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化肥厂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辅臣[1](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黄琛[2](2020)在《《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文中认为水污染作为最早被国家、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从建国初期至今逐渐成为各媒体报道的主要议题。故研究以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七十年(1949-2018)的水污染报道为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对1645个样本展开研究,从样本属性、报道态度、报道结构、报道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特征演变来说,水污染报道经历了沉默、萌发、发展、动荡和稳定五个时期,逐渐形成积极中立的态度基调,议题以政策措施、污染现状、水环境恢复三类为主导,多元发展为趋势报道水污染问题。从形式特征演变来说,报道版面从繁杂到专业,报道类型从单一描述到深度剖析,使用图像符号趋势明显。《人民日报》作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社会领域的信息源、沟通纽带,通过水污染议题设置,构建水环境保护意识,沟通水污染风险,促进水环境的改善,在保障受众知情权,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搭建解决水污染问题平台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还应在培养公众风险意识、保障第三方话语权、建立公共信任等方面做出努力。
舒林[3](2020)在《基于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襄河属于长江流域滁河水系,贯穿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全境,是县域河段长度及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襄河承担了全椒县及滁州市部分市区的饮用水源功能,同时包含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相应排污受纳水体功能。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划襄河流域自黄栗树水库库区至黄栗树水库坝下为黄栗树水库全椒河流源头保护区;自黄栗树水库坝下至入滁河口50km的水域划为开发利用区。由此可见襄河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全椒县以及滁州市人民生活饮水安全。为实现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本研究采用乡镇行政区划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GIS平台和DEM数据,对襄河流域控制单元进行了划分。基于2017年开展的水质现状监测分析及历年监测数据、流域自然社会经济调查,了解相应控制单元内各污染源污染指标的排放入河情况,系统分析了流域水质状况,识别了首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污染成因。根据控制断面的水质目标,计算了各控制区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下的水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各控制单元污染源的污染物削减任务量和具体减排措施。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襄河流域首要污染物为COD、氨氮和总磷,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59、4.37、0.73,污染类型以氨氮营养型污染为主,工业型污染为辅。(2)基于GIS平台和DEM数据,采用Arc Gis软件中的Hydrology Modeling模块进行水文相应单元的划分,并确定汇水区域。结合襄河关键控制节点和汇水区内汇水特征,将行政区—水文响应单元有机融合,建立“关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水陆响应关系进行控制单元的划分,共划分为5段水域控制单元(分别用A-E表示),陆域控制单元分别包含滁州市章广镇、施集镇、腰铺镇以及全椒县石沛镇、马厂镇、六镇镇、十字镇、襄河镇、武岗镇相关汇水区域。(3)襄河流域COD入河总量为3942.41t/a,面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47.73%,点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52.27%;氨氮入河总量为603.51t/a,面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65.94%,点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34.06%;总磷入河总量为96.28t/a,面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58.75%,点源污染入河量占总入河量的41.25%。从控制区域看,COD入河量的79.30%来自于D-E段,16.24%来自于B-C段,4.46%来自于A段;氨氮入河量的74.30%来自于D-E段,20.48%来自于B-C段,5.22%来自于A段;总磷入河量的74.43%来自于D-E段,19.15%来自于B-C段,6.42%来自于A段。襄河流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D-E段。(4)襄河流域2017年的污染物入河量远远大于其水环境容量,在考虑安全余量的因素后,其中COD的削减量为2012.963t/a、氨氮的削减量为488.229t/a、总磷的削减量为78.325t/a。基于划分后的控制单元将计算得出的削减量按照三层分配体系,逐步将污染物削减量分配至各个污染源,分别从点源和面源提出适宜的污染物削减方案及防治对策。
叶小瑭[4](2019)在《优化算法在模拟某氨污染地下水体抽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维持人类生活与生命的根本,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中的一部分,由于其供水量稳定、污染少的特点而在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方面被广泛使用,从而成为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重要或主要的供水来源。近年来,具有高耗氧性的氨氮污染严重,其对人体、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当氨氮的浓度达到较高值时,将会引起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因此,解决氨氮污染地下水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河北省某氨污染地下水体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进行了勘查和抽水试验,以获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将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研究区渗透系数为7.18m/d,单井最大抽水量为115m3/d,抽水井影响半径为22m。根据钻孔资料和水位统测数据,对研究区域含水层结构、边界条件、源汇项等进行了概化,构建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水流模型,MT3DMS模块建立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及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确定所建立的水流模型符合区内地下水的原始流场,作为溶质运移和优化设计的基础模型。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模型不易受敏感因子渗透系数的影响。在模型参数调整完毕,且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对研究区水流和污染物运移符合实际情况下,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中的MGO模块,选用遗传算法对模拟区域进行抽水井的优化布设,其中,将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分别设置为抽水井井数、浓度期望值,最小抽水总量。通过比较优化设计抽水井的两种方案共六种情形,得出布设的B1、B2、B4、B5、B6五口抽水井以恒定抽水率分别为103.9m3/d,74.19m3/d,22.26 m3/d,55.35 m3/d,3.71 m3/d抽水700d为最优抽水方案,并验证了优化结果。
张科峰[5](2018)在《干旱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补偿机制探索 ——以柴窝堡湖为例》文中认为达坂城区的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湿地,湿地周边的柴西和柴北水厂承担着全市30%的自来水供应,对首府饮水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柴窝堡湖流域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流域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柴窝堡湖湿地的基本概况、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对柴窝堡湖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对近年来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补偿的相关措施,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通过对柴窝堡湖流域水源区的基本概况、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柴窝堡湖湿地自身的特点,明确提出了通过生态补偿来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恢复柴窝堡湖的生态环境。(2)柴窝堡湖的生态服务功能计算结果表明:①按服务功能价值量排序:水资源供给功能价值>固定CO2功能价值>文化服务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排序稳定无变化。②2015年柴窝堡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37457.8万元/a,比2013年(超采年份)增加了 23263.9万元/a,增加率为61.01%,特别是水资源供给功能价值量增长3.8倍。同时,其他生态功能价值也同步增加,可以看出采取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对柴窝堡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的效果明显。(3)针对已实施的生态补偿措施的效果分析和总结,提出生态补偿的模式应该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是切实可行的,补偿的方式主要是货币补偿和工程项目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休耕补助标准和生态工程项目方面。(4)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开展节水工程、加强流域水资源调控、启动湖泊生态修复、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生态项目投入等几个方面,制定补偿方案,明确时间节点,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柴窝堡流域水源保护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汪寿建[6](2016)在《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煤气化技术是现代煤化工装置中的重要一环,涉及整个煤化工装置的正常运行。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市场各种现代煤气化工艺应用现状,叙述汇总了其工艺特点、应用参数、市场数据等。包括第一类气流床加压气化工艺,又可分为干法煤粉加压气化工艺和湿法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干法气化代表性工艺包括Shell炉干煤粉气化、GSP炉干煤粉气化、HT-LZ航天炉干煤粉气化、五环炉(宁煤炉)干煤粉气化、二段加压气流床粉煤气化、科林炉(CCG)干煤粉气化、东方炉干煤粉气化。湿法气化代表性工艺包括GE水煤浆加压气化、四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多元料浆加压气化、熔渣-非熔渣分级加压气化(改进型为清华炉)、E-gas(Destec)水煤浆气化。第二类流化床粉煤加压气化工艺,主要有代表性工艺包括U-gas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SES褐煤流化床气化、灰熔聚常压气化(CAGG)。第三类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主要有代表性工艺包括鲁奇褐煤加压气化、碎煤移动床加压气化和BGL碎煤加压气化等。文章指出应认识到煤气化技术的重要性,把引进国外先进煤气化技术理念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气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张建东[7](2014)在《化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某化肥厂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化工、石化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产生的环境风险亦不断增加。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大多数为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它们通过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及废弃等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在这种形势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应运而生并取得迅速的发展,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保证生产安全势在必行。根据项目选址条件,本研究选取巴彦淖尔市某化肥厂为研究对象,对比多种风险评价方法,最终确定采用多烟团预测模式对该拟建工程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了化肥生产过程中的最大可信事故(液氨储罐泄漏事故);结合化肥厂实际提出预防和减轻风险危害的方法,为化肥项目环境风险选址的可行性提供依据,为化肥厂液氨生产和储存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本文主要成果如下:预测拟建项目各生产单元危险污染源主要有气化、变换、甲醇洗、液氮洗、硫回收等装置,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H2S、甲醇、甲醛、液氨;依据导则确定液氨储罐泄漏为化肥厂生产的最大风险事故,并计算得出液氨的最大安全环境风险距离为783m;经计算预测,本工程风险值为3.2x10-7/年,远小于化工行业可接受风险值8.33×10-5/年。故此,其突发事故造成的环境风险影响,将在可接受水平的范围之内。
裔兆宏[8](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认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赵胜男[9](2013)在《乌梁素海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存在形态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湖泊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上重大的水环境问题,由于其具有生物毒性、生物易富集性及持久性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学者研究水域与土壤污染的热点。本文以中国北方寒旱区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湖泊整体水环境,分析湖泊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及地球化学理论知识,对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湖泊水环境对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乌梁素海的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实测的水中重金属数据与国家标准值进行分析比较可知,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Cu,Zn,Pb,Cr,Cd,As含量大部分符合地表水水环境III级标准和国家渔业用水标准,重金属Hg含量不符合地表水I级标准和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甚至50%的监测点超出了地表水IV级标准的限定值。选择克里金插值方法对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知,水体重金属区域分布呈现入水口点源发散状高Hg-Zn-Cr区,出水口条带状高Cu-Pb-Cd-As区,入水口-出水口联片条带状高Cu-As区三个地球化学分区。进一步对水中重金属进行环境评估可知,乌梁素海水中重金属属于轻度污染,湖水致癌风险较低。其次,为从机理上摸清沉积物中重金属季节性差异的驱动因素,摸清乌梁素海有机化污染、盐化污染、环境特征季节差异大等特点对水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在冬季与夏季的变化特征及污染程度,并考虑乌梁素海特殊的水环境特征,结合多种环境条件研究影响重金属季节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得知,乌梁素海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r,Cd污染具有相似特征,均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重金属Hg,As污染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夏季大于冬季。温度、水动力条件、有机质含量与粒度属于Cu,Zn,Pb,Cr和Cd季节分布特征主控因子;氧化还原条件和盐度属于Hg和As的主控因子。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分析了乌梁素海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主要为自然风化和沉积、工业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与大气沉降。在分析沉积物季节变化特征与污染源的基础上,通过改进BCR逐级提取法对重金属形态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理化性质、水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征,系统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与生物活性的因素,并从重金属形态学角度对沉积物重金属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重金属总量对残渣态影响较大,2)pH对酸可提取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影响较大,3)有机质与酸可提取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有较大相关性,4)盐度与酸可提取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有一定的相关性,5)总氮,总磷与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有一定的相关性,6)乌梁素海重金属Cd是生物活性最强、污染最严重的金属,Hg污染次之,应该对Cd与Hg给予特别关注。在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模拟研究。利用HSC Chemistry v5.0软件以及物理化学理论,新建了Hg,Cr,As这三种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模拟数据库,并且对重金属Cu,Zn,Pb,Cd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以及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湖泊水体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分析重金属元素在湖泊水体中毒性最小的存在状态与存在环境,模拟结果分析可知,乌梁素海湖泊水体中七种重金属元素主要以CuCl2-、CuCl32-、CuCO3、Cu(OH)2、Zn2+、Zn(OH)2、ZnCO3、ZnSO4、PbCO3、PbOH+、Pb(CO3)22-、Cr(OH)3、Cr(OH)2+、CdCl+、Cd2+、CdSO4、CdCl2、Hg(OH)2、HgCl3-、HgCl2、HAsO42-及H3AsO3为优势态。在目前水环境现状下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乌梁素海环境特征季节差异大的特点,利用PHREEQC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水体温度、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的改变对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对七种重金属的各种存在形态最终分布无大影响。2)水体中七种重金属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受pH影响较大,水体pH较低时,重金属主要以配合反应为主,此时水体中Cl-,SO42-等阴离子配位体含量对其影响较为明显;随着pH的升高,重金属逐渐发生水解反应。3)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对不同重金属有不同影响。当水体处于还原状态时,水体中重金属Cu主要以CuCl2-含量最大,As主要以H3AsO3和H2AsO3-占主导地位;处于氧化性状态时,Cu(OH)2含量最大,HAsO42-和H2AsO4-占主导地位。在水体处于弱碱性-中性状态前提下,氧化还原电位发生变化并不会对水体中重金属Cr的形态有较大影响。重金属Hg、Zn、Pb、Cd、Cr的存在形态并不会随着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及湖泊重金属防治的经验,最终提出了对乌梁素海重金属的治理的几点对策与建议:1)控制外源污染源排放。结合重金属污染来源,控制工业污废水的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禁止使用含汞、砷及镉等重金属的农药化肥,并通过合理的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控制大气汞的排放;2)控制内源重金属污染物负荷。在摸清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控制水环境条件、沉积物理化性质等外界条件抑制重金属释放,从而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的目的;3)以摸清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在湖泊水体中的各种存在形态为基础进行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控制各种外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
赵麦玲[10](2011)在《煤气化技术及各种气化炉实际应用现状综述》文中提出详细介绍了煤气化工艺技术的种类,各种气化炉的特点以及每种气化炉适用的煤种,并对各种气化炉在国内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内蒙古化肥厂废水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化肥厂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
3 结语与展望 |
3.1 结语 |
3.2 展望 |
(2)《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新闻传播领域水污染议题研究 |
2. 其他领域水污染议题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1. 样本描述 |
2. 类目建构 |
(四) 创新 |
一、水污染报道内容特征演变 |
(一) 报道时期: 沉默-萌发-发展-动荡-稳定 |
1. 水污染报道沉默期 |
2. 水污染报道萌发期 |
3. 水污染报道发展期 |
4. 水污染报道动荡期 |
5. 水污染报道稳定期 |
(二) 报道议题: 横向多元-纵向多量-全面延展 |
1. 报道前期议题以横向多元发展 |
2. 报道中期议题以纵向多量发展 |
3. 报道后期议题注重全面发展 |
4. 形成以三大议题为主导的趋势 |
(三) 报道污染源: 从缺失到全面 |
1. 污染源起始顺序: 生活-工业-农业 |
2. 污染源重视程度: 工业-生活-农业 |
(四) 报道态度: 从态度不明到确立基调 |
1. 报道态度: 逐渐形成中立、积极的态度基调 |
2. 态度来源: 趋向差异化 |
二、水污染报道形式特征演变 |
(一) 报道版面: 从繁杂到专业 |
1. 报道版面: 多版面-要闻版面-环境版面 |
2. 要闻版面: 从忽视到重视 |
3. 要闻版面议题: 从多议题到政策引导 |
(二) 报道类型: 从单一描述到深度剖析 |
1. 报道类型: 摆脱单一简单报道,趋向全面深度报道 |
2. 通讯报道议题: 从“污染现状、原因”到“有效治理” |
(三) 报道媒介符号呈现: 趋向可视化表达 |
1. 报道趋向从文字到图片可视化呈现 |
2. 报道趋向从数据到图表可视化呈现 |
3. 图片内容: 以真实图像为主,尝试多元素结合 |
三、水污染报道观念转变 |
(一) 通过议程设置,加强舆论引导 |
(二) 直面水污染问题,加强舆论监督 |
(三) 建立沟通渠道,促进问题解决 |
四、关于水污染报道的思考与建议 |
(一) 培养受众风险承受心理 |
(二) 提高媒体公共信任 |
(三) 报道话语权多元化表达 |
结语: 水污染报道背后的社会意识行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控制单元研究意义 |
1.1.3 水环境容量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控制单元及水环境容量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控制单元及水环境容量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系特征 |
2.1.4 水文水资源状况 |
2.1.5 气候气象条件 |
2.1.6 植被覆盖情况 |
2.1.7 土壤特征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发展 |
2.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类型 |
2.2.3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三章 控制单元的划分 |
3.1 控制单元的划分目的 |
3.2 控制单元的划分原则 |
3.3 控制单元的划分方法 |
3.4 襄河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结果 |
第四章 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
4.1 襄河流域地表水功能区划 |
4.2 监测断面布设 |
4.3 评价指标和方法 |
4.3.1 评价指标 |
4.3.2 评价方法 |
4.4 水质评价结果 |
4.4.1 首要污染物 |
4.4.2 监测断面水质分析 |
4.4.3 历年化肥厂下监测断面首要污染物指数变化趋势(时间演化) |
4.4.4 首要污染物在河流断面的分担率 |
第五章 污染负荷核定 |
5.1 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1 工业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2 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3 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4 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5 种植业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1.6 城市径流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
5.2 襄河流域内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
5.2.1 按污染源类型核算 |
5.2.2 按控制单元核算 |
5.2.3 各控制区域污染物来源汇总 |
第六章 襄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 |
6.1 水环境容量模型构建及参数率定 |
6.1.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6.1.2 流域概化 |
6.1.3 设计水文条件 |
6.1.4 水质参数率定 |
6.1.5 综合衰减系数参数率定 |
6.2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七章 襄河流域污染物削减方案与水污染防治对策 |
7.1 安全余量 |
7.2 污染物削减方案 |
7.3 污染物削减量分配 |
7.3.1 一层分配 |
7.3.2 二层分配 |
7.3.3 三层分配 |
7.4 污染物削减工程 |
7.5 水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
7.5.1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7.5.2 节水及水资源保护调度 |
7.5.3 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 |
7.5.4 严格开展环境执法监管,加强水污染防治制度 |
7.5.5 协调监管保障 |
7.5.6 经济政策保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优化算法在模拟某氨污染地下水体抽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污染现状 |
1.1.2 抽出-处理技术(P&T) |
1.1.3 优化算法 |
1.1.4 地下水氨氮污染现状 |
1.1.5 研究区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3 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下水数值模型 |
2.1 地下水流模型Visual MODFLOW |
2.2 溶质运移模型MT3DMS |
2.3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与应用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条件 |
3.1.4 水文情况 |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物特征 |
3.2.1 场地地层特征 |
3.2.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3.2.3 场地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物特征 |
第四章 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流模拟及污染物运移模拟 |
4.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模拟区域 |
4.1.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
4.2 研究区数学模型 |
4.2.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4.2.2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
4.3 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污染羽演化的数值模拟 |
4.3.1 模拟区网格剖分 |
4.3.2 源汇项处理 |
4.3.3 水文地质参数 |
4.3.4 溶质运移参数 |
4.3.5 初始流场及模拟期 |
4.4 水流模型的拟合及验证 |
4.5 溶质运移模型的拟合与验证 |
4.6 天然条件下污染羽变化过程 |
4.7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GO的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案优化研究 |
5.1 MGO模块与遗传算法 |
5.1.1 MGO模块 |
5.1.2 遗传算法 |
5.2 抽水井优化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2.3 定义抽水井 |
5.2.4 确定优化模型参数 |
5.2.5 优化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干旱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补偿机制探索 ——以柴窝堡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生态补偿的原则 |
1.4 生态补偿的模式 |
1.5 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 |
1.6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 |
1.7 国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实践 |
1.8 研究的框架、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柴窝堡湖环境特征概述 |
2.1 自然条件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章 柴窝堡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分析 |
3.1 水资源供给功能价值评估 |
3.2 固定CO_2功能价值评估 |
3.3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
3.4 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
3.5 小结 |
第4章 柴窝堡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
4.1 提高湿地水量的生态补偿措施 |
4.2 通过限制排污,改善水质,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
4.3 小结 |
第5章 柴窝堡湖湿地生态补偿对策及建议 |
5.1 建立柴窝堡湖流域生态补偿的机制 |
5.2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 |
5.3 扩大“休耕补湖”实施范围 |
5.4 稳定柴窝堡湖入湖水量 |
5.5 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 |
5.6 开展湖泊生态修复 |
5.7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项目建设 |
5.8 健全流域环境监管体系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 |
1.1 Shell干煤粉加压气化 |
1.2 GSP干煤粉加压气化 |
1.3 HT-LZ航天炉干煤粉加压气化 |
1.4 五环炉干煤粉加压气化(宁煤炉) |
1.5 二段加压气流床粉煤加压气化 |
1.6 科林干粉煤加压气化(CCG) |
1.7 四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东方炉) |
2 水煤浆气流床加压气化 |
2.1 GE水煤浆加压气化 |
2.2 四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 |
2.3 多元料浆加压气化 |
2.4 非熔渣-熔渣分级加压气化(改进型为清华炉) |
2.5 E-gas(Destec)水煤浆加压气化 |
3 粉煤流化床加压气化 |
3.1 U-gas灰熔聚流化床粉煤加压气化 |
3.2 SES褐煤流化床加压气化 |
3.3 灰熔聚常压气化(CAGG) |
4 碎煤固定床加压气化 |
4.1 鲁奇固定床加压气化 |
4.2 碎煤移动床加压气化 |
4.3 BGL移动床加压气化 |
5 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市场份额分析 |
(7)化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某化肥厂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事故调查 |
1.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安全检查表方法(SCL) |
2.2.2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
2.2.3 事故树分析法 |
2.2.4 事件树分析法 |
2.2.5 道化学指数法-蒙德法 |
2.2.6 类比分析法 |
2.2.7 事故源项分析方法 |
3 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
3.1 风险 |
3.2 环境风险 |
3.3 环境风险评价 |
3.4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
3.4.1 源项分析 |
3.4.2 事故频率和后果估算 |
3.4.3 风险表征 |
3.4.4 风险管理 |
3.5 环境风险评价的形成与发展 |
3.5.1 环境风险评价的形成 |
3.5.2 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 |
3.6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异同 |
3.6.1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 |
3.6.2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风险响评价 |
3.7 环境风险评价程序 |
3.7.1 美国环保局采用的环境风险评价 |
3.7.2 亚洲开发银行(ADB)推荐的环境风险评价程序 |
4 某化肥厂环境风险评价探讨 |
4.1 巴彦淖尔市某化肥厂项目概况 |
4.1.1 化肥厂项目生产工艺 |
4.1.2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 |
4.1.3 地形地貌特征 |
4.1.4 地面气象资料 |
4.2 本工程风险识别 |
4.2.1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
4.2.2 风险识别内容 |
4.2.3 小结 |
4.3 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与源项分析 |
4.3.1 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 |
4.3.2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确定方法 |
4.3.3 风险事故原因 |
4.3.4 小结 |
4.4 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
4.4.1 液氨泄漏量及挥发量计算 |
4.4.2 泄漏污染事故后果计算 |
4.4.3 泄漏污染预测结果 |
4.4.4 小结 |
4.5 风险计算与评价 |
4.5.1 事故风险危害时间及范围 |
4.5.2 敏感点环境风险分析 |
4.5.3 泄漏事故人员隔离及防护距离 |
4.5.4 小结 |
5 风险管理 |
5.1 风险防范措施 |
5.1.1 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5.1.2 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措施 |
5.1.3 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措施 |
5.1.4 工艺设计及机械设备安全措施 |
5.1.5 消防、火灾和爆炸防范措施 |
5.1.6 建立健全的安全环境管理制度 |
5.2 风险应急预案 |
5.2.1 生产过程突发事故应急措施 |
5.2.2 应急监测预案 |
5.2.3 生产、贮运风险管理 |
6 结论与建议措施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拟建合成氨项目应采取的措施 |
6.2.2 已建合成氨项目应采取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乌梁素海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存在形态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湖泊重金属元素研究进展 |
1.3.1 重金属赋存总量研究进展 |
1.3.2 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其形态概况 |
2.1.2 流域灌排系统概况 |
2.1.3 研究区气候特征 |
2.1.4 乌梁素海水环境现状 |
2.1.5 社会经济状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监测点的布设和样品采集 |
2.2.2 样品的分析方法 |
3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3.1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与其它湖泊的比较 |
3.2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基本统计 |
3.2.2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 乌梁素海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综合评估 |
3.3.1 综合污染评价 |
3.3.2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4.1 乌梁素海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 |
4.2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季节性特征 |
4.2.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季节性特征 |
4.2.2 重金属季节性差异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 乌梁素海重金属源分析 |
4.3.1 因子分析模型 |
4.3.2 重金属污染来源探讨 |
4.4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与迁移机制 |
4.4.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含量 |
4.4.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
4.4.3 影响重金属迁移累积驱动因子分析 |
4.4.4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的生态效应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 |
5.1 重金属元素在湖泊水体中的存在形式 |
5.2 水体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过程建立 |
5.2.1 PHREEQC 软件介绍 |
5.2.2 模拟过程简介 |
5.2.3 数据库的建立及参补充 |
5.2.4 模拟参数输入 |
5.3 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
5.3.1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3.2 模型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外界环境对水体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影响的地球化学模拟 |
6.1 乌梁素海水体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
6.1.1 环境温度 |
6.1.2 环境酸碱度 |
6.1.3 环境氧化还原性 |
6.2 环境温度对重金属存在形态影响 |
6.3 环境酸碱性对重金属存在形态影响 |
6.3.1 重金属 Cu 的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2 重金属 Zn 的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3 重金属 Pb 的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4 重金属 Cr 的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5 重金属 Cd 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6 重金属 Hg 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3.7 重金属 As 存在形态随 pH 的变化 |
6.4 环境氧化还原性对重金属存在形态影响 |
6.4.1 重金属 Cu 的存在形态随 pe 的变化 |
6.4.2 重金属 As 的存在形态随 pe 的变化 |
6.4.3 重金属 Cr 的存在形态随 pe 的变化 |
6.4.4 重金属 Zn,Pb,Cd,Hg 的存在形态随 pe 的变化 |
6.5 乌梁素海重金属污染治理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煤气化技术及各种气化炉实际应用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煤气化的种类 |
1.1 固定床气化 |
1.2 流化床气化 |
1.3 气流床气化 |
2 各种气化炉对原料煤的要求 |
3 各种气化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
4 结 论 |
四、内蒙古化肥厂废水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2]《人民日报》水污染报道特征研究(1949-2018)[D]. 黄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基于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D]. 舒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优化算法在模拟某氨污染地下水体抽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叶小瑭.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8)
- [5]干旱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补偿机制探索 ——以柴窝堡湖为例[D]. 张科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综述[J]. 汪寿建. 化工进展, 2016(03)
- [7]化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某化肥厂项目为例[D]. 张建东.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8]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9]乌梁素海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存在形态数值模拟分析[D]. 赵胜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 [10]煤气化技术及各种气化炉实际应用现状综述[J]. 赵麦玲. 化工设计通讯,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