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猪群亚代选择影响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瘦猪群亚代选择影响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一、瘦肉猪群体继代选育效果的分子遗传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冬[1](2020)在《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岳西黑猪是安徽省岳西县地方特有猪种,具有肉质好、耐粗饲、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等优点,其杂交后代有着优良的杂交优势,但同时也因其产仔数较低,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而导致养殖效益差,从而制约其产业化开发进程。因此,在做好岳西黑猪原种猪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培育高效、低耗、优质岳西黑猪新品种,加快新品种开发利用工作,对于促进岳西黑猪保种选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针对以上情况,岳西黑猪的品种改良尤其显得重要,因此通过导入高产父系种猪北京黑猪和巴克夏猪以达到改善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针对岳西黑猪与北岳黑猪、巴岳黑猪进行繁殖性状等方面的比较,后续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采用2012-2018年度的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繁殖数据和岳西黑猪、北岳黑猪的屠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母猪繁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岳西黑猪总产仔数9.54头,北岳黑猪总产仔数10.82头,巴岳黑猪9.18头,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北岳黑猪的产仔数相对于岳西黑猪、巴岳黑猪呈显着上升。并对北岳黑猪和岳西黑猪分别进行不同年份的产仔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北岳黑猪2016年的总产仔数较低以外,其他年份的总产仔数均维持逐步上升,并且在2017年和2018年的总产仔数维持11胎左右。岳西黑猪不同年份的总产仔数均差异不显着,但呈现上升趋势。2.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进行了相同胎次的总产仔数比较和相同胎次的活产仔数比较,均有显着性提升。3.利用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胎次与平均窝产总仔数、产活仔数使用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873x2+0.7215x+7.6629、y=-0.0757x2+0.6568x+9.6039、y=-0.0886x2+0.6054x+8.6717、y=-0.0916x2+0.64x+8.4759。通过胎次与平均总产仔数的回归曲线趋势和胎次与平均活产仔数的回归曲线趋势分析说明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回归曲线的趋势大体相似,北岳黑猪的总产仔数在第三胎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随胎次继续增加,总产仔数逐渐下降平缓,而岳西黑猪到达第4胎后才开始下降。4.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进行屠宰测定,对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岳西黑猪的肉色评分显着低于于北岳黑猪(P<0.05),岳西黑猪的b*、Y显着高于北岳黑猪(P<0.05),两个群体的大理石纹评分、p H1、p H24、滴水损失、系水力、失水率、水分、肌内脂肪、嫩度都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北岳黑猪的肉质和岳西黑猪相比差异不显着,仅肉色发生改变。

吴买生[2](2017)在《猪配套系育种及湘沙猪配套系选育工作体会》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有关猪配套系育种的概念、关键技术环节、育种目标的科学制定及专门化品系选育的主要方法;介绍了湘沙猪配套系选育背景、主要育种技术措施及选育工作进展;提出了培育含地方猪种血统的优质猪配套系,有利于建立我国地方猪种繁育利用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猪种市场开发、有利于地方猪种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利于利用国外种猪的高性能加快育种进程、有利于提升地方猪种的种质研究水平。

季柯辛[3](2017)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生产率是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生猪品种是决定生猪生产率的首要因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直接决定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但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模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建立既能保障体系各环节功能发挥,又能保证主体的经营利润,还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组织模式,成为提升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运行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为优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供依据为研究目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战略联盟、协同论、交易成本和农户行为等理论,构建出逻辑框架,在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厘清了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分析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4种核心组织模式的模式类型、运行方式、模式效应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运行系统。根据环节不同,可确定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猪联合育种模式、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和生猪良种扩散模式等4类为体系的核心组织模式;生猪育种环节的产学研模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目标与利益互补长期协作的结果,促进发展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弥补我国生猪育种企业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生猪联合育种是企业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发展和优化不同的联合育种模式是提升育种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是产业链纵向主体之间协作逐渐紧密与利益逐步共享的结果,优化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有助于保证和提升生猪良种质量,促进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是一个可考虑的重要路径;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是相关主体组织化水平与交易成本比较的结果,优化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有助于提高商品场户的生猪良种采纳程度。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升体系发展水平,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生猪良种生产产学研合作模式;改进政府主导型联合育种,促进大企业联合育种模式形成;促进建立紧密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优先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推广政策,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在于:尝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引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梳理出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中的核心模式及其具体类型,从生猪良种创新、扩散和采纳3个环节的技术特征入手分析相关组织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模式效应等问题,并利用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结论和数据可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蒋明,陈斌[4](2013)在《BLUP个体遗传评定及其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BLUP法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常规应用和群体继代选育的概念、传统的选育步骤,以及二者的优缺点对比,总结了BLUP法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情况,期待为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冷电波[5](2013)在《湘益配套系猪的持续选育及其生产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猪肉也是我国的第一大肉类消费品。虽然养猪的规模不断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养猪的生产效率不高,养猪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优秀的种质资源的欠缺。湘益猪配套系是2006年通过湖南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一个猪配套系,是以杜洛克为父Ⅱ系,以长白猪为父Ⅰ系,以大白猪为母系,经过开放式核心群育种方法培育出的一个配套系。2006年~2011年,对三个专门化品系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选育。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实行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外貌评分进行选种选配,巩固并发展配套系的遗传稳定性,使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经过6年的选育,其各品系及杂优猪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母系经产母猪的产活仔数提高了0.83头,校正21日龄窝重提高了3.28kg。父Ⅱ系后备猪的父系指数提高了7.67,父Ⅰ系和母系后备猪的母系指数分别提高了5.40和0.91。父Ⅱ系、父Ⅰ系、母系、长大杂优猪和配套系商品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9g、42.2g、56.82g、59g和24.55g。生产的杂优商品猪日增重达到873g,料肉比达到2.32,屠宰率达到77.48%,眼肌面积47.75cm2,大理石花纹等级达到3.88,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优良,而且体型外貌整齐一致。各专门化品系及杂优商品猪均达到了良好的育种效果,经推广后对地区养猪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吕效应[6](2013)在《优质瘦肉型安庆六白猪新品系选育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安徽省地方品种安庆六白猪,充分发挥安庆六白猪繁殖力强、肉质好、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进一步促进地方养猪生产的发展,最大可能地满足规模养殖户对地方优良种猪和广大消费者对优质猪肉产品的需求,笔者于2006~2012年在安徽省安庆六白猪保种场开展了安庆六白猪新品系培育。新品系利用安庆六白猪与外来良种美系杜洛克,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制度,历经7年4个世代的精心培育而成。其主选性状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品系保持了六白猪的被毛黑色,繁殖率高和肉质优良等特性。其体躯较长,背腰平直,腿臀较为丰满,又具有瘦肉型猪的体型,并大大提高了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经产母猪产仔数12.97±1.07,产活仔数12.52±0.56,初生窝重15.86±0.75kg,21日龄窝重72.68±2.04kg,育肥猪(30~100k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583.18±8.25g,料肉比3.0∶1;屠宰率71.6±4.82%,瘦肉率54%,平均背膘厚2.7±0.67cm,眼肌面积28.05±3.7cm2,肉色鲜红,pH值和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4%。以新品系做母本与巴克夏猪杂交,育肥猪平均增重840±8g,料肉比2.6~2.9∶1,胴体瘦肉率60.23±2.37%。

彭先文,宋忠旭,李良华,孙华,梅书棋,武华玉[7](2011)在《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选育及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不完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并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中国瘦肉猪新品系。经过五个世代的选育,初步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效、抗逆的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新品系初产母猪产仔数10.63头/窝、产活仔数9.41头/窝、经产母猪产仔数11.50头/窝、产活仔数10.72头/窝,肥育期日增重810.90 g、料肉比2.58∶1、瘦肉率71.03%,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59.05 d,该结果全面达到或超过了育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套杂交利用,新品系展现出了良好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率,优化的"杜×长大"、"杜×大湖"三元配套系商品猪的料肉比分别为2.69∶1和2.81∶1,达100 kg体重日龄分别为162 d和167 d,瘦肉率分别为68.98%和67.13%,表现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累计推广各类种猪3.2万多头,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中镇[8](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据《中国农业年鉴》资料,2005年我国猪的存栏量达50 334.8万头,出栏量66 098.6万头,屠宰量65 165.4万头,猪肉总产量5 009.5万吨,均居世界首位。存栏量、屠宰

李良良[9](2010)在《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高肌内脂肪含量大白猪新品系》文中指出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作为影响猪肉品质重要的性状指标,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由于IMF含量的遗传力低,且活体测定性状比较困难,宰后测定费用昂贵,屠宰猪失去了种用价值,导致传统育种方法对IMF含量的选育效果不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分子遗传标记被应用于育种实践,大大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本实验以大白猪为试验群体,在检测目标基因(氟烷基因、H-FABP基因和Leptin基因)的基因型基础上,结合已有报道结果,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开展了选育高肌肉内脂肪大白猪新品系的探索,并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屠宰测定、育种模拟等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482头大白育种群标记基因位点检测结果为:氟烷阴性纯合子个体占到群体的78.84%;H-FABP基因的各酶切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频率H、d和a分别为71.37%、34.34%和20.54%,没有检测到aa基因型个体。Leptin基因HinfI位点优势等位基因频率T为85.27%。2、基础对照群体屠宰数据分析表明,IMF含量均数为2.27%,但变异系数高达28%;校正的平均背膘厚为23.82mm,眼肌面积为43.71cm2。IMF含量与水分的相关系数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三点背膘、平均背膘和宰前活重等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各标记位点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结果为:H-FABP基因5’上游区Hinfl位点与肌肉色值显着相关(P<0.05)。除此之外,关联结果未发现性状3个基因型间存在显着差异,2头H-FABP基因AA-dd-HH基因性屠宰个体的IMF含量均高于屠宰群体平均值。3、依据品系世代选育策略,结合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全部淘汰携带有氟烷敏感基因的个体,组建氟烷阴性基础群体;鉴于目标群体Leptin基因优势等位基因T频率较高,故在后几代选育时再考虑;而H-FABP基因无aa基因型个体,暂不考虑该位点,最终选出了2头[NN, AA-dd-HH, TT]基因型公猪和43头[NN, A-dd-HH]母猪组成新群体,繁育下一世代。4、试验模拟了1个等位基因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公猪与母猪群交配后,子代有利基因型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优先实现公猪个体的目标基因型聚合有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世代选择效率。

宋忠旭,梅书棋,李良华,彭先文,孙华,郭万正[10](2010)在《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基础群的组建》文中研究说明在引进的SPF级美系大白猪和原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系的基础上,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基础群。建立了共7个血统、14头公猪、80头母猪的品系选育基础群,基础群初产母猪产仔数9.61头/窝,达100kg体重日龄为175.04d,达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9.48mm,公猪间平均亲缘系数0.0179,母猪间平均亲缘系数0.0213,群体平均亲缘系数0.0192,美系大白猪氟烷敏感基因频率0.0625。基础群遗传基础广泛,基因来源丰富,为新品系选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瘦肉猪群体继代选育效果的分子遗传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瘦肉猪群体继代选育效果的分子遗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性能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2.2.1 检测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3 选种选配方案
    2.4 选择指数
    2.5 杂交路线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繁殖性能分析
        3.1.1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巴岳黑猪繁殖性能的比较
        3.1.2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繁殖性状年度选育进展
        3.1.3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相同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比较
        3.1.4 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3.1.4.1 北岳黑猪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3.1.4.2 岳西黑猪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3.2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胴体和肉质的分析
        3.2.1 胴体性状的分析
        3.2.2 肉质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巴岳黑猪的繁殖性能
    4.2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4.3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案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 协同学理论
    2.3 战略联盟理论
    2.4 交易成本理论
    2.5 农户行为理论
    2.6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三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理论分析
    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概念
    3.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机理
    3.3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主要问题
    4.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4.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现状
    4.3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5.1 生猪良种生产活动的技术特征
    5.2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
    5.3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应
    5.4 种猪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分析
    6.1 生猪联合育种的概念和技术路径
    6.2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类型
    6.3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效应
    6.4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的演进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分析
    7.1 生猪良种质量形成过程和技术特征
    7.2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对比分析
    7.3 优化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的路径探讨
    7.4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利益分配
    7.5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合作伙伴选择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分析
    8.1 生猪良种使用的技术特征
    8.2 我国商品场户采纳生猪良种的障碍
    8.3 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
    8.4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对比分析
    8.5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效应的实证检验
    8.6 商品场户参与生产合同模式的意愿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协调度的计算过程
    附录2: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附录3: 商品场户用种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种猪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5: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4)BLUP个体遗传评定及其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LUP的基本原理[4]
2 BLUP法在动物生产上的常规应用
3 群体继代选育的简介[20]
    3.1 基础群的选集
    3.2 群体继代选育存在的问题
4 BLUP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
    4.1 提高选择强度
    4.2 对种畜逆向再评定
5 小结

(5)湘益配套系猪的持续选育及其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养猪业的现状
    2 猪的育种
        2.1 我国猪育种工作历程
        2.2 配套系育种
        2.2.1 配套系的出现
        2.2.2 配套系的概念
        2.2.3 配套系育种的理论基础
        2.2.4 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方法
        2.2.5 配套系方法的特点
        2.2.6 配套系的发展历程
        2.2.7 配套系的发展前景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及选育目标
        1.2 选育方法
        1.3 性能测定
        1.4 遗传评估
        1.5 选种
        1.5.1 外貌评分
        1.5.2 选种程序
        1.6 选配
        1.7 饲养管理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猪的繁殖性能选育进展
        2.2 后备猪生长发育性能选育进展
        2.3 各品系及杂交组合猪的育肥性能
        2.4 各品系或杂交组合猪的胴体性能(表15)
        2.5 各品系或杂交组合猪的胴体组成
        2.6 各品系或杂交组合猪的肉质性状
    3 讨论
        3.1 湘益配套系的主要特点
        3.1.1 外形美观,符合市场需要
        3.1.2 亲本品系性能优越
        3.1.3 杂优猪性能优良
        3.1.4 父系具有抗应激特点
        3.1.5 猪群的遗传稳定性好
        3.1.6 结构简单,便于推广
        3.2 湘益配套系猪的选育效果
        3.3 湘益配套系猪种推广措施
        3.4 湘益配套系猪种的推广工作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优质瘦肉型安庆六白猪新品系选育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系选育方法
    1.1 制定育种目标
    1.2 制定选育方案
        1.2.1 杜洛克种猪基础群的选择
        1.2.1. 1 体型外貌
        1.2.1. 2 生长及胴体性状
        1.2.1. 3 繁殖性状
        1.2.2 安庆六白猪基础群的选择
        1.2.2. 1 体形外貌
        1.2.2. 2 生长及胴体性状
        1.2.2. 3 繁殖性状
        1.2.3 育种基础群组建
        1.2.4 种猪的选配与留种
        1.2.4. 1 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选育新品系
        1.2.4. 2 各世代种猪各阶段选择
        1.2.4. 2. 1 哺乳阶段选育
        1.2.4. 2. 2 断奶阶段选育
        1.2.4. 2. 3 保育阶段选育
        1.2.4. 3 性能测定选育
        1.2.4. 4 遗传指数选育
        1.2.4. 5 外貌指数选育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新品系公、猪体尺检测
    2.2 繁殖性能
    2.3 生长性能
    2.4 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测定
    2.5 氟烷基因检测
3 杂交推广利用
    3.1 杂交利用
    3.2 推广利用
        3.2.1 前景展望
        3.2.2 应用推广
4 分析与小结
    4.1 技术点和创新点
    4.2 小结
5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选育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目标、方法、措施
    1.1 育种主选性状
    1.2 基础群的组建和零世代的产生
    1.3 建系方法与世代选育
    1.4 性能测定
    1.5 选择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繁殖性状
    2.2 肥育性状
    2.3 生长发育性能
    2.4 胴体性状
    2.5 配套杂交利用
    2.6 推广应用
3 小结与讨论

(9)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高肌内脂肪含量大白猪新品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主要测定性状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1.2.1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1.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1.3 猪肉质性状及其遗传改良
        1.3.1 肉色猪肉质性状概述
        1.3.2 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1.4 标记基因的选择
        1.4.1 氟烷基因(Hal)
        1.4.2 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
        1.4.3 瘦素基因(Leptin)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溶液
    3.2 试验方法
        3.2.1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3.2.2 标记基因PCR扩增与酶切分型鉴定
        3.2.3 主要测定性状的测定方法
        3.2.4 世代选育策略的制定
        3.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候选群体标记基因的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4.1.1 猪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1.2 猪Hal基因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4.1.3 猪H-FABP基因5'上游区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4.1.4 猪H-FABP基因第2内含子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4.1.5 猪Leptin基因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4.2 屠宰猪测定性状的数据统计分析
        4.2.1 各测定性状的数据分析
        4.2.2 各标记基因与测定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4.3 基础群体组建与世代选择
    4.4 不同交配模式的理论模拟
5 讨论
    5.1 基因频率在群体分布中的讨论
    5.2 测定性状数据分析及其与标记基因关联分析的讨论
    5.3 群体世代选育的讨论
    5.4 不同交配模式理论模拟的讨论
    5.5 本研究的不足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5.6 试验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基础群的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目标与方法
    1.1 目标
        1.1.1 总体目标
        1.1.2 具体目标
    1.2 选育方法
        1.2.1 建系方法
        1.2.2 世代选育
        1.2.3 性能测定
        1.2.4 选留方法
        1.2.5 氟烷敏感基因检测
2 基础群组建结果
    2.1 基础群群体大小
    2.2 基础群个体外形
    2.3 亲缘系数
    2.4 氟烷敏感基因检测
3 小结

四、瘦肉猪群体继代选育效果的分子遗传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D]. 赵冬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猪配套系育种及湘沙猪配套系选育工作体会[J]. 吴买生. 中国猪业, 2017(11)
  • [3]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D]. 季柯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BLUP个体遗传评定及其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J]. 蒋明,陈斌. 养猪, 2013(06)
  • [5]湘益配套系猪的持续选育及其生产性能研究[D]. 冷电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优质瘦肉型安庆六白猪新品系选育及应用研究[J]. 吕效应.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01)
  • [7]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选育及利用研究[J]. 彭先文,宋忠旭,李良华,孙华,梅书棋,武华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1(24)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A]. 彭中镇. 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 2010
  • [9]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高肌内脂肪含量大白猪新品系[D]. 李良良.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10]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1系基础群的组建[J]. 宋忠旭,梅书棋,李良华,彭先文,孙华,郭万正.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5)

标签:;  ;  ;  

瘦猪群亚代选择影响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