较稳重、内省,而16-18岁男女生则表现为个性外向、活泼开朗;(7)锡盟蒙古族男女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生活习惯明显变化和学习问题;男女学生应激强度得分绝对值最高的两个因子依次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8)锡盟蒙古族学生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在不同年级、性别、不同兄妹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显着差异,且人格特征在不同来源地间也存在显着差异;(9)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具显着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资料,采用身体发育结合心理发展的方式,从形态发育、皮褶厚度、体型、月经初潮、营养状况、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等多方面对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王岩,黄雪梅[6](2007)在《包头地区蒙古族和回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岩,王红梅,宫翠萍[7](2007)在《包头地区蒙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包头市三所中学1595名蒙、汉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结果:蒙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8.6%,汉族中学生为19.4%,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除焦虑因子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包头市蒙、汉中学生的心理发育与全国相似。

杨丽君,杨志刚[8](2007)在《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定包头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包头市四所初高中学校的2869名中学生进行了SCL-90测试,并将结果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有13%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其均分显着低于全圈常模(P<0.05)。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五因子均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女生恐怖因子均分高于男生(P<0.05)。高中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均分显着高于初中生(P<0.05)。结论:尽管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但包头市高中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应引起重视。

贾旭鸿,罗绥兰,高艳荣,火忠礼[9](2006)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农村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对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3600名918岁蒙、汉族女生进行调查。结果:蒙、汉族中小学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蒙、汉族不同年级中小学女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马晓春[10](2005)在《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

二、包头市蒙汉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市蒙汉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营养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对象与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设计
Ⅱ 研究一 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材料
    2.4 研究程序
    2.5 研究结果
    2.6 小结
Ⅲ 研究二 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干预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小结
Ⅳ 总讨论与总结论
    4.1 总讨论
    4.2 总结论
Ⅴ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互联网对边远地区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对内蒙古包头九原、土黙特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三、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和西部地区的欠发达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简评
    第一节 社会化理论回顾与探讨
        一、被动社会化理论模式
        二、主动社会化理论模式
        三、发展生态学的社会化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网络的研究概述
    第三节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设计
    第一节 研究地点
        一、地理历史背景
        二、研究地点之一:土默特右旗
        三、研究地点之二:九原区
    第二节 调查对象及抽样统计方法
        一、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二、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方法
        三、样本的基本概况
        四、统计模型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新途径及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架构及研究假设
        三、主要分析指标的操作化测量
        四、信度、效度分析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一、是否上过网
        二、网络涉入程度
        三、网络使用习惯
        四、网络行为
        五、网络体验及其评价
        六、网络行动的心理动机分析
        小结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青少年是否上网的因素分析
        二、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因素分析
        三、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体验及其评价的因素分析
        四、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化分析
    第一节 网络痴迷对青少年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青少年对网络及网上内容的认识
        二、青少年在网上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上网之后在现实中的表现
        四、上网后的青少年和未上过网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比
        五、相关分析
        六、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网络背景下的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联
        一、青少年自述上网带来的影响
        二、网络背景下的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三、网络背景下的民族类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四、网络背景下的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五、网络背景下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六、小结
    第三节 网络背景下的蒙族青少年社会化与民族认同和归属
        一、网络背景下的日常语言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
        二、网络背景下的民族习俗认同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
        三、网络背景下的民族英雄认同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
        四、网络背景下的民族归属感与蒙族青少年社会化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一、网络行为现状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效果
        四、网络背景下的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联
        五、网络背景下的蒙族青少年社会化和民族认同和归属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对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契合
        二、青少年社会交往与网际互动
        三、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个性发展
        四、网络失范:青少年社会化的新问题
        五、冲击: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作用
        六、转型:网络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化的变化前瞻
    第四节 网络管理建议
        一、网络管理的紧迫性
        二、网络管理建议
    第五节 研究过程难点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假设与构思框架
    三、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四、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上海某私营企业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相关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假设和构思框架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五、现场实施框架
    六、调查方法和样本量
    七.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八.伦理学审查
    九、研究结果
    十、讨论和建议
第四部分: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方法的综合干预探索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全文总结
    一、流动人口的调查方法学
    二、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现状
    三、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
    四、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的可行性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调查表及知情同意书
已发表的论着

(5)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简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发育项目
        3.1.1 形态发育
        3.1.2 皮褶厚度分析
        3.1.3 体型分析
        3.1.4 月经初潮分析
        3.1.5 营养状况
        3.1.6 锡盟蒙古族与其他群体生长发育水平的比较
    3.2 心理发展项目
        3.2.1 人格特征分析
        3.2.2 生活事件分析
        3.2.3 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锡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
    4.2 锡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4.2.1 人格特点
        4.2.2 生活事件
        4.2.3 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因子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
附录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
附录3 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
致谢

(7)包头地区蒙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2.2 蒙汉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3 讨论

(9)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测试结果。
    2.2 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的年级特点。
    2.3 蒙、汉族女生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比较。
3 讨论

(10)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和方法
    2. 调查工具和内容
二、结果
    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 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 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三、讨论
    1. 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2. 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四、包头市蒙汉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营养状况研究[D]. 宫雪鸿. 山东大学, 2009(05)
  • [2]蒙古族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 银花. 西南大学, 2009(10)
  • [3]互联网对边远地区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对内蒙古包头九原、土黙特的实证研究[D]. 刘保卫. 上海大学, 2009(06)
  • [4]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D]. 钱序. 复旦大学, 2008(03)
  • [5]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D]. 诺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2)
  • [6]包头地区蒙古族和回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J]. 王岩,黄雪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07(22)
  • [7]包头地区蒙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研究[J]. 王岩,王红梅,宫翠萍.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05)
  • [8]包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杨丽君,杨志刚.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1)
  • [9]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贾旭鸿,罗绥兰,高艳荣,火忠礼. 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
  • [10]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 马晓春. 教书育人, 2005(14)

标签:;  ;  ;  ;  ;  

包头市蒙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