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进街道制度创新

青岛推进街道制度创新

一、青岛市推进街道体制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1](2020)在《“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村改居”社区的治理难题也随之而来,“村改居”社区作为每个城市都会存在的社区类型,他在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每个城市发展的纪念碑。如何治理好“村改居”社区,实现其向城市社区的高质量转型,实现村民到市民的完美蜕变,一直是各个城市持续关注的问题,也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新区的建设。随着我国对社区治理重视程度的提升,学术界对于“村改居”社区的研究百花齐放,希望通过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帮助各地政府理顺治理方向,促进“村改居”社区良性发展。青岛作为民政部确定的首批“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试点城市,在社区建设方面无疑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在“村改居”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治理困境在全国范围各个城市内也应该存在,其解决路径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入手,选取社区治理的先行者青岛的李沧区作为典型城区构建研究模型,以具体城市的具体治理的研究,给各地政府以实践层面的参考。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李沧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现状,并结合青岛市范围内其他区、市、开发区辖区中“村改居”社区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总结出“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原因,同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李沧区典型社区上流佳苑社区的治理经验,并结合这些经验、借鉴全国各地的优秀治理思路,提出了强化治理主体的职责定位、提高居民信任度和凝聚力、关注居民生活和利益诉求、改良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模式等治理建议,为其他城市“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海琳[2](2020)在《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从1991年最初设立的26家,发展至今已建立了 169家,在起步时期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多围绕产业发展追求机构精简、运行灵活、效率优先,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高新区特有的贡献,而此前大部分关于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也都深刻反映了高新区发展30年来所处的历史背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于外部环境的改变,高新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竞争梯队不断加大、地域范围不断扩张等新的趋势,能否突破原有管理体制障碍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成为当前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青岛国家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青岛高新区)为例,分析阐述了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管理体制如何转型,以克服外部发展瓶颈和内部固有问题,实现在特定发展区域获得更大社会效益的目的。本文详细介绍了青岛高新区从设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管理体制情况,结合面临的发展瓶颈,如区域治理能力、不确定风险、行政体制复归等挑战,从行政、社会、市场三个维度分析了高新区在管理体制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如行政组织关系混乱、民生事务管理错位、政府市场界限不清等,并提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区域功能定位偏离原始发展目标、管委会缺乏独立行政主体地位、整体制度设计局限于官僚制框架等。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本文介绍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法国法兰西岛和我国深圳、上海、厦门、济南等国内外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做法和改革举措,得出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相关启示,特别是坚持市场化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强化对上争取资源能力和对下统筹资源效率,释放体制机制活力。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青岛高新区要再度进入国家一流高新区的行列,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定位合理设计“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管理体制框架,并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改革人事管理、创新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管理体制适应园区技术创新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始目标,将高新区从一个主要依靠建立政策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特定区域,转变为主要依靠内在体制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功能区集中内外部资源要素、聚焦主责主业,最大限度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张晓迪[3](2020)在《青岛市四社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国要转变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由“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旨在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并在此情况下诞生了“四社联动”机制,该机制主要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四方主体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方式。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青岛市H街道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四社联动”机制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基本运作方式。H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项目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本地的一家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老人提供精神抚慰。项目利用了多个主体开展联合行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了国内外社区治理以及“四社联动”机制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无结构访谈法对项目基本情况和运行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刻画了“四社联动”机制各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联动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的动力以及矛盾冲突等;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四社联动”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也对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四社联动”机制进行了反思。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四社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存在较多优势,比如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社区治理、改善僵化的服务方式、提升参与意识等。但同时也面临着整体配套措施不完善、社区陷于行政化困境、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以及缺乏自主性等问题,亟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比如完善政策法规、明确社区职能、促进组织发展、提升居民意识等。本文通过对“四社联动”机制的研究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并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续红蒙[4](2020)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到二十一世纪中期,要促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实现。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社区逐步成为城市基本组成单元,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的工作基础,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领导示范作用。探究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这一社会治理领域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问题研究”为题,以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路径展开研究。其一,重点厘清社区与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等核心概念,运用精细化管理和整体性治理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其二,以即墨区潮海街道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实践探索阐述其作用发挥情况,归纳出党建领网社区治理运行机制,规范制度增强社区治理党组织班子建设,社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构建社区党员参与治理机制与平台等成效做法。其三,总结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中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与社区治理权威不统一,未有效整合社区治理资源,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宽松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从基层党建理念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间的供需关系,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顺畅度,督导考核机制的科学规范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其四,对照研究出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与思路。为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应对城市社区党建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双重功能明确,促进基层党建与治理融合发展,保障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力,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治理运行体制机制,以党建网格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党建联建机制,提高城市社区数字治堵数字治城的能力与水平。

李先涛[5](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视角》文中认为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从中国两千多年的行政区划历史变迁过程来看,行政区划呈现出明显的工具主义导向,即巩固政权、强化控制和发展社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家治理重心逐渐由政治建设转向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政府职能转变、权力空间配置以及法律政策供给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而展开。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行政区划改革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功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主要集中在县级政区,其改革的类型和数量远超省级和地级行政区划改革。诚然,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在打破城乡壁垒、构建一体化区域市场、推动城市空间生产和权力扩张等方面确实了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此带米的假性城市化、“逆向调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畸形等问题也愈发明显。行政区划改革本质上是一个治理体系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地域结构、权力空间、政策覆盖和利益格局都将迎来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因此,行政区划改革影响实际上早已超越了行政范畴,深刻地影响到既定区域内的政治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融合、文化塑造乃至军事部署等多个方面。作为中国基层政治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单元,县级政区一直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从治理参与主体而言,县级政府与公民的互动频度远高于省级和地级政府。与乡镇级政府相比,县级政府又是一个拥有完整权力结构体系的治理主体。上级政府的重大改革举措也都需要由县级政府来推动和落实。基于行政区划的广泛影响和县级政区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在推动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时应秉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以公共服务供给为核心的原则,坚持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前进路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多种改革类型,而且影响因素较多,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划分为导向子系统、执行子系统和制度保障子系统。它们分别回应的是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前进路向、行动指导和制度保障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上述系统分析的结果置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实践,从新型城镇化导向、结构扁平化和制度支持系统化方面对未来的改革路向进行了解析。这是本文研究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基本逻辑思路。全面的文献梳理和多学科的理论支撑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行政区划是多维功能聚合的历史变迁产物。学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功能视角而展开,且采取的技术路线也各不相同。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区划变迁规律、政权体系建设、政府管理绩效、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体系重构和区划法治这六个方面对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作了相关的阐述和评析。与国内聚焦于行政区划的功能性研究不同,国外对于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主要是围绕城市治理(尤其是大都市区治理)展开。学者们更加关注的是运作机制调整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按照其学术观点和技术方法,本文将域外研究成果划分为传统区域主义、地方自治与公共选择、新区域主义和尺度重构与地域重组。这些文献资料的梳理为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视角和方法选择提供了借鉴。在理论支持方面,基本概念、维度分析和相关核心理论构成了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分析模型,以此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结构框架。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问题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一直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本文基于上述现实语境首先对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路径变迁和驱动力做了描述性研究,旨在通过还原改革过程的方式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1978年至今,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先后经历市管县体制全面推行、县改区的加速、县改市的暂停与解冻、省直管县的试点和区界重组这五种主要的演化形式。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土地资源整合和行政权力扩张是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主要驱动力。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经济区与行政区的规划冲突、市县合治与市县分置的矛盾、行政等第的缺失、科学规范论证的缺席以及决策过程合法性的欠缺。导致上述出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改革价值导向的偏离、结构体系科学性的不足和制度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对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三个子系统的分析是本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导向子系统关注的是政府的理念导向与行政区划改革的功能定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在法律还是现实当中,地方政府都是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发起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它的理念导向也将直接影响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形式和路径。本文选择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来阐释政府在县级行政区划改革议题上的理念导向。一方面,作为公共精神的践行者,政府在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中必须要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参与、扞卫社会公平与民主,以此来实现价值理性层面的公共性。另一方面,作为利他性和自利性的集合体,政府在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中还需要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和权力扩张,以此追求工具理性层面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决策实际上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它深刻地体现在行政区划改革的功能定位上。从改革开放至今,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功能导向经历了从“强政治”到“强经济”的转换。本研究认为,未来这种功能定位应逐渐向“重服务”过渡,真正实现行政区划的人本核心理念。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执行子系统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职能重心与权力空间配置。政府职能重心决定着权力空间配置,两者都直接影响到行政区划改革的类型和路径。与此同时,行政区划改革的功能定位也体现出政府职能重心的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变化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目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耦合。故此,本文选择从政府职能重心、权力空间配置及其府际关系方面入手,探究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县级行政区划可能的结构性变革。制度保障子系统旨在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为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构筑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政府在推进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时能够于法有据、依法行政,提升其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经济发展趋势,构建扁平化的行政区划体系结构,提升相关制度性保障,政府在推进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时应立足于三个了系统的优化。在导向子系统方面,努力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和平衡,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和人的发展为核心导向;在执行子系统方面,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规范权力空间配置,建立协商合作型府际关系;在制度保障子系统方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区划决策与评估制度,构筑系统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姜锋[6](2019)在《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剧烈增长,信息化建设在增加居民生活便利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给城市里面生活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性,也在城市管理与协调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智慧环境。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机制也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的,一个不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机制投资无止境但效益微小,会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第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释,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概念、核心内涵和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先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外动因,又从建设主体和实施规划两个方面剖析了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并深入研究先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出成功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梳理了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分析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和硬件系统两大层面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在模式和阶段方面从青岛建设模式、建设原则、建设步骤三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在硬件系统建设方面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城市交通系统、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等对策,在管理体制与执法方面提出解决好现行管理体制与城市管理新要求之间的矛盾、建设适应的政府组织体制、构建和谐管理体制等措施,希望为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王晨[7](2019)在《绩效导向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社区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社会形态,是观察和衡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微观窗口。城市社区的发展状态以及治理水平,直接反映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本文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以治理绩效为导向,在全面分析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资源、历史基础、支撑要素的价值内涵以及生成逻辑的基础上,阐述了以治理主体结构为载体、以治理行为策略为关键、以公共价值最大化为指向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了城市社区治理的要素结构、核心变量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发展问题。纵向上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论述了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社区治理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其概念表达、实践载体、支撑要素、价值指向的内涵特点;横向上将绩效内涵嵌入到城市社区治理的整体过程,通过对治理动因、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行为、治理结果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对不同城市不同特点的社区治理模式个案的比较分析,尝试对绩效生成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绩效模型的建构,进而探讨提升社区治理绩效的优化路径。这样的研究坚持的是宏观思维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系统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为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科学化、行为高效化及其公共价值最大化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选择。基于上述研究主题、研究思路与方法遵循,本文在内容上设计了包括导论和结束语在内的八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与主要观点、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作了概括性介绍。强调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出发,按照行为主体公共表达、行为规范公共导向、行为结果公共效用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的不同权力配置及其行为方式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关键要素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行为策略与治理绩效的变量关系。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关键要素以及价值追求等问题的综合考量,论文在对学界形成的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视角、“理性经济人”到“公共价值”的视角以及集聚共同价值的社会关系等视角,论述了国家—社会理论、多元合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意义,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术引导。第二章主要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其概念化表达的历史性演进——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实践载体、要素支撑、价值指向及其演进逻辑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行为特征、价值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强调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城市社区治理“主观供给”的动态对接与相互促进,是城市社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成熟程度,有赖于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发育水平,“理论引导”与“经验推动”的融通与互动,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理路。从而为本文开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宏观背景、以实现社区公共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确立逻辑起点。第三章主要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资源以及治理生态方面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要素构成作了分析阐述。基于治理绩效是治理要素在治理目标牵引下经由合理配置、价值耦合而呈现出来的运行效率高、公共效益大的整体性认识,从城市社区治理治理目标导向、主体构成、治理资源保障以及治理生态优化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动因生成、主体力量、支撑条件、秩序建构以及绩效呈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考,旨在从“价值目标”“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理。强调中国城市社区的地域差异性、发展阶段的初级性及其治理要素发育程度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其治理绩效生成的多线性以及评标标准的多重性。以“绩效”为导向解释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则可以在对影响绩效生成的主体结构、制度安排以及行动策略诸多要素的综合分析和动态把握的基础上,认识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生成机理与条件约束。从而为不同条件下的城市治理主体结构类型选择提供新的参考样本,为回应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第四章主要分析阐述了因权力配置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区治理结构的类型化表达。论文在揭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类型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将因治理主体要素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各具特色、各有优长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形态归纳为“权威—管制型”“愿景—服务型”“互利—奉献型”等多种类型。基于治理需求决定治理结构,进而决定治理行为和治理绩效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分析了不同治理类型表征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价值指向,另一方面揭示了城市社区治理多种模式并存的合理性及其绩效生成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为在既定治理结构情况下的行动策略选择提供价值考量。第五章主要分析阐述了治理主体结构不同及其主体要素作用机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治理行为策略。论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地域特征、居民构成以及政府偏好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将体现于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丰富多彩、各具优势的“主体行为”归纳为“以秩序规制”“以打造精细化服务”“以法治思维为准则”“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为目标”“以权益维护为动力”“以善政良治为情怀”等若干行为策略。强调治理行为在城市社区治理系统中处于关键环节并发挥驱动作用。城市社区治理公共价值最大化有赖于治理行为的合理化;不同的治理内容和治理目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策略。在不同的治理条件下,同一个治理主体结构也会做出不同的行为策略选择。这主要体现为各治理主体与外部条件的自觉调适能力,反映的是治理行为过程与治理行为结果的辩证统一。第六章主要分析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绩效优化的可行性路径。强调准确把握公共价值与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内在契合性,深刻认识公共价值是城市社区治理自洽性的实践表达,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首要前提;遵循法治化逻辑、城市空间正义逻辑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逻辑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关键所在;改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健全治理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技术科学化水平以及构建跨域治理联盟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基本途径;强调公共需求的满足、公共理性的彰显、公共治理的行动以及公共文化的培育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价值呈现。结束语强调,公共价值是城市社区治理的灵魂所在。秉持社区公共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注重发挥社区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运用法治约束、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着力提高社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民主化水平,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机制。

刘翔[8](2018)在《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以城阳区流亭街道为例》文中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群众法治制度不断完善,村委会组织法、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的不断修订完善,标志着我国基层治理已经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但客观而言,其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对青岛市农村当下存在的日常法律纠纷现象、特点以及在遇到纠纷问题时采取的解决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笔者选取了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十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村落为调研对象,采取实地问卷调查与人物访谈等方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此份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借助调研中获取的一手数据与资料,对前述十一个村落的法律纠纷的现状、特点以及纠纷解决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据此推论出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最后对基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之完善,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系统分析,大致发现,纳入调查范围的村落面临的法律纠纷主要涉及上访事件、土地转让、征地补偿、旧村改造、选举矛盾、劳动合同、侵占资产等。通过访谈还发现当前村居干部的整体素质相对比街镇干部偏低,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准备不足,这不利于帮助当地村民解决法律纠纷。此外,该次调研也发现,当前乡村配置法律顾问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村落并未配置法律顾问,许多村民只能诉诸于私力救济等途径解决所面临的法律纠纷。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认为:在加快青岛市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点与当地农村的风俗人情等习俗相结合,将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基层法治建设相结合,完善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从而找到一条适合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的道路。

汪移风[9](2017)在《城市社区共治模式探究 ——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对经济建设来说,社会建设还是显得总体落后,尤其是社区治理能力明显跟不上现实需要。本文从社区治理理论出发,阐述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整个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指出:只有构建契合各地社区实际、科学有效的社区共治模式,才能破解当前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瓶颈和困局。本文阐述的社区共治是指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公共事务由政府(街道)、社会(非政府组织)、市场(企业)、居民等各类主体,基于社区文化认同、公众利益和市场机制,通过合作、协商、互动等方式,满足社区发展需要、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维护社区良好秩序的运作方式、机制及其动态过程。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治理探索实践为案例,分析了该街道社区共治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治理方式,并运用数据、案例及图表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同时,结合其他城市社区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共治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社区共治的主体不平衡,社区共治的客体(议题、项目)没有涉及关键,社区共治的方式产生偏差,社区共治的依据还有待明确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重点通过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部分城市以及国内深圳、杭州、青岛等地城市社区共治典型案例的介绍和比较研究,总结了这些模式经验对我们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启示,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的社区共治实践,虽然还处于“百舸争流”“各显神通”的探索阶段,但对于推动、促进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最后,基于国内外城市社区共治的经验启示以及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进一步改进城市社区的共治模式运行提出了建议:加快社区共治中的非政府类主体培育发展、完善社区共治的议题设定、优化社区共治的方式、拓展社区共治的依据。

钟晓玮[10](2016)在《新常态下轻工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TZ市正昌塑编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内的逐步发展,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各个地区都在探讨的重点问题。城市近郊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并且近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各地都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产城一体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它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是一种创新。但是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过程,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对近郊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青岛市城镇化发展轨迹的概括梳理,分析了目前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采取三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由上到下政府主导型,但是随着城镇化推进的深入,出现了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一种是由下到上民间自发型,但是存在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生产要素流动慢、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种是政府-市场联合型,但是存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制度落后,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而通过进行产城融合,运用产城一体化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能够推动产业和城镇共同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用实践来指导理论,从近郊城镇化制约因素分析,尝试建立“政府-民间-市场”产城互动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将产业和城镇联动发展,协调进步,从改革土地、户籍、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创新思路,改革现有的各项城镇化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及民间各自作用,将产业、城市、生态三项功能融为一体,通过产业发展来提升城镇化发展动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真正构建宜居宜业幸福的新型城镇化。并对这种发展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切实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青岛市推进街道体制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推进街道体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村改居”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2.1.1 “村改居”社区治理相关名词释义
        2.1.2 “村改居”社区的特征
        2.1.3 “村改居”社区的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治理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3章 李沧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
    3.1 李沧区“村改居”社区的发展
    3.2 李沧区“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3.2.1 日常管理乱成为社区痼疾
        3.2.2 服务保障差影响生活质量
        3.2.3 缺乏凝聚力影响社区和谐
        3.2.4 集体福利少产生矛盾纠纷
    3.3 李沧区“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双重因素导致管理难题
        3.3.2 多方归因影响服务保障
        3.3.3 治理网络复杂化产生信任危机
        3.3.4 集体经济改制导致福利纷争
第4章 李沧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个案分析
    4.1 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概况
    4.2 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治理的历程
        4.2.1 起步之路(1993-2009)
        4.2.2 蜕变之路( 2009-2016)
        4.2.3 腾飞之路(2016-)
    4.3 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治理问题解决的举措
        4.3.1 尽职责抓好社区工作赢认可
        4.3.2 勤公开提高居民信任增参与
        4.3.3 定机制加强矛盾调解减纠纷
        4.3.4 强基建关注居民诉求提满意
        4.3.5 重管理集体企业创收得双利
第5章 完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建议
    5.1 强化治理主体的职责定位
        5.1.1 以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管理素质
        5.1.2 以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管理行为
        5.1.3 以创新监管提升社区管理力度
        5.1.4 以加大惩扶促进社区优化发展
    5.2 增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5.2.1 以制度之力促进居民参与治理
        5.2.2 以为民之心搭建居民参与平台
    5.3 强化社区服务的职能导向
        5.3.1 关注需求聚焦民意征集
        5.3.2 以人为本构建服务体系
    5.4 改良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模式
        5.4.1 理顺“三个体制”促良性发展
        5.4.2 健全“三个机制”助实现双赢
    5.5 推进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转变
        5.5.1 理顺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
        5.5.2 推进政府定位与社区理念的转变
附录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问卷调查
    二、访谈记录表
    三、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一、法律文件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管理体制模式的分类
        1.3.2 管理体制模式的评价
        1.3.3 文献启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新区
        2.1.2 高新区管理体制类型
    2.2 相关理论
        2.2.1 行政组织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创新理论
第3章 青岛高新区及管理体制概况
    3.1 青岛高新区基本情况
    3.2 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变化过程
        3.2.1 行政大部制(2008年-2011年)
        3.2.2 行政部门+社会民生部门+产业事业部(2012年-2019年)
    3.3 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向
第4章 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困境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青岛高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
        4.1.1 区域治理能力有限
        4.1.2 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4.1.3 趋向回归行政体制
    4.2 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4.2.1 行政组织关系混乱
        4.2.2 民生事务管理错位
        4.2.3 行政与市场界限不清
    4.3 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区域功能定位偏离原始发展目标
        4.3.2 管委会缺乏独立行政主体地位
        4.3.3 整体制度设计局限于官僚制框架
第5章 国内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启示
    5.1 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
        5.1.1 美国硅谷的“市场主导型”
        5.1.2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政府主导型”
        5.1.3 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的“协会主导型”
    5.2 国内高新区管理体制
        5.2.1 深圳前海新区“小政府+大企业”
        5.2.2 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专项工作组+行业协会”
        5.2.3 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市场化运营”
        5.2.4 济南高新区“行政大部制整合”
    5.3 国内外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启示
第6章 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建议
    6.1 管理模式上构建“管委会+公司”的政企架构
        6.1.1 明确管委会与公司主要职责
        6.1.2 剥离管委会的社会事务和开发运营职能
        6.1.3 探索企业公司整体化建设运营
        6.1.4 建立亩产效益评价体系
    6.2 人员编制上实行管委会全员职员化管理
        6.2.1 实行管委会全员聘用制度
        6.2.2 建设职员化行政人员队伍
        6.2.3 建立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体系
        6.2.4 制定岗位绩效薪酬分配办法
    6.3 管理手段上增强集聚高新产业的发展重心
        6.3.1 制定产业发展长期战略
        6.3.2 创新财税和土地管理机制
        6.3.3 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
        6.3.4 制定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办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青岛市四社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文献回顾
        1.3.2 国内文献回顾
        1.3.3 研究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1.4.2 社会治理理论
        1.4.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1.5 基本概念
        1.5.1 社会治理
        1.5.2 四社联动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参与观察法
        1.6.3 无结构访谈法
第二章 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中的“四社”主体概述
    2.1 项目基本情况
    2.2 社区基本情况
        2.2.1 社区居委会
        2.2.2 H街道老年人
    2.3 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2.4 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
        2.4.1 社区外社会工作者
        2.4.2 社区内社会工作者
    2.5 社区志愿者基本情况
第三章 “四社联动”在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中的实施过程
    3.1 项目建立
        3.1.1 政府购买服务
        3.1.2 “四社联动”项目立项
    3.2 项目实施
        3.2.1 社区培训
        3.2.2 项目调研
        3.2.3 服务开展
    3.3 项目结束
        3.3.1 档案管理
        3.3.2 项目评估
第四章 “四社联动”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4.1 “四社联动”机制各主体角色分析
        4.1.1 社区
        4.1.2 社会组织
        4.1.3 社会工作者
        4.1.4 社区志愿者
    4.2 “四社联动”机制各主体之间的联动关系
        4.2.1 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联动
        4.2.2 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联动
        4.2.3 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联动
        4.2.4 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联动
        4.2.5 四个主体在项目中的整体联动
第五章 “四社联动”机制参与项目实践的优势和问题
    5.1 “四社联动”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优势
        5.1.1 有助于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社区治理
        5.1.2 有助于改善社区僵化的服务方式
        5.1.3 有助于利用组织专业性提供培力
        5.1.4 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5.1.5 有助于灵活多样满足社区各类需求
    5.2 “四社联动”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整体配套措施不完善
        5.2.2 社区陷于行政化困境
        5.2.3 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
        5.2.4 社会工作者缺乏自主性
        5.2.5 社区志愿者参与意识不足
第六章 “四社联动”机制的优化对策和专业反思
    6.1 “四社联动”机制的优化对策
        6.1.1 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治理水平
        6.1.2 明确社区职能,增强社区自治
        6.1.3 提升组织能力,促进组织发展
        6.1.4 提升居民意识,加大志愿培育
    6.2 “四社联动”机制的社会工作专业反思
        6.2.1 加强社会工作学生的实务培训
        6.2.2 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优势
        6.2.3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发展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概念
        2.1.1 社区与城市社区
        2.1.2 城市社区治理
        2.1.3 城市社区基层党建
    2.2 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 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2.3.1 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地位
        2.3.2 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第3章 即墨区潮海街道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实践探索
    3.1 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总体情况
    3.2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潮海街道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情况
        3.2.1 建立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实现信息全覆盖
        3.2.2 规范制度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的党组织班子建设
        3.2.3 实施社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加强教育管理
        3.2.4 搭建社区党员参与治理机制与平台
        3.2.5 典型带路推进城市社区治理
    3.3 即墨区潮海街道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成效
        3.3.1 上下联动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
        3.3.2 高效服务群众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
        3.3.3 部门联动推进社区重点治理工程
        3.3.4 打破壁垒有效融合社区治理资源
第4章 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作用发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4.1.1 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与城市社区治理权威不相统一的问题
        4.1.2 基层党组织未能有效整合城市社区治理资源的问题
        4.1.3 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宽松在城市社区治理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
    4.2 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基层党建理念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
        4.2.2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之间的供需关系
        4.2.3 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的运行顺畅
        4.2.4 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督导考核机制的科学规范
第5章 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效能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社区党建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双重功能
    5.2 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组织力
        5.2.1 深刻把握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特点增强党建与治理融合理念
        5.2.2 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夯实社区治理组织基础
        5.2.3 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社区治理效能
    5.3 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运行机制
        5.3.1 落实基层党建制度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5.3.2 规范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机制
        5.3.3 健全基层党建领导城市社区治理经费保障机制
        5.3.4 健全基层党建领导城市社区治理考核奖惩机制
    5.4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党建联建机制
        5.4.1 强化组织纽带有效整合社区治理资源
        5.4.2 社区党员带动居民参与凝聚共治合力
        5.4.3 党建引领创新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区
        二、行政区划
        三、县级行政区划
        四、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主要维度
        一、行政区域调整
        二、行政建制变更
        三、行政层级变动
        四、隶属关系调整
        五、行政治所迁移
        六、行政区名称变更
    第三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政府职能与权力配置
        四、府际关系理论
    第四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分析模型建构
        一、系统内涵阐释
        二、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系统分析模型
第二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路径、动力、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路径变迁
        一、县级政区在区划体系中的实然定位
        二、关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数据解析
        三、县级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驱动力
        一、区域经济发展
        二、城市空间生产
        三、土地资源整合
        四、行政权力扩张
    第三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规划冲突
        二、市县合治与市县分置冲突
        三、缺少正式的行政等第划分
        四、缺少事前的科学规范论证
        五、决策过程中的合法性不足
    第四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成因
        一、改革价值导向的偏离
        二、结构体系科学性不足
        三、制度保障体系待完善
第三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导向子系统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导向子系统的构成
        一、导向子系统的组成要素
        二、导向子系统的运行逻辑
    第二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理念导向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释义
        二、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价值理性
        三、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工具理性
    第三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功能导向
        一、“强政治”功能导向
        二、“强经济”功能导向
        三、“重服务”功能导向
第四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执行子系统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执行子系统的构成
        一、执行子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执行子系统的运行机理
    第二节 县级政府职能重心转变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一、县级政府职能重心的阶段性变化
        二、县级政府职能重心定位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目标的阶段性耦合
        三、新型城镇化时期县级政府职能重心定位
    第三节 国家权力空间配置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一、国家权力空间配置的界定
        二、行政区划改革引发的权力空间配置
        三、行管体制改革引发的权力空间配置
        四、县级政区权力空间配置应然格局
    第四节 县级行政区划的结构性变革
        一、地理空间上的区界重组
        二、从市县合治到市县分治
        三、建制变更上的“增市稳区”
        四、同级同建制的等第划分
第五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的制度保障子系统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制度保障子系统的构成
        一、制度保障子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制度保障子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法制依据
        一、宪法与法律层面
        二、行政法规层面
        三、规范性文件层面
    第三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决策与评估制度
        一、党政决策制度
        二、信息公开制度
        三、风险评估制度
        四、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评估制度
    第四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多元主体参与制度
        一、政府内部协同
        二、专家论证制度
        三、公民参与机制
        四、地方人大参与
第六章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实践性探索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限制性变量
        一、基础变量
        二、核心变量
        三、从属变量
    第二节 从城镇化到都市圈: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价值导向调整
        一、城镇化战略导向下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导向下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三、都市圈战略导向下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第三节 从层级化到扁平化: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结构性优化
        一、层级化与扁平化的管理学释义
        二、层级化结构视角下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三、扁平化结构视角下的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第四节 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制度性创新
        一、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现有制度体系框架
        二、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相关的体制性探索
        三、关于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法治化若干思考
结语
附录
图索引
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智慧城市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智慧城市概念界定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二、智慧城市的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 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因与模式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动因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外在动因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一、从建设主体看
        二、从规划实施看
    第三节 国内外先进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内外先进智慧城市建设范例
        二、先进智慧城市成功因素分析
第三章 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第一节 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一、青岛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
        二、青岛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第二节 青岛智慧城市存在问题研究
        一、体制机制层面
        二、硬件系统层面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及措施
    第一节 青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阶段
        一、建设基本原则
        二、建设模式
        三、建设步骤
    第二节 完善硬件系统建设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强化青岛市交通优势,构建城市智慧交通系统
        三、建设智慧应用体系,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
        四、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凸显城市创新、技术、人才优势
        五、抓住机遇重点推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样板
    第三节 完善管理体制与执法
        一、解决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与智慧城市管理新要求的矛盾
        二、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管理新要求
        三、建设适应青岛发展的政府组织体制
        四、引进并构建和谐的管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绩效导向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内容框架与主要观点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一) 本文的主要新意或特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 治理
        (二) 社区治理
        (三) 城市社区治理
    二、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行为、绩效及其公共价值
        (一)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
        (二) 城市社区治理行为
        (三) 城市社区治理绩效
        (四) 城市社区治理的公共价值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国家—一社会理论
        (二) 从一元管理到多元参与治理拓展的视角:多元合作治理理论
        (三) 从“理性经济人”到“公共价值”的视角:后新公共管理理论
        (四) 集聚共同价值的社会关系视角:社会资本理论
        (五) 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的视角:绩效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回顾
    一、城市社区街居制、单位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 城市社区街居制的形成
        (二) 城市社区单位制的固化
        (三) 以行政管控为主导的城市社区管理
    二、城市社区由单位制向社区服务的转变
        (一) 城市社区单位制逐渐式微
        (二) 城市社区治理渐显服务性
    三、城市社区服务向城市社区建设的拓展
        (一) 城市社区建设从点到面逐步推进
        (二) 城市社区服务融入社区建设之中
        (三) 城市社区治理呈现行政主导与社区自治的交叉融合
    四、以治理现代化为取向的城市社区治理
        (一) 社区治理现代化
        (二) 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三)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城市社区治理的公共价值取向
第三章 嵌入绩效内涵的城市社区治理要素构成
    一、治理目标: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生成的内在动力
        (一) 符合社区秩序建设的战略要求
        (二) 回应社区居民的进阶式需求
        (三) 契合社区民主的价值追求
    二、治理主体: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生成的核心驱动
        (一) 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二) 治理主体行动的分工与兼容
    三、治理资源: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生成的条件支撑
        (一) 社区资源禀赋
        (二) 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
        (三) 公共产品分配的偏好博弈
    四、治理生态: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生成的约束与激励
        (一) 制度环境
        (二) 社区生态
        (三) 现代技术的输入
第四章 不同权力支配下城市社区治理类型及其成因
    一、不同权力支配下城市社区治理类型分析
        (一) 治理类型的理论认识
        (二) 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三) 城市社区治理类型划分的概括性表达
    二、权威—管制型:行政权力的强化与渗透
        (一) 从“单位国家”到国家里的社区
        (二) 社区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联结的有效载体
        (三) 居委会的去行政化与“再行政化”之反复
        (四) 社区对于回应性政治的依赖
    三、愿景—服务型:多元参与社区共治的“帕累托最优”
        (一) 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从相斥到相容
        (二) 城市更新驱动下的社区赋权
        (三)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战略考量
        (四)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指向
    四、互利—奉献型:社会政治能量集聚
        (一) “准公民社区”的形成加速政治权利向社会的回归
        (二) 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提升
        (三) 社区公共性的重建
        (四) 城市社区精英助推社区治理走向高效有序
第五章 城市社区治理行为的策略选择
    一、以秩序规制为主的治理行为
        (一) 党政组织在基层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二、以打造精细化服务为主的治理行为
        (一) 下沉的行政资源与细分的社区“网格”结合
        (二) “互联网+”时代智慧社区的建设
    三、以法治思维为准则的治理行为
        (一)理清权责边界、建立责任“清单”
        (二) “活化赋权”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
    四、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为目标的治理行为
        (一) 政社协作、共商共治
        (二) 开拓社会参与渠道、广泛培育社会组织
    五、以权益维护为动力的治理行为
        (一) 社区业主权利意识的强化
        (二) “法治理念”规范业委会运行
    六、以善政良治为情怀的治理行为
        (一) 学者与民间精英献计献策
        (二) 草根组织助力社区服务
    七、高绩效城市社区治理的共性总结
        (一)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高
        (二) 党建引领作用突出
        (三) 治理主体互信度高
        (四) 治理主体参与能动性强
        (五)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强
第六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优化
    一、强化公共价值: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首要前提
        (一) 公共价值与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内在契合性
        (二) 公共价值是城市社区治理自洽性的实践表达
    二、遵循“共同逻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关键所在
        (一) 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逻辑
        (二) 城市空间正义的逻辑
        (三) 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逻辑
    三、完善体制机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基本途径
        (一) 重塑治理主体关系
        (二) 以制度保障社区治理有序化
        (三) 数字化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
        (四) 构建跨域治理联盟
    四、多重功能保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路径优化的价值呈现
        (一) 公共需求的满足
        (二) 公共理性的彰显
        (三) 公共治理的行动
        (四) 公共文化的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以城阳区流亭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各村调研情况概述
    (一) 调研样本选取说明
    (二) 流亭街道村落基本情况概述
    (三) 调研手段和方法
    (四) 调研的主要内容
    (五) 调研资料初步分析
        1、各村受访村干部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
        2、各村落法治部门及相关人员配备情况
        3、各村落受访村民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
二、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农村纠纷典型样态
    (一) 财产类型纠纷
        1、相邻权纠纷
        2、土地流转纠纷
        3、拆迁纠纷
        4、遗嘱继承财产纠纷
        5、劳动合同纠纷
    (二) 人身关系纠纷
        1、选举纠纷纠纷
        2、侵犯人身权纠纷
        3、亲属血缘关系纠纷
    (三) 上访信访行政纠纷
三、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现状
    (一) 公力救济现状
    (二) 私力救济现状
    (三) 社会救济现状
    (四) 无救济纠纷解决现状
四、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法治办公室人员配备不足
    (二) 法治人员法律素养有限
    (三) 解决机制宣传力度不足
    (四) 公民的依法维权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五) 某些正式的国家法律不契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六) 政府财政资金供应不足无法保障农村专业法律服务
    (七) 村民对公力救济存在一定抵触心理
五、促进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措施
    (一) 建立法律顾问团队
    (二) 发挥村民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律师进村居
    (四) 建立健全村民纠纷调解员和和解制度
    (五) 协调村落风俗习惯与国家法律的冲突与平衡
    (六) 加强村落的普法宣传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层街镇村落法治状况及法律服务需求调查问卷(村落干部版)
    附录二: 基层街镇村落法治状况及法律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农村村民版)
    附录三: 对流亭街道红埠社区法治干部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流亭街道赵哥庄社区村民方某的访谈提纲
谢辞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城市社区共治模式探究 ——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社区治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社区内涵及其发展
        2.1.1 社区的内涵
        2.1.2 城市社区及发展
    2.2 治理理论及社区治理
        2.2.1 治理理论
        2.2.2 社区治理
    2.3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2.3.1 政府主导的行政型社区
        2.3.2 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的合作型社区
        2.3.3 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结合的自治型社区
    2.4 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
        2.4.1 社区共治
        2.4.2 居民自治
第3章 上海城市社区共治的模式分析——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为例
    3.1 上海城市社区共治的探索历程
    3.2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共治的探索实践
        3.2.1 建立社区共治平台
        3.2.2 优化社区代表结构
        3.2.3 健全社区共治制度
    3.3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共治的成效
第4章 当前国内城市社区共治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1 当前国内城市社区共治模式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社区共治的主体存在错位、缺位现象
        4.1.2 社区共治的客体(议题、项目等)没有涉及关键
        4.1.3 社区共治的方式、途径产生偏差
        4.1.4 社区共治的依据有待明确
    4.2 当前国内城市社区共治模式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偏少、能力偏弱
        4.2.2 社区党政组织共治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
        4.2.3 工作方式相对简单、粗放
        4.2.4 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
第5章 国内外部分城市社区共治模式的实践及启示
    5.1 部分国外城市社区共治模式
        5.1.1 美国模式:法律和市场调节的社区共治
        5.1.2 日本模式:多中心治理结构
        5.1.3 新加坡模式: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并行的社区共治
    5.2 国内部分城市社区共治的探索实践
        5.2.1 深圳经验:“居站分离”与多元治理
        5.2.2 杭州经验:事务分类与“三位一体”
        5.2.3 青岛经验:社区力量的多边协调机制
    5.3 国内外城市社区共治实践的经验启示
        5.3.1 国外城市社区共治模式的启示
        5.3.2 国内城市社区共治实践的启示
第6章 改进城市社区共治模式运行的对策
    6.1 加快社区共治中非政府类主体的培育发展
    6.2 完善社区共治的议题设定
    6.3 优化社区共治的方式
    6.4 拓展社区共治的依据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新常态下轻工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TZ市正昌塑编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2.1 新型城镇化定义
        2.1.1 传统型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特征
    2.3 近郊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及特征
    2.4 近郊城镇化与远郊城镇化发展模式区别分析
第3章 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概况分析
    3.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脉络梳理及现状分析
        3.1.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脉络梳理
        3.1.2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3.2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3.2.1 青岛市近郊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发展模式类型
        3.2.2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挑战
第4章 青岛市近郊夏庄街道办事处城镇化发展分析
    4.1 产业升级推动生活服务配套完善——秦家小水社区旧村改造
        4.1.1 社区内生发展需求推动自发实施村庄改造
        4.1.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助推秦家小水社区改造
        4.1.3 产业发展促使秦家小水社区经济发展迅速
    4.2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特色产城一体化—罗圈涧社区旧村改造
        4.2.1 规划先行、政府主导推动罗圈涧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4.2.2“四个转变”体现罗圈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4.3 城镇转型产城融合—崔家沟社区旧村改造
        4.3.1 适应形势制定新政推动崔家沟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4.3.2 统一规划、市场运作、集中建设,推动崔家沟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4.3.3 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是崔家沟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石
    4.4 调整社区管理格局,完善社区功能配套
        4.4.1 夏庄街道办事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4.4.2 创新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的动因
        4.4.3 通过加快社区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第5章 青岛市近郊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探索
    5.1 青岛市近郊产城一体化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5.2 青岛市近郊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设计
        5.2.1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户籍制度的创新
        5.2.2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土地制度的创新
        5.2.3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模式中企业制度的创新
        5.2.4 青岛近郊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创新
        5.2.5 青岛市近郊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第6章 青岛市近郊产城一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保障
    6.1 科学规划,引领产城一体布局
    6.2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6.3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供给,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保障功能
    6.4 产业发展支撑产城一体化
    6.5 合理利用资源,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6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文明差别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青岛市推进街道体制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D]. 王杰. 山东大学, 2020(12)
  • [2]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D]. 刘海琳. 山东大学, 2020(12)
  • [3]青岛市四社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为例[D]. 张晓迪. 青岛大学, 2020(02)
  • [4]城市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为例[D]. 续红蒙. 山东大学, 2020(12)
  • [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县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视角[D]. 李先涛. 山东大学, 2019(02)
  • [6]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姜锋. 青岛大学, 2019(02)
  • [7]绩效导向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 王晨. 山东大学, 2019(09)
  • [8]青岛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以城阳区流亭街道为例[D]. 刘翔. 福州大学, 2018(03)
  • [9]城市社区共治模式探究 ——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为案例[D]. 汪移风. 南昌大学, 2017(05)
  • [10]新常态下轻工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TZ市正昌塑编公司为例[D]. 钟晓玮. 青岛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青岛推进街道制度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