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传志的创业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盛红梅[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想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就必须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人才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亟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国教育大会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命题作出了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既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突出的表现在将“创富”作为创新创业价值目标的首选,更注重创新创业个体层面的价值,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自我性。尽管创业内在地具有“创富”的功利目的,但是“创富”并不是创新创业的唯一目的。我们不反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创富”,毕竟只有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学生才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赞成大学生将“创富”作为个体创新创业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自身全面发展;反对在创新创业中只注重个人价值,而忽略个体在创新创业中的社会责任。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的统一,成为新时代的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力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如何解读?立足现状特点和生成机制,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确立了“内涵本质厘定——主要内容凝练——现状特点考察——生成机制探究——培育策略建构”的研究思路。进而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从本质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上的体现,是大学生主体基于自身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基础上,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识以及在创新创业时采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以“创造价值,讲求效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第二,从现状上来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价值观认识模糊,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呈现多元化、功利化、自我性特点;创新创业价值评价上,偏重于物质利益和自我发展、呈现出享乐主义;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上,义利认知与选择存在矛盾性。第三,从培育策略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是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建构和外部因素作用的系统性工程。在该研究思路下,本论文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相关理论基础。重点廓清价值、价值观、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对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进行一般理论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寻找创新创业理论源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容凝练。本部分尝试凝练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明确凝练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凝练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实践依据,凝练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家国情怀、敢闯会创、勇于奋斗、崇尚劳动、创造大美。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考察。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揭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特点,并对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原因、经济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原因做了深入剖析。第四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机制。本部分主要是揭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因素,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揭示了生成的关键环节,分析了主体动力机制、文化引领机制、教育融合机制、实践养成机制、激励引导机制从内外两个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由“知”到“行”的转变。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本部分主要集中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分别从构建培育场域、建设培育课程、搭建培育平台和完善培育制度四个方面着手,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刘志永[2](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马秀伟[3](2020)在《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动因与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数据海量支撑和核心算法日益突破的产业背景下,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机遇,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点,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球人工智能行业中核心产业规模得到迅猛发展,并呈现出美国、中国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态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成为世界上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市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风险投融资领域占比高达60%,成为世界上最吸金的人工智能市场,然而人工智能产业内部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有获得巨额融资的行业巨头,也有大量倒闭的初创企业。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概念第一股,在引入并利用风险投资实现企业发展方面具有成功经验。本文以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为研究对象,依据优序融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证监督理论、逐名效应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将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全过程进行展开,对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动因与效果问题进行研究,得出风险投资对解决人工智能企业资金不足、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助推企业成功上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并对引入风险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说明。最后根据人工智能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前后过程总结得出:选择风投机构应做尽职调查、设置契约保护条款、把握融资节奏、合理选择上市时机和场所、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等启示经验。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1)研究理论新:从理论层面丰富了人工智能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双向关系,并对人工智能企业如何借助风险投资实现更好地发展进行了理论阐释。(2)研究对象新:从现实角度出发依靠风险投资来解决人工智能企业发展问题。以人工智能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拓宽了人工智能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实现发展的新路径。(3)研究视角新:以风险投资在推动公司成长过程中也会带来风险为本文研究思路。从如何利用风险投资的角度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成长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思路。由于受作者实践经验不足、案例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影响,本文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蒋涌丽[4](2020)在《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企业品牌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家的个人魅力会对公众和投资者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家个人形象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的形式传达给受众,这是一种被动的媒介形象建构。但在社交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下放使得个人品牌建设有了更多的渠道,特别是社交平台的使用。社交的核心是交互,即交流、交谈,其传播性和互动性有利于企业家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与维护。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基于互动传播的视角,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家个人品牌作为分析对象,试着对企业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品牌建构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目前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仍然处于一种起步阶段,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执行力度,仍缺乏主动建构。另外,企业家活跃的主阵地仍是微博,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意识到了开发微信平台的重要性。相较于信息海量、更新迅速、篇幅较小的微博而言,微信平台更适于做有深度的内容,这将是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的“新战场”。
孙冰[5](2020)在《“幸存者”柳传志:惊涛骇浪3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仪式、没有发布会、没有媒体采访,主角甚至都没有露面,一封公告,75岁的柳传志完成了35年传奇生涯的最后谢幕。2019年12月18日,联想控股(3396.HK)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朱立南也同时卸任公司总裁,宁旻接任董事长,李蓬出任首席执行官(CEO)。
金峰[6](2020)在《柳传志,“联想教父”退隐江湖》文中认为创业维艰,柳传志迭经商海跌宕,35年而屹立不倒。他因洞见未来深刻的远见力使其在每一次波折中抓起了逆转翻盘的机会。柳传志的传奇人生,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缩影,也是精英人物对时局所起关键作用的放大。
王芙蓉[7](2020)在《江湖联想柳传志》文中研究指明他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一批成功企业家之一,引领着时代。2019年12月18日,75岁的柳传志正式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至此,在中国IT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元老级"人物,正式从商业舞台谢幕。作为联想的灵魂人物,柳传志带领这家企业成为了走出国门的民族品牌。然而,联想最近这些年遭遇不少挑战。此前,柳传志曾表示,希望联想控
徐昙[8](2020)在《柳传志:大江大海,解甲归田》文中提出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正在功成身退虽然柳传志的退休酝酿了数年时间,2019年12月18日,当联想控股正式发布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长的公告时,舆论还是一震。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正在功成身退。柳传志曾感慨,他创业初期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或许有几万家企业在平坦的赛道上赛跑,拼的是速度;联想创业之初,仅有几十家企业在赛跑,路途充满荆棘、暗礁和陷阱,拼的是生存能力。
王梦华[9](2019)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中关村笔记》第十六、十七、十八章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是一篇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汉语原文节选自现代作家宁肯的《中关村笔记》。《中关村笔记》在实地调研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人文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伟大人物,记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那些敢于突破旧体制、敢于创新,并带领中关村解放思想、创造历史的典型人物。本报告拟在卡特琳娜·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原文的特点,并分析直译、阐译、改译、转译等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文本类型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赖斯提出来的。赖斯指出,文本类型的分类应该基于文本功能。赖斯根据文本功能将所有类型分为三种主要的文本类型: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类型主要给读者传递信息,现象,事实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的,这种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用简朴明了的白话文来传达原文的思想。表情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某些情感,其语言是美学的。译者应选择仿效法来传达原文的审美及艺术形式。感染型文本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是为了呼吁或引起读者的某种反应,因此译者应该选择编译或适应性的方法。具体而言,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简要介绍了该论文的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部分笔者从译前准备、译中和译后三个方面描述了翻译的过程,其中译前准备又分为对原文的分析以及翻译理论两个方面。第三部分分析了翻译的难点。笔者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的难点。词法方面的难点包括具有中国文化词的翻译、科技术语的翻译、和四字词的翻译。句法层面的难点包括无主句以及复杂长句的翻译。第四部分笔者针对翻译难点介绍了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阐译、改译、增主语、转换和综合法等。最后是小结。本实践报告表明,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对源语文本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是很有必要性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译者能够更准确的了解源语文本的特点,从而根据文本的功能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这篇报告显示,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信息型文本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程雅[10](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能够离开精神动力,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更加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支撑。现代企业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主体,其所形成的企业家精神也无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企业家群体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具有阶段发展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提出企业家精神,并指出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有助于引领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企业家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并指出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具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大批涌现以及德才兼备的企业家层出不穷。但由于社会发展较快使得国家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相关政策、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使得企业家精神在培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在现阶段培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一是由于社会中存在传统文化的制约和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的现象,造成了国家在企业家精神培育中的侧重点出现了偏差,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净化市场法治环境、建立容错机制以及弘扬工匠精神进行改善。二是在企业中未形成良好的企业家氛围,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与评价机制相结合进行提高。三是由于企业家自身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企业家精神主体教育与培训机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解决。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仍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加强。
二、柳传志的创业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传志的创业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价值与价值观 |
(二)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 |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三)马克思关于青年择业的思想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
(五)革命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容凝练 |
一、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原则 |
(一)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二)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
(四)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呼应 |
二、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依据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练的根本依据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凝练的现实依据 |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来引领是凝练的实践依据 |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一)家国情怀 |
(二)敢闯会创 |
(三)勇于奋斗 |
(四)崇尚劳动 |
(五)创造大美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现状考察 |
一、调查准备 |
(一)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
(二)问卷编制原则 |
(三)问卷编制 |
(四)调查对象 |
二、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二)主体数据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一)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多样现实 |
(二)创新创业价值评价客观务实 |
(三)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义利明确 |
四、调查结果归因 |
(一)经济全球化催生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追求利益至上 |
(二)网络信息化可能诱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不良价值取向和行为 |
(三)多元文化消解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理想信念追求 |
(四)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判断和选择 |
(五)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互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机制 |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内涵 |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因素 |
(二)微观因素 |
(三)大学生主体因素 |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关键环节 |
(一)理性认知 |
(二)情感体验 |
(三)意志培养 |
(四)信念强化 |
(五)行为外化 |
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主要机制 |
(一)主体动力机制 |
(二)文化引领机制 |
(三)教育融合机制 |
(四)实践养成机制 |
(五)激励引导机制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
一、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培育场域 |
(一)营造以创新创业创造为风尚的社会环境 |
(二)创建弘扬创新创业价值导向的学校教育环境 |
(三)涵养利于创新创业的家庭环境 |
(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自觉 |
二、建设通识型、融合型、精英型三层分类的培育课程 |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融合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
(三)指向创业实践的精英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
三、搭建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创业体验三元协同的培育平台 |
(一)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创业竞赛平台 |
(二)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引领的社会实践平台 |
(三)以“众创空间、创业园”等为载体的参与体验平台 |
四、强化组织领导、教师培养、评估激励三体联动的培育保障 |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组织领导 |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观念转变与能力提升 |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评估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调查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3)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动因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研究 |
1.2.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研究 |
1.2.3 风险投资与科研创新研究 |
1.2.4 风险投资与公司上市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 |
2.1.2 风险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认证监督理论 |
2.2.4 逐名效应理论 |
2.2.5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章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案例概况 |
3.1 背景介绍 |
3.1.1 科大讯飞公司成立发展概况 |
3.1.2 人工智能引入风险投资现状 |
3.2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优势 |
3.2.1 科大讯飞市场前景广阔 |
3.2.2 科大讯飞具有人才优势 |
3.2.3 科大讯飞政策支持性强 |
3.3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过程 |
3.3.1 种子期引入风险投资状况 |
3.3.2 导入期引入风险投资状况 |
3.3.3 成长期引入风险投资状况 |
3.3.4 成熟期风险投资退出状况 |
第4章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
4.1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动因分析 |
4.1.1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
4.1.2 公司股权结构分散 |
4.1.3 政府补贴依赖严重 |
4.1.4 公司治理能力较弱 |
4.2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风险及规避分析 |
4.2.1 企业估值风险及规避 |
4.2.2 品牌流失风险及规避 |
4.2.3 对赌协议风险及规避 |
4.2.4 投资不确定风险及规避 |
4.2.5 控制权争夺风险及规避 |
4.3 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的效果分析 |
4.3.1 解决企业资金不足 |
4.3.2 改善企业股权结构 |
4.3.3 降低政府补贴依赖 |
4.3.4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4.3.5 推动公司上市发展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选择风投机构应做尽职调查 |
5.2.2 设置契约保护条款 |
5.2.3 准确把握融资节奏 |
5.2.4 合理选择上市时机和场所 |
5.2.5 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
5.2.6 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
5.3 研究不足 |
5.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动因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动因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困难 |
1.4 文献综述 |
1.4.1 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 |
1.4.2 品牌研究 |
第2章 概念阐述和样本选择 |
2.1 概念阐述 |
2.1.1 互动传播 |
2.1.2 微信公众平台 |
2.1.3 企业家个人品牌 |
2.2 样本选择 |
第3章 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的动因 |
3.1 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动机分析 |
3.1.1 培养公众认知,打造正向形象 |
3.1.2 形成品牌联合,力求“强强联手” |
3.1.3 产生移情效应,促进粉丝转移 |
3.1.4 实现价值变现,效益化注意力资源 |
3.2 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制约企业家个人品牌方向 |
3.2.2 企业产品影响企业家个人品牌风格 |
3.2.3 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决定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 |
3.2.4 消费者需求决定企业家个人品牌内容 |
第4章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 |
4.1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现状 |
4.1.1 样本主体分析 |
4.1.2 社交平台使用分析 |
4.1.3 内容发布分析 |
4.1.4 受众互动分析 |
4.1.5 品牌危机分析 |
4.1.6 小结 |
4.2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
4.2.1 “雷军”分析 |
4.2.2 “徐少春个人号”分析 |
4.3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特征 |
4.3.1 主体精英化 |
4.3.2 定位清晰化 |
4.3.3 内容专业化 |
4.3.4 传播互动化 |
4.3.5 危机易爆化 |
4.4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出现的问题 |
4.4.1 定位模糊,疏漏细分市场 |
4.4.2 内容平淡,缺乏优质输出 |
4.4.3 互动性弱,忽视受众反馈 |
4.4.4 传播盲目,匮乏主力平台 |
4.4.5 规避欠缺,出现信任危机 |
第5章 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策略 |
5.1 准确品牌定位,形成品牌识别 |
5.2 凸显个人优势,坚持“内容为王” |
5.3 重视受众互动,运营品牌社群 |
5.4 整合多维资源,突击个别平台 |
5.5 打造专业团队,有效运营管理 |
5.6 建立规避机制,合理应对危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微信公众号“雷军”文章概况 |
附录B 微信公众号“徐少春个人号”文章概况 |
(5)“幸存者”柳传志:惊涛骇浪35年(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家”柳传志“家国情怀”“产业报国” |
35年惊涛骇浪三退两出 |
“复制”联想打造“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
(6)柳传志,“联想教父”退隐江湖(论文提纲范文)
不惑之年下海创业 |
危机四伏奋力拼搏 |
摘掉红帽制度革新 |
柳传志的商业哲学 |
江湖不老地位犹在 |
(7)江湖联想柳传志(论文提纲范文)
“教父”的成功和局限 |
“我不是‘教父’” |
“我是个很保守的人” |
(9)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中关村笔记》第十六、十七、十八章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Theoretical Basis:Text Typology Theory |
2.2 The P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
2.3 Post Translation |
Chapter 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Difficult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
3.1.1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ulture |
3.1.2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
3.1.3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3.2.1 Zero-Subject Sentences |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4.1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
4.1.3 Adaptation |
4.2 Method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Adding Subjects |
4.2.2 Conversion |
4.2.3 Comprehensive Method |
Chapter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翻译自评 |
Appendix B 导师评语 |
Appendix C 翻译实践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家 |
2.1.2 企业家精神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
2.2.2 中国传统企业家精神理论 |
2.2.3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领导人关于企业家精神理论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 |
3.1 萌芽期:1978 年-1992年 |
3.1.1 “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精神 |
3.1.2 克勤克俭的奋斗精神 |
3.2 发展期:1992 年-2012年 |
3.2.1 “敢于下海”的拼搏精神 |
3.2.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
3.2.3 把握大格局的前瞻精神 |
3.3 成熟期:2012 年迄今 |
3.3.1 追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精神 |
3.3.2 勇于承担责任的奉献精神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成效 |
4.1.1 社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 |
4.1.2 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大批涌现 |
4.1.3 德才兼备的企业家层出不穷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国家培育侧重点未及时调整 |
4.2.2 良好企业氛围形成有待时日 |
4.2.3 企业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体制略显保守 |
4.3.2 企业机制不够健全 |
4.3.3 企业家知识结构不合理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对策 |
5.1 改善社会环境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5.1.1 完善法治环境 |
5.1.2 健全容错机制 |
5.1.3 弘扬工匠精神 |
5.2 健全企业创新制度与评价机制相结合 |
5.2.1 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机构管理体制 |
5.2.2 建立企业家职业信誉的评价机制 |
5.3 加强企业家精神主体教育与培训机制相结合 |
5.3.1 加强企业家精神主体的自我提升 |
5.3.2 健全企业家精神的主体培训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四、柳传志的创业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D]. 盛红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科大讯飞引入风险投资动因与效果研究[D]. 马秀伟.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互动传播视域下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研究[D]. 蒋涌丽. 南昌大学, 2020(01)
- [5]“幸存者”柳传志:惊涛骇浪35年[J]. 孙冰. 中国经济周刊, 2020(02)
- [6]柳传志,“联想教父”退隐江湖[J]. 金峰. 全球商业经典, 2020(01)
- [7]江湖联想柳传志[J]. 王芙蓉. 支点, 2020(01)
- [8]柳传志:大江大海,解甲归田[J]. 徐昙. 中国企业家, 2020(01)
- [9]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中关村笔记》第十六、十七、十八章英译实践报告[D]. 王梦华.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D]. 程雅.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