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发生C群轮状病毒性猪腹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奎[1](2021)在《猪轮状病毒VP4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及多种幼龄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由于轮状病毒的感染而花费的治疗和预防等费用以及牲畜的死亡,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防治病毒性感染的主要措施,研究有效的疫苗对轮状病毒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首先选择大肠杆菌BL21(DE3)作为原核表达菌株,以p ET32a质粒为表达载体,以猪轮状病毒VP4的部分基因序列为目的片段,构建p ET32a-VP4重组表达载体,从而获得p ET32a-VP4-DE3原核表达系统。其次通过诱导p ET32a-VP4-DE3菌表达目的蛋白,然后进行纯化浓缩,获得足量的目的蛋白VP4。最后以VP4蛋白为抗原免疫实验动物仔猪,通过检测诱导的相关抗体水平,进而分析VP4蛋白的免疫原性。1.根据文献报道的PRV VP4基因主要的抗原位点,通过查阅NCBI的基因库,获得VP4基因序列(Accession No.AY523636),以其VP4主要抗原位点基因片段为目的基因,分别将其与表达载体p ET32a用HindⅢ酶和XbaⅠ酶双酶切,然后以T4 DNA连接酶连接,获得重组表达载体,而后进行质粒测序鉴定、酶切鉴定以及菌体抗性筛选等一系列实验的验证,鉴定出连接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VP4,再转化DE3感受态细胞获得p ET32a-VP4-DE3原核表达系统。2.在活化培养后的菌液加入诱导剂,摇床培养,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收集诱导后的菌体沉淀,进行液氮冻融,超声破碎,将超声后的菌液在12000 r/min,4℃的条件下离心收集沉淀,用8 M尿素溶液溶解沉淀,然后将其用0.45μm的滤膜进行过滤,按照纯化的步骤进行上柱纯化,纯化后的VP4蛋白盛于透析带并按照一定浓度梯度的尿素进行复性,然后用蔗糖浓缩,用酶标仪测其浓度。3.实验前设计合适的抗原蛋白免疫剂量,在乳化仪下将VP4蛋白及佐剂共同乳化,用经检测合格的乳化剂免疫仔猪。对照组用PBS免疫,实验组用乳化剂肌肉注射免疫,30d和49 d后进行口服加强免疫。在初次免疫以后的每一周采集仔猪的血液、粪便和唾液样品,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 G水平,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粪便和唾液样品中特异性抗体IgA水平。结果:1.双酶切的方法重组质粒p ET32a-VP4和空载体p ET32a进行鉴定,电泳结果说明,重组质粒p ET32a-VP4经双酶切后,在Marker 1000 bp的下部,有明亮条带,与目的片段792 bp相符合,然后经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 ET32a-VP4构建无误。2.诱导表达后的菌体经过冻融、超声破碎后分离上清和沉淀,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鉴定,电泳结果说明目的蛋白VP4成功表达且蛋白表达在包涵体中,然后过经亲和柱纯化收集后,得到了大量的目标蛋白,并且纯化效果良好,没有发现杂蛋白。3.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血清样品中特异性Ig G抗体。实验结果说明,经VP4蛋白诱导仔猪血清中产生了特异性Ig G抗体,在首免14 d后,仔猪血清中Ig G抗体水平要明显比对照组高,两次口服加强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其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ELISA实验检测仔猪粪便和唾液中特异性IgA抗体。三次免疫后,仔猪粪便和唾液中产生了特异性IgA抗体,而且实验动物组特异性IgA抗体水平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OD450值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首免49 d后实验组仔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较对照组高,说明VP4可以诱导仔猪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在首免49 d后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在77 d后实验组的IFN-γ水平依然较对照组高。另外,在首免84 d后实验组的IL-4水平也要高于对照组水平,这说明血清中诱导产生IFN-γ和IL-4后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结论:1.本实验构建了重组pET32a-VP4载体,获得了p ET32a-VP4-DE3重组菌株。成功诱导重组菌表达目的蛋白VP4,并经亲和柱纯化后获得大量的VP4蛋白,并测得其纯化浓缩后的浓度为3.34 mg/m L。2.以VP4蛋白为抗原免疫仔猪,检测结果显示,VP4可以诱导仔猪机体高水平的血清Ig G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IFN-γ和IL-4,另外,在唾液和粪便样品中也可检测出较高水平的IgA特异性抗体,说明VP4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导仔猪产生全身免疫应答反应,同时也可以产生肠道的局部粘膜免疫应答反应。
郭倩妤[2](2020)在《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猪消化道类病毒性疫病是近年来生猪养殖生产实践中最为普遍和突出的疾病,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 enteritis virus,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猪轮状病毒A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A,PoRVA)和猪轮状病毒C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 C,PoRV C)是临床上引起猪消化道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且常呈现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加大了诊断和防治的难度。为了实现临床对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快速确诊,本研究建立了针对上述病原体的五重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为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单一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检测参照Gen Bank上PEDVN(KT323979)、TGEVN(EU074218)、PDCoVN(MH715491)、PoRVAVP6(MH320796)、PoRV CVP6(KJ814472)等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采用Primer Select等相关软件和平台,分别设计了5对用于扩增PEDVN、TGEVN、PDCoVN、PoRVAVP6和PoRV CVP6基因的部分片段的引物,大小分别为799 bp、375 bp、271 bp、525 bp和184 bp。将实验室检测呈PEDV、TGEV、PoRVA阳性的粪便样品及肠道组织等病料提取核酸和生物公司合成的含PDCoVN基因和PoRV C基因的部分片段的阳性质粒,分别以阳性病料的核酸和合成的质粒作为模板,通过对5种病毒单一RT-PCR扩增产物的鉴定,结果扩增出与预期相符的条带。将PEDV、TGEV、PoRVA的RT-PCR产物进行胶回收,并将胶回收后的产物与p MD-19T载体进行连接并转化入感受态细胞,通过对阳性克隆菌的筛选后提取相应的重组质粒,并以其中的5种重组质粒作为反应模板优化对单一病毒的PCR反应退火温度,并对敏感性进行检测,建立了能够用于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种常见猪消化道类病毒快速诊断的单一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1)最佳反应体系:5对引物浓度均为10μmo L/L,TGEV、PDCoV和PoRV C上下游引物各1μL,PEDV和PoRVA上下游引物1.5μL,模板各2μL,金牌Mi X(Green)补足25μL。(2)最佳反应条件为:94℃5 min(预变性);94℃45 s(变性);在51.0~60.5℃之间的退火温度条件下,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单一病毒RT-PCR均可扩增出特异的条带,但55.1℃45 s退火温度最佳;72℃45 s延伸,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3)敏感性结果表明,上述5种病毒模板的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PEDV 0.39 pg、TGEV 0.34 pg、PDCoV 0.35pg、PoRVA 0.37 pg和PoRV C 0.34 pg。2.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在上述建立的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五种病毒单一RT-PCR基础上,对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反应的体系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摸索模板和引物的用量、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的优化,并对五重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探索,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快速的鉴别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种常见猪消化道类病毒性疫病的五重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1)50μL体积是RT-PCR的最佳反应总体系。两步法的PCR体系为: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金牌Mi X(Green)补足50μL;一步法反应体系为: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2×1 Step Buffer 25μL,Prime Script One Step Enzyme Mix 2μL,RNase free water 8.5μL。(2)反应条件为:94℃5 min(预变性);94℃45 s(变性);55.1℃45 s(退火);72℃45s(延伸),35个循环;72℃10min(延伸)是最佳反应条件。(3)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五重RT-PCR能扩增出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特异性片段,分别为799 bp、525 bp、271 bp、375 bp和184 bp,未扩增出CSFV、JEV、PCV2、PRV及正常细胞组织的DNA/RNA;五重RT-PCR中各种病毒的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PEDV 39 pg、TGEV34 pg、PDCoV35 pg、PoRVA37pg、PoRVC 34 pg。3.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应用所建立的猪主要消化道病毒五重RT-PCR检测方法对2017~2020年间采集自贵州省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化养猪场、农户散养等的临床病料共计523份进行了相关的检测。通过对病料进行检测,比较多重RT-PCR与单一RT-PCR的检测情况,结果表明:来自贵州省不同猪场的523份样品中,阳性率分别为PEDV 26.96%(141/523)、PoRVA13.96%(73/523)、TGEV 1.72%(9/523)、PDCoV 1.53%(8/523),未检测到PoRV C感染。PEDV+TGEV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72%(9/523),PEDV+PDCoV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53%(8/523),PEDV+PoRVA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91%(10/523),未检测到三重及以上的感染现象,五重RT-PCR检测结果与单一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
宁晨[3](2020)在《三种致猪腹泻病毒主要保护性蛋白串联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文中提出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猪轮状病毒(Porcinerotavirus,PoRV)引起的猪腹泻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肠道疾病。三种病毒常呈混合感染,其发病特点是严重的肠炎、呕吐和水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养猪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近年来针对其研制了相应疫苗,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随着病毒毒株的变异,疫苗保护效力愈发不稳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猪腹泻类病毒感染仍然是中国养猪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猪腹泻病毒难分离,传代培养困难,传代病毒含量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传统疫苗的研发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研究出安全有效且使用便捷的新型疫苗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方式之一。1.PEDV、TGEV和PoRV三种中和抗原表位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本实验室保存的 PEDV-HN13 毒株、TGEV-TZ-10-2016 毒株、PoRV-GD-01-2015毒株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对PEDV、TGEV、PoRV三种病毒中和抗原表位的研究进展,其中参照PEDV CV777经典株S基因(登录号:AF353511),TGEV Purdue分离株S基因(登录号:DQ811789.2),PoRVOSU株VP7基因(登录号:KJ450849.1)设计3对引物,通过RT-PCR得到PEDV-COE、TGEV-SA和PoRV-VP7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并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M-T-COE、pGEM-T-SA、pGEM-T-VP7,并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比对,结果符合预期。而后利用SnapGene软件对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进行模拟,并得到串联基因COE-SA-VP7的拼接序列,并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其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6.77kDa,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的构建及鉴定通过酶切将目的基因PEDV-COE、TGEV-SA和PoRV-VP7分别从重组质粒pGEM-T-COE、pGEM-T-SA和pGEM-T-VP7中分离并纯化,按照一定顺序依次连接到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中,最终构建得到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VP7,pFastBacHT-SA-VP7和pFastBacHT-COE-SA-VP7,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比对,结果均符合预期。而后借助Bac-to-Bac系统将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转座到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胞外重组,经脂质体介导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提取感染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细胞的总RNA并进行 RT-PCR 反应,可分别扩增出 PEDV-COE、TGEV-SA、PoRV-VP7 和 COE-SA-VP7 目的基因,表明串联基因成功在细胞内进行转录。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可以被猪源PEDV、TGEV、PoRV单阳性多抗血清所识别,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Western-blot结果表明,目的蛋白能够被His标签抗体所识别,分子量大小约为56.77kDa,结果符合预期。将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按照一定的免疫剂量免疫小鼠,在血清中能够检测到相应抗体产生。3.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的优化与鉴定以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为基础,通过设计引物借助PCR技术将TAT蛋白转导肽引入串联基因以及将Linker柔性肽引入串联基因两端。将PCR得到的COE-SA-VP7-TAT和L-COE-SA-VP7-L 目的基因片段引入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中,构建得到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TAT和pFastBacHT-L-COE-SA-VP7-L,而后将两者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转染至Sf9细胞中,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TAT和rBac-L-COE-SA-VP7-L,提取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细胞的总RNA并进行RT-PCR反应,均可分别扩增出符合预期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串联基因成功在细胞内进行转录。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可以被猪源PEDV、TGEV、PoRV单阳性多抗血清所识别,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
王先松[4](2020)在《渝西地区零星死亡哺乳仔猪四种腹泻病调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认为仔猪零星死亡是目前养猪生产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多发生于仔猪的哺乳期和断奶后保育阶段,因其累积死亡数量较大,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和潜在威胁较大,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重庆西部地区畜牧业发达,有日全农牧、新希望六和等众多国内着名农牧企业入驻。随着渝西地区养猪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中哺乳仔猪零星死亡现象频频发生,且存在难预防、难控制等问题。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A型和新型猪Delta冠状病毒病,均可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等症状,疾病流行迅速,属于现代生猪养殖业中重点防控的疫病范畴。为探究渝西地区零星死亡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本研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对渝西部分地区8个规模猪场仔猪零星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将随机采集的零星死亡哺乳仔猪样本246份,采用病理剖检、石蜡切片镜检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了零星死亡哺乳仔猪消化道病理变化特征和规律;利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对病料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A型和新型猪Delta冠状病毒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1)被调查猪场总产仔猪57346头,零星死亡3299头,平均零星死亡率为5.75%;其中春季零星死亡率最高,达8.18%,夏季最低,为4.01%。(2)消化道病理学检查显示,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小肠管充气、肠壁变薄现象的样本最多,达39.8%以上,有24.3%的样本存在消瘦、脱水,15.4%的样本小肠黏膜出血;且上述病变冬春季节多于夏秋两季。病理切片显示,被检仔猪小肠绒毛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且脱落后呈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细胞。(3)病毒核酸检测显示,猪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为6.50%,其次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别为4.88%和3.66%,猪Delta冠状病毒未检出;前三者混合感染检出数量占总样本数的3.66%,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合感染检出率为0.84%。为了解渝西地区猪轮状病毒基因型流行情况,以及该地区流行毒株VP7蛋白结构和功能特征,分析优势抗原表位。本研究对6株病毒VP4和VP7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成功扩增6株猪轮状病毒VP7基因,命名为CQ-2019/VP7-16,通过NCBI数据库对比分析得出渝西流行株均为G9基因型,未扩增到VP4基因。(2)多序列比对显示,CQ-2019/VP7-16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9.92%,该基因序列与同型TM-a毒株同源性最不低于为93.7%,与不同G型代表毒株同源性最高仅为79.7%;基因进化树分析,CQ-2019/VP7-16毒株和同型毒株TM-a、NMTL在同一进化亚枝。(3)CQ-2019/VP7-16基因的ORF翻译出同一条氨基酸序列(CQ-2019/VP7),包含326个氨基酸残基;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Q-2019/VP7与同型代表毒株似度为93.7%,与不同型代表毒株相似性最高为85.89%,进化树分析CQ-2019/VP7与同型毒株处在同一进化分支;此外,CQ-2019/VP7与重庆人源轮状病毒VP7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为93.58%,且与之存在9个氨基酸变异。(4)CQ-2019/VP7蛋白一级结构预测显示,该蛋白含有115个疏水性氨基酸和121个亲水性氨基酸,属于稳定蛋白,不能分泌信号肽,为二次跨膜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该蛋白主要由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5)潜在N、O糖基化位点、潜在磷酸化位点预测,CQ-2019/VP7蛋白存在1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24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CQ-2019/VP7蛋白存在5个优势抗原表位区域。渝西地区调查猪场哺乳仔猪平均零星死亡率达到5.75%,以冬、春季最严重;调查的四种病毒性腹泻病中,猪轮状病毒核酸检出率最高(6.5%),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三种病毒混合感染检测率达3.66%。试验基于猪轮状病毒CQ-2019/VP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渝西地区猪场仔猪猪轮状病毒流行的基因型为G9,与G9型中的TM-a毒株亲缘关系最近,预测CQ-2019/VP7蛋白有5个优势抗原表位区域。本试验结果为渝西地区哺乳仔猪零星死亡现象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张敏,杨丹娇,刘怡雯,吴建平,蓝岚,叶忠明,何宗伟[5](2019)在《四川省稻城县3个藏香猪猪场腹泻样本4种病毒的检测》文中认为为了调查稻城县规模化藏香猪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采集了3个暴发仔猪腹泻的猪场共50份样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4种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50份样本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δ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A群轮状病毒4种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60%、0、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3个猪场的阳性率为64%、50%、60%。试验结果表明,PEDV是引起3个猪场腹泻的主要原因,为稻城县仔猪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
黄安妮[6](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毒性腹泻仔猪肠道菌群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猪生产和消费始终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养猪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粮安天下”,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制约我国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其中仔猪腹泻致使猪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增高,尤以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且致死率高。病毒性腹泻病原感染还导致生猪屠宰率下降、受污染猪肉进一步成为疾病感染源,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及相关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样本采集自广东某生猪养殖场,在2017年4月及7月发生的两起疑似病毒性腹泻疫情中分别采集仔猪的粪便样本和小肠内容物样本,进行病毒的测定,再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健康仔猪和特定年龄的病毒性腹泻仔猪肠道菌群。具体内容如下:1、2017年4月收集到1-3周龄哺乳仔猪粪便样本,其中腹泻仔猪与健康仔猪各有20头;2017年7月收集到13头7日龄仔猪的小肠内容物样本,其中10头腹泻仔猪,3头健康仔猪。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和RT-PCR技术对样本进行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检测。检测发现健康仔猪均未检出病毒,可作对照样本;4月收集到的20头腹泻仔猪粪便样本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为90%,18头病毒感染猪作流行性腹泻仔猪粪便菌群研究样本;7月收集到的腹泻小肠内容物样本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0%,阳性样本作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肠道菌群研究。2、研究1-3周龄流行性腹泻仔猪粪便菌群动态变化发现,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菌群失调,导致埃希氏-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梭菌属(Fusobacterium)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等与疾病相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特别的,腹泻仔猪中梭菌属和韦荣球菌属丰度呈现与周龄相关的显着增长(P<0.05)。某些产短链脂肪酸菌,如瘤胃球菌科UGG-002(RuminococcaceaeUGG-002),Butyricimonas和Alistipes,作为核心菌属存在于所有健康仔猪中,但在特定周龄的腹泻仔猪中存在缺失现象。此外,通过COG功能预测得到流行性腹泻病毒严重扰乱各年龄段仔猪粪便菌群正常生理功能。3、通过对7日龄轮状病毒感染仔猪与健康仔猪肠道菌群的对比研究发现,作为新生健康仔猪小肠内优势菌属的埃希氏-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在患病仔猪肠道内丰度显着降低(P<0.05)。特别的,食淀粉乳杆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在疾病组中丰度极显着增加(P<0.01)。猪轮状病毒的感染导致肠道内部分菌属间相关性减弱甚至消失,使仔猪正常稳定的肠道菌群结构遭到破坏,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本研究结果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了猪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被严重扰乱,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仔猪有益菌群的缺乏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可能是一种预防或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方法。
乔成鹏[7](2019)在《2015~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文中指出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厌食、脱水为临床症状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仔猪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患病猪群死亡率升高,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调查2015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猪A群轮状病毒(porcine group A rotavirus,GARV)、猪B群轮状病毒(porcine group B rotavirus,GBRV)和猪C群轮状病毒(porcine group C rotavirus,GCR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巢式RT-PCR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从我国部分地区采集的321份仔猪腹泻病料和42份健康仔猪粪便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GARV、GBRV、GCRV阳性率分别为44.10%、2.75%和6.61%;将检测为强阳性的腹泻病料,用胰酶处理后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的传代培养。然后,对产生明显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的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命名为HJ-2016,并对分离毒株的VP4、VP6和VP7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猪A群轮状病毒,基因型为G5P[7]I5。将本试验所分离的GARV HJ-2016株对未采食母乳的2日龄仔猪进行感染试验,利用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Ⅰ定量RT-PCR方法检测GARV对攻毒仔猪的组织嗜性,以探索其致病性。结果显示,攻毒组仔猪肺脏和回肠组织中猪轮状病毒核酸载量最高,达到104105copies/μL,肠道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GARV HJ-2016株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2015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猪A群、B群、C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分离出一株猪A群轮状病毒HJ-2016,并建立了SYBR GreenⅠ定量RT-PCR方法,初步探讨了HJ-2016毒株的致病性及感染机制,为我国猪A群轮状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疫苗开发、致病性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王睿敏[8](2019)在《猪四种腹泻病毒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轮状病毒(PRoV)是仔猪常见的重要病毒性腹泻病原,临床上均以呕吐、厌食、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尤其是PEDV变异株,是近年来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由于临床症状极其相似,难以区分,只能借助实验室手段加以鉴别诊断。建立PEDV、TGEV、PDCoV及PRoV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开展PE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为鉴别检测PEDV、TGEV、PDCoV和PRoV,本研究分别针对PEDV N基因、TGEVM基因、PDCoVN基因和PRoVVP6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并区分4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结果,该方法仅特异性扩增PEDV、TGEV、PDCoV和PRoV,与猪其他主要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PEDV、TGEV、PDCoV和PRoV的最低检出下限分别为1.57×102拷贝/μL、1.57×103拷贝/μL、1.57×102拷贝/μL、1.57×102拷贝/μL,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试验,获得结果一致。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临床采集的270份腹泻病料,结果PEDV、TGEV、PDCoV、PRoV的阳性率分别为15.56%、11.48%、10.74%1.85%,并且存在混合感染现象。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为临床样品中PEDV、TGEV、PDCoV、PRoV的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特异、敏感、高效的技术手段2.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为鉴别检测PEDV、TGEV、PDCoV和PRoV,分别针对PEDVN基因、TGEV M基因、PDCoV M基因和PRoV VP6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并区分4种病毒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该方法仅特异性扩增PEDV、TGEV、PDCoV和PRoV,与猪其他主要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PEDV、TGEV、PDCoV和PRoV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2.06×102拷贝/μL、2.06×102拷贝/μL、2.06×101拷贝/μL、2.06×103拷贝/μL,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1%,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临床采集的243份腹泻病料,结果PEDV、TGEV、PDCoV、PRoV的阳性率分别为11.93%、15.64%、9.05%、9.47%,并且存在混合感染现象。应用上述建立的PEDV、TGEV、PDCoV、PRoV多重RT-PCR方法对相同病料进行检测,结果PEDV、TGEV、PDCoV、PRoV的阳性率分别为10.29%、13.17%、7.82%、7.40%,两者的符合率为96.71%。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临床样品中PEDV、TGEV、PDCoV、PRoV的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特异、敏感、高效的技术手段。3.2017-2019年广西PE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掌握广西PED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7-2019年从广西各地采集的腹泻病料,应用所建立的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RT-PCR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PEDV阳性样品随机抽取部分样品进行S、M、N基因的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共检测2017-2019年采集的病料1454份,PEDV阳性157份,阳性率10.80%。经扩增、克隆、测序,获得PEDV S基因23株、M基因和N基因各25株。同源性分析表明,广西流行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S基因分别为90.7%-100%和85.0%-100%,在M基因分别为97.5%-100%和97.4%-100%,在N基因分别为96.3%-100%和97.1%-100%。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广西流行毒株S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存在缺失、变异和插入现象,且广西各毒株之间存在差异。进化速率分析表明,PEDV S基因进化速度最快。基于S、M、N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获得相似的拓扑结构图,广西流行毒株在GⅠa、GⅠb、GⅡa、GⅡb亚群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GⅠb、GⅡa亚群。表明,PEDV广西流行毒株均有遗传多样性,应加强病原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有效防控PED提供基础数据。
乔成鹏,翟军军,邢宇昕,郜洪权,张鹏宇,王德海,孙东波[9](2019)在《2015~2016年我国东北三省地区猪A、B、C群轮状病毒流行情况调查》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东北三省地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规模化猪场新生仔猪的猪A群轮状病毒(GARV)、猪B群轮状病毒(GBRV)和猪C群轮状病毒(GCRV)的流行情况。利用巢式PCR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从我国东北三省地区多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08份仔猪腹泻病料和15份健康仔猪粪便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GARV阳性率为47.4%,GBRV未检出,GCRV阳性率为5.3%;辽宁省GARV阳性率为51.5%,GBRV阳性率为3.03%,GCRV阳性率为6.1%;吉林省GARV的阳性率为21.1%,GBRV阳性率为7.1%,GCRV阳性率7.1%;并且存在GARV/GCRV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我国东北三省地区猪轮状病毒病的主要病原是GARV,但GBRV和GCRV也是幼龄猪群潜在的重要致病风险。为我国猪轮状病毒病的提前预防和综合防控提供流行病学参考数据。
仝帅[10](2019)在《2016-2018年山东省部分地区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调查》文中指出猪流行性腹泻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以引发猪的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饲养不当等都会导致猪的腹泻,但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因素。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等是引起腹泻的常见病毒。考虑到这四种病毒在猪场的传播途径和引发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在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上难以辨别,需要借助实验室的一些检测手段加以诊断鉴别。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四种病毒在临床上常呈混合感染,为疾病的鉴别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很显然单重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大批量检测的需求,而多重RT-PCR技术能够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多个临床样品,短时间内高效率鉴别检测几种病原,特别适合混合感染样品中多个病原的鉴别检测,综上考虑本研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和区分这四种病毒的四重RT-PCR检测技术,并初步用于临床样本检测。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山东省四种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能同时检测PEDV、RV、TGEV和PDCoV的多重RT-PCR方法。灵敏度实验数据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能扩增出PEDV、PDCoV、TGEV和RV的最低模板量分别为5、50、5和5拷贝,并且对猪常见的几种病原进行了PCR扩增,发现本方法特异性良好,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利用建立的四重PCR技术对2016-2018年收集的来自山东省德州、青岛及滨州等地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临床发病猪肠道内容物、粪便及肛门拭子共计1212份。检测结果显示:PEDV的阳性率可达15.51%(188/1212),TGEV的阳性率是4.54%(55/1212),RV的阳性率为1.40%(17/1212),PDCoV检测阳性率是2.06%(25/1212);而PEDV与TGEV、PEDV与RV、TGEV与RV以及TGEV与PDCoV双重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63%、1.24%、1.07%和1.65%;PEDV、TEGV与RV,PEDV、TEGV与PDCoV以及PEDV、PDCoV与RV三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65%、1.82%和0.83%。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居于首位的是PEDV占24.68%,其次是TGEV为14.36%,RV和PDCoV检出率较低,分别为7.18%和6.36%,总的样本中发生混合感染的样本占比为11.89%,但未出现四种病毒同时混合感染的情况。本研究为了解目前山东省部分地区PEDV的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S基因的具体差异情况,从2016年-2018年检测的阳性病料中随机选取不同地市的代表毒株8株,用设计的针对结构基因S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序列变化和遗传进化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株样品株的S基因和国内疫苗株CV777相比,存在12个核苷酸的插入和3个核苷酸的缺失,而SDJN171115株在3592-3594之间还存在3个核苷酸的缺失;鉴定的8株毒株在S基因的主要突变区S1区的中和表位区有8处氨基酸的突变。同源性比对发现,8株山东省部分地区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3.7%-99.9%,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3.1%-98.9%。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所鉴定的毒株分处两个不同的群中,其中的5株样品株和主要的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但仍和中国近几年的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山东省部分地区PEDV与中国主要疫苗株相比仍然呈现较大变异,可能需要研制更有效的疫苗用于PED的防控。
二、美国发生C群轮状病毒性猪腹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发生C群轮状病毒性猪腹泻(论文提纲范文)
(1)猪轮状病毒VP4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轮状病毒概述 |
1.2 RV的生物学结构 |
1.3 RV的分类 |
1.4 RV的基因组及病毒蛋白 |
1.5 RV病毒蛋白 |
1.5.1 RV的核心蛋白 |
1.5.2 RV的结构蛋白 |
1.5.3 RV的非结构蛋白 |
1.6 RV相关疫苗 |
1.6.1 RV口服减毒疫苗 |
1.6.2 RV亚单位疫苗 |
1.6.3 RV核酸疫苗 |
1.6.4 RV口服转基因植物疫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试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轮状病毒VP4 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纯化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配置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猪轮状病毒VP4 基因的合成 |
2.2.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3 重组质粒pET32a-VP4 的鉴定 |
2.2.4 pET32a-VP4-DE3 菌诱导后目的蛋白的表达 |
2.2.5 SDS-PAGE检测VP4 蛋白的纯化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PRV VP4 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 G测定 |
3.2.2 粪便中特异性抗体IgA测定 |
3.2.3 唾液中特异性抗体IgA测定 |
3.2.4 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 IL-4 测定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创新点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主要消化道类病毒概述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
1.1.1 PED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1.2 PEDV编码蛋白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
1.2.1 TGE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2.2 TGEV编码蛋白 |
1.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
1.3.1 PDCo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3.2 PDCoV编码蛋白 |
1.4 猪轮状病毒 |
1.4.1 PoR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4.2 PoRV编码蛋白 |
1.4.3 PoRV分群 |
2 猪消化道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4 猪轮状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4 猪轮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3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4 猪轮状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4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5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3 猪轮状病毒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多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1 二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2 三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3 四重及以上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EDV、TGEV、PDCoV、PoRVA及 PoRVC单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病毒来源 |
1.2 病料来源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病料的处理 |
2.3 病毒核酸的提取及cDNA模板的制备 |
2.4 病毒核酸的PCR扩增 |
2.5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鉴定 |
2.5.1 目的基因的回收纯化 |
2.5.2 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
2.5.3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5.4 重组质粒的抽提及鉴定 |
2.6 单一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6.1 单一病毒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6.2 单一病毒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6.3 单一病毒PCR的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鉴定 |
3.2 单一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 单一病毒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2.2 单一病毒RT-PCR扩增结果 |
3.2.3 单一病毒的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单一病毒RT-PCR敏感性检测 |
3.3 单一RT-PCR检测方法对临床样本的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规模化猪场猪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模板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试验使用的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1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2 五重RT-PCR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 |
2.2.3 五重RT-PCR反应敏感性试验 |
2.2.4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2.2.5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2.2.6 五重RT-PCR试剂盒的组装 |
2.3 五重RT-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 |
3 结果 |
3.1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1.1 五重RT-PCR最佳反应体系 |
3.1.2 五重RT-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
3.1.3 五重RT-PCR反应敏感性试验 |
3.1.4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3.1.5 五重RT-PCR反应重复性试验 |
3.2 五重RT-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 |
4 猪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试剂盒的组装 |
4.1 阳性对照的制备 |
4.2 阴性对照的制备 |
4.3 反应液的制备 |
4.4 试剂盒说明 |
5 讨论 |
6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录三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
致谢 |
(3)三种致猪腹泻病毒主要保护性蛋白串联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原学 |
1.4 分子生物学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原学 |
2.4 分子生物学 |
3 猪轮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
3.1 概述 |
3.2 流行病学 |
3.3 病原学 |
3.4 分子生物学 |
4 猪腹泻相关疫苗研究进展 |
4.1 传统疫苗 |
4.2 基因工程疫苗 |
5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
5.1 杆状病毒基本特性 |
5.2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发展 |
5.3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特点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PEDV、TGEV和PoRV三种中和抗原表位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2 COE-SA-VP7目的基因的拼接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毒增殖 |
3.2 目的基因的扩增结果 |
3.3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酶切鉴定结果 |
3.4 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 |
3.5 COE-SA-VP7目的基因的拼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的构建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VP7的构建 |
2.2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SA-VP7的构建 |
2.3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HT-COE-SA-VP7的构建 |
2.4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rBacmid-COE-SA-VP7的构建和鉴定 |
2.5 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的制备与鉴定 |
2.6 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免疫效力的研究 |
3 结果 |
3.1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VP7的构建与鉴定 |
3.2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SA-VP7的构建与鉴定 |
3.3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的构建与鉴定 |
3.4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rBacmid-COE-SA-VP7的PCR鉴定 |
3.5 重组杆状病毒rBac-COE-SA-VP7的鉴定 |
3.6 小鼠血清样品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4 讨论 |
第三章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优化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TAT的构建 |
2.2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L-COE-SA-VP7-L的构建 |
3 结果 |
3.1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COE-SA-VP7-TAT的构建与鉴定 |
3.2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L-COE-SA-VP7-L的构建与鉴定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渝西地区零星死亡哺乳仔猪四种腹泻病调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猪流行性腹泻 |
1.3 猪传染性胃肠炎 |
1.4 猪Delta冠状病毒病 |
1.5 猪轮状病毒病 |
1.6 猪轮状病毒VP4、VP7蛋白 |
1.7 小结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渝西地区零星死亡哺乳仔猪4种病毒性腹泻调查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分析讨论 |
第4章 猪轮状病毒分离株基因型及VP7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分析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四川省稻城县3个藏香猪猪场腹泻样本4种病毒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样本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4 RT-PCR检测4种病毒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6)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毒性腹泻仔猪肠道菌群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
1.1.1 病原学特征 |
1.1.2 流行特点 |
1.1.3 临床症状 |
1.1.4 发病机理 |
1.1.5 检测技术 |
1.2 猪轮状病毒 |
1.2.1 病原学特征 |
1.2.2 流行特点 |
1.2.3 临床症状 |
1.2.4 发病机理 |
1.2.5 检测技术 |
1.3 猪肠道微生物 |
1.3.1 影响猪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 |
1.3.2 肠道菌群的作用 |
1.4 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样本采集及病毒的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免疫金标试剂盒检验 |
2.3.2 引物设计 |
2.3.3 病毒RNA的提取 |
2.3.4 一步法RT-PCR扩增 |
2.3.5 检测PCR产物 |
2.4 实验结果 |
2.4.1 粪便样本的病毒检测结果 |
2.4.2 小肠内容物样本的病毒检测结果 |
2.5 实验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周龄的流行性腹泻仔猪粪便菌群动态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本 |
3.3.2 总DNA提取 |
3.3.3 PCR扩增 |
3.3.4 Illumina Miseq测序 |
3.3.5 数据处理 |
3.3.6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测序数据与菌群多样性 |
3.4.2 健康与PEDV感染仔猪粪便菌群组成结构分析 |
3.4.3 不同周龄的PEDV感染仔猪粪便菌群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3.4.4 健康仔猪与PEDV感染仔猪核心菌群差异 |
3.4.5 通过功能预测分析比较健康与PEDV感染仔猪的差异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健康与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肠道菌群差异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本 |
4.3.2 总DNA提取 |
4.3.3 PCR扩增 |
4.3.4 Illumina Miseq测序 |
4.3.5 数据处理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测序数据与菌群多样性 |
4.4.2 菌群群落结构门水平组成分析 |
4.4.3 菌群群落结构属水平组成分析 |
4.4.4 健康与PoRV感染仔猪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
4.4.5 健康与PoRV感染仔猪肠道菌群物种相关性分析 |
4.4.6 通过功能预测分析比较健康与PoRV感染仔猪的差异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2015~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特征 |
1.1.1 病毒形态及分子特征 |
1.1.2 结构蛋白 |
1.1.3 非结构蛋白 |
1.1.4 轮状病毒的分型 |
1.2 猪轮状病毒的诊断方法 |
1.2.1 经典病原诊断方法 |
1.2.2 免疫学诊断方法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1.3 猪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进展 |
1.4 猪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2015~2016 年中国部分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引物合成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临床样本处理 |
2.2.2 病毒RNA的提取 |
2.2.3 反转录生成c DNA |
2.2.4 GARV、GBRV、GCRV目的基因RT-nPCR扩增 |
2.3 结果 |
2.3.1 GARV、GBRV、GCRV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2.3.2 腹泻病料与健康粪便中PoRV病原检测结果 |
2.3.3 2015 ~2016 年中国南北方部分地区PoRV的感染检测结果 |
2.3.4 2015 ~2016 年中国6 个地区PoRV的感染检测结果 |
2.3.5 2015 年、2016 年不同年份的PoRV感染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猪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品来源、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病料处理 |
3.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3 病毒的分离培养 |
3.2.4 病毒的鉴定 |
3.3 结果 |
3.3.1 病毒分离结果 |
3.3.2 巢式RT-PCR检测结果 |
3.3.3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3.3.4 电镜鉴定结果 |
3.3.5 VP4、VP6和VP7 基因的RT-PCR扩增 |
3.3.6 VP4、VP6和VP7 基因重组质粒鉴定 |
3.3.7 VP4、VP6和VP7 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
3.3.8 HJ-2016 分离株VP6 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 |
3.3.9 HJ-2016 分离株VP4和VP7 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 |
3.3.10 TCID50 的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GAR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
4.1 试验材料 |
4.1.1 病毒核酸样品和阳性对照质粒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3 引物设计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2 特异性试验 |
4.2.3 敏感性试验 |
4.2.4 重复性试验 |
4.3 结果 |
4.3.1 阳性质粒的PCR鉴定 |
4.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3 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结果 |
4.3.4 敏感性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猪A群轮状病毒HJ-2016 株致病性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1 病毒和试验动物 |
5.2 试验方法 |
5.2.1 仔猪分组与攻毒 |
5.2.2 临床症状观察 |
5.2.3 粪便拭子采集及RT-qPCR检测 |
5.2.4 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测 |
5.2.5 GARV组织嗜性检测 |
5.3 结果 |
5.3.1 攻毒仔猪的临床症状 |
5.3.2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变化 |
5.3.3 猪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
5.3.4 临床症状指标变化结果 |
5.3.5 GARV组织嗜性检测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猪四种腹泻病毒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概述 |
1.1.1 PEDV流行病学 |
1.1.2 PEDV基本特征 |
1.1.3 PED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1.1.4 PEDV主要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概述 |
1.3 猪轮状病毒概述 |
1.4 猪Delta冠状病毒概述 |
1.5 PEDV、TGEV、PDCoV、PRoV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5.1 免疫荧光法(IF) |
1.5.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5.3 免疫组织化学(IHC) |
1.5.4 病毒分离鉴定 |
1.5.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1.5.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1.5.7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1.5.8 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PEDV、TGEV、PDCoV、PRoV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株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2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
2.2.2.1 腹泻病料的处理 |
2.2.2.2 RNA的反转录及PCR的扩增 |
2.2.2.3 目的基因的纯化 |
2.2.2.4 目的基因的克隆转化 |
2.2.2.5 重组质粒的制备 |
2.2.3 多重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4 多重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 |
2.2.5 多重RT-PCR方法的临床应用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
2.3.2 多重RT-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
2.3.3 引物浓度的优化 |
2.3.4 循环数的优化 |
2.3.5 多重RT-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2.3.6 多重RT-PCR特异性试验 |
2.3.7 多重RT-PCR敏感性试验 |
2.3.7.1 单重RT-PCR敏感性试验 |
2.3.7.2 多重RT-PCR敏感性试验 |
2.3.8 多重RT-PCR重复性试验 |
2.3.9 多重RT-PCR方法的临床应用 |
2.4 讨论与结论 |
3. PEDV、TGEV、PDCoV、PRoV多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临床病料和病毒株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3 引物和TaqMan探针的设计 |
3.1.4 核酸的抽提和RNA反转录 |
3.1.5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3.1.6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
3.1.7 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 |
3.1.8 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临床应用 |
3.2 结果 |
3.2.1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
3.2.2 TaqMan荧光定量RT-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3.2.3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特异性分析 |
3.2.5 敏感性分析 |
3.2.6 重复性分析 |
3.2.7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4. 2017-2019年广西PE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病料及病毒株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4 腹泻病料的处理 |
4.1.5 cDNA的合成及PCR的扩增 |
4.1.6 目的基因的纯化 |
4.1.7 目的基因的克隆转化 |
4.1.8 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料的检测 |
4.2.2 S、M、N基因序列 |
4.2.3 S、M、N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1 PEDV S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2 PEDV M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3 PEDV N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4 遗传进化树的绘制 |
4.2.4.1 PEDV S基因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树分析 |
4.2.4.2 PEDV M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 |
4.2.4.3 PEDV N基因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树分析 |
4.2.5 PEDV S1氨基酸序列分析 |
4.2.6 S、M、N基因进化速率的分析 |
4.3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
(9)2015~2016年我国东北三省地区猪A、B、C群轮状病毒流行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病料样品采集 |
1.2 主要生化试剂及试剂盒 |
1.3 引物合成 |
1.4 病料样品的处理及RNA的提取 |
1.5 cDNA的合成 |
1.6 GARV、GBRV、GCRV巢式PCR方法的检测 |
1.6.1 GARV巢式PCR方法的检测 |
1.6.2 GBRV巢式PCR方法的检测 |
1.6.3 GCRV巢式PCR方法的检测 |
2 结果 |
2.1 猪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
2.2 猪B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
2.3 猪C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
2.4 东北不同地区GARV、GBRV、GCRV病原检测结果 |
2.5 东北地区不同年份GARV、GBRV、GCRV病原检测结果 |
2.6 腹泻病料与健康粪便中GARV、GBRV、GCRV病原检测结果 |
3 讨论 |
(10)2016-2018年山东省部分地区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概述 |
1.1.1 PED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PEDV主要蛋白S蛋白 |
1.1.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5 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诊断技术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概述 |
1.2.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2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
1.2.3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2.4 目前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诊断技术 |
1.3 猪轮状病毒概述 |
1.3.1 猪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1.3.2 猪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
1.3.3 猪轮状病毒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4 目前猪轮状病毒的诊断技术 |
1.4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概述 |
1.4.1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1.4.2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的流行特征 |
1.4.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4.4 目前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诊断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实验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PEDV-TGEV-RV-PDCoV单一病原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2 PEDV-TGEV-RV-PDCoV四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2.2.3 PEDV 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PEDV、TGEV、RV和 PDCoV单一PCR方法的建立 |
3.1.1 检测引物的PCR扩增 |
3.1.2 阳性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3.2 PEDV-TGEV-RV-PDCo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3.2.1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3.2.2 多重PCR反应的特异性 |
3.2.3 多重PCR反应的灵敏性 |
3.2.4 多重PCR反应的重复性 |
3.2.5 样品检测结果 |
3.3 PEDV 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3.3.1 PEDV S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 |
3.3.2 S基因的序列分析 |
3.3.3 PEDV S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3.4 PEDV 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4.讨论 |
4.1 PEDV-TGEV-RV-PDCoV四重RT-PCR检测方法建立与临床样品检测 |
4.2 PEDV 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四、美国发生C群轮状病毒性猪腹泻(论文参考文献)
- [1]猪轮状病毒VP4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D]. 王小奎.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郭倩妤. 贵州大学, 2020
- [3]三种致猪腹泻病毒主要保护性蛋白串联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D]. 宁晨. 扬州大学, 2020
- [4]渝西地区零星死亡哺乳仔猪四种腹泻病调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D]. 王先松.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四川省稻城县3个藏香猪猪场腹泻样本4种病毒的检测[J]. 张敏,杨丹娇,刘怡雯,吴建平,蓝岚,叶忠明,何宗伟. 养猪, 2019(06)
- [6]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毒性腹泻仔猪肠道菌群特征[D]. 黄安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7]2015~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猪轮状病毒感染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D]. 乔成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8]猪四种腹泻病毒快速鉴别检测方法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睿敏. 广西大学, 2019(01)
- [9]2015~2016年我国东北三省地区猪A、B、C群轮状病毒流行情况调查[J]. 乔成鹏,翟军军,邢宇昕,郜洪权,张鹏宇,王德海,孙东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2)
- [10]2016-2018年山东省部分地区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调查[D]. 仝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