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史

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史

一、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高笑枫[1](2021)在《基于多方计算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对隐私数据保护在当今愈发重要。安全多方计算主要应用于隐私数据的联合计算,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发掘数据的价值。安全多方计算提供了多方参与联合计算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在不暴露隐私数据的前提下得到约定函数的结果。安全多方计算技术在电子投票方案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安全电子投票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电子投票方案在具体实现中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包括非对称加密和秘密共享等。本文的工作内容是基于安全多方计算设计一个具备全隐私性、安全性和无凭证性的安全电子投票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结合具体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实现了一套安全电子投票系统。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不要求使用者具备理论知识。经测试验证,过程与结果准确,实现了安全电子投票方案的计算过程。本文实现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相比于传统的电子投票系统提高了安全性和隐私性。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票人的选票不会被泄露。选票保密的作用包括不会被候选人得知某一投票人的投票结果以及第三方数据库管理者也无法获取投票人的选票。2.候选人的得票数不会被公开。一般的计票排名中,候选人的得票数会被公开,无法保证候选人的隐私权。本文设计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实现了在不暴露候选人得票数的前提下进行安全计票并得到排名。3.投票人无需同时在线投票。在投票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进行投票,本文设计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支持投票人不同时在线的情况下进行安全投票。

李淑春[2](2021)在《生存困境与伦理重构:任璧莲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Gish Jen,1955—)出生于美国纽约。200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着名文学评论家、女权主义理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称任璧莲为美国历史上八位最伟大的女性小说家之一,把她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和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大奖及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作家齐名。任璧莲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崭露头角,却以其对美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悉,作品中展现的睿智观点,以及幽默的叙事技巧而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任璧莲在小说中对美国社会表现出广泛的关切,伦理、消费社会、性别、创伤、种族和宗教等都是任璧莲小说关注的焦点。任璧莲的小说展示美国少数族裔移民,特别是美国华裔移民的生存困境和伦理困境,提出自己具有创意的、灵活的伦理重构前景。本文由如下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概述任璧莲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梳理国内外任璧莲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探讨任璧莲小说所展示的在消费社会中华人两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通过主体间性实现性别伦理的重构。首先,本文关注任璧莲小说中华人男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美国身份建构与自我异化。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消费者通过符号,实现社会身份的建构。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华人男性正是通过服饰、汽车和别墅等一系列的消费符号来建构美国身份和追寻“美国梦”。然而,在消费社会中,“美国梦”精神内涵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行。正是因为如此,华人男性的“美国梦”终成幻影。消费社会价值观使新教伦理和儒家伦理逐渐走向双重崩溃的境地,美国沦落为“一片自由的荒野”。其次,父权制与消费社会的共谋使华人女性成为欲望客体,导致她们主体性的缺失和生存困境。任璧莲在小说中展现了一群华人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从依附蜕变为自立,开始打破沉默,与性别不平等进行抗争。在小说中,华人颠覆白人主流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实现两性主体性的建构;通过性别平等和性别对话,完成华人性别伦理重构。第二章聚焦任璧莲小说中呈现的由战争、暴力、恐怖事件以及种族歧视和偏见等引发的创伤记忆,以及由此导致的少数族裔移民的生存困境和伦理困境,关注小说中重构家国伦理的尝试。首先,在任壁莲的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中,美国柬埔寨华裔深受移民美国前亲历的柬埔寨红色高棉创伤记忆的困扰。他们遭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痛苦,导致夫妻伦理错置。不仅如此,由父爱缺失导致创伤代际传递,致使华裔少年无法顺利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从而引起青少年犯罪的频发。其次,在长篇小说《爱妻》、《典型的美国佬》和《希望之乡的梦娜》中,任璧莲描述了种族歧视和偏见引起的创伤记忆,以及族际伦理困境。这些创伤记忆使华人移民极力阻止他们的子女与白人的婚姻,导致异族婚姻成为不被祝福的婚姻。在新时代,种族偏见出现新模式,各族裔因为种族差异而互相歧视;异族婚姻导致身份认同困惑。最后,任璧莲提出身份自由流变的构想,认为身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族裔少年因此实现身份的自我建构。各种族之间通过爱的救赎和种族融合,最终实现家国伦理重构。第三章探讨任璧莲小说中由宗教原教旨主义导致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重构宗教伦理。宗教是美国文化的底色。由宗教引发的问题一直是多种族、多文化及多宗教信仰的美国社会的痼疾,也是近年来世界上暴力恐怖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小说的主题之一,世界各大宗教在她的小说中都有广泛涉及。在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中,任璧莲的秉承她对美国重大社会问题关注的创作风格,呈现美国多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小说展现了由原教旨主义引起的宗教偏执对家庭和社区伦理的僭越。作者提出通过对话和潜对话重构家庭和社区伦理的期许。根据世界宗教界的观点,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通过对话重构宗教伦理是非常重要的。结论部分综合全文,提出任璧莲小说的伦理目标是通过平等、融合和对话,建构一个性别、种族、文化和宗教多元共生、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李梦玲[3](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陈一雷[4](2020)在《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后半叶,西方批评理论界开始了“空间转向”,学者们从地理、建筑等实体空间研究拓展至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学科。人们不再停留在探讨物理空间,而是将空间与社会、政治、文化、种族、性别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空间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命题。电影作为以空间建构为重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建构虚拟世界的艺术形式,成为空间研究的重要对象。迄今,以空间视角切入研究电影之成果不在少数,但是,将21世纪近20年好莱坞电影作为一整体,系统、全面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为此,本论文以相关空间理论为手段,对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进行一个整体观照,以期揭示其空间寓意。在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中,类型片的视角较为常见,因为它很好地兼顾了市场、受众、商业等因素,突出了好莱坞工业体系中的影片共性,但缺憾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类型的分法缺乏严谨逻辑、类型的内涵互有渗透、跨类型和反类型等情况带来的挑战等等。而事实上,好莱坞电影的实质是“类型其表,现实其里”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商品和艺术品,而是意识形态、商业利益、社会舆论、艺术思维的角力场。因此在本论文中,弱化类型,偏重题材,分别以“都市”、“族裔”、“战争”和“科幻”四种题材片为重点,研究好莱坞电影空间呈现方式及其背后的深刻寓意。选择这四个种类,是因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在空间表现上独具特色,展现出电影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考。除绪论外,论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进行了交代;对21世纪好莱坞四种题材电影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最后交代了论文的整体架构。第一章概述交代论文的理论框架、选择四种题材片的缘由以及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首先,论文阐明了论文的总体理论框架。接着,以分析西方空间批评转向入手,指出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特征,以及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理论,即:借鉴了亨利·列斐伏尔和爱德华·索亚的三元辩证法,分别从第一空间(物质的和现实的)、第二空间(精神的和意识形态的)和第三空间(真实的,包容开放的)来讨论21世纪好莱坞4中题材片中的空间特征及其蕴含,同时结合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镜头空间呈现,挖掘空间艺术特色。最后,还对使用“题材”而非“类型”进行了说明,对为何选择四种题材以及四个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二章聚焦都市题材片,讨论都市空间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面貌。本章主要以《爱乐之城》《阳光小美女》《三块广告牌》《海边的曼彻斯特》《社交网络》等为研究对象,探讨都市空间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现代指向。首先,论文对“景观”一词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实质的讨论,揭示现代社会通过视、听、影像等景观集聚,建立起一整套消费信仰,深刻主导着人们的消费理念。然后,从都市空间、家庭空间与网络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上述影片空间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最后,论文指出:电影通过对景观的巧妙编码,美化了“美国梦”神话;通过小镇底层人的遭遇,传递出空间正义缺失与人际关系异化的信息;通过都市知识精英的竞争,反映了后资本主义时代知识作为生产力,重塑社会空间。第三章以族裔题材片为中心,讨论美国边缘群体的空间诉求。本章主要以《藩篱》《月光男孩》《绿皮书》《撞车》等代表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21世纪美国族裔题材电影中的种族、身份、文化冲突等问题。这些电影通过白人与生存状态的再现,反映了由于白人主流文化霸权,使得有色人种个人空间受到挤压,最终导致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对峙与冲突。通过有色人种精神空间的再现,表达了有色人种的诉求。论文认为与历史上好莱坞种族题材电影不同的是,这些新世纪电影拓展了族裔空间,使得原先被边缘化的、甚至封闭的族群空间得以打开,传递出全球化时代,人类追求和平、公正、友好相处的积极思想,彰显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第四章以战争题材片为对象,讨论好莱坞通过本土与异域空间的建构,以揭示电影“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后殖民思维范式,同时,分析通过战争与创伤话题的讨论,影片制作者所要表现的当下诉求。本章主要以《拆弹部队》《美国狙击手》《血战钢锯岭》《逃离德黑兰》等战争影片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这些影片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人性与道德、历史与记忆等主题。“9·11”事件后,反恐战争成为美国的中心任务。战争题材影片担负起传递美国思想、展示美国力量的任务。因而,这些影片一方面通过战场空间另类英雄形象塑形,来宣示大国力量、展示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以此来抚慰“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则通过异国与本土空间的二元架构,凸显了美国在各方面的优势,折射出“西优东劣”的后殖民主义思维模式。但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浓郁的意识形态思想之外,也反映了诸如记忆与创伤,人性与道德,杀戮与救赎等主题。第五章集中讨论科幻题材片,以揭示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人与科技如何相处的思想。本章主要以《阿凡达》《降临》《水形物语》《她》等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现代科技如何重构了现实世界与个人空间,揭示出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应如何正确对待现代科技的主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不断挑战自然,从而改变了世界的秩序。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新世纪以来的科幻电影,通过狂欢化的虚拟空间建构,探讨了人与机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地球与外星人应和谐相处的问题,同时,也警示人们在后人类时代,人类应该理性地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克服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维模式。论文从空间视角切入,通过对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都市、族裔、战争和科幻题材电影的研究发现,上述题材的电影,空间设计独特,内蕴丰富。都市题材电影通过对都市不同景观的呈现,表达了在消费文化大潮裹挟下,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不同阶层都市人追求梦想、公平正义的美好愿望。族裔题材电影通过从对峙、敌意,走向互助、包容的族群与个人空间呈现,倡导一种理解、包容、和谐相处的积极思想。战争题材电影通过本土与异域中,“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呈现,一方面凸显美国人的英雄形象和霸主地位,抚慰了人们“9·11”事件精神上的创伤,另一方面则通过历史、记忆、创伤主题的展演,唤醒人们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科幻片通过虚幻空间的塑形,揭示了当下现实社会,人类应该处理好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倡导人类在智能化时代理性利用科技的理念。通过对21世纪好莱坞四种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研究,论文的结论是:1)这些影片讨论了20与2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打上了“后”时代特征的烙印,带有“后大都市”、“后工业”、“后殖民”与“后人类”等批评理论的诸多色彩;2)这四类题材片中,空间既是讨论社会诸多问题的媒介,同时也是影片表现的对象,透过空间既可以窥见美国社会万象,也能领略新世纪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魅力。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原来越多的问题,战争、瘟疫、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等等,相信本研究能为解决当今世界不同社会中的存在问题带来一定启发。21世纪以来,好莱坞优秀影片迭出,但因篇幅所限,另一些题材的优秀影片未能纳入研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

陈立朝[5](2019)在《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安全多方计算是由中国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在1982年率先提出的,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丰富,已是国际密码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今已成为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研究安全多方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安全多方计算中百万富翁问题,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问题,以及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百万富翁问题属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经典问题,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效率不理想,影响实际应用,而且,大多数方案不能区分两数是否相等这种情况,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解决百万富翁问题的新方案。首先,方案给出一种新的1-r编码方法,应用这种编码方法将保密数据进行编码,构造一个向量,使得保密数据与所构造向量是一一对应的。其次,基于此,本文把百万富翁问题转化为计算向量中两个元素的乘积问题,通过乘积结果区分两个保密数据的大小,进而解决了原问题,然后,应用EIGamal同态加密算法设计了相应的安全协议。最后,分析了新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复杂性以及性能,与已有相关协议比较,本文的协议不仅简单、高效,还能够更加细粒度地进行比较。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问题和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分别是保护隐私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中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两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目前大多数已有解决方案不能抵抗量子攻击,效率不理想,且采用云外包的解决方案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新方案。首先,在方案中给出两种0-1编码方法,然后,利用编码方法并分别结合NTRU同态加密体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设计出新协议,最后,分析了新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复杂性以及性能,文中设计的新协议相比已有解决方案不但可以抵抗量子攻击,而且效率更高。此外,针对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和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这两个新协议是首次给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抗量子攻击的解决方法。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设计了相应的安全协议,而且给出基于协议的相关应用。

李娜[6](2019)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小说《少年》研究》文中提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是十九世纪俄国着名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上,而对其创作的唯一一部成长小说《少年》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艺术特征。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通常是年轻人,除主人公外,作品中还有一类重要人物,即成长主人公的导师,他们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俄罗斯的成长小说创作始于1803年,以卡拉姆辛的《当代骑士》为开端。俄罗斯文学中着名的成长小说有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俄罗斯成长小说具有自传书写的传统,关注人物的精神成长,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本文中分析了《少年》中主人公阿尔卡季的成长历程。在阿尔卡季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两位父亲——生父韦尔西洛夫和养父马卡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韦尔西洛夫是阿尔卡季成长的参照,阿尔卡季在他身上同时发现了高尚和卑劣两种品质,在认识韦尔西洛夫的过程中,阿尔卡季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品德的渴望;马卡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也是阿尔卡季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在阿尔卡季陷入精神上的迷茫时,他向阿尔卡季传扬基督教的福音,引导阿尔卡季做一个有美好品德的好人。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成长小说《少年》中独特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小说按照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将“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在瞬间中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在客厅、门槛、小饭馆三个特殊的时空中,分别发生了对主人公成长有着不同意义的事件。

董思遥[7](2019)在《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选举不仅使政治统治得以合法化,而且也赋予了选民政治参与的权利。选举如此重要,当然不能被其他因素所干扰。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选举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金钱的支持。金钱本无“原罪”,关键是当金钱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就带有了“原罪”。在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活动的开支主要由候选人自己承担,候选人要想赢得选举不仅要吸引选票,还要筹集钞票。候选人筹集选举经费必然要寻求各种各样群体的支持,如何确保二者之间不会形成利益输送关系,不仅仅关乎到政治的清廉能否实现,更关乎到民主的本质能否彰显。为了确保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不被侵犯,为了促进选举过程的公平正义,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选举经费制度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民主政治的考验之一。美国是如何监管选举经费的,在其选举花费堪称世界第一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社会却不为所动,笔者带着这样的困惑展开了研究。本文以美国联邦一级的选举经费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清晰的呈现其形成背景和生长逻辑;第二,分析这一制度的运行机制,从选举经费的来源、支出和监管三方面完整的再现制度全貌;第三,将其放于美国特定的场域下,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这一制度的实际影响。正文的安排如下:第一章归纳了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酝酿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初创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发展期(20 纪中叶-21世纪初)、成熟期(21世纪初期以来)。研究发现,这一制度的演变呈现一种改革与复辟交织、变革不彻底的特征,选举经费的监管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二章主要从选举经费的来源、支出和监管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运行机制。从来源来讲,美国联邦选举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但以候选人自筹为主;从支出来讲,美国联邦选举经费主要开支在以广告为主的大众传媒上,现行制度对于候选人的开支总额一般不做限制;从监管来讲,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独立的监管机构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来有效落实选举经费的监管工作。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对现行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评价,这一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反对腐败、维护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权利,但矛盾的是制度的实际运行却在侵蚀着美式民主政治。结论部分从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变革特点和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个总结性地评论,本文认为如何处理好政治平等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是美国解决选举经费监管争议的关键。

梁明辉[8](2019)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提升》文中研究说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美国犹太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美国犹太人由社会边缘得以进入主流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于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国内犹太人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的学术资料,分析罗斯福总统执政前后美国犹太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认同方面的差异,从而论证罗斯福总统的施政策略对于美国犹太人社会地位提升所产生的巨大作用。通过回溯犹太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来论述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给予美国犹太人的历史性机遇,以期挖掘出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犹太人影响力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回溯了犹太人进入美国的历史背景,并在经济生活、公众生活中对罗斯福执政前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考察。第二章主要梳理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美国犹太人的历史渊源。第三章则详细论述了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所出台的社会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帮助美国犹太人成功摆脱贫困与歧视。第四章则是论述了罗斯福时代结束后,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经济和公众生活等诸多方面影响力的提升。综合分析美国犹太人在美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是美国犹太人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总统对美国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公正政策进行了改革,从而给予了美国犹太人以“机会平等”的起点。罗斯福总统执政前的美国犹太人之所以长期徘徊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起点不平等”,美国犹太人遭受着制度性的歧视,既得利益集团把持着社会的主要资源,社会财富的不公正分配导致美国犹太人长期以来难以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进行了调整。政府得以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方式深度介入到美国的经济生活中,这使得政府可以更为直接地帮助到美国的犹太群体。另外罗斯福对原有的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广泛考虑到占社会多数的中下社会群体。在这种理念下出台了社会保障法案、推进高等教育的公益化和普及化、对童工问题的整治等措施都使得美国犹太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罗斯福时代的许多政策都带有补偿性的色彩。犹太族群与主流群体之间不平等得到遏制,许多勤奋努力地犹太人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但这只是族群分层中弱势族群由被歧视状态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而已,并没有出现所谓犹太人控制美国之类的夸张影响力。

张宪军[9](2019)在《美国书写 ——索尔·贝娄文学创作的“美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出身于犹太移民家庭的知识分子,索尔·贝娄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知识,将文学艺术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面对战后社会问题迭出、精神危机不断的美国社会,小说家索尔·贝娄感时伤事,以“社会的历史学家”的手笔勾勒出了一副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在评论家和记者每每强调他的犹太作家身份时,他曾经予以反驳说:“我写的是美国”。对于他的这种说法,许多人认为他是像绝大多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犹太人一样,很介意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所以一些有着逆反心理的研究者更是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贝娄的民族性即犹太性的研究上,但贝娄说的没错,他确实写的是美国,虽然他作品中许多人是犹太人,但他们都生活在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他们,一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不可能脱离了美国这个大环境,另外,贝娄的作品中的人物还有许多不是犹太人,他不像辛格和马拉默德那样有着狭隘的民族性。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的是美国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发展史。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创作的“美国性”进行研究。贝娄文学创作的“美国性”是一种相对的美国性,它不同于那种广义的美国性,是相对他创作的“犹太性”相对而言的(他文学作品中具有犹太因素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诸多的文学史着作都将其文学创作归入“美国犹太文学”,但“美国犹太文学”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因为“美国犹太文学”并不是一个创作流派或者是一种文学运动,美国犹太作家在创作思潮、题材内容、内涵倾向、艺术趣味和审美方式上确实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学特征。如果说“美国犹太文学”概念的界定主要建基于犹太作家的出身背景及其对犹太生活的某种运用和表现的话,那么犹太作家除了具有相同的犹太出身背景外,在对犹太素材的具体运用以及对犹太传统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贝娄之所以公开反对将自己归纳入“犹太作家”行列中,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美国人,身为一个美国公民,深受美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影响,善于从美国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和生活,因此,美国的社会生活成为他创作中取材的来源。贝娄创作的所体现的“美国性”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笔下的主人公虽然多为犹太人,但作者通过他们故事的书写所呈现的主要是普通美国市民的生活、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不像其他犹太作家那样,仅仅关注作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的境遇与精神状况。其次,贝娄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美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从美国的经济的变迁(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30年代“罗斯福新政”在挽救经济危机上所做的诸多努力,40年代经济逐渐稳定,50年代进入“丰裕社会”,以及后来逐步发展到后工业时期、后现代消费社会)到美国政治的变迁(二三十年代思想领域的宽松,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冷战,民主的异化,超级大国的核竞赛,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60年代的学生造反,美国开展太空开发和星球大战计划等等),以及美国城市的变迁(二十世纪20年代的美国虽然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在此后的岁月中,美国的城市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娄不仅写出了此后的发展情况,还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处境与思考回溯了此前的情况,特别是芝加哥城市的整个发展历程),都远远超出了某个特定族裔的狭窄视野。其三,贝娄作品中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式的理想和价值观:贝娄认为“美国梦”的核心在于平民理想主义,知识分子对于美国“自由、平等、正义、民主、富裕”思想的扞卫,以及体现在每个个体的言行中的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而犹太民族的宗教信念和道德理想在现实面前往往无能为力,因而常常是他作品中加以反思的对象,而不是像其他犹太作家那样作为坚守的立场与维护的信条。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索尔·贝娄文学创作“美国性”的研究来确立索尔·贝娄作为一个“美国作家”的鲜明形象。这篇论文虽然拟从社会学和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去研究贝娄文学创作的美国性,揭示索尔·贝娄如何对历史事件进行情节化处理,把美国history变成具有个性色彩的his story,以及其中表现出的社会学思想,但不可能完全按照概念去堆砌材料,而是有重点地观照贝娄文学创作“美国性”的某些方面,全文分别从纵向——大萧条岁月至美国后现代社会和横向——芝加哥和纽约两座城市着眼,展开叙述,揭示了贝娄是如何通过历史事件、人物命运以及真实城市与文学城市的相互作用来描写美国的,这里有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麦卡锡主义、60年代思想解放、冷战的东西方对抗、美国的太空计划,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以及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温馨与冷漠,信仰的坚守与背叛,城市的暴力与犯罪等等,而这些琐碎的细节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继绪论部分对贝娄研究现状进行疏理,提出自己的论点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之后,论文用六章的篇目对索尔·贝娄的“美国性”展开论述,主要考察贝娄文学作品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平民生活、知识分子状况和美国的城市。第二章《20-40年代:大萧条岁月中的平民生活浮世绘》主要根据贝娄的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分析他是如何围绕作品的主人公奥吉·马奇的经历来描写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芝加哥这个美国第二大城市的人生百态的,写出了经济危机对社会各阶层造成的影响,美国梦的破灭感,面对破产和失业大潮这些人是如何抗争和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的巨大努力,小说主人公在困顿的境地中是如何一面挣扎一面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第三章《50年代:丰裕社会中的美国悲剧》通过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洪堡和西特林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告诉人们,随着世异时移,原来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发迹的人在今天已经成为英雄和成功者,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以苦为乐、生气勃勃的时期,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时期已告结束,粗俗的物质主义的风气熏染了整个美国社会,甚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神经末梢,而被美国社会所毁灭的则是不与社会苟合、热爱善与美、坚持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诗人。社会整体对浪漫主义、对诗的激情、对诗人和艺术家的戕害才是今日的“美国的悲剧”。第四章《60年代:时代的耶米利哀歌》通过赫索格的经历,指出在60年代初期麦卡锡主义造成的恐怖仍在威胁着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害怕动辄得咎,所以只好把自己的思想看法保留在内心里,而不是与他人交流。为改变改变美国面貌,青年人发起造反运动,但在造反运动中由于青年人的冲动和偏激,将这场运动引入了歧途,虽然年轻人想要摆脱现代社会体系的束缚,把现实社会变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但运动中的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自我表现和发泄,而非自我控制,造反运动的挫折和失败感使的不少青年人失去了信心,他们怀着沮丧的心情或消极避世,或沉沦堕落。贝娄通过赛姆勒在纽约的见闻对极端主义思想进行了强烈的攻击。第五章《70-80年代:民主的反讽》通过《院长的十二月》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两部作品的分析,说明美国社会虽然对外向来是以标榜自己的民主而着称,但在现代社会中,美国民主的价值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它对国内的种族贫富差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要打破这种现状的行为反而予以打击和压制,为的是维持社会表面上的和谐。在美国,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但实际情况却往往相反,当今的美国政府机关以公平正义为名行破坏公民权利之实。第六章《美国后现代:生命个体的不断游移》考察了贝娄的最后的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说明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从现代性的噩梦以及它的操控理性和对总体性的崇拜中苏醒过来,进入后现代浅表层松散的多元化中,生命个体也成为不断游移的存在,他们在性别认同、宗教信仰与性取向、理性思想判断等诸多问题上表现出异质的、不稳定的性格特征,沉溺在消解精神、反主流姿态和渎神的狂欢之中。第七章《美国双城记:芝加哥与纽约》则从横向对贝娄作品中对美国城市的描写进行了研究,指出贝娄作品的发生地基本上都是在芝加哥和纽约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这两个城市的历史变迁,目睹了它的繁荣与衰败,对它们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更因为纽约和芝加哥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代表和典型,是美国当代文明、当代都市文明的象征和缩影。所以,在他的揭示下,从大萧条时期城市破败的景象到二十世纪后期美国大都会多彩缤纷的场景一一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郝美丽[10](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方计算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安全多方计算技术及相关知识研究
    2.1 对称加密算法
    2.2 非对称加密算法
        2.2.1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同态性
        2.2.2 加法同态的Paillier加密算法
    2.3 数字签名技术
    2.4 比特承诺技术
    2.5 秘密共享技术
    2.6 不经意传输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全多方计算协议研究
    3.1 安全多方计算的定义
    3.2 安全多方计算的适用模型
    3.3 基于混淆电路和不经意传输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3.4 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和秘密共享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3.4.1 基于秘密共享的安全多方计算场景分析
        3.4.2 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和秘密共享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3.5 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安全多方排序协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电子投票方案设计
    4.1 经典的FOO安全电子投票协议
    4.2 基于萨莫尔秘密共享的安全电子投票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设计需求分析
    5.2 设计工具介绍
    5.3 安全电子投票系统总体框架
        5.3.1 数据库建立及表的创建
        5.3.2 登录注册模块
        5.3.3 密钥生成模块
        5.3.4 安全投票模块
        5.3.5 安全计票模块
        5.3.6 结果公布模块
    5.4 系统测试
        5.4.1 验证码发送测试
        5.4.2 注册登录测试
        5.4.3 非对称加密函数测试
        5.4.4 投票模块测试
        5.4.5 萨莫尔秘密共享函数测试
        5.4.6 计票模块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生存困境与伦理重构:任璧莲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任璧莲:“当代美国文学景观中的一朵奇葩”
    二、任璧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问题、对象、思路、方法
第一章 消费社会对人的异化与华人性别伦理重构
    第一节 华人男性在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一、符号消费:华人男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美国身份建构
        二、拜金主义:在消费社会中华人男性“美国梦”的幻灭
        三、自由的荒野:华人男性在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第二节 父权制与消费社会的共谋:华人女性的生存困境
        一、主体性的缺失:父权制传统对华人女性的规训
        二、消费规训:华人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主体间性:华人性别伦理重构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华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二、颠覆“性别刻板印象”与“美国梦”醒:华人男性主体性的建构
        三、主体间性:华人性别伦理重构
第二章 创伤记忆与家国伦理重构
    第一节 红色高棉创伤记忆与家庭伦理困境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错置的夫妻伦理
        二、创伤代际传递:父爱的缺失与迷途的少年
    第二节 种族创伤与族际伦理困境
        一、种族创伤记忆:异族婚姻困境
        二、族际互为“他者”:身份认同困惑
    第三节 身份自由流变与家国伦理重构
        一、身份自由流变:族裔身份自我建构
        二、爱的救赎与种族融合:家国伦理重构
第三章 宗教偏执对人伦的僭越与宗教伦理重构
    第一节 “理想社会”式微:宗教偏执对家庭伦理的僭越
        一、原教旨主义之殇:多宗教美国社会困局
        二、“理想社会”式微:宗教偏执对家庭伦理的僭越
    第二节 “意义之网”的虚妄:宗教偏执对社区伦理的悖逆
        一、为宗教而宗教:“意义之网”的虚妄
        二、睦邻伦理的失衡:宗教偏执对社区伦理的悖逆
    第三节 对话与潜对话:宗教伦理重构
        一、对话与潜对话:家庭与社区伦理重构
        二、宗教共同体:宗教伦理重构
结语 平等·融合·对话:任璧莲小说的伦理旨归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研究的空间维度
    第一节 空间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一、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特征
        二、空间理论与时代语境
    第二节 题材选择与空间特性
        一、题材:一种内部视角的考量
        二、题材选定的共性与逻辑
    第三节 20世纪好莱坞空间建构回顾
        一、好莱坞的运作策略
        二、20世纪好莱坞的空间建构特点
第二章 都市空间:景观社会中的异化
    第一节 都市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一、生产与消费的都市景观
        二、流动与混杂的空间体验
        三、破碎与疏离的家庭空间
    第二节 “美国梦”的追寻与都市精神危机
        一、物质都市的梦境
        二、都市心态的异化
        三、现代信仰的崩塌
第三章 族裔空间:主流话语边缘的呐喊
    第一节 族裔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一、对峙冲突的族群空间
        二、自我封闭的地理空间
        三、尝试融合的种族壁垒
    第二节 共同体的构建与族群关系反思
        一、族群话语的丧失与重构
        二、族裔内部的审视与反思
        三、种族关系的破冰与融合
第四章 战争空间:力量神话的宣示
    第一节 战争题材电影的空间呈现
        一、展示实力的战场空间
        二、危机想象下的异域空间
        三、充满创伤的精神空间
    第二节 国家力量的宣示与反思
        一、意识形态的询唤
        二、空间秩序的构建
        三、来自人性的叩问
第五章 科幻空间: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一节 科幻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一、狂欢化的视觉空间
        二、灾难想象下的生态空间
        三、充满疑虑的赛博空间
    第二节 视觉狂欢与后人类反思
        一、景观电影的迷思
        二、和谐生态的期许
        三、人类主体性的追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安全多方计算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安全多方计算与现代密码学概述
        2.1.1 现代密码学概述
        2.1.2 安全多方计算概述
        2.1.3 安全多方计算与现代密码学关系概述
    2.2 安全多方计算中的基本概念
        2.2.1 参与者与攻击者
        2.2.2 模型介绍
        2.2.3 不可区分性定义
        2.2.4 安全性定义
        2.2.5 信息论安全与计算安全
        2.2.6 协议的复杂性
    2.3 几个重要密码学概念和算法
        2.3.1 密码系统与密码体制
        2.3.2 同态加密技术
        2.3.3 ElGamal同态加密算法
        2.3.4 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
        2.3.5 多密钥NTRU全同态加密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百万富翁问题的高效解决方案及应用
    3.1 问题描述与转化
        3.1.1 编码与问题转化
        3.1.2 实例说明
    3.2 协议设计与分析
        3.2.1 具体协议设计
        3.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3.2.3 协议 3.1 的安全性分析
        3.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3.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3.3 基于协议的应用—保密数据查询
        3.3.1 问题描述
        3.3.2 问题的转化
        3.3.3 具体协议
    3.4 本章小结
4 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协议及应用
    4.1 问题描述与转化
        4.1.1 编码与问题转化
        4.1.2 实例说明
    4.2 协议设计与分析
        4.2.1 具体协议设计
        4.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4.2.3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4.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4.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4.3 基于协议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多方保密计算最值协议及应用
    5.1 问题描述与转化
        5.1.1 编码及问题转化
        5.1.2 实例说明
    5.2 协议设计与分析
        5.2.1 具体协议设计
        5.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5.2.3 协议 5.1 的安全性分析
        5.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5.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5.3 基于协议的统计学应用—多方保密计算极差
        5.3.1 问题描述
        5.3.2 问题的转化
        5.3.3 具体协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小说《少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成长小说概述
    第一节 成长小说的释义
    第二节 俄罗斯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少年》中人物的成长历程
    第一节 阿尔卡季成长的环境
        一、“偶合家庭”中的“偶然成员”
        二、“罗特希尔德思想”的追求者
    第二节 阿尔卡季成长的参照——韦尔西洛夫
        一、韦尔西洛夫高尚的一面
        二、韦尔西洛夫卑劣的一面
    第三节 阿尔卡季的精神指引
        一、母爱——拯救的力量
        二、阿尔卡季的精神之父——马卡尔
    第四节 阿尔卡季的精神内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长小说《少年》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事的时间特征
        一、“过去”与“现在”的交错
        二、“瞬间”的艺术
    第三节 时空特征
        一、时间的象征意义
        二、特殊的时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例证来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 研究范围
        2.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现状简评
    (四)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及不足
一、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酝酿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
        1. 金钱与选举的联系日益密切
        2. 酝酿时期的监管尝试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初创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
        2. 初创时期的立法推进
    (三)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发展期(20世纪中叶-21世纪初)
        1. 竞选媒介和制度的变化
        2. 发展时期的立法完善
    (四)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成熟期(21世纪初期以来)
        1. 《两党竞选改革法案》颁布以来
        2. “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之后
二、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 联邦选举经费的来源
        1. 联邦选举经费的直接来源
        2. 联邦选举经费的间接来源
    (二) 联邦选举经费的支出
        1. 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的支出
        2. 公民个人和团体组织的外来开支
    (三) 联邦选举经费的监管
        1. 完善的法律体系
        2. 独立的监管机构
        3. 信息的公开透明
三、对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评价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积极影响
        1. 保障了选举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扩展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3. 增进了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消极影响
        1. 助推了选举费用的膨胀
        2. 影响了选举的公平性
        3. 滋生了政治腐败
        4. 削弱了政党组织的地位
四、结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一)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变革特点
    (二) 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8)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罗斯福执政前美国犹太人的处境
    第一节 犹太移民进入美国
    第二节 经济生活中的犹太人
    第三节 政治生活中的犹太人
第二章 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犹太人的渊源
    第一节 罗斯福与美国犹太人
    第二节 美国犹太选民支持罗斯福
    第三节 埃莉诺·罗斯福人权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罗斯福总统执政下的美国犹太人
    第一节 文官政治化与犹太人参政
    第二节 改革行政机构吸纳美国犹太人
    第三节 为犹太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第四节 帮助犹太童工走出工厂
第四章 “后罗斯福时代”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提升
    第一节 美国犹太人政治影响力获得提升
    第二节 美国犹太人在教育领域影响力提升
    第三节 美国犹太人经济影响力获得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国书写 ——索尔·贝娄文学创作的“美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索尔·贝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索尔·贝娄研究
        1.2.2 中国的索尔·贝娄研究状况
    1.3 本论文的目标、方法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论文所要达到的目标
        1.3.2 作为象征资本的“美国性”
        1.3.3 深刻的社会观察家:社会学研究思路的引入
        1.3.4 小说家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历史学家:新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1.3.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20-40 年代:大萧条岁月的平民生活浮世绘
    2.1 美国的“福斯塔福式背景”
        2.2.1 二三十年代的芝加哥众生相
        2.2.2 大萧条时期黑人聚居区场景
        2.2.3 中产阶级的破产
        2.2.4 失业、流浪与反抗斗争
    2.2 大萧条的孩子
        2.2.1 贫家儿童初长成
        2.2.2 在大萧条的日子里
        2.2.3 奥吉·马奇的后经济危机岁月
    2.3 贫困的雌性化
    2.4 美国梦破灭了吗?
第3章 50年代:丰裕社会中的美国悲剧
    3.1 美国进入丰裕社会
    3.2 波西米亚精神的衰微与洪堡之死
    3.3 西特林:顺向社会化与精神复归
第4章 60 年代:时代的耶米利哀歌
    4.1 麦卡锡主义的遗毒与赫索格的沉默
    4.2 造反之后:在爆发之中堕落
        4.2.1 局外人还是局内人?
        4.2.2 青年人为什么要造反?
        4.2.3 我们需要离开地球吗?
第5章 70-80 年代:民主的反讽
    5.1 社会批评:被压制的声音
    5.2 假花:不识庐山真面目
        5.2.1 民主社会的婚姻:爱的缺失与爱的堕落
        5.2.2 美国政府机构:为谁辛苦为谁忙
第6章 美国后现代:生命个体的不断游移
    6.1 后现代及其特征
    6.2 拉维尔斯坦:生活在半梦半醒之间
    6.3 成也恣仿,败也恣仿
第7章 美国双城记:芝加哥与纽约
    7.1 美国城市与文学想象
        7.1.1 真实城市与文学城市
        7.1.2 城市特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7.1.3 缘何有“城愁”?
        7.1.4 观察城市的角度:在地性的体验与跨地性的审视
    7.2 城市与城事:地理空间、政治与文化的表征与居民生活
        7.2.1 作为地理空间结构的芝加哥与纽约
        7.2.2 作为政治与文化表征的芝加哥与纽约
        7.2.3 城与人:作为市民生活的芝加哥与纽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方计算的安全电子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笑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生存困境与伦理重构:任璧莲小说研究[D]. 李淑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4]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D]. 陈一雷.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D]. 陈立朝.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小说《少年》研究[D]. 李娜.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美国联邦选举经费制度研究[D]. 董思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 [8]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提升[D]. 梁明辉. 郑州大学, 2019(02)
  • [9]美国书写 ——索尔·贝娄文学创作的“美国性”研究[D]. 张宪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百万富翁的财富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