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一、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毅[1](2021)在《基于自陷域激子的金属卤化物发光二极管》文中指出可溶液加工的金属卤化物材料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正在成为显示照明领域和能源生产中最有竞争力的核心材料之一。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近年来发展迅速,当前性能最佳的PeLED基于卤化铅材料,但铅毒性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同时因为高偏压下混合卤化物钙钛矿中不可避免的卤素离子分离现象,导致器件发光光谱易发生变化,具有白光发射的金属卤化物LED仍具有很大挑战性。针对这一难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基于自陷域激子的暖白光发射金属卤化物LED。具体来说,我们从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前驱体浓度、有机添加剂三个方面出发,对基于非铅金属卤化物CsCu2I3材料制备的LED进行了器件性能优化。其自陷域激子发射峰位于575nm,半峰宽为134nm,是暖白光发射。最终器件实现了0.47%的外量子效率,在4.6V的低电压下达到了 484 cd/m2的最大亮度。显示了这类可溶液加工的非铅卤化物类钙钛矿材料在白光LED器件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另外我们还针对LED器件测试问题,在实验室搭建了两套相关的LED效率测试系统。通过对制备的准二维绿光PeLED进行测试,证明了其能有效地完成LED的电学性能表征。经过优化的准二维绿光PeLED器件实现了 7.1%的外量子效率和6800cd/m2的最大亮度。

杨慧芳[2](2021)在《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由于在照明、显示、分子传感器和探针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系统地综述了单分子有机白光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单掺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s)领域中的应用。针对当前单分子有机电致白光材料存在分子体系少、分子设计困难和发光效率低等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新型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非对称D-A-π-A’结构的有机单分子发光材料CNPL-PTZ、CNPL-PXZ和CNPL-tDPA。相关分子结构特性表现在邻苯二甲酰亚胺4-位引入不同取代基。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化合物CNPL-PTZ和CNPL-tDPA分别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AIE)和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IEE)特性;通过溶液浓度、溶液极性以及掺杂膜浓度的调控,CNPL-PTZ获得了白光发射;另外发现化合物CNPL-PTZ具有明显的多刺激响应机械致变色发光(MCL)特性;基于CNPL-PTZ的掺杂蒸镀器件获得了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为0.41%的暖白光发射。(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非对称结构双给体单元的D-A-π-D’型单分子发光材料CzPL-PTZ、CzPL-PXZ、CzPL-tDPA和CzPL-tTPA。相关分子结构特性表现在邻苯二甲酰亚胺N-位引入咔唑取代基,4-位引入具有不同给电子能力的取代基。研究结果表明:CzPL-tDPA和CzPL-tTPA都具有显着的AIEE特性;通过溶液浓度、溶液极性以及掺杂膜浓度的调控,CzPL-PTZ有效实现了白光发射,相较于CNPL-PTZ,光谱均有所蓝移;CzPL-PTZ和CzPL-tDPA均具有明显的多刺激响应MCL性能;基于CzPL-PTZ、CzPL-tDPA和CzPL-tTPA的单分子掺杂蒸镀器件的EQEmax分别为0.77%、3.52%及8.14%,其中,基于CzPL-PTZ的掺杂器件获得暖白光发射,CIE色坐标为(0.36,0.42)。(3)设计合成了两类具有非对称的D-A-π-D’结构的单分子发光材料3-CzPL-PTZ和3-CzPL-tDPA,相关分子结构特性表现在邻苯二甲酰亚胺3-位引入不同取代基。这类材料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能。然而由于D-A的扭曲过大,HOMO和LUMO的轨道重叠有限,相互作用受阻,导致3-CzPL-PTZ几乎不发光以及3-CzPL-tDPA弱的红移发光。

赵鸣[3](2021)在《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白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基础的半导体照明和液晶背光源显示技术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人们对白光LED光源及相关器件的品质化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升,并推进了LED应用相关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深度和广度。在LED照明领域,全光谱照明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青色荧光粉和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备受关注;在LED背光源显示领域,亟待开发窄带绿色荧光粉满足广色域显示的需求。本研究以UCr4C4为结构原型,基于不同的LED应用导向,致力于研发发光特性差异化的高性能稀土荧光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合成了一种UCr4C4型窄带青色荧光粉NaK(Li3SiO4)2:Eu2+。该荧光粉在蓝光LED芯片激发下,呈现486 nm的青光发射,半峰宽为20.7 nm。研究发现,窄带发射归因于高致密的刚性结构和高对称性的阳离子格位。通过填补白光LED器件中蓝光和黄光谱带之间的青光缺失,该荧光粉可将白光LED的显色指数从86提升至接近全光谱照明的95.2。进一步通过阳离子取代策略,实现了窄带青色荧光粉MNa2K(Li3SiO4)4:Eu2+(M=Rb、Cs)的光色精细调控,阐明了这两种荧光粉发光峰位的归属,讨论了碱金属离子变化对发光性能和热猝灭行为的影响。(2)设计合成了一种发光热稳定性优异的UCr4C4型窄带绿色荧光粉RbLi(Li3SiO4)2:Eu2+。在蓝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呈现峰值为530 nm的绿光发射,半峰宽为42 nm,优于商品化窄带绿色荧光粉β-SiAlON。以RbLi(Li3SiO4)2:Eu2+作为绿色组元,可封装得到高流明效率(97.28 1m·W-1)、广色域(107%NTSC)的白光LED背光源器件。为了提升其稳定性,还提出了一种结合原子层沉积Al2O3和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疏水改性的表面处理方案,构建了双壳保护层,可以显着提升RbLi(Li3SiO4)2:Eu2+的耐湿性能。(3)设计合成了 UCr4C4型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NaLi3Si1-xO4:Eu2+(0.15 ≤x≤0.25)。NaLi3SiO4:Eu2+呈现 469 nm 的窄带蓝光发射(FWHM=33 nm),而Si含量减少15-25%的样品呈现白光发射,发射峰位于472 nm(FWHM=40.5 nm)和585 nm(FWHM=162 nm)。研究发现,窄带蓝光发射归因于位于高对称性Na格位Eu2+的5d→4f跃迁,而宽带黄光发射来自缺陷诱导的电荷迁移发射,并具有斯托克斯位移大、寿命长等特征。该白光荧光粉可制作单组分白光LED器件,其显色指数为82.9。

王诗艺[4](2021)在《Mn基有机(CH6N3Cl)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发光调控及其器件》文中提出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类)钙钛矿材料通过有机小分子与无机分子的自组装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晶体材料。这种有机组分与无机组分的相互叠加结构,使其不仅具有无机组分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光电功能,还具有有机组分的柔性和可加工性,使其成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因此,研究卤化物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合成、发光增强机理和改善热稳定性,对于这类发光材料在白光LED照明和显示等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本论文主要围绕几种有机无机杂化Mn2+基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开展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机械化学法,合成了一种高效、热稳定的无铅红光Mn2+基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CH6N3)2MnCl4在650 nm处表现出强烈的红光发射,其PLQY为55.9%。得益于其独特的铁磁耦合三聚体[Mn3Cl12]6-线性链团簇构建的晶体结构,其在380K时的发光强度可维持在300 K(~RT)时的88.9%,表现出良好的抗热猝灭性能。优异的热稳定性归因于相对较弱的电子-声子耦合效应,Huang-Phys因子仅为2.65 meV。(2)采用机械化学法,合成了一种高效、热稳定的无铅红光Mn2+基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CH6N3)2MnCl4:8%Zn2+,在650 nm处表现出强烈的红光发射,这仍然得益于其独特的铁磁耦合三聚体[Mn3Cl12]6-线性链团簇晶体结构。掺入Zn2+并不会影响(CH6N3)2MnCl4的发光峰位,并且发光强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发光效率也从55.9%提升至59%,这意味着Zn离子引入导致团簇间距增加,增强了发光。随着Zn2+掺杂浓度的增加,寿命变化不大,说明相邻发光中心之间存在较弱的能量转移。(CH6N3)2MnCl4:8%Zn2+还可以被商业蓝光InGaN芯片有效激发,由(CH6N3)2MnCl4:8%Zn2+制备的暖白光LED具有更好的电致发光(EL)性能,色温(CCT)约为3900 K时,其发光效率(LE)显着提高至91.41 lm/W,显色指数(CRI)达到93.7,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稳定性,证明了(CH6N3)2MnCl4:8%Zn2+在WLED中的应用潜力。(3)采用溶剂缓慢蒸发结晶法,合成了一种高效的红光Mn2+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CH6N3)2MnCl4:4%Sb3+。掺入 Sb3+并不会影响(CH6N3)2MnCl4的发光峰位,显着提高了(CH6N3)2MnCl4的发光强度,发光效率也从55.9%提升至65%。随着Sb3+掺杂浓度增加,寿命从1.66 ms增长到1.70 ms。掺杂导致寿命变化不大,说明相邻发光中心之间存在较弱的能量转移。总的来说,Sb掺杂不会改变原有的材料性质,会使材料的发光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洪峰[5](2021)在《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等人工光源相比,白光LEDs具有节能、方便、高效、长寿命和环保等特点。目前,获得商业白光LEDs的主要方法是将Y3Al5O12:Ce3+黄色荧光粉与有机树脂混合,然后将其封装在In Ga N蓝光芯片上。由于缺少红光成分,所得白光LEDs的显色指数低(CRI,Ra<80)和相对色温高(CCT>5000 K),呈冷白光发射,不适合应用在家庭照明或背景显示屏中。Mn4+激活的红色荧光粉可以改善白光LEDs的光学性能,实现暖白光发射。由于Mn4+独特的3d3电子构型,所以基质材料的晶体场环境对Mn4+的光致发光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索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基质材料对Mn4+发光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Mn4+激活的氟化物红粉具有与有机树脂不同的折射率、较差的水稳定性和荧光颜色单一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荧光粉在某些特定照明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旨在合成Mn4+掺杂的不同基质的红色荧光粉,研究Mn4+在不同基质材料中的发光特性,以及反应条件对荧光粉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构筑一维发光纳米纤维膜和核壳结构的设计思想来改善Mn4+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性能,进一步扩宽其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分别合成了Mn4+等价掺杂的Ba GeF6和K2GeF6两种红色荧光粉,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所得样品晶体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Ba GeF6:Mn4+和K2GeF6:Mn4+红色荧光粉在近紫外光和蓝光区域具有两个宽而强的吸收带,在蓝光的激发下均呈现出强烈的红光发射。Mn4+在Ba GeF6和K2GeF6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2%和9%,浓度猝灭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此外,所合成的Ba GeF6:Mn4+和K2GeF6:Mn4+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用Ba GeF6:Mn4+和K2GeF6:Mn4+荧光粉作为红光成分与YAG:Ce3+黄色荧光粉和蓝光In Ga N芯片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具有低色温(4766 K,3882 K)、高显色指数(Ra=86.3,90.4)、流明效率为67.57 lm/W和125.84 lm/W的暖白光LEDs。2.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Mn4+非等价掺杂的冰晶石结构的Na3Al F6和钾冰晶石结构的(NH4)2Na In F6红色荧光粉。对比于共沉淀法,水热处理优化了两种红色荧光粉的形貌和发光强度。计算了Na3Al F6:Mn4+样品的晶体场强度(Dq)、Racah参数(B和C)和电子云重排比参数β1。通过调整反应条件系统地研究了Na3Al F6:Mn4+荧光粉的发光特性和形貌变化。详细地分析了(NH4)2Na In F6:Mn4+红色荧光粉的温度猝灭机理。使用Na3Al F6:Mn4+和(NH4)2Na In F6:Mn4+红色荧光粉与蓝光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AG:Ce3+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具有低色温(3472 K,3960 K)、高显色指数(Ra=89.0,85.5)、高流明效率(117.72 lm/W,129 lm/W)的暖白光LEDs。3.使用共沉淀法制备了Ga3+掺杂的K2Li Al F6:Mn4+和Ge4+掺杂的Na2Si F6:Mn4+两种红色荧光粉。在蓝光激发下,由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两种荧光粉发射出的红光都具有高色纯度和低相对色温。发射峰中零声子线强度的变化和发射峰的位移证明了K2Li Al1-yGayF6和Na2Si1-yGeyF6基质中晶体场环境的变化。根据激发和发射峰能量分析了Mn4+在K2Li Al0.4Ga0.6F6和Na2Si0.5Ge0.5F6两种基质材料中的晶体场强度和电子云重排效应。两种红色荧光粉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另外,Na2Si0.5Ge0.5F6:0.06Mn4+红色荧光粉还展现出优异的疏水稳定性。使用红色荧光粉K2Li Al0.4Ga0.6F6:0.04Mn4+和Na2Si0.5Ge0.5F6:0.06Mn4+与蓝光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AG:Ce3+进行封装,分别获得了低色温(3204 K,3408 K)、高显色指数(88.1,89.4)和高流明效率(60.93 lm/W,112.89lm/W)的暖白光LEDs。4.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Na2GeF6:Mn4+红色荧光粉,详细分析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样品形貌的影响,探索了Mn4+在Na2GeF6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和浓度猝灭机理。进一步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发射红光的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在蓝光的激发下,Na2GeF6:Mn4+颗粒和纳米纤维膜的色纯度分别达到了91.4%和80.9%。对比于Na2GeF6:Mn4+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的发光强度略有降低。使用Na2GeF6:Mn4+纳米纤维膜作为红光成分可以获得高效的暖白光LED,其色温和显色指数分别为2452 K和85。5.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Ba GeF6:Mn4+@PPG-Na GdF4:Dy3+复合荧光粉。PPG作为吸附媒介层不仅可以将Na GdF4:Dy3+纳米粒子与Ba GeF6:Mn4+荧光粉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有效提高Ba GeF6:Mn4+样品的发光强度,改善荧光粉的水稳定性。详细地讨论了复合荧光粉Ba GeF6:Mn4+@PPG-Na GdF4:Dy3+的发光性能以及能量传递过程。在紫外光激发下,复合荧光粉实现了红光、黄光和蓝光的同时发射。通过改变激发波长和调整Mn4+与Dy3+的掺杂比例,复合荧光粉实现了多色可调发光。并且,复合荧光粉中存在着从Gd3+到Dy3+和Dy3+到Mn4+的能量转移过程。

刘辉[6](2021)在《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因其高效率、低功耗、自发光、柔性等优点,在固态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兼具荧光材料的低成本、稳定性和磷光材料的高效率的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白光器件结构。为了实现该类器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进一步通过材料创新和器件优化等方法简化器件结构、提升器件效率、降低效率滚降、提高白光品质。混合型WOLEDs中的关键因素是蓝色荧光材料。蓝光材料的性质例如三线态能级,固态发光效率会直接影响器件结构和性能。本论文以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致力于在简单的器件结构中实现高效率、低滚降、高品质的白光发射。主要的工作如下:1.蓝色荧光分子在聚集态下通常会发生荧光淬灭和光谱红移,需要采用掺杂技术制备器件,使得蓝光OLEDs和WOLEDs的结构复杂化,并常伴随着较大的效率滚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典蓝光基团蒽的9,10位连接聚集诱导发光(AIE)基团四苯乙烯和具有扭曲构型的三苯胺基团,得到了AIE分子TPAATPE。它在非掺杂薄膜中的发光效率可达82%。其非掺杂器件实现了纯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5,0.16),最大外量子效率为6.97%。进一步采用TPAATPE的非掺杂蓝光层,双极性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PTZ-B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得到结构相对简单的白光器件。当PTZ-B作为橙色磷光分子PO-01的主体时,双色白光器件实现了高效的暖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44,0.44),最大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达69.5 lm W-1和25.2%。为了提高显色指数,通过使PTZ-B发挥红色磷光Ir(piq)3主体和自身绿光发射的双重作用,得到了三色白光器件,其显色指数可达92,色坐标为(0.34,0.38),最大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达25.3%和47.3lm W-1。该工作为利用具有低三线态能级的蓝色荧光材料,制备高显色指数的混合型WOLEDs提供了新的思路。2.具有高三线态能级的蓝光材料用于混合型白光器件时,不仅能够提供蓝光组分,还可以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从而简化器件结构。除了高的三线态能级外,蓝色荧光材料还需要具有高的荧光效率、双极性传输性质以及良好的磷光主体性能。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高固态发光效率的菲并咪唑衍生物PPPIS和PPIDPS作为混合型WOLEDs中蓝光发射的主体。PPPIS和PPIDPS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但是硫的不同氧化态使两个分子表现出不同的光物理性质。PPPIS具有弱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表现为深蓝光发射,而PPIDPS由于硫的氧化使其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明显增强,光谱红移到了天蓝光区域。以PPPIS为蓝光发射主体的WOLED表现出更好的器件效果,最大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为80.1lm W-1和27.2%。在亮度为1000 cd m-2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够保持在22.1%。3.我们对同样具有弱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的菲并咪唑-联苯(PPIM)分子的器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PPIM的非掺杂蓝光器件能够实现7.8%的外量子效率,色坐标为(0.153,0.068)。当其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时,绿、橙和红光磷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能达到23.5%、30.8%和22.4%。在此基础上,双色(蓝-橙)白光器件最高可以实现28.5%的外量子效率和82.8 lm W-1的功率效率,并且在1000 cd m-2的亮度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仍然能保持在27.9%和70.3 lm W-1,效率几乎没有滚降。另外,通过在PPIM和PTZ-B层中低浓度掺杂红色磷光Ir(piq)3,三色白光器件实现了93的显色指数和24.2%的外量子效率。最后,与模型化合物对比发现,在菲并咪唑-苯(PPI)横轴位置上增加苯环能够使分子具有弱电荷转移态性质,提高发光效率,改善器件性能。4.芘并咪唑衍生物的非掺杂器件具有高亮度、高效率、低滚降的特点,但是由于大的π共轭平面,其电致发光光谱往往表现为天蓝光发射。借鉴第四章的工作,我们同样在芘并咪唑-苯的横轴位置上增加苯环,得到了芘并咪唑-联苯(PPy IM)分子。它在非掺杂薄膜中发光效率可达73.3%。其非掺杂器件能实现纯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60,0.128),最大外量子效率为7.6%,在5000 cd m-2的高亮度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达到7.2%,表现出很低的效率滚降。通过采用PPy IM的非掺杂蓝光层,以及PPIM作为PO-01的主体,实现了高效率、低滚降的WOLEDs。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的最大值分别为23.5%和51.5 lm W-1。即使在5000 cd m-2的高亮度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够达到21.2%,仅有8%的效率滚降。而且,双发光层器件表现出很稳定的暖白光发射,1000 cd m-2亮度时的色坐标为(0.454,0.439),在400 cd m-2到10000 cd m-2亮度范围内色坐标变化值只有(0.004,0.003)。

孟德峰[7](2021)在《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白光发光器件研究》文中提出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ED)由于使用寿命长、响应速度快、发光性能稳定,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固态照明新方案。目前,白光器件的发展受限于半导体材料以及复杂的器件结构,制备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结构简单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单一半导体纳米材料电致发光可以作为实现白光发光二极管的一种途径,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是要求半导体材料具有包含整个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光。氧化锌(ZnO)作为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禁带宽度为3.37e V,常温下激子结合能约为60me V,使得氧化锌在室温下就存在着有效的激子发射,这就为研发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氧化锌纳米材料由于其可调控的可见光发射使得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可以成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实现途径。本文基于氧化锌纳米结构制备了相应的电致发光器件,并实现了器件的蓝光-冷白光发射,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白光电致发光器件有着使用寿命长、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扩展了实现白光发光二极管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水热法合成氧化锌纳米棒(ZnO NRs)以及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微观形貌以及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分别改变这两种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生长参数,从中选取满足实验要求的氧化锌纳米结构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然后基于这两种典型的氧化锌纳米结构分别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发光二极管和氧化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并且实现了氧化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蓝光-冷白光发射。最后通过对器件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对比分析氧化锌纳米结构光致发光谱和其对应器件电致发光性能,综合探究了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机理,展现了氧化锌纳米结构在白光发光二极管领域的应用前景,扩展了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实现途径。

李月兰[8](2021)在《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表面改性及其耐热、耐水性研究》文中指出能被蓝光(~450 nm)激发的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在630 nm左右有强烈的窄带红光发射光谱,具有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等诸多优点,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可用于改良白光LED的显色性能,并应用于照明以及液晶显示背光源等领域。然而,Mn4+掺杂氟化物荧光粉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1)此类红光荧光粉与黄光荧光粉(YAG:Ce3+)质量配比约为3:1-5.5:1,说明红光荧光粉发光强度较黄光荧光粉低;(2)在白光LED的工作温度(160-180℃)下发光强度会急剧降低至室温时初始值的50-70%,导致发光衰减;(3)此类红光荧光粉耐潮湿性能欠佳,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水解并导致LED器件失效。因此,设计合成发光强度、耐热性和耐潮性三项性能皆高的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本论文基于以上调研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用新颖的单包覆法合成得到荧光强度及热稳定性同时得到有效提高的两种单包覆荧光粉(K2Si F6:0.06Mn4+@Cl-GQDs 8 mg/mol(Cl-GQDs:氯基化石墨烯量子点)和K2Si F6:0.06Mn4+@0.10K2Si F6)。先用无H2O2水热法合成K2Si F6:Mn4+,然后对其进行表面单包覆改性合成得到最佳单包覆样品。用荧光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由测试结果获悉:(1)GQDs包覆后样品的荧光强度和热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1)包覆样品荧光积分强度是未包覆样品的4.60倍,QYi为98.93%;(2)发光热稳定性的主要表现是,在180、240℃时的PL(发射光谱)积分强度分别是30℃时初始值的282.9、135.4%。(2)K2Si F6包覆后样品的荧光强度、热稳定性及耐水性三项同时明显得到提高,这是文献所未曾报道过的:(1)包覆样品的PL积分强度是未包覆样品的1.45倍,且QYi高达到98.03%;(2)在120、150、180、210℃时包覆样品的PL积分强度分别为30℃时初始值的176、198、214、213%;(3)在水中浸泡5 h后,包覆样品的PL积分强度仍保持浸泡前初始强度的88%。(3)两个单包覆样品发光热稳定性的增强是由负热猝灭效应所支撑的,该效应的机理宏观上被我们归属为热光能量转换机理。(4)无H2O2法合成避免了剧烈的、难以工业化应用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5)两个最佳样品为红光荧光粉组装的原型WLEDs在20m A驱动电流下其发光性能如下:(1)GQDs最佳包覆样品所对应的白光是发光效率为102 lm W-1,CCT=4316 K,Ra=86.2,R9=80.1的暖白光;(2)K2Si F6最佳包覆样品所对应的白光是发光效率为100.5 lm W-1,相关的色温(CCT)为3326 K,显色指数(Ra)为91.3的暖白光。结果表明,两种最佳单包覆样品在基于蓝光激发的大功率暖白光WLEDs中具有很好的商业应用前景。2.用新颖的双重包覆法合成得到荧光强度、热稳定性和耐水性三项性能同时得到有效提高的两种新型的、双重包覆荧光粉(K2Ti F6:0.04Mn4+@GQDs 4mg/mol@0.43K2Ti F6(iii),K2Si F6:0.02Mn4+@GQDs6mg/mol@0.10K2Si F6(vi)):(1)样品(iii)和(vi)在水中浸泡300 min后,PL积分强度仍分别为初始发射强度的90.69和96.20%,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耐水性。(2)样品(iii)和(vi)在150℃时的PL积分强度分别为30℃时初始值的187.9和238.14%,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发光热稳定性。(3)(1)样品(iii)和(vi)的QY分别高达到99.93和93.61%;(2)样品(iii)和(vi)的PL积分强度分别是未包覆对照样品的2.46和1.55倍。(4)此外,以样品(iii)和(vi)为红光荧光粉组装的原型WLEDs,在20 m A的驱动电流下的发光性能为:(1)发光效率分别是101.3和102.3 lm W-1;(2)相关的色温(CCT)分别为3826和3232 K;(3)显色指数(Ra)分别为90.2和92.5。这种通过双重包覆合成荧光粉的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发光材料,且为工业化设计合成发光强度、热稳定性及耐水性三项性能都高的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3.用新颖的双重包覆法合成得到荧光强度和耐水性两项性能同时得到有效提高的一种新型的双重包覆荧光粉(K3Zr F7:0.04Mn4+@GQDs 6mg/mol@0.74K2Si F6),该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如下:(1)在水中浸泡300 min后,PL积分强度仍为初始强度的96.84%,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耐水性;(2)在120、150、180℃时的PL积分强度分别为30℃时初始值的85.2、77.5、75.6%,说明样品的发光热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荧光强度和QY均有所提高。(1)QY由未包覆样品的45.15%提高到包覆样品的47.44%;说明样品的QY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PL积分强度是未包覆样品的2.23倍。(4)以最佳样品为红光荧光粉制备的WLEDs,在驱动电流为20 m A时,发光效率高达102 lm W-1,CCT为3744 K,显色指数(Ra)为93.8。该WLEDs发出的白光是暖白光。

房媛媛[9](2021)在《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晶体的压力诱导发光增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光电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光伏、发光二极管、探测器和激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降低钙钛矿材料中无机组分的维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稳定性,还可以丰富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的可调谐性。特别是二维钙钛矿材料,有着优越的稳定性和优良的光物理特性,近年来成为钙钛矿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晶体材料是二维钙钛矿体系中最典型的一类,单层无机骨架被双层带有疏水取代基的大尺寸有机阳离子分隔,结构上具有较强的量子限域特性、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大的可调控性,使其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类材料中的间隔阳离子会在二维钙钛矿中形成绝缘层,阻碍载流子的传输,导致荧光量子产率低并制约了二维钙钛矿光电器件的效率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晶体结构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有效调控其发光性能已经成为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材料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热力学参量,压力为物质调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可以在不改变化学组分的前提下对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物理性质进行有效的调节,在发现新现象、阐释新机理、制备新材料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三个代表性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常压下本征发光的(ETA)2Pb I4、自陷态发光的(2mpt H2)Pb Cl4以及不发光的环境友好型双钙钛矿(BA)4Ag Bi Br8,利用多种原位高压测试手段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从不同发光机制入手研究高压下的发光行为,尝试调控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材料的发光性质,加深对这类材料“结构-性质”相互关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会进一步拓展这类材料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畴,为获得具有高效荧光性能的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钙钛矿材料提供新思路,对推动二维钙钛矿材料作为新型杂化功能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压力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1)首先采用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常压下本征自由激子发光的(ETA)2Pb I4(ETA+=[(HO)(CH2)2NH3]+)进行了系统的高压研究。在小于1.5 GPa的低压力范围内,荧光光谱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增加并伴随着峰位对称性的提高,这是由二维钙钛矿独特的量子阱结构所导致的。常压条件下,大体积的有机阳离子会让无机晶格严重扭曲,强烈的激子-声子耦合会形成过多的束缚激子,束缚激子的辐射复合与无辐射跃迁会导致自由激子荧光的减弱并且有低能量区带尾的出现。在低压力区,晶格在机阳离子保护下规则收缩,使声子硬化,从而降低了激子-声子相互作用,抑制了激子缺陷的产生,大幅减小非辐射复合途径,从而提升其低压力区自由激子态的发光效率,实现了压力诱导的自由激子荧光增强。与此同时,压力作用下无机八面体[Pb I6]4-结构单元的明显变形(Pb-I键长的显着减小和Pb-I1-Pb键角的缓慢收缩)提高了金属卤素原子轨道的耦合,从而导致了在10.0 GPa压力范围内带隙的窄化和明显的压制变色特性。该研究结果表明(ETA)2Pb I4晶体具有良好的压力响应性质,在压力光纤传感器和光伏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进一步对常压下非本征自陷态发光的(2mept H2)Pb Cl4(2mept H22+=[CH3(CH2)4CH(NH3)2]2+)晶体进行了系统的高压实验。常压下只有微弱荧光的样品在2.1 GPa的压力作用下出现了大幅度的荧光增强,并在更高压力作用下荧光强度持续增强直到9.9 GPa。(2mept H2)Pb Cl4材料具有天然量子阱的层状结构,为形成局域化的自陷态激子提供了基础。由于晶格的扭曲程度相对较小,且具有较低的电子-声子耦合能,因此该样品常压下的自陷态荧光微弱。当压力达到2.1GPa时,样品体积沿着有机层方向出现了明显塌缩,晶体结构内的扭曲程度加剧,引起了自陷态发光效率的提升和荧光强度的大幅增加。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对其微观结构、自陷态激子的辐射和非辐射复合等行为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1GPa-9.9 GPa范围内的压力对非辐射损失产生了抑制作用并促进了辐射复合,使得样品的荧光强度提高了190倍以上。因此,高压下通过调节自陷态激子的结合能和量子阱结构产生高度局域化的激子,减少缺陷和声子的散射,可以有效地促进自陷态激子发光。同时,通过压力对样品荧光颜色的的调控,使其始终发射“暖”白光。该工作不仅发现了压力可以有效调控二维金属卤化物中的自陷态激子行为,提升其发光性能并调控白光色温,而且对自陷态激子的压力诱导发光增强提供了量化分析并阐述了微观机制。(3)最后对常压下不发光的环境友好型(BA)4Ag Bi Br8(BA=[CH3(CH2)3NH3]+)样品进行了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系统高压研究。常压下不发光的样品在2.5 GPa时突然出现了明显荧光峰,将压力诱导发光(pressure-induced emission,PIE)的概念扩展到了二维双钙钛矿体系。具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宽频带发射证明该荧光来源于自陷态激子的辐射复合发光。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以及原位高压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了在2.5 GPa时(BA)4Ag Bi Br8晶体经历了单斜相中C2/m向P21/c的结构相变。相变过程中,相邻[Ag Br6]5-和[Bi Br6]3-无机八面体之间的旋转扭曲使高压结构具有更高的去自陷活化能以及较强的自陷态激子结合能,这导致了荧光峰的出现。随着压力的进一步提升,无机八面体的结构严重扭曲提高了自陷态激子活化能,减小了晶格弛豫能,导致了荧光峰强度的增加和峰位的蓝移。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带隙与电子结构证明了在加压的过程中,Ⅰ相中带隙的缓慢减小主要是由于相邻无机八面体之间的Ag-Br1-Bi键角的扭曲造成的,而MBr6八面体的收缩导致的Bi-Br1和Ag-Br1键长的显着减小是Ⅱ相中带隙快速减小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高压下晶体结构变化与光学性能调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更为环境友好型二维双钙钛矿材料的光学性能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飞雁[10](2021)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研究及分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LEDs)由于其在显示器件、固态照明和分子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尽可能覆盖可见光区域(380-780 nm),实现WOLEDs的典型方式是由基于两互补色(蓝橙或蓝黄)或者三原色(蓝绿红)的发光体组成。而由于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相对较窄,这使得大部分WOLEDs通常由多个发光材料的叠层器件构成,这就导致了WOLEDs存在光色不稳定、制作工艺复杂和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而具有双发射特性的单组分白光材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新型白光材料存在蓝色瞬时荧光(Prompt Fluorescence,PF)和橙色(或黄色)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之间的可逆转换行为,发射光谱的半峰全宽覆盖范围达150 nm,因此它们发出的两个波段的波长能够覆盖可见光区域。TADF材料往往具有较小的第一单重激发态(First Single Excited State,S1)和第一三重激发态(First Triplet Excited State,T1)能差,使得三重态激子能有效地上转换为单重态激子,从而实现100%的激子利用率。由于目前发现的TADF白光材料的数量还十分有限,在WOLEDs上的应用也较少,其发光机制还不够清楚。因此,在理论上研究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并设计出有效的白光TADF分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甲苯溶液和聚集态中一系列TADF分子的发光性质,并对TADF分子进行了理论设计。通过计算势能曲线和衰减速率,研究了TADF分子的双色转换过程及发光机制;通过研究给体对基态和激发态构象的影响,对具有单构象和双构象的给体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给体的取代效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设计TADF分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白光TADF分子进行了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延迟荧光机理研究及分子给体设计。该工作选取PTZ-TTR和PTZ-Ph-TTR为研究对象,发现分子具有两种构象,通过发光颜色互补实现白光发射。PTZ-TTR在基态时更容易以准轴向(quasi-axial,ax)构象稳定存在,这导致准赤道(quasi-equatorial,eq)构象的激发态只能由准轴向构象的激发态变换得到,因而产生相对较弱的橙光。PTZ-Ph-TTR在基态时可以稳定存在两种构象,因此准赤道构象的橙光发射可以通过直接激发或激发态下准轴向构象变换产生。结果表明,T1到S1的上转换可以在准赤道构象中实现,也可以在构象转换过程中发生。另外,通过比较甲苯溶液和聚集态中PTZ-TTR的发射特性,揭示了环境效应。此外,研究了给体的取代效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具有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给体倾向于发出双发射,具有强供电子能力的给体有利于实现WOLEDs所需的补偿性发射。此外,基于TTR受体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给体的TADF分子,并发现DMAC-t Bu-TTR和PXZ-Ph-TTR是WOLEDs中的潜在白光材料。(2)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白光分子设计。该工作从理论层面设计了一系列TADF分子,同时系统研究了三个具有可逆双色转换行为的白光TADF分子(包括PTZ-BP、FCO-Cz S和PTZ-BPN)的发光性质。通过计算几何结构、势能曲线和衰变速率,研究了甲苯溶液中三种白光TADF分子的发光机理,发现准轴向构象是蓝色PF的主要来源,准赤道构象发射橙色TADF,并提出了三种上转换机制:(1)准赤道构型的T1态上转换为S1态eqT1→eqS1;(2)准赤道构型的T2态转换为S1态eqT2→eqS1;(3)在构象转换过程中T2到S1的上转换。此外,研究了给体取代对发光特性的影响并对能够实现单构象和双构象的给体进行了分类,为单发射分子调整为双发射分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另外,理论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给体PTZ和PXZ的分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白光分子进行了预测。本论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器件结构及工作机制,并简述了发光材料以及单分子有机白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简述了本论文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量子力学/分子力学(The Combined Quantum Mechanics and Molecular Mechanics,QM/MM)方法和计算辐射跃迁速率、无辐射跃迁速率的理论方法。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基于以上理论方法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其中第三章研究了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延迟荧光机理及分子给体设计,第四章研究了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白光分子设计。最后一章对本论文进行了工作总结与展望。

二、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陷域激子的金属卤化物发光二极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简介
        1.2.1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结构与维度
        1.2.2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光学性质
    1.3 卤化铯铜“类钙钛矿材料”简介
        1.3.1 非铅卤化物材料背景
        1.3.2 卤化铯铜的结构与光学性质
        1.3.3 自陷域激子的形成与发光原理
    1.4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简介
        1.4.1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
        1.4.2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重要参数
        1.4.3 铅卤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研究现状
        1.4.4 卤化铯铜“类钙钛矿”材料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与表征仪器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LED效率测试系统的搭建
        2.2.1 基于积分球的测试系统的搭建
        2.2.2 基于硅光电二极管的测试系统的搭建
        2.2.3 参数的计算与公式推导
3 准二维绿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优化
    3.1 引言
    3.2 准二维绿光PeLED器件的制备
        3.2.1 前驱溶液的制备
        3.2.2 器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准二维钙钛矿薄膜形貌的表征
        3.3.2 准二维钙钛矿薄膜的吸收与PL
        3.3.3 准二维绿光PeLED的电学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陷域激子的暖白光发射金属卤化物LED
    4.1 引言
    4.2 基于CSCu_2I_3的LED器件制备
        4.2.1 前驱溶液的制备
        4.2.2 器件的制备
    4.3 传输层对CsCu_2I_3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前驱液浓度对CsCu_2I_3器件性能的影响
        4.4.1 CsCu_2I_3薄膜形貌的表征
        4.4.2 CsCu_2I_3薄膜的吸收与PL
        4.4.3 CsCu_2I_3电致发光器件的表征
    4.5 添加剂Tween对CsCu_2I_3 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4.5.1 添加剂Tween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4.5.2 添加剂Tween对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单分子白光发展概述
        1.2.1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白光材料
        1.2.2 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白光材料
        1.2.3 基于激基缔合物白光材料
        1.2.4 室温磷光白光材料
        1.2.5 其他白光材料
    1.3 论文的设计思想、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设计思想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4-位修饰的D-A-π-A'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合成路线图
        2.2.4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晶结构分析
        2.3.2 理论计算
        2.3.3 热稳定性能
        2.3.4 电化学性能
        2.3.5 光物理性能
        2.3.5.1 溶液、固态下的光物理性质
        2.3.5.2 掺杂膜的光物理性质
        2.3.5.3 机械致变色发光性质
        2.3.6 电致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4-位修饰的D-A-π-D'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合成路线图
        3.2.4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晶结构分析
        3.3.2 理论计算
        3.3.3 热稳定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光物理性能
        3.3.5.1 溶液、固态下的光物理性质
        3.3.5.2 掺杂膜的光物理性质
        3.3.5.3 机械致变色发光性质
        3.3.6 电致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3-位修饰的D-A-π-D'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合成路线图
        4.2.4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晶结构分析
        4.3.2 理论计算
        4.3.3 热稳定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3.5 光物理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单晶数据一览表
附录 B 主要中间体和目标产物核磁、质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稀土元素简介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及其光致发光
        1.2.3 Eu~(2+)离子的发光理论
    1.3 照明与显示用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白光LED简介
        1.3.2 照明用稀土发光材料
        1.3.3 显示技术简介
        1.3.4 背光源显示用稀土发光材料
    1.4 UCr_4C_4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概述
        1.4.1 UCr_4C_4结构特点及矿物模型演变
        1.4.2 UCr_4C_4型氮(氧)化物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3 UCr_4C_4型氧化物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UCr_4C_4型窄带青色荧光粉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
    2.1 超窄青色荧光粉_NaK(Li_3SiO_4)_2:Eu~(2+)的研究
        2.1.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2 物相及结构分析
        2.1.3 窄带发光性能研究
        2.1.4 热稳定性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2.2 阳离子取代调控MNa_2K(Li_3SiO_4)_4:Eu~(2+)窄带青色发光性能
        2.2.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2.2 物相及结构分析
        2.2.3 发光性能调控
        2.2.4 热稳定性分析及LED器件性能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UCr_4C_4型窄带绿色荧光粉的设计、发光性能与稳定性研究
    3.1 窄带绿色荧光粉RbLi(Li_3SiO_4)_2:Eu~(2+)的研究
        3.1.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2 物相及结构分析
        3.1.3 窄带发光性能研究
        3.1.4 稳定性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3.2 RbLi(Li_3SiO_4)_2:Eu~(2+)的双壳层包覆与稳定性研究
        3.2.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2 包覆过程与机理研究
        3.2.3 包覆对荧光粉物相与表面结构的影响
        3.2.4 耐湿性能分析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UCr_4C_4型单基质白光发射NaLi_3SiO_4:Eu~(2+)荧光粉的设计与发光机制研究
    4.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 理论计算分析
    4.3 物相及结构分析
    4.4 发光机制及热稳定性分析
    4.5 白光LED器件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Mn基有机(CH6N3Cl)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发光调控及其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卤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旋转旋涂法
        1.2.2 反溶剂法
        1.2.3 机械化学法
        1.2.4 溶液结晶法
        1.2.5 溶剂热法
    1.3 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的应用
        1.3.1 LED领域的应用
        1.3.1.1 色坐标(CIE)
        1.3.1.2 色温(CCT)
        1.3.1.3 显色指数(CRI)
        1.3.1.4 发光效率
        1.3.2 其他应用
    1.4 本文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表征方法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2.2 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电镜(SEM)
        2.2.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2.4 光谱性质分析(PL、PLE、PLQY、TRPL)
第三章 无铅Mn基红光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CH_6N_3)_2MnCl_4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CH_6N_3)_2MnCl_4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H_6N_3)_2MnCl_4粉末晶体的结构表征
        3.3.2 (CH_6N_3)_2MnCl_4粉末晶体的发光性能
        3.3.3 (CH_6N_3)_2MnCl_4粉末晶体的发光温度依赖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高性能暖白光LED的无铅红光Mn基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CH_6N_3)_2MnCl_4:8%Zn~(2+)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CH_6N_3)_2MnCl_4: 8%Zn~(2+)的合成
        4.2.3 WLED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n~(2+)掺杂(CH_6N_3)_2MnCl_4
        4.3.2 (CH_6N_3)_2MnCl_4: 8%Zn~(2+)制备WLEDs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铅Mn基红光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CH_(6N3))_(2Mn)Cl_4:4%Sb~(3+)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5.2.2 (CH_6N_3)_2MnCl_4:4%Sb~(3+)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H_6N_3)_2MnCl_4:xSb~(3+)(x=0-10%)的XRD
        5.3.2 (CH_6N_3)_2MnCl_4:xSb~(3+)(x=0-10%)的发光性能
        5.3.3 (CH_6N_3)_2MnCl_4:xSb~(3+)(x=0-10%)的寿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光LED的发展史
    1.2 荧光粉转化型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1.4 Mn~(4+)掺杂的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4.1 氧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4.2 氟氧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4.3 氟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1.5 Mn~(4+)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存在的问题
        1.5.1 改善热稳定性的方法
        1.5.2 提高抗湿性的方法
    1.6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色散谱(EDS)分析
        2.3.3 光学性质测试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分析
        2.3.5 热重(TG)分析
        2.3.6 光电参数测定
第3章 Mn~(4+)等价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K2Mn F6 的合成
        3.2.2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3.2.3 K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3.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3.3 BaGe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3.3.1 样品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3.2 荧光性质分析
        3.3.3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3.5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4 K_2Ge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3.4.1 样品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4.2 荧光性质分析
        3.4.3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4.4 热稳定性分析
        3.4.5 K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n~(4+)非等价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K2Mn F6 的合成
        4.2.2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4.2.3 (NH_4)_2NaIn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4.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4.3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4.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4.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4.3.3 荧光性质分析
        4.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4.3.5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4.3.6 Na_3Al 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4 (NH_4)_2NaIn 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4.4.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4.4.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4.4.3 荧光性质分析
        4.4.4 制备条件对样品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4.4.5 热稳定性分析
        4.4.6 (NH_4)_2NaIn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离子与Mn~(4+)共掺杂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K2Mn F6 的合成
        5.2.2 K_2LiAl_(1-y)Ga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5.2.3 Na_2Si_(1-y)Ge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5.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5.3 K_2Li Al_(1-y)Ga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5.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5.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5.3.3 荧光性质分析
        5.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5.3.5 热稳定性分析
        5.3.6 K_2LiAl_(0.4)Ga_(0.6)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4 Na_2Si_(1-y)Ge_yF_6:Mn~(4+)红色荧光粉的表征
        5.4.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5.4.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5.4.3 荧光性质分析
        5.4.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5.4.5 疏水稳定性分析
        5.4.6 热稳定性分析
        5.4.7 Na_2Si_(0.5)Ge_(0.5)F_6:Mn~(4+)红色荧光粉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Na_2GeF_6:Mn~(4+)红光发射二维纳米纤维膜的合成以及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K2Mn F6 的合成
        6.2.2 Na_2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6.2.3 Na_2GeF_6:Mn~(4+)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6.2.4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6.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6.3.3 荧光性质分析
        6.3.4 晶体场参数和电子云重排效应分析
        6.3.5 热稳定性分析
        6.3.6 Na_2GeF_6:Mn~(4+)颗粒和纳米纤维膜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核壳结构BaGe F_6:Mn~(4+)荧光粉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K2Mn F6 的合成
        7.2.2 BaGeF_6:Mn~(4+)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7.2.3 BaGeF_6:Mn~(4+)@PPG红色荧光粉的合成
        7.2.4 NaGd F_4:Dy~(3+)纳米荧光粉的合成
        7.2.5 BaGeF_6:Mn~(4+)@PPG-NaGdF_4:Dy~(3+)复合荧光粉的合成
        7.2.6 白光LED器件的封装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相纯度和晶体结构分析
        7.3.2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7.3.3 荧光性质分析
        7.3.4 荧光粉疏水稳定性分析和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7.3.5 BaGeF_6:Mn~(4+)@PPG-NaGdF_4:Dy~(3+)复合荧光粉中的能量转移
        7.3.6 暖白光发射和可调发光的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
    1.3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简介
        1.3.1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和发光过程
        1.3.2 传统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1.3.3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评价参数
    1.4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分类
        1.4.1 全荧光WOLEDs
        1.4.2 全磷光WOLEDs
        1.4.3 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4.3.1 基于传统蓝色荧光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4.3.2 基于TADF蓝色荧光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1 论文选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基于蒽的衍生物TPAATPE的混合型WOLEDs
    2.1 引言
    2.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2.3.1 热力学性质
        2.3.2 理论模拟
        2.3.3 光物理性质
        2.3.4 电化学性质
    2.4 化合物的器件性能
        2.4.1 单载流子器件
        2.4.2 非掺杂蓝光OLEDs
        2.4.3 磷光OLEDs
        2.4.4 双色混合型WOLEDs
        2.4.5 三色混合型WOLEDs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菲并咪唑-苯-硫醚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3.1 引言
    3.2 PPPIS和 PPIDPS的基本性质比较
        3.2.1 PPPIS和 PPIDPS的光物理性质以及理论模拟
        3.2.2 PPPIS和 PPIDPS的电化学性质
    3.3 化合物的器件性能
        3.3.1 单载流子器件
        3.3.2 非掺杂蓝光OLEDs
        3.3.3 黄色磷光OLEDs
        3.3.4 双色混合型WOLED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菲并咪唑-联苯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4.1 引言
    4.2 PPPIS和 PPIM的性质比较
    4.3 PPIM的性质研究
        4.3.1 PPIM的热力学性质
        4.3.2 PPIM的晶体结构
        4.3.3 PPIM的光物理性质
        4.3.4 PPIM的器件性能
        4.3.4.1 PPIM的单载流子器件
        4.3.4.2 PPIM的非掺杂蓝光OLEDs
        4.3.4.3 PPIM的磷光OLEDs
        4.3.4.4 基于PPIM的双色WOLEDs
        4.3.3.5 基于PPIM的三色WOLEDs
        4.3.3.6 基于PPIM和 PTZ-B的三色WOLEDs
    4.4 PPIM和 PPI的性质对比
        4.4.1 PPIM和 PPI的热力学性质对比
        4.4.2 PPIM和 PPI的光物理性质对比
        4.4.3 PPIM和 PPI的电化学性质比较
        4.4.4 PPIM和 PPI的器件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芘并咪唑-联苯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5.1 引言
    5.2 化合物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5.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5.3.1 热力学性质
        5.3.2 晶体结构
        5.3.3 光物理性质
        5.3.4 电化学性质
    5.4 器件性能
        5.4.1 单载流子器件
        5.4.2 非掺杂蓝光OLEDs
        5.4.3 混合型WOLEDs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用品和测试设备
    6.1 实验试剂和药品
    6.2 测试设备和方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7)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白光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发光二极管
    1.3 ZnO纳米材料概述
    1.4 ZnO纳米结构的基本特点
        1.4.1 氧化锌纳米棒(NRs)
        1.4.2 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
    1.5 ZnO纳米结构发光器件
        1.5.1 氧化锌发光机理介绍
        1.5.2 ZnO纳米结构发光器件的发展
    1.6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研究目标
        1.6.2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测试设备与试验方案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测试设备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3 X射线衍射仪(XRD)
    2.3 试验方案
        2.3.1 制备氧化锌纳米结构
        2.3.2 制备氧化锌纳米结构发光二极管
3 氧化锌纳米棒发光二极管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氧化锌纳米棒常用的合成方法
        3.2.1 水热法
        3.2.2 化学气相沉积法
        3.2.3 电化学沉积
    3.3 制备氧化锌纳米棒发光二极管实验流程
        3.3.1 清洗基底
        3.3.2 制备氧化锌种子层
        3.3.3 生长氧化锌纳米棒
        3.3.4 退火
        3.3.5 制备氧化锌纳米棒发光二极管
    3.4 实验结果讨论
        3.4.1 氧化锌纳米棒结构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氧化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氧化锌量子点常用的合成方法
        4.2.1 溶胶-凝胶法
        4.2.2 超声波微反应器法
        4.2.3 射频合成法
    4.3 制备氧化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实验内容
        4.3.1 制备氧化锌量子点
        4.3.2 清洗基底
        4.3.3 制备氧化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4.4 实验结果讨论
        4.4.1 AFM形貌表征
        4.4.2 光致发光(PL)性能表征
        4.4.3 电致发光(EL)性能表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表面改性及其耐热、耐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光发光二极管概述
    1.2 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 石墨烯量子点等碳纳米材料掺杂荧光粉研究动态
    1.4 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来源
        2.1.2 实验仪器
    2.2 K_2MnF_6合成
    2.3 主要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测试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5 红外光谱测试
        2.3.6 荧光光谱测试
        2.3.7 光致发光量子效率测试
        2.3.8 荧光寿命测试
        2.3.9 耐水性能测试
        2.3.10 TG测试
        2.3.11 LED封装
第三章 K_2SiF_6:Mn~(4+)@X(X= GQDs,K_2SiF_6)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制备K_2SiF_6:Mn~(4+)
        3.2.2 K_2SiF_6:Mn~(4+)@Cl-GQDs
        3.2.3 K_2SiF_6:Mn~(4+)@K_2SiF_6
    3.3 结果与讨论
        3.3.1 K_2SiF_6:Mn~(4+)@GQDs荧光粉
        3.3.2 K_2SiF_6:Mn~(4+)@K_2SiF_6荧光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核壳结构K_2XF_6:Mn~(4+)@GQDs@K_2XF_6(X=Ti,Si)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制备K_2MnF_6
        4.2.2 制备K_2XF_6:Mn~(4+)(X= Ti,Si)
        4.2.3 制备K_2TiF_6@GQDs
        4.2.4 K_2XF_6:Mn~(4+)@GQDs(X= Ti,Si)
        4.2.5 K_2XF_6:Mn~(4+)@GQDs@K_2XF_6(X= Ti,Si)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形貌、成分分析
        4.3.2 室温发光性能分析
        4.3.3 Mn/X(X= Ti,Si)摩尔比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4.3.4 不同GQDs浓度下的发光特性
        4.3.5 不同K_2XF_6(X= Ti,Si)浓度下的发光特性
        4.3.6 耐水性分析
        4.3.7 荧光热稳定性分析
        4.3.8 原型WLEDs的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_3Zr F_7:Mn~(4+)@GQDs@K_2SiF_6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制备K_2MnF_6
        5.2.2 K_3Zr F_7:Mn~(4+)
        5.2.3 K_3Zr F_7:Mn~(4+)@GQDs
        5.2.4 K_3Zr F_7:Mn~(4+)@GQDs@K_2SiF_6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形貌、成分分析
        5.3.2 室温发光性能分析
        5.3.3 Mn/Zr摩尔比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5.3.4 不同GQDs浓度下的发光特性
        5.3.5 K_3Zr F_7:0.04Mn~(4+)@GQDs_(6 mg/mol) @z K_2SiF_6的发光特性
        5.3.6 耐水性分析
        5.3.7 荧光热稳定性分析
        5.3.8 原型WLEDs的发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9)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晶体的压力诱导发光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科学简介
    1.2 金属卤素钙钛矿材料
        1.2.1 钙钛矿材料维度的可调性
        1.2.2 二维有机-无机卤化钙钛矿的研究进展
    1.3 金属卤素钙钛矿材料的高压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高压装置及原位测试技术
    2.1 金刚石对顶砧压机装置
    2.2 原位高压测量技术
        2.2.1 原位高压荧光光谱
        2.2.2 原位高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3 原位高压拉曼光谱
        2.2.4 原位高压红外吸收光谱
        2.2.5 原位高压ADXRD实验
第三章 高压下二维钙钛矿(ETA)_2PbI_4的荧光增强与压致变色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位高压荧光光谱及其分析
        3.3.2 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其分析
        3.3.3 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RD图谱及其分析
        3.3.4 原位高压拉曼光谱及其分析
        3.3.5 理论计算及其分析
        3.3.6 压力诱导荧光增强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下二维钙钛矿(2meptH_2)PbCl_4的荧光增强与白光调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位高压荧光光谱及其分析
        4.3.2 原位高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其分析
        4.3.3 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RD图谱及其分析
        4.3.4 原位高压红外吸收光谱实验及其分析
        4.3.5 压力诱导荧光增强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维双钙钛矿(BA)_4AgBiBr_8的压力诱导发光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原位高压荧光光谱及其分析
        5.3.2 原位高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其分析
        5.3.3 原位高压ADXRD图谱及其分析
        5.3.4 原位高压红外吸收光谱及其分析
        5.3.5 带隙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5.3.6 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研究及分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1.1.1 研究进展
        1.1.2 器件结构及工作机制
    1.2 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荧光材料
        1.2.2 磷光材料
        1.2.3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1.2.4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1.3 单分子有机白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激基缔合物白光材料
        1.3.2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白光材料
        1.3.3 聚合物白光材料
        1.3.4 热活化延迟荧光白光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相关计算理论基础
        2.1.1 密度泛函理论
        2.1.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2.1.3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方法
    2.2 激发态衰减理论
        2.2.1 辐射跃迁速率
        2.2.2 无辐射跃迁速率
第三章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延迟荧光机理研究及分子给体设计
    3.1 研究背景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
        3.3.2 激发态衰减率
        3.3.3 聚集效应
        3.3.4 分子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白光分子设计
    4.1 研究背景
    4.2 计算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几何结构
        4.3.2 上转换机制
        4.3.3 瞬时荧光和延迟荧光的不同发光行为
        4.3.4 单发射分子到双发射分子的调整
        4.3.5 分子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陷域激子的金属卤化物发光二极管[D]. 朱毅.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杨慧芳. 常州大学, 2021(01)
  • [3]Eu2+掺杂UCr4C4型硅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能研究[D]. 赵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Mn基有机(CH6N3Cl)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发光调控及其器件[D]. 王诗艺. 广西大学, 2021(12)
  • [5]过渡金属锰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的可控合成与发光性能[D]. 洪峰.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
  • [6]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7]氧化锌纳米结构电致白光发光器件研究[D]. 孟德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表面改性及其耐热、耐水性研究[D]. 李月兰. 广西大学, 2021
  • [9]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单层钙钛矿晶体的压力诱导发光增强研究[D]. 房媛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研究及分子设计[D]. 李飞雁.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