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歌科技将开股东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莹[1](2017)在《《中国日报》翻译实践报告 ——以新闻翻译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新闻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翻译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一个窗口,在全球化的驱动下,中国受众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传播交流,与之相对,其他国家也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在与中国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新闻已经成各国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渠道。因而新闻翻译是有必要的,我们只有加深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86年由丹·斯珀伯(DanSperber)与迪贝德丽·威尔逊(DeirdreWilson)合着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给笔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角度,开拓了翻译界思路和视野。关联理论的产生,对认知交际理论也是一种探索,交际不单单涉及编码、转换和解码的过程,还涉及到人的认知推理。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翻译的研究和探讨将会对英语新闻翻译提供巨大帮助。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索,通过具体的《中国日报》爱新闻网站的翻译实例来探讨新闻翻译的方法。因此,有关关联理论的阐释及其在新闻翻译中的具体翻译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分析总结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出解决的方案,就文本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举例分析,最后笔者把此次翻译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报告,并且指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未来的新闻翻译有所助益,给相关的新闻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郭承恩[2](2011)在《论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文中提出股东大会召集制度是保证股东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股东大会的顺利进行又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召集制度对于公司运作的意义之重大。新《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召集制度作了很大的完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放宽了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条件限制。其次,细化了股东大会的召集权和主持权。最后,修改并明确规定了股东大会召集的通知期限等。可以说,新《公司法》中有关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完善,为股东大会的顺利进行,保障股东和公司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我们必须正视新《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对股东大会召集制度规定的不足,以为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公司制度奠定基础。本文作者以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制度为主题,探讨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本文除去绪论,共分为四章以及结论等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股东大会召集制度在我国立法中的历史演进,为本文的探讨提供历史背景及立法背景。第一章,有关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从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概念、意义等作了介绍,同时,对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为以下分析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缺陷奠定基础。第二章,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立法的域外镜鉴,该部分中,作者对我国的股东大会召集制度与域外立法进行细致比较,以发掘可供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立法借鉴之处,使我国的公司制度更好地与国际立法接轨。第三章,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缺陷探究,作者在前文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从立法总体及具体细致表现两方而探讨了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缺陷,讨论了存在缺陷的原因,为下文讨论完善措施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完善,本章中,作者在前面三部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分别从立法整体及具体细节方面对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以真正实现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价值。结论,完善股东大会召集制度,必须正视股东大会召集制度存在的缺陷,从我国立法及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寻求正确的完善道路,达到保护股东及公司整体利益,规范公司制度,促进公司制度趋向成熟的目的。
翁洪波[3](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三十年中,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随着原有对机构投资者持股限制的法律、法规的变迁,机构投资者已经取代了个人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并且彻底的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的扩大、持股比例的提高,其在公司中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深入分析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和公司财务政策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态度。针对中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频频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寄予厚望。2006年证监会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十一条规定:“机构投资者应在公司董事选任、经营者激励与监督、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是否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上市公司财务决策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如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若是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是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发达国家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的兴起与演变,并对其经济根源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环境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的股利、再融资政策,考察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是否发挥。同时以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分置这一难得纯净事件检验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股东积极主义的内涵做了解释,阐释了美国股东积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随后对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相关领域的文献作较为全面的梳理,最后对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有效性研究作系统的回顾、整理与归纳。第三章对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机理做了相关分析,首先介绍了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接着概括了影响股东积极主义的相关因素,最后构建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的理论模型。第四章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背景分析。首先介绍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国内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目前现状介绍,最后结合具体的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行为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行为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异常分红“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积极的监督治理作用。第六章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分类表决制度下,上市公司再融资表决事件是否发挥积极作用;以2001—2004年进行增发、配股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再融资宣告日的市场反应和再融资实施后的长期绩效,考察机构投资者在公司再融资事件上是否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是否对公司再融资实施后进行监督治理。第七章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从股改公司对价支付水平、股改方案修改后前后对价支付差异和流通股股东在股改过程的财富增值三个角度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在股改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八章从经营绩效和市场表现两个角度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的内生性。第九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第一、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的发放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但是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异常分红”的可能性越小。第二、在分类表决制度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再融资否决结果显着正相关,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再融资的短期市场表现较好,在实施股权再融资后机构投资者一直长期持有的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较好。第三、从股改公司对价支付水平、股改方案修改后前后对价支付差异和流通股股东在股改过程的财富增值三个角度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股改过程中并没有通过其自身具备的谈判优势而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假说。第四、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于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同时也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郭越[4](2006)在《股东大会召集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股份制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界和实务界也越来越关注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然而,对作为股东权之一的股东大会召集权,学界至今仍没有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股东大会召集权问题在我国面临法律缺失的尴尬境地。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虽然较好地平衡了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反映了目前经济发展条件下对法律调整的各种客观要求,进一步体现了保护投资者权利、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但新《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规定中,在保护了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条款而在实践中引致争议。因此,如何平衡股东之间在股东大会召集上的权利和利益,顺利地召集股东大会,从而形成公司意思决定,则成为股东大会召集权研究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召集权为研究对象,对股东大会召集权的概念、性质﹑股东大会召集权的构成﹑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行使以及股东大会召集权的完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推动股东大会召集权理论的深化,并为股东大会召集权在我国所面临的理论匮乏、立法缺失、司法不力等问题的解决略尽绵薄之力。本文分四章对股东大会召集权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股东大会召集权的一般理论。首先,基于公司法理论和股东权的原理,明确了股东大会召集权这一概念是指符合条件的权利主体认为有召开股东大会的必要时,按照法律规定提请董事会召集会议以及在董事会不同意该提议时,依法召集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对其权利性质(民事权利性和社员权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从对基本理念的分析入手,构筑理论平台。其次,从法理学和民法学的视角分析了股东大会召集权,指出其作为一种私权利应以民法的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为理论基石,加强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我国公司制度的完善。第三,从公司组织制度的角度,简
黄学敏[5](2006)在《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监管研究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不断下跌。截至2005年年中,中国证券市场告别上证指数曾经的历史高点2245点整整4年,跌幅高达55%。证券投资的“财富效应”完全丧失。2001年股市的流通市值为1.7万亿元,目前仅为1.4万亿元,如果剔除其间新股上市融资因素,流通市值减少了8000亿元。股票市场显然已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应有的投资回报。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逐年增长(2004年GDP跃居世界第六),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根据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晴雨表的理论,显然我国股市一直以来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众所周知,进入2005年,我国股票市场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恢复股市正常的定价功能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证券市场需要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应的严厉的政府监管。根据LLSV等人1的研究,只有加强投资者保护,特别是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管,才是稳定与发展证券市场的关键。股票市场是对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合理定价并以此有效配置资源的场所,而分散的定价机制又十分依赖上市公司披露相关的价值信息,要求其披露的信息能够真实、公允。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以财务报告为信息披露的核心。因此,各国股票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均围绕着财务信息的话语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博弈。正如LLSV系列研究所揭示的,只要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财务欺诈、内幕交易等方式进行欺诈获利的空间和机会,公司高管及其控股股东或最终控制人就没有动机去正常经营,从而容易发生损害中小股东根本利益的证券欺诈行为。在所有的证券欺诈中,以财务欺诈为主的虚假陈述对市场影响最大。我国研究金融腐败的学者谢平、陆磊2指出,上市公司违法的暗数远远超过已经被发现以及被处罚的数量,这意味着无数曾经欺诈或正在欺诈的上市公司还隐藏在冰山之下。因此,本文认为必须对股市加强正本清源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上市公
刘永光,陈碧珍[6](2005)在《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目次一、导言二、日本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规定三、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的规定对我国的启示一、导言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12月29日颁布以来,在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在立法时未曾
刘永光,陈碧珍[7](2005)在《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导言二、日本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规定三、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的规定对我国的启示一、导言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12月29日颁布以来,在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在立法时未曾
陆淳[8](2004)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有价证券的可转让市场逐渐培育。与此同时对有价证券发行方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也应让所有投资者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信息,以便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特定制度安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以及目前制度的局限性,并相应提出改进建议。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的日益发达,人们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会计信息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究竟什么是会计信息?这是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我较多采用了实证和国际比较的办法来阐述我的观点。并提出了我对改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想法。
黄湘源[9](2003)在《股权之争冤家路狭》文中研究说明股权之争历来生生不息的动因,由于国有股权的似退不退、欲退犹疑的趋势,和民企股东的似进犹退,欲进犹疑,而成了“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桂昭君[10](2002)在《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乃至中坚力量,而资金瓶颈却一直阻碍着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步伐。由于制度上的限制,民营企业通过买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方式正逐渐被理论界所重视。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独创性地分析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经济绩效和制度绩效。在经济绩效层面,我们通过对买壳上市各步骤的模型化分析,最终得出壳资源的合理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营企业如何在买壳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制度绩效层面,从内部制度绩效和外部制度绩效两个方面作了论述。内部制度绩效主要从对企业本身来考虑,包括改善企业产权结构,优化企业治理机制等;外部制度绩效则是从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诸如整个资本市场、整个经济结构出发,考察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所带来的外部收益。同时,文章还对这些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认为“一股独大”和子公司上市现象在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中的普遍存在削弱、稀释了其对制度绩效的获得。最后文章对上述绩效作了实证检验,进一步论证了这些绩效的获得程度。
二、天歌科技将开股东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歌科技将开股东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日报》翻译实践报告 ——以新闻翻译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新闻翻译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新闻翻译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第一节 译前准备 |
第二节 初稿翻译及修改过程 |
第三节 初译稿结束后的校对及复审工作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关联翻译理论的背景 |
第二节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
第三节 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
第四节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的区分 |
第四章 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一节 关联理论与新闻标题的翻译 |
第二节 新闻导语的翻译与语境效果 |
第三节 新闻文体的翻译方法 |
第四节 实现新闻主体意图的转换手段 |
第五章 翻译实践体会 |
第一节 翻译经验 |
第二节 翻译教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论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绪论 |
一、立法缺失阶段 |
二、立法探索、完善阶段 |
第一章 股东大会召集制度概述 |
第一节 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
一、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概念 |
二、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概述 |
一、股东大会召集事由 |
二、股东大会召集权人 |
三、股东大会的召集时间 |
四、股东大会的召集通知 |
第二章 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立法的域外镜鉴 |
第一节 股东大会召集条件的中外比较与借鉴 |
一、我国股东大会召集条件的立法现状 |
二、域外股东大会召集条件的立法情状及评价 |
第二节 股东大会召集权人的比较与借鉴 |
一、国内股东大会召集权人的立法现状 |
二、域外股东大会召集权人的立法情状及评价 |
第三节 股东大会召集通知的比较与借鉴 |
一、我国股东大会召集通知的立法现状 |
二、域外股东大会召集通知的立法情状及评价 |
第三章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缺陷探究 |
第一节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一般缺陷 |
一、立法内容欠明晰,法律适用困难 |
二、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层次待提高 |
三、缺乏必要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二节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具体缺陷 |
一、召集权人 |
二、召集时间 |
三、召集过程中的通知 |
四、缺乏召集冲突的处理措施 |
第四章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总体思路 |
一、立法完善 |
二、执法完善 |
第二节 完善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核心 |
一、完善股东大会的召集条件立法 |
二、完善股东大会的召集权立法 |
三、完善股东大会的召集通知立法 |
四、完善司法救济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三节 论文的改进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股东积极主义的内涵及演变过程 |
第二节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主要领域 |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有效性 |
第三章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机理 |
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方式 |
第二节 影响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因素 |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理论模型 |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制度背景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公司治理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的案例分析 |
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行为和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节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启示与政策性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股东大会召集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基本逻辑思路 |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一章 股东大会召集权的一般理论 |
一、股东大会召集权的内涵解构 |
二、股东大会召集权的理论基础 |
三、股东大会召集权的制度诱因 |
四、股东大会召集权的存在价值 |
第二章 股东大会召集权的构成 |
一、股东大会召集权的内容解析 |
二、股东大会召集权的适用范围 |
三、股东大会召集权行使的持股要件构成 |
第三章 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行使 |
一、股东大会召集权行使的方式 |
二、股东大会召集权行使的归属 |
三、股东大会召集权行使的障碍及司法救济 |
第四章 我国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
一、追本溯源:我国公司立法上的缺失 |
二、治标顾本:我国公司立法上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 谢 |
(5)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监管研究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关键概念辨析 |
1.5 研究流程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股票市场与投资者保护 |
2.1 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 |
2.2 投资者为什么需要保护:法律和公司治理(融资)的角度 |
2.3 投资者为什么需要保护:证券监管的视角 |
2.4 投资者保护的逻辑起点:防范财务欺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与财务欺诈:基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视角 |
3.1 柠檬市场、信号传递与管制 |
3.2 投资者决策理论、会计信息信号与贝叶斯定理(投资者决策理论与理想下的会计信息信号) |
3.3 财务欺诈与会计信号发送 |
3.4 财务欺诈的博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务欺诈的法律监管:基于历史和理论的解读 |
4.1 契约经济的局限性-合同的不完备 |
4.2 理解监管:一个分析框架 |
4.3 公共强制理论与财务欺诈的社会治理 |
4.4 过渡期的治理策略:加强制度建设与主动性监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务欺诈与主动性监管 |
5.1 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5.2 主动性监管的内涵与步骤 |
5.3 主动性监管的会计视角——会计准则 |
5.4 信息披露与主动性监管 |
5.5 法律监管与财务欺诈:理论与实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局限性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财务欺诈预警与主动性监管—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日本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召集权的规定 |
(一)日本公司法中的现行规定及其立法理由 |
(二)股东大会的召集权人 |
1.代表董事的业务执行权 |
2.代表董事之外的一般董事的业务执行权 |
3.少数股股东的召集请求权 |
4.关于召集决定手续的欠缺及无权力人的召集行为的法律效力 |
(三)股东大会的召集手续 |
1.通知的对象 |
(1)对记名股东的通知 |
(2)对名义变更后的股东的通知 |
(3)对尚未进行名义变更的股东的通知 |
2.通知的发送时间 |
3.通知的内容 |
4.股东大会的召集场所 |
三、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的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
(一)明确规定股东的股东大会召集权 |
1.关于提议股东的资格问题 |
2.关于召集权的行使程序问题 |
(二)赋予监事会召集权 |
(8)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 引言 |
2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因分析 |
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外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考察 |
1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形式 |
2 德国 |
3 美国 |
4 荷兰 |
5 巴西 |
第四章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
1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
2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
3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动机及其主要手法 |
1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行为产生的动机 |
2 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操纵的主要手法 |
第六章 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对策 |
1 公司内部 |
2 公司外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10)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 引言 |
1.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买壳上市现状 |
1.2 论文分析框架 |
1.2.1 本文的写作意义 |
1.2.2 论文结构 |
2 、 文献评述 |
2.1 壳、壳公司与壳资源 |
2.2 壳公司的价值 |
2.3 买壳上市的本质 |
2.4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制度渊源 |
2.5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经济渊源 |
2.5.1 筹集发展资金 |
2.5.2 拓展多样化经营模式 |
2.5.3 获取市场绩效 |
2.5.4 改善企业机制 |
3 、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经济绩效约束及比较 |
3.1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成本收益核算 |
3.1.1 买壳上市成本收益的价格模型 |
3.1.2 影响买壳上市交易价格的因素 |
3.2 买壳上市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3.2.1 IPO上市 |
3.2.2 发行企业债券 |
3.2.3 银行间接融资 |
4 、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制度绩效及其评价 |
4.1 内部制度绩效 |
4.1.1 改善企业产权结构 |
4.1.2 优化企业治理机制 |
4.2 外部制度绩效 |
4.2.1 调节上市公司的经济成分 |
4.2.2 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
4.2.3 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
4.2.4 引入投资热点,活跃市场交易 |
4.3 制度绩效获取的评价 |
4.3.1 “一股独大”与制度绩效 |
4.3.2 整体上市、子公司上市与制度绩效 |
5 、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绩效的实证检验 |
5.1 案例样本描述 |
5.2 买壳过程的实证检验 |
6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天歌科技将开股东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日报》翻译实践报告 ——以新闻翻译分析为例[D]. 赵梦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2]论我国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 郭承恩.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7)
- [3]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D]. 翁洪波. 厦门大学, 2008(08)
- [4]股东大会召集权研究[D]. 郭越.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5]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监管研究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D]. 黄学敏. 厦门大学, 2006(01)
- [6]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刘永光,陈碧珍.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5(01)
- [7]日本股东大会召集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刘永光,陈碧珍.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5(01)
- [8]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 陆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9]股权之争冤家路狭[J]. 黄湘源. 资本市场, 2003(12)
- [10]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桂昭君. 浙江大学, 2002(01)
标签:机构投资者论文; 公司法论文; 买壳上市论文; 股东大会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