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43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夏章[2](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张继发[3](2021)在《T2DM患者血脂异常调查及探讨宋平教授治疗T2DM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第二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探究国医堂专家宋平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组方规律。第二部分要点如下: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宋平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作为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及纳排标准的患者性别、年龄、化验、处方等资料,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处理,输出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常用组合,分析组方用药规律和特色,并通过熵聚类分析新方的临床意义,并用图、表等形式展示。结果:(1)四气五味归经:四气以寒性药物最多,其次是温性、平性药物;五味以甘味药物最多,其次是苦味、辛味药物;归经以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肺经、脾经、心经、胃经和肾经药物。(2)高频药物: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等为主,代表药物有黄精、天花粉、玉竹、五味子、白术、丹参、绞股蓝、虎杖、荠菜花。(3)常用组合:天花粉-玉竹-黄精、天花粉-白术、玉竹-黄精-五味子、葛根-天花粉-黄精、天花粉-生地黄、白术-五味子、丹参-茯苓、白术-茯苓。(4)熵聚类新方:A旋覆花_白花蛇舌草_白及_白茅根_荠菜花,B知母_磁石_青皮_黄柏_车前子,C枳壳_莱菔子_厚朴_竹茹_陈皮_半夏,D金樱子_金银花_蝉蜕_桑白皮,E凌霄花_地骨皮_白鲜皮_地肤子_苏木,F生地黄_玉竹_天花粉_白术_山药_降香_远志_三七_合欢皮_郁金_首乌藤。结论:通过对宋平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总结本病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湿热瘀阻”,临床用药以甘寒为主,寒以清热,甘以养阴,适当加入温通经络血脉之品,以活血化瘀。从归经上看,入肝经、肺经、脾经最多,重在调理全身上中下三焦气机,以通为用,气机通畅则无以聚湿生痰生瘀。常用药物及药物组合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符合气阴两虚、湿热瘀阻的基本病机。通过熵聚类分析得出新方以湿热瘀阻主要病机兼夹其他症状表现时的治法,值得参考选用。
黄馥桦[4](2021)在《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综合代谢现状,揭示影响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数据库,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顺序性解释策略,按照量性-质性的研究顺序进行,首先应用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人口基本信息资料、既往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情况、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行为管理能力、心理痛苦现状;患者综合的生化代谢指标,探讨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再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按%为界分为两组,制定访谈提纲,对各组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最后结合量性研究的结果和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揭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收集数据经双人编码、核对、数据录入、校对,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等。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和11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量性研究的结果:(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知识行为量表得分的达标率只有22.14%,23.69%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在中等及以上,需要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的达标率极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26.41%、血压的达标率为20.39%,血脂的达标率为18%,BMI的达标率为58.44%,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有5位,占比0.97%。(3)经单因素及进一步的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Hb A1c达标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计算知识量表、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得出三个量表对于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分别为44.5、47.5、36.5。(4)68.7%的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参加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培训,81.6%的患者最希望通过医生的介绍来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希望得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病时的护理,他们无法坚持饮食、运动、及药物等自我管理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知识。2.质性访谈的结果:(1)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规范的自我管理,包括药物、监测血糖、获取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坚持运动、严格管理好饮食、定期复查以及综合控制;患者优秀的个人品、个体特征、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心情的调节;良好的环境因素的支持。(2)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血糖管理,血糖控制率低下;患者缺乏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关,对血糖管理、控制的知晓率低下;患者个人的品质、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自身因素相关;缺乏患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社区等的支持。结论: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存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达标率极低,血糖、血压、血脂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占0.97%。3.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影响Hb A1c达标与否的主要因素。患者规范的自我管理、优秀的个人品质及良好的环境支持是促进糖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相反,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管理、消极地应对疾病的态度及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是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知识非常欠缺,并且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也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姜强[5](2021)在《糖调节异常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37年中,多次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的2型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而糖尿病的知晓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因此相关并发症多,给国家和社会乃至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负担。虽然临床干预试验结果显示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前期人群向临床糖尿病的进展,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断糖代谢功能的恶化,一旦去除干预措施,大多数糖尿病前期病人仍然会进展到临床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防要提前到糖调节异常(IGR)的预防,即零级预防。我们不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从IGR向临床糖尿病的转化,更迫切的一步是要采取措施预防IGR高危人群发生糖调节异常,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增加,减少糖尿病的后备军。糖代谢涉及的环节众多,导致糖调节异常的可能机制十分复杂。我们从能量代谢、流行病调查以及文献荟萃分析入手,寻找与糖调节异常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的方法。第一部分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2型糖尿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糖调节功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和目的甲状腺素和胰岛素同为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激素。甲状腺素在肾上腺素的协同作用下,使骨骼肌局部cAMP产物增加,激活糖酵解酶、肌细胞膜钠钾泵、钙离子通道和肌浆网受磷蛋白的活性,使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2型糖尿病(T2D)常伴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证(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但SCH和SCH并T2D的病理机制仍不确定。LncRNA在调节mRNA剪接,转录,翻译,导入,输出和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为探讨发病机制我们寻找上述疾病中潜在的相关lncRNA和mRNA。方法通过转录组分析与与SCH并发T2D相关的LncRNA和mRNA:取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组),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发2型糖尿病(SD组)和3名健康对照(N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在S vs N,SD vs N和SD vs S组中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DEmRNAs)和差异表达的lncRNA(DElncRNAs),并在S vs N 和 SD vs N 中筛选共表达的 DElncRNA DEmRNA。然后,用 Metascape 对 DEmRNA和mRNA-lncRNA共表达对进行G0和KEGG分子途径富集分析。结果在 S vs N,SD vs N,SD vs S 中分别获得了 465,1058,943 个 DEmRNA,在 S vs N和SD vs N组中分别获得了 191个重叠基因。根据G0和KEGG分析,其中,推测LAIR2,PNMA6A,SFRP2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推测GPR162,AP0L4和ANK1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发2型糖尿病有关。在S vs N,SD vs N和SD vs S分别获得了 50、100和88个DElncRNA。在S vs N和SD vs N,分别获得了 2个邻近的DElncRNA靶向DEmRNA对(涉及2个DElncRNA和2个DEmRNA)和 3 个邻近的 DElncRNA 靶向 DEmRNA 对(涉及 3 个 DElncRNA,3 个 DEmRNA)。S vs N 组共获得 336 个lncRNA-mRNA 共表达对(|r|>0.95 和 p<0.05)。SD vs N组获得了 2536 个 lncRNA-mRNA 共表达对(|r|>0.95 和 p<0.05)。S vs N 组和 SD vs N组均共享了几个关键的DElncRNA-DEmRNA,包括LOC105369772-KIR2DS4和 C4BPA,LOC105378122-KIR3DL2 和 L0C100499194-CD79A。结合 DElncRNA-DEmRNA的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与KIR3DL1共表达的PAX8-AS1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中起作用,与ANK1共表达的JHDM1D-AS1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发2型糖尿病中发挥作用。结论在所有组中(S vs N,SD vs N和S vs SD),我们在前20个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中鉴定出关键基因。在SCH中起作用的基因有LAIR2,PNMA6A,SFRP2和lncRNA-PAX8-AS1。ANK1及其共表达的lncRNA-JHDM1D-AS1可能影响了糖调节功能,参与SCH并发T2D的发生。我们的研究初步筛选出参与糖调节机制的lncRNA和mRNA,可能为深入探索糖调节机制、SCH和SCH并发T2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线索。第二部分调查评估糖调节受损相关的危险因素背景和目的:2型糖尿病(T2D)增加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T2D和糖调节异常(IGR,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逐年增高,但是患者对糖尿病、糖调节异常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低,而且作为T2D后备军的IGR人群数量庞大。IGR被确定为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做好T2D的零级预防,筛查IGR高危人群和IGR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预防IGR高危人群向IGR转化,将有利于减慢糖尿病患病人数快速增长的速度。方法随机选取济南市十亩园社区中的774名≥15岁的常住(居住时间≥2年)居民,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经过训练的调查人员根据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被调查者的既往病史将被调查者分为正常组(N组)、糖调节异常组(IGR组)和糖尿病组(DM组)。使用SPS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危险因素的(OR-1)与其发生率×100的乘积(风险动量,RM)评估该因素对社区居民发生IGR的影响力。结果各组中除年龄外2型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个数,在DM组男性中是2.85±1.49个,女性是3.87±1.52个,IGR组男性是3.71±1.27个,女性是3.81 ±1.42,N组男性是1.62±1.37个,女性是1.56±1.32个,N组与其余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而IGR组和DM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去除年龄因素后,其他2型糖尿病相关各危险因素,在N组中,发生率前三位的分别是超重,静坐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病史。随着血糖的升高,在IGT组和DM组中,心脑血管病等血管性疾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和排名在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在男女两组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FHD),血脂异常,肥胖,心脑血管病(CVD)与IGR均呈正相关。男性静坐的生活方式与IGR呈负相关,女性超重与IGR呈正相关。N组中每人的2型糖尿病(T2D)危险因素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性别无关。血糖状况随着年龄和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而恶化。糖尿病家族史是男性和女性中风险动量最强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肥胖和心脑血管病是IGR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与IGR相关度最高,风险动量最大。IGR预防要从年轻人开始,包括控制体重,保持体育锻炼以及预防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第三部分系统评价抵抗性训练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改善糖调节的方法的机制研究背景和目的运动后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显示,超过85%葡萄糖的摄取由骨骼肌承担。餐后高血糖与肌肉胰岛素抵抗有关。运动可以增强骨骼肌细胞中的胰岛素信号转导,使更多的GLUT4易位到细胞膜,继而增加了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糖代谢。多项临床干预试验都将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T2D的手段。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通过与受体IGF-1 R结合可发挥类胰岛素效应,可以减轻组织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IGF-1与年龄呈负相关,血清IGF-1的降低会使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抵抗性训练对血清IGF-1的水平影响数据相互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以确定抵抗性训练对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进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选择PubMed,Scopus,Web of Sieenc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系统搜索,比较接受抵抗性训练的个体和对照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了从成立之初到2019年12月10日结束的研究。仅包括英文出版物。纳入条件:1.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2.在两个多星期的随访中检查抵抗力训练干预与对照者;3.试验前后报告的血清IGF-1的平均值和SD或SE;4.成人参与者(≥18岁)。排除条件:1.个案系列,观察性研究,病例报告和以摘要形式发表的研究。2.抵抗性训练与其他混杂因素相结合的试验。3.重复发表的数据:人工搜索所有符合条件的出版物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评论,以获取其他论文;如果有几篇文章发表了重叠的数据,那么我们纳入包括最新出版物或随访时间较长的文章。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查了标题和摘要。任何分歧都通过与第三位研究者的讨论得以解决。然后由各研究者独立筛选全文,而任何分歧均由首席审稿人解决。最后,根据所有三位研究者之间的协议,纳入了研究。应用了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来评估所有纳入论文的偏倚风险。使用Stata软件(Stata Corp.College Station,Texas,USA)执行统计分析。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逆方差来计算具有95%置信区间(CI)的加权均值差(WMD)。使用了 Cochran的Q和I2检验来评估试验结果的异质性。漏斗图不对称用于在荟萃分析中发现任何发表偏倚。用Egger’ s和Begg’s回归检验评估漏斗图的不对称性。通过分数多项式建模(非线性剂量反应分析)和meta回归(线性剂量反应分析)来衡量参与者年龄和随访时间的可能影响。敏感性分析用于检查各个试验的影响,其中效果大小是通过一次删除一项研究来观察,以观察特定试验对结论的影响程度。结果从四个数据库中检索了 764条记录,并删除了 437条重复记录。通过标题和摘要筛选后,排除了 269条记录。对剩余58篇文章的全文进行了评估,以纳入评估,其中22项具有33篇研究论文的RCT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标准。33篇论文报告了 IGF-1水平作为结果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的估计值表明抵抗性训练后 IGF-1 显着增加(WMD:10.34 ng/ml,95%CI:4.93、15.74,p=0.000,12=90.3%)。亚组分析表明,抵抗性训练后IGF-1水平的增加在以下几种情况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持续时间≤16周(WMD:8.04 ng/ml),年龄大于60 岁的参与者(WMD:9.84 ng/ml),以及女性(WMD:17.27 ng/ml)。随后对参与者年龄与血清IGF-1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线性剂量-效应中二者呈U型相关性,即阻力训练导致40岁以下的IGF-1水平下降,超过40岁时,抵抗性训练后IGF-1水平升高。结论抵抗性训练会影响血清IGF-1水平,接受≤16周训练的人,年龄超过60岁的参与者以及女性中的抵抗性训练与IGF-1水平的升高有关。参与者年龄与血清IGF-1改变之间存在U型相关性。
代甜[6](2021)在《血脂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血脂指标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发病风险的关系;对比各项血脂谱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能力,提出影响T2D发生的主要血脂异常代谢模式及其临界值,为糖尿病防治及血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金昌队列”为平台,选择基线调查中30,546人尚未患T2D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脂指标、聚集性、组合模式及相关复合指标与T2D发病的关联性;采用分层分析和RCS探讨不同血脂指标与T2D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绘制不同血脂指标及聚合模式预测T2D发病的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其对T2D发病的预测能力,采用约登指数法判定最佳临界值。结果1.在总人群中TC、TG、HDL-C及LDL-C异常者T2D发病率分别为4.96%,5.28%,5.36%及4.32%,均高于以上指标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TG、TC和HDL-C异常是T2D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HR(95%CI)分别1.618(95%CI:1.423~1.841)、1.161(95%CI:1.006~1.339)、1.393(95%CI:1.229~1.578)。LDL-C与T2D发病无统计学关联(P>0.05)。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女性仅TG异常有统计意义上的关联。3.多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随着TC、TG浓度水平增加,T2D发病风险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trend<0.001),当浓度在第四分位数时达到最大,HR(95%CI)分别为1.396(95%CI:1.180~1.651)及2.467(95%CI:2.003~3.038);随着HDL-C浓度水平的增加,T2D发病风险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trend<0.001),当浓度在Q4时达到最小,其HR(95%CI)为0.818(95%CI:0.671~0.997)。RCS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TC、TG水平与T2D发病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1),HDL-C与T2D发病呈负向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39),LDL-C与T2D发病均呈“U”型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1)。4.T2D发病风险随着血脂代谢异常数量的增加而上升(Ptrend<0.001),当血脂代谢异常聚集数量≥3种时,T2D发病风险最高,总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HR(95%CI)分别为1.874(95%CI:1.557-2.256),1.969(95%CI:1.562-2.483)和1.413(95%CI:1.031-1.936)。当高TG、高TC及低HDL-C三种异常状态共存时,T2D发病风险高于其他组合模式,总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HR(95%CI)分别为4.169(95%CI:2.789~6.230)、4.125(95%CI:2.602~6.540)与3.332(95%CI:1.275~8.708)。5.血脂复合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Non-HDL-C、剩余胆固醇、TG/HDL-C、TC/HDL-C及Ty G index每增加1个单位,T2D发病风险HR(95%CI)分别为1.242(95%CI:1.162~1.329)、1.583(95%CI:1.448~1.731)、1.061(95%CI:1.038~1.085)、1.182(95%CI:1.125~1.242)及2.047(95%CI:1.867~2.244),而LDL-C/HDL-C仅与男性T2D发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显示,随着Non-HDL-C、剩余胆固醇、TG/HDL-C、TC/HDL-C及Ty G index浓度水平增加,T2D发病风险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trend<0.001),且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1)。6.TC、TG、HDL-C及LDL-C四种血脂指标中,TG预测T2D发病AUC最大(0.646,95%CI:0.640~0.651),其切点值分别为5.09mmol/L、1.67mmol/L、1.40mmol/L及3.08mmol/L,男性和女性的切点值不同。在总人群中,TG、TC与HDL-C联合时,预测T2D发病AUC最大(0.651,95%CI:0.645~0.656)。7.血脂复合指标中Ty G index预测T2D发病效应最强,其AUC为0.718(95%CI:0.713~0.723)。在总人群中,Non-HDL-C、剩余胆固醇、TG/HDL-C、TC/HDL-C、LDL-C/HDL-C及Ty G index预测T2D发病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66mmol/L、0.3mmol/L、1.14、3.45、2.46及8.82。结论1.血脂异常不同程度增加T2D的发病风险,其中TG、HDL-C对T2D发病风险的影响较为突出,且预测价值较好。2.T2D发病与血脂异常的聚集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TG、TC和HDL-C的联合效应对T2D发病影响最大,预测效应高于任一单独血脂指标。3.Non-HDL-C、血脂比、Ty G index等血脂复合指标均与T2D发病风险有关,其中Ty G index是预测T2D发病能力最强的指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8](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李睿[9](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dyslipidemia)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尿酸等相关指标与临床资料在不同证型分布的差异,分析各临床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为本病的中医辨证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255例。参照2011年《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诊疗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相关临床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尿酸(SUA)。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讨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证型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255例,男性145例,女性110例,平均年龄为58.98±14.53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55.69%,63.54%患者的病程在5年以上,吸烟史79人,饮酒史46人,90名患者有相关的家族史,15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77例合并脑血管疾病,41例合并心血管疾病。65.10%的患者BMI>24 kg/m2,属于超重范围。HbAlc的均值为 9.07±2.31%,89.58%患者的 HbA1c≥6.5%。2.本研究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肾阴虚证(47.45%)>湿热内蕴证(27.45%)>气滞痰阻证(14.12%)>脾虚湿困证(5.5%)=脾肾阳虚证(5.5%)。3.在年龄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年龄最小,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病程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病程最长,与气滞痰阻证、湿热内蕴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次之,与气滞痰阻证、湿热内蕴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糖代谢指标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FBG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的FBG水平最高,与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HbAlc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的HbA1c水平最高,与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痰阻证与湿热内蕴证之间的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脂代谢指标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TC、TG、LDL-C 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T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T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上,脾虚湿困证最高,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的TG水平较高,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的LDL-C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证(P<0.05)。7.在TGAb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脾虚湿困证的TGAb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P<0.05)。气滞痰阻证的TGAb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P<0.05)。在TPOAb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8.在SUA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的SUA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四组证型(P<0.05)。9.以某个中医证型的有无作为因变量,将年龄、病程、FBG、HbAlc、TC、TG、LDL-C、TGAb、SUA等指标纳入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滞痰阻证与TgAb呈正相关(P<0.05);脾虚湿困证与TG、TgAb呈正相关(P<0.05);湿热内蕴证与年龄、HbAlc呈负相关(P<0.05),与TG、LDL-C呈正相关(P<0.05);肝肾阴虚证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TC、TgAb呈负相关(P<0.05);脾肾阳虚证与年龄、FBG、HbAlc、SUA 呈正相关(P<0.05)。结论:1.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多存在年龄大、病程长、高BMI、血糖控制较差的特点。2.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证和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年龄最小、病程最短、血糖控制较好,处于疾病的初期,与TC、TG、LDL-C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脾肾阳虚证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血糖控制较差,处于疾病终末期,与SUA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肝肾阴虚证的病程较长;脾虚湿困证与TC、TG、TgAb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气滞痰阻证与TgAb水平升高密切相关。3.年龄、病程、FBG、HbAlc、TG、TC、LDL-C、TgAb、SUA 可作为 T2DM 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依据。
吴巧娟[10](2021)在《基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MMC数据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临床数据,分析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为本地区临床工作中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MMC系统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0~93岁,平均年龄(48.9±5.8)岁,糖尿病病程0~20年,平均病程(10.9±8.8)年。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BG)、血脂。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本院MMC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3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中老年、男性、有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合并高血压、生活习惯差、低文化程度患者居多。本院MMC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情况:Hb A1c、FBG、2h PBG达标率分别为11.0%、18.0%、12.0%;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正常百分率分别为27.6%、38.0%、24.7%;超重的人群占59.0%,肥胖的人群占9.0%。本院MMC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情况:高年龄人群中并发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和糖尿病血管病变(Diabetic vascular disease,DVD)的人数比低年龄人群多,男性人群中并发DVD的人数比女性人群多,吸烟人群中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DN和DVD的人数比不吸烟人群多,合并高血压人群中并发DR、DKD和DVD的人数比未合并高血压人群多,生活习惯差的人群中并发DN和DVD的人数比生活习惯良好人群多,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家族史阳性、低文化程度人群中并发DR、DKD、DN和DVD比糖尿病家族史阴性、高文化程度的人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Hb A1c)未达标人群中并发DR、DKD、DN和DVD的人数比血糖达标人群多;血脂异常人群中并发DR、DKD、DN和DVD的人数比血脂正常人群多;超重/肥胖人群中并发DR、DKD和DVD的人数比未超重/肥胖人群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MMC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院MMC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及BMI升高,并发症的发生增高,吸烟组高于不吸烟组,合并高血压组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组,不良生活习惯组高于生活习惯良好组,高血糖组高于血糖达标组,血脂异常组高于血脂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生活习惯、血糖、血脂、BM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吸烟、高血压、生活习惯、血糖、血脂、BMI均为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积极采取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相关措施,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通过MMC数据分析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情况,可部分体现本地区2型糖尿病特点,对本地区2型糖尿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政府决策。
二、343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43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4.5 文献质量评价 |
4.6 统计分析 |
4.7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文献检索结果 |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
5.5 证据质量评价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现场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5 质量控制 |
4.6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 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T2DM患者血脂异常调查及探讨宋平教授治疗T2DM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病率回顾性调查分析 |
1 样本采集与研究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1.3 统计方法 |
1.4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
2.2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情况 |
2.3 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分布情况 |
3 结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宋平教授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用药规律 |
1 目的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采集 |
6 研究方法 |
6.1 录入数据 |
6.2 数据处理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中药数据统计 |
7.3 组方规律 |
7.4 熵聚类新方 |
讨论 |
1 性别年龄分析 |
2 四气五味分析 |
3 药物归经分析 |
4 高频药物分析 |
5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
6 新方分析 |
7 临床验案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现状) |
1.2 相关定义(相关概念) |
1.3 理论依据(理论框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2.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3.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
4.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 |
4.3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并发症现状分析 |
4.4 糖尿病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总、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总分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相关行分析 |
4.5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结果对临床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量性研究)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质性研究) |
附录三 |
附录四 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能力评估量表 |
附录五 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 |
附录六 质性访谈提纲 |
附录七 简易智力检测量表(Abbreviated Mental Tes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糖调节异常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2型糖尿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糖调节功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介绍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调查评估糖调节受损相关的危险因素——使用动量方程式评估危险因素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
1.介绍 |
2 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抵抗性训练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的影响—改善糖调节的方法的机制研究 |
1.介绍 |
2.方法和材料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结论 |
综述 1: 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国际干预试验 |
综述 2: 对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调节功能的研究 |
附录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6)血脂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对象 |
2.3 资料来源 |
2.4 暴露定义 |
2.5 结局定义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3.2 TC、TG、HDL-C及 LDL-C对 T2D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 血脂异常的聚集性及聚合模式对T2D发病风险的影响 |
3.4 血脂复合指标与T2D发病风险的关联 |
3.5 血脂谱各项指标对T2D发病的预测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脂异常增加T2D发病风险,TG与 HDL-C效应更为显着 |
4.2 血脂异常对T2D发病影响呈聚集性,TG、TC和 HDL-C联合效应最高 |
4.3 多个血脂复合指标与T2D的发病密切相关 |
4.4 不同血脂指标对 T2D 发病预测能力存在差异 |
4.5 优势及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认识 |
1.3 病机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2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
2.2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理机制 |
2.3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收集 |
3.1 一般资料收集 |
3.2 实验室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统计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中医证型分布 |
5.3 各中医证型间一般资料比较 |
5.4 各中医证型间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
5.5 不同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Logistic回归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 |
2.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2.1 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2.2 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
2.3 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
2.4 中医证型分布与BMI的关系 |
3.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
3.1 中医证型分布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 |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脂代谢指标的关系 |
3.3 中医证型分布与TgAb、TPOAb的关系 |
3.4 中医证型分布与SUA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临床调查表 |
附录三: 症状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MMC数据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型糖尿病治疗药物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343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T2DM患者血脂异常调查及探讨宋平教授治疗T2DM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用药规律[D]. 张继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D]. 黄馥桦. 汕头大学, 2021(02)
- [5]糖调节异常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及危险因素的研究[D]. 姜强. 山东大学, 2021(11)
- [6]血脂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代甜. 兰州大学, 2021(09)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9]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D]. 李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MMC数据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素[D]. 吴巧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