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的生物诱导子研究进展

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的生物诱导子研究进展

一、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娟[1](2021)在《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营养丰富,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是世界上重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合理施用复合肥可以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出现了施用量过大、利用率低等问题。马铃薯病虫害发生与流行逐渐严重化,马铃薯晚疫病为害最为严重,每年因该病减产10~30%,仍以化学防控为主。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食品生产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内生真菌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遍具有环境友好、作物无害、广谱抗病的特点。但其代谢产物在作物生长、免疫以及作物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试验选用了植物免疫诱抗剂智能聪(Zhinengcong,简称ZNC),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乙醇粗提物。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ZNC对马铃薯促生、增产、提质、抗病的效果,明确其最佳施用量,确定其作用机理,揭示ZNC在马铃薯生长和免疫之间的平衡关系,为ZNC在马铃薯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果:(1)室内灌施ZNC处理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根长,其中,与0ng/ml相比,1 ng/ml ZNC处理30 d株高增加10%,40 d株高增加26.71%,60 d叶面积增加36.76%以及茎粗增加67%,80 d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增加了23.36%、89.35%和60.47%。(2)ZNC在低浓度下可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室内灌施ZNC处理对马铃薯离体叶片和全株晚疫病的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100 ng/ml ZNC。在离体叶片接种晚疫试验中,5 d时,0 ng/ml、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处理的马铃薯叶片的平均发病指数分别为95.8、71.8、43.8和34.8;在整株晚疫接菌试验中,7 d时,0ng/ml、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处理的马铃薯整株平均病情指数为100、86.2、75.6和68.8。(3)ZNC促进马铃薯叶片ROS积累,提高了抗病性。平板实验确定1000 ng/ml ZNC对晚疫病菌孢子囊的菌丝生长、孢子囊数和萌发率均无影响作用,表明ZNC对晚疫病菌未体现出抑制效果。用DAB和NBT染色法检测过氧化氢和超氧物的产生,并在喷施ZNC处理2h后观察,发现ZNC处理的马铃薯叶片呈深棕色和深蓝色。定量分析后表明,ZNC处理下的染色强度增加了30~100%。(4)ZNC通过增强与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提高植物的新陈代谢来促进植物生长,并通过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途径诱发PTI增强植物抗病性。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室内灌施ZNC增强了IAA和N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触发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5)田间灌施ZNC处理均增加了株高和茎粗,1 ng/ml和10 ng/ml ZNC处理提高了株鲜重、地上干物质、产量、单株重和大中薯率,其中,1 ng/ml ZNC处理促生、增产、提质效果更加显着,提高了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大薯率。而100 ng/ml ZNC处理降低了株鲜重、地上干物质、产量和单株重。这表明ZNC促生增产需要合适的浓度,在田间超低浓度(1 ng/ml)时尤其有效。ZNC处理均能从不同方面提升马铃薯的品质。1ng/ml ZNC可使马铃薯块茎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倍以上,10 ng/ml ZNC可使马铃薯的块茎的还原糖含量提高2倍以上,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均可提升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含量。(6)本试验选择了常年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基地进行了喷施ZNC的田间试验来验证喷施ZNC是否也具有促生抗病的双重功效。试验设计分为6个处理,分别为0ng/ml、10 ng/ml、25 ng/ml、50 ng/ml、100 ng/ml和200 ng/ml ZNC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喷施ZNC可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200 ng/ml ZNC效果最显着。综上所述,灌施和喷施较低浓度的ZNC均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ZNC在马铃薯增产、提质、抗病上的效果显着,是一种新型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种痕量、高效、低成本的绿色农业投入品,具有良好的农业应用潜力。

赵世元[2](2020)在《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初步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青枯病病原特性、发生特点及寄主抗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枯病的防治十分困难,无论是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效果都不理想,探究新的控制技术和方法是青枯病防控必须攻克的重要课题。对烟株进行抗性诱导以及调控烟草根际微生态对青枯病的防治具有明显效果,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黄腐酸(Fulvic Acid)作为一种新型抗性诱导材料,来源广泛,便宜易得,已在多种作物上显示出一定的控制真菌病害效果,但其对细菌性病害——烟草青枯病的防控研究尚未有人开展。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黄腐酸在抑菌活性、烟草的生长、烟草防御酶活、烟草防御基因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明确了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以和烟株生长的作用,同时探究了黄腐酸提升烟草抗青枯病的机制和防控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及烟草生长的生物活性通过采用经典的“牛津杯”法,比较了不同浓度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在0.001 mmol/L30 mmol/L浓度范围内,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菌圈为0 cm,说明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长并无直接抑制作用。通过室内药皿种子萌发试验发现,1 mmol/L的黄腐酸处理可以缩短烟草种子萌发所需的时间约12 h,且1 mmol/L的黄腐酸处理可以使烟草种子萌发率达到97%,相对对照处理可以提高4个百分点,且发芽指数达到83,远大于对照组的59.11。而0.01 mmol/L、0.1 mmol/L、10 mmol/L和30 mmol/L的黄腐酸处理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烟草种子的发芽指数。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发现,对烟草叶面喷雾施用1 mmol/L、10 mmol/L和30 mmol/L的黄腐酸均可以显着提升烟草的根上部鲜重,其中以1 mmol/L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且1 mmol/L黄腐酸处理对根部鲜重也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灌根处理时,1 mmol/L、10 mmol/L和30 mmol/L的黄腐酸均可以显着提升烟草的根上部鲜重和根部干重。2.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室内盆栽试验效果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发现,黄腐酸灌根施用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趋于0,且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黄腐酸以喷雾方式处理烟草幼苗时,各浓度处理对青枯病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对防效,其中以10 mmol/L黄腐酸喷雾处理的相对防效最高,达到35.69%,而在喷施浓度高于或低于10 mmol/L时,其相对防效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其他抗性诱导剂防效对比结果显示,黄腐酸的诱抗防效略小于2,6-二氯异烟酸但却大于苯并噻二唑,而且黄腐酸的诱抗防效远大于水杨酸的诱抗防效。3.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通过对处理后1d5d烟草叶片中几种防御酶活的检测发现,黄腐酸可以同时将烟草体内POD、SOD、PAL和PPO的活性提高至对照组的2.012、1.364、2.75和1.574倍。其中黄腐酸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提升最为显着,说明黄腐酸对烟草的苯丙烷类代谢速率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烟草不同途径的防御基因的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发现,黄腐酸不仅可以通过提升水杨酸途径的PR2和PR1/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乙烯通道的NtACC Oxidase基因和泛素连接酶基因NtRNF217的过表达来提升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其中,NtACC Oxidase和NtRNF217可能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4.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田间防控效果田间采用黄腐酸(FA)1 mmol/L、10 mmol/L、30 mmol/L、2,6-二氯异烟酸(INA)0.25 mmol/L、水杨酸(SA)0.5 mmol/L、苯并噻二唑(BTH)1 mmol/L于青枯病发生前的小团棵期开始喷雾处理,后每隔7天施药一次,共三次。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喷雾施用10 mmol/L和30 mmol/L的黄腐酸可以显着提升烟草团棵期的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且可以显着提升打顶期的茎围和最大叶长。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喷施10 mmol/L的黄腐酸60天后仍可对烟草青枯病起到较为良好的防控效果,其防控效果可达35.64%,低于0.25 mmol/L INA处理且高于1mmol/L BTH处理。

刘鹤[3](2019)在《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ε-聚赖氨酸(ε-PL)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可生物降解且具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其主要用于食品防腐剂上,但对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从细黄链霉菌辽宁致病变种中分离纯化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ε-PL(发明专利受理号:201910330737.2)进行温室盆栽、荧光检测、Northern blot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试验,研究了ε-PL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又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离体叶接种试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试验,研究了ε-PL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通过对ε-PL处理后烟草BY-2细胞的RNA-Seq测序分析,研究了ε-PL对烟草植株抗病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作用。以上研究为深入了解ε-PL对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ε-PL对TMV有明显钝化作用和预防效果。ε-PL在2000μg/ml浓度处理枯斑寄主心叶烟时,对TMV的钝化抑制率和预防效果分别达到90.6%和79.3%,同浓度ε-PL处理系统侵染寄主普通烟NC89,对TMV的钝化和预防效果分别为72.35%和56.7%;荧光检测接种了转绿色荧光蛋白(GFP)TMV的本氏烟苗,结果显示无论是接种叶、上位叶还是顶叶的荧光斑点,药剂处理组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中100μg/mlε-PL处理的本氏烟的顶叶基本未见荧光斑点,而对照组顶叶绿色荧光区域明显;Northern blot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ε-PL处理下接种TMV的烟叶和烟草BY-2原生质体,结果显示ε-PL处理下样品中TMV-RNA的量明显减少,表明ε-PL影响了病毒核酸的合成和积累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ε-PL可使病毒粒子发生断裂、破损等现象。2.ε-PL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着抑菌作用。用不同浓度的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黄瓜褐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显示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和黄瓜褐斑病菌可以产生清晰明显的抑菌圈,且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μg/ml,对黄瓜褐斑病菌的MIC值为10μg/ml,但ε-PL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不显着;离体叶接种试验表明,ε-PL对烟草、黄瓜离体叶有明显阻止病斑扩展的作用,且与对照相比,ε-PL对烟草赤星病斑扩展的阻止效果更为显着;ε-PL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表明,200μg/mlε-PL处理3天时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92%,处理7天的抑制率也高达87%左右,表明ε-PL稳定性好,抑制作用强,可以长时间控制菌丝生长;ε-PL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态影响显微观测表明,当25μg/ml的ε-PL处理24h后,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会出现皱缩、畸形等变化;当浓度达到200μg/ml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接近98%;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萌发及生长相关基因如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A基因(PKA)、Alternaria alternata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AAPK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和5.8s核糖体rRNA代表基因进行qPCR检测,结果显示前三个基因在ε-PL处理后发生显着下调表达,从分子水平揭示了ε-PL对真菌抑制的作用机制。3.为了进一步了解ε-PL对寄主是否具有诱抗作用,利用ε-PL处理烟草BY-2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功能分析。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热休克同源蛋白70 kDa基因和与衰老相关蛋白等1350个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上调,而烟草花色素3-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和烟草叶片表皮特异性分泌型糖蛋白等1700多基因与对照相比表达量发生显着下调表达;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GO)富集性分析显示,ε-PL处理后烟草细胞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中主要富集于转录调控相关基因上,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富集于与细胞核、细胞质、质膜和膜的组成相关的基因上,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与蛋白质结合相关、与转录相关或与有特殊序列的DNA结合功能相关的基因上,以上基因间接起到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进化和抗逆境等作用。差异基因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性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与植物热反应相关,与毒素代谢相关,与氧化反应相关等重要通路上。综上推测,ε-PL对烟草具有诱导抗病性作用。

李松伟[4](2019)在《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激发子是一类具有诱导植物产生免疫防御反应的物质,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导植物抗病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激发子在诱导植物抗虫,抗逆境,促进作物生长和改善品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应对外界环境逆境胁迫,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进化出一套有效的免疫系统来感知逆境和病原微生物。植物利用其细胞表面识别受体将感知信号转化为传导信号,通过细胞级联反应将受体信号传导至植物细胞核内,调节植物细胞核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诱导细胞次生代谢物质积累,激活植物免疫防御系统性抗性。目前,蛋白激发子与植物免疫互作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其诱导植物免疫防御及互作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论文利用硫酸铵沉淀技术和蛋白分离纯化技术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性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蛋白激发子,并命名为:the first Protein Elicitor from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PeFOC1,该蛋白激发子能够诱导烟草过敏反应,通过质谱鉴定,获得该蛋白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克隆、转化和原核表达技术,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激发子,使用蛋白处理烟草叶片和悬浮细胞,确定新型重组蛋白激发子PeFOC1具有引起烟草早期免疫反应的能力,如活性氧爆发和NO积累,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烟草植株内抗性基因表达情况,使用PeFOC1处理烟草植株,诱导烟草拮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丁香假单孢杆菌(P.syringae),使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喷雾处理水稻,结果表明其能够诱导水稻抗旱性,同时使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香蕉幼苗,结果表明能够诱导香蕉幼苗抵御香蕉枯萎病菌抗性。这些研究表明重组蛋白PeFOC1能够诱导植物广谱系统性抗性。利用转录组RNA-seq和蛋白组Label-free技术,研究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系统性免疫抗性机制,利用蛋白激发子PeFOC1喷雾处理水稻幼苗,以牛血清蛋白(BSA)为对照,分别取处理8 h,16 h,24 h后水稻叶片样品,并分别提取水稻样品总RNA和总蛋白,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明确了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涉及到的免疫通路,使用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技术,筛选出涉及到的关键显着差异基因或蛋白,分析了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免疫反应中的激素相关通路,转录因子,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保素类次级代谢,光合作用和糖类代谢通路等,从整体上探究植物应对蛋白激发子产生免疫防御反应的作用机制。通过qRT-PCR验证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相关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可靠性,通过生物学实验验证PeFOC1诱导水稻免疫相关酶活性,激素和木质素积累,以及水稻根系活力增强。通过研究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植物免疫防御反应机制,进一步揭示了植物自身免疫防御系统的机制机理,为研究植物和病原菌免疫互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植物免疫诱导剂奠定物质基础。

金丽飞[5](2019)在《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抗性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果实在采后供应链阶段极易遭受真菌病害损失,通过激发子诱导果实产生抗性不失为一种安全高效环保且可持续的策略。作为新资源食品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其直接前体物质L-谷氨酸不仅在哺乳动物或植物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早在1998年就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登记为生物农药活性成分,但是关于其在果实采后病害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所以本论文先以梨果实为供试材料,对GABA与L-谷氨酸诱导果实采后抗性的规律及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再通过模式植物番茄果实对其相关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更多关于果实响应GABA与L-谷氨酸诱导抗病性方面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ABA与L-谷氨酸均不能直接抑制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发生以及扩展青霉孢子的萌发,但是可通过诱导果实抗性来控制病害,且其效果同GABA与L-谷氨酸浓度和诱导处理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此外,无论是在常温条件下还是在4℃冷藏条件下,1.00 mM的GABA与L-谷氨酸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控制效果无显着差异,且对梨果实品质无负面影响。2.GABA与L-谷氨酸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激发梨果实伤口处几丁质酶(chitinase,CHI)、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以及诱导PR1、GLU、CHI3和CHI4基因的表达,表明GABA或L-谷氨酸处理可能通过激活抗性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来提高梨果实抗病性,且GABA在诱导采后梨果实产生青霉病抗性过程中可能存在Priming机制。3.GABA与L-谷氨酸处理均可提高梨果实伤口处谷氨酸、GABA、精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且谷氨酸、GABA、精氨酸均可有效控制梨果实青霉病的发生。此外,当梨果实经GABA合成或代谢抑制剂处理后,其发病情况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据此表明,GABA与L-谷氨酸处理可有效诱导采后梨果实抗性可能与诱导氨基酸积累以及激活GABA支路相关。4.1 mM的GABA与L-谷氨酸处理均可以显着诱导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灰霉病的抗性,且在接入病原菌的第四天和第七天L-谷氨酸比GABA效果更显着。5.GABA与L-谷氨酸处理均可不同程度的诱导樱桃番茄果实PR基因(PR1a、PR2a、PR3a、PR3b、PR5a和PR5b)的表达,表明GABA与L-谷氨酸处理可通过激活PR基因表达来提高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6.GABA与L-谷氨酸均可显着诱导水杨酸合成和信号转导路径上的关键基因ICS1、PAL5、NPR1、WRKY1、TGA1和TGA2,表明GABA与L-谷氨酸处理可能通过激活水杨酸合成路径以及信号转导路径来诱导番茄果实产生抗性。7.樱桃番茄果实经GABA或L-谷氨酸诱导处理24 h后,可显着诱导七种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积累,且谷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和精氨酸均可显着抑制灰霉病。此外,GABA与L-谷氨酸处理组能显着诱导GAD1、GAD3和GABA-TP1基因表达,表明GABA与L-谷氨酸处理可能同样会通过诱导氨基酸积累和激活GABA支路来提高番茄果实抗性。8.GABA与L-谷氨酸处理可激活樱桃番茄果实体内多个谷氨酸受体样基因(SlGLR),尤其是GLR2.6在诱导处理的12 h或24 h其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当番茄果实经谷氨酸受体抑制剂DNQX处理,或者DNQX与GABA和L-谷氨酸复配处理后,其对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基于此我们猜测GABA或L-谷氨酸可能通过激活GLRs信号通路来提高番茄果实抗性。9.转录组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樱桃番茄果实经GABA处理后有121个差异基因属于上调表达,81个属于下调表达,经L-谷氨酸处理后则有120个差异基因属于上调表达,93个属于下调表达。将差异表达基因作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代谢、次级代谢、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以及脂代谢和能量代谢路径均可能参与到GABA和L-谷氨酸诱导提高番茄果实抗病性过程。

张彦东,胡文瑾,李永才,毕阳,张婷婷,胡培芳[6](2019)在《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对苹果青霉病的控制效果及其诱导抗病机理》文中提出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通过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后24 h损伤接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研究其对苹果果实青霉病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生化方法进一步揭示了T.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的部分诱导抗病机理。结果表明,T.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能有效抑制损伤接种P. expansum苹果青霉病的扩展,其中以150 mg/mL T.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效果最好,处理后第5天病害程度相比于对照组降低了29.5%。进一步研究表明,150 mg/mL T.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显着提高了贮藏期间果实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肉桂醇脱氢酶的活力(P<0.05),同时提高了果实组织中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进一步推断出T.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可通过促进苯丙烷代谢、提高抗性相关酶的活力和抗性物质的积累而增加果实的抗病性。

张娜[7](2018)在《TraT2A对兰州百合诱导抗病作用及其诱抗剂研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兰州百合贮藏期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百合贮藏期主要危害病原菌;利用深绿木霉T2发酵液蛋白激发子Tra T2A对分离病原菌进行诱导处理,明确其抗病效果、抗病机理;同时检测TraT2A对兰州百合植株生长的影响;最终研制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20%Tra T2A诱抗剂水剂。结果如下:1.从贮存期发病的兰州百合上分离得到1种新的可引起百合发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最终确定此菌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经过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裂褶菌在30℃、p H为7、全黑暗、碳源为淀粉的条件下生长情况最好。2.不同稀释倍数的Tra T2A诱导兰州百合抗裂褶菌的抗病效果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结果:(1)诱抗效果研究表明Tra T2A 100倍液对百合鳞茎抗裂褶菌的诱抗效果最好其病情指数为24.21,诱抗效果为62.00%。(2)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raT2A诱导百合贮藏期病害病原菌裂褶菌能显着提高PPO、POD、PAL、GLU、CAT的活性,其中PPO、POD活性均在处理后第5d达到最大值,PPO的活性分别比CK、BS、Tra T2A高出41.04%、87.00%、18.05%;POD的活性值分别比CK、BS、TraT2A高出193.93%、234.48%、8.99%;PAL在第3d天达到最大值分别比CK、BS、TraT2A高出31.63%、198.11%、31.03%;GLU活性在第7d达到最大分别比CK、BS、Tra T2A高出145.46%、309.01%、22.88%;CHT在接菌后第1d达到最大分别比CK、BS、TraT2A高出28.57%、21.15%、21.15%;(3)不同稀释倍数的Tra T2A诱导处理对兰州百合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处理后百合鳞茎的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的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类黄酮含量均在处理时间的第3d达到最大值,其值分别为0.64(OD280/g.FW),分别比CK、BS、Tra T2A高出178.26%、77.78%、23.08.22%;总酚含量在处理后第第5d达到最大值,为0.62(OD325/g.FW),分别比CK、BS、Tra T2A高出226.31%、416.67%、50.22%。木质素含量在第3d天达到最大值,为0.62(OD280/g.FW),分别比CK、BS、TraT2A高出33.87%、47.45%、40.32%。4.Tra T2A对百合的促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Tra T2A 200倍液对百合鳞片的发芽率和每鳞片发芽数的促生效果最佳,其值分别为100%、5.85个;并且TraT2A50倍液对百合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其中灌根处理后的百合植株在10-20d、20-30d株高的绝对生长量分别较对照高出20.18%、46.15%,叶长绝对生长量分别较对照高出12.62%、19.55%,开花前期株高、叶长、花头数分别较对照高出9.03%、25.42%、13.64%;喷雾处理后的百合植株在10-20d、20-30d株高的绝对生长量分别比对照高出48.31%、61.11%,叶长绝对生长量分别分别比对照高出60.08%、48.11%,开花前株高、叶长、花头数分别较对照高出50.39%、16.39%、35.90%,TraT2A100倍液对百合植株开花前期茎粗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灌根和喷雾处理的茎粗分别为3.7cm、3.3cm,较对照高出146.15%、106.25%。5 20%Tra T2A诱抗剂水剂制备,其最佳配方为:表面活性剂为:8%HSO1,增稠剂为10%丙三醇,稳定剂为2%戊二醇,防冻剂为2%乙二醇,消泡剂为JS-51158%,经过一系列理化性质测定,该制剂配符合水剂的质量技术指标。

刘兆明[8](2011)在《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复配激发子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sum L.)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而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全世界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已列为世界粮食作物第一大病害。它的有效防治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利用激活植株的天然防御机制来防治病害已成为植物病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人们已陆续报道了各种生物源和非生物源激发子对马铃薯晚疫病的诱导抗性,但利用复配型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其机理的报道却不多见。本论文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孙琳琳用微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基础上,以诱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A5295菌株(诱抗效果为63.97%)为对象,对其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并初步建立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筛选出诱抗效果较好的单一型激发子,再进行不同体积比的复配实验,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诱抗效果最佳的复配型激发子,并进一步对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抗性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另外,将诱抗效果最佳的复配型激发子用于其它植物上进行诱导抗病性实验,为生产实践和田间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放线菌A5295的多种诱导条件,使优化后的诱抗效果达到了75.7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效果明显的单一激发子的筛选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筛选得到了9种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效果在70%以上的激发子,均为单一微生物发酵液。2、建立了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效果明显的复配激发子的筛选模型。对四种诱抗效果较好的激发子(放线菌A5295、NB7和YH2(未知真菌)、白菜黑斑病菌A206)进行两两等体积比复配实验,发现A5295菌株与白菜黑斑病菌发酵液复配后的诱抗效果最好,达到83.45%。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体积比的复配实验,当A5295与白菜黑斑病菌发酵液体积比为2:1时,诱抗效果最好,达到86.39%。3、明确了复配激发子(A5295与白菜黑斑病菌发酵液以2:1配比)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抗性相关酶(PPO、POD、PAL、SOD)的活性变化情况,诱导处理并进行挑战接种后第8d时马铃薯块茎中POD、PPO、PAL、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比未诱导处理也未接种的对照高出93.2%、74.0%、90.0%和13.2%,酶活升高的变化与马铃薯块茎切片的抗病性呈正相关,对照组的病情指数为91.86%,而诱导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仅为13.45%,处理后的诱抗效果为85.36%。4、分析了复配激发子(A5295与白菜黑斑病菌)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诱导处理后块茎切片中的蛋白含量比对照增加了大约90.3%,蛋白条带数也明显增多,比未处理的对照多5-7条,这种变化与马铃薯块茎切片的诱导抗病性呈正相关,对照组的病情指数为91.86%,诱导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为13.45%,诱导处理后的诱抗效果为85.36%。而且条带变化的区域集中在20-40KD之间(3-4条),初步推测可能为PR蛋白。5、用复配激发子(A5295与白菜黑斑病菌)诱导马铃薯对ZX12和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4.71%和72.40%。6、利用复配型激发子(A5295与白菜黑斑病菌)对胡萝卜和红薯进行诱导抗病性实验,发现诱导处理后的胡萝卜和红薯对其致病菌的抗性得到增强,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6.22%和43.81%。

李萌萌[9](2010)在《放线菌A5295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中可溶性蛋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四,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严重的疾病,它的发生可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甚至绝产。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利用植物诱导抗病性来防治农作物病害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已陆续报道了各种生物源和非生物源激发子对马铃薯晚疫病的诱导抗性。但对其诱抗机制的研究则较为鲜见。本论文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微生物源诱导物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基础上,以诱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A5295菌株为对象,通过马铃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优化了该菌株发酵产生最佳诱抗激发子的培养时间,并进一步对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其他类型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其他真菌病害的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放线菌A5295的发酵培养时间,对不同种子液培养时间和发酵时间组合所得的发酵液干物质含量和诱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使用培养7d的种子液发酵16d所得到的发酵液诱抗效果最好,达到了50.28%。2、对发酵液在大西洋和坝薯4号两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间的诱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品种间表现出的诱抗效果差异不大,认为A5295发酵液对马铃薯的诱抗效果不会受到品种抗性的影响。3、分析了激发子诱导后和挑战接种后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发现不同发酵时间的激发子诱导后可溶蛋白的条带数都有所增加,挑战接种过的块茎中可溶性蛋白条带数也呈上升趋势,变化的区域集中在2040KD和5080KD之间。其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效果随着挑战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这种可溶性蛋白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与诱抗效果相一致,促进了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4、明确了激发子诱导后和挑战接种后马铃薯块茎切片中抗病性相关的酶(PPO、POD、PAL、SOD)活性变化情况,在只用激发子诱导处理下,1倍浓度激发子诱导下的4种酶的活性都高于2倍浓度激发子,但激发子诱导后进行挑战接种下,2倍浓度下除POD外3种酶的活性都显着高于1倍浓度组,认为其可能激活了不同的诱抗机制。

刘海珍[10](2010)在《梨黑斑病菌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致病疫霉物质的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大国,据2008年统计,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580多万公顷,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而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目前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品种改良等,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应用除造成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外,还导致抗药性菌株产生及交互抗性等一系列问题。这迫使人们不断寻求新的防治措施。因此,近几年来生物防治的方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主要是对本实验室前期已经筛选出的对致病疫霉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中的一种——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102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并对得到的抗菌物质进行深入研究,为抗菌物质在田间扩大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首先,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利用涂布法和滤纸片法,对梨黑斑病菌102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在菌龄为8d、28℃下、培养基初始自然pH、80mL/250mL装液量、6%接种量、黑暗静置培养8d时所得发酵液对致病疫霉有最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88%。比优化前高出18%。其次,在优化了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对发酵液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的最适抑菌浓度为0.95mg/mL,其对致病疫霉的抑菌率为71.4%,发酵液浓度在0.48mg/mL时,对致病疫霉的抑菌率仍有66.2%;发酵液的热稳定性良好,经过121℃高压灭菌,其抑菌率仍有80%;发酵液有一定的酸碱稳定性,但在强酸pH2时抑菌活性完全消失;发酵液在12h内对紫外光不敏感;发酵液存放稳定性良好,适于低温长期贮存;变性剂酚-氯仿处理发酵液后,其抑菌活性几乎完全丧失。最后,对发酵液中的有效抗菌物质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利用硫酸铵沉淀初步确定了有效抗菌物质主要为蛋白类物质,并且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确定硫酸铵沉淀的最佳饱和度,然后再通过硫酸铵、乙醇二次沉淀的方法和蛋白酶K、变性剂酚-氯仿处理进一步验证抗菌物质主要为蛋白类物质,并且该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与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基本一致,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抗菌蛋白在3.5mg/mL时,对致病疫霉的抑菌活性为68%,相比发酵液稍有下降。通过SDS-PAGE确定抗菌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1kD的小分子物质。

二、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及前景
        1.1.1 马铃薯
        1.1.2 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
        1.1.3 影响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1.1.4 影响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问题
        1.1.5 马铃薯晚疫病
        1.1.6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
    1.2 植物免疫诱抗剂
        1.2.1 植物免疫
        1.2.2 植物促生菌
        1.2.3 植物免疫诱抗剂
        1.2.4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制
        1.2.5 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本试验诱导剂的研究和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计
    2.2 室内试验方法
        2.2.1 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染色
        2.2.2 总RNA提取
        2.2.3 RNA逆转录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转录组测序
        2.2.6 马铃薯叶片全氮测定
        2.2.7 致病疫霉的培养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8 马铃薯离体叶片接种
        2.2.9 马铃薯整株接种
    2.3 田间试验材料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促生机理研究
        3.1.1 ZNC对马铃薯具有促生作用
        3.1.2 ZNC增强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
        3.1.3 ZNC促进马铃薯活性氧积累
        3.1.4 ZNC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差异基因表达显着
        3.1.5 ZNC激活马铃薯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通路
        3.1.6 ZNC促进马铃薯生长素生物合成
        3.1.7 ZNC增进马铃薯氮素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
    3.2 田间应用研究
        3.2.1 灌施ZNC促进马铃薯生长
        3.2.2 灌施ZNC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3.2.3 灌施ZNC提升马铃薯的品质
        3.2.4 喷施ZNC降低晚疫病发生和提高产量
4 讨论
    4.1 ZNC具有生防特性,符合绿色防控发展前景
    4.2 ZNC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关键绿色农业投入品
    4.3 ZNC可促进马铃薯氮素积累,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
    4.4 ZNC通过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途径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
    4.5 ZNC具有极低剂量和低成本的优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初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腐酸的研究现状
        1.1 黄腐酸的发现与特性
        1.2 黄腐酸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2 青枯病的研究及防治现状
        2.1 烟草青枯病的危害
        2.2 烟草青枯病的致病机理
        2.3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现状
    3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
        3.1 植物诱导抗病性
        3.2 植物抗性诱导剂
        3.3 植物诱导抗病性产生的机制
    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及烟草生长的生物活性测定
    第一节 黄腐酸对青枯雷尔氏菌抑菌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FA对青枯雷尔氏菌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黄腐酸对烟草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烟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干、鲜重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腐酸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黄腐酸叶面喷施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黄腐酸灌根处理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室内效果评价
    第一节 不同浓度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室内青枯病发病调查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黄腐酸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控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室内青枯病发病情况调查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1.4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测定
        1.5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测定
        1.6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测定
        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烟株农艺性状调查
        1.4 田间青枯病发病情况调查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诱抗剂对田间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诱抗剂对田间烟草青枯病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3)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微生物源杀菌剂及ε-聚赖氨酸(ε-PL)的研究进展
    1.1 微生物源杀菌剂种类
    1.2 微生物源杀菌剂作用机理
    1.3 ε-PL的研究进展
        1.3.1 ε-PL概述
        1.3.2 ε-PL抗菌活性
        1.3.3 ε-PL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3.4 ε-PL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二章 ε-PL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ε-PL在烟草上对TMV侵染的抑制作用
        2.2.2 荧光检测ε-PL处理对本氏烟上TMV增殖的抑制作用
        2.2.3 Northern检测ε-PL处理后本氏烟植株中TMV-RNA积累量
        2.2.4 ε-PL对 BY-2 细胞原生质体中TMV-RNA积累量的影响
        2.2.5 ε-PL对 TMV病毒粒子形态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ε-PL抗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ε-PL对烟草、黄瓜,水稻上三种常见病原真菌抑菌效果
        3.2.2 ε-PL对烟草、黄瓜离体叶上病斑扩展的抑制作用
        3.2.3 ε-PL 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4 ε-PL对A.alternata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态及伸长生长的影响
        3.2.5 ε-PL对A.alternata萌发及生长相关基因AAPK1,PKA,GAPDH和r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ε-PL诱导烟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上下调频数统计及火山图分析
        4.2.2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4.2.3 差异基因GO及 KEGG富集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ε-PL抗 TMV的活性及作用机理
    5.2 ε-PL抗植物真菌病害的活性及抗菌机理
    5.3 ε-PL 诱导烟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发表专利情况

(4)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香蕉枯萎病菌概述
    1.2 激发子概述
        1.2.1 激发子的定义
        1.2.2 激发子的分类
        1.2.3 激发子的生物学功能
        1.2.3.1 激发子诱导植物抗病性
        1.2.3.2 激发子促进植物生长
        1.2.3.3 激发子增强植物抗逆性
    1.3 植物免疫概述
        1.3.1 植物免疫系统
        1.3.1.1 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1.3.1.2 病原效应因子抑制PTI(ETS)
        1.3.1.3 病原效应因子诱导植物免疫反应(ETI)
        1.3.2 植物免疫受体
        1.3.3 植物免疫信号传导
        1.3.4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
        1.3.4.1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早期事件
        1.3.4.2 植物免疫防御反应主要体现
    1.4 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4.1 转录组学
        1.4.1.1 转录组学概念
        1.4.1.2 RNA-seq技术
        1.4.2 蛋白组学
        1.4.2.1 蛋白组学概念
        1.4.2.2 Label-free技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植物和载体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与缓冲液
        2.1.4 分析工具与数据库
    2.2 菌株培养
    2.3 植物栽培
    2.4 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
        2.4.1 尖孢镰刀菌诱导培养
        2.4.2 粗蛋白提取
        2.4.3 蛋白激发子生物活性测定
        2.4.4 蛋白激发子的分离纯化
    2.5 蛋白激发子鉴定
        2.5.1 蛋白激发子质谱鉴定
        2.5.2 蛋白激发子序列分析
    2.6 激发子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2.6.1 尖孢镰刀菌总RNA提取
        2.6.2 cDNA第一链合成
        2.6.3 目的基因序列PCR扩增
        2.6.4 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转化及验证
        2.6.5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6.6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2.6.7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
        2.6.8 重组蛋白理化性质测定
    2.7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早期反应
        2.7.1 烟草悬浮细胞制作
        2.7.2 PeFOC1诱导烟草叶片H_2O_2积累
        2.7.3 蛋白激发烟草悬浮细胞活性氧积累
        2.7.4 PeFOC1诱导细胞外质碱化
        2.7.5 PeFOC1诱导烟草叶片胼胝质积累
        2.7.6 诱导烟草悬浮细胞酚类物质积累
    2.8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系统性抗性
        2.8.1 PeFOC1诱导烟草抗性基因表达
        2.8.2 PeFOC1诱导烟草拮抗TMV
        2.8.3 PeFOC1诱导烟草拮抗丁香假单胞杆菌
        2.8.4 PeFOC1诱导烟草SA含量变化
        2.8.5 PeFOC1诱导烟草JA含量变化
        2.8.6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抗旱性
        2.8.7 PeFOC1诱导香蕉对枯萎病抗性
    2.9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2.9.1 水稻样品处理
        2.9.2 水稻样品RNA提取
        2.9.3 RNA样品检测
        2.9.4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2.9.5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2.9.6 参考序列比对与基因定量分析
        2.9.7 差异基因筛选及聚类
        2.9.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9.9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10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LABEL-FREE蛋白组研究
        2.10.1 水稻总蛋白提取
        2.10.2 水稻提取总蛋白测定
        2.10.3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2.10.4 肽段除盐
        2.10.5 LC-MS/MS检测与分析
        2.10.6 差异蛋白GO与KEGG分析
        2.10.7 差异蛋白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1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获得系统性抗性检验
        2.11.1 差异基因qPCR验证
        2.11.2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SA和JA
        2.11.3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根活力验证
        2.11.4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防御关键酶的活性
        2.11.5 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木质素的积累
3 结果与分析
    3.1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与鉴定
        3.1.1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
        3.1.2 蛋白激发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3.2 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克隆与原核表达
        3.2.1 尖孢镰刀菌总RNA提取
        3.2.2 PeFOC1基因克隆
        3.2.3 蛋白激发子克隆连接与转化
        3.2.4 蛋白激发子原核表达和纯化
        3.2.5 重组蛋白活性检测及理化性质鉴定
    3.3 蛋白激发子诱导植物早期反应
        3.3.1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活性氧积累
        3.3.2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悬浮细胞PH变化
        3.3.3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叶片细胞胼胝质积累
        3.3.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悬浮细胞酚类物质积累
    3.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抗性机理研究
        3.4.1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抗性基因表达
        3.4.2 蛋白激发子引起烟草激素水平变化
        3.4.3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TMV抗性
        3.4.4 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丁香假单胞杆菌抗性
        3.4.5 蛋白激发子PeFOC1诱导水稻抗旱性
        3.4.6 PeFOC1诱导香蕉对枯萎病菌抗性
    3.5 水稻差异转录组分析
        3.5.1 水稻样品RNA-seq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
        3.5.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3 差异基因分析
        3.5.4 聚类分析
        3.5.5 GO分析及KEGG富集
        3.5.6 Pathway通路分析
    3.6 水稻差异蛋白分析
        3.6.1 蛋白提取
        3.6.2 蛋白定量结果统计
        3.6.3 蛋白鉴定样品总体分析
        3.6.4 差异蛋白筛选
        3.6.5 差异蛋白分析
        3.6.6 差异蛋白GO分析
        3.6.7 差异蛋白KEGG分析
    3.7 转录组与蛋白组联合分析
        3.7.1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分析
        3.7.2 基因/蛋白韦恩图
        3.7.3 基因/蛋白整体GO富集分析
        3.7.4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酶活功能相关分析
        3.7.5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GOG分析
        3.7.6 8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7 16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8 24 h差异基因/蛋白KEGG分析
        3.7.9 差异基因/蛋白整体KEGG分析
    3.8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免疫抗性相关途径分析
        3.8.1 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
        3.8.2 植物转录因子调控
        3.8.3 病程相关及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
        3.8.4 抗生素和植保素类物质合成
        3.8.5 光合作用和糖类积累相关途径
    3.9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引起系统性抗性验证
        3.9.1 差异基因qRT-PCR验证
        3.9.2 PeFOC1诱导水稻防御关键酶活性
        3.9.3 PeFOC1诱导水稻木质素积累
        3.9.4 PeFOC1诱导水稻SA和JA积累
        3.9.5 PeFOC1增强水稻根活力
4 讨论
    4.1 PeFOC1蛋白激发子分离纯化与重组表达
    4.2 PeFOC1重组蛋白具有激发子特性
    4.3 PeFOC1蛋白激发子具有诱导烟草系统性抗性
    4.4 PeFOC1蛋白激发子诱导植物广谱抗性
    4.5 PeFOC1蛋白激发子诱导水稻系统性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1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KEGG富集分析
    附表1.2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GO富集分析
    附表1.3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GOG富集
    附表1.4 蛋白激发子PeFOC1处理水稻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KEGG富集
作者简介
致谢

(5)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抗性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简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果实采后真菌病害防治
        1.1.1 梨果实与青霉病
        1.1.2 番茄果实与灰霉病
        1.1.3 果实采后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1.2 植物诱导抗性
        1.2.1 果实采后诱导抗性机制
        1.2.2 诱导抗性激发子
    1.3 氨基酸代谢在植物中响应逆境胁迫的研究
    1.4 GABA与 L-谷氨酸参与植物代谢与逆境胁迫响应
        1.4.1 GABA参与植物代谢与逆境胁迫响应
        1.4.2 L-谷氨酸参与植物代谢与逆境胁迫响应
        1.4.3 GABA和 L-谷氨酸在果实釆后真菌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抗性诱导作用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培养基
        2.2.2 病原菌
        2.2.3 果实及预处理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2.3.2 GABA与 L-谷氨酸对扩展青霉体外生长的影响
        2.3.3 GABA与 L-谷氨酸对扩展青霉在梨果实伤口处生长的影响
        2.3.4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2.3.5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伤口处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2.3.6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伤口处抗性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2.3.7 GABA与 L-谷氨酸对梨果实抗性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GABA与 L-谷氨酸对番茄果实抗性诱导作用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培养基
        3.2.2 病原菌
        3.2.3 果实及预处理
        3.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抗灰霉病的影响
        3.3.2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PR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3.3.4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水杨酸合成路径的影响
        3.3.5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水杨酸信号转导路径的影响
        3.3.6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3.7 GABA与 L-谷氨酸对樱桃番茄果实谷氨酸受体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GABA与 L-谷氨酸对番茄果实转录组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果实及预处理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质量评估与数据统计
        4.3.2 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4.3.3 新转录本预测和基因表达量分析
        4.3.4 基因表达量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4.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4.3.8 GABA与 L-谷氨酸对番茄果实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对苹果青霉病的控制效果及其诱导抗病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T.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的制备
        1.3.1. 1 T.roseum菌丝体的培养
        1.3.1. 2 T.roseum菌丝体的纯化
        1.3.1. 3 T.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的制备
        1.3.2 病原菌P.expansum的分离、纯化
        1.3.3 P.expansum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3.4 T.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对苹果青霉病控制效果最佳质量浓度的确定
        1.3.5 样品处理
        1.3.5. 1 POD、PPO活力的测定
        1.3.5. 2 PAL活力的测定
        1.3.5.3 4CL活力的测定
        1.3.5. 4 C4H活力的测定
        1.3.5. 5 CAD活力的测定
        1.3.5. 6 总酚、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1.3.5. 7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T.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对采后苹果青霉病的控制效果
    2.2 T.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处理对苹果果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力及其产物含量的影响
        2.2.1 对POD和PPO活力的影响
        2.2.2 对PAL、C4H、4CL和CAD活力的影响
        2.2.3 对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TraT2A对兰州百合诱导抗病作用及其诱抗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兰州百合贮存期病害及危害
        1.1 裂褶菌的研究现状
    2 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进展
        2.1 生物源蛋白激发子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蛋白激发子的功能
    3 植物诱抗剂的研究进展
        3.1 植物诱抗剂的种类
第二章 兰州百合贮存期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 DJD菌的鉴定
        2.3 生物学特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TraT2A诱导兰州百合抗裂褶菌及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TraT2A对兰州百合鳞茎诱导抗病效果
        2.2 TraT2A诱导兰州百合抗裂褶菌的生化机理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TraT2A处理对兰州百合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TraT2A对兰州百合植株的促生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TraT2A不同稀释倍数对百合鳞片发芽情况的影响
        2.2 TraT2A不同稀释倍数对盆栽百合株高的影响
        2.3 TraT2A不同稀释倍数对盆栽百合叶长的影响
        2.4 TraT2A不同稀释倍数对盆栽百合开花前期各项指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TraT2A诱抗剂水剂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筛选
        2.2 增稠剂的筛选
        2.3 稳定剂筛选
        2.4 防冻剂筛选
        2.5 消泡剂筛选
        2.6 20%TraT2A诱抗剂的配方确定及质量评价
        2.6.1 20%TraT2A诱抗剂的配方确定
        2.6.2 20%TraT2A诱抗剂的质量评价
        2.6.2.1 20%TraT2A诱抗剂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
        2.6.2.2 20%TraT2A诱抗剂对百合诱导抗病效果研究
    3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复配激发子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概述
        1.1.2 致病疫霉生物学特性
        1.1.3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征
        1.1.4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
        1.2.1 定义和特征
        1.2.2 生物源诱导因子
        1.2.3 非生物源诱导因子
        1.2.4 诱导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1.3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
        1.3.1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1.3.2 非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激发子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复配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马铃薯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激发子的制备
        2.2.2 马铃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2.2.3 筛选模型的建立
        2.2.4 利用筛选模型筛选实验室已有的菌种
        2.2.5 复配激发子诱导抗病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放线菌A5295 不同发酵时间的诱抗效果
        2.3.2 A5295 激发子不同浓度的诱抗效果
        2.3.3 A5295 不同诱导时间的诱抗效果
        2.3.4 A5295 诱导后不同接种时间对诱抗效果的影响
        2.3.5 A5295 不同诱导次数对诱抗效果的影响
        2.3.6 其它微生物发酵液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的效果
        2.3.7 不同微生物发酵液复配作为激发子的诱抗实验
    2.4 讨论
第3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和马铃薯
        3.1.2 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3.2.2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马铃薯块茎中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3.2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4 讨论
第4章 构建的筛选模型的初步应用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
        4.1.2 马铃薯及其它植物块茎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
        4.1.5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马铃薯离体叶片实验
        4.2.2 诱导马铃薯块茎抗其它病害实验
        4.2.3 红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4.2.4 胡萝卜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马铃薯离体叶片实验
        4.3.2 诱导马铃薯块茎抗其它真菌病害
        4.3.3 红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4.3.4 胡萝卜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放线菌A5295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中可溶性蛋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 马铃薯晚疫病
        1.1 概述
        1.2 病原菌特性
        1.3 病害症状
        1.4 防治方法
    2 植物诱导抗病性
        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定义
        2.2 生物源诱导因子
        2.3 非生物源诱导因子
    3 诱导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3.1 木质素的产生
        3.2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和积累
        3.3 植物防御酶系的变化
        3.4 活性氧迸发(OXB)
        3.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
        4.1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4.2 非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4.3 诱导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放线菌A5295 激发子制备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种
        1.2 马铃薯
        1.3 培养基
        1.4 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放线菌A5295 激发子的制备
        2.1.1 种子液的制备
        2.1.2 激发子的制备
        2.2 马铃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2.2.1 马铃薯块茎诱导实验
        2.2.2 挑战接种
        2.2.3 病情指数统计及诱抗效果的计算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发酵液干物质含量比较
        3.2 不同处理发酵液在中度抗病品种上的诱抗效果
        3.3 不同处理发酵液在抗感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上的诱抗效果
    4 讨论
第3章 马铃薯块茎SDS-PAGE 方法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马铃薯
        1.2 试剂
        1.2.1 可溶性蛋白提取缓冲液
        1.2.2 蛋白质含量测定试剂
        1.2.3 电泳试剂
        1.2.4 其他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2.1.1 丙酮沉淀法
        2.1.2 酚提取法
        2.1.3 TCA 法
        2.1.4 磷酸缓冲液法
        2.1.5 直接提取法
        2.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1 凝胶的制备
        2.3.2 上样与电泳
        2.3.3 染色与脱色
        2.4 直接提取法的改进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提取方法所得马铃薯蛋白质的含量
        3.2 五种提取方法所得马铃薯块茎蛋白质电泳结果的比较
        3.3 不同盐浓度提取效果的比较
    4 讨论
第4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激发子和马铃薯
        1.2 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块茎的诱导处理
        2.2 块茎的挑战接种
        2.3 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2.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5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6 可溶性蛋白对游动孢子释放的作用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发酵培养时间所得激发子处理下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1.1 S78 组合所得激发子诱导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1.2 S712 组激发子诱导处理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1.3 S716 组合激发子诱导处理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2 只用激发子诱导处理后不同时间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3 先用激发子诱导处理再挑战接种后不同时间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4 可溶性蛋白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
    4 讨论
第5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抗性相关酶的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激发子和马铃薯
        1.2 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块茎的诱导处理
        2.2 酶的提取
        2.3 酶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POD 活性的变化
        3.2 PPO 活性的变化
        3.3 PAL 活性的变化
        3.4 SOD 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梨黑斑病菌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致病疫霉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概述
        1.1.2 病菌特性
        1.1.3 危害症状
        1.1.4 A2 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1.2.1 物理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微生物源抗菌物质
        1.3.1 真菌分泌的抗菌物质
        1.3.2 放线菌分泌的抗菌物质
        1.3.3 细菌分泌的抗菌物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梨黑斑病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梨黑斑病菌发酵液的制备
        2.2.3 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2.4 单一发酵条件的优化
    2.3 实验结果
        2.3.1 发酵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2 不同培养温度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初始pH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4 光照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5 不同装液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6 不同接种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7 不同转速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8 不同菌龄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梨黑斑病菌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菌种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发酵液最佳抑菌浓度
        3.2.2 发酵液的热稳定性
        3.2.3 发酵液的酸碱稳定性
        3.2.4 发酵液的光稳定性
        3.2.5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2.6 发酵液对变性剂的稳定性(酚-氯仿抽提)
    3.3 实验结果
        3.3.1 发酵液最佳抑菌浓度
        3.3.2 发酵液的热稳定性
        3.3.3 发酵液的酸碱稳定性
        3.3.4 紫外光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5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6 变性剂(酚-氯仿)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梨黑斑病菌发酵液中抗菌物质性质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抗菌物质的初步确定
        4.2.2 抗菌物质的进一步验证
        4.2.3 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
        4.2.4 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4.3 实验结果
        4.3.1 抗菌物质的性质分析
        4.3.2 抗菌蛋白的进一步验证结果
        4.3.3 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
        4.3.4 抗菌蛋白的电泳分析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D]. 曹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黄腐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初步机理研究[D]. 赵世元. 西南大学, 2020(01)
  • [3]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4]尖孢镰刀菌蛋白激发子PeFOCl分离纯化及其诱导植物免疫抗性机理研究[D]. 李松伟. 海南大学, 2019
  • [5]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抗性诱导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比较分析[D]. 金丽飞. 浙江大学, 2019
  • [6]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体细胞壁提取物对苹果青霉病的控制效果及其诱导抗病机理[J]. 张彦东,胡文瑾,李永才,毕阳,张婷婷,胡培芳. 食品科学, 2019(13)
  • [7]TraT2A对兰州百合诱导抗病作用及其诱抗剂研制[D]. 张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8]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复配激发子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D]. 刘兆明. 河北大学, 2011(08)
  • [9]放线菌A5295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中可溶性蛋白的初步研究[D]. 李萌萌. 河北大学, 2010(08)
  • [10]梨黑斑病菌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致病疫霉物质的研究[D]. 刘海珍. 河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的生物诱导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