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经口咽后壁切除锁骨脊索瘤

显微镜下经口咽后壁切除锁骨脊索瘤

一、显微镜下经口腔咽后壁切除斜坡脊索瘤(论文文献综述)

叶士露[1](2021)在《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Hernandez开创了通过上颌骨临时外翻进入上颌骨后、翼骨、筛窦、蝶窦、斜坡、鼻咽部的经面入路的方式,从而命名为上颌掀翻入路。1991年,Wei等人首次报道采用上颌掀翻入路切除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鼻咽、蝶窦的肿瘤。后来该入路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治疗颅底内外沟通的肿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切除上,广泛应用的内镜技术有逐步代替上颌骨掀翻入路的趋势,并且有创伤更小、无面部疤痕等优点,更让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内镜也有其局限性,一些特定的肿瘤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去切除更加合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我们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上颌骨掀翻手术的病例资料,在内镜时代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接受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数50例。以翼突的根部做平行于大脑镰的矢状面,将颅底分隔为中线区和外侧区,根据肿瘤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手术后取得的效果,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适应证以及其相比于内镜手术的优势。我们将良恶性肿瘤分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以及常规经验认为会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和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模型法。结果病例总数50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28例,56%))稍高于女性(22例,44%)。23(46%)例复发患者。诊断该疾病时的平均年龄为45.8岁(范围12-67岁)。术前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5个月(范围0.5-72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主诉和体征包括头痛(8例,16.0%)、眼外肌运动的麻痹(8例,16.0%)、鼻腔狭窄、阻塞(6例,12.0%)、面部麻木、疼痛(5例,10.0%)、鼻出血或渗液(4例,8.0%)、视力减退(3例,6.0%)、眼球突出(2例,4.0%)、面部出现畸形肿块(2例,4.0%)和吞咽困难(1例,2.0%)。肿瘤主体位于外侧区的26例,中线区的12例,跨区生长的12例。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化疗,有16例患者术前接受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上颌骨掀翻入路或颅面联合方式切除肿瘤。45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并且其中恶性送检切缘的均达到阴性切缘。整块切除的18例。恶性肿瘤34例(68.0%),其中最常见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占比12.0%),脊索瘤(6例,占比12.0%),腺样囊性癌(4例,占比8.0%),腺癌(3例,占比6.0%)、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WHOⅢ)(3例,占比6.0%)。良性肿瘤16例(32.0%),神经鞘瘤有10例,占比20.0%,脑膜瘤3例,占比6.0%,垂体瘤1例,占比2.0%,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占比2.0%,单纯性囊肿1例,占比2.0%。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相关的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术侧面部浅感觉轻度减退,有8例出现了永久性的面部麻木/疼痛,1例永久性单侧视野缺损。5例腭漏,5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3例鼻出血以及1例脑积水,经过腭咽阻塞器、康复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多数得到了恢复。有1例CSF漏病例,再次接受颅底修补术后得到改善。另有3例牙齿对合不齐,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人数48例,2例出院后即失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6-177个月)。所有患者中位PFS 44个月(6-117个月),OS 47个月(范围,6-17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84.0%,5年生存率44.2%。总体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5%,5年无进展生存率56.9%。生存分析,良性肿瘤无与PFS相关的因素,恶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是否整块切除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仍有意义(P=0.021,HR 4.445,95%CI 1.252-15.784)。结论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瘤体巨大,累及多个颅底区域者;钙化、纤维化明显、复发肿瘤,内镜手术切除困难者;血供丰富、包膜完整但有望完整切除者;瘤体巨大、有望根治性切除的低度恶性肿瘤。

周凯[2](2016)在《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提供内镜经蝶手术的解剖学基础。通过大体解剖描述鞍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及对其周围结构具体数据的测量,从而掌握颅底解剖的特征以及标志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手术入路和操作区域造成的隐患。2、采用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影像设备,比如CT,神经导航,内镜解剖等,对比大体解剖和影像学解剖之间的关系。3、以新鲜尸体为对象,实施内窥镜模拟手术,验证手术标志是否可行,从而了解手术安全区域,确保一些关键性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安全不受损。提供一种改进内窥镜手术器械和相关设备的解剖学参考。4、对于虚拟手术软件的研制和先进显微内镜器械的发明,其解剖学基础在于经鼻手术到斜坡和颅颈中间边缘研究。方法与材料:1、干性颅骨标本10个,解剖蝶骨鞍,颅底斜坡脑干腹侧,颈枕联合区等关键解剖结构,并对其具体参数进行测量;10例被稳定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颈标本,标本颈部动脉中充斥着氧化铅明胶;对经鼻碟手术进行模拟,即经蝶窦直达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同时建立重要手术标示点。在解剖之前,通过准确度达到0.02mm的游标卡尺以及圆规,确定手术入路范围。需要测量的长度参数主要有:中线到鼻管、破裂孔、颈内动脉、颈1处椎动脉等。然后再测出前鼻棘到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咽结节、寰椎前结节之间的长度。测得的数据,参照国内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常模数值,全部提交给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以及对比。2、选择2例没有缺陷的新鲜的头颈部标本,利用标本进行内镜模拟手术,手术工具是半径2mm、长度18cm的0°和30°内窥镜机器。验证手术标志和颅底手术相关的测量距离,以准确归纳出内镜下斜坡区和脑干腹侧区的颅底解剖学特征。3、针对新鲜尸体标本的骨结构的64层螺旋进行CT三维重建,以此为标准比较动脉内充斥氧化铅后血管的重建图像,通过分析获取两种方法提供的影像解剖学数据。4、按照随机的原则,挑选出20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获取患者头部扫描影像,测量颅底关键性解剖结构以及位于手术入路中的关键性骨性和血管标志。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辅助,并将导航中的定位结果同之前测得的相关重建数据做对比分析。5、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解在实际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识别的关键解剖结构和安全的手术显露范围大小。结果与讨论:1.测量斜坡骨质:斜坡包括了枕骨基底部以及蝶骨,斜坡的倾斜角度为45°。斜坡的上部位边缘是鞍背,下部位边缘枕骨大孔的前端边界,斜坡两边分别是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等组织。枕骨大孔和鞍背之间相距45.51±2.6mm,枕骨大孔前部分的厚度为3.45±0.69mm。两侧舌下神经管内侧相对径长为(25.55±3.07)毫米,枕骨大孔的里面一侧分布着众多的舌下神经管,,其内走行有舌下神经根。蝶鞍底中心比内耳门下壁的高度高出20.1±1.8mm;岩枕裂和颈静脉孔直接接触,孔里面分布着颈静脉结节,这一结节和经静脉孔神经的总长度有1.5cm,它的后下方就是舌下神经管的内口。中斜坡骨后7.19±1.23mm。2.内镜经鼻颅颈相交的地方以及腹侧脑干区手术标志有: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悬雍垂、头长肌颈长肌,枕骨大孔中点前缘,寰椎前弓、齿状突。从鼻碟入路能够看到完整的颅颈边缘的视野,最近的地方只有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受到损伤区域一直延伸到两翼管以及破裂孔,后两者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9.25±0.55mm以及10.6±0.83mm,翼管右侧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10.75±0.84mm,破裂孔的右侧(9.19±0.50)毫米。3.颅底斜坡的解剖观察3.1从膝部进行划分,颈内动脉岩段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它首先在纵向上一直上升,然后从颈动脉管外口贯穿出去,接着转向,沿着横向方向伸,一直到破裂孔,一旦进入到颅腔后,在此转向,和炉内颈动脉海绵窦段相连。岩骨段颈内动脉紧挨着的入口的纵向部分和位于后部的颈静脉球窝间的骨质板。除了颈动脉管致密的纤维组织附着到其下面位于颈内动脉管入口处的岩谷上之外,颈内动脉的其它位置易于从颈动脉管分离,颈内动脉区异常或不合理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3.2Dorello管和它所包含的内容:Dorello管主要是由纤维所构成的,它的形状不符合任何规则,在外侧斜坡区能够找到该管道,通常都会有展神经等有着关键作用神经贯穿。后颅窝硬膜下面也分布有一定的展神经,通常都位于后床突的下面,然后沿着颅窝岩斜区硬膜下转向纵向方向,和Dorello管相连后,就会进入到该管道的1/3部位中。岩下窦发起和后海面窦部,会和展览神经管一起,在Dorello管中走过,从岩枕裂部位贯穿颈静脉孔,最终和境内静脉相连。如岩下窦损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3颈静脉孔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组织:颈静脉孔在斜坡下部分的后外侧,它是岩枕裂的尾部变大后产生的,体积变化较大,分布在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上的颈静脉突将颧骨和枕骨上的静脉孔分离开来。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单孔的话,那么这个孔就不会彻底将其划分为后外侧部和中间部,该类型的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85%和82%。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双孔的话,该类型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15%和18%。左、右颈静脉孔的大小依次是4.6±2.8mm2和6.2±3.0mm。其中,有62%的右侧是比左侧更大的,而有22%的则是左侧比右侧大的,有13%的是左右侧大小相同。位于前内侧部三角凹硬膜鞘中的舌咽神经,位置是相对恒定,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在硬脑膜鞘里面,前者位于后者的前方。它们都贯穿了颈静脉孔,双方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其一,93%的都在前部的内侧;其二,6.5%的处在两部中间的骨性纤维隔里面;其三,0.5%处在后侧外部的内侧。后外侧部固定走行颈内静脉。两个颈静脉孔之间的距离是45.3毫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处在颈静脉孔的内侧的前方,也就是神经部,后外侧部分布的主要是颈内静脉的血管部。孔的里面分布着很多的颈静脉结节,这些结节到颈静脉孔神经部之间的距离为1.53±0.43mm。3.4斜坡和桥脑腹侧和延髓彼此间的关系:对于矢状面而言,脑桥面和斜坡、延髓腹侧,脑桥基底部、延髓上半部和斜坡骨质的连接处很难分开。将近33.3%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是在脑桥基底沟下部分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的,剩余的都是在脑桥延髓沟处连接在一起的。基底动脉的长度在27.3~29.7mm之间,其长度达到斜坡长的75%;基底动脉上、中、下三个部分的1/3外径依次是5.4,4.8和4.4mm。基底动脉和基底沟上部分距离脚尖窝比较近的地方,存在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上动脉。正中静脉沿着脑桥和延髓的中间分布,其外直径长0.3mm;另外还存在一条外径为0.3mm,且和正中静脉之间夹角为0。的前外侧静脉;之间横向走行3-6条交通静脉,约0.3毫米的外径。斜坡的中下三分之一处面对脑桥延髓沟与脑桥结合臂中段。在外侧延髓部位能够看到橄榄体,其前部是舌下神经根,后上方在3-4mm处走行,该部位上分布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正后方分布着舌咽,迷走神经根。3.5破裂孔周围:岩枕裂的后方体积变大,这就是颈静脉孔,相邻的外颈静脉孔之间相隔45.34±2.92mm,位于下斜坡外侧,位于左边的破裂孔和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10.6±0.83mm,右边的破裂孔和中线之间的距离为10.75±0.84mm,靠近经静脉孔走行有包括经内动脉在内的多种重要结构。4.20例患者头颅CT的测量结果:获取中下斜坡的完整视野后可以看到,距离的最小值为88.65±2.55mm,蝶窦下前壁和下斜坡磨损的区域从左右两边翼管到破裂孔,通过CT重建可知它和中线之间相隔9.16±0.49mm以及10.70±0.96mm。运用VR方法或SSD法进行三维重建,由此可知头颈CT扫描不但能够将骨性鼻道、鞍区、中脑、脊髓以及别的解剖结构的影像显示出来,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和颅骨之间直接相关的骨骼结构,比如个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岩骨体、乳突、内耳道等。通过测量系统,可以了解这些结构彼此间的距离关系:内听道、围绕寰弓、咽结节等。而且还能够在影像中显示鼻道骨质形状、内听道尺寸、枕骨大孔大小、斜坡形状等,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清晰地看到颅神经彼此间是如何相连的。重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三维图像可以为手术中参考比较提供较为高的影像参考价值,模拟实际手术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大体解剖。5.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斜坡,并通过内窥镜模拟手术观察脑干腹侧这些解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1鼻前棘、鼻中隔和梨状骨:鼻中隔的两大成分分别是鼻中隔软骨以及筛骨垂直板。构成经鼻手术通道的最前部分,鼻中隔和犁状骨根部是手术操作的中线标志,由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内镜手术属于中线及旁中线手术,术中中线标志的确认对于手术定位尤为重要。5.2蝶窦:蝶窦是一个内部充斥着气体的空间,它位于蝶骨体里面。其形态以及体积多种多样,蝶窦口包括左边和右边,根据这一点通过解剖能够找到蝶窦,左边和右边都处在鼻腔上鼻甲后部的蝶筛隐窝里面,我们能够以此为依据找到蝶窦以及鞍底。窦口有些是椭圆形的,有些是圆形的,还有些是裂缝形的。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口下极和蝶窦底之间的距离有所差异,平均值为60mm±4mm,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找不到蝶窦口的话,根据上述解剖情况就能实现定位。将蝶窦前下壁打开,就能看到鞍底了。蝶窦内可有中隔,因个体差异,蝶窦分隔数目、形态及分隔与颈动脉管、鞍底解剖关系多种多样,每个人体内蝶窦气化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横向方向上,蝶窦的直径平均值是22.1mm,前后径是22mm。在垂直方向上,直径是20.1mm。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蝶窦外侧壁的上方,存在视神经管隆突,在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方,存在颈内动脉隆突,内镜手术医生需要非常熟悉颈动脉管隆突、视神经管隆突、颈动脉-视神经隐窝、视柱等解剖及毗邻关系。5.3大部分的视神经管内侧壁都和蝶窦接触在一起。窦腔里面的视神经管会导致该部位明显凸起,16.2%的凸起比管径的1/4还高。考虑到蝶窦有不同的变异态,筛窦往往沿着后方进入到蝶窦的上部,这就造成了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毗邻关系并不简单。在某些情况下,蝶窦中隔偏曲,位于两边的视神经管和一边的蝶窦紧紧挨着。后筛房的气化程度高低,是影响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管的空间关系的唯一因素,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视神经管,都处在蝶窦外侧壁位置上。5.4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隆起包括了三个部分,即鞍后端、鞍下段和鞍前段。在岩尖出颈内动脉管口部位,颈内动脉穿过该管口和颅内相连,然后游走到破裂孔,调转方向进入到海绵窦里面,然后保持前行,在前床突位置上沿着横向方向贯穿海绵窦顶,接着像前床突内侧靠近,往上行。整个过程中都和蝶窦外侧壁挨在一起,出现一条朝着窦内方向的压痕。蝶窦里面的有些颈内动脉会产生凸起,受到蝶窦气化程度的影响,产生凸起的概率也有所差异,另外考虑到蝶窦中隔存在偏曲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会看到一侧蝶窦和两边颈内动脉紧挨着的情况。蝶窦里面的颈内动脉压痕骨壁的厚度差不多有1.0mm,有些在未受到外部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缺损。内镜操作需要关注颈内动脉间距个体差异及颈动脉管骨质缺损等变异情况,对于颈内动脉的保护及其重要,需要相关解剖知识及操作熟练。5.5碟腭动脉和分支:碟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最后一条分支,它沿着翼腭窝朝着前内上方分布,在中鼻甲后端往上一点位置上的碟腭和鼻腔相连,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和蝶窦口下极之间大约相隔62mm以及13mm。蝶腭动脉的有些分支分布在鼻腔里面,比如鼻腔外侧动脉以及鼻中隔后动脉。其中,前者包括了上、中、下鼻甲动脉,三者均以鼻甲后端为出口,和鼻甲相连。后者包括的了上、下两支,二者均以蝶窦前壁蝶窦口下方为出口,然后进入到鼻中隔里面。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近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上支,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远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下支。鼻中隔后动脉上下支和蝶窦口分别相隔3.5mm和6.5mm,和蝶窦顶壁之间分别相隔14mm和16mm,和蝶窦底壁之间分别相隔6.1mm和7.5mm。之所以要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在扩充经蝶入路的过程中,在保持不伤害蝶腭动脉和重要分支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撑开蝶窦前壁。或者损伤时能及时准确有效电灼处理利于术中止血和避免术后严重鼻出血。5.6海绵窦及海绵间窦:从形状上来看,海绵窦属于五面体,它是由鞍旁由眶上裂到岩尖之间的硬膜折叠后产生的。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3-6颅神经走行,对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海绵窦肿瘤及斜坡、脑干腹侧区肿瘤手术也需要重点关注海绵窦解剖及毗邻关系,注意保护海绵窦内重要结构。左右海绵窦间通过前、后海绵间窦连接在一起,鞍底硬膜间存在一些下海绵间窦,鞍背后方存在后海绵间窦和鞍背窦,它们和两边的海绵窦、岩上窦以及岩下窦相连在一起。在进行扩大经蝶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海绵间窦有下、后海绵间窦,基底窦和鞍背窦。在切除垂体微腺瘤、脊索瘤、脑干腹侧胆脂瘤或神经鞘瘤手术中经常碰到海绵间窦出血,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结论:1.针对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解剖结构与三维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尽快熟悉掌握颅底整个空间解剖学关系,有助于不断完善针对发生在这一范围内的手术入路。2.以固定干性尸头为标本,实施内镜模拟手术,研究并采集内镜手术所需的数据和资料,采用相关仪器测量一些关键性的颅底解剖结构数据,以确立手术参考解剖标志,明确安全手术区域,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临床治疗手段。3.选择新鲜尸体一具,采用CT对其头颅进行扫描,然后将显影剂充入进去,再进行CT扫描,从而完成骨性和血管性的三维图像,收集更多的影像数据,提供临床指导与帮助。4.模拟内镜手术对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显露可以做到最大可能的暴露,最大可能的模仿临床内镜操作,为临床医师的神经内镜专业技能强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5.将内镜下手术操作基础研究推广到临床运用中,将二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手术当中决定性的解剖结构与解剖标志点,为临床医生开展更加复杂精准的内镜手术提供了指导依据。

梁金,张敏,陈天立,谢宇平,陶峰,秦岭[3](2015)在《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一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斜坡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主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2年,加重伴左颈肩部疼痛2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中下斜坡巨大占位性病变,向后压迫桥脑和延髓,向前推挤咽后壁软组织,鼻咽腔变窄,颅底斜坡、左侧颞骨和寰椎左侧骨质破坏。在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协助下为患者施行了经口咽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检查提示为脊索瘤。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多学科协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张亚卓,李新钢,鲁晓杰,张晓彪[4](2014)在《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2014版)》文中认为一、前言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颅底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

杨炳男[5](2014)在《神经内镜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解剖研究》文中提出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已是公认的经典入路,其具有直达颅颈交界区腹侧中线,避免牵拉重要解剖结构等优点,但显微镜下该入路因创伤大、视野狭小、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现阶段很少在临床开展。神经内镜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好的解决了显微镜下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例报道是由Kanave等人于1917年经口在寰椎前弓取出弹片。1962年有报告经口进行寰枢椎固定的方法,也逐渐被世界认可。然而,该方法在早期的手术条件下受感染的风险非常大,所以导致该方法的手术推广缓慢,发展困难。自1998以来,在我国未普及开展,原因主要有三点:(1)形态数据的缺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寰枢椎骨性结构和寰枢椎周围邻近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别是脊髓,神经,血管详细的解剖关系报道较少;(2)传统经口咽入路手术本身存在的缺陷是因为操作术野深,角度小,暴露范围有限,操作时的低能见度难以适应和把握,解剖位置深在,可能造成硬脑(脊)膜、椎动脉,脊髓和其他相邻结构的损伤,术中要求最大的张口位,时间过久可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外伤,颞下颌关节疼痛的手术并发症;(3)目前传统的经口咽入路手术没有配备特殊的照明系统和操作设备,是导致其临床应用的一个严重障碍。近些年来,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弥补了上述在显微镜下手术存在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应用尸头及相关标本,观察和测量经口咽入路颅颈交界区等相关区域的解剖标志,以获得解剖数据;分别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模拟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从解剖学方面研究神经内镜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分为以下两部分阐述:第一部分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应用神经内镜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观察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特点及神经内镜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0°、30°神经内镜在10具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探讨内镜控制下保留部分寰椎前结节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结果尸头模拟手术,不做软颚切开暴露,选用规格F12单腔导尿管将两端分别从双侧鼻腔进入与软颚根部缝扎,鼻腔外适度牵拉悬吊导尿管使之充分暴露咽后壁,0°内镜下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下1/3至C2上缘,30°内镜下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中部至C2下缘。内镜控制下9例顺利磨除寰椎前结节下1/2及齿突基底部,完成“帽状”切除齿状突,剩余1例因标本张口异常未能进行内镜实验操作。结论1.内镜控制下切除齿状突更加微创,使用30°内镜可将手术视野无创性扩大,能做到积极保护颅颈交界区腹侧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2.内镜控制下可实现保留部分寰椎前结节更加微创的游离切除齿状突。第二部分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骨性标本及切片标本的观察、解剖和测量,应用显微镜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确立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的暴露范围及手术安全区。方法观察测量36具干性颅底、5套寰枢椎标本在本实验中需要的数据及解剖标志,在10具经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上应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的解剖研究。结果测得斜坡腹侧面纵径28.9±3.5mm,斜坡腹侧面横径18.3±3.3mm,咽结节到枕骨大孔前缘间距12.6±2.4mm,双侧枕髁内缘间距19.2±3.5mm,双侧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间距33.7±2.5mm,双侧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间距44.6±4.5mm,双侧颈静脉孔外口内缘间距38.3±3.2mm,双侧破裂孔内缘间距20.5±3.3mm.测得寰椎前结节高9.8±0.7mm,厚8.1±0.6mm,齿状突高13.1±2.7mm,厚14.2±2.4mm.C1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45.3±2.9mm,C2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38.9±1.8mm,C3层面椎动脉内缘间距37.4±1.9mm;标准经口咽入路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下1/3至C2上缘,切开软腭后纵向可观察范围:斜坡中部至C2上缘。结论1.经口咽入路能够直接到达颅颈交界区腹侧中线,暴露齿状突;2.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安全区限定纵向距离从枕骨大孔前缘到枢椎基底部,横向距离在双侧椎动脉走形内,区域呈现为缩窄的倒梯形;3.切开软腭后可将手术视野向上扩大至斜坡中部。

陈建设[6](2014)在《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通常是指斜坡下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前缘、和寰枢椎腹侧区域。一直以来,由于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颅颈交界区一直被公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在此区域用传统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和创伤。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解剖和操作技术的进步,颅底神经外科学得到了快速提高,颅颈交界区成为了神经外科医师不断竞相研究的热点区域。但是目前对于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同时涉及多处重要血管、神经,术后解剖复位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等因素,颅颈交界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于其他神经科疾病。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应用,代表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不断进行更新,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手术操作观念上的改革,该技术利用神经内镜产生的照明和成像,通过人体诸如:鼻腔、咽腔、蝶窦、筛窦、上颌窦等自然孔道或者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痛苦。最近10余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已经有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对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以及鼻咽入路经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治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该领域中对于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如何对术区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保护、术后颅底缺损的修补、脑脊液漏的处理等问题仍未完美解决。因此,本研究则通过对鼻咽部及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以及该区域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研究,找出其入路过程中固定的标志点,同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为进一步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观测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骨性标本,尸头标本,从中找出固定的、容易辨识的标志点,同时对标志点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肉、关节等进行详细观测,并描述、测量、记录数据。第二部分在尸头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内镜下磨除下斜坡骨质,暴露硬脑膜及硬脑膜下结构,探索和测量磨除骨质的范围,并试着磨除齿状突,以及了解磨除齿状突后对枕颈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后期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结果1.在36例干性颅骨标本,5套寰枢锥标本以及6例尸头标本中,确立了手术入路过程中的标志性、固定性、易辨性结构为中鼻甲、后鼻孔、蝶窦前壁、咽后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齿状突、寰椎前结节。2.沿着前期的手术标志点逐渐进镜,该手术入路能顺利到达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并能顺利磨开下斜坡和切除齿状突,能切开硬脑膜,暴露出硬膜下血管和神经、脑干等结构,不用切除软腭及硬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在本研究中,确立了标志点及重要结构居中线的距离,确立了手术的安全范围,通过内镜下模拟手术操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手术入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镜有着比显微镜更广阔的视野和清晰度,内镜下经鼻手术入路在很多方面较经口入路更安全。

赵海[7](2013)在《经口咽入路枕大孔区内镜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颅颈(颅脊)交界腹侧区包括斜坡下部、枕骨大孔前缘、寰枢椎前部。该区病变位置深,毗邻脑干、后组脑神经、椎动脉等重要结构,诊治相当因难。随着头颈外科学的发展,以及显微外科学在外科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枕大孔区的手术入路已有一些临床报道和显微解剖研究。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迅猛,尤其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异军突起。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内镜与显微手术的差异,为内镜下经口咽入路颅颈交界区特别是脑干前外侧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评估内镜下经口入路广泛用于处理头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可行性,确定相关手术标志。方法:选择10具干性颅骨标本,观察局部颅底结构位置关系与变异,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选取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汉族尸头标本,经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和颈内静脉红色乳胶加压灌注,其中5例尸头模拟内镜经口咽入路手术至枕大孔区。结果:1.10具干性颅骨标本,观察经口咽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测量该手术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斜坡暴露范围,两侧枕髁、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的距离等。测量数据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结果以均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2.5例新鲜带颈尸头,使用神经内镜硬镜模拟经口咽入路至枕大孔区进行此区域硬膜外及相应硬膜下结构的局部解剖学观察。将尸头固定在尸头固定器上,并将下颌骨双侧下颌支中点切断,解剖时按照经口手术入路逐层分离。然后用牵开器张开口部。绕悬雍垂沿正中线用皮刀切开软腭并向左右侧牵开,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显露咽后壁便于观察颅颈交界区的各个解剖结构。3.口腔内插入内镜即可观察到口咽部,切开咽后壁软组织即可见椎前肌群——头长肌和颈长肌,完全切开咽后壁并向两侧游离牵开,可以观察到此区域的诸多结构:咽结节、下斜坡、枕骨大孔前缘、寰椎前弓、寰椎前结节等,磨除寰椎前弓后可见枢椎齿状突,这些均是内镜下手术操作的重要骨性标志。按照斜坡“安全区域”大小开一恰当骨窗(20cm*15cm),剪开硬膜后重新插入硬质内镜,观察硬膜下的解剖结构,可以看到髓前池、桥前池和小脑延髓池,椎动脉在脑池内向上走行,直到椎基底动脉沟处。在小脑延髓池和髓前池可以分别看到小脑后下动脉和脊髓前动脉发自椎动脉;此处还可以看到走行的舌下神经和展神经;沿着小脑前下动脉的走行,可见面听神经向内听道方向汇聚。用30度内镜在此区域还可以看到基底动脉尖和大脑后动脉P1段穿入后穿质,还可以看到术区前外侧的后交通动脉汇合大脑后动脉以及乳头体和灰结节、动眼神经等解剖结构。

仰鹏志[8](2011)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显微及影像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神经导航应用于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量化研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定量对比分析在经此入路中切开软腭前后对术野的显露最大长度、角度和下斜坡的显露面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在1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分别模拟常规经口咽入路和扩大经口咽腭入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观察其解剖层次,使用神经导航工具测量并对比常规经口咽入路和扩大经口咽腭入路对术野的显露最大长度、角度和下斜坡的显露面积以及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和颅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1)咽后壁分为5层2个间隙,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浅肌层、椎前筋膜和椎前肌层以及咽后间隙和椎前间隙;(2)经口咽入路可以达到斜坡下缘至C3椎体上缘;(3)寰椎前结节、齿状突前后、硬脊膜、脊髓、枢椎椎体前缘分别到切牙孔的平均距离为(69.2~88.1)mm, (74.8~96.2)mm, (84.7~107.4)mm, (87.6~111.5)mm, (91.3~116.0)mm, (76.2~93.1)mm;(4)常规经口咽入路和扩大经口咽腭入路对术野显露最大长度、角度、下斜坡的显露面积分别为(51.9±3.4)mm、(36.7±3.3)°、(490.1±227.2)mm2和(60.7±3.6)mm、(54.1±1.0)°、(745.7±315.8)m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咽入路手术在处理下斜坡至上颈段病变中具有手术径路短、显露好、创伤小,减压充分等优点,经口咽腭入路较常规经口咽入路能够增加术野显露最大长度、角度和下斜坡的显露面积,神经导航辅助下使手术精确、安全。

李俊峰,王守森,陈贤明,王如密[9](2010)在《经前方入路切除斜坡病变的解剖与手术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斜坡位于后颅底中线区,位置深在,毗邻脑干、颈内动脉、第Ⅴ~Ⅻ对脑神经和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该区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随着近些年来对颅底解剖的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病变的手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舒志成[10](2010)在《颅底脊索瘤经手术或伽玛刀的治疗与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总结颅底脊索瘤经手术治疗与伽玛刀治疗后的并发症、生存率、生活质量等特点,探讨颅底脊索瘤手术与伽玛刀的治疗与预后。方法:采用电话、信件、门诊及伽玛刀中心复查的方式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38例及伽玛刀治疗19例颅底脊索瘤患者进行随访,应用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对全部患者术前、出院前、随访时的生存状况进行评分,SPSS生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走势曲线。结果:共有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到177个月不等。其中手术治疗患者2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74.3%,60%;伽玛刀治疗患者13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62.5%,两组生存走势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7,P=0.353)。手术组入院时平均KPS评分为69.6分,出院时平均KPS评分为69.3分,最后随访时平均KPS评分为55.2分,与出院前KP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伽玛刀组入院时平均KPS评分为70分,出院时平均KPS评分为70分,最后随访时平均KPS评分为57.6分,但与入院时及出院前KPS评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56);手术组和伽玛刀组随访时KP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颅底脊索瘤预后不佳,术后生存率呈阶梯状下降,颅底脊索瘤全切除预后较非全切除要好,伽玛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生存率及近期生活质量。

二、显微镜下经口腔咽后壁切除斜坡脊索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镜下经口腔咽后壁切除斜坡脊索瘤(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经腭、上颌骨掀翻、内镜入路切除颅底内外肿瘤技术和腭颅底修复重建的综述
    参考文献

(2)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蝶鞍区颅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扩大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器械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内镜下经鼻蝶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肿瘤类型
    3. 影像学检查资料
    4. 手术器械及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手术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典型病例回顾及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展望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

(5)神经内镜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1 实验器材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颈交界区解剖及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标志点的确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模拟磨除下斜坡和齿状突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结论
    操作过程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经口咽入路枕大孔区内镜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临床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烦底脊索瘤研究新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婴幼儿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显微及影像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9)经前方入路切除斜坡病变的解剖与手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斜坡的解剖
    1.1 毗邻及分部斜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体共同
    1.2 毗邻关系
        1.2.1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 于破裂
        1.2.2 Dorello管外展神经自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
        1.2.3 内耳门、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内耳门位于斜
        1.2.4 硬膜和基底窦斜坡颅内面由硬膜覆盖, 其伸
2 经蝶入路
    2.1 解剖基础斜坡前方为蝶窦和咽后壁。蝶窦下
    2.2 经唇下入路手术技术在以往经唇下蝶窦入路
    2.3 经鼻入路手术技术
        2.3.1 显微镜下经鼻入路临床报道较少, 且在处理
3 经口入路
    3.1 解剖基础经口入路暴露斜坡部需明确软腭、硬
4 扩大前颅底入路
    4.1 解剖基础扩大前颅底入路是指采用双侧额骨
    4.2 手术技术该入路到达斜坡方法主要有两类:第
5 经上颌入路
    5.1 解剖基础经上颌入路处理颅底病变是由最初
    5.2 手术技术根据临床切除不同扩展范围斜坡病

(10)颅底脊索瘤经手术或伽玛刀的治疗与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手术组生存率
    3.2 伽玛刀组生存率
    3.3 手术组KPS评分
    3.4 伽玛刀组KPS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显微镜下经口腔咽后壁切除斜坡脊索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D]. 叶士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周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3]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一例报告[J]. 梁金,张敏,陈天立,谢宇平,陶峰,秦岭.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07)
  • [4]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2014版)[J]. 张亚卓,李新钢,鲁晓杰,张晓彪.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10)
  • [5]神经内镜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解剖研究[D]. 杨炳男. 郑州大学, 2014(02)
  • [6]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D]. 陈建设. 郑州大学, 2014(02)
  • [7]经口咽入路枕大孔区内镜解剖学研究[D]. 赵海. 兰州大学, 2013(11)
  • [8]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显微及影像应用解剖研究[D]. 仰鹏志.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9]经前方入路切除斜坡病变的解剖与手术技术[J]. 李俊峰,王守森,陈贤明,王如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5)
  • [10]颅底脊索瘤经手术或伽玛刀的治疗与预后研究[D]. 舒志成.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显微镜下经口咽后壁切除锁骨脊索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