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乙二醇型冷却液

正确使用乙二醇型冷却液

一、乙二醇型冷却液的正确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笛[1](2020)在《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液冷循环系统中,目前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作为主流产品使用最为普遍。在液冷系统中,铝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因其良好的物理性能被广泛使用。长时间的高温运行会导致乙二醇酸化,进而加剧金属构件的流动腐蚀,严重影响液冷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研究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动腐蚀试验装置,通过失重实验,研究典型金属材料在冷却介质中的流动腐蚀规律。同时,采用电化学技术,分析典型金属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极化行为和六号防锈铝与异种金属的耦接敏感性,进而探究缓蚀剂的添加对电偶腐蚀的影响。采用表面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防锈铝焊接件在新型冷却液中表面电位与形貌。通过耐久性实验,研究在长期流动条件下,典型金属的耐久腐蚀行为和冷却液性能变化,为冷却介质的选用和及时更换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力学过程与电化学腐蚀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四种金属流动腐蚀速率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缓蚀剂的添加能够削弱金属的流动腐蚀,添加缓蚀剂后四种金属的腐蚀速率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小于1.5 g·m-2·d-1)。在含有缓蚀剂的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中,防锈铝腐蚀过程中的阴极过程为氧扩散控制,阳极过程为金属钝化过程。缓蚀剂在金属表面附着成膜,促使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减小,增大阳极过程的阻力,这表明缓蚀剂为阳极型缓蚀剂。且随着流速的增大,极化电阻减小,二号防锈铝和六号防锈铝流动腐蚀加剧。5A06分别与紫铜、黄铜的耦接敏感性为E级,5A06与碳钢的耦接敏感性为D级,均需要在直接接触使用前对材料表面进行防护处理。焊接工艺会对防锈铝的腐蚀倾向性造成影响,防锈铝焊接件母材、热影响区及焊缝的表面电位逐渐变负,焊缝处自腐蚀电位低于金属基材,极化电阻较基材更小。焊缝处的腐蚀倾向性更大,是使用中的薄弱部位。铝合金及其焊接件的耐久性流动腐蚀速率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管路弯头内壁处的自腐蚀电位更负,在工程应用中应着重注意管路弯头内壁处的腐蚀及防护。新型冷却液换热性能良好,结合pH值与电导率的变化,建议连续运行1个月后及时更换新的冷却液,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王国民[2](2020)在《适用于多工况环境下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冷却液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有源组件的小型化、集成化、高频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功率元件的组装密度、功耗和热负荷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工作,极易导致电子元器件可靠性降低,严重影响雷达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等。如何处理好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的热平衡,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高效、可靠的冷却系统,成为解决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热平衡技术的关键点。而与冷却系统配套使用的冷却液,是提高有源相控阵雷达冷却系统强化传热技术的关键之一。它被要求具有冷却性、热稳定性、抗穴蚀、抗锈、防腐性、抗泡性、防冻性、以及防垢等性能。因此,研究及开发适合新型相控阵雷达系统使用、具有长的换液周期、组分稳定、环境友好的雷达系统冷却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针对研制冷却液的基础液性能要求,对常见的乙二醇、丙二醇、二甲基亚砜的理化性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比,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数学模型,选用质量分数为50%乙二醇和质量分数为50%二甲基亚砜复合,作为冷却液的基础液。其次,对现有的冷却液功能添加剂和非功能添加剂进行分析对比,运用均匀设计,进行了对应的复配试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并结合MATLAB软件,确定了癸二酸、苯甲酸、对叔丁基苯甲酸以质量比4∶1∶1复合作为铸铝缓蚀剂;苯并三氮唑、2-羟基咪唑、4-甲基咪唑以质量比1∶1∶2复合作为铜及铜合金缓蚀剂;马来酸酐、2-乙基己酸以质量比2∶5复合作为缓冲剂,并进行了相应的感受性实验。再其次,运用均匀设计法,设计了10组全配方方案,根据全配方实验结果,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数据变换的综合评价理论,最终确定方案3作为全配方的最佳原理性基础配方方案。最后,对所选配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冷却液具有良好的冷却性、抑沸性、热稳定性、缓蚀性、防锈性、抗泡性,可以满足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的使用要求。

贾智康[3](2020)在《基于热管的纯电动汽车用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青睐。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核心,温度对它的能量性能和循环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工作温度不应该超过50℃,最大温度范围应该处于20℃-50℃之间,而且电池组的温差应控制在5℃以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针对18650电池设计了热管与风冷或液冷耦合的散热系统,研究散热系统的有效性并作出针对性的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电池参数数值模拟单体锂电池在1C、2C、3C和5C的放电情况下的温升变化。并且进行放电温升实验,通过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计算参数的正确性。2.设计热管与风冷或液冷耦合的散热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耦合散热结构能有效的抑制电池组温升和提高电池组的均温性。但是风速或者流速的提高并没有显着的降低电池组的平均温度和电池组温差。其中热管与风冷耦合散热结构通过增大散热翅片可以提高结构的散热效果。从整体表现来看热管与液冷耦合结构的表现比风冷耦合更加有效。3.通过优化耦合散热结构的导热翅片和液冷流道的布置,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电池组温控效果。综合考量换热效果和效率与最佳导热翅片结构为结构四;最佳液冷流道布局为布局二;最佳冷凝端长度为30mm。4.综合考量了水、34%的乙二醇溶液、50%的乙二醇溶液、60%的乙二醇溶液作为冷却液时在冰点,散热效果和进出口压降三方面的表现,其中50%的乙二醇溶液表现最佳,是比较理想的冷却液。比较了冷却液流速和温度与电池组温控效果的关系,发现冷却液流速对电池组温控性能的影响不大,而冷却液温度的降低会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两者基本是线性关系,另一方面冷却液温度的降低会增大电池组温差。5.为了将电池组在超大倍率放电时的温度和温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设计了温度渐变,间歇流动的液冷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将超大倍率5C放电的电池组平均温度和温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直到放电结束。其中策略五温控效果最佳。

王蒙[4](2019)在《纯铝在丙二醇水溶液中的腐蚀与防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二醇水溶液具有冰点低、易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可被用作汽车冷却液的基础液。但是丙二醇水溶液对铝及铝合金的腐蚀成为制约其应用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添加缓蚀剂可以有效降低合金材料在冷却液中的腐蚀,但丙二醇溶液中纯铝及铝合金的腐蚀与防护却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技术、交流阻抗分析、SEM形貌观察法,结合静态腐蚀失重实验等,探究了丙二醇溶液中纯铝腐蚀的电化学行为,观察了纯铝在丙二醇溶液中浸泡后的微观形貌,确定了丙二醇溶液中的缓蚀剂配方,详细分析了缓蚀剂配方中不同组分的变化对缓蚀效率的影响,对比了不同实验条件时缓蚀效率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了缓蚀剂对其他金属材料的适应性,得到了纯铝、黄铜、紫铜、铸铁、20#碳钢在丙二醇溶液中浸泡后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1)丙二醇水溶液对纯铝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丙二醇浓度从20%增加至90%的过程中,纯铝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缓慢减小,从1×10-6 A/cm2减小至2×10-7 A/cm2,说明随着浓度的增加,丙二醇溶液的腐蚀性逐渐降低;溶液pH值从4到9变化时,自腐蚀电流密度呈抛物线型变化规律,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在pH=6和pH=9时取得,说明pH=9时丙二醇溶液的腐蚀性最强;从20℃升高至60℃的过程中,丙二醇溶液对纯铝的腐蚀性逐渐增强,表现为纯铝的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增大。(2)对纯铝具有较高缓蚀效率的缓蚀剂配方为:苯并三唑(5 g/L)、乌洛托品(5 g/L)、癸二酸(5 g/L)、苯甲酸钠(8 g/L)、油酸钠(0.15 g/L)、硝酸钠(5 g/L)。该缓蚀剂对纯铝的缓蚀效率可达97.2%。苯并三唑浓度从3g/L增加至7g/L时,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浓度为5g/L时,缓蚀效率最高;乌洛托品、癸二酸的浓度增加时,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3)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温度从20℃到60℃变化时,缓蚀效率从95%逐渐减小至85%;溶液pH值从4到9变化的过程中,缓蚀效率先增大后减小,pH=7时,缓蚀效率达到最大值95%,pH=9时,缓蚀效率低至80%以下。(4)缓蚀剂对黄铜、紫铜、20#钢以及铸铁同样具有优异的缓蚀效率。由静态腐蚀失重实验得出,缓蚀剂对上述四种金属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1.1%、93.2%、96.8%和 85.2%。

邱焕尧[5](2019)在《基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日益衰竭,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交通运输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发展纯电动汽车替代现有的燃油车,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在大电流放电等复杂工况工作时,电池组温度会迅速升高,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的电池组性能将会严重下降,长此以往电池寿命和安全性将会受到威胁,因此散热系统对动力电池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液冷系统中冷却管道结构作为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理论分析、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体锂离子电池建立等效生热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单体锂离子电池进行生热仿真,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温升结果对比分析,验证单体模型及各项物性指标的合理性。其次,针对18650锂离子电池组液冷散热系统,设计一种新型W冷却管道结构,并建立另外两种结构模型作为对比。由于液体流经冷却管道将热量传出的过程涉及多个物理耦合,采用Fluent软件可有效对这种复杂流动工况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W型结构可有效控制电池组温差在合理范围,相比于另外两种结构,W型散热管道结构简单,具有良好散热性和经济性。最后,分析不同冷却因素对W型散热结构散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通道截面相同的情况下,增加冷却管通道数量及不同冷却液流向对W型结构影响不大;增加冷却液进口流量可显着降低电池组温升和最大温差,但随着流量进一步增加,对散热效果影响极小;冷却液温度越接近环境温度,电池组温度场均匀性越好;进口流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冷却管截面尺寸导致冷却液流速减少,电池组散热效果反而有所下降,因此流速也是影响散热的重要因素。

高智[6](2017)在《如何正确使用和更换冷却液》文中研究表明冷却液具有防冻功能,可以防止寒冷季节停车时冷却液结冰而胀裂散热器和冻坏发动机气缸体,但是我们要纠正一个误解,防冻液不仅仅是冬天用的,它应该全年使用,汽车正常的保养项目中,每行驶一年,需更换发动机防冻液。

梁焕喜[7](2016)在《有机酸型发动机冷却液缓蚀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工业发动机功率密度的越来越高、铝合金应用的逐渐普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传统的发动机冷却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仍是无机型冷却液,其缓蚀剂配方中含有国外已经淘汰或者将要淘汰的硼酸盐、亚硝酸盐、钼酸盐等物质。国外研究证明,有机酸型冷却液的实际使用性能高,综合防护效果好,消耗速率低,安全环保。传统的无机盐型冷却液让位于有机酸型冷却液(OAT)是大势所趋。因此,为了满足国情追求发展,研制出一种高效低价的有机型冷却液缓蚀剂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对20多种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对一元酸和二元酸进行复配,并结合其他添加剂配制成冷却液配方,实验室条件下测试并评价冷却液的缓蚀性能。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电化学极化法,以水-乙二醇体系为介质,测试20多种有机缓蚀剂单一使用时的缓蚀性能,并筛选出对铜、黄铜、碳钢、铸铁、铸铝、焊锡六种金属有效的缓蚀剂。结果表明,苯三唑类是铜系金属的特效缓蚀剂;苯甲酸钠对钢的缓蚀效果最好,异辛酸、癸二酸、甲基苯并三氮唑也对钢有一定的缓蚀效果;异辛酸对铁的缓蚀效果最明显;对焊锡作用明显的缓蚀剂为苯甲酸钠;铸铝的防腐蚀比较困难,在试验范围内,仅庚酸对其有缓蚀作用。总之,单一缓蚀剂难以实现对多种金属的全面腐蚀防护。2、以苯甲酸钠与癸二酸、异辛酸与癸二酸进行复配,以水-乙二醇体系为介质,采用电化学极化法,测试复配体系的缓蚀性能,探讨了使用环境的pH、苯甲酸钠用量、异辛酸用量、苯甲酸钠/癸二酸摩尔比、异辛酸/癸二酸摩尔比、BTA含量、其他添加剂等对缓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酸钠含量0.6wt%、苯甲酸钠/癸二酸摩尔比为5.9时协同效果最好,能够同时实现对六种金属的缓蚀;苯甲酸钠含量过高或过低,苯甲酸钠/癸二酸摩尔比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达到缓蚀效果;在苯甲酸钠/癸二酸体系中,苯三唑的缓蚀效果优于甲苯三唑;而异辛酸/癸二酸复配的体系难以在同一摩尔比实现对多种金属的缓蚀;在苯甲酸钠/癸二酸/苯三唑体系中添加甲基叔丁基醚、二甘醇甲醚、对羟基苯甲醚、丙三醇能够进一步提高铝的缓蚀效果。3、以苯甲酸钠/癸二酸/苯三唑复配体系作为缓蚀剂,外加其他冷却液添加剂,采用电化学极化法、玻璃器皿腐蚀失重法,测试了-25号乙二醇型冷却液的缓蚀性能,并探讨了缓蚀剂用量、染料、消泡剂等对冷却液缓蚀性能的影响。最终通过优化确定了性能优异的缓蚀剂配方,该配方具有良好的腐蚀抑制性、长效性、储存稳定性、抗硬水能力,环保安全且价格低廉,性能指标可媲美国外产品。

宋世远,徐景辉,杜鹏飞,梅林,何燕[8](2015)在《冷却液使用性能评定方法与NB/SH/T0521标准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NB/SH/T0521-2010发动机冷却液标准,概述了发动机冷却液使用性能的评定方法,重点探讨了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冷却液腐蚀与泡沬测定中试验溶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乙二醇和丙二醇对冷却液的冰点影响规律不同,以实例介绍了配制试验溶液的详细方法。

叶斌[9](2014)在《基于试验的汽车管带式散热器传热与流阻建模及其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车辆散热器是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在保证散热器具有足够强的散热能力条件下,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散热效率更高成为散热器设计时追求的目标,在高效紧凑的冷却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散热器的设计优化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对管带式散热器的设计、校核、优化和参数化以及冷却液的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与系统的研究,旨在为管带式散热器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提供一种高效和准确的指导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风洞试验技术,研究了采用水作为冷却液的三种型号的散热器分别在20个工况点时的散热量、风侧阻力、水侧阻力以及出气温度和出液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管带式散热器的水侧散热量和气侧散热量,都随风速或水流量的提高而增加,反之则减少。散热量沿着风速方向变化的幅度要大于沿着水流量方向的幅度。散热器风阻的大小几乎完全由风速来决定,风速增加,则风阻增大,反之,风速减小,风阻也随之减小。对于同一风速,水流量变化时,风阻几乎不受影响。散热器水侧阻力的大小几乎全部取决于散热器水流量的大小,水流量越大,水侧阻力越大,反之,水侧阻力越小。在水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散热器空气侧风速对于散热器水侧阻力几乎没有影响。(2)根据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系统得到的试验数据,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法,建立了管带式散热器传热与流动阻力预测模型,得到了适用于厂家的传热和流动阻力的通用关联式(传热因子J、摩擦因子f与雷诺数的关联式)。并将此模型应用于计算软件中,经过仿真计算发现,仿真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值的偏差大大减少,准确性极大的提高。将此预测模型公式应用于本厂家生产的散热器的理论计算是可行的。(3)在建立传热与流阻模型的过程中,是以水作为冷却液来进行研究,而实际使用时冷却液一般是由水和防冻剂组成,为更加深入了解添加了防冻剂的冷却液的性能,本文在自行改建的风洞试验台上对乙二醇型冷却液和丙二醇型冷却液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纯水作为冷却液相比,丙二醇型冷却液和乙二醇型冷却液的散热量会降低,水侧流动阻力会增加,气侧流动阻力基本一致。同时应用自建的传热与流动阻力模型对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件仿真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自建模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冷却液。(4)为了缩短汽车散热器生产厂家的设计周期、提高散热器设计效率,本文采用VB6.0编制出管带式散热器设计和校核计算的软件。并且利用遗传算法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假设的约束,也不要求目标函数的连续、可微和单峰等条件等优点,在考虑到散热器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应用于管带式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在满足传热和流动阻力的要求下,提出了散热器芯体结构参数优化的方案,以达到减少散热面积和耗材的目的。为了提高设计出图的效率,本文还利用三维绘图软件为设计平台,用VB语言对散热器进行参数化设计。最终形成了管带式散热器集设计、校核、优化以及参数化为一体的软件。

宋世远,杜鹏飞,李华峰,梅林,化岩,何燕[10](2012)在《《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发动机冷却液》标准解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我国新制定的NB/SH/T0521-2010《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发动机冷却液》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及其意义进行了解析;就发动机冷却液性能评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探讨。美国发动机冷却液产品标准概述美国于1974年制订了轻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标准ASTMD3306—1974《汽车及轻负荷车辆的乙二醇型发动机冷却液规范》[1]。2003

二、乙二醇型冷却液的正确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二醇型冷却液的正确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冷却系统简介
    1.3 流动腐蚀研究进展
        1.3.1 流动腐蚀的定义
        1.3.2 流动腐蚀的分类
        1.3.3 流动腐蚀的模拟装置
        1.3.4 流动腐蚀的影响因素
        1.3.5 流动腐蚀的腐蚀机理
    1.4 液冷系统中的流动腐蚀研究
        1.4.1 材料在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
        1.4.2 材料在冷却液中的腐蚀防护
    1.5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溶液配制
        2.2.1 实验药品
        2.2.2 冷却液的配制
        2.2.3 辅助溶液配制
    2.3 实验仪器
        2.3.1 流动腐蚀台架实验装置
        2.3.2 电化学工作站
        2.3.3 微区扫描电化学工作站
        2.3.4 其他相关实验仪器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表面形貌分析
        2.4.2 失重法
        2.4.3 电化学测试
        2.4.4 微区电化学扫描
第三章 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规律的研究
    3.1 乙二醇水基溶液中流动腐蚀的规律
    3.2 缓蚀剂对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的影响
        3.2.1 缓蚀剂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3.2.2 缓蚀剂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3.3 时间对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
    4.1 自腐蚀电位
        4.1.1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中自腐蚀电位规律
        4.1.2 缓蚀剂对自腐蚀电位规律的影响
    4.2 防锈铝的极化行为研究
        4.2.1 静态条件下防锈铝的极化行为
        4.2.2 运行时长对防锈铝极化行为的影响
        4.2.3 流速对防锈铝极化行为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防锈铝耦接件在新型冷却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5.1 防锈铝耦接件的极化行为研究
    5.2 防锈铝耦接件的耦接敏感性研究
        5.2.1 防锈铝耦接件在乙二醇水基溶液的耦接敏感性研究
        5.2.2 缓蚀剂对防锈铝耦接件耦接敏感性的影响
    5.3 防锈铝焊接件的极化行为研究
    5.4 防锈铝焊接件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5.5 防锈铝焊接件的微电化学特征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的耐久性研究
    6.1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性能的变化
        6.1.1 酸碱度
        6.1.2 电导率
        6.1.3 阻力性能
        6.1.4 传热性能
    6.2 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耐久腐蚀行为研究
        6.2.1 运行时长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6.2.2 运行时长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6.2.3 腐蚀电位的监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适用于多工况环境下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冷却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
    1.2 雷达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1.2.1 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
        1.2.2 雷达的分类
        1.2.3 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1.3 相控阵雷达冷却系统及工作原理
        1.3.1 雷达冷却技术简介
        1.3.2 雷达系统的冷却方式
    1.4 常见有源相控液冷天线冷却系统
        1.4.1 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
        1.4.2 舰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
        1.4.3 车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
    1.5 雷达系统冷却液简介
        1.5.1 雷达系统冷却液性能要求
        1.5.2 雷达系统冷却液的作用
    1.6 雷达冷却液的最新发展趋势
        1.6.1 无水冷却液
        1.6.2 纳米流体冷却液
        1.6.3 离子液体冷却液
    1.7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2 课题来源
        1.7.3 研究目的
        1.7.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控阵雷达冷却液基础液的选择
    2.1 冷却液基础液的选择
        2.1.1 乙二醇
        2.1.2 二甲基亚砜
        2.1.3 丙二醇
    2.2 基础液性能比较
    2.3 应用PCA法对基础液的选择
        2.3.1 基础液的选择
        2.3.2 PCA子模型
    2.4 研制冷却液的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控阵雷达冷却液添加剂的选择
    3.1 缓蚀剂的选择
    3.2 常见缓蚀剂的分类
    3.3 常用缓蚀剂及作用
    3.4 缓蚀剂复配研究
        3.4.1 铝缓蚀剂研究
        3.4.2 铝缓蚀剂感受性实验
        3.4.3 铜及铜合金缓蚀剂研究
        3.4.4 铜缓蚀剂感受性实验
    3.5 雷达冷却液缓冲剂的选择
        3.5.1 缓冲的作用原理
        3.5.2 雷达冷却系统金属的布拜图
    3.6 其他添加剂选择
        3.6.1 抗泡剂的选择
        3.6.2 稳定剂的选择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冷却液配方优选
    4.1 配方方案设计
    4.2 全配方实验结果
    4.3 基于数据变换的冷却液配方优选
        4.3.1 建立数据变换矩阵
        4.3.2 评价矩阵统一趋势化与标准化
        4.3.3 基于数据变换的综合评价模型
    4.4 具体的MATLAB运行程序
    4.5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制冷却液的性能测定
    5.1 性能测定实验仪器
    5.2 实验过程概述
        5.2.1 抗泡沫性实验
        5.2.2 盐雾试验
        5.2.3 沸点试验
    5.3 研制冷却液标准依据
    5.4 研制冷却液的理化性能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3)基于热管的纯电动汽车用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动力电池研究
    1.3 电池散热技术研究现状
        1.3.1 风冷散热
        1.3.2 液冷散热
        1.3.3 相变散热
        1.3.4 耦合散热
        1.3.5 散热控制策略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锂电池热特性及放电温升分析
    2.1 锂电池反应原理及热特性分析
        2.1.1 锂电池结构
        2.1.2 锂电池反应原理
        2.1.3 锂电池产热机理
        2.1.4 锂电池的散热方式
    2.2 单体锂电池放电温升仿真
        2.2.1 锂电池产热数值计算模型
        2.2.2 锂电池热物性参数
        2.2.3 锂电池数值计算边界条件
        2.2.4 锂电池倍率放电仿真结果
    2.3 单体锂电池放电温升实验
        2.3.1 实验平台搭建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锂电池组耦合散热结构设计及其散热效果研究
    3.1 耦合散热结构设计
    3.2 散热效果实验研究
        3.2.1 结构部件的选取
        3.2.2 电池组等效电池的选取
        3.2.3 实验平台搭建
        3.2.4 实验步骤
    3.3 等效电池组不同散热方式效果对比
        3.3.1 自然对流散热
        3.3.2 热管与风冷耦合散热
        3.3.3 热管与液冷耦合散热
    3.4 小结
第四章 锂电池组耦合散热系统结构优化
    4.1 电池组散热系统仿真
        4.1.1 电池组散热系统数值计算模型
        4.1.2 电池组散热系统数值计算条件
        4.1.3 电池组散热系统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4.2 导热翅片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4.3 液冷流道不同布置方案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锂电池组耦合散热系统冷却因素和控制策略研究
    5.1 冷却介质选取
    5.2 冷却介质流量和温度选取
        5.2.1 冷却介质流量
        5.2.2 冷却介质温度
    5.3 超大倍率5C放电液冷控制策略优化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纯铝在丙二醇水溶液中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
        1.2.1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1.2.2 铝及铝合金在丙二醇溶液中的腐蚀
    1.3 铝及铝合金的防护技术
        1.3.1 表面涂层
        1.3.2 表面改性
        1.3.3 缓蚀技术
    1.4 丙二醇溶液中铝及铝合金的缓蚀剂研究
        1.4.1 我国冷却液的发展历程
        1.4.2 铝用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方法
        2.2.3 检测方法
第三章 丙二醇溶液中纯铝腐蚀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丙二醇浓度的影响
        3.2.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2.2 交流阻抗
        3.2.3 SEM图像
    3.3 pH值的影响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3.2 交流阻抗
        3.3.3 SEM图像
    3.4 温度的影响
        3.4.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4.2 交流阻抗
        3.4.3 SEM图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二醇溶液中纯铝的缓蚀剂研究
    4.1 引言
    4.2 缓蚀剂组分的含量确定
    4.3 苯并三唑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4.4 乌洛托品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4.5 癸二酸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4.6 复合缓蚀剂浓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蚀剂的缓蚀效率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的影响
        5.2.1 pH值的影响
        5.2.2 温度的影响
    5.3 与市售缓蚀液的比较
        5.3.1 电化学性能
        5.3.2 静态腐蚀失重
        5.3.3 表面形貌
    5.4 适应性分析
        5.4.1 对黄铜的适应性
        5.4.2 对紫铜的适应性
        5.4.3 对铸铁的适应性
        5.4.4 对20#钢的适应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5)基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动力电池研究现状
    1.3 动力电池散热技术研究意义及现状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基本特性及数值理论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种类及结构特点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产热机理及传热特性
        2.2.1 锂离子电池产热机理
        2.2.2 锂离子电池传热特性
    2.3 CFD理论基础
        2.3.1 CFD基本控制方程
        2.3.2 CFD仿真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锂离子电池性能试验及仿真验证
    3.1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及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3.1.1 电池型号选择及技术参数确定
        3.1.2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确定
        3.1.3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3.2 单体锂离子电池模型仿真验证
        3.2.1 单体锂离子电池三维模型的建立
        3.2.2 单体锂离子电池内阻特性试验
        3.2.3 电池热源确定
        3.2.4 仿真结果分析
    3.3 单体锂离子电池温升特性试验
    3.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组液冷散热结构研究
    4.1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方式选择
    4.2 无散热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组生热仿真
    4.3 液冷散热系统冷却管几何结构设计
    4.4 CFD仿真计算设置
        4.4.1 冷却液材料的选择
        4.4.2 网格划分
        4.4.3 粘性模型的选择
        4.4.4 边界条件设置
    4.5 不同散热结构冷却效果仿真对比分析
        4.5.1 三种散热结构冷却效果仿真分析
        4.5.2 结构改进后冷却效果仿真分析
        4.5.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冷却因素对散热效果影响分析
    5.1 冷管流道数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5.1.1 同截面不同流道数量的对散热效果仿真分析
        5.1.2 不同进出口流向对散热效果仿真分析
    5.2 不同冷却液进口流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5.3 不同冷却液进口温度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5.4 不同冷却管道截面尺寸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工作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如何正确使用和更换冷却液(论文提纲范文)

冷却液的成分及种类
冷却液的四大功能
    冬季防冻
    防腐蚀
    防水垢
    防开锅
冷却液使用注意事项
如何更换冷却液
    更换时间
    更换方法
    所需工具
    操作步骤
链接:防冻液选购方法
    选择品牌的防冻液
    看清楚防冻液的生产日期
    选择四季通用的防冻液
    根据车辆属地选择防冻液

(7)有机酸型发动机冷却液缓蚀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发动机冷却系统
    1.2 发动机冷却液
        1.2.1 冷却液简介
        1.2.2 冷却液的组成与功能
        1.2.3 冷却液的分类
        1.2.4 冷却液技术标准及性能测试方法
        1.2.5 缓蚀——冷却液的重点
    1.3 金属的腐蚀
        1.3.1 金属腐蚀概述
        1.3.2 金属腐蚀的控制与防护
    1.4 缓蚀剂
        1.4.1 缓蚀剂
        1.4.2 缓蚀剂的发展历程
        1.4.3 缓蚀剂的分类
        1.4.4 缓蚀剂的选用原则
        1.4.5 缓蚀剂的评价方法
        1.4.5.1 电化学极化测试
        1.4.5.2 玻璃器皿腐蚀失重
        1.4.6 有机酸型缓蚀剂的研究发展现状
        1.4.7 有机酸型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一有机物的缓蚀性能探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试样的制备
        2.2.3.2 测试液相的配制
        2.2.3.3 动电位扫描法
        2.2.3.4 玻璃器皿腐蚀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铜系金属的特效缓蚀剂
        2.3.2 铁系金属的有效缓蚀剂
        2.3.3 焊锡的有效缓蚀剂
        2.3.4 铸铝的有效缓蚀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缓蚀剂复配体系缓蚀性能的电化学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试样的制备
        3.2.3.2 测试液相的配制
        3.2.3.3 动电位扫描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对苯甲酸钠/癸二酸/苯三唑体系的影响
        3.3.2 pH对苯甲酸钠/癸二酸/甲苯三唑体系的影响
        3.3.3 BTA含量对苯甲酸钠/癸二酸体系缓蚀性能的影响
        3.3.4 苯甲酸钠/癸二酸不同摩尔比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3.4.1 苯甲酸钠 0.2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4.2 苯甲酸钠 0.4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4.3 苯甲酸钠 0.6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4.4 苯甲酸钠 0.8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4.5 苯甲酸钠 1.0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5 pH对异辛酸/癸二酸/苯三唑体系的影响
        3.3.6 异辛酸/癸二酸不同摩尔比的影响
        3.3.6.1 异辛酸 0.2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6.2 异辛酸 0.4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6.3 异辛酸 0.6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6.4 异辛酸 0.8wt%时摩尔比的影响
        3.3.7 针对铸铝缓蚀剂配方的探讨
        3.3.7.1 缓蚀剂种类对铝效果的影响
        3.3.7.2 二甘醇甲醚含量的影响
        3.3.7.3 甲基叔丁基醚含量的影响
        3.3.7.4 对羟基苯甲醚含量的影响
        3.3.7.5 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却液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玻璃器皿腐蚀失重法
        4.2.3.2 交流阻抗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空白试验
        4.3.2 苯三唑单独使用时的缓蚀性能
        4.3.3 苯甲酸钠含量的影响
        4.3.4 苯三唑含量的影响
        4.3.5 甲基叔丁基醚的影响
        4.3.6 丙三醇的影响
        4.3.7 苯甲酸钠/癸二酸含量浮动的影响
        4.3.8 消泡剂含量的影响
        4.3.9 染料的影响
        4.3.10 与国外缓蚀剂的对比
        4.3.11 缓蚀剂缓蚀机理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相关论文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版提交单

(8)冷却液使用性能评定方法与NB/SH/T0521标准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动机冷却液使用性能评定方法概述[2-3]
    1.1 SH/T0085《发动机冷却液腐蚀测定法 (玻璃器皿法) 》
    1.2 SH/T0088发动机冷却液模拟使用腐蚀测定法
    1.3 SH/T0087发动机冷却液铝泵气穴腐蚀特性试验法
    1.4 SH/T0620发动机冷却液对传热状态下的铸铝合金腐蚀测定法
    1.5 SH/T 0066泡沫倾向测定
2 冷却液使用性能评定方法与NB/SH/T0521标准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
    2.1 泡沬倾向测定 (SH/T0066-2002)
    2.2 各试验方法试验溶液总体配制要求
3 结语

(9)基于试验的汽车管带式散热器传热与流阻建模及其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散热器概述
    1.2 汽车散热器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冷却液研究现状
    1.4 遗传算法
        1.4.1 遗传算法概念
        1.4.2 遗传算法的步骤
        1.4.3 遗传算法的特点
        1.4.4 改进遗传算法
    1.5 参数化设计
    1.6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课题的来源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散热器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2.1 试验测量方法
        2.1.1 温度测量
        2.1.2 压力测量
        2.1.3 流量测量
    2.2 散热器风洞试验系统
        2.2.1 冷却空气系统
        2.2.2 水循环系统
        2.2.3 试验台测控系统
        2.2.4 风洞试验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测量数据
    2.3 散热器风洞试验过程
        2.3.1 试验对象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验步骤
    2.4 水作为冷却液的风洞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风洞试验结果
        2.4.2 不同工况下散热器散热性能特性分析
        2.4.3 散热器不同工况下风侧流动阻力特性分析
        2.4.4 散热器不同工况下的水侧流动阻力特性分析
    2.5 添加防冻剂的冷却液散热器风洞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风洞试验结果
        2.5.2 结果分析
    2.6 不同冷却液的散热器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带式散热器传热与阻力分析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3.1 对流换热基本理论
        3.1.1 热传导
        3.1.2 热对流
    3.2 管带式散热器的传热以及阻力分析
        3.2.1 芯体部分几何参数的计算
        3.2.2 对数平均温差~(△t)m
        3.2.3 翅片效率~(η_f)与翅片表面总效率~(η_0)的计算
        3.2.4 物性参数
    3.3 散热器传热性能数学模型
        3.3.1 散热器散热量数学模型
        3.3.2 传热系数K的数学模型
    3.4 管带式散热器阻力与传热特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3.4.1 采用已有关联式计算结果分析
        3.4.2 传热与阻力流动特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3.5 自建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却液性能分析研究
    4.1 冷却液
    4.2 防冻剂
    4.3 常用抗冻剂水溶液冰点和沸点对比
        4.3.1 常用抗冻剂水溶液冰点对比
        4.3.2 常用抗冻剂水溶液沸点对比
    4.4 常用抗冻剂冷却液的仿真计算
        4.4.1 乙二醇水溶液冷却液的仿真计算
        4.4.2 丙二醇水溶液冷却液的仿真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带式散热器数学模型和参数化设计
    5.1 管带式散热器数学模型
        5.1.1 水侧模型
        5.1.2 空气侧模型
        5.1.3 翅片管模型
    5.2 管带式散热器参数化设计的总体结构
    5.3 参数化设计技术以及CAD二次开发技术
        5.3.1 参数化设计技术
        5.3.2 CAD的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5.4 管带式散热器零件参数化设计
        5.4.1 变量化建模设计过程
        5.4.2 变量表
        5.4.3 管带式散热器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5.4.4 散热器芯体零件的结构分析
        5.4.5 管带式散热器零件之间结构尺寸的关联性分析
    5.5 自动装配技术
    5.6 参数化工程图的设计
    5.7 参数化设计实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管带式散热器优化设计与软件的开发应用
    6.1 遗传算法
        6.1.1 基本遗传算法
        6.1.2 改进遗传算法
        6.1.3 本文采用的改进遗传算法
    6.2 管带式散热器热力计算
        6.2.1 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法)
        6.2.2 效能-单元数法(ε-NTU法)
    6.3 软件设计与校核计算部分的开发与应用
        6.3.1 管带式散热器的设计计算程序
        6.3.2 管带式散热器的校核计算程序
        6.3.3 管带式散热器设计与校核部分软件介绍
    6.4 软件优化设计部分的开发应用
        6.4.1 应用改进遗传算法的管带式散热器优化模型的建立
        6.4.2 优化程序界面
        6.4.3 软件优化部分应用实例
    6.5 软件参数化设计部分的开发应用
        6.5.1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
        6.5.2 参数化设计模块界面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乙二醇型冷却液的正确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D]. 王欣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适用于多工况环境下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冷却液的研制[D]. 王国民. 广西大学, 2020
  • [3]基于热管的纯电动汽车用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方案研究[D]. 贾智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纯铝在丙二醇水溶液中的腐蚀与防护研究[D]. 王蒙.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D]. 邱焕尧. 长安大学, 2019(01)
  • [6]如何正确使用和更换冷却液[J]. 高智. 汽车与安全, 2017(01)
  • [7]有机酸型发动机冷却液缓蚀剂的研究[D]. 梁焕喜.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冷却液使用性能评定方法与NB/SH/T0521标准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J]. 宋世远,徐景辉,杜鹏飞,梅林,何燕. 山东化工, 2015(05)
  • [9]基于试验的汽车管带式散热器传热与流阻建模及其优化设计研究[D]. 叶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10]《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发动机冷却液》标准解析[J]. 宋世远,杜鹏飞,李华峰,梅林,化岩,何燕. 石油商技, 2012(06)

标签:;  ;  ;  ;  

正确使用乙二醇型冷却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