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麻雨弟[2](2020)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证候分布,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关医学依据。(2)观察参芎玉精颗粒对糖尿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临床疗效。2方法2.1证候分布所收集318例在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内分泌科住院部的患者,记录入组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录入EXCEL表,统计并分析证候分布规律。2.2临床研究对2018年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或内分泌科的40例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中药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予以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上加用参芎玉精颗粒,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总有效率、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结 果3.1中医证候分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证候分布以二证、三证组合为主,在二证组合占比29.6%,其中以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气虚+阴虚为主要证候分布,分别占二证组合的27.7%、13.8%、16.0%;三证组合占比40.1%,其中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占三证组合的40%;四证组合占比13.8%,其中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湿为主。3.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前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经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四周后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程度。将两组治疗后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芎玉精颗粒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3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经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可降低血糖水平。将两组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芎玉精颗粒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降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疗效相当。3.4两组患者糖尿病中医证候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检验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1),在单项证候分析上治疗前检验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比较除肢体麻木,形体消瘦、口舌歪斜单项症状积分比较(P>0.05),其余单项症状积分(P<0.05),说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改善除肢体麻木,形体消瘦,口舌歪斜等方面疗效相当,在口渴多饮、尿量频多、气短无力、五心烦热、消谷善饥,唇甲紫暗等单项症状方面得到显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结论(1)气虚、阴虚、血瘀等证候要素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主要分布,且多以证候组合形式为主;(2)参芎玉精颗粒能改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及在促进躯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
于丹丹[3](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陈水龄[4](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郭文娟[5](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毒损证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重塑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al vessels disease,ICVD)是目前位居全球第三位的疾病,仅次于心脏系统疾病及癌症。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缺血中心区的脑组织坏死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后将无法进行逆转,因此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策略为尽快改善和修复缺血区脑组织供血状况,挽救缺血中心区周围尚未完全坏死且神经功能未完全丧失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溶栓和血管再通技术不仅可以抢救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元,并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再生以及侧支循环的重建,因此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然而溶栓类药物不仅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且大量研究表明,经溶栓再通或通过侧支循环自然再通等方式恢复血流灌注后的患者中约50%的患者不仅症状未缓解,反而出现脑组织损伤加重和脑功能缺失严重化的征象,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可以看出脑卒中临床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因此,为提高生命质量并缓解家庭负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药被研制成各种剂型普遍被应用于临床,如醒脑静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在临床治疗中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苦碟子属于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因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而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其注射液制剂被广泛应用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诱发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众多临床观察类研究显示苦碟子注射液不仅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且可以降低脑梗死产生后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病理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其对脑缺血后受损神经元的重塑作用内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就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受损神经元的重塑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活血解毒通络药物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受损神经细胞的神经重塑作用机制。方法将150只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8.4 g·kg·d-1),每组42只,剩余24只备用。通过线栓法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具体如下:①假手术组:于术前进行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和颈部血管(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离术,不结扎及导入线栓;术后即刻腹内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1次/天,至取材前。②模型组:给予大鼠左侧MCAO缺血再灌注处理,造模成功后,即刻腹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天,至取材前。③治疗组:同模型组制备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腹内注射苦碟子注射液,1次/天,至取材前。每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6h、24h、72h和7d这6个时间点取材,采取缺血半暗带脑组织,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神经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行为学实验:组间比较: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均为1~3分。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较模型组减低(P<0.05)。组内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较24 h组减低(P<0.05)。2.HE染色观察结果:模型组皮质及海马缺血区可见神经元肿胀水肿,细胞核固缩,并随着时间推移缺血现象逐渐加重,出现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核多固缩呈三角形,甚至出现神经元整体结构溶解消失。治疗组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且细胞肿胀及间质水肿疏松现象明显减轻,多数细胞分布排列较模型组整齐,细胞体积轻度缩小,细胞核基本正常,核仁较清晰,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形态异常。3.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皮质及海马缺血区神经元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膜结构逐渐皱缩呈锐角变化至消失,核内异染色质增多;随后发生核分裂现象、核碎裂及溶解现象。胞质内细胞器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全部溶解消失;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嵴断裂后,逐渐演变为空泡样状态,严重者溶解消失;粗面内质网不仅扩张水肿,并出现脱颗粒现象;高尔基核糖体肿胀,甚至消失。治疗组神经元胞膜较模型组完整,细胞器数量明显丰富、结构正常,其中线粒体丰富、大小均匀,嵴突完整清晰,少数可见轻微肿胀,粗面内质网丰富,轻度肿胀,核糖体多见。细胞核与核膜之间间隙明显增宽,其间吞饮小泡较多,神经细胞核膜结构较完整。脑白质缺血区神经纤维可见局灶性脱髓鞘,神经纤维排列及局灶性髓鞘板层结构紊乱,部分髓鞘板层结构水肿膨胀,松解,扭曲,模糊不清,轴索内线粒体肿胀。结论1.神经功能缺损于脑缺血损伤后72 h达高峰。2.血瘀毒损证急性脑缺血大鼠患侧神经元形态损伤呈逐渐加重趋势,并于6 h为损伤加重节点。3.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毒损证急性脑缺血大鼠皮质、海马区神经元及白质区神经纤维的损伤具有干预作用,且于干预6h后神经细胞损伤改善明显。4.苦碟子注射液不仅可以终止神经元继续损伤,并且在保护神经元整体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对受损神经元具有重塑作用,且于6h内干预效果最佳。
王妙然[6](2020)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目的 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 CNKI,万方,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数据库,纳入以复方丹参滴丸作为治疗DR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版统计软件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总有效率、视力水平、视力改善率、微血管瘤数目、出血灶面积、渗出灶面积、黄斑厚度、视野灰度值、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24项研究,累计纳入患者2432例。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局指标中总有效率(P<0.00001,OR 3.70,95%CI[2.77,4.96])、视力水平(P=0.0001,MD 0.09,95%CI[0.06,0.12])、视力改善率(P<0.00001,OR 2.54,95%CI[1.75,3.68])、微血管瘤数目(P<0.00001,MD-3.53,95%CI[-4.24,-2.81])、出血灶面积(P<0.00001,MD-0.57,95%CI[-0.64,-0.49])、黄斑厚度(P<0.00001,MD-61.08,95%CI[-63.00,-59.17])、视野灰度值(P<0.00001,MD-1.03,95%CI[-1.08,-0.99])、空腹血糖(P<0.00001,MD-1.11,95%CI[-1.18,-1.04])、糖化血红蛋白(P<0.00001,MD-0.83,95%CI[-0.94,-0.72])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渗出灶面积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MD-0.02,95%CI[-0.19,0.16])。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文献研究质量偏低,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与科学性,并使其更具说服力,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国内外认可的临床依据。研究二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以口服利用度(OB),类药性(DL)筛选复方丹参滴丸中的活性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PharmMapper)方法预测复方丹参滴丸活性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中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靶基因对比筛选,通过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3.7.2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然后借助生物信息学数据库(Metascape)及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并分析复方丹参滴丸“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共有50个活性成分和429个靶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有821个已知的治疗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共获得98个共有靶点。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LB、AKT1、MMP9、MAPK1等可能是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确定了 60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09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0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以及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及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现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抗炎、免疫调节、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无氧代谢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进一步阐释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海丽[7](2020)在《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组方规律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组方规律及核心处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核心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经李明权教授门诊接诊的所有糖尿病肾病首诊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症状、舌脉、辅助检查、中医及西医诊断、完整的处方信息,该数据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科HIS系统导出。经全面手工筛选,排除血肌酐升高患者相关资料,经系统处理后总共纳入295例糖尿病肾病病历资料。将患者一般信息、症状、舌苔脉象及完整的中药处方等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该系统的统计报表模块对纳入患者性别、年龄、症状、舌脉、四气五味与归经、药物频次等进行统计;运用该软件数据分析中的改进互信息法、无监督层次的熵聚类等方法进行组方规律、核心处方、新方组合系统等分析。运用TCMSP数据库、中国知网、Pub Med等对核心处方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进检索,并借助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靶基因建立药物靶标数据库,结合与疾病基因关联的TTD、OMIM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病的已知作用靶点,找出糖尿病肾病潜在作用靶标,建立糖尿病肾病靶标数据库,通过Cytoscape(3.7.0)进行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网络分析,利用DAVID进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预测核心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纳入患者男女比例约1.3:1,年龄分布于31-82岁之间。频次较高的症状有疲倦乏力、夜尿多、口干、腰痛、眠差、泡沫尿、腰酸胀、易于感冒、下肢水肿等;舌质主要有舌暗红、舌淡暗、舌红,舌苔主要包括黄腻、薄黄、薄白,脉象主要包括脉细、脉滑、脉微滑、脉滑数;根据中药频次统计显示,共有188味中药,高频次药物依次包括黄芪、黄芩、炒麦芽、金樱子、蝉蜕、水蛭、当归、黄连、茯苓、芡实、北沙参、薏苡仁、僵蚕、鸡血藤、牛膝等;四气以寒、温、平三者为主,且三者频次大致相当;五味频次最多为甘味,其次依次为苦、辛、酸、咸、涩;药物归经统计从依次为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等。运用关联法则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用药组合为黄芩与黄芪、黄芪与金樱子、黄芪与炒麦芽、水蛭与黄芪、黄芪与蝉蜕;基于无监督层次的熵聚类分析出四个新方组合分别为:1竹茹、半夏、陈皮、甘草、枳实、柴胡、夏枯草;2人参、牛膝、全蝎、五味子;3生地黄、金樱子、芡实、蝉蜕、僵蚕、地龙;4葛根、猪苓、大腹皮、益母草;其中核心处方由用药频率高的前10味药物组成,主要包括:黄芪、黄芩、炒麦芽、金樱子、蝉蜕、水蛭、当归、黄连、茯苓、芡实。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得到中药化合物分子黄芪有效成分13个、潜在靶标71个,黄芩有效成分19个、潜在靶标70个,麦芽有效成分15个、潜在靶标57个,金樱子有效成分6个、潜在靶标119个,当归有效成分2个、潜在靶标67个,黄连有效成分8个,潜在靶标57个,茯苓有效成分13个、潜在靶标35个,芡实有效成分2个、潜在靶标17个,通过中国知网、Pub Med等文献检索获得水蛭潜在靶标38个,蝉蜕潜在靶标24个,核心药物不计重复共211个潜在靶标。TTD、OMIM数据库检索到糖尿病肾病疾病靶标69个,最终获得105个核心靶蛋白。富集分析后得到核心处方有效活性成分与糖尿病肾病涉及到EGFR、MAPK1、GRB2、TGFB1、NFKB1、RELA、AKT1、CHUK、IKBKB、PRKCA、TP53、EP300、CDK2、CREBBP、IKBKG、STAT3等40个靶基因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到HIF-1、Fox O、PI3K-Akt、MAPK、趋化因子5条信号通路。结论:根据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结果,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时,多以补虚固涩、消症通络等为主,辅以健脾清热除湿等,即以甘温类药物黄芪、当归(补虚类)为主以补气血,蝉蜕、水蛭等虫类药物以达化瘀消症之效,同时随证配伍黄芩、黄连等药清热除湿,茯苓、炒麦芽以健脾。其核心处方为黄芪、黄芩、炒麦芽、金樱子、蝉蜕、水蛭、当归、黄连、茯苓、芡实十位药物,体现了李明权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时的重要思路。通过成分-靶标-疾病的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建立,该核心处方有效活性成分与多靶点、多通路相关,其中,EGFR、MAPK1、GRB2、TGFB1、NFKB1、RELA、AKT1、CHUK、IKBKB、PRKCA、TP53、EP300、CDK2、CREBBP、IKBKG、STAT3等靶标与核心处方及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该核心处方可能通过HIF-1、Fox O、PI3K-Akt、MAPK、趋化因子5条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发挥治疗作用,主要涉及氧化反应、炎症反应、代谢、肾纤维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等多个生物学途径实现对肾脏的保护。
刘体勤[8](2020)在《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2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6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汤剂治疗,疗程均为14天。分别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NIHSS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ADL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且安全性监测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能提高疗效,同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风患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有关。
李建[9](2020)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穿山龙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探讨穿山龙治疗PDPN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动物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根据预测结果,选择穿山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进行动物实验,深入研究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治疗PDPN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防治PDPN提供新的手段。材料与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台湾中医药资料(TCM Database@taiwan),并参考国内外文献,收集穿山龙的化学成分信息。按照Lipinski类药性五规则并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出穿山龙的活性成分。利用Pharm Mapper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并筛选出穿山龙治疗PDPN的潜在靶点;通过DAVID 6.8数据库对获得的靶点蛋白进行KEGG通路注释;采用String 10.5数据库和Cytoscape 3.5.1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2.动物实验选择体重为20-25g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83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通过腹腔内连续两日注射1%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70mg/kg(用PH4.2,0.1mol/L的枸椽酸缓冲液配制)诱导PDPN模型。成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成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和α-硫辛酸组。观察给药前0周和给药后2周、4周、6周、8周小鼠行为特征、血糖值、体重,检测给药前0周和给药后4周、8周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8周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坐骨神经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结果:1.穿山龙治疗PDPN网络药理学研究穿山龙27个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SRC、PIK3R1、STAT1、MAPK1、JAK2、IGF1、IL2等靶点,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TLRS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治疗PDPN的作用。2.动物实验研究2.1.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小鼠均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动作迟钝,反应能力差,倦怠嗜卧,蜷卧拱背,摄食及尿量增加,毛色枯萎无光泽,其中以模型组症状最重,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各治疗组在给药2周、4周、6周、8周后,上述症状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2.2.模型组和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血糖水平有明显的升高(P<0.01);2周、4周、6周、8周时各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血糖水平有明显改善(P<0.01);8周时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小鼠血糖水平降低最明显(P<0.01)。2.3.模型组和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体重水平有明显的减轻(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模型组小鼠体重不断下降,4周、6周、8周时各治疗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较小鼠的体重明显增加(P<0.01)。2.4.模型组、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4周、8周时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8周时薯蓣皂苷高剂量组与薯蓣皂苷低剂量组相比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2.5.模型组、各治疗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热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4周、8周时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薯蓣皂苷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小鼠的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2.6.模型组、各治疗组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坐骨神经p-JAK2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模型组表达量在其余四组中最大(P<0.01);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坐骨神经p-JAK2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其中薯蓣皂苷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坐骨神经p-STAT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各治疗组小鼠坐骨神经p-STAT3蛋白表达量略有升高,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小鼠坐骨神经p-STAT3蛋白表达量下降,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及α-硫辛酸组小鼠坐骨神经p-STAT3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1.穿山龙27个活性成分可通过参与炎症、免疫、氧化应激等过程来发挥治疗PDPN的作用。2.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可下调PDPN小鼠坐骨神经p-JAK2、p-STAT3蛋白表达,提高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从而延缓神经损伤的进程。
陈倩[10](2019)在《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芪桂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客观疗效;(2)通过芪桂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DPN患者血生化指标SOD、MDA、IBIL、ET-1影响,探究此方发挥治疗DPN作用的机制;(3)通过本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DPN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选用与本研究纳排标准相符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均给与糖尿病饮食、运动及个体化降糖治疗。对照组:予以甲钴胺0.5mg/次,3次/天口服,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桂活血汤加减(200ml,院内代煎,每日2次),连续观察三个疗程(12周)。观察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描述。结果:(1)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治疗组FPG、2hPG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HbA1c比较无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HDL-C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对照组TG、TC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LDL-C、HDL-C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TG、TC、LDL-C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而HDL-C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血清MDA、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清SOD、IBIL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治疗组MDA、ET-1下降程度,SOD、IBIL增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MNDS评分及中医症候分级评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MNDS评分及中医症候分级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较前均增高(P<0.01);治疗组正中、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大(P<0.01),而腓总神经SNCV升高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着大于对照组的70.0%(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芪桂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DPN疗效显着,可调节DPN患者血糖血脂,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性高。
二、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认识 |
3.1 病名的认识 |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相关认识 |
4.1 危险因素相关认识 |
5 影像学发病特点的认识 |
6 参芎玉精颗粒 |
6.1 参芎玉精颗粒来源组成 |
6.2 参芎玉精颗粒单味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证候调查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证候特征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2.4 研究方法 |
2.5 收集病例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证候要素分析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参穹玉精颗粒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 |
2.3 BI指数比较 |
2.4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 |
2.5 血糖指标比较 |
2.6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7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安全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 |
3. 讨论 |
3.1 参芎玉精颗粒对中医证候的分析 |
3.2 参芎玉精颗粒对神经功能量表分析 |
3.3 参芎玉精颗粒对糖代谢指标的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网状Meta分析 |
2.1.2 网络药理学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网状Meta分析 |
2.2.2 网络药理学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1.3 证据网络图 |
4.1.4 不一致性检验 |
4.1.5 治疗结果排序 |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
4.2.2 核心靶点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总结 |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7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检索策略 |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
(4)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
5. 讨论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
6. 结论 |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0 实验药物配制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RT-qPCR结果分析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6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免疫组化结果 |
4.4 RT-qPCR结果 |
4.5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
5.2 姜黄与姜黄素 |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
5.4 CNV的中医认识 |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
6. 结论 |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
2.5 RT-qPCR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
3.2 RT-qPCR结果分析 |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5 RT-qPCR结果 |
4.6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
6. 结论 |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2.2 CCK-8检测 |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
4.2 CCK-8结果 |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迁移 |
5.2 细胞侵袭 |
5.3 细胞管腔形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
致谢 |
附: 查新报告 |
(5)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毒损证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重塑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急性脑梗死概述 |
2.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急性脑梗死致病机理 |
4.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5.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
6. 中医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1 控制系统系危险因素 |
1.2 眼科治疗 |
1.3 总结及展望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2.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数据合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发表偏倚 |
2.7 利益冲突 |
3 讨论 |
3.1 研究结果 |
3.2 研究的局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复方丹参滴丸化合物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 复方丹参滴丸潜在靶点的反向预测及筛选 |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知治疗靶点获取 |
1.4 复方丹参滴丸活性成分靶点与DR相关治疗靶点相互作用网络 |
1.5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预测靶点富集分析 |
1.6 “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2 结果 |
2.1 复方丹参滴丸化合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的收集与筛选 |
2.2 DR的已知治疗靶点筛选及DR与复方丹参滴丸共同作用靶点的筛选 |
2.3 候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 |
2.4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基因GO富集分析 |
2.5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基因KEGG富集分析 |
2.6 “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组方规律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经方挖掘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资料采集 |
3.2 分析软件 |
3.3 数据标准化 |
3.4 病历采集录入 |
4 数据统计 |
4.1 统计报表分析 |
4.2 数据分析 |
5 讨论 |
5.1 患者性别年龄分析 |
5.2 症状证候及舌脉分析 |
5.3 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 |
5.4 药物关联与组方规律分析 |
5.5 潜在组合及新方分析 |
5.6 数据挖掘结果总结 |
6 李明权教授治疗DKD蛋白尿的经验总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用药作用机制探索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数据库与软件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核心药物有效化学成分 |
3.2 核心药物有效成分靶点预测 |
3.3 基于数据库建立DKD疾病靶点 |
3.4 核心药物治疗DKD核心靶点筛选 |
3.5 药物治疗DKD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与蛋白尿的研究 |
1.1 糖尿病肾病的概述 |
1.2 DKD蛋白尿发病机制 |
1.3 DKD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学对DKD及蛋白尿的研究 |
2.1 祖国医学对DKD及蛋白尿的认识 |
2.2 DKD及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DKD的中医治疗 |
3 网络药理学在DKD研究中的概况 |
3.1 网络药理学简介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治疗DKD研究中的应用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论文 |
(8)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IS的认识 |
1.1 IS的危险因素 |
1.2 IS损伤级联反应 |
1.3 IS的治疗 |
1.4 IS的预防与调护 |
2 中医对IS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
3 预防调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中止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干预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分级评价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2.8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及统计分析 |
4 讨论 |
4.1 “阳虚”为中风病发病之本 |
4.2 “血瘀”贯穿于中风病始终 |
4.3 温阳化瘀方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4.4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
4.5 温阳化瘀方的“方、药”分析 |
4.6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疗效分析 |
5.2 NIHSS评分分析 |
5.3 ADL评分分析 |
5.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5.5 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渴痹证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DPN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研究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终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疗程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一般疗效指标 |
5.3 主要疗效指标 |
5.4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2.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
3.治疗前后SOD、MDA、IBIL、ET-1 比较 |
4.治疗前后MDNS积分变化 |
5.治疗前后MNCV、SNCV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6.治疗后中医症候分级评分比较 |
7.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比较 |
8.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的多元论 |
1.1.1 氧化应激 |
1.1.2 糖代谢异常 |
1.1.3 微血管损伤学说 |
1.1.4 脂代谢异常 |
1.1.5 其他 |
1.2 DPN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
1.3 DPN的治疗研究 |
2.中医对DPN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气虚是消渴痹症发病的关键 |
2.2.2 久病入络,瘀血为消渴痹症发病之标 |
2.3 中医对DPN的治疗 |
2.3.1 中药汤剂的治疗 |
2.3.2 中药提取物治疗 |
2.3.3 针灸治疗 |
2.3.4 中药熏洗治疗 |
3.芪桂活血汤 |
3.1 芪桂活血汤的组方依据 |
3.2 组方方解 |
3.3 芪桂活血汤单味药的功效及药理学研究 |
4.芪桂活血汤治疗DPN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
4.1 安全性评价 |
4.2 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
4.3 对SOD、MDA、IBIL、ET-1 的影响 |
4.4 对MDN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4.5 对中医症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D]. 麻雨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 陈水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毒损证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重塑作用的机制研究[D]. 郭文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D]. 王妙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李明权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组方规律及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D]. 吴海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体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PDPN小鼠坐骨神经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芪桂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疗效评价及机制的研究[D]. 陈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