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荆浩,马佳,成丽[1](2022)在《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当前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不系统、特色不突出、专业边界明显、新兴技术融合不足等问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出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紧密结合行业特色,着力塑造航空物流特色,依托航空精神加强专业思政建设;同时,要通过新兴技术的融合提升专业能级,通过"管工融合"打破边界实现跨界发展,通过校企协同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
许虎林[2](2020)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供应链的有序衔接,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有效推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物流合作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开展,虽然GTI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区域内国际物流合作效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在大图们江区域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各成员国对这一区域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从国际物流合作先行突破,但现有的国际物流发展现状表明,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规模化的第一阶段,没有达到大图们江区域成员国的预期。所以,本研究从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入手,首先将研究的地理范畴扩展为以大图们江倡议成员地理范围的经济辐射范畴为研究对象,突破了研究范畴的局限性。通过对国际物流合作概念的重新界定,明确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通关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探讨宏观层面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问题。在研究中明确了合作的基础源于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地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的通道基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源泉与动力及朝鲜与日本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通过对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分析,展示了合作发展的程度。尝试从国际物流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和国际物流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两个方面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突破已往物流研究中单一物流量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对总结出的国际物流五方面影响因素核心变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些变量对国际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原因,为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分析提供了前期基础。研究中,通过耦合方法将国际物流五方面合作的各变量耦合处理,经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国际物流环境指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国际物流效率指标、国际物流成本指标和国际物流市场指标等五个效应指标,引入效用理论,利用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并结合倒U型模型分析法对五个方面指标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五个方面的效应情况。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经过二个阶段发展,处于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合作机制主要有四种机制,即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国际物流合作专门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解决跨境国际物流中的即时问题,影响了跨境国际物流合作的流畅性,仅形成了双边收益分配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清关互认模式、企业间双边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模式等;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合作以及电商国际物流方面取得成效。通过对进(出)口国际物流五方面28个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进口与出口的量(额)的二个方面四个维度上,各变量全部体现其直接影响作用,但直接影响程度不同。对出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户贸易壁垒、海关手续负担、本地竞争的强度、价值链宽度、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货运及时性、清关效率、物流服务能力、货物可追溯性、法律框架解决纠纷的效率、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对进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本地竞争的强度、当地供应商质量、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海关手续负担、清关效率、货物可追溯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官员的决定中徇私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合作水平低,各国政策和合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不同,各国间国际物流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对国际物流的发展产生冲击。通过对五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分析,得出,对进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和国际物流市场三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是递增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也基本反映出这一点。而对出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二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作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还处于合作规模扩大阶段,没有进入质变的平衡发展阶段,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各替代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是必然的。针对上述研究,借鉴国内外物流合作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图们江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对策建议: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和通道畅通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傅肖男[3](2020)在《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电商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消费者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需要也逐渐增加,物流行业随之发展壮大。营运资金对延长企业附加值,实现企业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营运资金加强管理,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物流行业具有资金需求缺口大和周转密集的特点,营运资金日常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物流企业营运资金加强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价值链管理是企业站在整体战略管理角度,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战略优势的一种管理工具。价值链管理理念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是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帮助企业站在总体战略目标上管控企业营运资金,有利于增强企业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系统与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国内物流行业开始出现了转变,怎样全面管理物流行业被纳入重要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在了解了顺丰速运价值链管理思想与营运资金管理之间的关系后,从理论方面研究了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论文以顺丰速运为例,通过互联网、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等渠道,查阅了解与论文创作相关的理论资料,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所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本文通过研究当前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状况,了解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特点及价值链结构,从纵向和横向对其营运资金管理的整体情况予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判断,找出当前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据存在的问题,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依据确立企业战略定位,并将渠道理论与供应链理论相结合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建立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王文静[4](2020)在《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已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和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挑战和机遇无处不在。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发展水平,能够保持高效地运转。高科技行业在近些年迅速崛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有一些企业只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忽略了对一些服务于核心业务的支撑业务的优化升级,导致整体发展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问题日渐突出。销售物流对于研发计算机硬件的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支撑业务,它是供应链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作用是保证高科技产品能准时安全的送到客户的手中。业务量的增多要求销售物流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能够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匹配。A公司主要研发并生产服务器产品,目前正面临着销售物流管理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薄弱的销售物流管理使得其业务升级优化过程陷入混乱,急需一套科学有效地方案来对销售物流管理进行优化。本文以A公司的销售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销售物流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用新的工作方式取代陈旧落后的工作方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业务处理能力,从而为销售业务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进行优化方案设计时,从销售物流作业管理和销售物流承运商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对于作业的管理,对订单处理的作业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规定了订单处理各阶段的作业流程和关键细节。对承运商作业的管理,建立了承运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评价的指标和规则,并量化处理各项指标,科学规范了承运商管理的方式。为了使优化方案能顺利实施,从公司层面、部门层面、持续改善三个方面阐述了保障优化方案实施的措施。销售物流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了销售物流的管理水平,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支持。作业流程优化设计重新规范了销售物流作业的方式,使员工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承运商管理优化为承运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督促承运商积极配合完成物流配送工作。保障措施为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公司层面的保障为销售物流管理系统的优化营造良好的大环境,部门层面的保障更专注人员和TMS等与方案实施密切相关的必要支持,持续改善则为销售物流管理工作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翟梅[5](2020)在《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汽车的产销量急剧增长,汽车物流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物流已被众多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可挖掘潜力、提高竞争力的最佳途径。物流外包也以其能降低运作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加速组织重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等优点而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汽车制造企业经营战略。从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看,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主导型物流模式。本文从汽车整车物流的特点出发,以F汽车公司为例研究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汽车整车物流运作模式优化问题。F汽车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汽车制造合资生产销售企业,公司现有一流的焊装、涂装、总装生产车间以及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有一流的产品质量和高端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然而,如今汽车市场激烈竞争,F汽车公司的整车物流己成为整车销售的瓶颈制约:不断上涨的整车物流成本,导致整车销售总成本日益扩大;低效落后的整车运输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严重影响了整车交付质量和数量。第三方物流现有的服务,不但没有提升客户对F汽车公司商品车满意度,而且逐渐影响F汽车公司己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商品车的市场销售。面临这样的形势,如何优化调整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提升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销售效益,是本文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以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和汇总有关第三方物流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优化方案。首先,文中介绍了第三方物流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其次,在总结分析第三方物流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管理模式与方法,包括优化库存结构、优化整合信息系统、制定各环节详细流程、制定整车承运商管理及办法细则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并预测了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的预期效果。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系列的优化改善方案,通过优化方案达到对第三方物流精益化管理,F汽车公司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运输成本降低等使得F汽车公司持续发展。
张馨元[6](2020)在《CF公司物流流程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管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内部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流畅的物流会拉高企业的仓储管理成本、影响生产效率,因此优化内部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是现代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军机作为国家重要武器资源,需求量连年攀升,CF公司作为军机制造企业,需要完成严峻的生产任务,同时物流管理也将面临考验,即高强度生产带来的物料数量与品类的激增、更加密集的物流配套活动及高额的物流管理成本。为了快速适应生产活动、敏捷配套生产任务,CF公司亟需开展物流管理流程优化,对物流流程进行整体测量、评估、控制及改善,减少流程的不增值环节,提升物流流程整体运行效率,灵活、高效保障生产活动的实施。本文将CF公司的物流管理流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流程诊断和流程分析的方法,对CF公司物流管理中关键流程进行识别、优化。首先在梳理流程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流程优化、流程再造的理论依据及ECRS等流程诊断工具、流程优化工具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内外部行业分析及CF物流管理业务现状分析,点明了CF公司物流管理的重点是解决物流流程效率低下的问题。然后对CF公司物流管理流程进行了诊断,找出了三个关键业务流程:实物上架、拣选配套、发放出库,及每个业务流程中影响流程高效运作的原因,最后运用流程优化的工具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给出了三个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最终完成CF公司物流流程的整体优化研究。本文提出的流程优化方法可以为其他军机制造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龚雅玲[7](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钟衡,胡军,胡廷贵,龚亚琪[8](2019)在《面向航空制造的智能生产物流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分析了国内外航空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智能物流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航空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物流运转结构和运转支撑体系设计了智能物流架构体系,根据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方法,给出了智能物流系统构建所需的管理体系、关键技术及发展模式,为航空强国建设过程中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张晓军[9](2019)在《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产业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威慑力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其快速发展能够带动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产品具有产业链条冗长、制造技术密集、物料品类繁杂、供应商分布广泛等特征,供应链管理能力必然成为航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航空产业供应链管理研究,有利于提高航空产业管理效率、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进而支撑整个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的发展。黄田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大型国有航空制造企业,在国内航空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职能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优化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供应链管理流程显性化程度低,非增值环节多,职能部门间工作协作效率低,给供应链管理成本、效率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是航空产业国有制造企业供应链状况的真实写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有多种理论和方法,基于流程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是针对传统大型制造企业供应链变革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承接黄田公司发展规划,针对其供应链管理特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供应链管理和流程变革理论,对标先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对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研究,给出优化方案,不仅能够促进黄田公司自身供应链管理提升,更对国内航空产业供应链整体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供应链理论研究情况及黄田公司供应链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查阅,从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研究及应用现状、业务流程重组基础理论、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等相关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并分析介绍了黄田公司发展历史、现状、规划以及供应链主要特点。(2)对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应用SWOT分析、标杆企业对标分析,结合黄田公司发展现状及供应链特点,分析研究了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情况,并从组织机构、管理流程、供应链计划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诊断,分析了黄田公司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还存在的主要问题,表明了在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中,最需迫切解决的是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问题。(3)对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管理优化进行了研究从基于流程的企业管理顶层架构变革、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流程体系优化设计、面向航空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三大方面开展优化研究。制定了黄田公司流程优化的目标及原则,进行了公司顶层流程框架及组织机构的设计,开展了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设计,并对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业务着重进行了优化设计。文章最后在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方法,探索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
张玉婷[10](2019)在《C制造公司热表处理物流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传统国有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和挑战,特别近年来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航空制造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极大。航空制造业集工艺设计与制造执行于一体,是知识、技术密集度极高的产业。航空产品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制造活动复杂程度高,其生产也具有典型的特点:离散式生产,产品结构、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产品配套的零件种类和数量众多,加上大量的结构件需要机械加工与装配,使得生产过程、协调关系非常繁杂且生产周期长。因此,航空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一直是一项热点与难点问题。我们发现,国外优秀航空制造企业如波音、空客,都是逐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改善物流管理等方式来转变其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精益化生产的。因此,建立一套精益、高效率的生产物流流程,是实现精益制造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国航空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C公司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的特大型企业,建于1958年,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近年来,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利润都连年创下新高,近三年的订单充足,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同时,公司的产品正不断升级换代,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管理提升的需求迫切,然而,囿于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与职能管理方式,C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一直还停留在分散管理传统模式阶段,特别是公司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瓶颈工段——热表处理工段,其生产物流流程与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生产制造不精益、效率低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需要深入剖析现状并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优化方案。本文介绍了生产物流的计划与控制相关理论、物流流程优化理论、生产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生产物流的相关理论、方法,作为研究应用的基础,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其次,通过理论与对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物流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剖析生产阶段中物流流程的断点和难点问题,并依托相关数据支撑,总结出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物流中在组织架构、生产流程、生产物流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最后,本文提出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物流的优化方案:革新组织架构、优化生产物流流程、优化生产物流布局,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物流布置的实际情况、科学的物流数据分析,通过一定的物流分析方法优化了生产物流设施的布局。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保障设施,保障生产物流流程优化的顺利实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对C公司热表处理的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思路,同时能为同行业企业在物流管理、精益管理与仓储管理方面的实践带来一些参考与借鉴。
二、航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 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
3 结语 |
(2)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际物流合作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际物流合作的一般分析 |
2.1 基本概念及界定 |
2.1.1 大图们江区域 |
2.1.2 物流与物流系统 |
2.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合作 |
2.1.4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合作 |
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 |
2.2.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2.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2.3 国际物流合作相关理论 |
2.3.1 区域物流理论 |
2.3.2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
2.3.3 国际物流绩效理论 |
2.3.4 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 |
第3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基础 |
3.1 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
3.1.1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 |
3.1.2 国际物流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制度环境 |
3.2 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了通道基础 |
3.2.1 陆海联运通道形成 |
3.2.2 国际物流口岸和港口节点形成 |
3.3 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
3.3.1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规模扩大是国际物流合作的源泉 |
3.3.2 国际贸易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的动力 |
3.4 朝鲜与日本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增添了活力 |
3.4.1 朝鲜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
3.4.2 日本促进了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增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 |
4.1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进程 |
4.1.1 合作萌芽阶段(2005-2009) |
4.1.2 合作形成和扩大阶段(2010-现在) |
4.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模式 |
4.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成效 |
4.3.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
4.3.2 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效果 |
4.3.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电商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国际物流影响核心因素的选择分析 |
5.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 |
5.2.1 理论模型 |
5.2.2 实证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实证检验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机制分析 |
6.1.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来源 |
6.1.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效用分析 |
6.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2 模型的构建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
7.1 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 |
7.1.1 建设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 |
7.1.2 补充、完善和优化现有合作机制 |
7.1.3 协调各国区域内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 |
7.1.4 建设具有竞争活力的物流市场环境 |
7.1.5 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管制影响 |
7.2 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 |
7.2.1 建设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
7.2.2 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
7.2.3 加快区域国际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
7.3 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 |
7.4 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通道畅通化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价值链管理研究综述 |
1.4.2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
1.4.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
1.4.4 文献评述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价值链理论 |
2.2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3.1 战略管理理论 |
2.3.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3.3 渠道关系管理理论 |
第3章 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
3.1 物流行业简介 |
3.2 顺丰速运概述 |
3.2.1 顺丰速运简介 |
3.2.2 顺丰速运组织结构 |
3.3 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与价值链的关系 |
3.3.1 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特点 |
3.3.2 顺丰速运价值链结构 |
3.3.3 顺丰速运营运资金管理与价值链的关系 |
3.4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4.1 顺丰速运内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4.2 顺丰速运外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5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
3.5.1 顺丰速运财务指标分析 |
3.5.2 顺丰速运非财务指标分析 |
3.5.3 顺丰速运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
3.6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6.1 战略管理角度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
3.6.2 物流管理角度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
3.6.3 资金筹集与配置角度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
3.6.4 信息流通角度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
第4章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构建 |
4.1 明确企业战略定位 |
4.1.1 确立资源整合的综合性物流总体战略 |
4.1.2 确立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
4.2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 |
4.2.1 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构建 |
4.2.2 综合型物流服务模式构建 |
4.3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资金流运作模式 |
4.3.1 基于价值链的资金流模式基本思想 |
4.3.2 基于价值链的融资模式效应分析 |
4.4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信息流运作模式---信息共享机制 |
4.4.1 信息共享机制的基本思想 |
4.4.2 信息共享机制的效应分析 |
第5章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实施 |
5.1 顺丰速运的战略实施 |
5.1.1 顺丰速运资源整合的综合性物流总体战略的实施 |
5.1.2 顺丰速运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5.2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物流管理模式的实施 |
5.2.1 顺丰速运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的实施 |
5.2.2 顺丰速运综合型物流服务模式的实施 |
5.3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资金流管理模式的实施 |
5.4 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信息流管理模式的实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及其销售物流管理情况概述 |
3.2 A公司销售物流工作现状 |
3.3 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
4.2 A公司销售物流作业管理系统设计 |
4.3 A公司销售物流承运商管理系统设计 |
第5章 优化后的销售物流管理系统实施的保障 |
5.1 公司层面的保障措施 |
5.2 部门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 持续改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2.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2.1.2 第三方物流的功能和作用 |
2.2 整车物流的概念 |
2.2.1 整车物流的概念 |
2.2.2 整车物流的分类 |
2.3 物流模式的选择 |
2.3.1 物流模式类型 |
2.3.2 企业选择物流模式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F汽车公司及其第三方物流概况 |
3.1.1 F汽车公司简要介绍 |
3.1.2 物流体系结构 |
3.1.3 物流部组织架构 |
3.1.4 第三方物流A公司简介 |
3.2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3.2.1 F汽车公司物流模式的发展 |
3.2.2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务现状 |
3.2.3 F汽车公司现有第三方物流管理及考核办法 |
3.3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商品车库存量大,库存成本高 |
3.3.2 缺乏物流网络布局,整车运输成本高 |
3.3.3 信息共享度不够 |
3.3.4 整车物流管理水平低 |
3.3.5 第三方管理及考核办法可操作性不强 |
3.3.6 客户服务水平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优化方案 |
4.1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优化目标 |
4.2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的具体方案 |
4.2.1 优化整车库存结构 |
4.2.2 区域分拨中心结构、配送与销售网络模式优化 |
4.2.3 共享信息平台系统的优化 |
4.2.4 整车运输服务策略与整车运输模式的调整和优化 |
4.2.5 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 |
4.2.6 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保障措施和效果分析 |
5.1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1.1 组织保障 |
5.1.2 制度保障 |
5.2 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
5.2.1 第三方物流优化效果预期 |
5.2.2 整车运输模式的优化成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CF公司物流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流程管理 |
2.1.1 流程的概念 |
2.1.2 流程梳理 |
2.1.3 流程规范 |
2.1.4 流程再造 |
2.1.5 流程优化 |
2.2 流程诊断工具 |
2.2.1 鱼骨分析法 |
2.2.2 帕累托图 |
2.2.3 关键成功因素法 |
2.3 流程优化工具 |
2.3.1 ESIA分析法 |
2.3.2 ECRS分析法 |
2.3.3 DMAIC模型 |
2.3.4 ASME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公司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3.1 行业发展现状 |
3.2 CF公司现状介绍 |
3.2.1 CF公司发展历程 |
3.2.2 CF公司发展现状 |
3.3 CF公司物流管理现状 |
3.3.1 CF公司物流管理部门 |
3.3.2 CF公司物流业务及特点 |
3.3.3 CF公司物流流程分析 |
3.4 CF公司物流流程优化的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F公司物流流程诊断 |
4.1 CF公司物流流程的总体框架 |
4.2 关键流程选择 |
4.2.1 关键流程选择方法 |
4.2.2 关键流程选择过程 |
4.3 实物上架流程诊断 |
4.3.1 存放物料与系统不符 |
4.3.2 录入不及时 |
4.3.3 库位记录错误 |
4.3.4 实物上架流程分析小结 |
4.4 拣选配套流程诊断 |
4.4.1 手工书写多 |
4.4.2 物料不在库位 |
4.4.3 拣选频率高 |
4.4.4 拣选配套流程分析小结 |
4.5 发放出库流程诊断 |
4.5.1 沟通协调耗时 |
4.5.2 信息传递不及时 |
4.5.3 发放出库流程分析小结 |
4.6 归因梳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F公司物流流程优化方案 |
5.1 流程优化的思路 |
5.2 实物上架优化方案 |
5.2.1 流程内容优化 |
5.2.2 流程步骤优化 |
5.2.3 流程职责优化 |
5.2.4 实物上架流程图(优化后) |
5.3 拣选配套流程优化方案 |
5.3.1 流程内容优化 |
5.3.2 流程步骤优化 |
5.3.3 流程职责优化 |
5.3.4 拣选配套流程图(优化后) |
5.4 发放出库流程优化方案 |
5.4.1 流程内容优化 |
5.4.2 流程步骤优化 |
5.4.3 流程职责优化 |
5.4.4 发放出库流程图(优化后) |
5.5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管理制度保障 |
5.5.2 信息系统建设 |
5.5.3 开展人员培训 |
5.5.4 加强过程监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的界定 |
2.1.2 物流业的界定 |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
4.3 本章小结 |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
5.4.1 模型设定 |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模型设定 |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
7.1.1 外部环境分析 |
7.1.2 内部环境分析 |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
7.2.1 替代效应分析 |
7.2.2 渗透效应分析 |
7.2.3 学习效应分析 |
7.2.4 协同效应分析 |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面向航空制造的智能生产物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企业生产物流存在问题 |
1.1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 |
1.2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
1.3 物流模式传统 |
2 智能物流结构体系设计 |
3 智能生产物流体系建设探索 |
3.1 管理体系建设探索 |
3.1.1 制度及规范标准制定 |
3.1.2 评价指标 |
3.1.3 组织管理模式 |
3.2 关键技术建设探索 |
3.2.1 物联网 |
3.2.2 自动识别技术 |
3.2.3 大数据 |
3.2.4 人工智能技术 |
3.3 集约化管理模式探索 |
4 结语 |
(9)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
2.1.1 供应链管理简述 |
2.1.2 供应链管理规范 |
2.1.3 航空产业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
2.2 业务流程重组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
2.2.1 业务流程重组定义 |
2.2.2 PEMM模型 |
2.2.3 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 |
2.3 标杆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3.1 波音公司 |
2.3.2 空客公司 |
2.3.3 华为公司 |
2.4 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 |
3 黄田公司简介 |
3.1 黄田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
3.2 黄田公司发展规划 |
3.3 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发展需求 |
4 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
4.1 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特点 |
4.1.1 供应网络范围广、延伸长 |
4.1.2 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
4.1.3 多品种、小批量的前拉后推式供应链 |
4.1.4 保密要求高 |
4.1.5 变更频繁 |
4.2 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分析 |
4.2.1 SWOT分析 |
4.2.2 标杆企业对标分析 |
4.2.3 供应链管理环境分析小结 |
4.3 黄田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3.1 组织机构 |
4.3.2 供应链流程架构 |
4.3.3 供应链计划 |
4.3.4 物流管理 |
4.3.5 供应商管理 |
4.3.6 信息系统建设 |
4.3.7 供应链绩效管理 |
4.3.8 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小结 |
5 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
5.1 基于流程的黄田公司管理顶层架构优化 |
5.1.1 流程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
5.1.2 黄田公司顶层流程架构设计 |
5.1.3 黄田公司流程型组织机构设计 |
5.2 黄田公司供应链业务流程体系优化设计 |
5.2.1 供应链业务流程总体设计 |
5.2.2 采购业务流程设计 |
5.2.3 供应链关键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
5.3 面向航空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5.3.1 供应链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目标 |
5.3.2 黄田公司供应链信息化建设重点 |
5.3.3 黄田公司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推进计划 |
6 结论 |
6.1 基本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C制造公司热表处理物流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和创新点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生产物流与流程优化相关理论 |
2.1.1 生产物流的计划与控制理论 |
2.1.2 物流流程优化相关理论 |
2.1.3 生产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2.1.4 仓库布局规划设计理论 |
2.2 行业国内外生产物流管理优化情况 |
2.2.1 物流流程优化研究 |
2.2.2 基于SLP分析的物流布局优化研究 |
2.2.3 基于EIQ分析的仓库布局优化研究 |
3 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物流流程现状分析 |
3.1 C公司业务概况 |
3.2 C公司生产物流管理概况 |
3.3 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物流流程概况 |
3.4 C公司热表处理生产流程概况 |
3.4.1 C公司热表处理车间概况 |
3.4.2 C公司热表车间生产管理模式情况 |
3.4.3 热表车间瓶颈工段生产物流流程分析 |
3.5 C公司热表处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
3.5.1 生产组织构架不适应现有生产模式 |
3.5.2 生产物流流程粗放 |
3.5.3 生产物流布局不精益 |
本章小结 |
4 C公司热表处理流程优化方案 |
4.1 热表处理流程优化方案总述 |
4.1.1 优化方案制定的目标 |
4.1.2 优化方案制定的原则 |
4.1.3 优化方案制定的总框架 |
4.2 优化模块一:组织架构 |
4.2.1 设立独立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
4.2.2 车间生产工段组织结构优化 |
4.3 优化模块二:生产物流流程 |
4.3.1 优化车间计划生产管理流程 |
4.3.2 优化氧化工段生产物流流程 |
4.3.3 优化喷漆工段生产物流流程 |
4.4 优化模块三:生产物流布局 |
4.4.1 生产线现场布局情况 |
4.4.2 生产过程物流量分析 |
4.4.3 优化生产区布局 |
4.4.4 优化库房内布局 |
4.5 方案实施效果对比评估 |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航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探析[J]. 荆浩,马佳,成丽. 物流技术, 2022(01)
- [2]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D]. 许虎林. 吉林大学, 2020(03)
- [3]顺丰速运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傅肖男.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A公司销售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 王文静. 山东大学, 2020(10)
- [5]F汽车公司第三方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 翟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CF公司物流流程优化[D]. 张馨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8]面向航空制造的智能生产物流体系研究[J]. 钟衡,胡军,胡廷贵,龚亚琪.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9(09)
- [9]黄田公司航空产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研究[D]. 张晓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C制造公司热表处理物流流程优化研究[D]. 张玉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