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口深井开采技术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建[1](2020)在《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运动规律及区域性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西移,西部煤炭资源,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煤田深部煤炭资源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能源储备。与东部兖州煤田和济宁煤田深部矿区相比,当地表处于非充分采动状态时,同等采动条件下西部东胜煤田深部矿区巨厚弱胶结覆岩下煤炭开采地表下沉明显偏小,现有岩层移动理论无法合理解释其特殊性,给高产高效工作面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巨厚弱胶结覆岩下煤炭资源的大范围开采。本文以东胜煤田营盘壕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弱胶结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东西部深部矿区岩石力学性质、覆岩结构特征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差异,明确导致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下沉偏小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手段研究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上覆岩层运动与破坏特征,并提出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区域性岩层运动控制方法,具体成果如下:(1)巨厚弱胶结砂岩岩性偏软弱,但岩层整体刚度较大。(1)白垩系志丹群砂岩虽然单轴抗压强度在1020MPa之间、岩性软弱;岩石内部空隙较大,裂隙和节理几乎不发育;胶结物为钙质胶结且不溶于水,胶结物力学性质与岩石颗粒相近;岩层厚度较大、褶皱、断层不发育,使得志丹群砂岩整体刚度较大。(2)直罗组砂岩单轴抗压强度在2040MPa之间、岩性呈中硬;岩石较为致密,裂隙和空洞发育较少;虽然胶结物为粘土矿物,但是不易溶于水;岩层厚度较大、褶皱、断层不发育,使得直罗组砂岩整体刚度较大。(2)东西部深部矿区煤炭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同等采动条件下,当开采范围较小地表处于极不充分采动,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运动规律与东部地区坚硬覆岩矿区岩层运动规律相近,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下沉系数明显小于软岩下深部开采。当开采范围较大,采动程度接近甚至达到充分采动时,东部地区深部矿区的地表下沉系数普遍大于西部深部矿区的地表下沉系数,东部地区地表接近充分采动,巨厚弱胶结覆岩地表仍然呈现出非充分采动特征。(3)采动空间对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当D1/H0>=3,D3/H0>=3时,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单工作面开采时,随着走向采动程度的不断增大,走向边界角呈Boltzmann函数迅速减小,下沉系数呈Boltzmann函数增大;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多工作面开采时,随着倾向采动程度的不断增大,地表下沉系数呈Boltzmann函数增大,水平移动系数呈正弦函数减小,主要影响角正切呈Boltzmann函数增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煤层重复采动地表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与煤层初采相应地表移动参数的关系。(4)覆岩结构变化对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随着采动程度的增加,巨厚砂岩对上覆岩层移动的控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营盘壕煤矿巨厚志丹群砂岩控制效应最强时,地表下沉系数减少0.18,减小幅度达到28.2%。覆岩结构中主控制作用结构及亚关键层结构的相对空间距离和相对顺序的变化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有明显区别,主关键层结构及亚关键层结构的相对空间距离的变化对地表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影响较小,主关键层结构及亚关键层结构的相对顺序的变化对地表下沉系数影响较大,对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影响较小。在论文研究中,主亚关键层相对空间位置变化时,地表下沉系数变化值的最大值为0.09,地表下沉系数增大幅度占地质原型中相应下沉系数的15.8%,变化幅度较小。主亚关键层相对空间顺序变化时,地表下沉系数变化值的最大值为0.31,地表下沉系数增大幅度占地质原型中相应下沉系数的67.4%,变化幅度较大。主关键层结构及亚关键层结构的相对空间距离和相对顺序变化时,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变化幅度小于20%,变化幅度较小。(5)水平构造应力对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水平构造应力是导致深部开采影响范围远大于当前认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下沉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论文研究中,营盘壕煤矿多工作面开采时,当水平构造应力达到2倍垂直应力时,地表下沉系数减小值最大达到0.49,减小幅度达到61.3%,SW值最大增加1110m,增加幅度达到205.6%,SU值最大增加1710m,增加幅度达到247.8%。(6)采用基于等比数列修正的位移视差法单目视觉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监测相似材料模型,测量精度约为0.47mm。提出了深部开采叠合式相似材料模拟新思路及单双目近景摄影测量联合监测新方法,克服了常规相似材料模拟研究深部开采岩层运动问题的局限性,为研究深部开采采区多工作面采动联合影响、甚至是多采区采动联合影响的区域变形的动态发育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7)巨厚弱胶结覆岩破坏模式呈―梁-拱壳‖式破坏,破坏边界呈拱形裂隙,随着开采范围不断扩大逐渐由完整―拱壳‖式破坏转变为―半拱壳‖式破坏。随着单层厚度的增大,厚层弱胶结砂岩破坏模式由“拱壳”式破坏向“拱壳-梁-拱壳”式破坏转变。巨厚弱胶结砂岩发生“拱壳-梁”式破坏前,其运动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相关性,之后,其运动过程时间相关性消失,表现出随采随沉的特征。由于巨厚志丹群砂岩的“拱壳-梁-拱壳”式破坏模式,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呈跳跃式下沉。(8)论文结合关键层理论、岩梁理论和随机介质的颗粒体介质理论模型,揭示了厚层弱胶结砂岩和水平构造应力影响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运动规律的作用机理,为合理解释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下沉明显偏小和深部开采影响范围较广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岩梁理论和压力拱理论,分析了巨厚弱胶结覆岩破坏模式,推导了岩梁任意截面上任意点的拉应力和剪应力方程,建立了拱迹线任意截面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平衡方程。(9)提出了基于主关键层的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煤炭部分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及能量积聚降低方法。通过研究影响基于主关键层的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煤炭部分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控制及能量聚集降低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响应规律,认为各影响因素对基于主关键层的部分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垮落工作面宽度>充填率>区段煤柱宽度>充填工作面宽度;对基于主关键层部分充填开采能量积聚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区段煤柱宽度>充填率>垮落工作面>充填工作面宽度。通过分析基于主关键层的部分充填开采的充填工作面复合充填体和上覆岩层的应力分布特征,指出基于主关键层的部分充填开采控制机理是复合充填体与主要关键层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该论文有图185幅,表184个,参考文献163篇。
邹宗旺,牛俊国,唐礼[2](2020)在《深井自燃煤层注复合惰气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口煤矿5306工作面在停采撤面期间采空区内部极易发生遗煤自燃,常规防火成本高,因此,提出采用复合惰化气体用于采空区遗煤的防治工作。结果表明:采用复合惰化气体后采空区遗煤自燃得到有效防治,同时其防火成本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
于东业[3](2019)在《高温采煤工作面热环境分析及分区段降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煤矿开采深度也在逐年增加。随之而来,高温热害矿井数目在逐年增加,深井热害问题也变得愈来愈突出,严重影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面对采掘工作面高温热害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矿井高温热害形成机理及热害治理技术做了大量研究,对地质条件不同、热害程度不同的矿井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降温措施(包括非机械降温与机械降温),前期降温效果良好,采掘工作面热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系统运行后期,也存在着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如:空气载冷能力小、制冷设备供冷量不足、冷损严重、空冷器换热效率低、工作面冷量分布不均等。本文针对矿井采煤工作面存在的高温热害问题,首先,根据工作面热源的不同,对工作面散热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工作面风流与巷道围岩、煤壁热湿交换机理,以某采煤工作面为例,采用热源分析法、风流平衡法、焓差法分别计算采煤工作面达到降温要求的冷负荷,对比分析了它们各自特点。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给定风流热力学参数和围岩巷道参数,建立了风温与工作面长度的微分方程式。建立采煤工作面相似巷道模型,利用ANSYS模拟软件Fluent模块,模拟采煤工作面风流速度场、温度场变化规律。其次,根据工作面工人分布情况,提出有效空冷空间概念,计算对应的局部冷负荷。针对传统降温模式整体供冷不足,提出一种新型分区段降温技术。利用主空冷器为工作面提供背景风流,以工作面风温26℃、30℃为临界值,在工作面风温26℃~30℃区间内,采用小型空冷器降温;在工作面风温大于30℃区间,采用雾化喷淋方式降温。确定合理的小型空冷器降温范围、数量、送风量、送风风速、以及雾化喷淋中喷嘴类型、雾粒粒径、喷雾流量。将分区段降温系统投入某矿401105采煤工作面,现场实测工作面风流干湿球温度,验证工作面分区段降温技术降温效果,并对其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风区段降温技术降温效果良好,降温后工作面风温维持在24℃~28℃之间,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降温技术,经济费用更低,效能比更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推广价值。
王海宾[4](2017)在《唐口矿6305工作面煤自燃特性及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口矿6305工作面埋深940m,围岩温度为32℃,煤自燃起始温度高,自然发火期短、煤的氧化蓄热条件好,因此,煤自燃危险性强,严重威胁安全开采。本文以唐口矿放6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环境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及煤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唐口矿6305工作面煤自燃防控体系。采用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测试了煤样的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期,在初始温度为29℃时自然发火期为51天,6035工作面地温32℃时自然发火期为48天,得到了煤自燃过程中煤自燃指标性气体变化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实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从宏观和微观揭示了高地温环境可使得煤自燃过程中耗氧速率、CO产生量显着增大。使得煤中-OH、-CH2-、C-O-C等官能团活性激活,使煤的氧化活性增强自燃危险性增强。结合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准则,依据在现场观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判定了 6305工作面的自燃危险区域,在进风测为150~425m,回风侧为75~345m,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为5.12m/d。针对高地温环境会对煤自燃的供氧、蓄热及氧化放热性产生显着的影响,结合6305综采工作面实际条件提出了集“堵漏、惰化、降温”为核心的采空区煤自燃预控方法,建立了高地温综放开采工作面自燃预控技术模式。在唐口矿6305综放面煤自燃预控的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有效的防治采空区遗煤发生自燃,且效果明显。
郭晓胜[5](2013)在《千米深井开采与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文中提出唐口矿井千米深井矿山压力大,冲击地压显现明显,在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5年的发展历程,在防冲技术、装备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一套具有唐口特色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为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农,李希勇,郑西贵,薛飞[6](2013)在《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现状与技术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描述了我国千米深井煤矿的地区分布、井深、产量分布及服务年限等基本状况,分析了千米深井的开采掘进及安全状况、提升方式与分级排水及瓦斯赋存与冲击倾向性等特征,总结了深部煤炭资源开采"五高两扰动"的开采环境特点,即高地应力赋存状况、高工作环境温度、高承水压力条件、高瓦斯和高冲击矿压倾向性,强开采应力扰动和邻近巷道群的工程扰动,进而提出深部开采亟待解决的七大问题。结合我国"十五"以来的科技攻关,介绍了重大科研立项、科研平台及国家和行业获奖情况。我国煤炭资源储产比小,深部开采中应注意节约资源。
王国法[7](2013)在《创新煤矿千米深井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文中研究表明1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及开采现状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12年采出煤炭36.6亿t,其中90%是地下开采,开采深度大于500 m的矿井占40%,已有40多处矿井采深超过千米。1.1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及开采现状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普查已查明保有资源量约1.3万亿t,排在俄罗斯(2.5万亿t)和美国(1.5万亿t)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预测全国垂深2 000 m以内煤炭资源总量为5.57万亿t,其中埋深在1 000 m以深的资源量为2.64万亿t,占到煤炭资源总量的49%。我国煤炭资源按埋藏深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闫勇,张伟[8](2013)在《深井条采煤柱支承效应及覆岩形变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室内煤岩力学实验、相似材料模拟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采动覆岩体内的形变与地表的移动变形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1)条带煤柱煤岩流变实验研究;(2)条带煤柱受力状态、变形情况长期监测;(3)深井条带开采覆岩形变演化机理和地表移动规律;(4)煤柱尺度优化设计。本课题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及采动覆岩形变规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为难以实施搬迁开采的深部矿井建(构)筑物下压煤开采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随着这些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将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伟[9](2013)在《复杂条件下井壁变形光纤光栅监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井壁变形监测对井筒安全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监测手段应用于矿井复杂条件下时,系统的稳定性和所得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而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具有在复杂条件下应用的技术前提,其应用存在如下三方面难题:传感器的封装保护、传感器在已建井壁内的埋设工艺、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以山东唐口煤业有限公司主井井壁变形监测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计算、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后埋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安装工艺研究;唐口煤业有限公司主井井壁变形监测研究。本项目为复杂条件下的井壁变形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王坚志,王海宾[10](2013)在《千米深井瓦斯与火并存灾害防治实践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唐口矿井开采深度超过千米,存在地温高、地压大、煤层自然发火期短、局部瓦斯涌出异常,瓦斯与火灾害并存的问题,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对通风设施进行改造及通风系统优化,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矿井灾害防治装备水平,提高矿井的灾害防治能力。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建立了动态监控、预测预报、技术保障、制度保障多层立体式的防瓦斯防火技术保障体系,杜绝了瓦斯与火灾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矿井安全生产。
二、唐口深井开采技术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口深井开采技术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运动规律及区域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殊性分析 |
2.1 营盘壕煤矿地质概况 |
2.2 弱胶结砂岩物理力学性能及物理结构特征 |
2.3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下沉偏小异常现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概述 |
3.2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数值模型建立 |
3.3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因素及响应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移动规律及破坏特征研究 |
4.1 相似材料模拟研究思路 |
4.2 深部开采大尺寸相似材料模型监测方法 |
4.3 相似材料配比的确定 |
4.4 相似材料模型实验设计 |
4.5 相似材料模型监测 |
4.6 相似材料模型岩层运动规律及破坏特征分析 |
4.7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5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移动力学分析 |
5.1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移动过程分析 |
5.2 水平构造应力影响巨厚弱胶结覆岩运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上覆岩层破坏模式力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区域性岩层移动控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能量积聚演化规律 |
6.2 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区域性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控制方案设计 |
6.3 基于主关键层的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部分充填开采岩层移动和能量积聚控制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6.4 不同开采方式岩层移动和能量积聚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
6.5 基于主关键层的部分充填开采控制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深井自燃煤层注复合惰气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
2 停采撤面期间自燃危险因素分析 |
2.1 煤质自身易发火 |
2.2 深井开采地应力、地温高 |
2.3 断层紧临停采线 |
2.4 停采撤面时间长 、氧化带范围大 |
3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测预警体系 |
(1)人工观测 |
(2)安全监测 |
(3)人工取样分析 |
(4)束管循环监测 |
4 采空区注复合惰气防灭火技术 |
(1)复合惰化气体制备过程 |
(2)复合惰化气体压注管路 |
5 复合惰化气体防灭火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
6 结论 |
(3)高温采煤工作面热环境分析及分区段降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采煤工作面热环境研究 |
2.1 采煤工作面热源基本传热方式 |
2.2 采煤工作面热源分析 |
2.3 采煤工作面冷负荷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采煤工作面风流温度场研究 |
3.1 采煤工作面风温变化微分方程 |
3.2 工作面风温变化规律分析 |
3.3 采煤工作面风温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采煤工作面分区段降温技术研究 |
4.1 回采工作面降温技术研究 |
4.2 分区段降温技术工艺流程 |
4.3 小型空冷器设计 |
4.4 雾化喷淋降温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分区段降温技术冷负荷计算及主要设备选型 |
5.2 三种工况下工作面降温效果分析 |
5.3 经济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唐口矿6305工作面煤自燃特性及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煤自燃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的研究现状 |
1.2.3 采空区煤自燃火灾预控技术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唐口矿6305工作面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
2.1 煤自然发火实验装置 |
2.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2.2.1 实验条件 |
2.2.2 结果分析 |
2.3 煤自燃指标气体 |
2.3.1 气体生产量 |
2.3.2 气体产生量比值 |
2.4 煤样自燃特征温度及其气体表征 |
2.5 高温环境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 |
2.5.1 高温环境对煤自燃宏观特性的影响 |
2.5.2 高地温环境对煤微观特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唐口矿6305综放面不同开采时期漏风规律研究 |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多孔介质及渗流速率 |
3.1.2 组分传输控制方程 |
3.2 物理参数及初始条件 |
3.3 工作面物理模型及主要参数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唐口矿6305综放工作面及危险区域判定 |
4.1 6305综放面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的确定 |
4.1.1 采空区最小浮煤厚度 |
4.1.2 采空区下限氧浓度 |
4.1.3 采空区极限漏风强度 |
4.2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划分方法和步骤 |
4.3 综放面采空区现场观测 |
4.3.1 采空区浮煤分布状况 |
4.3.2 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 |
4.3.3 采空区漏风强度 |
4.3.4 工作面推进速度 |
4.4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4.5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及安全推进速度 |
4.6 本章小结 |
5 唐口矿6305综放工作面煤自燃预控技术 |
5.1 采空区煤自燃监测技术 |
5.2 采空区封闭隔离防控技术 |
5.2.1 采空区密闭隔离技术 |
5.2.2 隅角建防火墙及挡风帘技术 |
5.2.3 压注胶体隔离防灭火工艺 |
5.3 埋管注浆防灭火技术 |
5.3.1 注浆材料的材料参数 |
5.3.2 注浆方式及注浆系统 |
5.4 采空区注氮惰化防控技术 |
5.4.1 采空区注氮惰化技术 |
5.4.2 注氮工艺参数 |
5.5 采空区液态二氧化碳降温窒息防控技术 |
5.5.1 液态二氧化碳降温窒息防灭火技术参数 |
5.5.2 液态二氧化碳降温窒息防灭火系统布置 |
5.6 工作面开采期间煤自燃预控技术措施及效果分析 |
5.6.1 工作面煤自燃预控技术措施 |
5.6.2 工作面开采过程煤自燃防治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及研究经历 |
四、唐口深井开采技术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开采岩层运动规律及区域性控制研究[D]. 张国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深井自燃煤层注复合惰气防灭火技术研究[J]. 邹宗旺,牛俊国,唐礼. 山东煤炭科技, 2020(04)
- [3]高温采煤工作面热环境分析及分区段降温技术研究[D]. 于东业.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唐口矿6305工作面煤自燃特性及防灭火技术研究[D]. 王海宾.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3)
- [5]千米深井开采与冲击地压防治技术[A]. 郭晓胜.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
- [6]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现状与技术挑战[A]. 张农,李希勇,郑西贵,薛飞.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
- [7]创新煤矿千米深井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A]. 王国法.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
- [8]深井条采煤柱支承效应及覆岩形变控制研究[A]. 闫勇,张伟.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
- [9]复杂条件下井壁变形光纤光栅监测技术[A]. 张伟.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
- [10]千米深井瓦斯与火并存灾害防治实践与管理[A]. 王坚志,王海宾. 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