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论文文献综述)
赵执婷[1](2014)在《无动力蓄能保温集装箱热工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电力紧张及其他环境问题的不断增加,蓄能技术成了国际性的热门课题。相变蓄能则是以相变材料为基础的新兴蓄能技术。本文将相变蓄能技术应用于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的集装箱运输中。本文利用“渝—新—欧”国际铁路通道,在冬季时,采用集装箱将电脑从重庆运送至北欧,通过分析对比集装箱保温的不同方式,综合论文对集装箱保温的要求,设计确定了本文的集装箱采用保温层和相变材料层相结合的方式保温。同时确定保温材料采用聚氨酯材料。依据蓄能材料的相律、相图理论,分析二元共晶系的相图及其热工性能,并对有机物相变蓄热材料、无机物相变蓄热材料的特点进行分析,遴选出适合运用于本课题的相变材料为氯化钠溶液,且满足相变温度范围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分别为17%、18%、19%及20%。计算得出保温材料层厚度与相变材料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初步估算相变材料层的厚度,结合对集装箱内体积的要求,确定能够满足基本设计要求前提下的保温层基本厚度。搭建集装箱模型的实验台,用温度巡检仪监测所布置测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同时建立同实验模型尺寸相同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集装箱整个温度变化过程、相变材料的凝固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监测同实验中位置相同测点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相同测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最后通过计算实验与模拟测点之间的温度变化误差,得出其误差在工程要求中能够满足,因此认为本文中数值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方法的选择能够得到与实验相似的结果,在后续的计算中,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建立集装箱真实尺寸的数值计算模型,分别模拟计算相变材料—氯化钠溶液浓度为17%、18%、19%及20%时的温度场分布、凝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通过对四种浓度不同时刻的集装箱内温度场、箱内中心点温度及相变材料液相率的对比分析,找出能够满足应用要求的温度场,最终确定选择浓度1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本论文中的相变材料。
李朝霞[2](2006)在《兰州西北中学高中化学课堂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根据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要求,在研究兰州西北中学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高中化学课堂进行科学方法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二是对高中化学课堂进行科学方法教学提出了一些观点并提交了一些案例。全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综述本部分主要介绍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以及认真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分布本部分主要介绍高中化学教材中隐含的科学方法教育信息。第三部分、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内容、重点本部分主要介绍以教学论和新课标为依据,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各个环节作出整体安排和计划,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第四部分、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评价本部分主要介绍科学方法教育在学生、教师身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期得到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行为的目的。第五部分、教学案例本部分在上述四部分的基础上,根据笔者的学习和认识给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学案例。
赵长伟[3](2004)在《药物类水溶液扩散系数及相关热力学性质的测定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基酸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理论研究中重要的模型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抗坏血酸是人体发育成长所必需的药物。研究这些药类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研究相关的热力学性质,可以获得对生命系统功能控制的机制,同时可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变性行为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这些药物类水溶液的扩散系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激光全息干涉装置,并验证了该装置的可靠性。选择甘氨酸等8种代表性的氨基酸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了298.15K下二元水溶液的液相扩散系数。并通过外推方法得到了无限稀释液相扩散系数,结果与由统计力学方法推导出的无限稀释液相扩散系数所得结果吻合很好。为考察温度对液相扩散系数的影响,用金属膜池法测定了葡萄糖、维生素C和L-苏氨酸三种物质从298.15K到328.15K下的液相扩散系数。并提出了含有温度关联项的估算模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很好。其次为系统地研究扩散系数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这些药物类水溶液的相关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用石英振动管精密密度计和粘度计测定了从293.15K到333.15K不同温度下上述8种氨基酸二元水溶液的密度和粘度,考察了温度对体积和粘度等数据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偏摩尔体积和粘度系数等重要的热力学数据。并应用基团贡献法得到了氨基酸中一些相关基团对偏摩尔体积和粘度系数的贡献值。为研究溶剂对氨基酸热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测定了298.15K下L-苏氨酸和L-精氨酸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C混合溶剂中的密度和粘度。并相应计算了得到了偏摩尔体积、迁移偏摩尔体积、粘度系数和理论水化数等热力学数据。同时考察了氨基酸侧基对迁移偏摩尔体积的贡献。可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等相关性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苑乃香,谢东坡[4](2003)在《分子性质演示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分子性质演示器及实验方法 .该仪器能演示初中化学中的“液体分子扩散实验”和“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实验”
焦小平[5](2002)在《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比较全面的论述了作者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与体会。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分析 综述国内外有关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主体参与思想地论述;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把整个学习过程分成的九个阶段;根据对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与迁移理论的理解,提出化学教学中应如何设计教学程序,以突出学生主体性。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实验方式。实验班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35-40分钟左右。 2:实验班教学程序。根据加涅对学习过程的划分,提出实验班化学教学程序及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和突出学生的“主体”。 3:实验过程。详细阐述作者每一教学程序中的做法。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与评价。从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就改进教学提出建议。
安长忠[6](2001)在《如何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补充篇)》文中研究说明自本刊去年第 1~ 2合期刊登《如何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一文以来 ,全国各省市区先后有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大学基础课教师、各级教研员、高三学生等纷纷写信或打电话 ,认为该文所介绍的方法 ,对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求将该文中因篇幅而省略的内容补齐 ,以便全面学习和效仿。据此 ,我们约请原文作者———宁夏银川市教科所安长忠老师 ,将原省略部分精心分类整理成九部分 ,本期全部刊出。毋庸置疑 ,若将这九部分与原文结合起来学习使用 ,定会取得更佳的复习效果
陈建国[7](2001)在《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文中指出
二、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论文提纲范文)
(1)无动力蓄能保温集装箱热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集装箱概述 |
1.2.1 集装箱的特点 |
1.2.2 集装箱的分类 |
1.2.3 保温集装箱研究现状 |
1.3 相变蓄能技术概述 |
1.3.1 相变蓄能材料的分类和选择 |
1.3.2 相变蓄能材料及其热工特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工作 |
1.4.2 课题创新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集装箱保温方式的设计 |
2.1 气象资料 |
2.2 集装箱保温方式设计 |
2.3 保温材料的选择 |
2.4 相变蓄能材料的遴选 |
2.4.1 相律、相图理论 |
2.4.2 相变机理 |
2.4.3 相变蓄能材料的遴选 |
2.4.4 氯化钠溶液的热物性参数 |
2.5 保温层及相变材料层厚度关系的计算 |
2.6 保温层、相变材料层厚度的确定 |
2.6.1 相变材料层厚度的估算 |
2.6.2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装箱模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实验验证 |
3.1 集装箱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 数值计算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控制方程 |
3.2.3 界条件 |
3.3 计算区域离散化 |
3.3.1 网格生成技术 |
3.3.2 GAMBIT简介及网格划分 |
3.4 控制方程离散与求解 |
3.4.1 控制方程离散 |
3.4.2 离散方程的求解 |
3.5 模拟结果分析 |
3.5.1 集装箱内温度场分析 |
3.5.2 相变材料液相率分析 |
3.6 集装箱模型实验 |
3.6.1 实验台的搭建 |
3.6.2 实验原理 |
3.6.3 实验方案 |
3.6.4 实验结果分析 |
3.7 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3.7.1 实验与模拟对比 |
3.7.2 对比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装箱数学物理模型的仿真模拟 |
4.1 研究对象物理模型 |
4.1.1 相变材料浓度选择的物理模型 |
4.1.2 集装箱保温层不同厚度模型 |
4.2 计算方法的确定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网格无关性分析 |
4.3.2 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兰州西北中学高中化学课堂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正文目录 |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综述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二、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分布 |
三、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内容、重点 |
(一) 教学目标 |
1、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层次划分 |
2、教学目标的课时设计 |
(二) 基本内容 |
(三) 进行科学方法课堂教育的基本方法 |
四、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评价 |
(一) 基本理论 |
(二) 评价标准 |
1、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
2、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
(三) 基本方法 |
五、教学案例 |
(一) 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二) 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三)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五)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六) 通过测试巩固科学方法教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3)药物类水溶液扩散系数及相关热力学性质的测定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 言 |
第一部分 液相扩散系数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液相扩散系数的定义 |
2.2 液相扩散系数的测量方法 |
2.2.1 似稳态测量法 |
2.2.2 非稳态测量,只在实验终了时分析结果 |
2.2.3 非稳态测量,不断或间歇地分析浓度 |
2.2.4 Taylor分散法 |
2.2.5 其它方法 |
2.3 液相扩散理论 |
2.3.1 流体力学理论 |
2.3.2 Eyring绝对速率理论 |
2.3.3 统计力学理论 |
2.3.4 Lamm-Dullien方法 |
第三章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
3.1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简介 |
3.1.1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原理 |
3.1.2 全息干涉的必要条件 |
3.1.3 实时全息干涉术的优点 |
3.2 实时全息干涉法测液相浓度场的原理 |
3.2.1 折射率与浓度的关系 |
3.2.2 参考条纹法 |
3.2.3 计算折射率的误差分析 |
3.3 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
3.3.1 实验光路及观测池 |
3.3.2 液液传质模拟装置 |
3.3.3 实验步骤 |
3.3.4 计算机采集和图像的自动存储 |
3.3.5 在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四章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液相扩散系数的研究 |
4.1 实验药品 |
4.2 不同时刻的条纹图 |
4.3 全息干涉图处理 |
4.3.1 图像的数字化 |
4.3.2 图像的预处理 |
4.3.3 图像分割 |
4.3.4 图像细化 |
4.3.5 特征提取 |
4.4 扩散系数的计算(费克第二定律法) |
4.5 装置的可靠性验证 |
4.6 计算结果 |
4.7 分析和讨论 |
4.8 存在的问题 |
4.9 改进设想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属膜池法测量液相扩散系数的研究 |
5.1 实验原理 |
5.2 实验装置 |
5.3 分析方法及药品 |
5.3.1 药品 |
5.3.2 分析方法 |
5.3.3 分析仪器 |
5.4 实验操作 |
5.4.1 溶液的配制 |
5.4.2 密度粘度的测定 |
5.4.3 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 |
5.4.4 搅拌转速的选择 |
5.5 膜池常数的标定 |
5.6 方法及装置的可靠性验证 |
5.7 扩散系数测定 |
5.8 实验结果 |
5.9 实验误差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液相扩散系数的关联和估算 |
6.1 本半经验模型的目的 |
6.2 半经验模型方程形式的确定 |
6.3 半经验模型参数的拟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无限稀释液相扩散系数的关联方程 |
7.1 关联方程的推导 |
7.2 数据的搜集与评选 |
7.3 方程参数回归方法 |
7.4 计算结果和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氨基酸水溶液热力学性质研究 |
第八章 氨基酸水溶液体积性质研究现状 |
8.1 研究概况 |
8.2 影响偏摩尔体积的一些因素 |
8.2.1 pH对氨基酸偏摩尔体积的影响 |
8.2.2 中性盐对氨基酸偏摩尔体积的影响 |
8.2.3 温度对氨基酸偏摩尔体积的影响 |
8.2.4 溶剂对氨基酸偏摩尔体积的影响 |
第九章 氨基酸在水和混合溶剂中的体积性质 |
9.1 偏摩尔体积的基本理论 |
9.1.1 表观摩尔体积 |
9.1.2 理论水化数 |
9.2 实 验 |
9.2.1 仪器 |
9.2.2 试剂 |
9.3 实验结果 |
9.4 结果与讨论 |
9.4.1 基团贡献 |
9.4.2 温度对氨基酸偏摩尔体积的影响 |
9.4.3 结构水合作用模型 |
9.4.4 迁移偏摩尔体积 |
9.4.5 氨基酸侧基R的贡献 |
9.4.6 理论水化数 |
9.5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 论 |
主要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实验测定数据 |
附录二 半经验模型数据 |
附录三 全息干板处理液配方 |
致 谢 |
(4)分子性质演示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酒精与水混溶的实验现象 |
2.1 扩散现象试验 |
2.2 热胀冷缩现象试验 |
2.3 酒精与水混溶的体积变化规律 |
3 演示器的设计、加工制作与实验操作方法 |
3.1 设计图形与规格设计图形见图1. |
3.2 设计原理 |
3.3 加工制作与实验验证 |
3.4 操作方法 |
4 该演示器的功能及优点 |
(5)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 理论分析 |
1.1 、 问题的提出 |
1.1.1 、 国外的研究 |
1.1.2 、 国内的研究 |
1.2 、 理论基础 |
1.2.1 、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体参与思想 |
1.2.2 、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 |
1.2.3 、 加涅的教学事件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教学思想 |
2 、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方式 |
2.2 、 实验班教学程序 |
2.3 、 实验过程 |
3 、 实验结果与评价 |
3.1 、 考试成绩比较 |
3.2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3 、 不足之处 |
3.4 、 改进措施 |
4 、 相关性比较 |
5 、 三点建议 |
6 、 参考文献 |
7 、 后记 |
(7)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论文提纲范文)
1 演示方法 |
1.1 液体互溶后体积减小 |
1.2 液体互溶后体积增大 |
3 实验原理 |
4 题型示例 |
四、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动力蓄能保温集装箱热工特性研究[D]. 赵执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2]兰州西北中学高中化学课堂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 李朝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4)
- [3]药物类水溶液扩散系数及相关热力学性质的测定与研究[D]. 赵长伟. 天津大学, 2004(04)
- [4]分子性质演示器的设计[J]. 苑乃香,谢东坡.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
- [5]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D]. 焦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2(01)
- [6]如何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补充篇)[J]. 安长忠.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Z1)
- [7]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J]. 陈建国. 化学教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